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业教育的国际借鉴[N].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创业教育的国际借鉴[N].docx(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教育要闻美国教育改革:让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做教师 4谁是塔尖的舞者 解读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6胡锦涛:把学习和修养紧密结合 36吴邦国眼中的“世界一流大学”什么样? 21 国学教育应该上升为国家战略10教育时评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最缺什么:宽松环境平和心态 9学者: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开发 13清华的命题,中国的命题 16大学应只有人才培养这条“主线” 3文化如何成为国家软实力 16质疑“知识改变命运” 如何读懂警示 20西交大校长: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光荣与梦想 37科技杂谈:钱堆不出创新12清华修复文科找回来的不止另一半 22热点评论:中国仍是研究生教育弱国 23图书之声做好图书馆员的三个境界
2、 24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沈祖荣 26图书馆思想与行为:科学思想与阅读行为32图书馆思想与精神:服务思想与图书馆精神34移动图书馆拟成为信息中介 40风华时代大学创业教育的国际借鉴 1大学生创业:忠告比鼓励更有价值43大学生创业重在“创”而不在“业” 8大学生创业教育要走出校园 15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必由之路 44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46大学创业教育的国际借鉴作者:杨继瑞 2011年02月23日 来源:光明日报47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使更多的家庭能够享受高等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又使得大学生就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瓶颈
3、”。最早实现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美国以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一些做法,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某些启迪与借鉴。 金融危机造成美国大学生就业矛盾截至2010年1月,美国高等学校总数为6459所,在校的各类学生人数大约为1600万人。其中,公立高等学校2099所,在校学生大约为1200万人,占75%;私立高等学校4360所,在校学生大约为400万人,占25%。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趋势的“负面效应”势必表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难。也就是说,美国也同样面临着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类似问题与严峻挑战。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向国际金融危机演变,并逐步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在多年不遇
4、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美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已经毕业和即将毕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寒冬”。2008年以来,美国的金融和科技等热门行业都被迫大量裁员。据密歇根州立大学高校就业问题研究所的测算,适合美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入门级”工作岗位比去年减少8% ;零售业一直是美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保底”行业,但如今这个行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也遭受重创,用人需求大约下降了14%。2009年7月,美国平均失业率达到8%,有的州更糟糕,超过10%,再加上2009年新毕业的150万大学毕业生(包括硕士和博士)进入就业市场,就业市场的压力非常严重,整个美国和马里兰州的大学生失业率仍在15%以上。即便是找到了工作
5、,他们平均起点的工资也比以前有显著的下降。创业教育增强抗风险意识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就业矛盾尽管十分尖锐,但大学生就业问题并非是其中的最突出的热点。在美国,整个社会氛围、家庭和大学生能够比较平静地看待国际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带来的深刻影响,面对就业困境,不少大学生能够以共渡难关的心态来调整其就业预期。美国整个社会与大学生群体并没有因为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困难而惊慌失措。过去多年来,投资、银行和会计等高薪行业一直是美国大学生最向往的职业。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应届生开始投身政府、医疗服务和慈善机构等待遇不高的行业。这与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兴未艾从而使不少大学生能够主动应对其就业挑战密
6、切相关。美国大学在专业设置上十分重视适应社会需求、大量开设跨学科专业;注重通识教育,重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其大学课程设置灵活、多样,注重文理工交叉, 学科渗透, 以主动适应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发展需要;美国大学十分重视与用人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大学生不受学习年限限制,可根据其需求与市场行情实行半工半读或工读交替,只要完成学分就可以毕业。尤其值得我国高校参考与借鉴的是,美国大学十分重视通过创业教育来促进大学生的创业与就业。美国大学生就业心态不浮躁,能够在巨大的就业危机中应对挑战,与美国大学长期以来重视对大学生就业风险教育与就业观念培养不无关系。系统化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注意塑造大学
