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与科学李工真演讲稿.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62447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X 页数:201 大小:40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大学与科学李工真演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1页
现代大学与科学李工真演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1页
现代大学与科学李工真演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1页
现代大学与科学李工真演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1页
现代大学与科学李工真演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大学与科学李工真演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大学与科学李工真演讲稿.docx(2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中德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比较(一)的字幕: 段落(1):下面我们要谈一个大的问题,我们前面谈到了现代化大学的起源,又谈到了现代化大学的基本特点。下面我们就要谈一个问题,就是中德大学生的学习的比较,也可以说中德大学生的比较。我们之所以要谈这个问题,肯定是大家是比较关注的。因为我们在“现代化大学的特点”这一章里面, 段落(2):我们主要谈的都是德国的教师队伍、教授的队伍、师资力量和大学的人事制度,以及这样的,这方面的,那么下一个领域里边,我们就要涉及德国的学生。在德国的学生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经常会考虑到,一个和中国的现在的大学完全不同的一个情况, 段落(3):我们觉得对比起来,

2、我们是能够发现很多东西的,这个题目也是很有意思的。应该说,我们今天中国还不是一个发达的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的这样的一个从发展的阶段上来看的话,相当类似于当年19世纪,德国的这样的一个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当中的这样的一种状态, 段落(4):从发展的阶段上来讲,基本上是比较类似的。当然我们中国的情况也是很复杂,我们中国既有原子弹、卫星这样的一个高发达的,高尖端的,但是同时我们又有相当多的现代化初级阶段的一些现象,因为我们毕竟还仍然处在一个社会的一个漫长的转型期里边,这种现象就和德国的,我们说19世纪, 段落(5):从1810年以后到20世纪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我们的发展的很多的阶段是相对应

3、的,所以有很多的问题是可以比较的,比较起来也是能够从中能够得出很多有意思的结论的。所以,我感觉到有必要要开展这样的一个专题的讨论。现代化的大学 段落(6):是培养民族的科学精英,培养民族的科技竞争力的场所。一位年轻人,他能否通过大学的学习而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国家栋梁之材,他是要取决于很多的因素的。首先,我认为, 段落(7):取决于你的入学动机,所谓“入学动机”,就是你为什么要去读书,这是一个问题,这是入学动机,取决于你的入学的制度,你是怎么进入到学校里面的,取决于你的学习生活,这个学习生活,实际上涉及到的是 段落(8):你所接受教育的方式。还有,那就是和学校相关的社会的环境,这些东西在决定

4、着一个人能否通过大学的学习而成为一个有用之材。我想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谈一谈中国和德国的大学生的这样的一个情况的对比。 段落(9):首先我们要谈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呢?入学动机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头等的重要。很多的问题都不是那么简单的是由学校的原因而造成的,它往往是一个社会的总体性的原因,所以它相关的因子是很多的。德国的大学, 段落(10):现代化的大学自从产生以后,他就要求学生们的入学要有一种新的动机。为谋生而学习,在德国的大学里边是遭人鄙视的。德文当中叫做“为面包而学习”,那个字Fr Brot und Lernen,这个字实际上是翻译为 段落(11):“为谋生而学习”是比较好,它的原意是“

5、为面包而学习”。我们中国人可能不太理解,因为我们中国的孩子们现在都在为谋生而学习,我们的家长向我们的学生们、孩子们灌输的思想也是这种,你将来不好好学习,你将来怎么样怎么样,你将来就会没有饭吃。所以,实际上我们的小孩子 段落(12):从小在家庭里边就已经在接收父母向他们灌输的“为谋生而学习”的思想,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而德国人不是这样,我们来看看,德国人是把学习作为国家公民的义务这样的一个高度提出来的。现代化国家,或者说你把自己的国家定位为一个现代国家的话, 段落(13):你必须要履行三大义务。我们说现代国家的公民是有权利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啊那的,有权利就必然是有义务,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

6、公民,他必须要履行三大义务:第一大的义务就是什么呢?就是每个人必须纳税,这是很重要的。当然,有的人能纳税,有的人不能纳税,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了, 段落(14):就是说你是不是纳税人,只要你拥有了一定的收入,国家就有权对你征税,你必须要履行这个义务。所以,纳税人的观念在西方是很重要的,我们中国人没有,我说我们中国人现在也在纳税,但是我们中国人好像没有那种纳税人的观念。实际上,纳税人的这个观念是和现代国家的体制 段落(15):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中国人往往就是吃皇粮,吃国家饭,吃皇粮,这样的一种观念。西方人是人人都有纳税人的观念的,一个人能不能纳税,实际上是关系到你这个人的地位的问题。你不能纳税,那

