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屏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65080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触摸屏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触摸屏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触摸屏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触摸屏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触摸屏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触摸屏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触摸屏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Touch Panel IndustryMarketing, Supply chain and ApplicationGeneral and brief introduction for Touch Panel Industry, including market information, main Application, main players and their products. Mainly focus on capacitive TP2011Tony YuanKaifa Technology2011-5-22触摸屏行业及产业链分析简报目录1.前言31.1.全球触摸屏产业格局41.

2、2.国内触摸屏供给态势51.3.电容触摸屏技术演进52.触控板的整体市场情况52.1.全球触控产业产值及预测52.2.总体触摸屏模组和Sensor的ASP预测62.3.主要触摸屏技术及应用领域62.4.各种类型的触摸屏出货量对比72.5.中小尺寸触摸屏82.5.1.中小尺寸触摸屏需求及渗透率82.5.2.中小尺寸触摸屏供求状况82.5.3.触摸屏手机出货量及占比82.6.中大尺寸触摸屏92.6.1.中大尺寸触摸屏的应用92.6.2.平板电脑用触摸屏市场规模预测92.6.3.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和触摸屏渗透率93.触控板的产业链条103.1.触控板的产业链条103.2.国际手机大厂的供应链113.

3、3.台湾电容屏主要供应厂商113.4.国内电容屏主要供应厂商123.5.国外电容屏主要供应厂商123.6.触控板材料价值分布133.7.触控板模组制造行业133.7.1.触摸屏模组出货量和销售收入预测133.7.2.电容式行业门槛较高,先入优势明显143.7.3.主要触摸屏模组生产商143.7.4.触摸屏模组产业链扩张情况153.7.5.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产业链垂直整合情况163.7.6.TPK介绍163.7.6.1.联手苹果开创触摸屏历史163.7.6.2.TPK对电容式触摸屏的产业链有很强的掌控力163.7.6.3.TPK的outsourcing策略173.7.7.其他主要模组公司介绍

4、173.8.触屏Sensor制造行业203.8.1.全球Sensor销售额预测203.8.2.Sensor产业分析203.8.3.Glass和Film之争213.8.4.Glass结构的电容式触摸屏产业链213.8.5.Sensor主要制造商213.9.Control IC制造行业223.9.1.电容触摸屏控制IC制造商223.9.2.主要电容触摸屏控制IC制造商介绍223.10.ITO制造行业253.10.1.行业综述253.10.2.主要ITO靶材制造商264.苹果触摸屏的供应链条264.1.Ipad供应链264.2.苹果中大尺寸触摸屏sensor供需分析:274.3.苹果中小尺寸触摸屏s

5、ensor供需分析275.In Cell Touch275.1.概念275.2.In Cell Touch的现状275.3.In-cell现阶段的机会285.4.iPhone 5率先采用In-cell?281. 前言 2010 年苹果公司的ipad 1.0与iphone 4.0持续热卖,显示过去以通话功能为主的手机和以办公、上网为主的电脑产品已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新移动终端创新战争已经引爆,而此潮流也带动了相关零部件快速发展,LCD显示屏、触控模组、内存和等组件都将得到快速发展。就Apple 的iphone与ipad 等产品来看,LCD显示屏与含触控功能的显示模组合占成本比重超过30%,占比最

6、高。其中触控模组中成本占比较高的为sensor,拓墣产业研究所预计Sensor 销售额未来五年将高速成长,年复合增率将达到15.2%,今年将达到40.45 亿美元,相比去年增长19.6%。1.1. 全球触摸屏产业格局近两年,触摸屏的发展极为迅速,随着对多媒体信息查询的与日俱增,人们对触摸屏的应用越来越多,因为触摸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快速查阅有用信息的需求,而且还具有坚固耐用、反应速度快、节省空间、易于交流等优点,触摸屏行业正在走向一条繁荣盛景的道路。全球重要的触屏生产厂商集中于日韩、台湾地区,其次是中国大陆地区。 日韩台居主导:日本厂商占据全球触摸屏市场绝对份额的,台湾厂商正在技术上和产能上对其

