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的领导和各位专家.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64205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站的领导和各位专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网站的领导和各位专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网站的领导和各位专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网站的领导和各位专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网站的领导和各位专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站的领导和各位专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站的领导和各位专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网站的领导和各位专家,你们好:我有一项发明,并在2006年3月29日得到专利证书,我认为这项专利对于人类的能量问题有一定的意义。因此我想向你们介绍我的专利,并想通过贵单位相助实现我的专利的意义!多余的先不说,先请了解一下专利证书和其中的内容。然后我在后面有一些评论。说 明 书使匀速直线运动的电荷辐射电磁能的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能转换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使匀速直线运动的电荷辐射电磁能的装置。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匀速直线运动的电荷辐射电磁能量的装置。本发明的原理是应用以下公理:第一,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电荷产生磁场,由公式决定,如果电荷q的运动速度V远小于光速,则b=V/C0,上

2、式公式简化为第二,当穿过闭合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闭合线圈有感生电流产生。第三,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包括带电体),相对于观察者来说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界干扰。第四,电磁场的传播速度按光速C进行。电荷q以速度v自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所形成空间磁场情况是:在运动电荷q周围任一点p处的磁场方向均垂直于由电荷q的瞬时位置引向p点的径矢与q的运动轨迹所组成的平面。因此磁感应线都是在与电荷运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内的同心圆,圆心就在电荷运动的轨迹上,而且磁感应线绕行方向与电荷的运动方向成右手螺旋关系。在如上的p点放一个检测线圈,线圈有一个电流计形成回路。线圈所在平面与此处的磁力线垂直。请参见附图

3、1。当带电粒子从左到右这一运动过程中,就p点而言由于电荷q到p的距离时刻发生变化,所以p处的磁场强度也时刻发生变化,那么p处线圈的磁通量也在发生变化。由于线圈中磁通量发生变化,那么线圈中就有感生电流产生。这一电流所具备的能量就是匀速直线速动电荷提供能量。只要有相对运动的带电体,无论检测线圈存在与否,带电体一定会产生磁场。由于是运动的,观察者(线圈)与带电体之间的距离时刻在变化(特殊运动除外:比如圆周运动),磁场也是时刻在变化,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电荷对空间某一处的磁场贡献为变化磁场。只要磁场发生变化就有变化的电场产生,按麦克斯韦理论变化的电磁场就是电磁波,就是能量,电磁能以光速向空间辐射,这一能

4、量是匀速直线运动电荷产生的。对一闭合线圈而言,稳定的磁场不产生感生电流。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电荷与观察者的距离时刻发生变化,因而它产生的磁场也在变化。按电磁理论:变化的磁场会使线圈产生感生电流。又按物理学原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界干扰情况下是不会改变其运动状态的,这一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电荷在自己运动过程中把产生的电磁能释放到空间,输入给线圈,而本身仍保持自身的运动状态,从而产生了能量。即: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电荷向空间辐射电磁能。电荷是匀速直线运动,它不受外界干扰不会改变运动状态。电荷向空间辐射的能量就是本发明的能量的来源。线圈感生电流产生的磁场不会影响电荷运动:一方面,匀速运动电荷产生的电

5、磁场以光速向空间辐射,而线圈产生的磁场也以光速向运动电荷传播。如果线圈此时接收到的能量是由几百光年前某一电荷发出的,因而不用考虑线圈电流产生的磁场再经过几百光年对源电荷有什么影响;另一方面,线圈电流是闭合的,闭合线圈总有一对相反的电流,所以在线圈远处没有因线圈产生的磁场。按电磁学原理产生磁场就等于产生能量,产生能量数值由空间磁场的磁能密度体积分决定。也就是说有匀速运动的电荷就会有磁场产生,就等于有能量生成。但有磁场能量不一定能释放出来。比如一通电匀直导线对空间贡献的磁场是稳定的,那么闭合线圈也没有电流,磁场能释放不出来。本发明是根据这一结论完成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电荷对空间贡献的磁场就是产生的电