7、就说明你在什么呢?你要靠别人养。一个靠别人养的人实际上是很自卑的。 段落(16):一个纳税人,说明他自己不仅把自己养活了,他而且在为别人做贡献,在为社会做贡献,在为国家做贡献。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的,在西方国家里边,一个现代的国家公民首先他要履行的第一个义务是纳税。当然,这要根据你的收入情况来决定纳多少。 段落(17):第二个国家公民的义务就是什么呢?每个人必须要服役。任何一个身体没有残缺的人,一个没有先天性疾病的人,你必须在你的一生当中要为国家服役。当然,一般的情况下,是在你年轻的时候去服役。这个年龄一般是到什么时候呢?从18岁到28岁,这10年当中, 段落(18):任何一个青年男子必须要服役两

8、年的兵役,是非要服役的。这个情况和中国不一样,我们中国没有,我们中国没有这样的一种义务兵,我们没有这种义务兵。我们国家好像任何情况下当兵,除了国民党那个时候抽壮丁以外,新中国以后,我们的当兵都是自愿的。 段落(19):所以它不是一个每个人都必须要去的事情。西方国家它是这样的,只要你的身体是合格的,没有小灾大病的,任何一个年轻人,男子汉都必须去服两年兵役。所以所有的德国人,他们都是有服兵役的历史的。那么女子干什么呢?女子就必须要为社会贡献一年,女子要少一年, 段落(20):就是叫做什么呢?社会工作队,义务的,完全是搞义务的。这种搞社会工作的人,每一个年轻的女子也是在18到24岁这个期间,你要服一

9、年,要为社会做一年贡献,那一年基本上是不拿工资的,它给你穿上统一的制服,也像军人一样,穿上统一的制服,当然,和军人的制服颜色是不一样的, 段落(21):满街去帮助这些有困难的人,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我觉得这个教育我们中国完全有必要去学习,这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现代国家的公民必须要干的一件事情,为国家、为社会服役。第三点,就是每个人必须要接受教育,而且把一个人接不接受教育 段落(22):奉为你对国家的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你接受教育,是被视为你对国家,对社会最好的一个贡献,这是我们要说的。德国人是把一个年轻人接受教育,不是简单地看作谋生的手段,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求知, 段落(23):我

10、们就可以看到这种差别,它完全是把它作为公民的义务这样的一个高度来提出来的。而我们今天中国的,我可以这样讲,我所见到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谋生而学习,而且他们的思想就是这样想的。而且我们中国人, 段落(24):现在干什么事情都是功利主义的,我们的年轻人干什么事情都是功利主义的,就连选专业都非常功利,我要读大学了,我究竟要考哪个专业呢?在这个问题上,各个家庭都显示出那种强烈的功利主义的色彩,有很强烈的这种色彩。我举一个例子吧,一个年轻人, 段落(25):实际上,他本身他对哲学、对历史、对文学、对这样的一些东西他很感兴趣,甚至可能他对教育学、社会学这样的一些行当他感兴趣,但是他的父母,在填志愿的时候

11、,干什么的时候,他的父母往往是引导他去填什么?填那么三个专业:一个是计算机,一个是法律,一个是经济管理。绝大部分的家庭 段落(26):都是倾向往这个方向发展的,这在中国简直已经不是个秘密了。如果要是这个小孩子他违背父母的意志的话,那么全家都会非常地紧张,会警告他,你将来会没有饭吃的,就是全家都非常紧张。总而言之,中国人现在选专业,主要就是考虑实不实用, 段落(27):主要就是考虑将来能不能够尽快地赚到钱。我看这是我们中国非常普遍的现象。我虽然拿不出具体的百分比,但是我所见到的基本上都是这样。如果要是一个人打算去学哲学,打算去学历史,很可能会被他的同学斥之为异类,这个人不正常。 段落(28):所

12、以,在我看来,这恰恰是要倒过来理解的一件事情,是这个社会有一点怪。那么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德国人能够把接受教育视为公民的义务,而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我们中国的年轻人,我们中国人的家长,却把受教育这件事情视为谋生的手段呢? 段落(29):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差别呢?我觉得,这个问题要回答也是很不简单的。有人说,我们中国人多,是的,中国人是多,但是我要告诉大家,我们中国的人口密度还没有德国高。在任何情况下,这几个时代当中比起来,都没有德国高。今天我们大家知道, 段落(30):虽然我们说,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只有三分之一的狭长地带是适合人生存的,13亿中国人有这么多的,有10来亿以上的人是挤在

