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1号线工程标段施工监测方案培训资料.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78052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79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1号线工程标段施工监测方案培训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乌1号线工程标段施工监测方案培训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乌1号线工程标段施工监测方案培训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乌1号线工程标段施工监测方案培训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乌1号线工程标段施工监测方案培训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乌1号线工程标段施工监测方案培训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1号线工程标段施工监测方案培训资料.docx(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乌鲁木齐轨道交通一号线工程大西沟站附属结构施工监测方案 编 制: 审 核: 审 批: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09标段项目经理部二零一六年四月目 录一、编制依据1二、概述12.1 工程概况12.2 工程地质条件32.3 水文地质条件52.4 不良地质作用与特殊岩土情况5三、主要技术指标63.1 监测项目精度要求63.2 监测频率及周期73.3 监测警戒标准8四、监测项目及工作内容、监测范围94.1 监测项目及工作内容94.2 出入口基坑(隧道)监测范围104.2.1 周边环境监测范围104.2.2 出入口基坑(隧道)开挖监测范围104.3 监测布点原则104.4 监测点

2、埋设与监测方法124.4.1 地下管线沉降124.4.2 地表沉降154.4.3 桩顶水平和竖向位移164.4.4 桩体水平变形184.4.5 支撑轴力204.4.6 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监测214.5 现场安全巡视224.5.1 现场安全巡视内容244.5.2 现场安全巡视频率254.5.3 现场安全巡视方法254.6 风险源264.6 监测布点图28五、监测重点、难点分析及措施295.1 加强市政管线的监测295.2 出入口基坑(隧道)的监测29六、项目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30七、仪器设备配置31八、质量保证措施318.1 技术管理机构及措施318.2 质量控制措施32九、数据处理分析及成果运

3、用339.1 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339.2 监测信息反馈程序349.3 监测成果报告35十、监测预警报警管理办法3610.1 预警报警的机制3610.2 预警报警值的设定3610.3 预警机构设置及人员组成3710.4 预警和报警的判定程序和分级原则37十一、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3811.1 建立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管理机构3811.2 建立全员安全性生产责任制3911.3 抓好岗位安全文明教育培训工作3911.4 进行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检查4011.5 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的具体措施40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09标段大西沟站附属结构施工监测方案 一、编制依据(1)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

4、BI 1/490-2007)(2)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年)(3)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50652-2011)(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6)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7)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 2003年版)(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0)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11)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

5、08)(12)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13)城市交通设施养护维修技术规范(DB11/T718-2010)(14)穿越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要求(DB11/T 716-2010)(15)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16)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技术管理体系(乌鲁木齐城市轨道集团有限公司)(17)其他相关的国家、地方规范、法规(18)乌鲁木齐城市轨道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他产权单位发布的企业标准、管理文件二、概述2.1 工程概况大西沟站起止点里程:YDK12+430.992YDK12+658.992,位于北京南路与温州街、北京南路东

6、一巷交汇处,沿北京南路大致呈南北向跨路口布设,站位位于北京南路路中设置,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车站总长228m,标准段宽度21.1m,基坑深度16.45m19.55m,覆土约3.05m4.36m。车站设4个出入口、1个紧急疏散口及2组风道,其中4号出入口为预留出入口,暂时未列入设计施工范围。大西沟站地理位置见图2.1-1。图2.1-1 大西沟站地理位置示意图1号出入口位于设置在北京路与温州街路口东北象限,设置在环球会展中心西侧人行步道内。1号出入口由1号地铁出入口以及无障碍出入口组成。本出入口采用明暗挖相结合施工。明挖段包括出入口提升段、无障碍口电梯井及通道。出入口提升段为矩形框架断面,明挖基坑

7、宽度11.4m,最深处坑深13.6m,采用桩撑支护,围护桩桩径600mm。出入口与主体之间部分通道采用拱顶直墙断面,采用暗挖施工,暗挖通道开挖宽度7.6m,人防段开挖跨度9.3m,通道位于卵石地层。2号出入口、1号风道位于北京路与温州街路口西北象限,设置于甘肃大厦东侧人行步道内,局部进入了甘肃大厦地块。2号出入口与1号风道结合设置,均采用明挖法施工,出入口与风道均为矩形框架断面,出入口敞口段与1号风道共用基坑,采用桩撑支护。出入口爬升段部分需待1号风道结构施工完成后独立开挖基坑完成;1号风道明挖基坑与周边甘肃大厦消防水池最小距离2.6m。施工单位在开挖该部分基坑时应控制周边重载车辆通行,以免造

