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知识培训.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87476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2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论知识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理论知识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理论知识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理论知识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理论知识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论知识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知识培训.docx(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业知识产品介绍(密钥)一、佰草火龙灸:陈艾(湖北蕲春,李时珍的故乡五月采摘的艾存放三年)+39种名贵中药材,以现代化萃取、纳米技术、无烟处理、碳化自然烘干而成。配料:艾,取自于三年以上的艾,新艾直接用于人体会伤到经脉,必须经过三年以上的避光储存后:“性”就很温和,而且是取于艾叶最精华的部分,经过无烟处理所以对经络以及穴位的渗透更深,治疗效果更好。川芎:归脾经、祛脾湿。 桂枝:解肌;分解肌肉酸痛。陈香:活血化瘀。 藏红花:活血,化瘀、补肝气。细辛:明目、滋养肝肾。 三七:是个宝、保肝救命少不了。降香:活血、化瘀。 白芷:祛湿。防芷:补肺、脾气。 杜仲:补肾气。略生产周期:27-29天 .制作过

2、程:分捻、配料、萃取、压缩、自然风干,包装。与普通艾的区别:1、无烟2、味淡3、燃烧时间长4、火力渗透强,400度5、安全性高,灰烬不易脱落。二、艾叶的功效:(本草纲目):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艾叶的古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药之不到,针之不及,必灸之。三、温灸的适应范围:1、温通经络,行气活血2、祛湿逐寒,消肿散结3、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美容、瘦身4、适用于临床上(虚寒证,也可用于实证和热证如:中风脱证,风寒湿痹,呕吐,腹痛,泄泻,哮喘,腰背疼痛,阳痿早泄,关节肿痛)妇、(月经不调,痛经,经期不规则,宫寒

3、不孕,子宫肌瘤,乳腺小叶增生以及更年期等表现)四、温灸的方法:传统的方法:(1)、化脓灸;针对慢性疾病直接在皮肤上面灸;影响美观(2)、非化脓灸(隔物灸):姜、蒜、盐灸(3)、灸器灸(疗效差)现在常用的方法:1、定点灸 2、雀啄灸3、回旋灸4、一字灸5、神龙摆尾灸(五)温灸的注意事项:1、孕妇的腰腹部不能灸 2、内火旺的不建议灸 3、女性生理期不能灸 4、三高人群不能灸5、血管较密集的地方要慎灸(眼、腘窝) 6、发烧及酒醉的人群不能灸 7、严重感染伤口化脓过敏体质的人群不建议灸8、温灸过程中多喝60度左右的温开水 9、温灸过程中注意力要集中,操作过程中边做灸边做安抚动作测试温度防止烫伤烧伤。灸

4、距早:2-3厘米,后4-5厘米 10、温灸后禁吃寒凉食物及喝冰水、6个小时内禁止洗冷水澡。(六)温灸过程中或过后的秘现反应的防止措施1、皮肤红痒、出红诊(正常)2、皮肤起轻度水泡:正常(体内湿气重)3烧伤烫伤引起的化脓(水泡小的可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泡或者化脓的处理:用无菌针刺破水泡放出水/脓液敷上消炎的药物即可)中医基础知识与养生自然界与人体的五行属性自然界五行人体五味五色五气五化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酸青风生东春木肝胆目筋怒泪苦赤暑长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甘黄湿化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延辛白燥收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涕咸黑寒藏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唾一、五脏(一)、肝:位于隔下,右胁之内,腹腔

5、之上,五行属木,与胆相表里1、肝的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在志为怒,泪为肝液。(1)主疏泄:疏泄,即,疏通畅达之意。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升发的特性,能条畅全身的气机。1)条畅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只有气机的调畅,才能维持气血的正常运行,脏腑的功能才能正常的发挥。假如肝失疏泄,气血运行失常,使气机阻滞,可见胸胁,两乳或少腹胀满不适,女性容易导致乳腺小叶的增生;气滞血行不畅,则出现胸胁刺痛、女性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现象。若肝气升发太过,出现面红耳赤、头胀头痛、目赤肿痛、头晕耳鸣,甚则血随气升而见吐血、咯血,甚则昏厥。2)调节情志: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 调畅

