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总结笔记 .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874061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6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学总结笔记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流行病学总结笔记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流行病学总结笔记 .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流行病学总结笔记 .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流行病学总结笔记 .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行病学总结笔记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学总结笔记 .docx(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流行病学总结笔记绪论要求:掌握流行病学定义、基本特征和基本方法熟悉流行病学的基本用途了解流行病学的发展史,流行病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淀义1.流行病学(epidemio1.ogy):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退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FR予现、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对象:人群范畴:不仅研究疾病,还研究健康状态重点: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目的:为控制和消灭疾病,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研完内卷的三个版回逑宝恒翘1=C逊物经网)假病和健康困状祝的分布璃因素who,W1.Mf4wkere1whatWhy分析桂新完实性研完2临床流行病学:来源于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

2、它为临床问题寻找答案,并且以当前能够获取的最佳证据来指导决策,因此称之为“临床”;同时,因为是运用流行病学家建立发展的方法学来解决各种临床问题,将单个病人的诊断治疗放在相同疾病的患病群体背景下进行,因此又称之为“流行病学”。3.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其原理和方法来源于流行病学。(二)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1.H原理CD疾病分布的原理一研究起点疾病(健康或其它健康相关事件)在人群中的表现不是随机的

3、,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特征的人群、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不同。病因和病因推断的原理病因:人群发病频率增加的因素(宿主、环境多因素)就是病因或危险因素。病因推断:运用辨证和逻辑学方法,提出病因假设、验证病因假设和病因论证。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原理最终目的传染病:提出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措施慢性非传染病:根据其自然史提出三级预防措施等rmw描述流行我叫她产生假设病例对MVf完以冽研究银世一实“法I生事学研龙Jr实,E行病学双母特1.社区干。目I废行病学方法研究(三)基本特征1 .群体的特征流行病学始终着眼于人群中的问题。2 .对比的特征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3 .概率论的特征流

4、行病学多使用频率指标表示各种分布情况,因为绝对数不能显示人群中发病的强度或死亡的危险度。4 .社会医学的特征人群健康同环境(人体的内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5 .预防为主的特征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保护人群健康。6 .发展的特征(四)用途1.研究疾病分布的变化与疾病监测2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3 .完整揭示疾病自然史疾病在人群中自然发生发展的规律。流行病学研究疾病自然史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包括临床、亚临床过程)以及转归,从而寻找出治疗、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突破口。4 .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1)指导思想: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

5、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采取的措施。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三级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2)健康促进:健康教育、自我保健与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政策、法规、组织等)支持相结合的策略5 .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5类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

6、事件)一、疾病的分布(一)概论1 .疾病的分布:指疾病的人群现象是描述疾病事件(发病、患病、死亡等)在什么时间发生(时间)、在什么地区发生(空间)、在哪些人群中发生(人间)及发生多少的现象。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2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一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疾病分布是病因在人群中作用的外部表现,所以它可以提供病因线索揭示疾病流行的规律,为制定合理的疾病防制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确定卫生服务的重点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3 .研究疾病分布的方法资料收集一按时间、地区、人群,对资料分类整理一比较疾病的频率,特征描述(二)疾病频率常用的测量指标1 .率和比率(rate)k?=单位

7、总数可能发生某现象的观察数实际发生某现象的观察率比(ratio)(或乙指标甲指标相对比100?=构成比(proportion)表示同一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2 .发病指标及死亡指标发病率(incidencerate)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某时期内发生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平均)人口数*左二1001000%*时间常常用年暴露人口数:指在观察期间内观察地区的人群中有可能发生所要观察的疾病的人数。常用平均人口数代替:7月1日零时人口数或年初人口数与年末人口数求平均。用途:发病率反映疾病发生的强度,对于死亡率极低或不致死的疾病尤为重要。用于描述疾病分布,探讨病因评价防治