7、生勇担社会责任,与国家、家庭共渡难关的责任意识,敢于应对就业困难与冷静处置就业风险、化“危”为“机”:一是,正确客观地分析自我,学会职业选择的策略,制定契合国家、家庭与自己的择业行动计划和措施;二是,进行自我适应性评价、未来职务设计、职业前景分析、角色转换、自我成长等,同时让大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发展战略等;三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职业生涯危机,培养危机意识和风险观念,学会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等。创业教育制度的启迪与借鉴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率先开设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新创企业管理,共有188名MBA学生修读了这门课。这后来被众多的创业学者认为是美国大学的第一门创业学课程,是创业教
8、育在大学的首次出现。20世纪80年代,创业教育在传统商学院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进入90年代后,美国的创业教育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美国的创业教育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正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运作系统和教育、教学与研究体系,创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已经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研究生的教育领域。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学校周围创办的中小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崛起。大学的师生利用他们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学校里或学校周围创办企业,这些企业导致了美国新兴产业的萌生。其中,最具盛名的就是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的硅谷地区。学校的师生不仅可以从企业里了解市场的用人信息,还使大批学生直接可以在这
9、些企业实习和工作。据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统计,自1990年以来,该学院的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150 多个新公司,自主创业正成为学生主动性就业的重要渠道。美国知名大学与政府机构、企业、社区非赢利性组织、医院、健康保健机构、民间团体等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实践机会,并与上千家企业和机构如福特、微软、杜邦等长期保持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任重道远以创业教育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范式的变革,可能是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从而也是我国构建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的必然抉择。以创业教育来增加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使家庭与大学生能够主动适应变化了的就业
10、形势,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被看作是中国创业教育的兴起。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八所高校被列为创业教育的试验基地。2005年8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实施了“KAB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2008年,包括西南财经大学在内的中国高校实施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发展的研究项目,西南财经大学还投入750万元,鼓励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然而,与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现状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
11、此,笔者以为,促进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以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必须要建立与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要形成支持与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与社会氛围,建立与完善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多元化的创业实践形式,创新产学研一体化机制,转变家庭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强其创业意识。大学应只有人才培养这条“主线”作者:熊丙奇 2011年04月15日 来源:教学与科研成为普通高校发展的两个主线。新建本科院校从诞生不久就遇到了尴尬:一方面是提出面向地方、服务社会、走应用型道路。另一方面又不舍专注于学术和精英教育的传统高等教育情结。特别是传统的“重术轻学”、“重理论轻应用”的思想依然不可忽视。我国新建本科
12、院校在升入本科序列欢呼雀跃之后,面临目前这样的困局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高不成、低不就”,“这种新建本科教育很容易做成夹生饭。”4月79日,全国部分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首届研讨会在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举行,部分与会的新升本院校领导如此感慨。如果基于“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主线”这样的判断,来分析我国新升本科院校的办学,上述尴尬局面,是“注定”的刚升本的学校,面临严重的教学模式转型任务,再从事科研,并与985、211院校竞争,自然“高不成、低不就”。然而,“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主线”这样的判断,本就不成立,或者说,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念。 其实,不仅对新升本院校来说,这样的判断不成立,就是对于目前创建世