7、进行追赶。先进的触摸屏技术提供商已经从早期的红外屏、四线电阻式屏发展到2007年左右的电容式触摸屏,现在又发展到了声波触摸屏、五线电阻式触摸屏,而且尺寸正在向10英寸以上的电脑、电视发展。 中国大陆追赶步伐加快:国内触摸屏行业早在1992年就上马过红外屏,1998年开始出现具备生产能力的触摸屏企业,随后国外厂商加快了技术移植和产业转移的步伐,国内触摸屏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国内触摸屏市场正逐步成熟1.2. 国内触摸屏供给态势目前中国大陆生产触摸屏的厂家将近两百家(包括台湾在大陆投资的生产厂),第一阵营厂家如华意、洋华、信利,这些厂日产能达到100K 以上(以2.4”产品尺寸为准),产品品

8、质比较好和较稳定;第二阵营厂家如华睿川、瑞阳、北泰、恒利达、晨兴、点面、牧东、合力泰、欧菲、键创等,这些厂的日产能在30K100K,品质稳定;第三阵营生产厂产能较小,产品品质不太稳定。第一阵营生产厂家和第二阵营生产厂家的供给量占大陆触摸屏供给量的50%,剩下50%的份额由第三阵营厂所瓜分。生产电容屏的厂家有胜华、宸鸿等,主要集中在台资厂,目前大陆能量产的厂家有信利、BYD、华意以及中南维达力。1.3. 电容触摸屏技术演进2. 触控板的整体市场情况2.1. 全球触控产业产值及预测资料来源: Displaysearch2.2. 总体触摸屏模组和Sensor的ASP预测资料来源: Displayse

9、arch2.3. 主要触摸屏技术及应用领域触摸屏应用的范围呈现多样化,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各大市场全面启动: 首先,手机是触摸屏的主要市场。以出货量来看,手机仍是触控技术最主要应用,DisplaySearch统计2010年有三分之二触控面板应用于手机。2009年触控手机占所有手机渗透率为25.6%,预测到2016年将超过50%手机拥有触控功能。 其次,笔记本电脑设备上的触屏应用越来越多。据DisplaySearch预估触控技术在上网本与平板计算机应用将在2010年后快速成长,有机会从2010年1百万左右规模,2016年成长达5千万片。 最后,数字相机、摄录象机等领域触屏应用也将有不错成长

10、。另随着触控技术在高穿透率、低能耗与手势识别发展更出色,将使得触控技术有机会在新应用如电子阅读器、游戏机等应用做进一步渗透。资料来源: Displaysearch2.4. 各种类型的触摸屏出货量对比资料来源: Displaysearch2.5. 中小尺寸触摸屏2.5.1. 中小尺寸触摸屏需求及渗透率资料来源: Gartner2.5.2. 中小尺寸触摸屏供求状况资料来源: Displaysearch2.5.3. 触摸屏手机出货量及占比资料来源: Displaysearch2.6. 中大尺寸触摸屏触摸屏技术与显示领域里面的诸多技术创新一样,由小屏幕向大屏幕扩散。首先大规模应用的是手机、MP3等市场

11、基础广阔、高端产品利润率有保证的电子产品,属于5寸以下屏。目前触摸屏技术正在向5-10英寸的的阅读器、上网本等电子产品规模化扩散,进一步大规模应用到10寸以上笔记本电脑2.6.1. 中大尺寸触摸屏的应用上网本与平板电脑领域为主:这两个领域是笔记本电脑的主要增量市场,预计2014年这一市场的年出货量将会达到3.7亿,按照70%的触屏渗透率,中尺寸触屏笔记本的年需求量在2.5亿,对比现有触屏手机每年1.5亿的出货量,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 其他新型电子消费品为辅:在新型消费电子领域,比如电子阅读器、互联网终端MID、游戏机等高速成长的市场上,触摸屏将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中大尺寸触屏将继续供不应

