浅谈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以及教育决策.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61361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以及教育决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以及教育决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以及教育决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以及教育决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以及教育决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以及教育决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以及教育决策.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以及教育决策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良好行为的培养。人类行为的生成与发展变化主要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以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其中,儿童青少年期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是后天环境中的决定因素。而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儿童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行为等,家庭在其中是影响孩子发育的重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包含了如父母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教育方式等。正确的教育观、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儿童的发展。目前社会中出现过多起“校园暴力”实践,主要是指具有敌意的

2、欺凌、伤害以及破坏等行为。施暴者或受害人有在校的学生,大部分可能是学生之间。碰到此情况,一般家长问的则是:“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被人打了没?”而不是:“我的孩子会不会打人?”从心理学的观点,攻击或暴力是一种学习得来反应,尤其身为高等动物的人类,本能性的攻击是由大脑皮质所控制,因而更是受到后天经验的影响。学者相信,攻击行为似乎在儿童时期甚至幼儿时期就已经形成,此时正是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主要的社会化阶段。此时的亲子关系更具有其重要性。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儿童青少年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一些研究显示,社会因素中的家庭因素如缺乏家庭温暖、不良管教方式都可能造成儿童以后的高攻击行为的发生

3、。针对家庭因素找出最佳的教育方式,为现代家庭子女提供可行的建议,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稳步发展。 目的 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探讨,为预防和减少儿童青少年攻击此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引用资料)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结果 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类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的发生有显著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家庭矛盾性评估分高结论 家庭因素主要通过父母教育方式、家庭环境质量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产生影响。一、 攻击行为案例

4、:佳佳和莎莎正在画画,佳佳缺一支红色的蜡笔,看见莎莎笔盒里有一支,伸手就去拿,嘴里还说:“这是我的。”莎莎不肯给他,佳佳气得把莎莎画画的东西全扔掉,还用脚去踢莎莎。佳佳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二、 攻击行为的原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

5、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是影视镜头里人物的攻击行为。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社会风气越差,青少年攻击倾向越高。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及对客观事物的辨别能力都还很差,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家庭因素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类型、经济状况、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教育管理方式等专家分析:孩子的心理问题,家庭环境因素占75%据了解,美国的一所学校在选择有潜力的孩子进行培养时,最先注意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家长。由此可见,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三、 有关家庭因素与攻击行为的分析家庭环境质量评定采用家庭环境量表

6、中文版(FES-CV)中信效度比较好的4个分量表(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和娱乐性)攻击行为的评定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问卷,CBCL)评定攻击行为。凡调查对象的CBCL攻击性因子得分中国常模定为1(有攻击行为),否则为0(无攻击行为)。家庭因素的主要特点:(一)、家长的教育方式据家庭访问显示,其中民主型的家庭占调查对象的30%,专制型家庭占25%,放任型家庭占25%,溺爱型家庭占20%,家长的教育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的侵犯行为成正相关。其中,放任型与专制型家庭的儿童青少年侵犯行为最多,溺爱型家庭次之,民主型家庭最少。攻击行为青少年父母较多采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等不良教养

7、方式,与国内一些研究相似。在父母惩罚严厉等强制教育方式下,子女容易形成情绪不稳、残暴、缺乏同情心和反社会人格倾向。另外,家长态度粗暴,对孩子干涉过多,也会引起孩子强烈的不满情绪,容易产生各种各样极端的行为。(二)、家庭的情绪氛围在家庭访问中了解到,情绪氛围为一般的占调查对象的45%,情绪氛围为平等宽松的占30%,经常冲突的占15%,充满矛盾的占10%,家庭的情绪氛围影响儿童青少年的侵犯倾向。(三)、家庭环境a) 家庭情况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在家访中了解到,儿童青少年家庭母亲文化程度越低,父母职业为农民、单亲家庭,父母对子女教育态度不一致,父母对孩子冷漠、歧视、放任、粗暴或变化无常,以及孩