13、界一流大学的大学,这一说法也不成立。近年来,教育界普遍流行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核心功能的观念,但从大学的使命分析,大学的核心任务,应只有一个,即人才培养,其他的功能,诸如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是基于人才培养的。离开了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功能,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失去生存的土壤。简单来说,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是,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即大学之所以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社会服务,是为了培养一流的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只是大学进行人才培养的“副产品”。这次笔者参加哈佛中国论坛,参观了哈佛、麻省理工(MIT)和卫斯理学院,和很多中国留学生进行了深
14、入交谈,也深刻感受大学始终围绕人才培养进行办学的重要理念。正在哈佛做交换生的北师大博士林伟告诉我,他在哈佛的导师,迄今只出了一本书,发表了几篇论文,但这不妨碍他做哈佛的教授,因为他的书和论文很有分量这里只看质量不看数量,而与科研成果“寥寥”对比,这位教授每个学期要上两三门课,可谓教学任务量相当大,而且,在哈佛,上学生的课,不能简单应付,是必须十分认真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布置学生阅读任务、组织讨会会的。他说,在哈佛,再大牌的教授,都必须给本科生上课,否则,学校就不会聘请他。在MIT,来自上海的留学生刘欢告诉我,他大二就参加学院教授的研究课题,当时,学院的两位大牌教授,就经常花一个小时时间听他这个本
15、科生对科研思路的看法,这使他受益匪浅,他所在的MIT机器人研究所,是世界顶尖的研究机构,在他看来,成就这一研究机构学术地位的,不是一味的研究,而是对年轻学生的培养,由此形成一流人才培养、一流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而反观国内大学,也开展研究,但人才培养和科研的关系是,导师把研究生、博士生作为“打工仔”,为自己“出成果”所用,只给学生下达研究任务,不和学生一起开展科研,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提高。这使我国大学的科学研究高度泡沫化,人才培养则空心化。而在卫斯理这所被普林斯顿评论评为美国“最佳10所私立学院”之一的学校,基本上就没有研究生,几乎全是本科生,老师们也很少搞学术研究,学
16、校全是围着本科生教育教学转,但这不妨碍这所学校的声名,培养了宋美龄、希拉里等鼎鼎大名的优秀学生。除了学校对大学核心任务的清晰认识之外,美国大学能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还得益于社会对大学的评价,不是按照一个标准,而是有不同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只有本科教学的文理学院,照样能被社会评价为一流大学,去年8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2010年美国大学排行榜。拔得头筹的学校不是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而是一所小镇上的私立学校威廉姆斯学院。这所学校全校只有2000多人,几乎都是本科生。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事,在国内,提到大学,就想象为北大、清华的样子,最终,大学在追求“高大全”中,失去个性,千校一面
17、。如果我国大学有这样的教育观念,新升本的大学,其实用不着搞什么科学研究,只要紧密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可。高质量的本科教学,照样可以成就一流的本科大学。这样,大学就不会在教学和科研两条主线中,迷失方向。当然,形成这样的教育观念,必须全面调整整个社会对大学的评价,其中尤其是政府行政部门对大学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以论文数、课题数、科研成果数,来作为评价大学优劣的依据,需要形成针对学校办学特色与个性的大学社会评价体系。2010年11月24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近日,世界知名咨询顾问公司麦肯锡公司在对50多个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后,发表了一篇美国教育改革政策建议报告缩小人才
18、差距:吸引并留住成绩名列前1/3的大学毕业生担任教师。成功国家的“前1/3+”战略麦肯锡公司在对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系统进行分析后,发现了一些共同特征,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教育系统的质量不可能超越教师的质量。优秀的教育系统,如新加坡、芬兰和韩国等,通常将“前1/3”(topthird)战略作为国家的核心教育战略。其中,“前1/3”是指这些国家100%的教师都是从成绩名列前1/3的大学毕业生中挑选的,“”代表其他一些重要策略。新加坡、芬兰和韩国都使用一套严格的挑选程序来选择教师,同时对教师的培训更倾向于使用“临床实践”的培训模式。新加坡还将教师的选择与严格的绩效管理体系结合起来。研究发现,拥有优秀
19、教育系统的国家在师资建设方面有如下共同特征:其教师培训课程都非常严格,大学生就读教师培训课程的门槛很高。一旦就读后,政府为学生提供学费及其他费用,并为他们接受培训和实习提供工资及生活补贴。政府密切监控教师需求量,同时控制教师供给,保证完成高选择性培训课程的教师能够获得工作。提供有竞争力的工资,以便在高度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中吸引并留住这些名列前1/3的大学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为教师提供各种晋升及专业发展机会,并赋予教师崇高的社会地位。政府将担任教师的出色年轻人视为国家最宝贵的财富。美国教师中优秀生仅23%麦肯锡公司的报告指出,通过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来提高学生成绩已逐渐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美国