6、,气血顺畅,则精神愉悦,心情舒畅。若肝的疏泄失常,肝气郁结,则心情抑郁,闷闷不乐,而善太息;肝的升发太过,则肝阳上亢或肝火旺盛,可见精神亢奋,烦躁易怒,睡眠差,太阳穴青筋突出。3)协助消化:协调脾胃的升降的先决条件,若肝失疏泄。可使胃失和降,而见恶心,呕吐,嗳气,呃逆、胃脘胀满疼痛等肝胃不和的表现。或使脾气不升,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肝脾不调的表现。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肝的疏泄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帮助脾胃对饮食的消化 吸收。肝气郁结,则可导致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异常,出现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厌食油腻,甚则黄疸。4)调理冲任,促进排精。调节妇女的月经的形成和白带的形成以及孕育的功能,调节男子精液的

7、正常排泄。(2)主藏血;(25的血液平卧时血液流于肝脏。)指肝脏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液量的作用,以适应人体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需要,并防止出血的发生。当人体处于安静的状态下,机体的血量减少,部分血液回流至肝脏并储藏起来,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机体的血液需要增加,肝脏储藏的血液被调动起来,以满足身体各组织器官的需要。“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藏血功能失常,一是肝血不足,可见两目干涩昏花,视物不清、夜盲、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二是肝不藏血,导致出血之证,而见,吐血,妞血、妇女月经过多或崩落等症。2、肝的生理连属(1)肝在志为怒:怒属于一种不良的精神刺激,是人们在情绪激

8、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怒在一定限度内是情绪的宣泄,对维护机体的生理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若大怒不解,则成为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肝气上逆,可见头胀头痛,甚则血随气升,而见呕血或昏厥。(2)在体合筋、其华在抓:筋,即筋膜,附着于骨聚于关节,是连接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特殊组织。所以肝血充足,筋得其养,则肢体强健有力,活动灵活自如。若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则出现手足震颤、肢体麻木或屈伸不利;若热邪亢盛,燔灼肝经,筋脉挛急,可见四肢抽搐,手足震颤,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肝风内动之证。爪,即指(趾)甲。肝血养筋。肝血足,则爪甲坚韧,红润有泽;肝血亏虚,则爪甲软薄而质脆,色夭而枯。出现:贫血、指甲没有血色,容易折断

9、,小月牙减少(正常6-8个)(3)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上系于目。肝的精气上注于目,目的视觉功能的发挥需要肝血的滋养,所以说“肝开窍于目”反过来,肝的功能正常与否,也可以从目反应出来。肝血足。则视觉灵敏。若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两目干涩,或视物不清;肝经风热,则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则目睛上翻;肝胆湿热,则目睛黄染。(4)泪为肝液:肝开窍于目,泪为目睛之液,故泪为肝之液。若肝血足,目睛中津液满溢,则能濡润双目,从而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若肝的功能失常,可导致泪液分泌异常。肝血亏虚,津液分泌不足,则两目干涩;肝经风热,则迎风流泪;肝经湿热,则目眼屎增多。肝脏还具有解毒代谢的功能、分泌巨噬细胞,吞噬癌细胞

10、。肝分泌的退黑素可以抑制雌性激素的增长。褪黑素的作用可以美白,40岁以上的女性应少吃豆类、蜂蜜蜂胶,饲养的鸡。含有天然激素可诱发女性雌激素增高形成:子宫肌瘤,乳腺小叶增生。怎么辨别肝的功能强弱a) 看眼睛的大小,眼大的肝功能弱,与之相反则好b) 看眼白(眼白没有血丝,不浑浊,肝的功能好)与之相反则好c) 看指甲的颜色;粉红色,小月牙6-8个、指甲横纹,坚纹清楚则好。与之相反则好d) 太阳穴,鼻梁出现青筋(小儿消化系统不好)腕部、脚后跟出现青筋(妇科问题)食指代表肝脏,出现青筋肝功能不好。养肝的食物:绿色的食物(小麦)、蔬菜(西兰花)、水果(李子、青苹果等)治疗主穴:阿是穴、肝胆腧穴、血海、膈腧