13、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边的,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德国的空间也很小,他们的人也很多,他们的地盘比你小。而德国人是每平方公里232个人,我们中国的每平方公里是131人。我们和人家 段落(31):要谈人口密度来说的话,人家丝毫不亚于你。所以,社会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口多少的问题,中国的问题不光是一个人口太多的问题,更重要是一个人口质量的问题,这一点是很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完全用人口的多少来解释这样的一种 段落(32):国民的一种态度的话,我觉得是不太能够说明问题的。所以为此的话,我们就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德国和中国。所以这就涉及到社会的文化,涉及到传统。我们只有综合起来考察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懂得中国人为什么会

14、把 段落(33):大学的学习视为谋生的手段,为谋生而学习,而德国人是把它作为国民义务来看待的。我们来做这样的一个比较,我们首先要比较文化的传统。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研究人的,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围绕着人转的。可以这样讲,我们中国人,将两千年的智慧, 段落(34):基本上都集中在对人的思考上,所以,中国人在对人的琢磨上,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举世无双。而“孔孟之道”里边谈的“仁学”,我们说仁、义、礼、智、信,“仁”,一个单人旁,一个“二”字,合起来是个“仁”。这个“仁”实际上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讲的人与人之间的 段落(35):关系学和伦理学。也就是说,人只要一出现了两个人以上的这种人群的时候,就有一

15、个“仁不仁”的问题了。所以中国的学问,研究的就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和伦理学。那它的精髓是什么呢?实际上它的精髓是实用主义。这种对人的揣摩, 段落(36):我们可以说,它有多种用途,它是拿来用人、管人、治人,甚至是拿来整人的。中国传统,这个“仁”的,掌握了“仁”的这套伦理,这套关系学以后,它的实用主义应用起来,就是搞这个事的。所以“孔孟之道”当中特别强调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段落(37):这套关系它是为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制度服务的。我们现在谈论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怎么样怎么样,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必要对传统文化当中,它的精华和糟粕要加以区分,不能笼统地来提弘扬传统文

16、化的问题,因为传统文化里边,确实是有很多很糟糕的事情。 段落(38):否则1840年鸦片战争这件事情就没有办法解释,那个时候中国人人人都是传统文化,有什么用?人家是一个工业化的文明来攻击你的时候,你这样的一个传统文化,你是没有还手之力的。所以,我觉得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实际上是有必要历史地来看待的。我们承认中华文化当中有很多的好东西,我简单地说, 段落(39):例如中国的饭菜,那就是好东西,怎么不是好东西呢?现在全世界所有的发达国家的每一个城市里边,大概都有中国餐馆。如果它不是个好东西的话,它不会传播得那么远,这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另外,中国的中医也是一个好东西,我们不能否

17、认, 段落(40):我们说西医有它的特点,中医也有它的特点。所以我认为,在农业文明的时代,中国人能够创造出中医这种东西出来,那证明了中国人是很了不起的,这种文化是很了不起的。我们中国的功夫对于强身健体,肯定是好东西,毫无疑问。甚至连中国人写毛笔字,我觉得都是好东西, 段落(41):修养身性,陶冶情操,甚至也包括锻炼身体,所以,这个东西绝对是个好东西。我们文化当中这样的瑰宝不少,就连“孔孟之道”的“中庸思想”当中,都有很多的好东西。包括“仁学”当中,也有很多的好东西。我只是说,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的一些道德,如果现在我们继承下来, 段落(42):对于个人修为来说是有很多的好处的。但是,它是有层次的,

18、如果把这种仁学,把这种传统文化和这种权力、社会联系起来的话,可能糟粕就比较多。所以我认为,如果要是不对传统文化加以认真地鉴别的情况下,笼统地来提传统文化,那是很有问题的。关于中德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比较(二)的字幕: 段落(1):我们刚刚谈到了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突出的一点,它的精髓之处就在于实用主义。所以实用主义的社会里边,我们中国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情结的。我们中国人有人信菩萨,但是没有宗教情结,中国人拜菩萨叫什么?“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段落(2):这是中国人和佛教的一种普遍的关系。“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我们中国人有什么?不信宗教信迷信,我们中国人有信迷信的特点。很多东

