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通道设计工作总结报告.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70818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276.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路通道设计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铁路通道设计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铁路通道设计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铁路通道设计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铁路通道设计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铁路通道设计工作总结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通道设计工作总结报告.docx(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改 建 铁 路东北东部铁路通道登沙河至庄河段改造工程花园口(含)至庄河西(不含)设计工作总结报告(工务工程)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二一五年七月目 录1 主要设计依据31.1 项目建议书批复31.2 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31.3 初步设计批复32 主要技术标准43 主要工程内容及设计说明53.1 验收范围及主要工程内容53.2 线路的地理位置和径路53.3 自然特征53.3.1 地形地貌53.3.2 河流水系53.3.3 气象特征53.3.4 地震63.3.5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63.5 线路63.5.1 线路平面设计63.5.2 线路纵断面设计83.5.3 铁路防护桩113.5.4 铁

2、路线路安全保护区113.5.5 防护栅栏123.6 轨道123.6.1 轨道类型及铺设精度123.6.2轨道采用标准133.6.3 轨道附属设备和常备材料153.7 路基183.7.1 路基工程概况183.7.2 路基一般设计原则183.7.3 个别路基工点的类型及设计说明303.7.4 路基排水333.8 桥涵353.8.1 桥涵分布概况353.8.2 采用洪水频率363.8.3 设计活载363.8.4 通航(含流筏)净空、立交净空及建筑限界363.8.5 设计原则363.9 隧道423.9.1 隧道工程概况423.9.2 建筑限界及断面内轮廓423.9.3 隧道洞门和洞口工程433.9.4

3、 隧道衬砌支护类型433.9.5 防排水设计433.9.6 结构的耐久性443.9.7 抗震设计及国防要求443.9.8 隧道轨下基础类型及照明设施443.9.9 洞内附属工程453.9.10 施工方法453.10 站场453.10.1站场工程概况与特点453.10.2设计原则463.10.3主要客、货运设备配置503.11 环保503.11.1 噪声污染防治503.11.2 电磁影响防治设计533.12 控制测量533.12.1 精密测量控制系统的建立533.12.2 精密测量控制的管理程序594 设计标准变化及有关分析624.1 高强钢筋推广应用情况624.2 增设桥下防护栅栏62 工务工

4、程设计工作总结报告1 主要设计依据1.1 项目建议书批复2010年3月,原铁道部、辽宁省关于东北东部铁路通道登沙河至庄河段改造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铁计函2010303号)。1.2 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2010年3月,原铁道部、辽宁省关于东北东部铁路通道登沙河至庄河段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铁计函20101343号)。1.3 初步设计批复2010年12月,原铁道部、辽宁省关于东北东部铁路通道登沙河至庄河段改造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铁鉴函20101781号)。2 主要技术标准原铁道部、辽宁省(铁鉴函20101781号)对登沙河至庄河段改造工程初步设计批复的主要技术标准为:铁路等级: I级。正线

5、数目:双线。最小曲线半径:区间一般地段3500米,困难地段2800米。限制坡度:6。牵引种类:电力。机车类型:动车组、SS9,HXD系列。到发线有效长度:850米、部分1050米。闭塞方式:自动闭塞。3 主要工程内容及设计说明3.1 验收范围及主要工程内容丹大K126+090K151+538,全长25.448公里区段范围内工务工程。3.2 线路的地理位置和径路登沙河至庄河段改造工程K126+090K151+538位于辽宁省东南部花园口经济开发区及庄河市境内。线路起自花园口站前,经花园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庄河止于庄河西站前,正线全长25.448km。3.3 自然特征3.3.1 地形地貌线路位于辽宁

6、南部地区,穿越辽东半岛,地貌单元可分为剥蚀丘陵、冲洪积平原,地形北高南低,微向海岸倾斜。丘陵区冲沟发育,多呈鸡爪形,丘陵多为浑圆状低丘,呈孤状岩岛,植被茂密;山前冲积平原谷宽、平坦开阔。其中K126+090K128+700为剥蚀丘陵,K128+700K136+400丘前冲洪积平原,K136+400DK142+000剥蚀丘陵,K142+000K145+700丘前冲洪积平原,K145+700DK151+538剥蚀丘陵。3.3.2 河流水系沿线暖湿多雨,水量充沛,水力资源丰富。沿线河流较多,辽南主要河流有登沙河、水河、沙河、碧流河、庄河等,均单独入黄海,受季节性控制,平时河水流量不大,雨季流量较大。