11、穴、三阴交、期门穴(6肋骨间正中线旁开四寸)(二)、心:位于胸腔,形似倒垂的连蕊,外有心包护卫,五行属火,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于小肠相表里。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主藏神、心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开窍于舌、汗为心液。(1).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是指心具有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心的气血充足,脉道通利,则面色红润。脉象和缓有力。若心的气血亏虚,脉道不充,则面色苍白无华,脉象细弱无力;若心气不足,行血无力,或瘀血阻滞,脉道不畅,则面色青紫、心前区闷痛或刺痛、脉象细涩或结代。心主血脉可以从面色,脉搏,胸部的感觉等方面反应出来。(2).主神志:即主神明,亦称藏神。神,有

12、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诸如人的面色,语言,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通常所说的神气。狭义之神:指认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记忆,灵性,推理,判断,综合,分析,比较,抽象等。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主持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作用。心主神志的功能可表现在于精神,意识,细微睡眠等方面。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睡眠安稳。功能异常,可见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健忘,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昏迷。心的气血充足,运行顺畅,神有所养,神思敏捷。若心的气血衰少,心神失养,则精神萎靡,心慌心悸,失眠多梦;若热入血分,心神被扰,则烦躁不安。2、心的生理连属(

13、1).心在志为喜;志,指情志而言,喜,是人们对外界的刺激引起的良性反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心之气血充盈,则心情愉悦,气和志达,营卫通利。若喜乐无度,则心气涣散,神志不宁,甚至累及五脏。(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血脉。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华,即光彩,光华之义。其华在面,是指从面部的色泽变化,可以反应出心之气血的盛衰。由于面部的血脉比较丰富,临床更易于观察,以了解心的功能。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而有光泽,若心之气血不足,则面色苍白无华;若心血淤滞,则面色晦暗或青紫。(3).开窍于舌:开窍,是指内脏与体表官窍之间所构成的特定联系。心开窍于舌,是指心之别络上系于舌,心之

14、气血上注于舌,使舌能正常发挥其司味觉和表达语言的功效,故舌为心之外候。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变,又可从舌上反映出来,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或舌糜烂生疮;心血淤滞,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4).汗为心液:汗是阳气蒸发津液而成,并由汗孔排出来的液体。津液为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汗为津液所化,津液和血液同出一源,而血归心所主,故“汗为心之液”之称。汗出过多,不但耗损津液,亦常损伤心气,心血,而见心悸,气短,面色恍白,神疲,甚则肢冷。亡阳。心在人体的异常表现的辩证:1、精神:睡眠(失眠多梦、精神萎靡)2、全身:面色苍白,舌淡,涣白、舌增厚,口舌生疮,瘀斑

15、,胸闷,气短,气喘。3、看中指纹路:指纹路平向或高于小指则好。青色:主寒证,淤血、痛证,青为经脉淤阻,气血不通。面色苍白淡青,多属于寒邪外袭;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胸痛或刺痛,为心气不足,心血淤滞小儿高人,鼻柱,眉间及口唇周围出现青色,常为惊风或惊风前兆。主治穴位:心腧穴、内关血、神门、合谷穴。(三)、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行属土,与胃相表里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脾在志为思、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涎为脾液。(1).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精微,