12、求: 总体来看随着类iPad的兴起,市场需求的激增将会对中大尺寸触屏的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预计供不应求的状况将在20122.6.2. 平板电脑用触摸屏市场规模预测资料来源: Displaysearch2.6.3.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和触摸屏渗透率资料来源: Gartner3. 触控板的产业链条3.1. 触控板的产业链条资料来源: IEK电容式触摸屏的开发需要驱动IC厂商、手机整机厂商、触摸屏厂商、操作软件厂商多方一起合作才行,定制化程度非常高。电容式触摸屏要实现精确定位,需要解决很多干扰问题、校正很多任务艺缺陷,因此需要做很深入的定制化(因为电容式屏的原理是电场感应,空气湿度、温度、外界电场等

13、因素都会成为干扰因素,这些都需要定制化的来解决;又因为感应层电阻的均匀度对精确检测影响很大,不同方案会带来不同的均匀度问题,也需要定制化来解决)。电场感应驱动的抗干扰性和ITO镀膜工艺的均匀性很难在短时间有大的提高,因此电容式触摸屏的定制化程度也很难降低。作为一个高度定制化产品,每一款产品的生命周期都非常短(iPhone手机相对长一点,其它手机一般不到半年),要求生产商必须有足够快的爬坡速度,在出货量最集中的前三个月内就能迅速将良品率提高到非常高的水平,才能够有经济效益。尤其,现在手机整机厂商要求触摸屏模组厂商将触摸屏和LCD显示屏贴合好后再出货,因为LCD显示屏的价值一般是同尺寸触摸屏价值的

14、两倍,因此对触摸屏厂商来说快速提升良品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是良品率为王)。正因为这个原因,电容式触摸屏的技术壁垒很高、产业化难度非常大。触摸屏模组三个组成部分Sensor、Cover Lens 和Control IC,三者地位同等重要。其中IC 厂商介于Sensor和下游客户,在推广触摸屏的过程扮演重要角色,对行业的认识更深入。Sensor 领域是目前涉及公司最多的。3.2. 国际手机大厂的供应链进入国际大厂的供应链过程比较长,特别是电容屏。有些大厂(如:三星)不会直接给触摸屏厂下单,而是通过驱动 IC 厂商 MeLFAs 接单后转包给触摸屏厂。洋华就不是直接为三星供应,而是承接 Melf

15、as 的外包订单。3.3. 台湾电容屏主要供应厂商3.4. 国内电容屏主要供应厂商3.5. 国外电容屏主要供应厂商3.6. 触控板材料价值分布3.7. 触控板模组制造行业3.7.1. 触摸屏模组出货量和销售收入预测资料来源:Displaysearch资料来源:Displaysearch3.7.2. 电容式行业门槛较高,先入优势明显中小尺寸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主要制造商有台湾的宸鸿(TPK)、胜华(Wintek),韩国厂商ELK、Melfas、Synopex等,以及电阻式触摸屏制造商洋华(Youngfast)。但苹果的主要供应商只有TPK和Wintek两家。未来1-2年内新开设工厂不会对现有厂

16、商构成重大威胁。因为一般新厂商需要先学习新技术,再花费6-9个月建立生产线或转产并完善技术, 接着还需要花费6-9个月的时间得到品牌厂商的认证和测试,因此整个过程需要花费1-2年的时间。例如凌达(Giantplus)早在2009年就开始研发触摸屏技术,但在2010年四季度产能才达到100万片,2011年四季度才能得到韩国厂商的认证并成为主要供应商,比主流厂商整整慢了一年。即使是现有的TFT厂商(台湾厂商为主)想利用现有设备转产触摸屏也有一定困难,因为目前触摸屏产品工艺较为复杂,整体良品率不高(双面ITO贴膜的平均良品率为70%-80%,单面ITO贴膜的平均良品率为80%-85%),TFT厂商需