8、成消防水池的沉降和开裂等。1号风道结构外轮廓宽24.70m,高6.65m,为三柱四跨矩形框架结构,2号出入口通道结构外轮廓宽7.20m,高4.555.68m,为矩形框架结构,爬升段结构外轮廓宽8.20m,高6.707.14m;1号风道明挖基坑长31.9m,宽19.924.9m,深度11.77m,其中1号风道覆土4.9m;2号出入口明挖基坑长27.9m,宽7.48.9m,深6.711.64m,2号出入口覆土05.5m。3号出入口、2号风道位于北京路与温州街路口西南象限,设置于准噶尔大厦东侧人行步道, 局部进入了准噶尔大厦地块。3号出入口由3号地铁出入口以及安全疏散口组成。本出入口采用明暗挖相结合

9、施工。出入口提升段采用明挖法施工,为矩形框架断面,采用桩撑支护与2号风道共用基坑,风道以外部分待2号风道结构完成后开挖;提升段外出入口与主体之间通道采用拱顶直墙断面,采用暗挖施工。出入口暗挖段与周边砖房距离3.511.6m,该部分楼房为25层砖砌自建房。2号风道覆土5.97.4m,3号出入口暗挖段覆土4.55.8m。2.2 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岩土工程报告,场地内主要地层为冲积、洪积河床堆积形成的第四系上更新统圆砾、卵石及粉土,地表广泛分布杂填土,在卵砾石层中局部分布透镜体状或尖灭体状粉土和细砂。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土(Q4ml)广泛覆盖于地表,为人类活动所致,主要为道路和建筑周边回填土。(1

10、)、1-1杂填土(Q4ml)分布于地表,分布不均匀,一般层厚12m,其中道路表层0.5m为硬化路面。灰黄-灰色,稍密-密实,稍湿-潮湿,以圆砾、卵石为主组成,含少量砖瓦碎屑,生活垃圾及植物根系等,土质不均匀,级配较差。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级普通土。2、第四系上更新统(Q3)(1)4-4粉土(Q3al+pl)以层状或透镜体状夹于卵石中,厚0.52.5m,浅黄色,具少量孔隙,土质不均,含大量卵砾石,一般含量为25%40%,稍湿-潮湿,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级普通土。 4-4-1粉土:一般埋深9m以上,呈稍密状;4-4-2粉土:一般埋深9m以下,呈密实状。(2)4-5细砂(Q3al+pl)薄层状夹于卵石层

11、中,厚度25m,灰色,深灰色,颗粒不均,砂质不纯,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稍湿-潮湿。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级松土。4-5-1细砂:一般埋深9m以上,呈稍密状;4-5-2细砂:一般埋深9m以下,呈密实状。(3)4-9圆砾(Q3al+pl)下伏于卵石,青灰色-深灰色,层厚110m。成份以砂岩、灰岩为主,多呈浑圆状,粒径组成:220mm约40%,2060mm约30%,大于60mm约5%,余以杂砂砾充填为主,局部含漂石,最大粒径约100mm。稍湿-潮湿,密实。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级硬土。(4)4-10卵石(Q3al+pl)下伏于人工填土层,深灰色,厚度1050m,成份以砂岩、灰岩为主,浑圆状,磨圆度较好,粒

12、径组成:220mm约20%,2060mm约45%,大于60mm约15%;余为杂砂砾砂与粉黏粒充填,局部含漂石,最大粒径约450mm。潮湿-潮湿。4-10-1中密卵石:一般埋深9m以上,呈中密状,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级硬土;4-10-2密实卵石:一般埋深9m以下呈密实状,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级软石。3、侏罗系上统喀拉扎组(J3)(1)5-2砂岩(J3Ss)灰绿色、紫红色、棕黄色,细、中粒结构,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强-中等风化,风化层厚13m,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级软石。砂岩产状为N6065E/25N。主要发育两组节理,J1:N35E/77N,平直、微张,间距2050cm,延伸大于3m;J2:N60W