7、3.3.3 气象特征线路所经地区属暖温带,区内降雨较多,气候湿润,冬冷夏热、少严寒、无酷暑,冬春两季多风,蒸发量大。按对铁路工程影响的气候分区:庄河属于寒冷地区。3.3.4 地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具体划分如下:K126+090K139+000 0.10g (度) K139+000K151+538 0.05g (度)3.3.5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沿线出露有新生界(Kz)、中生界(Mz)、古生界(Pz)、元古界(Pt)、太古界(Ar)的地层,局部侵入燕山期(5)花岗岩。新建铁路所在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一级构造

8、单元中朝准地台的南部之胶辽台隆之复州台陷城子坦断块内,区域内总体较稳定,区内褶皱不发育,但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特别是北东、北北东向、东西向、南北向的断裂较密集。自印支运动晚期开始,地台区进入了重新活动时期,印支运动使地台盖层发生褶皱形成了台褶带。在此基础上,早白垩世末期的燕山运动,使台褶带进一步复杂化,形成了一系列北北东北东向的断裂和断陷盆地。与此同时,伴随有大量的火山喷发和酸性岩侵入,形成了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自始新世起,裂陷作用使原来已有的断裂重新活动和解体,从而进入了强烈断块差异分化的构造演化时期。3.5 线路3.5.1 线路平面设计3.5.1.1 曲线半径设计线路平面的曲线半径应因地制

9、宜合理选用,曲线半径宜采用下列数值: 12000、10000、8000、7000、6500、6000、5000m、4500、4000、3500、3000、2800,必要时也可采用上列半径间100m整倍数的曲线半径。正线共设置*曲线,曲线总长度为*km,占线路长度的*,展线系数为*。表3.5.1-1正线曲线半径统计分析表曲线半径(m)曲线个数(个)曲线长度(km)占全部曲线长度的比重()占线路长度的比重()2800R550068.71077.4234.235500R1200022.54022.589.98R=120000000合计811.2510044.213.5.1.2 缓和曲线线型及长度的选

10、用标准直线与圆曲线间应采用缓和曲线连接。缓和曲线应采用三次抛物线型。区间正线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曲线半径、行车速度,结合地形条件、工程情况分别按下列标准选用,有条件时宜选用表中推荐长度的缓和曲线。表3.5.1-2 缓和曲线长度表曲线半径一般长度最小长度120005050100007060800090807000908060001201005000160140450018016040002001803500250220300029026028003202803.5.1.3 线间距区间正线线路一般按线间距不变的并行双线设计,曲线地段以左线(下行线)为基准,右线设计为左线的同心圆。3.5.1.3.1区

11、间正线按4.4m线间距设计,曲线地段线间距考虑加宽,桥梁、隧道同区间正线线间距。站内正线间距一般为5m;特殊情况根据车站布置确定。3.5.1.3.2本线与新建普速铁路、既有铁路并行地段线间距不应小于5.3m。当线间设置接触网杆柱等设备时,最小线间距应根据有关技术条件综合研究确定。3.5.1.4夹直线和圆曲线最小长度两相邻曲线间夹直线和两缓和曲线间圆曲线宜采用较长的长度,困难条件下,最小长度不得小于140m;特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后方可采用不小于100m的最小长度。3.5.1.5区间正线上道岔两端基本轨的接头以外的直线段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3.5.1.5.1区间渡线及联络线等出岔地段,一

12、般不应小于100m,困难条件下不宜小于70m。3.5.1.5.2车站两端不宜小于70m,困难条件下不得小于30m。3.5.1.6其它地段平面设计3.5.1.6.1采用连续梁、钢梁及较大跨度桥梁宜设在直线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也可设在曲线上,但宜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3.5.1.6.2车站应设在直线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可设在曲线上,但站内正线最小曲线半径应结合设计速度合理确定。本次设计花园口车站位于直线上。3.5.2 线路纵断面设计3.5.2.1 线路最大坡度登沙河至庄河区间客货共线地段正线限制坡度采用6。正线纵断面坡度使用情况详见下表。表3.5.2-1 正线坡度统计表坡度段

