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瓷器设计之一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课 瓷器设计之一ppt课件.ppt(1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古代中国的瓷器设计,封建社会时期,瓷器神秘的色彩和惊艳的工艺为世人所倾倒,被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其萌芽于夏商周,发展于东汉,成熟于唐、五代,辉煌于宋元,外销于明清。,一、烧成的温度不同。陶器的烧成温度低于瓷器,一般在800-1100之间。除白陶外,高于这个温度,即会呈熔融状态。而瓷器在1200-1400之间;二、坚硬的程度不同。烧成温度不同,胎体的坚硬程度也就不相同。陶器的烧成温度相对偏低,胎体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的硬度较差,器表用钢刀能刻出痕迹,且漏水。瓷器胎体完全烧结,胎质坚硬,不吸水,敲击时声音清脆悦耳。三、使用的原料不相同。陶器使用一般的黏土制坯,而瓷器选择粉
2、碎淘洗的瓷土和高岭土作坯,富含石英和云母等矿物质,胎质洁白。四、透明度也不相同。陶器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即使是薄如蛋壳的黑陶也是如此。而瓷器表面施以草木灰制成的透明的玻璃状釉,无论厚薄都具半透明特征。总之,陶器向瓷器的迈进,原材料是最基本的,决定烧制工艺、窑炉构造和产品特征。,瓷器与陶器的主要区别,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由陶发展到瓷。距今3500年左右的商代,陶瓷为独立的的生产部门,主要烧制白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三种介乎陶和瓷之间的器皿。在制作方法上,均采用泥条盘筑法,辅以手捏和轮制而成形。器型不规整,外斜、高低不平和不圆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设计样式上,无论其造型还是装饰手法,均仿三代的青铜礼器。
3、在地域分布上,白陶多分布在中原地区,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为同窑共烧的关系,多分布在南方地区。三者之间的各自发展和相互自影响,经1600多年的漫长孕育,在距今1800年的东汉终于实现了陶向瓷的转化。,一、萌芽期-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商前期瓷尊,白陶出现的时间非常早。从出土资料看,最先出现在长江中游的湖南高庙文化遗存,测定的时间为距今7800多年。由于烧制工艺难度与材质的稀缺,白陶从产生到结束始终是用于制作高端礼器。用戳印篦点的装饰手法在圜底和圈足的白陶上刻画飞鸟纹和兽面纹 。,1、白陶,第二个阶段是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约距今6000年至4000年左右其中,以“素面鸟型”的白陶鬶最为
4、典型 。,1、白陶,1、白陶,龙山文化,白陶制作原料是用以制作瓷器的高岭土。高岭土粘性差,窑温高达1200。白陶温润细腻,由于其瓷的原料和瓷的质感,很多学者都把它看作是瓷器的“先祖”。18世纪欧洲人烧制瓷器的曲折历史,症结就是对原料的不了解。,1、白陶,第三个阶段是夏商时期,“以神为本位”下的仿青铜礼器,是白陶发展的鼎盛时期。商人保留了远古阳鸟崇拜的信仰,在上一章以详述。且礼记 檀弓上 记载 “殷人尚白”。此时,虽然陶器作为日用器皿依然在普通百姓家使用,但在合观念下,白陶依旧作为礼器存在。主要器形为仿青铜礼器的酒器尊和豆、钵一类的食器。器表多刻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和曲折纹等精细绚丽的图案,装饰
5、手法和主题几乎和同时代的青铜重器如出一辙。,印纹硬陶和原始瓷都比白陶出现得要晚,印纹硬陶的烧制时间大约在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瓷器的烧制时间可追溯到商朝前期。在某种意义上说,印纹硬陶脱胎于一般陶器,原始瓷器脱胎于印纹硬陶,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温釉。商周时期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浙江、江西等地区非常盛行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北方地区不多见。,2、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印纹硬陶的成分介于陶土和瓷土之间,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因其表面饰有简单的斜方格纹、云雷纹等几何纹样,故而被称为 “印纹硬陶”( “stamped hard pottery” 或 “impressed stonew are”)。不挂