20、的许多学区正积极寻找新的途径来评估、奖励、指导和复制高效教学。然而,以上这些努力不是强调提高现有教师的工作效率,就是强调留住最优秀的教师、解雇最差劲的教师,很少有人关注对现有教师结构的改变,吸引那些拥有良好学术背景的年轻人来担任教师。当前,美国只有23%的教师来自成绩排名处于前1/3的大学毕业生,而在极端贫困的高需求学校,这一比例只有14%。美国缺乏一套全局性、系统性的办法来培育优秀教育人才。同时受劳动力市场趋势变化、大学经济状况、学区预算变化等困扰,美国没能吸引、培养、奖励或留住那些杰出的教育人才。麦肯锡公司还对美国900名成绩处于前1/3的大学毕业生及525名具有相同背景的现任教师展开调查
21、。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认为,教师行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发展机会、收入太低,对于他们而言缺乏吸引力。91%的大学毕业生表示“不准备进入教育行业”。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就业因素是职业声望和同辈团队的吸引力,同时工资差距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调查表明,提高教师工资水平、改善教师职业特征,同时伴随配套改革,如更高的领导管理水平、更好的工作条件等,可以大大增加前1/3大学毕业生的从教数量。根本办法是提高教师收入该报告指出,尽管没有哪项改革是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绝妙方案,但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系统取得的卓越成就表明,美国应该把“前1/3”战略作为教育系统综合人力资本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加以考虑。美国需
22、要在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方面进行大胆尝试,让更多具备更强学术背景的教师在适宜的学校体系中工作。麦肯锡公司计算了美国实施“前1/3”战略的成本并提出改革方案,即在高需求学校,在不用提高教师工资水平的前提下,将名列前1/3的大学毕业生担任教师的比例从目前的14%提高到34%。具体做法包括:让教师免于支付最初的培训费用;为高需求学校配备高效率的校长,同时为教师提供能与最好的专业机构相媲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学区积极改善陈旧的、不安全的工作条件;最优秀的教师将获得20%的绩效奖金;学区或州致力于提高教师地位。当然,由于教师工资与优秀大学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其他职业薪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要想吸引大多数
23、优秀毕业生来担任教师,还必须大幅提高教师工资。如果要将高需求学校招聘前1/3的大学毕业生比例从目前的14%提高到38%,新任教师的年薪应该达到15万美元。按照目前的生师比计算,其成本对于一个大型城市学区而言为每年1亿至2.9亿美元;对于一个州而言,其成本约每年6.3亿美元。这与现行的为改善薄弱学校所付出的成本相比要低廉很多。同时,要想成功实施“前1/3”战略,美国还需要重新审视教育领域的其他因素,包括生师比、教师工资的基础及结构、生均学校经费计算公式和水平等。调查显示,利用有威望的同辈群体来吸引前1/3的大学毕业生到高需求学校任教有助于节约成本。该研究最后指出,美国与教育绩效最优国家之间的成绩
24、差距主要源于低收入家庭和少数族裔学生,因此,美国可以通过学校系统、慈善机构及其他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在高需求学区或州进行“前1/3”战略试验。对于地区及全国范围的人才储备,美国可以制定“全国教学人才计划”,由专家委员会提出分阶段实施招募、培养、留住及奖励优秀教师的改革措施及时间表。谁是塔尖的舞者 解读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作者:李玉兰 2011年03月22日 来源:光明日报 未来十年,我国将新培养350万名技师和100万名高级技师,并建设100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两会刚过,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这一讯息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高技能人才短缺”话题继续留在公众视野当中。怀念“八级工”:塔
25、尖决定人才塔的高度“我大学毕业在工厂干了四年,特别崇拜那些熟练工人,钳工、电工都有八级工,八级工非常权威,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令人叹服。”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非常令人意外,全国政协教育界别的委员们许多都是著名大学校长,两会期间他们讨论创新人才培养时,“八级工”、“老中专生”这些正在逐渐淡出生活的词却频频被提及。现在大学实验室都是买各种玻璃仪器,朱清时介绍,他上学时候是吹玻璃的技师吹,要什么样的吹什么样的。“根据实验需求来制作,比买来的更好使。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不仅是产业界的焦点话题,甚至在高校的科研工作中也有体现,正如朱清时所感慨的,在大学的实验室里面,
26、招不到高级实验人才。比如生物实验室,很容易可以找到生物学博士,但是很难找到懂得鉴定虫子的人。许多学校都存在这个问题,学校想尽办法,甚至有的学校解决了正高职称也难以招到,因为高级实验员与教授在待遇、社会地位等各方面差距太大,优秀人才难以坚守。高技能人才同样属于拔尖创新人才。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曾经指出,技术创新是多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过程,包括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等等。一个科研队伍要有创新能力,一定要有一两个、两三个尖子人才,正是这几个尖子人才的水平决定了这个队伍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位置。“八级工”是工人技术等级的宝塔尖,也是我国产业发展、科研发展国际竞争力的宝剑尖。根据劳动保障部门
