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MTS实施课件.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82087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立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MTS实施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建立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MTS实施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建立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MTS实施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建立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MTS实施课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建立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MTS实施课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立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MTS实施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立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MTS实施课件.doc(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纲要建立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MTS)实施纲要策 划 人 : 王 卿 阁2010 年 10 月 10 日目 录前 言。,。4教育环境。4教育现状。,。5素质教育。6教育改革。9理论体系(一) 木桶理论。11(二)归因理论。13(三)比较优势理论。15(四)模块化理论。16(五)构建主义理论。16(六)冰山理论。17研究课题:。21建立模型:。22探讨专题:。22课程体系01、经济学基础理论。2302、管理理论与实务。2403、管理实战。2504、实用英语。2505、应用文体写作。2606、形体训练教程。2607、现代礼仪实训教程。2708、实用化妆与造型。2809、演讲与口

2、才教程。2810、播音与主持艺术培训教程。2911、商业谈判与推销实务。3012、应用心理学。3013、特长教育。3114、艺术导论。3215、才艺教程。3316、军事素质训练。3317、体育训练教程。3418、创业实践教程。3419、生活常识教程。3520、工作常识教程。3621、办公自动化教程。3622、社交实务教程。3723、知识拓展课。3724、书法教育。3825、饮食文化概论。3826、文学鉴赏。3927、健康与美容。3928、人物传记。4029、企业案例。4130、金融实务。4131、个人理财实务。4232、创造发明课。4333、行为习惯教程。4334、成功学教育。4435、战略与

3、战术。4536、影视欣赏。4537、职业资格培训。46教学模式:(一)实施“三三制”教学。46(二)强化实践教学。47(三)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47培养模型。47教学监督。48师资配备。48教学保障。49附件(一)中美素质教育比较及启示。50附件(二)当代大学生核心人格结构的研究。57附件(三)胜任素质模型。631.0.前 言:由于多年教育行业秩序混乱导致的的教育领域的整体信誉透支,民办教育领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北京华夏管理学院也在经历和其他民办高校同样的阵痛和调整。如何打造我院的核心竞争力以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最迫切难题。我院作为管理类的专业院校,至今却没有形成管

4、理类专业相关的竞争优势和特色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和反思。管理类专业从学科建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由于“应试教育”所导致的一系列灾难性后果早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有识之士的深刻思考。随着用人企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只重视理论而不注重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但反观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现状,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更多的仍然是停留在在理论研究上,在实践环节上, 也只是“只闻楼梯响,不见君下楼”,不能不值得我们的反思。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高等教育, 不同的高等教育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具有不尽相同的时代功能。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大

5、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功能也正在不断发生着悄然的变化。高等教育功能的潜变呼唤着真正的素质教育。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将全面系统的分析现存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并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2.0.教育环境:2001年我国加入WTO,入世后的中国市场,渴求着高素质的管理类人才。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教育,无论课程设置还是教学组织、教学实践都与现实的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差距。综观目前我国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走入社会后的反映,对其素质欠缺的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管理思维意识层次不高,不能适应日臻成熟的市场经

6、济发展的需要。表现为思维模式较单一,缺乏预见性、超前性、系统性和动态性。二、观察、分析、决策、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面对市场表象需要加以理性判别并决策方案时,往往无从下手;在对工商企业进行方案策划时,不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有机整合。三、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生活与工作习惯与现代企业要求不相协调。主要表现为个人自信不足或过度,不少人缺乏团队协作精神,不愿意从事基层岗位工作。四、人文素养较差。不少毕业生外语水平有限,写作能力低下,演讲及陈述方式一般,与人沟通时语言表达贫乏,缺乏诸如音乐、美学、艺术、哲学等范畴中的人文知识。2.1.教育现状对于以上所述的人才素质不尽如人意的现象,综合分析其根源

7、,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2.1.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类型上应定位为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从层次上应定位于工商企业中、高层管理类专业人才。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的管理类培养方案中文化基础课课时比重过大,专业课程设置太少,致使学生产生失落感和厌学情绪,觉得毕业后无法胜任职业的专业化分工。管理类专业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其应用型特点,必须从理论教学培养模式中走出来,以掌握企业管理的方法与技术为主导,形成理论与方法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新体系。 2.1.2.师资水平存在差距 从全国范围看,出现了各高校管理类教育一哄而上的现象,短短的时间这么多高校开办管理类教育,最令人担心的是教学质量问题。管