19、西,它们没有什么科学道理,但是大家就信,信命。所以满街有算命的,这样的人在中国的新一代当中,还仍然是有作用的, 段落(3):他要寻找一种心灵的安慰,他往往会信迷信,宗教和迷信是两个东西,我们以前把这两个东西弄成一个东西了,这是有问题的。中国人不信宗教,信迷信。给菩萨烧香叫什么?叫贿赂神仙。为什么叫贿赂神仙呢?我花了一点点钱,点了一根香,在菩萨跟前拜一拜, 段落(4):许几个愿,万一灵了呢,中国人总是抱着这样的一种心态去拜菩萨的。也就是说,中国人敬菩萨,一定背后有一个实用主义的目的。很多的现代的企业家,中国很多的现代的企业家,他到了一开年的时候他就要去拜菩萨,带着全体的员工,骨干精英到那拜菩萨。

20、我认识一个熟人,他说他每年, 段落(5):他的公司的老板,大年初几都要带着他们到汉阳的一个归元寺去烧香,很认真,祈福,一定要弄一个,今年要弄一个什么好年。说句不好听的话,就包括12生肖,你看我们中国人过春节的时候,一谈今年是个什么年的时候,12生肖,每一个生肖,每一年他都有话说, 段落(6):都把今年说得不知道多好。什么鼠(数)来宝,今年是老鼠年,鼠(数)来宝、鼠(数)不尽,闹腾的,初一闹到十五,不知道多好。结果闹出雪灾来,那你怎么解释?地震,怎么解释?它和这个东西没什么关系,但中国人就相信。所以我说,我们中国人是不信宗教信迷信,全国人民都有点迷信的这样的头脑,好像。 段落(7):所以这种贿赂

21、神仙之举,背后一定有一个很实在的实用主义的目的。任何人一旦要许个愿的时候,一定是指的一件事情。他不是对菩萨的敬,而对菩萨,他是这样的,一旦不灵,扭头就骂,骂菩萨骗人。所以,他没有什么虔诚的这种味道在里边,这是很不一样的。我前两年到杭州去了一次, 段落(8):我是深有体会,深有教育。杭州有一个大和尚庙叫灵隐寺,当时开会,会议期间就弄了半天去看这个灵隐寺,好不容易到杭州来一趟,学校就弄了这样的一个活动。去了以后我就看了,那个灵隐寺它是在一座山上,那座山上它又分三层,有三个大庙堂。 段落(9):第一个庙堂是什么呢?是观音菩萨庙,结果我走进去一看,底下跪满了全是二、三十岁的年轻的妇女,一个个在这求菩萨

22、,我也不懂,我就问旁边的人,我说,她们在求什么东西?人家就说,她们是来求子的。我大为惊讶, 段落(10):害怕自己生不出孩子来,可能有的人是害怕生不出儿子来。总而言之,各种各样的原因吧,这些女的非常虔诚在那求,我心想,我这个人可能是科学思想比较多一点的人,我不相信这样跪着求就能求出个儿子来,我是不相信的。这也说明我这个中国人也是个不信菩萨的人。我觉得很奇怪,这怎么能求出儿子来?大家跪满了,那边跪得很满, 段落(11):那个场面有点惊人,一定是有一个目的的。然后观音菩萨庙出来了以后,再往上面一走,是个药王庙,又有一排,三十到五十岁之间的有一群,也是妇女,主要是妇女,又跪在那求。我就问,这是在求啥

23、?人家搞了一句什么样的话出来? 段落(12):说,这是求老天保佑,自己家里的亲人别害病。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公费医疗,现在已经好像是不行了,改革七弄八弄,原来城市的居民里边的那种公费医疗它已经转轨了,这个过程当中,人们又要出很多的钱,人们病不起,所以,祈求家里的老父亲千万别病, 段落(13):求丈夫千万身体好,我的儿子平安所以她又是为了一个实用主义的目的。我也不了解,我不相信这样求一求,她家里的人该病可能还是要病,但她就是信这个东西,所以我说中国人是不信宗教信迷信。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文化下,我们说这种文化,这些在这跪着的人,我想,50多岁的人,大概也跟我是一样的年龄, 段落(14):也是生在红旗下

24、,长在新中国,为什么脑袋瓜子里面还想的是这些事?而且在民间非常的普遍。这个传统弄了两千多年,有这么长的时间了。所以我说,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它就没有真正的宗教情结,但是它有迷信的思想。这样的一种社会里边,高度的实用主义, 段落(15):我们说中国人是讲实用主义的,所以中国人人人都是天然的唯物主义者,这个人一生下来就是唯物主义者。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边,你是很难希望人们是会有着一种什么呢?有着一种热情,对追求真理,愿意去成为一个 段落(16):追求真理的殉道者的,没有宗教情结,他就不会有殉道者。所以我想,中国人当中愿为科学去献身的人,什么都不顾了,我就要追求这个真理,这样的人可能是很少了。所以,往往