6、釉,胎体坚硬,叩击之声音清脆,不象陶器那样声音浑浊。,2、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原始瓷的胎质是南方地区比较多见的瓷石类,釉则是比较典型的石灰釉,主要施在器表和口沿。常见的施釉方法有浸釉和刷釉两种,浸釉比刷釉在胎釉的结合上要好。烧成温度在 1200 左右,成品呈青绿色,基本不吸水,釉层较薄且不匀,胎骨细腻坚硬,叩之有金石之声。,2、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原始瓷与印纹硬陶同窑共烧的关系一直持续到东汉时期,但在造型上有明确的分工。印纹硬陶多是瓮、罐等形体比较大的盛贮器,甚至有接近1米高的大件器物。而原始瓷则多见尊、豆、壶、碗等饮食器,造型多为青铜礼器的仿品。印纹硬陶和原始瓷是这个时代最新的材料,多为大墓葬所
7、出,这一现象说明使用的对象还只限于上层社会。但从装饰风格而言,与白陶不同的是,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则完全摆脱了同时代的繁冗狰狞之风,多了一丝世俗的气息。,2、印纹硬陶和原始瓷,西周 原始瓷壶,春秋战国开始,拉坯成型的方法已经非常普遍,几乎完全取代了泥条盘筑法。东汉末年,始终在原始瓷器烧制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浙江,首先完成了原始瓷向成熟瓷的蜕变。 在西方工业制陶技术没有引进之前,一直是圆器类瓷器如壶、罐、瓶等的主要成型方法。,3、瓷,东汉 越窑青瓷,3、瓷,东汉 青瓷簋,瓷器分为青瓷和黑瓷两大类。属于石灰釉,以铁为呈色剂,含量在3%左右的为青瓷,4%-9%的为黑釉。,3、瓷,东汉 越窑黑瓷,以越窑最为有
8、名,早期又称之“会稽窑”。 其中上虞窑和宁波窑是主要的产地,而上虞的上浦小仙坛遗址最具代表。属于石灰釉,以铁为呈色剂,含量在3%左右的为青瓷,4%-9%的为黑釉。青瓷的釉玻璃化程度较高,以青绿色为主,亦见青、青灰和黄色等。釉层在0.1毫米以上,明显加厚,光泽度增强又有晶莹如玉的美感。瓷胎为0. 5毫米的薄片,有微透光性,胎质的白度与透明度也达到很高的水准。装饰风格洗练而简洁,纹样以弦纹、水波纹为主。,3、瓷,东汉 越窑青瓷,东汉晚期,器物逐渐褪掉礼制的高贵外衣,恢复了日用器的实用性,成为流通的商品,碗、盏和盘都采用叠烧法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均被青瓷取代。上古时期不被认为残忍而是奢侈的人殉,
9、此时开始烧制用于用于陪葬的明器。从此,陶与瓷分路而行,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3、瓷,东汉 越窑青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南北发展不平衡是这个时期主要的特点。相对稳定的南方地区的青瓷烧制技术迅猛发展,三国时期开始成功烧制釉下彩,成品质量基本上达到现代瓷的标准。如此同时,南方汉族的传统与北方草原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取长补短。“丝绸之路”的继续畅通,西方的金银器、玻璃器以及佛教为代表的宗教法器为本土瓷器设计带来新的样式,造型杂糅是最主要的趋向。,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瓷器,瓷器的源发地江、浙地区,丰富的瓷土矿藏和易于开采的地理优势,依旧
10、处于最重要的位置。越窑、欧窑和德清窑是此期间最有名的窑场。当时越窑的产地以上虞的上浦小仙坛遗址最具代表,所产瓷器多为青瓷,釉质青翠莹润,色泽如茶。,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高23.2厘米,口径6.3厘米,1970年江苏金坛出土,现藏镇江市博物馆。小口、直径、扁圆腹,圈足,两肩各塑一只小老鼠为耳。施青釉、釉色略泛黄,腹部两面各刻一组独立的图案,图案下刻款铭,是少数刻有烧制地点和窑工名字的瓷器 。,越窑 青釉,高19.5cm,口径8.1cm,底径11.2cm。1985年浙江温州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出土,现藏温州市博物馆。胎质细腻,釉色青黄温润。流作引颈高昂的鸡首状,另一侧口肩之间安圆环
11、形鋬,肩上有对称桥形系一对。肩腹部用深褐色彩绘釉下圆点,组成八组三角形区间,内饰同色圆珠形花。布局疏密得当,圆点似随意又严谨,布满器身,装饰感强。,瓯窑在浙江温州,永嘉和瑞安一带,窑场的数量和规模远不如越窑。瓷器胎质细腻,为完全烧结,釉为淡青色,透明度较高,但不稳定,有剥落现象,时称“缥瓷”。,瓯窑,青釉褐彩鸡首壶,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德清窑位于杭嘉湖平原西端,浙江省德清县内,故名。始于东晋,终于南朝初期,总共100多年历史。主要生产黑釉瓷,兼烧青瓷。黑瓷胎多呈砖红、紫色或淡褐色,胎质较薄。釉层较厚,釉色乌黑油亮且不易剥落。器内和器底有支烧的痕迹。器物均为日常用品,一律底座平而宽大,
12、不施模印或刻划装饰,风格简单朴素,大方端庄。,德清窑 黑瓷,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三国时期,青瓷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品种极为丰富。仅实用器就可分为餐具、酒具、文具、照明用具和卫生洁具。另外还产生了大量非常突显农业民族风俗的仿动物型瓷器和明器,如鬼灶、井、鸡笼、猪圈、犬舍、牛栏、磨、堆塑罐等等。其中盘口壶、鸡首壶是具有典型的器物造型。 虽然在原始社会至秦汉时期出现了带流的壶形器,但是还是以盘口壶居多。壶流是倾倒液体的部位,便于控制液体流向及流量。最初的鸡首仅是作为一种贴塑的装饰构件,同期与鸡首壶流造型相类似的还有羊首壶流、象首壶流及牛首壶流等,均是以常见动物的头部作为流的造型,但以