6、磁能。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包括壳体、加热灯丝、阴极、栅极、聚束极和阳极,壳体内为高真空,加热灯丝、阴极、栅极、聚束极和加速极依次呈直线排列设在壳体内,加热灯丝设在壳体的一端,阴极与其紧靠在一起,其它各极相间而置,并与相应的电源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阳极为圆环形并至少相间设置两个,所有阳极都与电源的正高压端连接;在壳体的另一端还设有电子收集电极,电子收集电极与电源的正低压端连接。所述的聚束极为磁性圆筒状。在所述的栅极上加有方波或其它周期性波形控制电压。在所述的阴极与其相邻的阳极之间以及电子收集极与其相邻的阳极之间的壳体上均设有屏蔽层。本发明具有输出功率大,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容

7、易实施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匀速直线运动电荷的磁场和从该磁场获得能量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这是匀速直线运动电荷的磁场和从该磁场获得能量的示意图,图中电荷q沿v方向运动,电荷q的电场E在与其运动方向垂直的平面S上产生闭合圆环形磁场B,在平面S的任意点P设置线圈L便可在L中得到电流。参见附图2,本发明包括:加热灯丝A:连接有灯丝电源S3,当其通有电流时会发热,使阴极B升温而具有发射热电子能力。阴极B:当其被加热后具有发射热电子能力,在本专利中为体现专利结构有较大功率辐射,要求其发射电子能力在1安培到10万安培,阴极与大地连接。控制栅极C:当其所加负电位发生变

8、化时可以控制由阴极B向阳极E转移的电量(关于栅极作用可参阅真空电子器件有关书籍)。聚束极D:它的作用是使电子束充分集中在中心轴线上,防止电子碰到阳极E上,该实施例为磁性圆筒,属现有技术。两个阳极E1和E2:均为圆环状,目的为使高速电子可以从阳极环中间穿过而不会撞到阳极上。两阳极相连,与高压电源S1的正极连接。电子收集极F:此极板接地,或者串接一正电位电源S2再入地,以有利于电子的收集。在所述的阴极B与其相邻的阳极E1之间以及电子收集极F与其相邻的阳极E2之间的壳体K上均设有屏蔽层P,以体现此时能量是由匀速直线运动电荷产生的。壳体K为圆柱形,内部为高真空。本发明的电子运动过程是:电子从阴极B出发

9、在阳极E1引力下,经过加速到达阳极E1的孔洞,这时电子得到速度V,所以阴极B至阳极E1之间为加速区L;电子从两个阳极E1和E2孔洞之间穿过,由于两阳极E1和E2之间没有电位差,所以电子在此为匀速直线运动,电子在此区向空间辐射变化电磁场,这是获得电磁能的部位,称为辐射区M;电子从第二阳极E2孔洞出来减速运动撞到电子收集极F入地,电子从地回到阴极B,阳极E2至电子收集极F之间为减速区N。本发明有以下特点:(1) 阳极起到加速电子作用,由于结构原因,没有电子落到阳极,阳极没有电流,不用补充能量。阳极电压尽可能高,可选1万伏至100万伏。这样高电压会有电荷泄漏现象,因此也应补充泄掉的电荷。(2) 栅极

10、与阴极之间加上方波电压来控制有无电子向阳极运动。当栅极开时有电子向阳极运动,当栅极关时无电子向阳极运动。目的是这样的,当栅极加上高频方波时,由于栅极控制作用就会有一个一个间断电子束团向阳极加速运动(这里讲述原理用方波,具体实施可用其它波形)。当这些高速电子束团通过两阳极之间时向空间辐射电磁波,这里要求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电子束团通过辐射区,并规定占空比为1比1。 (3) 本发明结构中基本辐射是这样的:高速电子束团通过辐射区时,电子束团向空间辐射了磁场,此磁场以光速向空间辐射;当没有电子束团通过辐射区时,没有磁场向空间辐射。当周期性的控制栅极的电位,使从阴极发出电荷一份一份地通过辐射区,辐射区向空

