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天下有道》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76879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天下有道》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论语:《天下有道》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论语:《天下有道》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论语:《天下有道》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论语:《天下有道》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天下有道》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天下有道》ppt课件.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先秦诸子概说,儒家: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 主张积极入世。释家:印度传入,主张因果报应修行来世。道家:本土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以出世 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十家九流”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西汉刘歆xn在七略诸子略中讲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三教九流” 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流派。“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 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

2、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儒 家,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儒 家,儒 家,孟子(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思想要点:一、张扬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二、宣扬民本思想。三、提倡仁政。,儒 家,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他提

3、出了人能依据礼义征服自然的思想。认为人的是邪恶的性恶论,所以弘扬“克己复礼”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初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墨子(前468前376年),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非攻”“尚贤”“明鬼”等。,墨 家,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李耳,字聃dn,春秋末年楚国人,曾做过周守藏室官员。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形成了对立统一的辨证宇宙观,认为万事万物的形成

4、发展不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的社会观。提出“为而不有”“至公无私”“致虚静”“柔弱胜刚强”人生观。,道 家,道 家,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b(喻杰出的人物),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 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思想是基于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感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战国末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

5、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认为“法治、术治、势治”都是帝王之具。 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策、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益的。,法 家,先秦散文概说,中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散文的发展:源头:甲骨卜辞和商周铜器铭文尚书是我国散文的开端先秦散文发展分为两条路线:,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春秋战国时代 前770-前476和前475-前221诗的时代进入了理性散文的时代,(二)先秦诸子散文,要想著书立说,成为哲人,就生在先秦; 要想激扬文字,成为诗雄,就活在盛唐

6、。,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社会大变革。,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多种经济基础并存。政治状况:奴隶制渐崩,封建制渐成。阶级基础:结构、关系复杂。社会环境:诸侯割据称雄,统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文化专制,各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竞相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1.诸子往往是相灭相生,相反相成。儒法相互影响 法家强调“法”的特点,同时兼用儒家“礼”、“义”。 荀子受法家影响更深。改造了儒家的“礼”,加进“法”的内容,常“礼法”并称。儒道相互影响 儒家孟子受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即黄帝和老子,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

7、.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的影响。,2.各家在学术发展过程中互相补充,使学术思想水平不断提高。老子首提“道”,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片面地强调了抽象思维的作用。墨子特别强调经验,即重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克服了老子哲学强调抽象思维的片面性。荀子吸取了墨子重视感性认识之长,建立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同时又吸取宋鈃、尹文唯物主义认识论,给理性认识以一定的地位。其认识论在前人基础上提高了一步。老子强调天道无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儒家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孟子

8、又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荀子批判了孟子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吸取了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合理部分,继承了历史上的唯物主义思想传统,形成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先秦诸子的魅力,思想魅力文学魅力人格魅力,思想魅力,孔子认为,因为只有承认自己有不尽知的,才不至于自欺欺人,才能学无止境。孔子道出了求知必须取真诚态度。孔子的话应该使强不知以为知者自省。孔子指出修养人格重要的是任何时侯不能违“仁”:致富、脱贫,短时间、匆忙间,挫折、困厄间等,都要维护仁德。,孔子观水感叹天地之化,无一息之停留 ,在于勉励人们自强不息,进学不已。只有对社会人生怀有使命感的人,才会有如此深沉的感叹。只有对

9、自然虔qin诚感恩的人,才会敏感于自然的美德:如今人们往往对世事感慨不深,对自然缺乏情感,应该从孔子的教导中获得感悟。,儒家认为求知者殊途同归:天资高的人能通过自悟获取知识,有的人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有的人靠解决困惑取得知识。所谓“生而知之”不是天生什么都知道,而是善于自悟,事事洞明。儒家指出修道者殊途同归:自觉求道,为利求道,为环境所迫求道。儒家认为修养三种美德的途径:喜好学问可以接近智慧,努力行善可以接近仁德,知道耻辱接近勇敢。,荀子认识到自然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人应该适应自然规律。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认识、掌握自然规律,征服、改造、利用自然。今天,人定胜天的思想,使人类从自然中获取了

10、无尽的财富,但自然也遭到了严重损害,甚至危机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因为人类对自然过分追求“用之”而忽视了“制天命”。后现代科学的思想认为,今天的人类应该更多虑及的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做自然的朋友,天人合一。这种思想更接近于道家“顺应自然”的主张。,老子的辩证法对提高人的自身修养,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如“处无为之为”,启示人们按自然的“无为”规律办事,即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不要妄为。“行不言之教”,要像自然一样默默施予,用不言的方式教诲别人。老子看到事物存在着正负面的转化关系,虽然不存在必然性,但包含着辩证法和对立统一法则。,文学魅力,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