13、/75S,平直、微张,间距1050cm,延伸13m。(2)强风化砂岩:红褐色-灰黄色,粉细砂状结构,局部为粗砂结构,泥钙质胶结,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填充物为粉黏粒和褐铁矿。岩芯多呈短柱状,锤击不易碎,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级软石。(3)中等风化砂岩:红褐色-灰黄色,砂状结构,泥钙质胶结,少量节理裂隙,节理面略有变色。岩芯多呈长柱状,锤击声脆,不易碎。根据场地的岩石抗压强度试验,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平均值16.87MPa;天然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平均值23.99Mpa。按岩石坚硬程度,属于较软岩。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级软石。2.3 水文地质条件本工点本次勘察,根据钻孔揭露地下水位埋深3538m,为

14、第四系孔隙潜水,类型主要为松散沉积物孔隙潜水,通过季节性降水(雪)和绿化灌溉用水下渗补给,水位随季节性变化较大。在地下给水、排水管线附近因管线渗漏可能存在局部上层滞水(水囊)。各类地层的渗透系数参考地区经验确定。渗透系数,圆砾、卵石:中密k=45m/d,密实k=40m/d。2.4 不良地质作用与特殊岩土情况(1)人为坑洞本站范围内无明显的人为坑洞,但由于历史原因,在乌鲁木齐城区大多数地方广泛分布有人防工程,其中包含大量无序开挖的无支护各种土地道,多无资料可查。经过几十年建设改造和城区变迁,地道多已废弃、填埋及处理,地面上已难寻踪迹,现场地周边居民毫不知晓。因此,人为坑洞的不确定性给设计、勘察、

15、施工带来了很大困难,更可能对地下工程带来直接影响。目前地下市政管线和人防工程的勘测工作已由甲方委托给相关设计单位完成,其成果资料将作为分析评价人防地道、输水管渠等地下构筑物对拟建工程的安全稳定性影响的依据。(2)人工填土由于城区人工活动的影响及冲沟干谷整平造地和采砂石料回填等原因形成沿线大面积分布的人工填土。根据填土的物质组成和堆填方式,沿线填土主要为杂填土和压实填土。杂填土主要分布于绿化带及建筑物周围,主要为卵砾石土组成,含少量生活垃圾及植物根系,一般厚1.52m,稍湿-潮湿,稍密-密实。压实填土主要分布于北京路道路地表,其表层0.5m为硬化路面,主要为沥青混凝土或素混凝土组成,其下主要填充

16、卵砾石土,分布不均,厚度差异较大,一般厚12m,呈密实状。天然密度为1.97g/cm3,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对工程的影响较小,但应注意地下排污管雨水管渗漏处的填土在饱和状态下易产生溜滑、坍塌等不良现象。三、主要技术指标3.1 监测项目精度要求主要监测项目精度要求:道路、地表及管线的沉降,围护结构变形,初支拱顶(部)沉降、初支净空收敛等,详见表3.1.1。表3.1.1:沉降监测的等级划分、精度要求和适用范围监测等级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观测点高差中误差(mm)适 用 范 围0301线路沿线变形特别敏感的超高层、高耸建筑、精密工程设施、重要古建筑物、重要桥梁、管线和运营中的结构、轨道、道床等

17、0503线路沿线变形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物、桥梁、管线;地铁施工中的支(围)护结构、地铁运营中的结构、线路变形,隧道拱顶下沉等1005线路沿线的一般多层建筑物、桥梁、地表、管线、基坑隆起等注: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是指相对于最近的沉降控制点的误差而言。3.2 监测频率及周期施工监测的监测频率见表3.2.1表3.2.1 基坑(隧道)工程施工监测频率表序号监测项目监测仪器预警值控制值平均(最大)速率监测频率1基坑(隧道)及其周围环境全过程,1次/天,情况异常时,加密监测频率。2地表沉降水准仪17mm20mm2mm/d(3mm/d)基坑开挖期间,基坑开挖深度h:h5m,1次/3天;5mh10m,1次/2天