13、落0i44i66i处数5130长度(km)6.99418.4540占总长百分比27.4872.5203.5.2.2 最小坡段长度3.5.2.2.1 区间正线宜设计为较长的坡段,最小坡段长度一般不小于600 m,个别最小坡段长度不应小于400m。3.5.2.2.2 跨线列车联络线最小坡段长度,根据其设计速度,参照相应速度标准的设计规范或暂行规定执行。3.5.2.3 相邻坡段最大坡度差正线相邻坡段坡度差一般不大于10,困难条件下不大于12。3.5.2.4 竖曲线的设置3.5.2.4.1 竖曲线的设置条件(1)区间正线设计速度160V200km/h区段,当相邻坡段坡度差大于或等于1时采用竖曲线连接。

14、(2)竖曲线与竖曲线、缓和曲线、道岔均不重叠设置。(3)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不宜重叠设置,困难条件下,竖曲线可与常用半径的圆曲线重叠设置,特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竖曲线可与最小半径的圆曲线重叠设置。3.5.2.4.2 竖曲线类型及半径的选用原则正线竖曲线采用圆曲线型竖曲线,最小竖曲线半径15000m。3.5.2.5 坡度折减正线、跨线列车联络线平面曲线阻力和隧道阻力的坡度折减按现行标准铁路线路设计规范(GB50090-2006)第3.2.5条的有关规定执行。3.5.2.6 平立交道设置要求及沿线路肩控制高程3.5.2.6.1区间正线全线采用全封闭,凡与本线交叉的公(道)路均按立交设计。本线

15、跨既有电气化铁路按照既有线的设计速度及性质确定,跨一般铁路及远期有电化可能的铁路净高一般按6.55m设计;跨时速160km/h以上铁路净高一般按7.25m设计;跨远期有双层集装箱规划的铁路净高一般按7.56m设计,时速为200km/h的按7.96m考虑。远期无电化可能的铁路按5.5m设计。等级公路行车道部分立交净高一般为4.05.0m;乡村道路立交净高不宜低于3.04.0m。跨越本线的铁路或公(道)路,净高一般不小于7.5m,困难情况下需经检算确定。利用既有立交桥(高速线在下)的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和审查批准,可采用较低净高。3.5.2.6.2 全线控制高程要求跨越排洪河道的特大桥和大中

16、桥的桥头路基,水库和滨河地段,行洪、滞洪区的浸水路堤,其路肩高程应按现行设计规范结合国家防洪标准设计。3.5.2.7 其它纵断面设计说明3.5.2.7.1一般桥梁及高架线路上纵断面标准同一般线路标准。采用连续梁、钢梁及较大跨度桥梁上线路纵断面设计应满足桥梁设计技术要求。跨越通航河流的桥梁地段纵断面设计除满足水文条件、桥梁结构要求外,还应满足通航净空的要求。3.5.2.7.2路堑地段线路纵坡不宜小于2。3.5.2.7.3正线两线并行在共同路基上时,两线轨面高程应按等高设计。3.5.3 铁路防护桩当公(道)路与铁路并行且公(道)路路面标高高于铁路或低于铁路但在1.5m以内时,在公(道)路、铁路之间

17、适宜位置设置刚性防护设施;当公路跨越铁路时,应在跨线桥两端设置延长刚性防护设施,延长长度应自轨道中心向外40m以上。3.5.4 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根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铁路两侧设安全保护区,埋设安全保护区标桩并按规定设置安全保护标志。3.5.4.1 安全保护区范围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的范围从铁路路堤坡脚、路堑坡顶或桥梁外侧起向外的距离分别为:城市市区不少于10米;城市郊区居民居住区不少于12米;村镇居民居住区不少于15米;其他地区不少于20米。3.5.4.2 安全保护区标桩铁路安全保护区标桩分为A、B两种类型。A型标桩(基本型),沿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边界每200m左右设置一个,标桩应在铁路线路两侧