8、子人际关系差着,其攻击行为发生率较高。父母文化程度高,从事脑力劳动,家庭经济状况好,对孩子期望高,管教严格,孩子与老师、同学、邻居关系相处好以及父母教育态度一致时,孩子的攻击因子得分较低。单亲家庭孩子得分明显高于核心家庭孩子。家庭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侵犯倾向。表1b) 家庭环境质量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FES-CV家庭环境问卷测量结果表明,攻击行为青少年家庭环境具有以下特点:家庭成员之间缺乏亲密的关系、家庭成员对文化知识兴趣较少,矛盾性较多。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婚姻不和谐,经常发生冲突,容易导致子女有越轨行为。国外学者对校园欺负行为研究发现:欺负者家庭的总体特点是亲子之间温情

9、与亲和较少,缺少交流,敌意与冲突较多,父母较多地使用身体暴力。本次Logistic回归分析也显示,矛盾性是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由表2可见,攻击行为学生家庭的矛盾性明显高于一般家庭,而亲密度、知识性明显低于一般家庭。相关分析表明,儿童青少年攻击因子得分与家庭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1,-0.17和-0.06,P值均0.01),与家庭矛盾性呈显著正相关(r=0.26,P0.01)。c) 影响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以攻击行为的有无作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作多因素分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10、见表3。可见,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父母管教方式粗暴,孩子与同学、邻居关系较差,家庭矛盾性多。d) 孩子也会影响父母关于父母抚养方式的一项研究发现,母亲对儿童青少年早期攻击行为的容许态度能最好地预示男性青少年期的攻击行为;其次的有效预测指标不是父母的抚养方式,而是儿童自己的气质冲动性。从事这项研究的奥尔维斯认为,一方面,高活动性、容易冲动的儿童会使母亲精疲力竭,而变得对他的攻击性很容忍,从而助长孩子的高攻击性;另一方面,孩子的行为常常激怒母亲,使她无法容忍而采取体罚的方式来警告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这就是说,孩子自己也参与了家庭抚养环境,并在其中起了一定作用,正是这种环境导致了儿童的攻

11、击性倾向。本研究显示,儿童的攻击性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经济状况有关,父母教育教养行为与其受教育程度密切关系,而儿童青少年攻击又受到父母教育教养行为和方式的影响。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教育方式变化无常使儿童难以形成明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可能造成儿童以后的高攻击性。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充分的爱与关怀,会因此产生悲观、猜疑、忧郁、孤僻等不良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差,并因此引发攻击行为。本调查显示,亲密度高、矛盾性小、摩擦性小、知识性强的家庭,孩子攻击性较小,说明家庭成员关系融洽、摩擦少,会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从而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四、针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建议本研

12、究初步揭示了家庭因素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教育方式、家庭环境质量等进行的。抓住以上几个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辅导,以降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家长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家长可以从报刊、杂志、墙报、电视、电脑等媒介中获得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应定期召开家教知识讲座,以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家教知识。关爱孩子关爱孩子是根本家长首先应该给予孩子最基本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满足、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只有让孩子体验到父母之爱的温暖,孩子才有意识和理念去爱他人和外物。家长应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关注家长要有明辨是非的观念,对幼儿的侵犯行

13、为应坚决制止,以了解幼儿的侵犯动机为前提,以说理为手段,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同时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有的幼儿侵犯行为的动机纯粹是为了引起家长的关注。因此,家长应留些时间与幼儿交流、沟通,消除幼儿的不良倾向。教孩子控制情绪情绪在人的心理变化中起着核心作用。幼儿还没有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孩子逐步战胜情感刺激,使孩子有稳定的情绪,能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融合。参考文献(摘选) STEVENS V,BOURDEAUDHUIJ D,OOST PV.Relationship of the family environment to childrens involvement in the bull

14、y/victim problems at school.J Youth and Adolesc,2002,31(6):419-428.卢莉,李建平,张敏,等.少年犯父母教养方式及个性特征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1,22(1):54-55.李慧民.犯罪青少年个性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26-327.李慧民.犯罪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及自身文化程度的关系.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1):20-21.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关系探讨青少年生长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儿童暴力家庭环境因素多儿童侵犯行为的家庭因素的调查研究青少年攻击行为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史俊霞余毅震破解孩子攻击性行为小对策参考网站(摘选)-教育学院 09级应用心理学二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