11、间贡献间断的磁场并以光速向空间传播,这一间断磁场就是变化磁场就是向空间辐射的电磁波。由于高速电荷通过辐射区为匀速直线运动,电荷此时没有能量损失,因此高速电荷通过辐射区是产生电磁能的过程。(4) 这里解释为什么只在辐射区供给能量。首先,这时电子速度高,电子辐射强度大;其二,整体电子轨道上可能有多个电子束团在运动,这时所有束团向空间贡献磁场,就本专利目的来讲以匀速直线运动电荷为辐射方式,所以必须把加速区与减速区屏敝(附图2中只有辐射区是开放的,其它区域均被屏敝,附图未画屏敝结构);其三,电子在此时速度最高,通过时间短,这就相当于提高了辐射频率。(5) 为了使本发明有最大实施可能性,此结构在运行时这

12、样简单处理:匀速直线运动的电子束团在其周围的空间产生磁场是辐射的能量,其它任何物理行为均认为是能量守恒过程。(6) 本发明设计上由阴极出发的电子被加速后没有由阳极直接入地,而是再被阳极减速后由电子收集极板入地,因而阳极不损失能量。正因为这样,只要技术条件许可,可以无限地增大阴极电流和阳极电压,以便当电子束经过辐射区时贡献强大磁场。(7) 选用适合的接收装置来接收此专利结构辐射的电磁波,并转换为可供直接使用的能源(这一问题不是本专利讨论内容,因此从略)。(8) 由于电子从阴极出来时有初速度,所以电子经过加速与减速到达电子收集极板时还有一定速度,电子会撞到该极板上,因而不用考虑电子未到电子收集极板

13、就中途返回;更因为电子收集极板与大地之间串接一电源可以增大电子到收集极板时的动能,因此电子可以全部落到电子收集极板上。(9) 电子收集极板与大地间串一电源,电源正极接电子收集极板,负极接大地。这里指出比较重要原因,其一电子在加速区与减速区均属于加速运动,按电动力学所述,加速运动电荷要辐射能量,这样就有电子未到电子收集极板就返回的可能,因此要增加一电源来提高电子收集极板电位(这里不讨论这种情况具体细节是什么,应当统一认为这是能量守恒过程,本专利只考虑匀速直线运动电荷贡献的电磁能);其二由于阴极发射了热电子,阴子电子可能亏空,以及收集极板由于有电子不停积累,这样加一电源使电子收集极板电子迅速向阴极

14、转移来补充阴极损失的电子。(10)本发明是根据物理学原理,实施了匀速直线运动电荷向空间辐射电磁能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以高速的不连续的电子束团通过匀速直线运动区域时向空间辐射电磁波,这是本专利的最基本特点。(11)以上讨论了本专利实施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它向空间辐射为方波,并且为单一方向。如果实现其它波形辐射可用下述方法实现,首先用两个基本装置以电子运动方向为基准反向放置,这样就可实现两个方向电流引起电磁辐射;其次用波形发生装置来分别控制两台辐射装置的辐射次序来得到我们需用的电磁波。专利说明书部分结束个人对专利评论我想看过专利实质内容已十分清楚了,这是一个属于产生能量的装置,应当说是一项永动机的发

15、明。当然我个人十分清楚这是一项科学界早已判了死刑的发明,认为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个人根据自己拥有的理论物理知识完成了此项发明。当然我考虑的正确与否不提,既然专利局已授权此项发明,我想理论上应该是通过的,希望能经过网站向世人介绍这项发明,并恳切希望能在邮件中得到答复。如果我们能有一些交流,我将在贵站上发表关于为什么几百年来所有永动机的发明和设计都是失败的绝症在哪里,为什么能量是守恒的同时为什么又不守恒等一系列问题。正是因为发现了能量在某些条件下不守恒,才完成了此项发明。我上网看过关于这方面内容,网站上有这么一个观点:“那些设计永远机的发明人基本上不懂什么是能量守恒定律,没有太高的文化,因此设计

