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完整翻译(作者:黄炜)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屈原列传完整翻译(作者:黄炜)ppt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屈原列传,司马迁,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屈原列传,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体;行廉志洁,与日月同光。,伟大的屈原,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江上吟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作
2、为一位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国爱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人格,千百年来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简介屈原的生平及背景,屈原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
3、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jn)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
4、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任,疏,绌,沉,迁,才华横溢1,高洁志行3正直与邪曲不相容2,屈原流放江南810怀王三次受骗47,影 响12高贵品质11,屈原的命运,:爱国、正直,屈原精神,练习,特色,以屈原的活动时间为序,用课文中的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课文分析,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分三部分)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课文分析,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1、简介屈原。2、
5、屈原被疏。3、述评离骚。,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译文:屈原,名字叫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来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各国来使,应酬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译文:上官大夫和他在朝廷处于同等位次,想争得楚王
6、的宠信,心里忌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要(按自己的意思)更改草稿,屈原不同意。上官大夫于是诋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译文:屈原痛恨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朝廷容纳,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
7、,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人处境困难时,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劳累苦恼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疾病伤痛和内心悲痛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品德端正、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屈原作离骚,大概是从怨愤引起
8、的。国风好写男女恋情却从不过分失当,小雅好写臣子的批评指责却无背叛之心。至于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优点。(他)远古称颂帝喾,近代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来指责当世的政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没有不完全显现出来的。他的文笔简约,他的用语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他的文字描述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事物是很近的,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
9、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他称许美好的事物;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尘埃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浊,他是个保持高洁的品德出于污泥而不污浊的人。推究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内容分析,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1.这一部分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 作用是什么?,1.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疏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2.王甚任之: “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的原因: 楚之同姓:屈原
10、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第1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 “甚任之”?,3.王怒而疏屈原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3.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研读评价离骚一段,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第3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
11、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本段的思路 :,就段内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归结点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因此,写创作缘由,特别揭示“疾”、“穷”、“怨”三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为眼点句;写离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乱之条贯”,而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 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纲领。由“信而见疑
12、,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二大段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自沉汨罗。,第二部分(4-10) :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译文:屈原已(被)免官,那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很担心这事,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13、,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合纵亲善,楚国果真能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地方。”楚怀王贪心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割让的土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割让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大规模调动军队讨伐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军,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的土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14、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楚怀王于是调动国家的全部军队来深入到秦国境内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一直到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终究怨恨楚王不救援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译文:第二年,秦国割让汉中土地给楚国来讲和。楚王说:“不希望获得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心甘情愿了。”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当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到楚国。”到楚国后,张
15、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并且在怀王的宠妃郑袖面前编造骗人的假话。,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再担任原来的职务,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了张仪?”怀王后悔,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了楚国的大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译
16、文: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想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怎么能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怀王最终还是去了。,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他的退路。趁机扣留怀王,来强求楚国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后来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
17、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而那时)楚国人已经责怪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未回来。屈原已经痛恨楚国的现状,即使被流放,仍眷恋楚国,惦记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完全觉悟,社会现实能完全改变。他思念君王,想振兴国家,并想转变楚国衰弱的局势,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多次表达这种意愿。然而最终没有办法,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后凭借这些事情可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
18、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译文:君王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谁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的事连续发生,但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好几代都没出现过,大概是因为国君所认为的忠臣并不是真正的忠臣,所认为的贤人并不是真正的贤人。,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怀王因为不了解忠臣的资质,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却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挫败,国土被削割,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不会用人招来的祸
19、害。,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译文: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最终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了。,第二部分: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这一部分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三方面的内容: 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心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 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
20、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研读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两段,行文思路 : 这两段议论,从全文的脉络来看,它是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间接评介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特别值得注意。,从这两段本身的脉络来看,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
21、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两相结合,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课文分析,第三部分(11-12):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译文: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像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界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曰:“夫圣人者,
22、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渔翁说:“聪明通达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并能顺随世俗一道改变。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就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昏醉,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呢?为什么要特意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才美德,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译文: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会抖掉衣服上
23、的尘土。作为一个人,谁又愿意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蒙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江中,葬身在鱼腹之中,又怎能用高尚纯洁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于是怀抱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品格操守:,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屈原:反对这种态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对照,是对屈原的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也表现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第11段:写屈原自沉汨罗江的经过。,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分别
24、有何作用?,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第二次对话: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研读与渔父的对话段,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译文: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一些人,都爱好文学,并凭借擅长写赋被人们称赞;然而他们都只效法屈原的说话得体善于应酬的一面,始终没有人敢直言相谏。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地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亡了。,第12段写屈原死后的影响。,屈原死后有哪些影响?,1.楚辞体后继有人,但都不能像屈原那样直谏。2.楚为秦所灭。,小结: 第11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
25、身处世准则,即宁赴清流而死也不与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 第12段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这一部分的写法实际上是寓议于叙。,感悟:感觉这篇文章不是在说屈原,倒是在议论楚国的衰亡史,而鞭笞楚国国王的愚昧。 一个国王的圣明或昏庸,便决定一个国家的盛衰,实在是令人恐惧的事啊!国民们是应该祈祷自己的国王圣明呢,还是应该争取不能让一个国王便左右一个国家的命运呢?,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
26、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太史公说:我读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痛惜屈原的志趣,到了长沙,看了屈原投江的地方,忍不住流泪,想见屈原的为人。等到看了贾生悼念屈原的赋,又诧异屈原凭着他自己的才能,游走诸侯国的话,哪个国家不欢迎他,但他自己却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作者)认为死与生是同样的,认为被放逐和被重用都不必看重,我又茫然自失了。,写作特色: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
27、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思考:(1)三处议论,彼此间的关系怎样?是否带有回环往复的特点? (2)三处议论,分别用了怎样的议论方法? (3)三处议论,在笔调上有何共同特点?,第一处带有总纲性质,后两处带有分论性质,后两处与第一处有回环往复的关系,这种回环往复,前人又叫“回挽法”。议论的方法,第一处是述评法,第二处是寓议于叙和抒感相结合;第三处也是寓议于叙,但用的是引譬说理的方法。三处议论,运笔虽不相同,但都带有咏叹的笔调。回环往复的回挽法,加上议论方法的丰富多彩的充满感情的咏叹笔调,就使全文具有离骚的文情笔意,离骚的文情笔意正具有如上特色。,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
28、、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甘肃高考语文评出满分 文言文 吊屈原赋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客,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余叹其感
29、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击,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戳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
30、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竞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留笑柄子青史矣。,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吊屈原赋点评:立意切题,分析政治与感情的关系精辟;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标点准确,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结合进文章,生动感人,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兰大评卷点语文评卷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