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建筑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70255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PPT 页数:147 大小:23.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始社会建筑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原始社会建筑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原始社会建筑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原始社会建筑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原始社会建筑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始社会建筑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始社会建筑课件.ppt(1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建筑工程学院秦泗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古典建筑萌芽(地面建筑),古典建筑发展,古典建筑成熟完善,中国建筑之原始,究起自何时,殆将永远笼罩于史前之玄秘中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建筑艺术风格之初创,通过本节课学习,须掌握以下内容:史前社会概况史前时代与史前文化史前建筑类别,一、史前社会概况,时期:六、七千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原始家族群婚 母系氏族 (仰韶文化) 父系氏族 (龙山文化),史前社会,二、史前时代与史前文化文化起源时期超现实主义思想:图腾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自然、朴素的哲学观三、史前建筑类别居住类建筑祭祀类建筑,关于史前文化,文化的起源时期,1

2、 细石器文化2 仰韶文化3 龙山文化4 河姆渡文化,英雄崇拜与图腾崇拜1) 英雄崇拜盘古、女娲燧人氏 巢氏 伏羲氏 神农氏 轩辕氏2) 图腾崇拜龙凤图腾崇拜的起源,“图腾”是北美印地安人奥季布瓦族的方言“totem”的音译,意为“它的亲族”。图腾氏 族认为本氏族起源于某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无生物,这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与它们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祖先或保护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们对之顶礼膜拜,奉期为本氏族的图腾崇拜物,并形成相应的礼仪、制度、禁忌和风俗。,原始社会居住类建筑,“住所”没有建筑,只有住的行为我国旧石器时代主要以天然石洞为住所我国最早的住所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距今约50万年)

3、特点:,近水洞口标高较高洞内较为干燥洞口背寒风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旧石器时代的住所,山顶洞洞口向东,长约2米,宽约8米,内分两部分:近洞口较高处住人,而洞深处低凹部分除住人外,还曾埋葬死人。,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包括三支古文化,南方古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中原古文化(黄河流域)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河南渑池仰韶村父系氏族社会:龙山文化山东历城龙山镇北方古文化(辽河流域至燕山以北地区)红山文化内蒙古,古代文献相关的记载: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有巢氏”墨子辞过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

4、,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礼记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家语问礼篇注曰:有柴谓橧,在树曰巢孟子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文献表明原始建筑存在着“巢居”与“穴居”两种主要构筑方式,南方古文化(巢居),巢居及发展序列河姆渡遗址的干阑建筑构件,南方巢居,长江流域,巢居的演变,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阑木构誉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河姆渡文化 :干阑式建筑 、榫卯构造,河姆渡遗址草顶复原图,河姆渡遗址水井井架,中原古文化(穴居),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穴居的形态穴居是最适合黄土地带的原始构筑方式穴居的发展过程,1.仰韶文化,西安半坡聚落遗

5、址复原示意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示意西安半坡F1大房子西安半坡F2大房子郑州大河村F14,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分布,西安半坡聚落遗址复原示意,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示意,传统聚落的雏形:内敛、封闭,对外防御性较强,对内则较为开敞。分区明确:居住区、墓葬区、陶窑区,西安半坡F1大房子,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甲,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乙,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丙,西安半坡F2大房子,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2号圆形大房子复原图甲,2号圆形大房子复原图乙,2号圆形大房子复原图丙,郑州大河村F14,仰韶时期建筑遗址,2.龙山文化:面积变小、出现套间式半穴居,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半穴居遗址,父系

6、氏族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建筑形态变化:出现了私有的窖藏技术发展,出现吕字型半穴居大房子消失大型排房式住居,技术发展,地面建筑的比重上升白灰面的推广土坯比例推敲合理(402010)夯土,3.穴居的形态,原始横穴宁夏海原林子梁遗址F13深袋穴河南偃师汤泉沟遗址H6半穴居,圆形洛阳孙旗屯遗址方形、长方形西安半坡遗址F21吕字形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半穴居遗址,4.穴居是最适合黄土地带的原始构筑方式,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地带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适合于黄土地带干燥的气候特点对黄河流域的寒冬能起到较好的御寒作用易于施工,减法空间,耗费材料最省,5.穴居的发展过程,穴居演变: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两

7、种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黄河流域土文化长江流域水文化它们都朝向地面建筑发展,成为木构架建筑发展的主要渊源它们又各自延续着有生命力的原始形态,穴居窑洞建筑巢居干阑建筑,北方古文化,辽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是国内至今发现的最早的祭祀建筑,坛的型制雏形:内蒙古大青山原始祭坛遗址,特征小结,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榫卯技术的采用;2仰韶文化时期建筑从半穴居进展到地面建筑,出现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墙体和屋顶多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的做法;形成木构架的雏形,木柱与外墙分工明确,柱子排列整齐;柱子与屋顶承重构件的联结,推测采用绑扎法;室内地面、墙面多采用细泥抹面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以避潮湿,也有铺设木材、芦