17、要花费较长时间整合现有生产线,提高良品率。以台湾厂商为例,先入厂商TPK和Wintek进入了目前最优的苹果产业链,TPK的主要客户除了苹果,还有HTC、RIM、LG和三星,是掌握最多核心客户的厂商。良品率是核心竞争力,从各大台湾厂商的毛利率比较中可以看到TPK的优势明显,同为Apple的主供应商,TPK的毛利率大大高于其他竞争对手,主要得益于其良品率较高。其他拟进入触摸屏产业的厂商,要实现良率的提升,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生产线磨合。3.7.3. 主要触摸屏模组生产商目前台湾主要生产厂家有Wintek(胜华)、TPK(宸鸿)、Sintek(和鑫)、CMO-Innolux(奇美电)、Cando(达虹

18、)、Youngfast(洋华)。国内的上市公司里面超声电子、欧菲光、长信科技、宇顺电子等公司已经明确已经或将进入电容式触摸屏领域。对这些厂商来说,行业需求大爆发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巨大机会,同时他们也面临很多挑战。估计联想的Lephone 手机全由超声电子所供。3.7.4. 触摸屏模组产业链扩张情况3.7.5. 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产业链垂直整合情况3.7.6. TPK介绍3.7.6.1. 联手苹果开创触摸屏历史1984年成立,起初做CRT显示器,2000年成立触屏实验室。2003年苹果计划进入手机领域,寻找触摸屏供应商,TPK的供应商将TPK介绍给了苹果,看了TPK样品后觉得不错,2004年开

19、始合作开发触屏,2007年6月1日正式量产,从小尺寸做到大尺寸。09年苹果贡献了TPK 45%的营收,10年这一比例超过了70%。TPK第二大客户是HTC。3.7.6.2. TPK对电容式触摸屏的产业链有很强的掌控力(1) 专利优势:电容式触摸屏的电极结构主要有X、Y 电极分别镀在玻璃基板两面和X、Y 电极镀在玻璃基板的同一面两种,前一种是TPK和苹果共同开发的,最后由苹果申请了专利,后一种TPK 独立开发并自主申请专利的。现在TPK 给苹果生产的产品用前一种方式,给其它厂商生产的产品用后一种方式。(2) 绝对领先的技术优势:要想在电容式触摸屏上赚钱,必须要有足够快的良品率爬坡速度。要做到这一

20、点很不容易,需要对后段的设备自主研制能力,目前可以说只有TPK能做到。TPK是目前唯一能同时生产十几款电容式触摸屏的厂商。TPK目前还储备了更先进的电容式触摸屏技术,以防备未来可能的竞争。(3) 完整的产业链:由于TPK是电容式触摸屏产业的缔造者,其对整个电容式触摸屏产业链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和很强的技术实力。它有自己的感应层生产线、模组生产线和钢化玻璃生产线,并且与全球主要的IC驱动厂商有长期紧密的合作。(4) 深厚的客户资源:目前,全球所有品牌智能手机厂商都是TPK的客户,它们主要的电容式触摸屏手机的触摸屏都将50%以上甚至100%交由TPK来做。3.7.6.3. TPK的outsourcin

21、g策略虽然 TPK 自己有Sensor和钢化玻璃生产线,但为保证产能的灵活性和高的生产效率,TPK 采用部分原材料外包的策略。在今年三季度以前,TPK 大概将50%的Sensor 都外包了,今年三季度由于iPhone 4和iPad的热销,外包的比例有较大提高,这也符合了其让产能保持灵活性的初衷。TPK 未来对Outsourcing 的策略将延续,但是随着自有产能的投放,比例会有所下降,长期来看最终可能会维持在30%左右的水平。3.7.7. 其他主要模组公司介绍 3.8. 触屏Sensor制造行业3.8.1. 全球Sensor销售额预测资料来源: 拓璞产业研究所3.8.2. Sensor产业分析