8、理学科有很强的操作性,管理学教师要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总体上看我国管理学师资的总体水平和国际一流学校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存在着诸如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窄、缺乏实践经验和必须的数理基础知识等系列问题。 2.1.3.教学方式、手段和教材急待改革 欧美国家在工商企业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招收有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大量采用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现场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授课大多采用小班制(20人左右),教材更新频率很快,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高校在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招收的学生大多数为应届高中生,实践经验缺乏,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课程讲授法,现场模拟、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极少,学生实践

9、条件也不理想,实习基地缺乏。 3.0.素质教育我国现在实行教育模式的基本上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也就是普通教育或者叫应试教育。而我们实施的是与通识教育相对应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心理健康等。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是以激发和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人的执行力、塑造现代创新人格、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的教育。 3.1.教育目标调整和评价体系调整的结合素质既是个体发展的最高体现,又是当今社会特别倚重的要素,创新和执行力是当今人才的重要标准,理所当然,培养高素质人才理当成为现代教育最重要、

10、最明确的目标追求,成为衡量素质教育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对目标实现状况的评估,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必然有各个层面的评估方式和方法,其集合就是评估体系,它们对目标的达成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推进我院的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教育目标进行调整,并调整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一、教育目标的调整现实教育的目标追求指向的是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而素质教育很少得到关注。正是由于教育目标上的偏差,导致整个教育格局中“素质”的失落。因此,教育改革首先要调整目标,坚定改革的价值取向,把培育高素质作为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加以确认,这正是教育责任的深刻体现。在当今知识急剧膨胀、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的着力点必须

11、由文化传承转向能力培养,这是不可违逆的趋势。强化教育的“素质”追求,就是顺应时代要求,承担历史责任。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执行力和创造力放在首位,同时鉴于知识激增、无法穷尽,应重视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去刻意追求掌握大量知识。针对目前单纯的注重知识而忽视素质的状况,我们应当提倡“素质领先、能力跟进、知识殿后”的主张,而不必担心矫枉过正。宁可牺牲一点知识掌握,也要把培养学生的素质的重任担当起来,包括教材压缩一些,难度降低一些,教师少灌一些,学生多动一些,课程丰富一些,考试办法多样一些等等,要以一系列的实际措施强化素质教育的地位。二、评价体系的调整目标的调整关系着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它需要教育

12、和教育工作者的清晰的理性、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去推动,还需要一套科学的、引导创新的、注重长效的教育评价系统来保护。坚定改革的价值取向,评价系统的保障至关重要。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易于测评、容易显效的,而素质教育的形成则是长效的、非显性的。如一堂课的教学,如果老师讲公式,学生套公式,反复强化,以“纯分数”来衡量“, 实效”上佳。如果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再练习,无疑使思维探究力得到了较好锻炼,但即时的“解题”效果却不一定占优势,故可能被贬为“热热闹闹,不讲实效”。显然现有的以分数为惟一标准的评价,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违背的。因此,必须下决心大力度地改革评价办法。日常教育评价的改革应突出以“素质”为衡量标准,重

13、过程、重综合、重全面,立足于鼓励、激发和引导,并在着力于实现完全学分制,避免学生评价标准的单一,要通过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改善,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3.2.教育思想民主和教育行为民主的结合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激活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过程,而营造教育民主氛围对深化素质教育效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民主的精神氛围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要背景条件,而且其本身就是最有力量的素质教育。这一民主氛围的构建体现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两个层面:一

14、、教育思想的民主要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品质的过程,一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自由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二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维、统一语言、统一行动,鼓励个性和独特,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错误、荒诞和越轨,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三要摒弃传统的专业分配制度,每个学生的性格取向、综合素质及能力特点都有很大的差别,不应该一入学就根据学生的意愿对学生的学业规划草草的盖棺定论,允许学生进行一学期的试读,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测试。二、教育行为的民主教育行为集中体现在师生关系上,它是教育实施的基础,是教育环境的集中反映。传统的“操纵依附”式的