25、大家为的是一个实用主义的目的。那么在这样的环境底下,你就很难想象,中国的年轻人以及他们的家长, 段落(17):是抱着要让自己的孩子或者是我本人,要为科学去献身,这是很难的。所以这些人当中,他是很容易产生出来:我读书我有什么好处?我能捞到什么东西?他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这种为谋生而学习,干什么东西他都是有一个非常实实在在的 段落(18):实用主义的目的。另外一方面,我们要谈中国的考试制度,自从隋唐以来,立科举以来,中国就有了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这种传统在中国人的脑袋瓜子里边,真是根深蒂固。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

26、书高”的这样的一种东西, 段落(19):这种传统它的的确确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农业文明的社会当中,它的的确确为下层的老百姓的当中的一些人,提供了一种鲤鱼跳龙门的可能性,确实是有很多出身很平凡的人,由于刻苦地学习读书,最后中了举,最后做了官,改变了身份,改变了地位,甚至改变了家庭的社会面貌, 段落(20):的的确确是有,这也是中国这个社会,王权能够维持很久的一个原因,它能够从下层老百姓当中的佼佼者当中,吸取统治的智慧。这是很重要的,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但是由此也就养成了一点,就是中国人读书是为了做官的。 段落(21):在过去两千多年的社会里边,读书做官,这是天经地义。所以,为了读书来做官,当然

27、,我们说现在,过去是精英化的教育的情况下,就是说读书的人很少的情况下,读书是完全可能去做官的。但是,现在是一个,我们说已经开始从精英文化转向了这种大众教育,这样的一个环境当中, 段落(22):这个问题就出来了,就说是什么呢?即使现在不是把目标定在做官上,也许做不了官,我书读完了以后做不了官,那至少也是盯着一件事情上,盯着一件什么事情呢?就是,我要通过我的读书,通过我的文凭,来换取一个体面的、轻松的、挣钱多的职业。这是每一个读书人, 段落(23):今天中国的每一个年轻人,读书的人,包括他们的家长,都在盘算的一件事情。我读书为什么?我读书是为了这个。这样的一种东西它反映出来一个什么东西呢?反映出来

28、鄙视劳动,谁都不想干劳动的事情,要轻松,要干什么,他不愿意做那种劳动。 段落(24):为什么大家会鄙视劳动呢?因为这个社会把劳动人民没有太当人。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我们可以从现在中国的教育当中,我们甚至从乡间的教育当中,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事情,老师不会跟学生做什么理想主义的教育的,很简单,黑板的旁边就掉两双鞋, 段落(25):一双草鞋,一双皮鞋。就告诉他们,你们究竟是为了穿草鞋还是为了穿皮鞋?你们如果要是想穿皮鞋的话,你们就给我老老实实读书;如果要是你们不好好学习的话,你们将来就只能穿草鞋。现在乡间的教育就是这样教育的。你不要说,还真有用,大家下功夫,都不愿意穿。为什么? 段落(26):在

29、这个社会里面做一个劳动人民,实在是太可怜。反映了这么一个问题。所以这个社会普遍鄙视劳动,人们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远离劳动,远离那种性质的劳动。这个现象可以说,西方国家没有,我们国家根深蒂固。这是个很糟糕的事情,所以为什么现在党中央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 段落(27):就是有意识地要慢慢地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这个社会怎么办?但是这个思想现在在下头的这一代年轻人身上是根深蒂固。尤其在今天这样的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每个人都明白,你如果要是想获得一份轻松的、体面的、挣钱多的工作的话,唯有通过读书才有可能。这样,我们说, 段落(28):我们短短的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里边,就形成了一种不可动摇的这种“亿万

30、人同走独木桥”,“人人都想读大学”“个个都想混博士”的局面,比比皆是。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大家读书的目的 段落(29):是为了摆脱那种劳动,要获得一份轻松的、体面的、挣钱多的职业,这个东西是由读书做官这个东西慢慢演化而来的。这个里边本身有传统的惯性在里边。第三点我们就要说到了,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下,我们的国家 段落(30):强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一件好事,国家的国民要扫盲,这是好事,但是,一方面实行强制的教育义务,九年义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又实在是少得可怜。我们前面分析过,远远不足世界的平均水平。 段落(31):那么这样一来,教育的成本就转嫁到老百姓的头上去了。一方面,我