13、鸡首壶数量为最多。,二、发展期-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瓷器,三国 吴,三国吴 高15.7cm长20.9cm,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西晋时以印花为主 ,有弦纹、方格纹、菱形纹、网纹等 。同时,青瓷的装饰技法上突破了原有的平涂和线刻,立体的堆塑、镂空和模印等手法开始盛行。,西晋 高19.5cm,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青釉堆塑谷仓,此类器皿,日本学者称之为“神亭”,多数中国学者却宁可称之为“谷仓”,而巫鸿则持“魂瓶”一说。这类陶罐集中发现于今江苏南部或浙江北部,出土或存世不少。,魂瓶中部通常留有小孔(因此无法盛放液体),圆形口被复杂的装饰封堵。此装饰通常为两层或三层的楼阁,带有层层台阶的
14、四阿顶中央殿堂,楼阁周围聚集着各种鸟、犬、猴、凤等。,大都会博物馆 西晋,何惠鉴介绍称:“在众多企图流亡长江下游寻求避难的北方上层阶级中,许多人不能成行,还有许多人死于南迁之前或死于南迁的途中,尸骨未得安葬。这些未得安葬的游魂时常搅扰着死者的家人,后者不得已而面对一个痛苦的抉择:葬而无尸,有悖儒家礼法;不葬,又会招至不孝、不义、不仁之名。对于吴越地区的许多新居民来说,当地的一种古老丧葬习俗听起来必定显得更合理,比带着一颗愧疚的心生活下去显得更有希望。这一葬俗即是招魂葬,完全是一种非正统的葬俗,很快便在东晋初年的士大夫中间成为争论的热点。”在长江下游地区发掘的吴与西晋时期的众多墓葬中,只有少数墓
15、中出土有魂瓶。,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西晋 青釉羊,东晋 青釉羊头壶,东晋时,印花装饰减少,多为褐色斑点。,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高19.5cm,口径8.1cm,底径11.2cm。1985年浙江温州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出土,现藏温州市博物馆。胎质细腻,釉色青黄温润。流作引颈高昂的鸡首状,另一侧口肩之间安圆环形鋬,肩上有对称桥形系一对。肩腹部用深褐色彩绘釉下圆点,组成八组三角形区间,内饰同色圆珠形花。布局疏密得当,圆点似随意又严谨,布满器身,装饰感强。,东晋瓯窑,青釉褐彩鸡首壶,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中原地区的战乱使得黄河和淮河流域两大主要经济区遭受严重破坏,一直到
16、北朝中晚期,在南方成熟的制瓷工艺的影响下才成功烧造出青瓷。主要生产日常生活器物,盘口居多,但胎、釉和造型等方面都远不如南方。 为了解决北方青瓷胎体不够致密的缺陷,提高青瓷的呈色效果,就在胎上施一层白色的化妆土,把釉中的含铁量也减低到1%以下,再入窑烧制。但此时的北朝白瓷尚处于初期阶段,依旧带有青瓷的特征,釉色乳浊带淡青色,其釉料中含铁量仍旧偏高。真正成熟的白瓷到隋朝才发现,白度到达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白瓷的优越性大于青瓷,北朝白的出现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我国传统的釉 下青花、釉里红和各种釉上彩绘瓷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南北朝时
17、期佛教在各地极为盛行,北方新生的青瓷和白瓷装饰大都以佛教题材为内容,莲花纹和忍冬纹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纹样。,南朝 青釉莲花尊,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印度莲纹样(1)在中国的本土化示意图(2、3),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北齐 青釉莲瓣纹四系罐,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二、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的瓷器,唐代的版图,东到朝鲜半岛,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亚,北抵蒙古,南抵印度支那。辽阔的疆域,开放的姿态,加之皇室具有胡汉混杂的血统。着胡服、用胡器、听胡乐、观胡舞、使用西方金银器成为时尚, 为盛唐时期瓷器的设计抹上了浓郁的西方情调。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有学者统计,“当时世
18、界上有 70 余个国家与唐朝有政治和经济文化交流”。 而具体讲来,瓷器的设计受中亚、西亚和南亚三支外域文化的影响最大。如此同时,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和陆上与海上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瓷器的发展。唐代瓷器的器类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制作精细,远远超越前代。从茶具、酒具、文具、乐器以及实用的瓶、壶、罐等各种器皿几乎到处可见。,二、发展期-隋唐时期的瓷器,越窑青瓷如“类玉类冰”,世界驰名。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巧夺天工。这两个瓷窑体系并驾齐驱, “南青北白”成为唐代瓷器发展的重要特征。同时,三彩陶瓷也达到了中国陶瓷彩釉的艺术巅峰,唐三彩的艺术特点为形态饱满、造型准确、肌体刻画强劲有力、色彩瑰丽缤纷,