18、;10mh15m,1次/天;h15m,2次/天。基坑开挖完成后:17天,2次/天;715天,1次/天;1530天,1次/3天;30天以后,1次/周;经分析基本稳定后,1次/月。拆撑时监测频率适当加密,同时如出现位移值明显增大时也应加密监测次数。暗挖施工期间:s2mm/d或LB,12次/天;0.5s2mm/d或BL2B,1次/天;0.1s0.5mm/d或2BL5B,1次/2天;s5B,1次/7天;基本稳定后,1次/月。3建筑物沉降水准仪17mm20mm2mm/d(3mm/d)4有压管线沉降水准仪8.5mm10mm1mm/d(2mm/d)5无压管线沉降水准仪17mm20mm2mm/d(3mm/d)

19、6桩顶水平位移全站仪8.5mm10mm2mm/d(3mm/d)7桩顶竖向位移水准仪17mm20mm2mm/d(3mm/d)8桩体水平位移测斜仪、测斜管12.75mm15mm2mm/d(3mm/d)9支撑轴力应变计、轴力计、频率接收仪设计轴力的70%设计轴力10初支拱顶(部)沉降水准仪25.5mm30mm2mm/d(3mm/d)11初支净空收敛收敛仪17mm20mm1mm/d(2mm/d)注:1 基坑工程开挖前的监测频率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确定;2 底板浇筑后可根据监测数据变化情况调整监测频率;3 支护结构的支撑从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3d内监测频率应适当增加;4 支撑轴力监测频率可根据工程实际需要

20、确定,不宜少于10次。各监测项目在施工开始前取得初始值,施工开始后按要求的频率进行监测,当工程施工结束,施工影响安全的因素消除,监测对象变形趋于稳定后,施工监测单位可向甲方提交停测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停止相应的监测工作。3.3 监测警戒标准监测项目的报警应采用三级预警管理办法。(1)黄色监测预警:“双控”指标(变化量、变化速率)均超过监控量测控制值的70%,或双控指标之一超过监控量测控制值的85%。(2)橙色监测预警:“双控”指标(变化量、变化速率)均超过监控量测控制值的85%,或双控指标之一超过监控量测控制值。(3)红色监测预警:“双控”指标(变化量、变化速率)均超过监控量测控制值,或实测变化

21、速率出现急剧增长。根据预警响应级别,预警响应组织方、参与方必须积极组织响应,各方职责如表3.3.1示。表3.3.1预警响应各方职责分工表序号预警级别响应会组织方响应会参与方预警处置措施1黄色预警项目总工建设单位:业主代表制定预警处置措施,并由我项目部立即组织实施,消除安全隐患;加强监测和巡视;监理单位负责跟踪监督。设计单位:工点设计人监理单位:监理组长第三方监测单位:工点负责人2橙色预警项目经理建设单位:安质部负责人 制定预警处置方案,并由我项目部立即组织实施,消除安全隐患;加强监测和巡视;监理单位负责跟踪监督。设计单位:工点设计人监理单位:总监第三方监测单位:工点负责人3红色预警建设单位施工

22、单位: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制定预警处置方案,由我项目部立即组织实施,消除安全隐患;同时监理、施工和第三方监测单位应加密监测和巡视频率,必要时,应增加监测点,进行不间断实时监测;业主方负责协调处理和跟踪监督。设计单位:专业负责人监理单位:总监第三方监测单位:项目负责人专家组各项监测项目的具体控制标准指标以施工图设计文件确定的控制指标为准。四、监测项目及工作内容、监测范围在地铁施工期间,对地铁施工沿线周围管线、地面及道路的位移沉降实施监测,以及对施工期间支护结构顶部沉降、位移、支护结构变形、支撑轴力变形等实施监测,为施工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用以控制地铁工程施工安全以及降低地铁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

23、对可能发生的危及环境安全的隐患或事故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4.1 监测项目及工作内容本次施工监测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现场安全监测、现场安全巡视等内容,其中现场安全监测项目见表4.1.1。表4.1.1现场安全监测项目表序号监测项目类别1地下管线沉降周边环境2临近建筑物沉降3地表沉降4桩顶水平位移围护结构体系5桩顶竖向位移6桩体水平变形7支撑轴力8初支拱顶(部)沉降9初支净空收敛4.2 出入口基坑(隧道)监测范围4.2.1 周边环境监测范围(1)地下管线原则上仅对污水、雨水、上水、燃气等管线进行沉降及差异沉降监测,监测范围取基坑或隧道结构边缘两侧各1.0H范围;(2)