16、并进一步转输至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1).运化水谷:脾对饮食的消化吸收作用,及输布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的功能。若脾气健运,则营养充足,脏腑功能旺盛,身体强健。若脾失健运,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见腹胀,便溏,食欲不振,消瘦,倦怠乏力以及气血生化不足等病理表现。2).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具有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是人体水液的一个重要环节。水入于胃,经脾的转输作用上输于肺,经过肺的宣发肃降作用,外达皮毛以润肌肤,化生汗液,下输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化成尿液排出体外。若脾运化水液的功能 强盛,可以防止水液停滞,否则,就会导致水湿停留,产生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而见腹泻,便溏,水肿的病理表现。(2)、

17、主升清:指脾的生理特点而言。升,即上升,输布和升举;清;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主升清,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以及头目,并通过心肺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脾能升清,则水谷精微能够正常吸收和输布,且内脏不致下垂。若脾气虚弱,清气不升,则水谷不化,气血生化泛源,而见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便溏等症;或使脾气下陷,内脏下垂。(3)、主统血:统即统摄,控制,约束之义。脾主统血,指脾能够统摄、控制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而不至溢出脉外地作用。若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则血溢脉外即脾不统血,可见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肌衄等症。2、脾的生理连属(1)、脾在志为思:思: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

18、种状态。若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可导致脾气郁结,运化失常,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满,食少倦怠,大便稀溏,心悸失眠等异常表现。(2)、在体和肉、主四肢:脾在体合肉,是指脾能够化生精微物质以充养肌肉,肌肉丰满与消瘦与脾气的盛衰关系密切。脾主四肢,是因为四肢运动与肌肉的收缩,舒展功能密切相关,所以四肢运动亦赖于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充养作用。故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有力;反之,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则肌肉消瘦,四肢乏力,甚则废痿不用。(3)、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指人的饮食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有关。脾气健运,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如脾失健运,则口淡乏味;脾壅湿热,则口甜口粘。

19、其华在唇是说口唇的色泽变化可以反映出脾气的盛衰。脾气健运,化源充足,血脉充盈,口唇红润有泽;脾气虚衰,气血不足,血脉失充,口唇淡白无华。(4)、涎为脾液:涎为口津中较为清稀的部分,由脾气化生,转输布散。涎有清洁口腔,保持口腔黏膜的作用。若脾胃失和,则可导致涎液的分泌失常,而见口涎自出的表现。主治穴位:上中下脘、梁门(中脘旁2寸)、胃腧穴、天枢穴(肚脐旁开2寸)、足三里。脾在人体的异常表现的辩证:黄色,黄为脾虚湿盛,或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肌肤失养所致;面色淡黄,枯槁不泽,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面色淡黄而虚浮,多因脾虚湿盛所致;身、面、目俱黄为黄疸,多为湿热或寒湿所致。(四)、肺:居于胸腔,

20、左右各一,其位最高,覆盖五脏六腑“华盖”“娇脏”五行属金,与大肠相表里。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主宣发肃降、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在志为忧、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涕为肺液。(1)、主气,司呼吸,指主肺主持人体之气的功能。1)、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不断地进行体内外气体的交换。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若因各种原因导致肺的功能异常,则出现胸闷,咳嗽,踹促,呼吸不利。2)、主一身之气:指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由肺所主。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的运化的水谷精微结合而成宗气,宗气,维持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其次,肺主一身之气还体现在肺的呼吸运

21、动调节着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肺主一身之气正常,则脏腑功能旺盛。若肺主一身之气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气得生成和运化的异常,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2)、主宣发肃降: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分散的作用。肃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和是使呼吸道保持清洁的作用。肺主宣发的功能体现三个方面:1)、通过肺的呼吸运动呼出体内的浊气;2)、将脾转输得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3)、宣发卫气,调节腠里的开合,排出汗液,维持体温相对的恒定。肺主宣发的功能障碍,则肺气闭郁,呼吸不利,而见咳嗽,咳喘,胸闷,以及鼻塞,流涕等。肺主肃降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1)、通过肺气得作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2)、将吸入的清气及有脾转输致