19、充满人性活力。开创写意水墨先河的长沙窑釉下具有彩淳朴飘逸的特点,为后世彩绘瓷的发展积累了非常宝贵的财富。恢弘博大的帝国风度,海纳百川的民族胸怀,中国瓷器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的高峰期。,二、发展期-隋唐时期的瓷器,1、越窑青瓷,越窑瓷器特点:坯料加工精细,胎骨致密而薄,扣之其声清脆,瓷釉细润晶莹,色泽翠绿如碧玉陆羽茶:“类冰、类玉”。,1、越窑青瓷,早期越窑瓷器艺术风格形成可以受三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第一、造型上多受西方金银器以及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用具的影响。唐代,由皇室传出的金银器喜好之风蔓延整个上层社会。因其材料的高贵和稀有,以至于帝王还制定一系列法令禁止中下层人们使用金银器和使用瓷器大量复制金银
20、器。最典型的器型如:龙柄凤头壶.,西亚中亚金银器的纹饰喜欢用锤鍱的技法,使纹饰凹凸有致,具立体感。这种技法当时曾给中原很大影响,当时不少烧制瓷器的工匠,把它移植到瓷器上去。,新疆所出三耳陶罐(至少出有三件) 故宫所藏青釉凤首龙柄壶,法隆寺旧藏金银镀龙首水瓶,金银镀龙首水瓶,原存于法隆寺,为明治十一年(1878年)进献给日本皇室的法隆寺献纳宝物之一。龙首水瓶由中国龙、波斯天马等两种东、西传统母题组合而成,是一件不论器形或是纹样皆洋溢着强烈跃动感的优秀作品。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唐代的制品,不过,根据龙的造形或毛雕手法等来看,将此水瓶视为七世纪日本制品的看法益趋有力。,同时,在唐代,“胡”与“汉”之间的
21、矛盾很大程度上得以化解。如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各依朕如父母”西北少数民族尊其为“天可汗”。 “胡”“汉”的融合,唐时出现了用瓷器仿北方游牧民族用动物皮革缝缀而成的皮囊样式的造型。最典型的器型如:皮囊式壶,第二、装饰上受早期前朝瓷器追求素面的审美影响,注重釉色的本身之美。越窑青瓷釉色青翠莹润,给人以隽永高雅之感,尤其适于饮茶。陆羽茶经中“碗越窑上,鼎窑次”对越窑的至高评价,唐人对茶具的讲究促进了越窑的兴盛。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茶铫中用开水去煮。及沸覆有一层白沫这使得盛茶茶碗的青色与茶的
22、白色相得益彰,故而饮茶以青瓷为上。故越窑青瓷以光素为主,兼少量刻划兼施与划花两种技法。,第三、受经世致用”、“大济苍生”的时代思想的推动,唐代瓷器注重实用,装饰母题多为常见的花卉。器物类型多为碗、盘、水盂、罐、盒等日常器皿。装饰多为荷花、荷叶、海棠花、牡丹花、水草等世俗之风的自然植物题材。造型简洁生动,线条流畅。,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美赞越窑青瓷超越人间之美。,诗人用“荷叶”、“秋水”、“春水”以及“古镜破 苔”、“嫩荷含露”等美丽的辞藻来形容越窑青瓷的色调和光泽,也将吟咏这些诗句的人们引入了那晶莹清凝的釉的世界。,到唐代晚期,越窑整个瓷业进入繁盛状态。在胎釉配
23、方、造型装饰、窑具和烧制方面均有了重大改进和提高。越窑晚唐时出现口部呈各种花瓣造型和碗身呈45斜出的玉璧底碗,里面微凸,足矮浅似玉璧,中心凹脐内有釉的玉璧底碗,同时,越窑制瓷工艺在晚唐得到显著提高,创制了加盖匣钵,特别是细质匣钵烧制瓷器。如翻沿宽矮圈足碗和玉璧底碗是该时期的典型产品。由于是用与制作器物相同的胎泥来制作匣钵,而且在烧瓷时用釉封接,烧成后只有打破匣钵,才能取出器物,有效地保证了瓷器烧成时的还原气氛和防止落渣的发生,使瓷器质量明显提高。虽然制作成本较大, 但解决了以前明火叠烧为防止变形而加厚的胎体的做法,从而使器物变得更加的轻巧,为五代的“秘色釉”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越窑青瓷在五代被
24、称为“秘色釉”,专为帝王供奉之器,庶民不得使用。1987年,在陕西唐代名寺法门寺塔地宫下出土的文物中,有十四件越窑的青瓷,还出土一方造物帐碑,碑文称这些瓷器为“秘色釉”。数量虽不多,但原料处理精细,胎壁纤薄,造型新颖规整,比唐代更为秀雅轻巧。釉层匀薄,釉色青绿如茶。韩渥w诗云:“越犀玉液发茶香“,用越窑秘釉瓷盛茶,能使茶味更加醇香,这是对其最高的赞誉了。,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五代的“秘色瓷”,秘色瓷碗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高7.1厘米、口径25厘米,因其釉色、形制少为人知,故以“秘色”相称。器物以青绿釉为主,釉内夹杂玛瑙细末,釉面润泽晶莹,釉层有透明感。,唐代越
25、窑秘色瓷八棱净水瓶,唐 法门寺地宫出土,是唐州县进贡皇室的高级瓷器。因其釉色和烧制方法至今不明,又无实物可证明,故称秘色瓷。该净水瓶为佛寺使用的水器。法门寺博物馆藏。,唐代承袭了汉晋以来的饮茶之风,然而其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度超群的宽容和吸纳,造就了唐人热烈欢腾的生活情调和丰富浓厚的文化风采,也使唐代的茶叶制 造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唐代的茶文化也日渐普及和兴盛。唐代盛行“煮”茶,也就是唐诗中所说“烹茶”和“煎茶” 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唐代“尚青”,以煮茶后的颜色呈青色为上等茶色,因而在茶具选择上喜欢用青色的瓷制茶具。陆羽在茶经一书中通过对各地瓷器釉色特点及其对茶色影响的分析,认为越窑最适