24、地表沉降监测范围取基坑或隧道结构边缘两侧各1.0H范围。4.2.2 出入口基坑(隧道)开挖监测范围(1)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监测范围为主体基坑及附属结构四周的支护结构;(2)支护结构桩体变形监测范围为主体基坑四周的支护结构以及邻近重要地下管线等特殊附属结构的支护结构;(3)支撑轴力监测范围为主体结构或附属结构的每层支撑。4.3 监测布点原则表4.3.1 重要环境对象测点布置原则表序号监测项目监测点布设原则1地下管线竖向位移1)地下管线监测点埋设形式和布设位置应根据地下管线的重要性、修建年代、类型、材质、管径、接口形式、埋设方式、使用状况,以及与工程的空间位置关系等综合确定;2)地下管线位于强烈

25、影响区时,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间距宜为 15m30m;位于显著影响区时,布设间距宜为 30m45m;3)监测点宜布设在地下管线的节点、转角点、位移变化敏感或预测变形较大的部位;4)地下管线邻近基坑或隧道时,宜采用位移杆法在管体上布设直接监测点对管线变形进行监测;距离基坑或隧道较远且无法布设直接监测点时,可在地表或土层中布设间接监测点对管线变形进行监测;5)隧道下穿污水、供水、燃气、热力等地下管线且风险很高时,应布设管线结构直接监测点及管侧土体监测点,对管线变形及管侧土体变形进行监测,判断管线与管侧土体的协调变形情况;6)地下管线密集、种类繁多时,应对重要的、抗变形能力差的、容易渗漏或破坏的管线进

26、行重点监测。2城市道路的路面路基竖向位移1)监测点的布设应与路面下方的地下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的监测工作相结合,做到监测点布设合理、相互协调;2)路面竖向位移监测应根据施工工法,按地表沉降的要求布设监测点,并结合路面实际情况布设监测点和监测断面。对高速公路和城市重要道路应适当增加监测断面数量;3)隧道下穿高速公路、城市重要道路时,应适当布设路基竖向位移监测点,路肩或绿化带上应有地表监测点控制。注:监测点应根据工程与环境对象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适当调整,一般符合近密远疏的原则。表4.3.2 工程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点布设原则表序号施工方法监测项目监测点布设原则1明挖法支护桩顶部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1

27、)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设,自身风险等级为一级、二级时,布设间距宜为 40m;自身风险等级为三级时,布设间距宜为 40m60m;2)基坑各边中间部位、阳角部位、深度变化部位、邻近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等重要环境部位、地质条件复杂部位等应布设监测点;3)出入口、风井等附属工程的基坑每侧监测点不应少于 1 个。2支护桩体水平变形1)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的桩(墙)体布设,自身风险等级为一级、二级时,布设间距宜为40m,自身风险等级为三级时,布设间距宜为 40m100m;2)在基坑各边中间部位、阳角部位及其他代表性部位的桩(墙)体应有监测点控制。3支撑轴力1)对自身风险等级为一、二级的基坑进行支撑轴力监测

28、;2)宜选择基坑中部、阳角部位、深度变化部位、支护结构受力条件复杂部位及在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支撑,应沿竖向布设监测断面,每层支撑均应布设监测点;3)沿基坑长边每 40m 设一组监测点,端部斜撑每端各布设 2 组,监测点与桩(墙)体水平位移监测宜处于同一监测断面;4)采用轴力计监测时,监测点应布设在支撑的端部;采用钢筋计或应变计监测时,可布设在支撑中部或两支点间 1/3 部位,当支撑长度较大时也可布设在1/4 点处,并应避开节点位置。4地表沉降1)沿平行主体基坑周边边线布设3排地表沉降监测点,排距宜为 2m、3m、5m,每排监测点间距宜为 20m40m;2)应根据基坑规模和周边环境条件,选择