8、苇等作为地面防水层的;室内备有烧火的坑穴,屋顶设有排烟口。,3 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呈“吕”字形;室内地面和墙面上涂抹白灰面层,收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土坯砖出现和应用;出现我国最古老的居室装饰白灰墙面上刻划图案。4 出现原始的公共建筑祭坛和神庙,彩画和线脚等装饰技术得到初步应用。,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建筑礼制的奠定,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西周和春秋为奴隶社会(郭沫若)奴隶社会出现了:,阶级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青铜工具的使用以及后期铁器的使用,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1.文化背景:禅让传子不传贤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夏铸九鼎青

9、铜时代,2.科学技术:有规则地使用土地、天文历法整理河道 防洪 挖沟灌溉3.建筑遗址:河南偃师西南的二里头遗址,河南偃师西南的二里头遗址,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文化;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早期属夏文化,晚期属早商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三千五六百年,约为夏代末年。据载,夏末桀居斟寻,二里头遗址可能就是夏桀的都邑斟寻;已发掘出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有宫殿建筑基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遗址、陶窑和墓葬等,并出土了大批遗物。,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一号遗址复原图,乌头门,两门柱上架一横木,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可透视门内外。横木上常安日月板。此门用于官邸之前。,斗栱的渊源,一号宫殿遗址

10、华夏文明第一殿表明: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单体殿屋已存在“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封闭庭院,廊院式布局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院落,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已经开始形成,并走向定型,二、商(前1600前1046),1.历史背景奴隶制发展时期,有家奴,手工奴; 用奴隶殉葬。历法更加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月,称为“殷历” 。 始有文字;手工业已很发达,青铜冶铸、制陶和玉石雕刻业都有很大发展,已有各种行业的作坊。青铜器有:斧、刀、锯、凿、钻、铲等。祖先崇拜,神权政治,2.重要的建筑遗址,1)商早期郑州商城仲丁“隞都”。1983年河南偃师尸沟乡商

11、城都城“亳”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商城遗址商朝诸侯国的宫殿遗址。,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城内:宫殿,宗庙城外:作坊,住宅,三重城,宫城北部有池苑,南部为宫殿,茅茨土阶“前朝后寝 ”“廊院式”布局木骨泥墙 重檐庑殿顶 陶管相接的排水设施,2)商中期,主要建筑遗址:河北藁城台西村宫殿遗址,概况:占地面积约五百多平米,共 12 座房子, 其中一座半穴居,其余皆地面建筑。房子大小不一,有单间的,有二间、三间相连的。,二号房子:二间,正面朝东;南北面宽 10.35M,东西进深 3.6M。在房基沟槽两边,云母粉画出的白线,线条笔直,转角规整;说明该建筑是根据设计画线的,这是我国建筑设计

12、史上最早的一例。地基平整后挖去 0.5M 活土层,再填入纯净的暗褐色胶性土,每 50-80mm厚就用小石夯实,这是我国早期建筑的特点。外墙下部为板筑夯土墙,上半用土坯垒成。十二号房子有21层土坯墙,土坯之间用草泥胶结。 (土坯尺寸是:39030060mm),使用土坯是一大进步,也是用砖的前声。隔墙用草泥垛成;墙内外有30mm厚的草泥粉刷,并用火烘烤室内的墙面和地面,使其平整坚硬,且避免潮湿。屋顶为两坡悬山顶,椽子方形,6060mm,长1600mm,上敷草泥。,【七号房子】:保存一完整的两坡顶山墙,高3380mm,在距屋地2300mm处,有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孔,应是“向”,即窗。 【十二号房子】

13、:有21层土坯墙,土坯之间用草泥胶结。土坯尺寸是:39030060mm。使用土坯是一大进步,也是用砖的前声。,3)商晚期,主要建筑遗址:殷墟遗址,概况:商第二十代王盘庚时迁都到殷,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这是晚商十二王活动的地方;也是商奴隶制的极盛与衰落之地。遗址面积约24KM2,紧靠洹水曲折处,有分区, 却不严格。遗址中部靠洹水弯曲处是宫殿区,西面、南面有制骨、冶铜作坊区;北面、东面是墓葬区;居民区分散在西南、东南与洹水以东地区;在墓葬区也有居民点和作坊遗址,宫殿区也有作坊和墓葬。,殷墟出土虎首人身大理石雕像,商代后期最重要的遗址,【宫殿区】:东面、北面为洹水;内部又可分三区;北 区:15处遗址