26、宜饮茶的需要。,越窑秘色釉,越窑双耳洗,越窑鸟形把杯,邢窑是唐五代最著名的白窑瓷场,也是北方制瓷业最重要的产地。北朝开始生产青瓷,隋代生产白瓷,在唐代有“天下无贵贱而通之”的美誉,唐末五代定窑兴,而邢窑日趋衰落。窑址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唐时地属邢州,故名邢窑。白瓷的釉为透明色,所呈现的白色是胎体的颜色,釉本身没有颜色。,2、邢窑白瓷,考古学家还证明,自唐代以来邢州白瓷由丝绸之路和海路通销到印度布拉明那德 (今属巴基斯坦 ),锡兰 (今斯里兰卡),阿拉伯国家撒麻拉,拉及斯以及埃及伐斯特,受到海外人士的欢迎。特别是日本京都市出土的玉璧底碗、伊朗出土的四瓣花口碗,都是典型的精美的邢窑产品。,2、邢窑白
27、瓷,邢窑生产的白瓷,其质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烧成温度高达1380以上,物理性能与现代世界上最先进的“硬质瓷”的烧成要求十分接近。,一种为比较精细的白瓷 , 胎质细白, 釉质洁白匀净, 即唐人陆羽茶经所提到的“类银”、“类雪”的是细白瓷的外观特征。晚唐还出现了“盈”(4-37)、“翰林”和“官” 等字的款识,专供皇室、贵族使用的上等白瓷。制作精美,质量上乘,颇受追捧。一种为较粗的白瓷,胎质较粗,常常可以看见颗粒物,质地粗松。而且釉质也较为粗糙, 大多白中泛黄或泛灰,应该是为普通老百姓所使用的。,隋朝时期 白釉龙柄鸡首壶,在隋代开始烧制成熟
28、的白瓷,在现在的河北内丘和临城交界出的贾村、祁村等地均发现隋代的白瓷窑场,精品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发现了几件透影瓷。胎色非常的白,透明釉没有杂质,胎和釉结合得非常的好,胎体薄到隔着胎也能照见手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现代白瓷标准的精品。,2、邢窑白瓷,公元851年,一个叫苏莱曼的阿拉伯商人曾经看见过唐代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瓷器,他描述到:“中国陶瓷器特别精美,薄如玻璃杯,注以水,自外可见。”事实上,苏莱曼提到的这种陶器就是学者们通常说的白瓷透影杯。在河北内丘邢窑遗址发现了这种瓷器,胎体的厚度仅为0.20.3cm, 薄如蛋壳,透光性较好,隔着器物能看见后面物体的影子。内外敷有纯白洁净的釉子,器型秀美
29、端庄,做工精细。,邢窑白瓷透影杯的诞生,一方面是说明邢窑具备了高超的制瓷工艺,能够制成这种洁白透明的器皿;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唐代盛行不止的饮酒风尚。唐人好酒,唐诗里 借酒抒怀的诗句比比皆是。唐代盛行饮用淡红色葡萄酒。呈现出淡雅色泽的美酒,自然要有与之相配的酒杯,其中,必然少不了透明如玻璃的邢窑白瓷酒杯。,白瓷长颈瓶,唐朝时期 盛器1957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高22.2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7.2厘米,白瓷灯,唐朝时期 照明用具1956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高30.5厘米战国秦汉时期多用铜灯和陶灯,魏晋以后,瓷灯开始流行。,入唐以来,邢窑的白瓷迎来了高峰,产量大,新品多,精品层出不穷。唐代的邢
30、窑白瓷有粗精之分。普通老百姓使用的是比较粗的那一种。粗瓷延续了隋以来的上化妆土的习惯,尽管比较白,但杂质多,常常可以看见颗粒物,质地粗松。细白瓷才是唐陆羽茶经所提到的“类银”、“类雪”。其胎土淘洗极为认真,胎色洁白,杂质少。,2、邢窑白瓷,白瓷砚,唐代是中国砚台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名的端砚石、歙xi砚石就出现于此时。端石以色紫为主,歙石以色黑为主,唐代有专门寻找制砚所用石材的开采业。由于砚台的需要量大,石砚、陶砚、瓷砚兼用,而瓷砚除继续魏晋时期的三足砚外,砚足的数目增多,研磨面向上凸起。此白瓷砚底部是由21个兽蹄形组成的镂空圈足。这类圆形而有蹄足的砚形似古代四周环水的辟雍(大学所在地),故名辟雍
31、砚。辟雍砚到宋代以后就少见了。,唐朝时期文具1957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高7.2厘米、径14.8厘米,白釉唾盂,葵口浅底白瓷碗,当时的饮茶器具主要有碗、盏、杯等,碗最为多见。初盛唐的茶碗造型朴拙厚重,中唐出现了敞口、腹壁斜直、玉壁或圈足的茶碗。最优质的茶碗是北方邢窑的白瓷碗和南方越窑的青瓷碗。此碗属邢窑细瓷,碗内壁釉面上留有环形擦痕,硬是长期用于点茶,为茶筅xin或茶匙于碗内旋回搅动而致。,茶具 高4.3厘米、口径14.3厘米,2、邢窑白瓷,邢窑瓷器中还有一批“盈”字款的器物,如盖盒、罐和碗等,这批器物的质量很高,为唐代内库大盈库专用。大盈库是唐开元以来储存财务最多的宝库,属于皇帝的私库,用以