27、的统计,我国城镇从业人口中技师、高级技师仅占4%,连一汽集团这样的技能人才高地,高级工比例也才13%,而发达国家高技能工人占30%40%。这个数据的差距如同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清晰地告诉我们,形势十分严峻。社会文化价值认同的错位和回归造成高级技工人才严重缺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老锅炉工王守仁说:“文凭吃香,单位用人提拔都要文凭,从根儿上断了技术工人个人发展的梦,谁还愿当工人?”朱清时也说:“社会长期忽视了这批人(指熟练工人),导致国家经济发展严重短缺基础人才的状况。”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既有社会文化原因,也有传统劳动人事管理体制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力市场教研室主任丁大建指出,在计划
28、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把工人和干部(包括科技人员)从管理制度上严格地割裂开,分别管理,造成二者不同的社会认同、地位以及职业发展空间。管理体制无意间形成工人与干部的“级别差”和社会观念中“重学历,轻能力”的人才价值判断互相作用,使得许多技能型人才得不到他们应得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价值回报,只好放弃技术,转而谋求“管理”路线。社会文化价值认同的错位不仅造成高技能人才短缺,同时也造成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过剩”的现象。“教育矛盾问题比较多,一定程度上也和这个有关。当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之后,其他60%的人如何让他们有价值地生活?社会应该健全各种出路的引导,家长和学生就不
29、用在高考上挤了。”一位大学校长说。可喜的是,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指导下,社会人才价值观正在回归、“升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范围、“高技能人才楷模”、“全国技术能手”、“首席技师”、“首席员工”、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都在不断创新和完善。构建高技能人才基地:社会对优质职业教育的期盼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呼唤为职业教育带来巨大的上升空间。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断被提到新的高度。那么,在极短时间内占据我国教育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能否成为大量高技能人才起飞的航母?促进职
30、业教育发展,是成都市副市长傅永林近年来极力推动的事情。他日前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1年春季论坛上介绍,今年成都所有读职业学校的学生,100%享受政府资助。“富国主要是靠工业,产业工人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国力,职业教育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尽管就业率高达96%,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许多年轻人仍然不喜欢读职校。为什么?因为读职业院校不能让他们觉得和上“211”、“985”高校一样有成就感、有价值。这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反应出社会对优质职业教育的期盼。“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别应该是分类不同,而不是层次不同。”银川大学校长孙珩超说。但是,长期形成的教育观念和社会文化认同要想改变绝非一日之功。职业
31、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影响其吸引力的因素,学历低、实训差,不能满足产业需求,就业率虽高,就业质量却不高。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说:“就业问题已经不再是职业学校的首要问题。准确地说,职业学校就业率问题已经被提高就业质量的问题所取代。下一步我们的努力方向就是使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就业质量。”葛道凯介绍,教育部一直在加紧修订职业教育法,2011年将重点加强集团化办学、顶岗实习,以及学科、评估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力求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如同高技能人才短缺是由人事制度、人才观念、文化认同等诸多因素长期共同作用造成的,通过职业教育破解这一难题也不能一蹴而就。不过,有了
32、丰沃的土壤,何愁花朵不盛开?大学生创业重在“创”而不在“业”2011年01月07日 来源我国首次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根据政策,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可享受优惠,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但是从事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除外。笔者以为,出台大学生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当是进一步鼓励大学生投身创业。而把从事建筑业等排除在外,值得商榷。政府部门的税收优惠政策无疑具有引导作用。或许在政府部门看来,这一政策将把大学生创业与政府所支持
33、的产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使大学生创业更具宏大意义。但政策的本意应重在鼓励“创”而不在于“业”,从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出发,只要他们从事的是合法行业,就应该一视同仁地加以鼓励。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中,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高谈创业的梦想,不切实际地要求大学生立大志、做大事,要做科技创新创业。而实际上,能用原创性科技发明进行科技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寥寥。更符合大学生创业的创业教育,是自强自立的教育;更符合大学生创业的选择,是立大志,做小事,包括从卖快餐盒饭、卖鸡蛋做起。这不是所谓的知识贬值,而是务实的创业态度、踏实的创业精神。但由于创业教育的严重错位,现实中大学生创业的选择面极窄,