31、要求你必须读书,另外一方面,国家没有采取什么办法。你必须要履行这个义务,九年义务教育,那就使得每一个家庭增加了什么?增加了学费的负担,转嫁到老百姓头上去了。 段落(32):在这个亿万人同走独木桥的这样的一个局面之下,它是很容易形成一个教育产业化的市场的,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你说我们没有搞教育产业化,这个市场是确实存在,无法否定。这样一来,学费就不断地飙升,飙升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我这里提供的东西都是报纸上登出来的: 段落(33):一个农民工为了自己的下一代的孩子,他要打18年到20年的工,才能供他的孩子能够把一个大学的学费凑齐。从小到大,他要打18到20年的工,这是很厉害的。这个学费,一

32、方面我们谈这个实际的学费升高了多少,关键的问题, 段落(34):这个人的收入能有多少?我们这样就可能看到教育的代价对老百姓来说是不堪重负的。可以说一个家庭,现在一个家庭里边,最为沉重的负担就是孩子读书。你想想,在这样的一种经济的压迫之下,你说他读书是为了什么?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以至于发展到 段落(35):一个什么样的地步呢?发展到了人口大(量地)开始减少,我们中国人原来是“多子多福”的传统,现在连农村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都不愿意生孩子了,为什么呢?因为她的男人都到城里边去打工了,她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一个,他将来学费谁来付?她要应付这一个孩子,他就得18到20年的他的劳动, 段落(3

33、6):怎么办?年轻人进了城里边打了工的时候,他看到了现代城市的生活,他知道现代城市人是怎样生活的情况下,他就再也不愿意回到他的穷乡僻壤,他要争取做一个城里人。但是,由于这批农民工,他们原来,九年义务教育,他的父亲是承担不起这个费用的,怎么办呢?他就辍学,他很年轻就出去打工去了, 段落(37):但是由于他没有接受完整的教育,所以他是个不值钱的劳动力。现在的市场的发展是需要高水平、高质量、高文化的劳动力的,所以他们进了城以后,他们只是一批生活在城市边缘上的人。当然,他们希望能够做个真正的城里人,但他们也发现,自己这辈子再重新返回到学校读书的可能性 段落(38):是比较小的。他们就把要做一个真正的城

34、里人的愿望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这个孩子就必须读书。而他们又发现,要把这个孩子的学费供满的话,得18到20年的辛勤的劳动,所以,导致了一个什么呢?很奇特的结果,他们的生育就这样被限制住了。所以我说,中国的学费真厉害, 段落(39):它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硬是在这一代农民工的身上,歪打正着地把中国人坚持了两千年的“多子多福”的传统颠覆掉了,而这样的一个目标,是我们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花费了几十年想达到都没有达到的目标。今天就是这样,你现在到乡间去调查,幼儿园没有了, 段落(40):小学萎缩,中学萎缩,这个现象出来,所以这反映了什么?反映了学费太贵。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之下,我们就可以想象,今天的中国人

35、,人人争先恐后,力争早日爬出贫穷的泥潭。在这样的情况下, 段落(41):是非常容易把受教育和谋生联在一起的。当人人争前恐后,力争早日爬出贫穷的泥潭的时候,中国人就很自然地把受教育和谋生这两件事情就直接地挂起钩来。每一个家庭 段落(42):都在紧张地计算着投入和产出,所有的家长都在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为我的孩子在他读大学以前,已经做了如此之大的投资,如何才能尽快地收回投资并有所盈余呢?所以,这就是中国的家长和孩子们,主要是家长们, 段落(43):可能孩子当时还没想到这一层,但家长已经想到这一层了,他们的思维方法。所以他们看不出来那些基础学科有什么用,只看到了基础学科的无用性,只看到了基础学科的

36、艰难性,弄起来又难,看不到基础学科的趣味性,自然,那些数理化、文史哲 段落(44):这样的东西,就很难发现它的魅力所在。所以,往往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孩子也好,孩子可能是受了社会的影响、家长的影响,而家长是受了这种社会局势的压迫感,使得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去选择那些实用型的学科。那么最时髦的就是什么呢? 段落(45):最火的就是什么呢?就是计算机,就是经济管理,就是法学。就是这么弄出来的。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你很难指望有哪个中国的年轻人还抱着有一种要为科学而献身,要寻求真理,那是很难的。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而且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个非常荒唐的局面, 段落(46):荒唐到什么地步呢?就是中国每年