11、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有论语、老子和墨子。多为语录体,语言简朴、警策。第二阶段:战国中叶,主要有孟子、庄子。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和专题论文过渡。论点明确,说理透彻,层次清楚,文辞生动。第三阶段:战国末年,主要有荀子、韩非子。代表性的文章都是长篇专论,逻辑严密,结构缜密,文辞富赡。,论语的突出特点是文字精,质朴含蓄、概括力强具有格言的韵味。例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就不仅是对松柏的赞美,而且蕴含着对坚强性格的歌颂,给人以美感,后来成为历代诗歌绘画的重要主题。论语通过对话和行动来展示人物的神情风貌。就整部书而言,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作为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形象。孟子为语录体,但有很大发

12、展,它词锋犀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长于论辩。论辩方式灵活多变,有时采用设问方法,单刀直入,步步进逼;有时掌握对方心理,欲擒故纵;有时运用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辩论是非。,老子仅五千字,句式整齐,多用韵语。庄子的突出特点是想象奇幻,行文汪洋恣肆,富有诗意。如逍遥游关于鲲鹏的描写,秋水关于河伯望洋兴叹的描写,都是意境开阔,蕴含哲理而又具有抒情意味。,墨子文词质朴,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理说理。如非攻从“窃桃李”、“攘人犬豕鸡豚”等日常生活事例引出“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的原则,然后根据这条原则论证攻国之大不义,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例。荀子朴实浑厚,严整精密。韩非子锋芒锐利说理透辟,表现出法家

13、的严峻峭拔。,用寓言故事帮助说理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共同特点。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庄子中的“庖丁解牛”,“运斤成风”,至今仍为人引用。有些寓言往往能用寥寥数笔勾画出一个人物,突出他的性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种描绘人物的手法,对后代散文以至小说创作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人格魅力,孔子的人格魅力,孜孜不倦的学者 知人论世的智者兼善天下的仁者乐观坚毅的通者,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孟子的“大丈夫”人格,不失赤子之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能屈能伸,能上能下乐天知命,自得其乐,独善其身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修炼大丈夫人格精神,知性 体会性善,反求己心,谛听心灵深处的

14、声音。尚志 有不同凡俗的意志和志向。 拔出流俗,特立独行。养气善养浩然之气。养气同时也是养勇。这种气是由道德心灵生发出的,不是一般的大胆,更不是匹夫之勇。,庄子的人格魅力,诗的婉约哲的彻悟,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遵循规律的理性意识不为物累的超然品格物我为一的高超视域不与物迁的独立风骨优游自在 淡泊名利 隐于江湖甘心寂寞 出世脱俗 匿于荒野,庄子逍遥型的理想人格,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

15、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n:编纂zun 。语:言论。,关于论语,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钱穆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论语新解)林语堂说:“论语这部书,是孔学上的圣经,是一套道德的教训。”(孔子的智慧)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关于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

16、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关于语录体,单元概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主要内容写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和精神。当仁,不让于师阐述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如孔子如何对待弟子,弟子如何对待老师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主要谈孔子的生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述孔子“仁”的学说,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写孔子对“义”的持守。有教无类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好人不好学,其蔽也愚向我们阐明了孔子对“学”这一概念的特殊意义。,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选读,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思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

17、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通假字(1)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2)桀溺:“桀”通“杰”,形容高大。(3)是鲁孔丘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4)而谁以易之:“而”通“尔”,第二人称代词。(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6)植其杖而芸:“芸”通“耘”。(7)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知识整理,知识整理,古今异义词:(1)遇丈人:古:老年男子 今:妻子的父亲(2)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3)不仕无义:古: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 今:没有义气,知识整理,古今异义词:(1)

18、遇丈人:古:老年男子 今:妻子的父亲(2)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3)不仕无义:古: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 今:没有义气,1.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2.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 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道:“是的。”

19、(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老师)。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子路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啊?” (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 (子路)回答说:“是。”,3.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

20、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劝你)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接舆)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活。,4.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老师了吗?” 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锄草。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来给他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引见给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把(这事儿)告诉(孔子)。孔子说:“(这是)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见这位老人。(子路)

21、到(那里),(老人)却(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原则。长幼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老人家)想使自己保持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的根本行为准则。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术。至于道术不能推行,我们已经知道了。”,5.子路在石门外住了一宵(第二天清早进城)。早晨看守城门的人说:“从哪儿(来啊)?”子路说:“从孔家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孔子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 “礼”。,思考与探究,孔子与长沮j 、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22、 长沮、桀ji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思考与探究,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或者“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达,即为显达、发达。”)的观点;而本文中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思考与探究,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

23、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如何评价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请说明理由: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通常解释有三种方面,这是一种挑战、这是一种精神和这是一种使命。在“礼乐崩坏”、秩序紊乱的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仁、礼”的主张,想恢复西周的“礼制”是不现实的。孔子周游列国,大力宣扬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使儒家学派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一个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光照千古。,思考与探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

24、为格式写出一组排比句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勇于担当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对不平现实的勇敢抗争,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对真理的坚决捍卫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拓展练习,拓展练习,归纳整理一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文素材,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可法(抗清名将): 城亡我亡,头可断,志不可屈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关押审问八年,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 “火会更使真理永恒”。 西西弗斯:蔑视众神的命运安排,每天将巨石推上山顶,滚落,再推,决不屈服。 ,积极入世;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