8、措施效果。发病专率:按人群不同特征分别计算,如年龄、性别、职业等。罹患率(attackrate)某时期内发生某病新病例数XA同期暴露人口数罹患率测量某一局部地区短时间内病例较多时(如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流行)的发病频率。某特定时间内某病的新旧病例数X同期观察人口数患病率反映特定时间(一般为某一时点)内某人群某病新旧病例数的多少;同类性质的指标还有感染率、阳性率等。如果某病发病率和病程在长时间内稳定,则:患病率=发病率X病程应用: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状况.承病率开育困*长独网BjE未洽食者的寿命显断倒注*1即发翡率增高:样样制”的率下阳他康者迁出/Wi水平IW制迁出竹阜爱育发病

9、率和息痛率的主要区朝发率患H率分子,MHfft分片,MAd分子,弄日,数分母,WAoa与S国有关与我因子强霸及!殂有美由禽R裁台汽理得的出现由神斤丽丸装得的动毒指行用于叁g.也可用于量的M感染率(infectionrate)是指在检杳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的比例。感染率=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X1.OO%应用:主要用于隐性感染率较高的疾病的研究,估计疾病的流行态势,评价防治工作效果。率(secondaryattackrate,SAR)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是衡量某病传染力,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的指标某病二代病例数10

10、0%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人数死亡率(morta1.ityrate,deathrate)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衡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粗死亡率(CrUdedeathrate):指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一种未经过调整的率。死亡等(SPeCifiCdeathrate):死亡率可按不同特征,如疾病种类、年齿令性别、耳囚上民族、种族及病因等分别诗。常用于探讨病因和评价防治措施。对于病死率高的疾病,死亡率与发病率十分接近,死亡率更准确,常用做病因探讨。某时期因某病死亡的人数同期确诊的某病房例数对于非致死性或病死率低的疾病,死亡率分析意义不大。当某病的发病专率和死亡专率处于稳定状态:

11、病死率=某病死亡专率/某病发病专率100%应用:病死率是测量疾病严重程度及医疗技术水平的指标;通常多用于急性病,较少用于慢性病。生存率(SUrViVa1.rate)患某种疾病的人经n年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总数的比例。n年生存率=活满n年的病例数/n年内观察的总例数XIoO%应用:常用于长病程、致死性疾病(如各种癌症)疗效的评估。(三)疾病的流行强度疾病的流行程度:指某病在某地区某人群中一定时间内发病率的变化以及各病例之间的联系的程度1 .散发(sporadic)一个地区某时期的发病率呈该地区历年来同时期的一般发病率水平。散发时病例间常无明显联系。常用于描述较大范围人群的流

12、行强度。散发的原因:该病在当地常年流行或因预防接种的结果使人群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而出现散发。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如脊灰、乙脑等。传播机制不容易实现的传染病。长潜伏期传染病,如麻风。2 暴发(outbreak)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病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3 .流行(epidemic)一个地区某时期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地区历年来同时期的一般发病率时,称流行。4 .大流行(PandemiC)发病率超过一般水平且波及范围广,常超过国界、州界,称大流行。(四)疾病的分布1.地区分布(1)描述疾病地区分布的

13、常用术语地方性(endemic)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某种疾病常在某一地区存在发病率增高或只在该地区存在,不需自外地输入。自然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一些疾病只在某些地区存在的情况。特定的病源媒介或特定的地质元素。统计地方性:由于生活习惯、卫生条件或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导致的某些疾病的发病率在某些地区长期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自然疫源性:病原体不依靠人而在自然界野生动物中生存繁殖,只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传染给人或家畜的疾病。翻卜来性或输入性(2)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除人之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