22、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3)、肃清肺和呼吸道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清洁和通畅。若肺失肃降,则可出现咳嗽、咳痰,呼吸表浅等病理的表现。若二者功能失调;发生:肺气失宣、肺失肃降。常见:气短、咳嗽咳痰、胸闷。气促、鼻塞流涕等表现。(3)、通调水道:主行水、指肺的宣发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的宣发,不但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而且通过调节汗孔的开合排泄汗液,来调节水液的代谢;肺气得肃降,将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经肾膀胱的气化作用,生产尿液排出体外。若肺失通调,则水液停滞而生成痰、成饮、甚则全身水肿。(4)、朝百脉、主治节: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血脉会聚于肺,并经过肺

23、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气体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有清气的血液通过血脉输送于全身。病理情况下,若肺气壅塞,可导致血脉运行不畅,甚则血脉淤滞,而见心悸胸闷,口唇青紫等病理表现。治节,即治理调节主要有四个方面:调节呼吸功能;治理和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2、分得生理连属(1)、肺在志为忧:“悲“亦为肺志。如悲忧过度,可出现呼吸气短等肺气不足的表现。反之,若肺气虚损或肺失宣降,就会导致机体对外来刺激的耐受性下降,而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2)、在体合皮、其华在毛;指肺具有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的作用。正常则皮肤固密、毫毛润泽,抗御外邪的能力

24、强。肺气虚弱,不能输精于皮毛,则皮毛憔悴,枯槁不能宣发卫气肌表,肌表失固,抗御外邪能力低下,可见自汗,易感冒。反之,若外邪侵袭皮毛,亦可影响于肺;而见发热,恶寒,鼻塞,咳喘等肺失宣泄的表现。(3)、开窍于鼻:鼻为呼吸之气出入的门户,故鼻为肺之窍。鼻的通气嗅觉功能都与肺气得功能密切相关。故肺气和则呼吸通利,嗅觉灵敏。外邪袭肺,肺气失宣,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失音等。(4)、涕为肺液:涕为肺宣发的津液经鼻腔分泌而成,对鼻腔起着润泽的作用而不外流。若肺失宣降则导致涕的分泌和性状的异常。如热邪壅肺,则鼻窍灼热而涕黄稠;风寒袭肺,则鼻塞不通或鼻涕清涕。养肺食物:白色:山药、梨子、白银耳等。(五)、

25、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先天之本”五行属水,与膀胱相表里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在志为恐、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唾为肾液。(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精:广义: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功能和各脏腑功能活动的一切精微物质;狭义:指禀受于父母而储藏于肾,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成熟的作用,“生殖之精”主藏精:指肾具有摄纳,储存和封藏精气,使之不致于无故流失的作用。肾藏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称为“先天之精”,与身俱来,是形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人出生后,由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和歌脏腑之间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称之为“后

26、天之精”。两者要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而后不断充盛;后天之精必须以先天之精为动力,才能不断地摄入和化生,二者密切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而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状;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27、;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状;五八,肾气衰,发堕齿稿;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若肾中精气不足,可见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出现五迟:(齿迟、语迟、发迟、站迟、行迟),成人出现生殖功能减退或早衰。若肾中阴阳平衡遭到破坏,如肾阳不足,阴寒内盛,则见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小便频数、五更泄泻、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冷不孕等;若肾阴亏虚,则虚热内生,可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目眩或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症。(2)、主水: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故肾有“水脏”之称。肾中阴阳平衡,则膀胱开合有度,水液代谢能够正常进行。若肾

28、中阴阳失衡,肾阳虚衰,气化失常,关门不利,则小便不利,尿少,水肿;若气不化水,膀胱失约,又可见小便清长,夜尿增多,或遗尿,小便失禁等。(3)、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并使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从而维持呼吸功能的正常运行。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则出现呼吸表浅,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症,临床上称为“肾不纳气”。2、肾的生理连属(1)、肾在志为恐;恐是人们对事情所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惊恐相似,同为肾志,都属于不良的精神刺激,均能伤肾。惊恐伤肾,常导致肾的气机逆乱,封藏失职,而见二便失禁,或遗精滑泄等。(2)、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肾中精气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组成