32、燕私或赏赐百官所用的邢窑专用白瓷。另外还有一种为“翰林”款,是大盈库特制供皇帝赏赐翰林学士的邢窑专用白瓷。,邢窑“盈”字盒,2、邢窑白瓷,白釉莲瓣口六管瓶,白釉刻花鸭式水注,3.以长沙窑为代表的地方瓷器,长沙窑位于湖南长沙市郊的铜官镇的瓦渣坪,又名“铜官窑”和“瓦渣坪窑”。盛烧于唐代中晚期和五代,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民间窑口。最初受岳州窑的影响生产青瓷,而后为适应时代的要求, 面向阿拉伯世界,以伊斯兰教徒为主要销售对象的生产方针,首创了独步当时的釉下彩画和釉下模印贴花。长沙窑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以氧化铁和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素坯上绘制装饰语言后施青釉,经高温烧制的釉下彩瓷。代表了瓷器从
33、注重釉色美转为装饰美的新发展,为后来的釉上和釉下彩的烧造开导了工艺上的先河。据不完全统计,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12个省出土有长沙窑瓷器。而且远销东亚、南亚、西亚地区,最远抵达东北部非洲(4-40),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13个国家出土有长沙窑瓷器。,长沙窑的传奇“黑石号”:,1998年,一个印尼渔夫在苏门答腊岛的海里无意间打捞起了几片瓷器,这一偶然的发现不仅断送了他的性命,而且还掀起了癫狂探宝热,在这场充满着杀戮的 “黑石号”上出水了大量的珍宝,有 67000多件瓷器,包括唐代青花花绘盘、300多件邢窑瓷器、200多件越窑秘色瓷长、唐三彩,其中唐
34、代长沙窑瓷器就高达56500多件(比窑址和世界各地出图的长沙窑的总格还要多),最为名贵的是发现了3件完整的青花瓷盘(发现中国最早、最完整的青花瓷),世界都为之震惊了,逐步形成了长沙窑的学术热和收藏热!,证明了在唐朝时,中国和西亚,南亚,北非,特别是波斯、阿拉伯,已经有直接的贸易关系,这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在社会动荡的时期,在那时刑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瓷,三足鼎立局面的状况下,长沙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和创意开拓了国际市场。长沙窑出口数量之多,遍及范围之广,让刑,越望尘莫及,瓷器出口创汇“第一窑口”。,长沙窑的传奇“黑石号”:,由于“黑石号”沉船宝藏巨大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从2
35、002年上半年开始,国内一些城市陆续表达购买意向,国外的新加坡、卡塔尔、日本也有此意。这艘沉船的全部宝藏开价达4000万美金,折合人民币约3亿元。这一高价正是各大城市与博物馆对这批宝物“望而却步” ,同时,对方还提出“宝藏必须整体购买”。在2006年,新加坡“圣淘沙”机构,筹资4000万美元购得“黑石号”沉船上所有的瓷器,文物已经分批完整的落户狮城。,文献记载和国内外大量考古出土文物考证,长沙窑大致可分为四期: 第一期:初唐(公元618一684年)瓷器大部分是开片青瓷和陶塑艺术品。如十二生肖、镇墓兽、侍女、乐俑、胡人、骆驼、车马等。 第二期:盛唐(公元684756年)以素釉青瓷为主,并开始出现
36、彩瓷。 第三期:中唐(公元756一840年)在从单色釉到多色釉烧成功的基础上,研制出釉下彩精堪瓷品,并以格言、警句与五言、六言句为内容的书法装饰瓷器,在陶瓷工艺中已形成新的形式,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第四期:晚唐(公元841907年)造型趋向纤巧多变,装饰流行于花鸟画、印花、压花以及单形式的宣染画和彩釉画等特有风格。,唐.釉下褐彩贴花花卉纹注子,高22厘米,口径7.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釉下褐彩贴花花卉纹注子,长沙窑的装饰在唐代窑场中最富特色,可以分为1.素釉装饰 2.模印贴花装饰 3.釉下绿彩 4.文字装饰和款识。模印贴花是较常见的一种,受当时发达的金银器工艺的影响较大。,装饰特点,唐.长
37、沙窑釉下彩云珠纹罐,釉下褐绿彩莲花纹壶,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反映唐代酒文化的瓷壶,(2)诗文装饰同时在瓷器上还刻烧极为罕见的通俗易懂的诗句,多为整诗、联句和警句。从文字的笔锋来看,可知是用毛笔书写,字体多为行书,有少量的草书,以五言诗最多。,文字装饰和款识(最早创下釉下彩诗文题记),(1)广告款识(最早涉足盛业广告) 为了赢得市场,敢于创新,广告写在瓷器上,作为宣传,开创实物之广告之先河。如:“郑家小口天下有名” ,“陈家美酒”,“绝上”。,唐代长沙窑诗文壶,大多以轮制为主,附件和零件如罐耳、壶柄、贴花等用单模或分模、手捏制成,还有采用雕刻、镂空、堆塑、范模压铸等手法。器物造型除园形器外,还
38、出现了花形、瓜果形、仿动物形态和适应胡人喜爱的金属器式样酒壶和酒盏。品种繁多,造型丰富,前期产品形态丰满端庄,线条园润柔和,后期产品形态趋于隽丽,有一种出新意以应时宜之势,大都具有雄浑消洒的唐代韵律。施釉方法主要用荡釉、浸釉、淋釉、滴釉和涂釉。,制作特点,长沙窑釉下彩绘瓣口盘,长沙窑阿拉伯纹四系罐,唐代长沙窑孩儿莲花纹壶,长沙窑属于民间窑场,没有官府的限制,且产品多提供给普通老百姓,所以在艺术创作上没有任何限制,能给画工提供最大的创作空间。为满足外销的需要,在瓷器上还绘有西方人物和西亚地区的椰枣树等。长沙窑的绘画内容与之前的完全不同,以前的多为神灵,是精神上的艺术图式,而此时是世俗化的艺术生活