14、,大多东西向,无葬坑,可能是住处;中 区:21处遗址,南北长200M,有座门,门址下有持盾的跪葬侍卫 56人(人、畜葬),应是宗庙部分;南 区:17 处遗址,规模小,位于中区西南;南边中部可能是门址,其它以此午线轴对称;牲畜葬于东,牲人葬于西,整齐不紊,这里是商王的祭祀地区。这种对称布置的宫殿,于商末已初成形状。,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墓葬】:.武官村陵墓; 武官、后岗、西北岗,等20余处,最大的400500平米,深12 13米,平面为方形或“亚”字形,南北向长坡道,大者,四面坡道;南道长而平缓,达30米。殉人殉畜,武官村大墓殉79人,墓室在地下,以木构筑,地面上无坟,有建筑;如“妇好”墓

15、。,.“妇好”墓随葬品1600多件,铜器铭文有“妇好”、“司母辛”字样,与甲骨文所载,商王武丁的诸妇之一“妇好”相一致。1976年发掘,为五十年殷墟考古中最完整的一座墓穴;地下墓室,填土夯实,无塚,上立建筑。棺椁下和墓穴角落均有人殉。,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晚商偶方彝,三、周(前1046前770),1.背景:重农施肥、灭虫、人工灌溉、土地私有,逐步走向封建制;工业手工业种类多,分工细,包括青铜制造、制陶、纺织业等,号称“百工” ;商业有大市,以铜贝为货币;重礼宗法制和分封等级制;周代礼制的核心,是确立血缘与等级之间的同一秩序,由这种同一的秩序来建立社会的秩序 父子 君臣夫妇 君主与姻亲诸侯兄弟 君主

16、与领属卿大夫 文化青铜器造型美观,生动逼真,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周公旦为西周置礼备乐,辅佐周成王和周康王,使周朝出现了最太平、最富裕的时期,史称“成康之治”。,2.建筑遗址,1)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我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已有相当成熟的布局水平,前后两进院落,呈日字型,南北通深45.2m,东西通宽32.5m。,特征一:一条明显的轴线, 依次布置广场、影壁、大门、前院、前堂、中廊、后室。,陕西歧山凤雏村,特征二:平面布局门、堂、室三列房屋的东、西各有南北通长的分间厢房,其南端突出塾外,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东西厢和室的向内一面有檐廊环绕,连接室内外和院内外。整体平面呈日字形。堂

17、是轴线上的主体建筑,规模最大(进深达6米),堂前院落也最大,其他房屋进深一般只达到它的一半或稍多,院落也小,室内和院落一般都有合适的平面关系和比例。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式,规整对称,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具有统率全局的作用,使全体具有明显的有机整体性,体现一种庄重严谨的性格。院落又给人以安定平和的感受;这种把不大的木结构建筑单体组合成大小不同的群体的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群体构图方式,得到长久的继承。,特征三:材料技术与构造建筑的墙为板筑土墙与土坯墙,一般厚0.580.75米。墙表面与室内地面均抹有以细砂、白灰、黄土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墙皮厚0.1厘米,表面坚硬,光滑平整。屋脊及天沟用瓦覆盖,

18、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从基址上的堆积物推测,屋顶结构可能是采用立柱和横梁组成的框架,在横梁上承檩列椽,然后覆盖以芦苇,再抹上几层草秸泥,厚78厘米,形成屋面。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瓦屋,两个实例:凤雏西周建筑遗址 召陈建筑遗址瓦的出现瓦出现的意义瓦的演变,凤雏西周建筑遗址,召陈建筑遗址,召陈建筑遗址的瓦件,瓦的出现,有各式板瓦、筒瓦,有的带柱状瓦钉,有的带瓦环根据瓦的式样可推断当时的屋顶形式:保温屋面不保温屋面,瓦出现的意义,提高了屋面的防水性能推动了木构架的发展改善了建筑的造型、面貌意味着

19、陶质材料走入建筑领域,瓦的演变,由大到小由精致到粗糙由雕饰到上釉由多种规格到少数规格,四、春秋(前770年 前476 年),1 背景:以铁工具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大大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引起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俗等社会制度一系列大变革。原来周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时已岌岌可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士阶层本世纪家争鸣,实即王权已失去控制能力;到处是奴隶起义;有了铁器,有了著名匠师公输班。,2 主要成就,城市建设:由考工记的“方国”城市规划思想向管子的“自由国”城市规划思想转变。建筑发

20、展:(1)瓦的普遍使用;(2)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建筑装饰与色彩也更为发展。,3 实证,1)建筑遗址: 山西候马晋故都、河南洛阳东周故城、陕西风翔秦雍城、湖北江陵楚郢都等地的春秋时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板瓦、筒瓦以及一部分半瓦当和全瓦当。,2)高台建筑,商、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室”的建筑潮流国民罢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举国筑之,数年乃成。孟子尽心篇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台榭式建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借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以满足统治者的欲望和防卫要求。,主要高台建筑遗址:中山王陵园秦咸