29、有代表性的部位布设垂直于基坑边线的横向监测断面,每侧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 3 个;3)监测点及监测断面的布设位置应与周边环境监测点布设相结合。5暗挖法地表沉降1)沿隧道中线上方地表沉降测点间距20m,与横通道及车站衔接处30m范围间距加密为10m;2)施工竖井及横通道处应尽量利用原布置的地面测点和管线测点;3)测点在施工过程中如遭破坏,应尽快在原位置或尽量靠近原测点处补设,以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6拱顶下沉、净空收敛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测点每1020m一个断面,与沿隧道中线地表测点相对应。4.4 监测点埋设与监测方法4.4.1 地下管线沉降4.4.1.1 测点埋设(1) 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的埋设基准

30、点布设于施工影响区外,优先考虑设立在基础好,沉降稳定,便于施测,便于保存,稳固的永久性建筑物上,也可以埋设于在变形影响区域外的基岩或原状土层上,通常采用墙上水准点。基准点一般按每个车站3个计,区间增设23个工作基点。工作点的选取应视观测点与基岩基准点的距离而定,初步确定为每个基准点联测3个工作点。墙上基准点埋设方式如图4.4.1.1所示。图4.4.1.1 墙角精密水准点埋设示意图工作基点应根据土质状况决定,本工程基点可埋设1.0米左右深度的混凝土标石。4.4.1.2 管线沉降测点布置与埋设采用模拟式测点将监测点设置在靠近管线埋深部位的土体中,管线监测点的钻孔埋设方法:首先使用电锤破开路面,见到

31、土后严禁使用电锤或电钻继续下打,钻孔至管底高程以上3050cm,成孔后在孔底植入钢筋,钢筋外套PVC管,并在PVC管与孔壁之间填充细沙,在孔顶设置小窨井至地面,并在小窨井顶部安装金属盖以避免测点破坏。测点与管线竖向间距不超过0.5m,详见图4.4所示。图4.4.1.2 管线沉降监测点埋设示意图4.4.1.3 监测方法沉降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1)观测前30分钟,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观测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迁站时应罩以仪器罩。(2)仪器距前、后视水准标尺的距离应尽量相等,其差应小于规定的限值:二等水准测量中规定,一测站前、后视距差应小于1.0m,前、后视距

32、累积差应小于3m。这样,可以消除或削弱与距离有关的各种误差对观测高差的影响,如 角误差和垂直折光等影响。(3)对气泡式水准仪,观测前应测出倾斜螺旋的置平零点,并作标记,随着气温变化,应随时调整置平零点的位置。对于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须严格置平。(4)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螺旋,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以避免倾斜螺旋和测微器隙动差对观测成果的影响。(5)在两相邻测站上,应按奇、偶数测站的观测程序进行观测,对于往测奇数测站按“后前前后”、偶数测站按“前后后前”的观测程序在相邻测站上交替进行。返测时,奇数测站与偶数测站的观测程序与往测时相反,即奇数测站由前视

33、开始,偶数测站由后视开始。这样的观测程序可以消除或减弱与时间成比例均匀变化的误差对观测高差的影响,如 角的变化和仪器的垂直位移等影响。(6)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应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7)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均应为偶数,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水准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在水准路线上每一测段仪器测站安排成偶数,可以削减两水准标尺零点不等差等误差对观测高差的影响。(8)每一测段的水准测量路线应进行往测和返测,这样,可以消除或减弱性质相同、正负号也相同的误差影响,如水准标尺垂直位移的误差影响。(9)一个测段的水准测量路

34、线的往测和返测应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进行,如分别在上午和下午观测。沉降监测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水准观测技术要求:观测相邻点高差中误差:0.5mm;观测的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视距差1.0m,视距累计差3.0m。首次观测时,应观测二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使用的水准仪、铟钢尺在观测前要进行评定,保证仪器和铟钢尺均能满足观测要求。在每次观测时,均应同一仪器按相同的路线进行,还应固定观测人员、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观测人员要了解工程现场既有建筑物和设施现状,了解观测对象的结构特点,参与基准点和观测点的埋设工作。这些有利于观测数据、沉降趋势及异常情况