18、按规定距离相错设置。B型标桩(辅助型),适用于人员活动频繁地段道口、公铁立交桥附近醒目地点、民居附近和人身伤害事故多发地段的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边界设置。3.5.4.3 安全保护区标志铁路沿线应按规定设置线路安全保护标志。安全保护标志按每500m左右设置一处,并于线路两侧交错设置。3.5.5 防护栅栏全线路基地段、隧道出入口、桥头椎体、涵洞以及桥梁墩高小于3.0m易攀爬的低矮桥墩采用2.2m高钢筋混凝土防护栅栏加0.5m刺丝滚笼防护栅栏进行封闭。平原微丘及村镇附近桥梁墩高大于3m地段旱桥桥下采用1.8m高钢筋混凝土立柱金属网片防护栅栏进行封闭。3.6 轨道3.6.1 轨道类型及铺设精度3.6.1

19、.1轨道类型正线轨道按重型有砟轨道标准设计,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 3.6.1.2轨道铺设精度(1)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应符合表3-2-1的规定。表3-2-1 焊接接头平直度(mm/m)项目正线(=200km/h)相关线(120km/h)轨顶面+0.3/0+0.3/0轨头内侧工作面+0.3/0+0.3/-0.3轨底面+0.3/0+0.5/0(2)轨道铺设精度标准符合表表3-2-2的规定。表3-2-2 线路有砟轨道静态平顺度(mm)项目高低(mm)轨向(mm)水平(mm)扭曲(基长6.25m)(mm)轨距(mm)正线(=200km/h)3333+2/-2测量弦长(m)10(3)道床状态参数指标符

20、合表3-2-3的规定。表3-2-3 道床状态参数指标(平均值)速度及枕型指标V=200km/hV120km/hIIIIIIII道床横向阻力 (KN/枕)10109道床纵向阻力(KN/枕)121210枕下道床支撑刚度(KN/mm)10010070枕下道床密度(g/cm3)1.71.71.73.6.2轨道采用标准3.6.2.1钢轨正线采用60kg/m、100m定尺长U75V无螺栓孔新轨(图号:TB2341.3-93),跨区间无缝线路。按信号专业要求设置胶接绝缘钢轨,胶接绝缘钢轨与相邻钢轨同轨型、同钢种,此外还应满足胶接绝缘钢轨技术条件(TB/T2975)的规定。3.6.2.2轨枕及扣件(1)区间正

21、线上铺设2.6m长的a型有挡肩混凝土轨枕(图号:专线3393),每公里铺设1667根。桥梁地段采用新型有挡肩混凝土桥枕(图号:专线3448),每公里铺设1667根。铺设小阻力扣件地段采用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桥枕(图号:专线3542)(2)采用ZPW-2000自动闭塞地段,每一补偿电容处根据信号专业要求采用1根电容枕;每一电气绝缘节处采用3根电气绝缘节专用枕。绝缘接头地段采用a型电容枕(代码aD)和a型电气绝缘节专用枕(代码aZ)。(3)扣件采用弹条型扣件(图号:专线3351),连续梁经检算需设小阻力扣件地段,采用弹条V型小阻力扣件(图号:研线0602),X3型弹条和复合垫板。小阻力扣件设置地段

22、见下表3-3-1:表3-3-1小阻力扣件铺设地段表桥名连续梁(m)小阻力扣件始点小阻力扣件终点设置长度(m)花园口一号路特大桥40.8+64+40.8改DK133+046.43改DK133+110.4364注:小阻力扣件为弹条型扣件(图号:研线0602),其配套轨枕为qc型预应力混凝土桥枕(图号:专线3452)。(4)轨下采用60-10-17型橡胶垫板,静刚度为5580kN/mm。3.6.2.3道床(1)道床材料:正线轨道采用单层碎石道床,道砟材料应符合铁路碎石道砟(TB/T2140)中一级道砟标准。道砟上道前必须清洗,清洁度应符合有关要求。(2)道床宽度及厚度:土质路基道床厚30cm;硬质岩