37、要招600万左右的大学生,今年我看,今年是1050万的应考者,最后大概能有多少人能够读上大学,这个比例是越来越高,大概至少每年是600万以上。现在据调查研究发现,中国每一年学计算机、学经济管理、学法学的学生, 段落(47):至少是两百万以上,每一个学校经济管理系、计算机系和法律系都是招人最多的。中国所有的高校,不管是什么档次的高校,不管你是这种正规的大学,重点大学、普通高校,或者是二级学院这样的东西,一定有这三个专业。新开办的学校里边, 段落(48):肯定没有文史哲,没有纯数学,更不会有理论物理,不会有,完全不会有。那么久而久之,情况就越来越不妙。为什么越来越不妙?因为物以稀为贵,现在弄得计算

38、机、经济管理和法学,这些学生们,他们的就业都成问题, 段落(49):现在本科生没用了。我记得那一年成思危说了,每一年至少有100万以上的年轻人,读完了大学是找不到工作的,没有那么多位子给他们去。但是人口的高峰到来了,又有这么多的孩子,那就不管了,各个学校要创收,要怎么样,那是疯狂的招生,完全是个失控的状态,在我看来,不知道是怎么弄。所以,这样的一个状态当中, 段落(50):就导致了年轻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越来越遥远,理想和现实当中越来越遥远的时候,就会什么呢?就会加剧年轻人的恐慌心理。这个东西就有一点像害传染病一样,我们现在经常是听到、看到大学里边自杀的现象,这个现象你想想,已经是一个大学生了,

39、居然还会去自杀, 段落(51):为了一点小事,为了一点什么别的事情,一下就想不通,他觉得没意思,他认为,他看不到前途,他绝望,他就会去走这样的路,所以,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我们现在说句老实话,我们在现代的社会里边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但是不会有中国这么多。中国的学生里边,每一个学校都有这样的事, 段落(52):而且数量还不少。所以,这是变成了我们现在年轻人的心理状态都成问题。以至于现在各个高校里边要搞心理咨询师,要弄这些人,你说怎么回事?因为他太实用主义了,他这个实用主义和他的理想相差太远,他接受不了,就会出现种种的心理毛病, 段落(53):种种的心理恐慌,甚至出现自杀的现象。所以这是一件很

40、糟糕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现阶段的大学生就有这样的一个倾向。我们也分析了从文化上,从传统制度上,从现实的压力上,还有家长的期待,期望值,个人的期望值,所以就形成这么一个状态。所以为谋生而学习在中国, 段落(54):那是肯定的。关于中德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比较(三)的字幕: 段落(1):我们再来看看德国,看看德国是怎么回事。德国的那个社会就跟中国不一样,首先一点,它在传统文化就跟中国不一样。德国的传统文化它是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有个特点就是什么呢?它是研究神的。在过去的前工业化时代以前的中世纪那个时代,基督教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的时候, 段落(2):它的那种文化是研究神的。每个人一天到晚就拿着圣

41、经在那读,他是真正有宗教情结的。这样的一个社会,后来欧洲人也久而久之地发现,神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办法研究。所以,后来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尤其是启蒙运动以后, 段落(3):人们发现上帝没办法研究,所以他们就开始发生了一种转化,就是什么呢?转而研究上帝创造的这个造物主的世界。那么这个世界是包括什么呢?是包括了人,包括了物质世界,所以这样一来,西方他们就完成了一个转折,从神学到科学的转折,这是西方为什么能够领先于世界的一个 段落(4):很重要的原因。人们是拿出信仰宗教的热情来信仰科学的。所以,在西方社会里边,凡是他选择读大学的人,他往往是有着那么一点点追求真理的,追求终极真理的热情,有着那种神

42、圣感。一个人你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要去研究科学,这是很神圣的一件事情。 段落(5):他们企图通过研究造物主创造的这个世界,来窥透上帝的心思。所以西方人是有这样的一种冲动的,所以他和我们中国的文化当中,纯粹是为了一种实用主义的目的这一点,它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年轻人,他们往往只有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就和什么?就与谋生联在一起; 段落(6):而西方他是真正的有点追求,追求终极真理的这样的一种神圣感。这是我们所要讲的第一点。第二点,我们要特别相对应,西方没有建立起它的考试制度,西方人的考试制度恰恰是从中国学去的。但是人家的考试制度学去了以后,通过考试制度 段落(7):要检验的东西是什