35、的分析和处理。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卷扬机、搅拌机等有震动影响的位置范围内,塔式起重机等等施工机械附近也不宜设站。地表及管线监测基点为标准基准点(高程已知),监测时通过测得各测点与基准点(基点)的高程差H,可得到各监测点的标准高程ht,然后与上次测得高程进行比较,差值h即为该测点的沉降值,即:Ht(1,2)=ht(2)-ht(1)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水准网,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然后按照距离或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4.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量测后应及时整理测点沉降量及差异沉降量监测报表并绘制沉降变化历时曲线,当沉降变化速率突然增大,沉降累计变化量超

36、标或差异沉降超出控制标准均可视为一种报警信号,收到报警信号后,应立即对各种量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施工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及时采取保证施工安全的对策。4.4.2 地表沉降4.4.2.1 测点布置与埋设地表沉降观测点的制作方法如下:首先使用电锤破开路面,见到土后严禁使用电锤或电钻继续下打,将做好的地表沉降点打入地下,钢筋头顶面距离原地面约50mm,然后埋入护桶,在护桶内放入泡沫,放入的泡沫距离钢筋头顶面约15mm,将护桶盖盖好,然后用水泥砂浆将护桶与原路面之间的缝隙填上并抹平。图4.4.2.1 地表点示意图4.4.2.2监测方法地表沉降监测方法同管线沉降监测。4.4.2.3数据处理及分析量测后

37、应及时整理测点沉降量监测报表并绘制沉降变化历时曲线,当沉降变化速率突然增大,沉降累计变化量超标均可视为一种报警信号,收到报警信号后,应立即对各种量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施工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及时采取保证施工安全的对策。4.4.3桩顶水平和竖向位移4.4.3.1 测点布置与埋设观测基点一般设立于地铁施工基坑、竖井开挖深度24倍距离之外的稳定区域,埋设强制对中观测墩或专门观测标石。观测点根据土建工程施工监测设计图纸布设,设于基坑、竖井的圈梁、围护桩或地下连续墙的顶部,设置强制对中装置,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用同一个观测点。可在12膨胀螺栓顶部切割十字丝,利用冲击钻将膨胀螺栓打入结构体中。4.4.3

38、.2 桩顶水平位移监测方法首先在基准点架设全站仪,测量起始方向到工作基点的水平角和基准点到工作基点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工作基点坐标;量测各测点与工作基点的水平角和工作基点与各测点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各测点的坐标值,两次坐标值的差就是测点位移变化量,见图4.4.3.2。 图4.4.3.2 极坐标法示意图、工作基点坐标,、测点坐标工作基点至测点平距,工作基点至测点方位角水平角观测:从基准点测量工作基点观测4个测回,从工作基点测量监测点观测2个测回,2C较差13,半测回归零差8,同方向测回较差8。距离观测: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电磁波测距二级精度测量,测回数至少四个测回,一测回读数间较差3mm。观测注意

39、事项:(1)观测开始前对使用的全站仪、棱镜进行标定或检定,达到要求后才能进行工作;(2)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3)仪器、棱镜应安置稳固严格对中整平;(4)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5)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6)尽量避免受外界干扰影响观测精度,严格按照精度要求控制各项限差。4.4.3.3 桩顶竖向位移监测方法桩顶竖向位移监测方法同管线沉降监测。4.4.3.4 数据处理及分析量测后应及时整理监测报表并绘制位移变化历时曲线,当位移变化速率突然增大,位移累计变化量超标均可视为一种报警信号,收到报警信号后,应立即对各种量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40、施工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及时采取保证施工安全的对策。4.4.4 桩体水平变形4.4.4.1 测点布置与埋设如图4.4.4.1将PVC测斜管逐节绑扎在墙体或桩体钢筋骨架上,管间用套管连接,接头用自攻螺丝拧紧,并用防水胶带密封。管壁内有二组互为90度的导向槽,固定时使其中一组导槽与围护结构体水平延伸方向基本垂直,并在管内注满清水,防止其上浮,测斜管管底及管顶用布料堵塞,盖好管盖。下钢筋笼和浇砼时应注意对测斜管的保护,并保证测斜管位于钢筋笼内远离基坑一侧。 图4.4.4.1 测斜管示意图4.4.4.2 监测方法(1)量测与计算采用孔底为假设不动点,以孔顶平面位移值作为测斜修正值的测斜方法。使用活动式