23、石路基、桥梁、隧道内道床厚35cm。单线道床顶面宽度为3.5m,曲线半径小于800m,曲线外侧道床顶面宽度应增加0.1m。(3)道床边坡:轨道道床边坡坡度采用1:1.75,无缝线路轨道砟肩应使用碎石道砟,堆高15cm,堆高道砟边坡坡度应采用1:1.75。(4)桥上线路两侧砟肩至挡砟墙间以道砟填平。隧道内道床砟肩至边墙间以道砟填平。(5)道床顶面与轨枕中部顶面平齐;桥枕地段道床顶面低于轨枕承轨面3cm。3.6.2.4轨道结构高度轨道结构设计高度如下表3-3-2(内轨轨顶面至支承层底面)。表3-3-2 正线重型轨道标准及高度序号项 目类 型高 度(m)土质路堤土质路堑硬质岩石路堑、桥梁、隧道内双线

24、双线1钢 轨60kg/m0.1760.1762垫 板橡胶垫板0.0100.0103轨 枕IIIa型有挡肩0.23230.23234道 床单层0.3000.3505路 拱0.18400.18806轨 道高 度0.90230.95633.6.3 轨道附属设备和常备材料3.6.3.1轨道附属设备(1)防爬设备铺设钢筋混凝土轨枕地段采用弹性扣件,不安装防爬设备。(2)线路标志1)线路基桩正线设置线路基桩,直线地段100m、曲线地段20m,曲线上的直缓、缓圆、曲中、圆缓、缓直点、变坡点、竖曲线起终点均增设一个。其中竖曲线与平面曲线重合地段不重叠设置。线路基桩设置在列车运行方向左侧路肩上,距钢轨头部外侧的

25、距离不得小于2.5m。基桩的测设精度与线路的测量精度相同。2)位移观测桩线路区间按单元轨节设置位移观测桩,设置方式如下:跨区间无缝线路按单元轨节等距离设置位移观测桩,桩间距离不宜大于500m;当单元轨节长度不足500m整数倍时,可适当调整桩间距离。单元轨节位移观测桩可按图3-4-1设置。图3-4-1 单元轨节位移观测桩的设置图 跨区间无缝线路每组道岔应设置5对位移观测桩,在道岔前、道岔后、限位器、距离道岔前后50m处各设1对位移观测桩。多组焊联道岔位移观测桩位置与单组道岔基本相同。位移观测桩可按图3-4-2及图3-4-3设置。图3-4-2 单组道岔位移观测桩的设置图图3-4-3 多组道岔位移观

26、测桩的设置图跨区间无缝线路及普通无缝线路应在长轨条起始点、距离起始点100m位置各设置1对位移观测桩。普通无缝线路轨条长度不大于1200m时,应设置5对观测桩,观测桩可按图3-4-4设置。轨条长度大于1200m时,应适当增设位移观测桩,但桩间距离不应大于500m。图3-4-3 普通无缝线路位移观测桩的设置图位移观测桩应牢固稳定,有条件时可与线路基桩合并设置,或设置在线路两侧的固定构筑物上。3)线路标志应符合下列规定:设置下列线路标志:公里标,半公里标,平面曲线标,圆曲线、缓和曲线标,桥梁标,坡度标,用地界标、领工区及养路工区界标等。 线路标志的有关规定 线路标志(用地界标、位移观测桩除外)应设

27、在线路计算里程方向的左侧。 线路标志设在距钢轨头部外侧不小于2m处。高度不超过钢轨顶面的标志,设在距钢轨头部外侧不小于1.35m处。 用地界标应设在铁路两侧用地界上,直线上每200m、曲线上每40m、地界转角处及缓和曲线起讫点相应处均应埋设用地界标。 线路标志采用反光标志,并符合线路及信号标志(TB/T2493)的规定。标志的种类及安装办法按铁路线路标志图集通线(2010)8024-I办理。3.6.3.2常备材料(1)正线及相关线轨道常备材料数量按表3-4-2执行:表3-4-2 有砟轨道常备材料数量序号材 料 名 称备 料 数 量1混凝土枕(桥枕单列)每单线千米2根2电容枕每工区4根3扣件及其

