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五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阶段提升(五)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67306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3.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段五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阶段提升(五)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阶段五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阶段提升(五)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阶段五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阶段提升(五)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阶段五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阶段提升(五)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阶段五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阶段提升(五)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阶段五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阶段提升(五)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段五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阶段提升(五)课件.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阶段提升(五),纵横串讲主题一明清进步思想的出现折射出的政治、经济特点【知识精讲】1.从思想上看:明清时期以李贽、黄宗羲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矛头直指理学,反传统、反教条,批判封建专制,主张学以致用、“工商皆本”,带有一定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是明清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反映。,2.从政治上看: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代设军机处,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虽然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但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并未产生新的社会力量,也未引起社会的转型。3.从经济上看: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经济向近代经济

2、的转型。,【对点训练1】 (2018湖南长郡中学检测)明末清初,西方近代技术及天文学、数学、地图学知识不断传入中国,并为部分士大夫所接受,实用之学勃兴。这一时期士大夫接受西学的主要原因是()A.对理学空疏之风的不满 B.进步思想成为主流思潮C.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 D.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明末清初,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理学空谈义理,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同时士大夫接受西学,也是基于“实用之学勃兴”,故选A项。答案A,主题二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反映的时代特征【知识精讲】1.从文学发展历程看: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经历了先

3、秦散文、汉赋、隋唐诗歌、宋元词曲、明清小说的历程,不同阶段的文学成就反映了该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特征。2.从政治折射点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阶段,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反映在文学方面以诸子百家的散文为主,以及具有现实主义特点的诗经、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与离骚;秦汉时期,社会处于大一统局面,汉赋以华丽词藻描绘恢弘时代;隋唐时期具有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制度形成,推动了诗歌的繁荣等。,3.从经济折射点看:文学形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宋词、元曲等文学成就反映了宋元商品经济发展,适应了市民阶层需要;明清反封建小说、戏剧走向繁盛,反映了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的特征。,【

4、对点训练2】 (2019百校联盟联考)明清时期,文学家们对现实社会进行了直接的批判,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作品抨击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主张男女平等和人性自由,作品对男女间真挚爱情的描写引起了世人的共鸣。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异 B.市民阶层的社会价值诉求C.传统价值观念的演进 D.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改善解析据题干材料“明清时期,文学家们对现实社会进行了直接的批判,作品对男女间真挚爱情的描写引起了世人的共鸣”,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冲击传统礼教观念,从而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故选B项。答案B,主题三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知识精讲】,【对点

5、训练3】 (2019吉林三模)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A.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B.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C.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D.没有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答案C,素能提升突破高考压轴大题主题递进类材料解析题【考题训练】 (2016全国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固,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

6、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

7、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第一步:判断题型及特点。本题为主题类归纳说明型材料解析题,其主题是“人口膨胀问题”。第二步:紧扣主题审题。题目所给第(1)问实际就是回答“为什么”“是什么”,依据材料,迁移所学知识,分段落提取材料关键信息,迁移清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时代背景,第一小问原因,从社会秩序稳固、政府政策、生产技术、作物品种推广、土地开垦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从环境破坏、社会矛盾

8、等方面分析。第(2)问回答“是什么”“怎么样”。根据材料信息,迁移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及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等知识,第一小问,从人口政策、经济措施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从积极、消极两方面综合分析。,第三步:紧扣审问,组织答案。依据材料信息,迁移古代农耕经济与近代经济结构变化及思想解放潮流,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组织答案。参考答案示例(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

9、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方法总结|主题递进式材料解析题(1)解答要紧扣主题,注意递进式材料解析题每个设问之间的递进关系。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其逐步递进的关系,设问与设问之间是有秩序地推进,设问之间的答案互相关联着,前一问对后一问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下一个设问就是上一个设问的间接或直接的答案。(2)注意解答顺序和思维逻辑顺序。解答好第一问是关键,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发掘材料的显性和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同时,要注意思维的逻辑顺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楚。如果是一材多问的题目,对解题思路的要求则更高,因此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