15、师生关系,急需让位于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一是教育者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二是实现角色变换,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三是放弃严格控制,让学生舒展天性,生动活泼地成长发展。3.2.教育内容开放和教育空间开放的结合开放式的思维方式和个性品质是素质教育应致力培育的重要素质。现存的注入式、纵深式、刚性化、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尽管在知识、技能、效率等不无优势,然而获取这种优势的代价是沉重的,它总体上引导的是眼光向内,面向书本,面向已知,面向教育本身,训练的是封

16、闭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又远大于知识技能因素。教育迫切需要改革自成一统、自我封闭的状态,以开放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空间培育开放式思维和开拓性人格。一是教育内容的开放。科学与真理来自生活,走向发展,教育内容本身就具有开放的属性。刻意追求体系的严密与稳定,追求课程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统一,实质上是以静态的、封闭的形式来对应动态的、开放的内容,与客观课程相背离,同时构成一道道有形无形的桎梏。素质教育,急需打破教育内容的封闭。知识无法穷尽,学习内容有取有舍,不能追求完整。新知与日俱增,应建立教育内容的更新机制,及时进行调整补充,着力于引导学生关注前沿,面向未知。同时,要给予面向实际、自选内

17、容、按需施教、灵活施教的余地。同时,要通过开放的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首先,教育内容要向“全脑”开放。在重视左脑的言语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特别加强右脑空间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重视形象与抽象、直觉与分析、想象与思考的结合。为此,在频繁动笔动脑之时要特别重视观察、体验想象、动手和动感情。其次,加强开放性的发散思维训练。教学内容的编制应特别重视推出开放性问题。如具有不确定性、非惟一结论的问题,条件不很清晰、不很完备、需要搜寻和补充的问题,现实性强、容易调动研究热情的问题,鼓励独创、有广阔发挥空间的问题等。打破囿于学校,囿于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课堂应向社会延伸,向影视报刊等传媒延伸,向电子

18、网络延伸。这种空间的开放既是培育创新素质的需要,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牵动教育的必然走向。教育空间的开放有益于培养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和恢宏博大的胸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冲动,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开放式教育空间就是依认识规律理顺“思维”与“空间”的关系,恢复“思维”的应有地位。在开放的格局中,注入式、教条式没有市场,而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才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正是从中得到训练与强化的。4.0.教育改革: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呼唤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

19、型管理人才。我国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应立足于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改革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4.1.调整优化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校应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管理人才。对管理类专业来说,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意识,使学生熟悉WTO规则要求,毕业后能有效地利用WTO规则去应对挑战;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使学生具有宽阔的眼界,在未来的经济工作中能善于开展国际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二、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将成为人才能否适应社会快速变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制订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

20、创业意识、企业家精神、动手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三、必须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一招鲜,吃遍天”的信条在当前社会仍然适用。基于这种理念,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加大各专业课程的比重,尤其在必修课中要体现这种思想。至于全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修读或副修第二专业来完成,当然在专业计划的任选课程中,也可以设置一些相关课程,以照顾全面发展的需要。4.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创新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的总体素质,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而管理科学的特点之一是多学科的系统综合。基于此,从事管理类本科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应努力培养以下几方面的素养:应用计

21、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展第一课堂授课教学的能力;全球性经济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和应用的能力;实验设计、趋势预测、方案决策的能力;创新性的学术研究能力;管理实务运作能力。 4.3.改革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不断改革。该体系所列课程将会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凸显它们特殊的价值: 一、培养双语人才的课程。入世后企业更加需要与不同语言的客户打交道。因此,高校管理类专业应开设普通和专业外语,培养具有国际合作与竞争意识和双语表达能力的专业管理类人才;同时也应重视母语的继

22、续教育,提高学生表达自我思想和与人沟通能力。二、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自主活动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从世界各国来看,大学阶段开设研究性课程已成为一种趋势。而且不能把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看作只是个别课程的任务,它应贯穿在大学生所有的学习生活中,尤其是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如此。 4.4.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 一、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管理类专业实践性环节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践和集中性实践环节,管理类本科专业应保证平均每学期不少于2周的实践时间。 二、将原来的专业实习作改革,将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改校园实训课;第二部分与社会调查结合起来,安排在课余进行;第三部分改为企业实操与市场调