34、同时,很多学生缺乏基本的创业精神。除此之外,在大学生就业中,政府部门和高校的口号是“360行,行行出状元”,这旨在改变大学生就业行业选择过于集中的问题,也破除就业中的行业歧视。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通过提高国民接受大学教育的比例,改变社会各行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整体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也就是说,在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时,政府部门的着眼点应该是引导大学毕业生进入各个行业,这与对国家所急需的某些行业采取优惠政策,是两码事。如此看来,此次出台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甚至有可能起到反作用,使得大学生选择创业的面更加狭窄,更加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和创业观。这一政策的出台,反映出
35、有关部门对大学生创业的意义并非真正了解,对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也无真实的掌握。这其实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错位的延续。可以预见,依照这样的创业教育思路和创业引导思路,大学生创业将很难达到政府部门和学校期待的效果。作者:李江涛 孙伟丽 2011年04月24日 来源:新华网23日,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五大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大学校长齐聚清华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中外校长热议的一个话题。在他们的眼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的是什么? 缺少对科研、教学的卓越追求多位中国大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顶尖大学在学术、科研、
36、教学等各方面全方位地紧盯世界一流水平的氛围仍不够,许多人安于现状,仅满足于在国内获奖或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此外,同行之间的纯学术交流和批评不多,缺乏在争议中不断精进的文化环境。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认为,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在各方面瞄准世界一流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要勇于“与高手过招”,要拥有培养“社会领导者”的雄心和目标。美国芝加哥大学被誉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摇篮,自创校以来从这里走出了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包括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齐默告诉记者,芝加哥大学崇尚激烈学术论战是高产诺贝尔奖得主的“秘诀”,学生和教师团队始终在“充满
37、挑战性”的氛围中做学术,任何研究成果都必须要经受得起来自多方面的、激烈的论战才能“站得住”。诺贝尔奖得主跟本科生一样,发表任何学术成果也要被质疑、被挑战。建于1167年的英国牛津大学已培养出以数十位英国首相、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代表的杰出人才。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表示,牛津同样崇尚学术论战,营造并维持“公开、自由、激烈”的学术论战氛围是学校办学精神的灵魂。汉密尔顿认为,以清华为代表的中国一流大学要致力于在所有的学科、领域都追求卓越。世界一流大学要在教学、科研、教师和学生的质量、文理兼顾等各方面向卓越的标准看齐,只有这样,这所大学才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缺少全球化视野全球化视野是与会大学校长津津乐
38、道的话题,更是他们心目中对世界一流大学普遍的认定标准之一。许多国内大学校长提到,我国大学在跟踪世界尖端科学技术和最新思想潮流,借鉴发达国家优秀教学制度和经验,吸纳拥有国际学术背景人才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大学的研究成果和价值观要走出教室和实验室,去影响政策的制定、增加社会财富、让知识传播得更加广泛。在21世纪,只有全球化的世界一流大学才能有效地实现大学创造新知、教育人才、影响国际的三大职能。”汉密尔顿说,“世界一流大学要培养国际公民,使学生成为国际事务的领导者;要培养能够领导21世纪潮流的人才,一个没有全球化视野的人不可能成为引领时代的人才。”这位校长说,世界一流大学要做到学术研究的全球化,
39、应广纳国际优秀人才,在一所大学中聘任来自不同国家的顶尖学者,智慧的碰撞将创造出震惊世界的新发现。他建议,应让大学成为汇聚全球各国学生和学者的平台,并为他们提供交流的机会。李建保等多位中国大学校长认为,中国的一流大学在加强全球化视野上做得还很不够。李建保说:“我们的大学在各方面都应该放眼全球,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对他们加强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责任感教育,让他们关注世界动态,将来解决世界问题。因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为世界的进步和文明作出贡献。”缺少宽松环境与平和心态据记者了解,近年来,针对学校被管得过死,学术、科研、教学等方面缺乏宽松环境和自主政策的现状,众多中国大学不断呼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
40、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多位中国大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制约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主要因素是办学体制问题。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对于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他们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处理好与大学间的关系,将办学自主权真正放到大学手中,为学校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此外,校长们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长期的过程,全社会对于大学发展应抱有平和的心态,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位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他们的学校都是经历了漫长历史岁月的沉淀才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牛津大学校长汉密尔顿表示,牛津用了800多年才拥有目前的学术地