14、同样的疾病符合上述标准的数越多,说明该病与该地区的有关致病因素越密切。(3)疾病在国家间及国家内的分布(4)疾病的城乡分布城市农村人口多,密度大人口密度低交诬捕挤.人口阚)性大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少较少经水传播传睇流行隔传谢易流行虫媒传染并1农村虫媒传染病城市修性齿及肿蕉为薪手嘉某册地方病发JS出现职样陨客呼吸通件染病不从流行2时间分布(1)短期波动(rapidf1.uctuation)亦称时点流行或暴发。含义与暴发相近,区别在于暴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短期波动或暴发系因人群中大多数人在短时间内接触或暴露同一致病因素所致。(2)季节性(SeaSOna1.variat

15、ion)严格的季节性:多见于虫媒传播的传染病(如乙脑)。季节性升高:可见于传染病(呼吸系统冬春季;肠道夏秋季)和非传染病(心血管疾病冬春季)。无季节性:艾滋病、乙肝等(3)周期性(periodicity)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通常每隔1、2年或几年后发生一次流行。疾病出现周期性的条件:易感者的周期性积累:决定流行间隔时间传播机制容易实现的疾病:如呼吸道传染病病后免疫稳固病原体变异:决定流行间隔时间(4)长期趋势/长期变异(SeCUIartrend,secu1.archange)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数年或数十年),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和病原型

16、别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长期趋势出现原因:病因或致病因素发生变化病原体毒力、致病力变异和机体免疫状况改变诊断技术方法的改变和提高防疫措施采取登记报告制度、疾病诊断标准、分类发生改变人口学资料及诊断标准、报告标准发生变化3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和民族、社会阶层、婚姻状况与家庭、行为4 .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综合描述的方法:地区与时间分布的综合移民流行病学:多时间、地区和人群的全面综合。(概念:对移民人群的疾病分布进行研究,以探讨病因。通过观察疾病在移民,移民国当地居民及原居住地人群间的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异,并从其差异中探讨病因线索,区分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作用的大

17、小。)课后习题:1 .疾病分布的概念及描述疾病分布的意义2 .发病率、患病率、罹患率、死亡率、病死率、续发率的计算方法和意义3 .名词解释:流行强度、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地方性、移民流行病学4 .如何描述疾病分布?二、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y流行病学研究方/述性/完1.观察性:-个案,查、痛例量管圆.病例芟分析 生注嘀九 友与行直 MttVI (横腼第究)分析性塞尤也实脸性,I疗病学实13.理论性:(-)1.概念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三间分布的特征,进而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2特征是最经典

18、的流行病学方法,常常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第一步;也是分析性流行病学的基础;观察性研究,设计时,一般不设对照组;既有描述又有分析用途:三间分布;获得病因假设的启发;还可用来确定高危人群,评价公共卫生措施的效果3.种类(掌握概念)(1)个案调查(caseinvestigation)概念:指对个别发生的病例、病例的家庭及周围环境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其他调杳的主要区别是:它的调杳数是“1”,可以是一个病人,一个家庭或一个疫源地等。目的和用途:查明研究病例的发病因素和条件,防止或减少类似病例的发生。总结疾病分布特征。掌握当地疫情,为疾病监测提供资料。目的和用途:发现新的疾病提供病因线索介绍疾病不常见的表现

19、(3)病例系列分析概念:对一组(可以是几例、几十例甚至更多)相同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目的和用途:分析某种疾病的临床表现特征评价某种治疗、预防措施的效果发现问题,提出病因假设和探索方向(4)生态学研究(eco1.ogica1.study)描述性研究的一种,又称相关性研究,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单位,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5)现况调查(PreVa1.enCeSUrVey)(6)暴发()!SJpreva1.encesurvey)1.概述:定义,特点及用途(1)定义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

20、法,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进行调杳,以描述该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工作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即在某一时点或短暂时间内完成,因此称为现况调查,只是反映调查时被研究者患病否,不反映i髓E或可蜜蜃的情况,也称横断面也被称作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1.StUdy),到S研究(PreVaIenCestudy)o(2)特点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设计阶段不设对照组横断面研究:现况、时点信息:快照(snapshot)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因果同时存在,只能提供病因线索;不适用于病程短的疾病(3)目的和用途描述疾病或健康分布(Who,Where,W