28、垫板每单线千米5套4断轨急救器每工区6套,每套含急救器6个、臌包夹板1对525m无孔轨每工区6根66m有孔短轨每工区2根76.25m有孔胶接绝缘轨每工区2根8现场胶接绝缘夹板及绝缘材料每工区2套9接头螺栓及垫圈每工区36套10接头夹板每工区24块11绝缘轨距杆每工区50套3.7 路基3.7.1 路基工程概况路基长度16.93km。路基工点32个,路基个别设计工点主要类型有软土及松软地基路堤4处,3.16km;浸水及软土路基4处,4.88km;路堤坡面防护12处,5.45km;路堑坡面防护11处,3.39km;低路堤1处,0.05km。主要特点为:K127+000K140+000段中上部地层广泛

29、地分布了淤泥质黏性土。软土具有高含水量、大孔隙比、高压缩性等特性,并且分布范围较大,局部软土无硬壳。3.7.2 路基一般设计原则3.7.2.1路基标准横断面形式路基面设计为三角形,由路基面中心向两侧设4的横向排水坡。曲线加宽时,路基面仍保持三角形。3.7.2.2路基面宽度3.7.2.2.1丹大正线路基面宽度直线地段标准路基面宽度(m)设计速度(km/h)双 线土质路堤路堑石质路堑V=200线间距4.4m线间距5m线间距4.4m线间距5m12.112.712.312.93.7.2.3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区间单、双线曲线地段的路基面宽度,在曲线外侧按表2-3-4的数值加宽,加宽值在缓和曲线范围内线性

30、递减。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值(m)行车速度曲线半径R (m)路基面外侧加宽值(m)80km/hR5000.5500mR6000.3600mR18000.21800mR0.1100km/h600R8000.4800mR12000.31200mR40000.2R40000.1120km/hR8000.5800R12000.41200R16000.31600R50000.2R50000.1200km/h2800R35000.53500R60000.3R60000.23.7.2.4路基边坡路堤边坡坡度填料类别边坡高度(m)边坡坡度边坡形式全部高度上部高度下部高度全部坡度上部坡度下部坡度细粒土、易风化的软

31、块石土20812-1:1.51:1.75折线型粗粒土(细砂、粉砂除外)、漂石土、卵石土、碎石土、不易风化的软块石土20128-1:1.51:1.75折线型路堑地段边坡坡度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土的性质、边坡高度、排水措施、施工方法,结合自然稳定山坡和人工边坡及力学分析综合确定。3.7.2.5基床结构型式、填料规格及压实标准3.7.2.5.1路堤基床结构形式基床厚度为2.5m,其中基床表层厚度0.6m;基床底层厚度1.9m。3.7.2.5.2基床填料规格及压实标准路基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基床底层采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其中基床表层底面以下至冻结深度范围内,填筑非冻胀性A、B组填料(

32、非冻胀填料要求细颗粒含量小于15,细砂不可用作路基填料)。填料的最大粒径在基床底层内不得大于10cm。基床表层应采用级配碎石,其材料规格及压实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I.碎石粒径、级配及品质应符合铁路碎石道床底碴(TB/T2897)的有关规定。II.与上部道床道碴及下部填土之间的颗粒级配均应满足D154d85的要求。III.当级配碎石与填土之间不能满足第II项要求时,基床表层可采用颗粒级配不同的双层结构,或在基床底层表面铺设土工合成材料。IV.当下部填土为化学改良土时,可不受II项规定限制。基床表层厚度及压实标准填料厚度(m)压实指标适用范围地基系数K30(Mpa/m)孔隙率n(%)级配砂砾石或级

33、配碎石0.619018路堤级配砂砾石0.619018软质岩、强风化硬质岩及土质路堑级配碎石0.519018软质岩、强风化硬质岩及土质路堑中粗砂0.113018基床底层应采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其中基床表层底面以下至冻结深度范围内,填筑非冻胀性A,B组填料(非冻胀填料要求细颗粒含量小于15,细砂不可用作路基填料。)填料的最大粒径在基床底层内不得大于10cm。基床底层压实标准填料厚度(m)压实指标细粒土砂类土、细砾土碎石类、粗砾土A、B组土及改良土1.9地基系数K30(MPa/m)110120150压实系数K0.95孔隙率n(%)2828注:K为重型击实标准3.7.2.6 基床以下部位填料及压实