39、。,器型特点:,1. 长沙窑瓷器的器型达七十余种,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壶、碗、罐、洗、盒、瓶、盘碟、水注、灯、烛台、盂、杯盏、枕和各种瓷塑鸟兽、人物等。不仅种类多,而且器型极富变化。2. 迎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扩大消费面,最典型的是塑造了大量的动物形象的小孩玩具。动物玩具是长沙窑产品中数量很大的一个品类,它不仅造型千变万化,用途也不尽相同,大多用手捏制而成,比较常见的有雀鸟、大象、乌龟、青蛙、兔子、小狗、狮子、猴、鸭、鱼、人物等。塑造夸张,极富神韵。既具有很强观赏性,又是实用品,同时还可做玩具使用。这类器物虽不是生活用品,但它能深受孩童和笔墨文人的喜爱。,3.迎合域外消费群体的喜好,在产品装饰上
40、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步成为一个外销型瓷窑,从而成为海上陶瓷之路的开拓者之一 ,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如:埃及造型的雄狮、拜占庭特有的舞蹈雕塑、中东的椰草树、伊朗传说中的神鸟东西文化然后,充满了异域风情,成为了唐代唯一的外销型瓷窑。,器型特点:,尤其是一个喇叭口的有柄的壶和一个圆口凸唇喝酒的小盅zhng让考古人员惊喜万分。壶釉色细腻,通体作玫瑰红,小盅胎釉粗一些,有棕眼和气泡,但全身也是好看的珊瑚红色。这应该是铜红釉!1985年在郑州召开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上,参加这次考古的陶瓷专家周世荣正式对外公布:长沙窑发现了铜红釉!这可是个破天荒的大发现,一下把铜红釉的历史提前了二至三百年。因为陶瓷界一直
41、认为到宋代的钧窑才烧出了铜红釉。,唐代长沙窑铜红釉执壶 釉里红瓷器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最早创烧于唐代时期的长沙窑。因此,冯先铭先生认为:唐代长沙窑的釉里红器尚处原始阶段,元代景德镇窑才真正发展和成熟了釉里红瓷器品种。这一论断从出土实物资料和传世实物均得以证实。 釉里红鲜红色极为难得,他需要解决两大难题,一是如何控制窑内高温。一名优秀的匠人将窑温控制在1300C左和右是实践中的绝活;二是对窑室气氛的要求。近现代科技史告诉我们,铜在低温氧化焰中方显绿色,在高温还原焰氛围中形成红色。对古人来讲,这是经验中的绝唱。正是因为两者结合中的技术难度大,直到明洪武和宣德两朝才烧制成极为成功的釉里红艺术品。,长沙
42、窑,既没有天然的出海口,又没有越窑、邢窑几百年的基业和技术积累,也没有上等的原料,更没有官府订烧,窑址远离政治经济中心,它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崛起,做成唐朝最大的文化产业呢?,正因为上述各项的制约,逼着长沙窑走市场!长沙窑的窑工、作坊主比其他名窑有更强烈的竞争意识。它不做青瓷,不做白瓷,做彩瓷。它的造型、装饰风格则吸收各家所长。印花、刻花、堆塑、泥塑、剪纸都拿来运用。产品实用,价格又低,好多壶上都有“五文”的字样。当时唐朝喝茶饮酒之风普及,长沙窑就生产茶具、酒具、玩具等日用品。又请一些略有文才的科举落第的学子在茶酒具上题诗作画,提升了茶酒具的文化品质,迎合市场需求。收藏家吴跃坚认为,长沙窑经营客
43、户理念超前,为了扩展海外市场,知道根据客户的需求或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譬如长沙窑的外销产品,就不像内销一样有那么多诗文,它搞一些外国人看得懂的外国女郎、狮子、椰枣树,还有一些阿拉伯文。长沙窑还懂得打广告,譬如一个壶上的右下方就有铭文“郑家小口天下有名”,很有品牌意识。,长沙铜官窑的古陶瓷之最,、最早发明釉下多彩 釉下彩发明,突破了当时“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局面,极大地丰富了瓷器装饰艺术。2、面积最大的古文化遗址从望城县丁字镇石门矶到铜官镇誓港“十里陶城”一带,已发现窑炉座,窑包处,遗址面积达万平方米,是我国文化遗址面积最大的。3、保存最为完整唐代古龙窑 谭家坡古龙窑,是唐代以来世界上保存最为完
44、整的古龙窑。总长米,最宽处.米,最窄处.米。坡度陡处度,平缓处度。4、最早发明铜红釉烧制铜红釉烧制成功,成为世界彩瓷史上始作俑者,为宋钧、元明清釉里红及祭红、郎窑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把铜红釉发明烧制时间,从宋代提早至唐代,推前多年。5、最早的釉下彩绘 长沙铜官窑的彩绘有花鸟画、动物画、人物画、山水景物画、写意画,题材丰富,色彩绚丽,生动简洁,纹饰潇洒飘逸,独步天下,对唐以后瓷绘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世界上最早的釉下彩绘。6、最早开创模印贴花 独具特色的模印贴花是用陶泥上模印出花纹后,粘贴在瓷壶的系纽或流下,再施以彩釉。模印技术十分精湛,人物可数清根根胡须,动植物栩栩如生,建筑物富有立体
45、感,堪称世界陶瓷史上一绝。7、最先涉足货主订购题记 长沙铜官窑工匠们商品意识很强,经营面向市场、把握市场,根据市场上买者喜好制造产品。如“会昌六年三月,内造此瓶,约成三阡文齐良”铭文,是世界上目前涉足货主订购的最早铭文。8、最先涉足商业广告语 聪明的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们,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抢占市场,博得市场买者青睐,便在器物上用釉下彩文字标出“绝上”、“美酒”、“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恶意”等广告语。,、最早的“股份制”合作 长沙铜官窑属民窑,“十里陶城”面积万平方米。已发现座龙窑,很显然,一家一窑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座窑可烧上万件瓷器,为了减少耗费,提高成功率,一座窑有可能是多户合伙集中烧