43、么?是科学,不是“孔孟之道”。这是西方和中国的一个很大的差别。人家学了你的东西,人家不是为了实用主义,不是为了你的那一套,学的内容跟你不一样,借用了你的考试制度来筛选人才,这个是从中国学去的。另外一方面就是什么呢?西方的社会是一个严密的等级制度的社会。 段落(8):在近代以前,在他的农业是封建时代里边,他是封建等级制,在这个封建等级制度的底下,最有地位的人是贵族,这个身份是世袭的。等级制就是每个人在每一种等级当中,过着是一种固定性的生活,不可逾越。这一点可以说是 段落(9):封杀了西方的下层民众“鲤鱼跳龙门”的可能性。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社会当中,血统的高贵是最重要的,你即使通过读书、学习,可以

44、改变你的身份,你顶多也就做个官,一个平头小百姓他可能会做一个牧师,可以做一个国家的小官吏、小文书,我们说12世纪以后, 段落(10):他也是有实用主义的这一点特点。你可以改变身份、地位,但是你没有办法获得贵族的头衔,这个东西是不能动摇的,在中世纪的时代是这样的。所以,国家官员叫什么?官员叫“公仆”。国家官员叫公仆,国王是第一公仆,他是这样的一种思想。所以西方国家 段落(11):没有出现那种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不是读书高,他是血统高。这样一来,他就和中国的社会结构就有点不一样。到了近代以后,就开始了一个现代化的启动,到了现代化的启动以后,他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形成了一种新的

45、东西,就是政府要启动,最关注的是什么? 段落(12):是要开发出具有创造力的个性,要开发出创造性的劳动力和个人的这种能动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这个东西。所以他们只要你能够为这个社会产生价值,他没有“读书是最高”的这个说法,没有。任何一个能够做出成就来的人 段落(13):都是受人尊重的,这是一个原因。所以西方他没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没有出现一种对劳动的鄙视,这是很重要的。另外一点,就要归结于西方的教育制度。德国人,我们说1810年搞了个柏林大学出来了,到了1830年的时候,德国的整个制度就理顺了,20年时间,他就理顺了。他就采取了一种什么呢? 段落(14):采取了一种教育的“三轨制”,

46、三条轨道,他不是“亿万人同走独木桥”的,他不要求“同走独木桥”,什么是三轨制呢?一个孩子他去读小学,小学所有的人都一样,四年,小学只有四年。6岁进小学的话,你4年,就10岁。10岁的时候,就根据你孩子个人的兴趣或者是家长的意愿, 段落(15):因为一个10岁的孩子毕竟还是太小,看不清楚未来究竟怎么样,但是他可以表达他的意愿,我想干个啥事,父母也要根据他,根据父母的想法,这样就来确定有3种不同的中学,中学是不同的。哪三种呢?有六年制的普通中学, 段落(16):有八年制的实验中学,还有九年制的人文中学,他是三条不同的轨道。你在读中学的,无论你是三种什么样的中学里边,你开始读,只要6年的期限之内,或

47、者说你在每个轨道之内,你如果要是想改变,我读普通中学,突然间我不想读了,我又想到人文中学去, 段落(17):那也可以发生转变,只要你还没毕业,你就可以这样调,所以这个是很灵活的。总而言之,就这么三条轨道。这三条轨道,将来你三种不同的中学毕业了以后,你就进入三种不同的高校。西方的实验中学就是实验中学,和我们现在我们中国所有的中学都一样,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段落(18):有的学校叫实验中学,无非是名称上的差别。人家西方的实验中学,他就比较重工,重技术这方面的培养。三种中学毕业了以后,我们就看,普通中学的人就进入到什么呢?就进入到职业高校; 段落(19):第二类实验中学就进入技术学院;第三类人文中学的人,毕业了以后就进入到什么呢?就进入到我们所说的大学。他不是“亿万人同走独木桥”,他是“三轨制”,有三种选择的可能。这个制度应该说是比较科学的。我想我们国家现在要做的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要建立这样的一个制度才行。否则就是 段落(20):“亿万人同走独木桥”。这三种不同的高校出来的人,他们拿到的最高文凭分别都是有区别的。职业高校,最高的文凭是学士;专门学院,我们说的就是实验中学通的这条轨道叫专门学院,专门学院最高的学历是什么呢?是硕士;人文中学通到大学, 段落(21):大学毕业出来的人,最高的学位是博士。我们就看,头一类叫什么呢?叫职业高校里边出来的人,将来出去就做什么呢?有证明的,有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