34、标准基床以下路堤填料应采用A、B、C组填料或改良土,填料的最大粒径在基床以下路堤内不得大于15cm。其压实标准应符合表2-3-9的规定。当选用C组填料中的细粒土、粉砂和软块石时应采取隔水或加强边坡防护等措施。填料及压实标准填 料压 实 标 准细粒土砂类土、细砾土碎石类、粗砾土A、B、C组填料或改良土地基系数K30(MPa/m)90110130压实系数K0.9孔隙率n(%)31313.7.2.7路基基床条件3.7.2.7.1高度小于2.5m的低路堤,其基床表层厚度范围内天然地基的土质及其密实度应满足基床表层的要求。基床底层厚度范围内天然地基的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值:正线及联络线级铁路不得小于1

35、.5MPa;联络线级铁路不得小于1.2MPa;或天然地基承载力0:正线及联络线级铁路不得小于0.18MPa;联络线级铁路不得小于0.15MPa,否则应翻挖碾压、换填或改良、加固处理。3.7.2.7.2路堑基床表层为不易风化硬质岩时不换填,岩石表面采用C25混凝土找平;对于易风化的软质岩、强风化硬质岩及土质路堑,其基床表层应换填并满足规范要求,表层以下地基表面应作成向两侧4%的排水坡,基床底层厚度范围内天然地基的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值:正线不得小于1.5MPa;联络线级铁路不得小于1.2MPa;联络线级铁路不得小于1.0MPa;或天然地基承载力0:正线不得小于0.18MPa;联络线级铁路不得小

36、于0.15MPa;联络线级铁路不得小于0.12MPa,否则应翻挖碾压、换填或改良、加固处理。3.7.2.7.3半填半挖路基,可通过调整挖方部分换填厚度减少与填方部分的强度及刚度差异,换填厚度宜根据填方部分高度及地基条件确定。3.7.2.8地基处理稳定斜坡地面横坡缓于1:5时,清除草皮及植物根茎等腐殖物,旱地地表清除种植土0.3m,水田清表0.5m。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地面横坡陡于1:2.5地段的陡坡路堤,其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得小于1.25。否则设置支挡结构或挖大台阶等措施保证稳定。3.7.2.9路基稳定及沉降控制标准3.7.2.9.1路基考虑轨道及列

37、车荷载时稳定安全系数不小于1.25。3.7.2.9.2正线路基的工后沉降量一般地段不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桥台台尾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不大于8cm。3.7.2.10护道宽度路堤坡脚外应设置不小于2m宽的天然护道。3.7.2.11过渡段设计路堤与桥台连接处、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处、路堑与隧道连接处、路堤与路堑连接处、半堤半堑地段由于路基刚度差异较大,均设置过渡段,以保证轨道平顺过渡。路桥、路涵过渡段采用倒梯形,并满足防冻设计要求。过渡段地基需要加固时应考虑与相邻地段协调渐变。3.7.2.11.1路桥过渡段过渡段路基基床表层掺入5%水泥,基床表层以下倒梯形部分分层填筑掺入3%水泥的

38、级配碎石,基床表层以下压实标准应满足地基系数K30150MPa/m、动态变形模量Evd50MPa,孔隙率n28。过渡段总长度L=a+(H-h)n 且20m 式中L 过渡段长度(m);H 台后路堤高度(m);h 基床表层厚度(m);a 常数(取5m);n 采用常数25。路桥过渡段示意图3.7.2.11.2路基与涵洞过渡段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连接处,采用沿线路纵向倒梯形过渡形式,过渡段设置应充分考虑与横向结构物接触区冻结影响范围填料的防冻。横向结构物顶面填土厚度不大于1.0m时,横向结构物及两侧20m范围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应掺加5%水泥。基床表层以下倒梯形部分分层填筑掺入3%水泥的级