41、测斜仪采用带导轮的测斜探头,测试时,探头在管底稳定数分钟(主要是消除探头与水的温差),待读数稳定后,按0.5m点距由下往上逐点进行读数,采取0、180双向读数。在基坑开挖前,完成测斜数据初始值标定工作,选取收敛较小的一次观测数据为该孔的初始值。(2)原理简述如下:测斜仪按0.5m点距由下往上逐点进行读数,即将测斜管分成了n个测段(见图4.4.4.2),每个测段的长度li =500mm,在某一深度位置上所测得的两对导轮(500mm)之间的倾角i,通过计算可得到这一区段的变位i。计算公式为:某一深度的水平变位值i可通过区段变位i的累计得出,即:设初次测量的变位结果为,则在进行第j次测量时,所得的某

42、一深度上相对前一次测量时的位移值xi即为:相对初次测量时总的位移值为: 图4.4.4.2 测斜原理图计算时假定管底作为基准点,由下而上累计计算某一深度的变位值i,直至管顶,然后再根据测得的该点墙顶位移对水平变位值进行修正。但是不论基准点设在管顶或管底,计算变位值i总以向基坑侧变位为正,反之为负。将在围护结构中同一测斜管的不同深度处所测得的变位值i,点在坐标纸上连接起来,便可绘制出墙体的水平变位(Hi)曲线。4.4.4.3 数据处理及分析量测后应绘制位移历时曲线,孔深位移曲线。当水平位移速率突然过分增大是一种报警信号,收到报警信号后,应立即对各种量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施工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并

43、及时采取保证施工安全的对策。4.4.5 支撑轴力4.4.5.1 测点布置与埋设钢管支撑轴力:支撑的轴力采用轴力计(又称为反力计)直接测量。将轴力计支架焊于钢管横撑一端,架设横撑时将轴力计放入支架内,并保护好引线(见图4.4.5.1)。混凝土支撑轴力:混凝土支撑轴力监测方法采用在混凝土支撑的四条边或者四个角上安装钢筋计,通过对主筋应力的观测,计算得到混凝土支撑的受力状态。轴力监测断面选定在混凝土支撑三分之一处。监测断面选定后,在四条边或者四个角上,分别埋设与主筋相匹配的四个钢筋计。钢筋计与受力主筋通过驳器或连杆电焊的方式连接,在焊接过程中,为了避免高温对钢筋计产生不利影响,我们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焊

44、接:其一, 有条件时应先将连杆与受力钢筋碰焊对接(或碰焊),然后再旋上钢筋计。其二, 在安装钢筋计的位置上先截下一段不小于传感器长度的主筋,然后将连上连杆的钢筋计焊接在被测主筋上焊上。钢筋计连杆应有足够的长度,以满足规范对搭接焊缝长度的要求。在焊接时,为避免传感器受热损坏, 要在传感器上包上湿布并不断浇冷水,直到焊接完毕后钢筋冷却到一定温度为止。在焊接过程中还应不断测试传感器,看看传感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图4.4.5.1 支撑轴力测点埋设示意图4.4.5.2 监测方法利用频率接收仪测量轴力计/钢筋计的频率。对于混凝土支撑、中间柱和层板,主要采用钢筋计测量钢筋的应力,然后通过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

45、、变形协调条件反算构件内力。4.4.5.3 数据处理及分析量测后应绘制轴力变化历时曲线,若轴力变化速率突然增大是一种报警信号,收到报警信号后,应立即对各种量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施工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及时采取保证施工安全的对策。4.4.6 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监测4.4.6.1 测点布置原则监测点的布置原则:每15m设1个断面与沿隧道中线地面沉降测点对应,如进出洞口、地层变化等。测点布置示意图见图4.4.6.1所示。图4.4.4.1 测点布置示意图4.4.6.2 测点制作要求拱顶沉降观测点和净空收敛观测点要求同步布设在同一断面上。隧道断面顶部布设钩形或弧形测点用于拱顶沉降观测;净空收敛变形监测标头用金属材料加工成圆形,用膨胀螺丝分别安装在隧道断面左右两个位置上。 4.4.6.3 观测方法拱顶沉降采用倒立铟钢尺,水准仪测量,测量方法同地表沉降观测方法一致。计算倒挂钢尺测点的高程公式为:测点高程=后视点高程+后视读数+前视倒挂尺读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