22、尽管触摸屏生产核心技术和领先工艺集中于日韩美台,但随着大陆厂商技术和工艺进步、成本优势日益明显,已经出现产业转移。国内莱宝高科、南玻是这一领域已经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短期来看,由于下游需求迅猛增长,模组厂商需要Sensor代工厂来补充产能,对它们依赖性比较强。长期来看,由于电容式触摸屏高度定制化,产业链分工的形式比垂直结构更有效率,因此Sensor代工厂在产业链中始终会有一席之地。因此,随着电容式触摸屏需求的快速增长,Sensor代工厂定能分享盛宴、前途光明。但是当行业供需达到平衡时,由于模组厂商对其依赖度减弱,Sensor代工厂的地位将会比现在下降。所以,对Sensor代工厂来说,长期需要往

23、上下游拓展来加强产业链地位。3.8.3. Glass和Film之争电容式触摸屏的感应层也可以用PET Film。电阻式触摸屏厂商因为有PET Film的经验,一般倾向于做Film 结构的电容式触摸屏,最为典型的是台湾的洋华光电。Film 的光学特性导致其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是透光率低;其次是平整度差,会使光线发生不必要的折射;再次是其光刻图形会出现锯齿状纹路;最后是寿命较低,一般两年以内。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触摸屏的品质,因此在以iPhone为代表的高端手机,都是使用Glass结构的电容式触摸屏。但是,目前Film结构的电容式触摸屏有大约20%左右的成本优势,另外,Film的质量更轻,直

24、通率更高,并且由于Glass结构电容式触摸屏的缺货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3.8.4. Glass结构的电容式触摸屏产业链3.8.5. Sensor主要制造商在中国上市公司里面,明确在这一个产业链里的只有莱宝高科和南玻A两家,它们都给触摸屏模组厂商代工Sensor 层,其中莱宝较早进入这个产业链,南玻A是后进入者。莱宝高科成立于1992年,成立之初主要做TN型ITO导电玻璃,1996年公司引进抛光技术开始做STN型ITO导电玻璃,03年公司引入光刻技术投产彩色滤光片,10年公司以之前掌握的光刻技术和真空镀膜技术为基础制作投射式触摸屏。公司现有产品为ITO导电玻璃、CSTN彩色滤光片、TFT-LCD

25、空盒和投射式电容式触摸屏sensor。公司目前还在研究OLED(有机致电发光二极管)、电子纸等新型显示技术,并且每次发展新产品都走在国内同类厂商的前列。从公司发展历程来看,我们认为公司在导电玻璃这一领域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技术积累。莱宝高科10年进入了苹果公司产品的产业链,主要是通过TPK给苹果供货,TPK约80%小尺寸电容式触摸屏传感器都向公司采购,而TPK供应了40%的iPhone电容式触摸屏模组,所以已经销售的iPhone中,大约有32%使用的是公司生产的小尺寸电容式触摸屏传感器。3.9. Control IC制造行业3.9.1. 电容触摸屏控制IC制造商3.9.2. 主要电容触摸屏控制I

26、C制造商介绍3.10. ITO制造行业3.10.1. 行业综述ITO靶材,约占原材料采购成本20%左右。主要由日本提供,日本目前提供了全球70%左右ITO靶材,而日本70%的铟冶炼厂位于日本南部地区,受到此次灾难性地震的影响不大。但是还受到日本电力中断还是对靶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加上今年年初铟材料涨价,靶材地震之后价格上涨不少日东电工目前在电阻屏和电容屏的 ITO film 领域都是第一品牌,采取的是高端市场战略,大陆厂商由于和日东合作的历史不长,从日东采购的 ITO film 的价格要比日本和台湾厂商高 30%50%。但是由于电阻屏的毛利率已经很低,目前采用日东电工的ITO film的电阻屏