23、研,促使学生在接触社会中来锻炼他们的实践活动能力。三、根据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实践方式,如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主要以案例教学为主;对会计专业则尽量安排去会计事务所,然后辅以模拟实践练习;对市场营销专业,因其实习可以为企业带来某些利益,企业乐于接受,最好安排到企业进行产品推销等。在后两种方式下,需要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以提高实习效果。四、推进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咨询和研究。在管理类学院,老师主持研究和参与更多的商业项目。挑选一些能力比较强,又有兴趣的同学加入到项目小组中,既可以分担老师的负担,同时对学生又是极好的锻炼机会。5.0.培养体系: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Management Traini

24、ng System,简称MTS),是根据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将岗位职能与能力和素质衔接而建立的能力导向型的逆向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管理类人才素质教育体系,是结合了心理学、人力资源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全面素质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该系统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考虑到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结构、性格取向、行为心理、认知特点、市场需求,对学校的教学模式、教材、以及师资结构和岗位职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5.1.理论体系:5.1.1木桶理论水桶理论是指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该理论多被用于管

25、理学,将任何一个组织比喻我一个木桶,企业的各个部门或职能被比喻为每一个木板可,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木桶理论演化,即木桶代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一个人素质按照工作需求分解为若干种能力,比如按照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鲍莫尔德观点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十大条件:一、合作精神,愿意与他人共事,对人不用压服而用说服和感服;二、决策才能,能根据客观情况做出决策,具有高瞻远瞩的能力;三、组织能力,善于发掘下级才智,善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四、恰当地授权,能把握方向,抓住大事,而把小事分散给下级去处理;五、善于应变,能随机应变,不墨守成规;六、勇于负责,对国家、下属、

26、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都负有高度的责任心;七、敢于创新,对新事物、新环境、新技术、新观念有敏锐的感受力;八、承担风险,敢于承担风险,有雄心,能创造新局面;九、尊重他人,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狂妄自大,能器重下级;十、品德超人,品德为社会和企业内的人士所敬仰如果这个木桶就是由十块木板组成,那么每一块木板都代表着以上所列的某一种素质,最短的木板(也就是人的缺点或弱点)将决定着这个人整体的能力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经济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把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按照道德伦理素质、心理人格素质、观念素质、经济与管理素质、政治与军事素质、文化素质、经验素质、能力素质八种专项素质进行解析,每一种素

27、质又是由若干种能力合成,将每一种素质逐一分解,比如能力素质可以分为1、决策能力、2、组织能力、3、领导能力、4、控制能力、5、创新能力、6、学习能力,针对每一种能力,根据能力特点和人体工程学、心理学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已达到完善能力结构最终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水平的目的。5.1.2归因理论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断。了解了原因后,就可以加以预测,从而对人们的环境和行为进行控制。最早从事归因理论研究的美国社会科学家海德(F.Heider)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一定有原因的。或者是决定于外界

28、环境,或者是决定于主观条件。如果认为是来自外界,包括周围环境、他人、工作特殊性、运气等,就是情境归因或外归因。如果认为是来自本人自身特点,例如兴趣、动机、心境、态度、性格、能力、努力程度等,是个人倾向归因或内归因。当然,也有可能认为是两者共同影响的结果。一、归因教育的意义1、归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必须进行归因,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归因结果不同,教育措施也就不同。如对一个学生经常迟到的行为作情境归因的判断(即判断迟到的主要原因是诸如路远、交通堵塞、天气变化等外界环境)与作个人倾向归因的判断(即判断迟到的主要原因是诸如纪律性不强、对学习不重视等主观条件),所采取的

29、教育措施是完全不同的。所谓“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都是以归因分析为前提的。如果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的行为不作任何的归因,教育工作就会无的放矢,就会同质化。可见,归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2、归因有助于教学的改进和教师的进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通过信息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归因,才能及时地、有针对性改进教学工作。在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进行归因时,如归因为个人倾向(学生不用功或学不得法而成绩差)的,就要及时教育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学习动机或改进学习方法;如归因为情境(教师教不得法)的,教师就要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只有及时地进行归因,不断改进学法和教法,教学工作才能进步。反思和更新,