16、都是失败的”。当然我有必要让老师们了解发明人的基本知识情况,当然不是吹嘘而是有必要,也就是说我搞发明不是乱闯瞎蒙,是有备而来的。当然我个人只有大学水平,但由于自学的原因,应当说从研究生到博士相当水平书籍我都了解。据我考查以往那些发明人设计的确都是在能量守恒范围内完成的,都是不可能成功的。为了使大家认可,我在这里以简单论文形式表示我对能量方面的一些观点。(1)什么叫能量守恒定律,我认为在能量守恒定律中所述的能量是一种现存的物质,能量这种物质在我们接触它时它体现为转换与守恒的,不会增多与减少。下面讨论所有我们发现的能量现象:A,静电场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如果在它存在这一范围内,静电场对正负电荷均有作

17、用力。如果以静电场力为原理设计永动机,其设计思路必然想要达到一种在静电场力作用下电荷的往复运动,但这样必然违备能量守恒定律中静电场力为保守场这一基本定律因素。由于静电场为保守场,所以以静电场为设计的方案一定失败。静电场为保守场,其特点是:一电荷从某一点出发,无论经历了怎样的路径,只要最后电荷回到原出发点,那么其静电场力对这一电荷做功为零。B,重力场设计同样如此,重力场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如果在它存在这一范围内设计永动机,其设计思路必然想要达到一种在重力场力做用下重物的往复运动。重力场为保守场,其特点是:一重物从某一点出发,无论经历了怎样的路径,只要最后重物回到原出发点,那么其重力场对这一重物做功

18、为零,在重力场中设计永动机,同样设计为失败的。C,静磁场,即永磁体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具有能量,如果在静磁场它存在这一范围内,静磁场对铁磁性物质(具体讲就是磁铁或是铁块之类的物体)有作用力,在如果在它存在这一范围内设计永动机,其设计思路必然想要达到一种在静磁场力做用下受静磁力物体的往复运动或是循环运动。静磁场力同样为保守场,其特点与静电场和重力场相同,同样设计为失败的。我从网上及一些书籍看过的设计大都是在上述理论下设计的,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下面分析没有考虑过的情况:D,变化电磁场同样是一种能量形式。如果以变化电磁场设计。其变化电磁场有它的特点,一个具体使用变化电磁场的设备必然涉及有互感和自感,

19、互感和自感在理论物理早已明确表示过它们是能量守恒与转换的。以变化电磁场无论怎样设计都逃脱不了互感和自感这两个特性,其能量必然守恒,其设计结果必然是失败的。E,还有核子能,以质量换取光子能量,质能方程可以证明其能量也是守恒的。并且无法想象利用核子能如何设计。F,另外还有光子能,光子同样是一种能量形式,在的转化中同样体现能量守恒定与转换的。但是也许有人问:“光子应当同样是产生的”。的确,但光子产生有它的特点,光子产生时要以损失能量为代价的,例举如下:原子核反应放出光子能量是以损失原子质量为代价的;原子核外电子发光是以核外电子发生能级跳跃为代价的。光子的这些能量行为都体现了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我看过

20、所有的设计都不会逃脱这样以上几个公理,因此我总结了一个唯独“匀速直线运动的电荷对空间贡献的变化磁场就是产生的电磁能”,向外幅射磁场时由于有牛顿定律保证不会改变速度,又有电磁理论中的变化磁场产生电流,变化磁场具有能量这一理论,从物理理论上本发明不可能被推反的。自然界有一个特点,原来电荷没有磁场辐射,只是由于有了电荷运动才能产生磁场,所以磁场是一个产生的过程。它和能量守恒定律中所述的能量是一种现存的物质,能量这种物质在我们接触它时它体现为转换与守恒的,不会增多与减少这一性质是不一样的。那么磁场产生时会不会以损失速度为代价,这个我们人类并不知道,我们只能用自然事实来判断,由牛顿定律可知:“做匀速直线