21、阳一号宫殿遗址,中山王陵园全景想像复原图,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高台建筑的特点,以土台为核心,其外包上木构建筑木构本身并不大,结构也简单,但外观效果感觉很大夯土工作量很大形体很大,但空间不大上下层的结构没有关系层层落地,每层都可走到室外,五、战国 (公元前475前221年),1背景封建制刚建立, 春秋时的 170 多诸候国,互相兼并,只剩下:燕、赵、韩、魏、齐、楚、秦;士阶层的知识分子,百家齐鸣,学术活跃;出现了工、商业大城市,大宫殿,大量使用瓦、砖;装饰纹样,丰富多彩;铁器普通使用,使木材加工更为容易,为榫卯、纹刻创造了好条件。,战国时的家具,战国半瓦当,河北燕下都出土的陶排水管,(1)秦咸阳

22、一号宫殿遗址,2 建筑遗址,概况:夯土台60米45米,长方形,高6米,台上建筑物由殿堂、过厅、居室、浴室、回廊、仓库和地窖等组成,高低错落,形成一组复杂壮观的建筑群。殿堂:二层,寝室中设有火炕,居室和浴室都设有取暖的壁炉;地窖:系冷藏食物之用,深1317米,由直径60厘米的陶管用沉井法建成,窖底用陶盆盛物。遗址里还发现了具有陶漏斗和管道的排水系统。这种具备取暖、排水、冷藏、浴洗等设施的建筑,显示了战国时的建筑水平。布局: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二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秦咸阳宫透视,在秦宫遗址中发现的铜铺首、铜铰链、陶管、板瓦和筒瓦。,秦宫遗址护壁砖,秦咸阳宫瓦当,

23、(2)河北平山中山王陵,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从墓中出土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陵园规划图,可推测它原来的规划意图。中山王陵有封土,同时在封土上又有享堂。据兆域图和遗址,复原其当初形制是外绕两圈横长方形墙垣,内为横长方形封土台,台的南部中央稍有凸出,台东西长达310余米,高约5米;台上并列五座方形享堂,分别祭祀王、二位王后和二位夫人。中间三座即王和二位王后的享堂平面各为5252(米);左右二座夫人享堂稍小,为4141(米),位置也稍后退。,五座享堂都是三层夯土台心的高台建筑,中间一座下面又多一层高1米多的台基,体制最崇,从地面算起,总高可有20米以上。封土后侧有四座小院。整组建筑规模宏伟,均齐对称

24、,以中轴线上最高的王堂为构图中心,后堂及夫人堂依次降低,使得中心突出,主次更加分明。中国建筑的群体组合多采院落式的内向布局,但也有外向性格较强者,中山王陵虽有围墙,但墙内的高台建筑耸出于上,四向凌空,外向性格就很显著。封土台提高了整群建筑的高度,使得从很远就能看到,很适合旷野的环境,有很强的纪念性格,是一件优秀的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中山王陵复原鸟瞰图,中山王陵墓鸟瞰图,中山王陵享堂复原图,关于兆域图,墓中出土的兆域图是已知我国最早的一幅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工程图(距今2300年,世界上最早的正投影图是埃及金字塔的平面图,距今5000年)。图上所标方位与现代地图相反,为上南下北,图上文字均用战国时

25、期的文字“金文”书写,图上所有线条符号及文字注记均按对称关系配置,布局严谨;图中的尺寸采用“尺”和“步”两种单位表示,比例尺约为1比500。此图不仅表明当时的制图水平,还告诉人们当时的建筑是先绘制出平面才施工的。,出土的兆域图(金银错铜板),经整理的兆域图,从战国时的棺椁构造,可以看到当时的木工技术很高。木棺椁各有内外两层, 外填白土、沙土、木炭等构成防水体系,并在墓地设置排水管,使这些木构得以保存,现在才能看到其精制的榫卯。,棺椁与墓,战国棺椁,战国棺椁榫卯,六、先秦建筑特点小结,构筑技术方面:夯土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并创造了大体量的台榭建筑;木构技术方面:由梁、柱、檩、椽等组成的木构架承重技术已初步形成,已开始运用斗拱,木构件的节点连接技术(榫卯)进一步精巧完善,出现“金釭” 木构加固连接件;,战国方案,战国木构榫卯,凤翔出土的春秋铜构件金釭,转角釭,釭的原始意义连接,加固木构件,可能装釭的位置,釭的用法,3 布局方面:封闭式有中轴线的院落式布局已初步形成;4 单体造型方面:建筑单体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屋顶形式已有两坡顶、攒尖顶和“四阿重屋”;5 建筑材料方面:瓦的发现与广泛使用,出现大块空心砖;6 建筑装饰方面:在涂饰、彩绘、雕刻、壁画等方面都有进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