21、hen)。发现病因线索。松、缭斑危人群或早期患者,可现任早”的目的。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疾病监测。2种类(1)普查(census)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全部对象患某病情况进行的调直。目的:了解疾病的分布,或为了制定某生理、生化指标的参考值;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某些疾病适用条件:调查目的明确,调查项目简单。最好是患病率比较高的疾病。诊断标准明确,现场操作简便。在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的某总体人群,按一定的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人群进行调查,以推断总体人群患病情况的调查。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两级或多级抽样抽;的大小:整群抽择渐1机抽样级样属怦ZJXF,i

22、皆“增加学分”)3 .设计与实施步骤(1)研究目的(2)研究对象(样本量和选择方法)计量资料样本含量的确定数资料样本含量的确定根据总体中预期患病率(P)和对结果精确性的要求(允许误差d:样本现患率P与总体现患率P之间的差异)来确定。N=jPQ(19。P(I-P)d2d2注意:当比率太大或太小,例如当患病率小于1%(或Np5)时,上述公式不适合应用。(3)调查内容(患病情况和有关因素)一般情况(人口学资料)现在患病的情况暴露于危险因素的情况: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4)调查方法询问、信访、电话访问、自填式问卷调查、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收集已有的有关资料和记录(5)收集资料(确定收集资料方法)疾病测量:

23、对疾病必须首先建立严格的诊断标准;应尽量采用简单、易行的技术和灵敏度高的方法变量测量:变量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和测量尺度;尽量采用定量、客观的指标对调直员的要求:严格的培训和考核(6)整理资料(核对、整理、描述分布)(7)分析资料(结合调杳的其他结果解释现象)样本的代表性应答率偏倚及控制只能提供病因线索,不能做因果关联分析4 .常见的偏倚(BiaS)及控制(1)偏倚调查或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或者说,样本的统计是不能代表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发生在设计、实施、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解释等环节。潞择偏倚选择性偏倚:“随便”或,随意”抽样无应答偏倚:由于组织工作、认知等原因产生。无应答不能超过30%存活

24、者偏倚:在现况研究中,调查对象均为幸存者,无法调查死亡者,因此不能概括某病的实际现况。信息偏倚调查对象引起的偏倚:报告与回忆偏倚调查员引起的偏倚:主要由于调查者的工作态度和熟练程度不同所引起。检测引起的偏倚:所使用的仪器、检测试剂、检测标本、检测条件等引起。(2)偏倚控制进行预调查控制测量偏倚统一培训调查员,调查方法标准化调查后复检(一般10%)5.优缺点(1)优点抽样调查,可由样本推断总体;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组,进行比较;一次调查,可观察多种因素;可短时间内完成调查,费用相对较低。(2)缺点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关系无法确定;仅能获得时点患病资料,不能计算发病率;常用于慢性病,病程短的疾病不适用;

25、处于潜伏期或临床前期的研究对象存在误判,低估研究群体的患病水平。复习思考题:什么是描述性研究?包括哪些种类?何为现况调查,现况调查的主要目的和用途是什么?现况调查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优缺点?现况调查的主要偏倚有哪些,如何控制这些偏倚?现况调查的主要调查内容和方法是什么?现况调杳的优缺点有哪些?病因研究步骤提出病因线索形成病因假设病例报告生态学研究HURIIfi ,病例对服研究IJ队列研究三、病例对照研究(一)ra1.脸按照有无所研究的疾病或某卫生事件,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调查他们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情况,比暴露因素(exposedfactor):危险因素(致病因素):导致