21、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界影响下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因此发明人认为没有推翻它的条件。也许有人问用通电导线产生磁场制造永动机为什么不行?通电导线产生磁场的本质也是运动电荷产生磁场这一现象为什么是能量守恒?因为通电导线必然是导线电路,导线电路必然有互感和自感,所以这一过程能量守恒,理论物理在这方面有证明。理论物理唯独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界影响下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方面没有详尽说明。因此只有以单独的运动电荷才可以,才不受外界干扰,为了防止运动电荷产生磁场受到影响,这一点在专利书中也有相关的说明。加速电荷也是不行的。在相对论及电动力学有严格的理论证明:加速电荷辐射过程能量守恒,并有同步辐

22、射可以证明。(2)对于匀速运动电荷,在运动过程中产生了磁场,相当于产生了能量,产生能量以后电荷是不是速度降低了,我们人类无法证明,我们需要有实验来证明,如果要是证明速度降低了,并且损失的能量正好等于产生磁场的能量,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匀速直线运动的电荷在运动过程中,产生了磁场,产生了能量,而自己的速度降低了,损失了能量,损失的能量正好等于产生的能量,这个过程能量是守恒的。但是有这样一个新结论“电荷已不是以匀速直线运动了,而是减速运动”,进而可以得到另一个新结论“电荷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3)物理学界有一个公理“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界影响下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是牛顿几百年前

23、提出来的,经过人类几百年的验证是真理,是属于客观事实,反映自然界本性。发明人做如下解释:牛顿那个年代可能没有考虑到运动电荷产生磁场这一物理现象,也许把这一现象忽视了,但是近代物理有了电磁现象,可是并没有哪位科学家或科研单位拿出证据说:“匀速直线运动电荷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磁场,而本身速度要降低”,牛顿定律并没有被修改。这说明匀速运动电荷在运动中不会由于产生了磁场就要降低速度。(4)现在发明人对能量守恒定律看法进行简单表述:宇宙自诞生到现在已有百亿年历史,人类有大约百万年历史,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几千年,人类真正进入科学时代只有几百年。这几百年里,科学有了巨大的进步,对于能量来说可以这样讲我们发

24、现的能量现象全部都是守恒与转换的。因此科学界得出一个“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但是这只是到目前为止的科学发现,而宇宙的奥秘、大自然的本性,我们并没有完全了解。所以在今后的科学探索中,只要有一个属于自然本性的物理现象,其能量不是守恒的,能量守恒定律就被推翻了。(5)最后描述一下物理定律,并适当解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界影响下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这句话的中心是改变这个运动状态条件一定是外界影响,比如引力、撞击等。电荷在运动过程中,产生了磁场,产生磁场是电荷的内在本性而不是外界影响,这样不会影响运动状态。(6)对于匀速运动电荷在运动过程产生了磁场而本身并不损失能量的简单验证。(文字叙

25、述)有正负两个电量相等的电荷,同向同速运动,这两个电荷有这样特点:由于正负电荷间有吸引力,要向一起吸引。由于电性相反运动方向相同的两电荷,这时它们之间的磁力是相斥的。可选用引入电场或磁场的方法,使正负电荷受平衡力,保持直线运动。如果认为电荷做减速运动,可有以下推断:A,当只看正电荷时,由于正电荷对空间有磁能贡献,正电荷要减速B,当只看负电荷时,由于负电荷对空间有磁能贡献,负电荷要减速C,现在把两个电荷当一个整体(选择一包围它们的闭合曲面当整体)看,这一对电荷对于一个包围它们曲面的电通量(电通量在静电学中有内容)为零,那么我们认为,两电荷合一为电中性,即为不带电物体。不带电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6、由(3)可知,(1)与(2)的结论不存在。即电荷不改变速度。D,其实自然界、宇宙中没有不带电荷的物体。原子都含有电子与质子,正负电荷无处不在,所以谈到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必然涉及电荷问题。E,可能有疑问,由于正负电荷同时在运动,可能从观察点感觉不到有磁场。可以说有,因为两电荷离观察点距离不一样,甚至有较大距离差,因此两电荷磁场矢量和不为零,只是磁场强度大小而已;另外由于正负电荷距观察点的距离不一样,观察点可以感到有电场存在,认为被观察的整体有电荷存在,从而认为这个实验不可行,但可以说明一下:一个物体有没有电荷要以包围物体表面(高斯面)的电通量来确定,包围曲面电通量为零,理论上就认为无电荷或电中性