39、配碎石,压实标准应满足地基系数K30150MPa/m、动态变形模量Evd50MPa,孔隙率n28。注:图中t为最大冻结厚度,当t11.0m)过渡段示意图路堤与横向结构物(h1.0m)过渡段示意图3.7.2.11.3路堤与路堑过渡段基床表层均为级配碎石填5%水泥I.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硬质岩石路堑时,在路堑一侧沿原地面纵向设计台阶,台阶高度为0.6m左右。并应在路堤一侧设置过渡段,如下示意图,填料采用级配碎石掺入3%水泥。II.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软质岩石或土质路堑时,应先沿原地面纵向挖成1:1.5的坡面后,再在1:1.5的坡面上设置台阶,台阶高度为0.6m左右,如下示意图。开挖回填部分的填料及

40、压实标准与路堤相同。III.半填半挖过渡段半填半挖路基在靠山侧的路基根据岩层情况换填1.02.3m。过渡段的设置类似于路堤路堑过渡段,硬质岩半填半挖过渡段采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掺3%水泥填筑;土 质及软质岩路堑连接处过渡段采用纵横向挖台阶回填与路堤相同填料设置。土质及软质岩半填半挖路基横断面示意图硬质岩半填半挖路基横断面示意图(地面线无风化层)3.7.2.11.4路堑与隧道连接处隧道与土质、全风化与强风化岩石路堑间应在路堑基床范围内设置过渡段,采用掺3水泥级配碎石渐变过渡、长度不小于20m,当路堑长度短于20m时,按照实际长度设置,并与路堤路堑过渡段相连。路堑与隧道过渡段纵向示意图3.7.2.

41、11.5两桥之间、桥隧之间、两隧之间的短路基宜采取适宜措施,平顺过渡:长度小于40m时,表层以下填筑级配碎石掺3%水泥;长度为40120m时,两个倒梯形相接,倒梯形范围内填筑级配碎石掺3%水泥。3.7.2.12路堑侧沟平台的设计原则软质岩层硬质岩层及土质路堑均应设置侧沟平台,平台宽度为2.0m。在土石分界处、透水和不透水层交界面处,都应设置边坡平台,平台宽度为2.0m。 3.7.2.13路基抗震设计对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1 g路段,按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进行设计。3.7.2.13.1地震区的路堤填料符合下列规定I优先选用抗震稳定性较好的填料,不采用粉砂、

42、细砂作填料。II路堤浸水部分的填料,选用水稳性较好的渗水性土。不采用粉砂、细砂、中砂作填料。3.7.2.13.2在岩石和非液化土、非软土地基上的路堤,边坡高度大于表2-3-10规定时,应将其边坡坡率按现行铁路路基设计规范规定放缓一级或采用土工合成材料等加筋措施加固边坡。路堤边坡采取抗震措施的高度 铁路等级填料高速铁路、联络线、级铁路0.2g用不易风化的块石土及C组细粒土填筑12m用巨粒土(不易风化的块石土除外)、粗粒土(粉砂、细砂、中砂除外)填筑6m3.7.2.13.3路基为半填半挖和路堤修筑在地面横坡大于1:5的稳定斜坡上时,原地面挖台阶,台阶宽度2.5m,并做好排水工程。必要时,采取设置支

43、挡构筑物等防滑措施。3.7.2.13.4路堤地基中存在液化土层时,进行抗震稳定性验算。若稳定系数小于允许值,采取加固地基土或设置反压护道等措施。3.7.2.14路基附属设施路基内及路肩上各种附属构筑物,包括电缆槽、接触网立柱、声屏障基础、综合接地线、电缆过轨钢管等设备,一般要求与路基填筑同步施工,或在路基施工完成后施工。必须确保不得因附属设施的施工影响路基排水及降低路基的稳定性,或损坏路基工程。3.7.3 个别路基工点的类型及设计说明路基工点类型主要包括:路堤坡面防护,浸水路堤、软土及松软土路基、堑坡防护及深路堑、地下水路堑、挡土墙等。3.7.3.1路堤坡面防护(1)路堤高度小于等于3m时,一般采用正六边形空心块内种紫穗槐防护。于两侧路肩设0.5m宽厚0.3m浆砌片石护肩。,每隔1520m设一处宽0.6m,厚0.3m的M7.5浆砌片石肋。坡脚设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