29、部分。肾藏精,精生髓,而髓有骨髓、脊髓和脑髓之分。髓居于骨中,滋养骨骼;脊髓上通于脑,聚而成脑,故称“脑为髓之海”。若肾精充足,髓得所养,则骨骼发育正常,坚固有力;脑髓得充,则脑的发育健全,思维敏捷。若肾中精气不足,骨髓空虚,则小儿发育迟缓出现:五软:(头软、颈软、肌肉软、口软、手足软);或老年人骨质疏松脆易折等。“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由肾中精气充养。因此牙齿的生长脱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肾气盛,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肾气不足,骨髓空虚则小儿牙齿生长迟缓,成人则易于松动脱落。“发为血之余”,发的营养来源于血,但发的生机根源于肾。肾藏精,精能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黑而润泽;若肾

30、精不足,则毛发干枯稀疏、或发白易脱落,故称“肾其华在发”。(3)、开窍于耳及二阴;耳为听觉器官,肾中精气的盛衰与耳的听觉功能密切相关。肾中精气充盛,则听觉灵敏;肾中精气虚弱,则听力减退,甚则耳鸣耳聋。如老年人肾中精气自然衰减,则听力下降。所以说:“肾开窍于耳”。二阴是指前阴和后阴。前阴是排尿、生殖器官,后阴为排泄粪便的通道。尿液的生成和排泄都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功能正常:尿液正常排泄,气化失常,则导致小便增多,尿失禁,遗尿,或小便不利、尿少、水肿等。肾中精气的盛衰对人体的生殖功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若肾中精气不足,或失于封藏,则可导致成人生殖功能减退甚或男子滑精、早泄,女子闭经、不孕。大便的形成

31、和排泄,虽在大肠,但又需肾阴的滋润,肾阳的温养和推动作用。若肾阴不足,则肠道失润,大便干结;肾阳虚衰,则脾失温养,大便便溏、甚则“五更泄泻”,或大肠传送无力,大便艰难不行。故又说“肾开窍于二阴”。(4)唾为肾液:唾是口津中较为稠厚的部分,为肾精所化,具有润泽口腔,帮助消化的作用。唾液咽下而不吐,可以充养肾精,多唾、久唾可以耗伤肾精;肾阳虚弱,肾液不固,则口中多唾,肾精亏虚,则口干舌燥而少唾。肾的辩证:额头、耳朵、小拇指、腰区。(1)看额头的宽窄,颜色的瑕疵(2)看耳朵的大小,厚薄,瑕疵。耳轮淡白,为气血亏虚;耳轮红肿;为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耳轮枯槁焦黑,多为严重肾精亏耗;耳廓瘦薄,多为先天肾气

32、不足;耳轮干枯萎缩多为肾精或肾阴不足小常识:(当人到一定的年纪时人体的器官都不在增长唯独耳朵每十年增长0.22毫米,)(3)看腰区:颜色,皮肤凹凸。及下肢有无水肿等表现。面色黑而黯淡,为肾阳虚;面色黑而干焦,为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为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面色黑尔晦暗,肌肤皮肤干燥,状如鱼鳞,为淤血证。(4)头发发黄稀疏干枯,且易脱落,为精血不足;少年白发伴有腰膝酸软,失眠健忘,多为肾虚。主治穴位:阿是穴、肾腧穴、命门、腰阳关、腰眼穴、大肠腧穴、八廖穴、环跳、委中、三阴交、足三里。补肾的食物:黑木耳,黑豆,黑米等。二、六腑(一)、胆:胆附于肝之短叶,与肝相连,呈中空的囊性器官。胆既是六腑之一,又