26、疾病时间增加的暴露因素。保护因素:导致疾病时间降低的暴露因素。2特点方法性质: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研究时间:疾病发生后进行分组:分成病例组与对照组暴露:是由研究对象从现在对过去的回顾因果方向:由果推因论证强度:可为队列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提供研究线索和方法,一般而言不能确立其因果关系。3 .目的病因研究:尤其对罕见病和病因不明的疾病进行病因探索是其优势预后因素的研究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4 .病例对照研究资料整理表病例组对照组合计a5a+b无Cdc+d0ta+cb+dNOR:(ac)(bd)=adzbc(二)研究类型1 .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按照病例可比的原则,根据样本的大小,选择一定数量(等于或多于病

27、例)的对照。对照与病例不需要成严格的比例关系。这种方法较配比法容易,但方法本身不能控制混杂因素。混杂因素:当研究某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时,由于某个既与疾病有病因关系,又与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外部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该外部因素叫混杂因素。年龄、性别与许多疾病及许多暴露都有联系,是最常见的混杂因素。2 .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匹配(matching):又称为配比,所选择的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如年龄、性别、居住地等)与病例保持一致。这些因素或特征被称之为配比因素(matchingfactor)或配比变量(matchingvariab1.e)。目的:配比是使病例组与对照组

28、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即控制混杂因素;提高研究效率。(1)频数匹配病例对照(frequencymatching)指对照组具有某因素或特征着所占的比例与病例组一致,即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某些因素和特征的分布上一致或接近。(2)个体匹配病例对照给每一个病例选择一个或几个对照,使病例与对照配成对(pair),而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如年龄、性别等)方面与其相配的病例要相同或基本相同。定量指标一般要求在一定范畴内匹配。范围越宽,两组的可比性就会越差。配比时应注意:每对病例与对照的比例,一般为1:1,最多不超过1:4。被研究的因素,即可疑病因,决不能作为配比因素。配比因素不能过多,否则容易发生配比过

29、度(overmatching),即把一些被研究的因素或因果链的中间变量,或把一些不必配比的因素作为配比因素,而造成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暴露率差异虚假的变小或消失。2研究设计(1)研究类型如果研究目的是广泛地探索疾病的危险因素,可采用不匹配或频数匹配的方法;罕见病,可选择个体匹配小病例样本量,1:R匹配去除混杂,个体匹配(2)研究因素变量的选定:有关变量不可少,无关变量不可多。一般应包括:研究的因素、其它可疑的因素、可能的混杂因素等。变量的定义:对研究因素暴露或暴露水平的规定,尽可能地采取国际或国内统一的标准,以便交流和比较。变量的测量:尽量采用定量或半定量的方法。(3)研究对象代表性、可比性、

30、足够的样本量例的要求:病例诊断要可靠;必须有暴露于调查因素的可能性;尽量选择新确诊的病例;应选择不同医院的病例;可限制性别、年龄等特征,以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不同类霸Mtte病例类型优点缺点修me可;Dtzamtt;Km;收一翕制时间长.fi的国即在内;信息回忆不可早;类型:新发病例(首选)、现患病例、死亡病例来源:总体或随机样本人群的全部病例;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住院或门诊的病例,也可以是已出院或死亡的病例,一个时期内的连续病例。以社区为基础的病例:利用监测资料或健康档案,或专门的调杳又球的这舁要求:来自产生病例的总体,是非患该病人群的一个随机样本;总体人群或抽样人群的非病例;医院对照:同一

31、或多个医院中患其他疾病的病人;社区对照病人的亲属、邻居、同事、同学、配偶等。不同颊对照的骏iAMWf*,ttM1.tmtt,mm町渡鬼国年陋,*X1.MaCTwa厢、uwMaf.MMRUiS-*mtM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对照应遵循的原则:由尽可能多病种的患者组成从新发病患者中选择对照不选择当前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因已知与所研究危险因素有关的病种入院的患者不能作为对照(4)样本含量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研究因素的暴露率、暴露的比值(OR)、检验显著性水平(Q值)、把握度(1B)成组设计1.J国iAhzf拯(IrMaYJ情一府N为样本含量;PO和P1.分别为对照组和病例组某因素的估计暴露率;