27、。这个小实验仅供参考,从以上几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匀速直线运动电荷产生磁场时不能改变运动状态。这是一个产生能量的过程,这一过程能量不守恒。(7)自然界中许多问题是不能明确解答的,比如原子物理中的电子绕核问题,按经典物理来讲:加速运动电荷要辐射电磁波并且由于能量损失而落入原子核。但现实中却没有这一现象,因此我们认为经典物理没法解释这一问题。这也是用现象本质来确定理论的实例,因此原子电子绕核这一问题只能用量子物理来解答。匀速直线运动电荷产生磁场是不是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做减速运动,我们不能用理论来衡量,而是用实验去验证它是什么样的运动性质,最后来定性它是属于什么理论。它是属于能量守恒还是别的什么

28、。(8)用经典物理能量守恒定律不能解决原子电子问题,这已是先例。如果匀速直线运动电荷辐射能量也不能与能量守恒理论相匹配,发明人认为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仅用一条理论去规定自然规律,从某种程度上可能会阻碍科学的进步。用经典物理去处理原子电子辐射问题不就是先例吗,一定是自然规律决定理论是什么,而不能用理论去规定自然规律。就象用经典物理处理原子电子问题一样,按能量守恒定律,原子必须落入原子核,这种就是用理论去规定自然规律的情况,可电子就落不下去,想象的自然本性,可是自然本性不是那样,因此,用能量守恒定律去处理匀速直线运动电荷产生磁场问题,也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电荷本性为前提而不能理论搬套和意念推测,用这

29、种方法不能得到正确结果。牛顿力学关于这方面内容几百年也没有发现有问题,匀速直线运动电荷产生磁场不可能减速,这才是自然本性。(9)发明人用以上讨论的各层次多方面表明了对能量守恒的看法。下面用理论物理一句经典描述:“运动电荷产生磁场”(该句并没有外围条件)表述发明人对能量守恒的看法,用汉语讲“产生”就不是守恒与转换的,“产生” 就是制造和创造,“运动电荷产生磁场”这一物理经典绝句有其极其深奥的含意。发明人完全可以以该经典绝句作为发明的理论根据。本发明是一个产生电磁能的过程,电磁能一部分要补充灯丝加热,一部分做输出使用。设计中另有一个特点,其辐射区距离越长产生的能量越多,如果没有辐射区灯丝同样损失能

30、量,有了一段辐射区就有一份能量输出。如果这一段是一米,其有一米的能量段产生能量。如果这一段是10米,其有10米的能量段产生能量。如果这一段是10000米,其有10000米的能量段产生能量。也就是说电荷运行的距离越长其产生的能量越多。但我们的设备尺寸不可能太大,我们具体实施中以设备尺寸合适为准。对于前景分析,发明人做实在的分析而不是虚张声势的分析。如果科学界完全认可这一发明以后,在两三年之内可以设计出取代发电厂的发电设备并完成样品,在十到二十年之内可以完全替换掉所有的发电设备,包括火电厂,核电站,水电站。那时我们地球环境又可以逐步回到绿色时代。至于发明能不能用在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上,发明人真

31、不敢说。这应由我们的技术水平决定,主要原因是发射体有一定的长度,这一长度也许有几米才行,比如汽车尺寸可能不能许可。但也不一定,任何事均有可能,起初电子计算机多大?而现在却变的这么袖珍不也是事实吗?发明人肯切需求相关机构能够重视此发明,尽早为人类服务。这一发明实施并不是个人或某一企业所能完成的,是一个比较大的项目,也许需要国家或者国际上的力量来具体完成这一发明,并做统一的设计,做到基本上一步到位的设计,这样更有利于人类发展,这是人类的共同利益。发明人并没有考虑从中得到多少个人利益,发明人甚至完全可以放弃专利权让全世界人类共同使用这一财富,走向人类的共同繁荣昌盛。这是自然界赐给人类的财富,发明人只