27、厂商很少,大部分采用尾池工业的ITO film,尾池的价格已经很低,约200元/平方米,国内已经自产 ITO film的厂商生产成本约在 180 元/平方米,而 ITO film 在整个电阻屏模组中的成本占比仅为 30%,自产 ITO film 仅能降低 3%的成本,且由于光学级的PET基材供不应求,国内厂商很难采购到像日本厂商那样高质量的PET基材,自产ITO film的质量就不如尾池工业的产品。因此国内厂商自产相比从尾池采购,性价比并不高。电容屏领域,日东电工的双层 ITO film布线的痕迹很淡,因此国际手机大厂都要求用日东电工的产品,由于日东电工的双层 ITO film专利已经到期,如

28、果国内厂商能够自产双层ITO film,成本可以降低很多,但是技术难度很大,且50级别的光学级 PET基板很难买到,国内厂商很难保证稳定量产;并且大多数高端手机厂商在下订单时已经指定模组厂商使用日东的film。3.10.2. 主要ITO靶材制造商4. 苹果触摸屏的供应链条目前苹果公司的iPad和iPhone触摸屏模组主要供应商为TPK、胜华及CMI,其中TPK是苹果公司iPad和iPhone触摸屏模组最大供应商,占iPad触摸屏模组份额为55%,占iPhone触摸屏模组份额为40%。4.1. Ipad供应链4.2. 苹果中大尺寸触摸屏sensor供需分析:苹果公司需求分析:按照Displays

29、earch对于Ipad出货量得预测4000万台,假设TPK今年继续保持去年的市场份额55%,TPK今年Ipad屏出货量将达到2200万片,去年全年TPK生产的Ipad屏的出货量约为935万台,今年缺货量约为1265万台,TPK产品的良率约为90%,因此对于TPK而言今年单独苹果一家公司Sensor将要需要产能为2450万片。TPK表面玻璃供给分析:从TPK自身表面玻璃产能来看,今年一季度产能约为100万片,新增产能将在第二季末达产,10英寸表面玻璃的月产能为250万片,全年来看产能约在2250万片,算上TPK的良品率90%,表面玻璃出货量约为2025万片。因此TPK即使全年10英寸的表面玻璃产

30、能全部给苹果一家公司,仍然缺口325万片左右。4.3. 苹果中小尺寸触摸屏sensor供需分析Isuppli认为今年iphone的出货量将达到6120台,相比较去年增幅约为42%。目前TPK3.5寸表面玻璃产能为100万片/月,预计今年第二季将达到200万片/月,全年增幅为750万片左右,远小于苹果手机需求量的增加。未来TPK长期目标是表面玻璃自制率达到30%-35%,因此未来TPK绝大部分产能还是需要外购。5. In Cell Touch5.1. 概念On Cell Touch指的是外挂于显示面板之外的触控面板,也是传统最常见的方式,电阻式、电容式或光学式等技术都有,通常都是由触控面板厂商生

31、产后,再与显示面板进行贴合与组装的工作,以上讲述的全是On Cell Touch。至于In Cell Touch,则是将触控组件整合于显示面板之内,使得显示面板本身就具备触控功能,不需另外进行与触控面板的贴合与组装。5.2. In Cell Touch的现状In Cell技术通常都是由液晶面板厂所把持,尽管目前参与开发的面板厂商众多,但实际量产的较少,而且出货量也不多。常见的In Cell Touch技术包括电容式、Photo Sensor等,由于材料用量减少、制程也简化,可以降低终端产品设计方面的困难度,又可以提高面板的附加价值,因此才会受到面板厂及品牌客户的重视。但相对地,由于技术新颖,使