46、制,这一分工合作、合作分工的过程,形成了技术和劳动力合伙,达到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共同分红的目的,只是唐时没有“股份制”这个提法。、最先创釉下彩诗文题记长沙铜官窑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瓷器大部分还保留着唐人的手迹彩绘和墨笔题诗,这些诗或题记既通俗易懂,又发人深思,开创了陶瓷文化品味新领域。1、最先涉足商品价值铭文 长沙铜官窑抢占市场,成功之要诀是做到了价廉物美。有时甚至把卖价直接制作在器物上,实行明码标价,真是用心良苦。时至今日还在影响经商人的商品意识。如“有钱冰亦热、无钱火亦寒、五文”壶。2、最先涉足姓氏铭文 长沙铜官窑瓷器大部分为家庭作坊制。从发掘出土的器物中,有“张”、“何”、“刘”
47、、“王”等姓氏铭文,这些姓氏铭文有可能标明是哪家哪家制造,反映一种潜在的竞争意识;也有可能标明是为某姓所用,投其所好。3、最早吸收外国文化 唐代长沙铜官窑的产品主要销往西域大食诸国,大食吸收希腊、拜占庭、波斯、印度等先进文化,形成了多民族的“阿拉伯文化”。如人物釉下彩绘中有“外国女郎”、“异国情侣”。模印贴花中人物有骑士、胡人吹笛者和舞蹈者;植物有“葡萄纹”、“棕榈树”、“铁树”、“椰枣”等,动物有“特殊装饰的狮子还有抽象几何图形,给人以自由欢乐,奋发向上之感和潜在的美,阿拉伯人十分感兴趣。引进外国文化这又是一大创举,给外销更增添活力,促进市场的繁荣,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唐三彩是一种
48、低温铅釉的多色釉陶器,是唐代驰名中外的重要陶瓷产品。当时工匠应用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原理,在釉料中掺进适量的氧化铜便烧成绿色,掺入氧化铁则成黄褐色,掺入氧化钴可呈蓝色等等,在同一器物上交错使用,即产生多种色彩。釉色有绿(铜)、赭(铁)、蓝(钴)三色,故称“唐三彩”。在器皿上形成色彩斑斓的色釉装饰,称为三彩,实际上色彩丰富,变化无穷,不只是三种颜色。,4.唐三彩,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黏土制成,在窑内经1000-1100的素烧,经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多为捏塑手制,或轮制兼用,有粗糙厚薄不均,大小不一的特点。,主要分
49、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长安的称西窑,洛阳的称东窑。唐三彩实为陪葬的明器,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和当时的青瓷和白瓷不具可比性。,4.唐三彩,4.唐三彩,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 因为唐代的鼎盛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到了唐代以后,这种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得到了运用。有的就是从陶瓷史上有人考证讲,这和唐代当时的审美观点起了很大的变化有关系。在唐以前人们崇尚的是素色主义吧,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包容了外来的好多文化,那么就是说这个时候从绘画也好,从陶瓷也好,从金银器的制作也好,它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这么一个特点。,出土的唐
50、三彩,从现在分类来看主要也是分为动物、器皿和人物三类,尤其以动物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战场上需要马,农民耕田需要马,交通运输也需要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较多。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这可能和当时中外贸易有关,骆驼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且丝绸之路沿途需要骆驼作为交通工具。所以说,匠人们把它反映在工艺品上。而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人、天王等。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个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宫廷生活了。,唐三彩的造型特点,三彩女坐俑,。,初唐時期的三彩女俑面目清秀,身材苗條,衣服緊窄,惟肖惟妙。,三彩女立俑,盛唐時期仕女大髻寬衣、有豐厚為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