32、-P=(P0+P1)/2;Z、ZB分别为及B值相对应的标准正态分布分位数。)1(00010RPPORPP+-=3 .研究的实施资料的收集:调查、直阅记录质控:复杳、盲法调查、病例与对照的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应一致4 .数据分析(1)描述性分析基本特征描述与均衡性检验:描述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某些主要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等)的分布情况,并进行均衡性检验,即两组是否具有可比性。(2)推断性分析关联性分析常用X2(卡方)检验,检验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暴露率或暴露比例的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换句话说即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是否有统计学意义。EEraaH对BH“未“itabb未*Cc+合计+eaFD,有论频数tH

33、COR95%可信区司估计,QRXcXrM+ObeOR 95KEDttitOa (i.wy诟)关联强度分析:OR值(比值比,odds ratio)比值(odds):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与其对立时间发生的概率之比病例组的暴露比值:a(a+c)c(a+c)对照组的暴露比值:b(b+d)d(b+d)比值比(OR):病例组中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中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o=beOR的含义:OR是指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是对照组的倍数。OR不同数值范围表明不同程度的危险性。当OR=I时表示暴露与疾病无关联;当0R1.时疾病的危睑因素,称为正关联,说明基南使疾病的危险度地加当0Rmt4ftft(四)常见的偏倚

34、及控制方法1 .选择偏倚(se1.ectionbias)常见类型: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等。2信息偏倚(informationbias)常回T福倚(reca1.1.bias)和倚3.混杂偏倚(COnfOUndingbias)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关,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关的外来因素的存在,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从而部分或全部地歪曲了两者之间的真实联系,这种现象或影响称为混杂(ConfOUnding)或混杂偏倚。混杂因素的特征必须与所研究的疾病有联系,是疾病的危险因素。必须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不应是暴露与疾病

35、因果链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混杂因素的分类与人口统计学有关的因素: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经济收入、文化水平暴露因素以外的其他危险因子翻空制方法:研究设计阶段:随机化、匹配、限制资料分析阶段: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五)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1 .优点尤其适合于罕见病和长潜伏期疾病的病因研究;只需少量的研究对象即可进行,省时、省人力、物力,能充分利用资料信息;一次研究可探索多种可疑因素。2 .缺点不适用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所需样本量很大;选择偏倚和回忆偏倚控制的难度较大;属回顾性,无法得出因果联系的结论;不能计算暴露和无暴露人群的发病率,只能计算OR。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暴露、匹配、匹

36、配过度、OR、偏倚、混杂、混杂因素问答题: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特点选择研究对象的原则和方法OR的计算及其意义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基本分析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四、队列研究重点:队列的类型及概念,队列研究的定义、特点、类型、用途队列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法。累积发病率、发病密度、RRxAR.AR%、PAR、PAR%的定义与公共卫生学意义队列研究偏倚的种类、来源与控制措施。(一)ffi1.队列(COhOrt)表示一个特定的研究人群组。有共同特征或暴露因素的人群组,随访一定时间根据研究人群进入队列时间和稳定程度的不同,分为:(1)固定队列(fixedcohort)观察对象

37、都在某一时刻或一个短时期之内进入队列,之后不再加入新的成员,随访观察至观察期终止,观察对象很少或几乎没有退出。即在整个观察期内队列成员是相对固定的。(2)动态队列(dynamiccohort)在整个观察期内,原有的队列成员可以不断退出,新的观察对象可以随时进入。即整个观察期内队列成员不是固定的。2队列研究的概念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观察两组或多组成员结局(发病、死亡或其他健康状况)发生的情况,比较各组之间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从而判定该因素与该结局由于因果关联及关联程度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从魂硬完基本艇的集构箧式图队列研究资料归纳表非#御1b+b=1C