32、得面板制程在整合上也存在很高的门槛及挑战,现阶段在良率、成本方面,都还无法满足消费市场的要求。目前各大面板厂争相抢进的内嵌式触控面板(In-cell),就是将触控功能直接整合于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面板的生产制程,由于不必再加上另一层触控玻璃,因此也较外挂式触控面板更为轻薄。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触控面板,其实并非TFT-LCD面板,而是将触控感应器(Seneor)加上玻璃,做成触控面板模块,然后必须再与TFT-LCD面板模块贴合,才算大功告成。内嵌式触控面板就是直接把触控感应器做在TFT-LCD面板模块,不必再外挂触控面板。 In Cell触控面板来势汹汹,友达光电早在2007年便

33、抢先发表内嵌式多点触控面板技术,将触控功能直接整合于面板生产制程中,必再加一层触控玻璃。液晶面板厂抢做In Cell生意,对于纯做触控模块的厂商而言,的确拥有生意被抢走的生存危机。专家说,面板厂必须先有LTPS(低温玻璃)技术,才有机会研发内嵌式触控面板。这是由于LTPS技术拥有较高的电子运动性,可将电子组件内建于画素中。拥有这种技术,面板厂但无需与专业触控面板厂合作,生产成本有效低,模块也能比传统的触控面板轻薄、电、耐用。5.3. In-cell现阶段的机会目前触控面板拥有In-cell技术者仍属少数,想要进入该领域更是困难重重。专家指出,In-cell触控面板的跨入门槛极高,即使是最先开发

34、内嵌式触控面板的TMD(东芝松下显示器公司),对此技术仍有许多困难有待突破,这包括、辨性及环境耐受性等挑战。专家认为,面板大厂挟高阶LCD面板技术,直接跨入In-cell内嵌式触控面板市场,尽管有其优势,但最终外挂式和内嵌式谁能胜出还言之过早。就短期观察,In-cell在目前智能手机的快速成长波段中,切入的机会并不大,这是因为在LCD玻璃上加入触控功能,会导致分辨率降低,同时In-cell面板的良率也太低,对整体装置的成本并不划算。且面向客户终端产品的经常性变更,In-cell触控面板制程调整的应变能力更是缺乏弹性。专家说,就算是高度普及的PC产品,也并非完全标准化,而是留有部分弹性。在触控面

35、板市场上,产品的生产成本、交期,是厂商必须斤斤计较的竞争力所在。除此之外,In-cell 方式制造触摸屏,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与LCD 控制信号相互干扰的问题。这会在使用的稳定性、良品率等方面很不好的影响,很难实现产业化。另外,In-Cell 的方式也需要钢化玻璃,如果未来直接在钢化玻璃上做电容式触摸屏的图形(目前TPK已经有这样的技术),则In-Cell 的方式将永无出头之日。5.4. iPhone 5率先采用In-cell?在触控领域中,各项技术皆有其优点与缺点,没有任何单一技术可以涵括所有的优点。市场公认未来最具成本效应及技术领先性的内嵌式(in Cell)触控技术,因为讯号处理技术上的门槛

36、,难以成为实际产品化的主流技术。就需求面来看,包括苹果的iPad等行动装置,预估高达九成以上都将采用投射式电容技术,因此透光率佳的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俨然站稳高阶智能手机与十寸平板装置的应用主流地位。然而专家认为,多点触控在人机接口的发展趋势上,扮演了关键角色,未来的产品应用势必会越来越普及。而为了展现较佳的光学表现及更低的成本结构,内嵌式触技术势必被市场不断推升,成为未来的主流技术。市场传出iPhone 5的触控面板将采用内嵌式技术的消息,这对于投射式电容的业者来说是个不利因素,但专家认为,内嵌式技术由于良率问题及触控面板反应度降低,整体来看,目前对于高阶行动装置的渗透率依然不高,且此技术仍需面对芯片整合的挑战,因此认定苹果突然转换触控技术的可能性并不大,短期内,内嵌式技术对现有触控厂商的威胁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