41、位和国际影响。此外,美国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等一批国际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均是历经数百年时间才建成的。对比中外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说:“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一朝一夕就建成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数代人锲而不舍地付出艰辛的努力。中国的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发展是长期的事业,浮躁、急躁是无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学教育应该上升为国家战略作者:于江山 2011年04月26日 14:06来源:中国教育报 国学热之所以于21世纪初叶的中国兴起,是因为其内生的本质属性契合了民族复兴的强烈诉求。这一波潮涌承
42、载着一系列厚本厚生、与时偕行的历史和时代使命。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国学的发展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四个阶段。 报春蓄势。在20世纪黄昏的波澜壮阔中,“国学热”首先在北大燕园悄然兴起,只不过北京大学点燃的国学星火并没有轰然燎原。社会的步武太匆忙,人们的物欲太强大,国学羸弱的身影无法吸引灵魂出窍的物欲的目光。当人们把灵魂抵押给欲望的时候,已无暇顾及自己的精神后院,因此听不到来自象牙塔的文化召唤。 启蒙助推。北京大学国学升温毕竟是一只报春的燕子,衔来了国学的信风,果然在10年以后,国学迎来了一段爆发的历史。先是于丹等教授们登上百家讲坛,利用先进的传媒优势铺天盖地地普降了一场国学的细雨。接下来是一个不折不扣
43、的“国学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媒体开辟国学版。这些举措十分潇洒地推开了一扇视野辽远的国学之窗,把几千年前的文明和贤哲请到了当下,让同胞们大开眼界,明白了人不仅是物质的奴隶,还可以做精神的主人。 元典徘徊。对于国学潮的不期而至,反应最敏感的还是高校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群体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向国民解读推广的义务。稍有不同的是,国学潮的这一次涌起一开始便呈现出双龙出水的态势:一是针对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另一则是针对党政干部、企事业高管等高端人群的国学课程。两者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有疏有密,但都是从元典出发构建课程。经世致用。经世致用对于国学的宗旨来讲,既是出发的基点,又是终极的目标。所以,我们今天
44、致力于国学的复兴,一定要突破纯学术的局囿,把国学放到民族复兴的时空坐标上作旷达的文章,让国学不仅在讲坛和课堂上飞扬,也要在现代中国社会的天地中驰骋。“国学的中国化”看似悖谬,实际上是国学发展中最精彩的命题。 国学的开放型构架决定了其成长的过程除了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以外,还要不断地吸纳、化育异质文明。这种成长方式和道路同时也决定了国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即知识渗透、学科嫁接、公理覆盖和人文化成。 现在,国学尚未获得明确的学科定位,因此,“知识渗透,学科嫁接”将成必然趋势。即以“通”为使命,广泛涉猎与国学有关的知识,特别注重在相邻学科的边缘或相互覆盖的区域沉潜下去,通过对不同知识的参悟佐证,打通学科樊篱
45、,从而嫁接成新的学科组群。国学的发展绝不拒绝人类文明的新成果,例如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公理化道路。随着信息科学的不断探求和发展,相信公理化一定会在国学的生存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会带来一场变革。复兴国学的另一伟大使命是以国学精粹济现代社会之困,构建中华民族新的道德大厦。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科技和西方文化的涌入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现代化起了重要的助推作用,让我们在较短时间内初步完成了现代化体系的构建。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忽略了以中华文明核心理念为主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国学发展和教育要注重人文化成,就是提醒自己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国学的发展还需要国学人才的强力支撑。 由于众所周知
46、的原因,我们国家国学人才的储备并不丰厚,国学传承面临着尴尬的局面。鉴于此,笔者认为通过“博、悟、通、化、用”来培养国学人才。“博”为知识结构,不只是通识教育;“悟”是能将知识转化的能力;“通”是在谋人谋事领域初步具备的通达意识和能力;“化”即以自我内在的生命机制“化育”前面的义项,融进自我素质;“用”是人才最终的归宿和评价标准。 “五字标准”是国学人才在教育、训练、培养领域的合成方向,其中有若干深度不一的层次,任何人都能循此找到合乎自身特点的门径。 国学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之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之一。因此,笔者建议,国学教育应该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国学列入一级学科。 将国学列入一级学科当然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决策和操作过程,但确是中国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再说,把国学列为一级学科,在学科建设和学科支撑上也并不牵强附会,如国学是一级学科,在下面设“文科门”以面向典籍,设“物科门”以囊括考古、文物、民俗、典藏诸域,设“实科门”以从事管理、军事、国医、艺术、国术、教育、戏曲等研究与推广。如此,国学的学科定位便名实俱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