38、dc*=n合计i+i1tHd融一1.,y膛:相对怠险度(re1.ativerisk,也叫率比(ratesratio)曲表明谢亡的怠险是非骞烟的多少倍3 .特点: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属于前蟒性研究;属于观察性对比研究;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从病因链角度来看,是从“因”到“果”的研究4 .目的:验证病因假设;评价预防效果;研究疾病的自然史;评价疾病预后。5 .类型:研究对象的确定与分组是根据研究开始时的实际情况,如是否暴露来确定,研究的结局需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得到,这种设计叫前瞻队列研究。优点:获得的是暴露与结局的第一手资料,可信度高、偏倚少。缺点:费时、费人力、物力、财力。(2)历史性

39、队列研究(historica1.cohortstudy)研究工作是现在开始,研究结局已出现;研究对象是过去某个时点进入队列的;暴露分组:追溯到过去某时期,观察人群对某因素的暴露史,然后追直至现在的发病或死亡情况。搜集暴露与结局的方法是回顾性的,故这种设计又叫回顾性队列研究。多用于具有特殊暴露的职业人群的职业病研究。优点:省时、省人力、物力。缺点:历史档案不一定符合设计要求,常缺乏混杂因素资料,故适用范围较窄。(3)双向,性队列研究(ambispectivecohortstudy)根据历史档案确定暴露与否,继续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根据将来的情况确定结局,故这种设计又叫混合性队列研究,历史前瞻性队

40、列研究(historica1.prospectivecohortstudy)该方法不但具有历史性队列研究的优点,还弥补了其不足。适于评价对人体健康同时具有短期效应和长期作用的暴露因素。(二)设计与实施1.确定研究因素又称暴露因素,一般为一个,在研究中要慎重选定、明确规定、如何测量。还应考虑暴露水平、暴露时间、累积暴露量、暴露方式等。暴露测量:性质:定性(qua1.ity)、定性(quantity)方法:访谈、实验室检查、查阅记录2确定研究结局又称结局变量,是指观察中由暴露因素所引起的预期结果(如发病或死亡等),也即研究的观察终点。要有明确的判定标准:采用国际或国内通用的标准。常见结局:发病或死

41、亡健康状况生命质量的变化血清指标、分子标志的变化一次研究可有多个结局3 .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1)研究现场有足够数量的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人口相对稳定,便于随访医疗卫生等记录较完整,容易查询无明显的环境污染被研究的疾病发病率高。高危人群: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研究因素与疾病是人群中常见的;需要观察一般人群的发病情况有组织的人群团体对照人群的选择:可比性内又螺(interna1.contro1.):暴露绡非暴露缠同一只缘人群中产生。有暴露史的作海露组余下的作为对照.外对照(externa1.contro1.):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不在同一对象人群中产生口又健(tota1.popu1.a

42、tioncontro1.):用与暴露地区的全人口的(死亡)作又嫌多重对照(mu1.tip1.econtro1.):上述方法的多种综合4 .确定样本含量(1)需考虑的问题抽样方法:同现况研究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比例:通常为等量;对照组不宜少于暴露组失访率:按最大10%估计失访率,估计样本量增加10%为实用样本量。(2)有关参数一般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p)两研究人群发病率之差d=p1-p2(P1.为暴露组发病率)显著性水平O(0.05或0.01)Power=1-(3)计算(uti2pQUp-PiQi-P1.Q馨翳1I1.Iu、2,Q(u1.(),PiP,)P1显蛭I1.发病率Qj1P1Pi巾:零露组笈病空Qn=I-PP=警.露山翳襄黎所需样本岳.戌按公式纤01.岑呈I.=wKK,5 .资料收集与随访(1)收集基线资料:研究开始时的基本情况收集内容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研究疾病的有关资料人口学资料及与疾病发生可能有关的其它因素。收集方式现成的记录;调查询问;对研究对象作健康与疾病的检查;(2)随访随访对象和方法:对所有对象采用相同方法随访。随访的内容:与基线一致,重点是结局变量。随访的间隔:随访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强度以及疾病的潜伏期长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