30、是推动教师顺利通过他们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而健康成长的机制。反思包括5个阶段,即发现迹象、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分析原因和检验结果。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反思的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地进行观察和思考,而归因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没有归因,就没有教师的反思和更新,也就没有教师的成长。二、加强归因训练,掌握正确的归因方法1、养成良好的归因习惯就工作成就而言,内在归因可以分为努力的程度和能力的高低;外在归因也可以分为作业的难度和运气的好坏。就个人可以控制的程度而言,作业的难度、运气的好坏和能力的高低等都是难以控制的,或者至少是目前难以控制的。目前最有可能控制的是自己努力的程度。学生若倾向于将

31、学业成就的结果归因于自己努力的程度,而不是归因于运气的好坏、题目的难易与自己能力的高低时,高成就动机对学业成就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学生会更加努力学习。在社会生活中做个人行为归因时,越是作内归因的,在遇到失败时就越能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相反,越是作外归因的,在失败时就越可能怨天尤人,甚至会出现反社会的倾向。所以,教师除了自己认真学习归因理论,掌握科学的归因方法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改变学生的不良归因习惯,以便使学生习惯于作个人倾向的归因,将学习成败更多地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从而增强成就动机对于学习成绩的正面影响。2、克服归因中的偏见我们知道,在思维方法中,“趋利避害”是人们的一条永恒的原则

32、。人们在进行归因时,在可利用的信息相同的情况下,往往是对自己的成功作主观归因,对自己的失败作客观归因;对别人的成功作客观归因,对别人的失败做主观归因。这就是归因中的偏见。这种现象,不但在学生中存在,在教师中也很常见。这是改进工作的一大障碍。要克服这一现象,就必须以归因理论为指导,加强归因训练,以科学的理性引导自然的本性。3、自觉应用归因原则为了使归因更全面、更准确,在归因中应遵守以下原则:特殊性。是指分析他人行为是否特殊。例如,当发现某学生某学科成绩很差,进行归因时,首先要看看该生其它学科成绩如何。假如其它学科成绩都很好,则这一学科成绩差是特殊的,就可归因为该生对这一学科缺乏兴趣或教师的教法欠

33、佳。连续性。是指分析他人行为的发生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当发现某学生某学科成绩很差,进行归因时,要看看这是历来如此还是最近才骤然如此,然后才进行归因。一致性。是指分析他人行为表现是否与其他人一致。当发现某学生某学科成绩很差,进行归因时,要看看同班的其他学生的该学科成绩是否也很差,然后才进行归因。根据特殊性、连续性和一致性等原则进行归因,其实就是在对某行为进行归因时,以其它方面为参照点。即在发现某学生某学科成绩很差,进行归因时,要以该生的其它学科的成绩、该生该学科过去的成绩和该生同班同学该学科的成绩等方面作为参照点,才能使归因分析全面、准确。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虽然也常常采用这些原则,但却是不自觉

34、、不全面的。只有以归因理论为指导,才能使我们自觉地、全面地运用这些原则,避免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我们要根据教育对象的行为和外部表现对其心理活动进行推测,即行为归因,而且还要进一步对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进行归因,并进而对其未来行为进行预测,从而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对影响学生身心的环境和行为实行有效的调控,创造有利的情境因素和个人倾向因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根据归因结果调整教育方案,以完善教育教学的目的。5.1.3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相对立,是指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比较被优势广泛应用

35、于对外贸易领域。我们将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原理结合教育学的规律进行演化:一、即一个人根据他(或她)的性格、能力特点等相对于某种特殊的岗位职能存在比较优势。二、任何人因为经历、差异、思维、能力、背景的不同都会有针对性的、最佳的培养方案,已达到发现天才的目的。三、演化为唯一理论。假设一个人某种能力比较出色(比如:在一个企业上百个职员中,他(或她)的英语沟通能力前十名、计算机水平前十名、仅有学经济类专业的十个人之一,如果该公司在内部想选择一个适合对外贸易岗位的人才,这个人将占有比较优势,甚至是最佳人选。我们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还比较肤浅,但给我提供了培养具有竞争力人才的途径。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岗位的划分越来越模糊,一个岗位往往需要几种专业素质的配合,即复合型人才。我们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分析,建立每个人的比较优势工作岗位档案,进而针对性的培养。5.1.4模块化理论模块化理论是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模块化教育模式,以“模块式技能培训”和“能力本位教育”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模块式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