32、不过是发现了这一财富而已。过去所有的设计均以结构设计为根本,而本发明人首先由物理理论严格导出结论,而再由结论完成发明。本发明也可以说先发现原理,后完成发明。也可以说直接完成的发明。本发明导出一个结论“匀速直线运动的电荷对空间贡献的变化磁场就是产生的电磁能”其实这一结论任何一本物理书上都有“运动电荷产生磁场”。如果电荷产生磁场时有能量损失,理论书上必要严格说明,可书上却没有,因此这一理论不能说是发现的,其实书上早都有,只不过没有人发现这句话“运动电荷产生磁场”的绝妙含义。发明人认为本发明十分有趣,不同以往那些发明,本发明的原理十分简单:“匀速直线运动的电荷对空间贡献的变化磁场就是产生的电磁能”,

33、然后根据这一十分简单的原理,完成了一个结构又十分简单的设计。不象以往那些发明以结构为主要思路,让人对其原理无法推测,其实设计全部都是在能量守恒定律之中,无法变为现实。这项发明大约在2001年6月份完成的。完成后我不知怎样写论文让专利局审查,因为我完成发明时,是利用我本人假想的一个原理完成的,这假想的原理书上并没有,我只是假想如果自然界有这么一原理,永动机即可发明。无论怎样在这一假设原理指导下完成了发明。后来发现用此假设原理无法给专利局写论文,因为你要表示你的发明必然用理论书上的公理来写,用你假想的理论写出来没有人认可,专利局不可能授权。因此不能用我假想的理论来写,我只好翻阅了一些理论资料,后来

34、我奇妙发现原来理论书上竟有暗藏的答案,使我惊讶不已,并且答案如此简单。这说明理论书上的结论与我的假设结论十分相符并吻合,我更加确信了此项发明的正确性。也就是说交给专利局的论文并不是我原来的推导出发明结论的论文。所以这一假想理论只在发明过程中起了一个象搞建筑中的模板作用,当完成了发明这一模板就不需要了,只用公理完成了论文,多么绝妙!在这里我无法提供那些原始假想理论是什么,因为不好写,虽然十分简单却又十分模糊,即使写出来字数太多也不好理解,我认为专利的正确与否有专利证书和专利说明书的实质内容就完全可以了。这一假想理论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我发明用的不是书上的理论,但完成发明后发现书上竟有原理存在,这绝

35、不是一种巧合,这一发明是真的。假想理论也是真理。如果我们书上的公理没有错,请看这条:“运动电荷产生磁场”,这句话我想初中以上文化水平都知道,分析这句话,用中国话讲:“产生就不是转化与守恒,就是创造和制造”,有物理知识的人可以这样简单的考虑一下:“有一个匀速运动电荷从眼前通过时产生磁场不能没有能量”。因此发明人认为这一发明应当没有问题。如果网站愿意发表我的邮件,当然应做一定裁减。我建议由于考虑到有的网民有广泛的知识,其中有关理论部分的内容不要去掉。这样有论文做证,以便有更多的人承认这一发明也好让网民发表对这一发明的看法。希望把专利人的邮箱告诉网民以便专利人能够看到不同的评论。发明人愿意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讨论。另外希望若在网上不要把内容分开,这样发明人怕网民不能看到全部的资料而不能准确得到关于专利方面的全部内容。我还有个想法,把所有这些已经设计的永动机错误原因写成论文发表。专利人黄正曦2007年01月18日简介:1967年生男;大学毕业电子邮箱:huangzx0531移动电话:13021148727固定电话传真:01061502043标题:彻底解决能源问题的发明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