33、是奇恒之俯之一。1、胆的主要功能:(1)、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味苦,呈黄绿色,具有促进食物消化吸收的作用。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贮存于胆,故称胆为“中精之腑”,“清净之腑”。胆汁的排泄必须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调节和控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健旺。若肝气郁结,胆汁排泄不利,则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正常。可见胸胁胀满、食欲不振、或大便失调;若肝的疏泄太过,胆气上逆,则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若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则见黄疸;胆汁排泄不畅,日久则导致沙石淤积。(2)、主决断:决断属于思维的范畴。胆主决断,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并作出决定的作用。由于肝胆相互依附,互为表

34、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所以肝胆的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着精神思维活动的正常运行。胆气不足:多易惊善恐,遇事不决等。(二)、小肠:位于腹中,上端通过幽门与胃相接,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接,为中空的管状器官,呈迂回环叠积之状。主要功能:1、主受盛,化物 受盛,是指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二是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须在小肠停留一段时间,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化物;即消化,变化,是指小肠初步消化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将水谷化为精微。若小肠受盛,化物的功能失调,则可见腹胀,腹痛,或为腹泻,便溏。2、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残渣。小肠功能失调,可导致:水走肠道,而见

35、大便溏泄,小便短少等症。临床上常采用“分利法”来治疗泄泻,即所谓的“利小便以实大便”。(三)、胃:位于隔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分位上、中、下三部分。即上脘,中脘,下脘,因此成为胃脘。主要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是指胃能够容纳由食管下传的食物,并将食物进行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的功能。故胃称为“水谷之海”、“太仓”如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则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气酸痛,消谷善饥等;胃气大伤,则饮食难进,预后较差,甚则胃气败绝,生命垂危,故有“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2、主通降 是指胃气以通畅下降为顺。饮食入胃,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清者由脾

36、转输,浊者下传于大肠,化为糟粕排出体外,整个过程靠胃气的“通降”作用来完成。胃主通降就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因此,胃失通降,不仅使食欲下降,而且浊气上逆发生口臭,脘腹胀满疼痛,或嗳气,呃逆,大便秘结,甚则出现恶心,呕吐等症。(四)、大肠:位于腹腔,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连,下端与肝门相接,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叠积之状。主要功能是转化糟粕。大肠传导失司,则可导致排便异常如大肠湿热,气机阻滞,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若大肠湿热,则肠液干枯而便秘;若大肠虚寒,则水谷杂下,肠鸣泄泻。(五)、膀胱:位于小腹部,为中空的囊性器官,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下通过尿道开口于前阴。主要功能贮存和排

37、泄尿液。尿液为津液所化,尿液的形成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下输于膀胱,并调节膀胱的开合,最后排除体外。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则膀胱开合失司,则小便不利,或为癃闭。或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尿失禁等。(六)、三焦:人体脏腑中最大,有名无实,有“孤腑”之称。部位划分,膈肌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膈肌以下脐部以上为中焦,包括脾胃,脐部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与心包相表里。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三焦为人体元气通行的道路。元气发源于肾,必须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以发挥其激发,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作用,从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2、为人体水液运行道路 是指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

38、用。人体的水液的代谢,虽然赖于个脏腑的共同作用来完成,但又必须以三焦水道的通畅为条件才能正常的进行。若三焦水道不利,则肺,脾肾等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难以发挥。因此起着代谢的重要作用。(1)、上焦淤堵:提示:呼吸系统疾病;可见气短,胸闷。咽喉肿痛,痒,口干。水肿,面部的皮肤,毛孔粗大易长痘。主治穴位:膏肓穴、大椎穴、列缺穴(2)、中焦淤堵:提示;消化系统,胃胀气,胃酸,便秘,便溏,口臭,亚英出血,身体消瘦,虚胖五弹性。主治穴位:上中下脘穴、神阙穴、关元穴、足三里穴。(3)、下焦淤堵:提示;1)、眼部干涩,食物不清模糊;2)、手、指甲断裂;3)、肝不藏血;解毒功能代谢差,出现口干 口苦;肾膀胱:生殖

39、及排泄:男性出现精子成活率下降,不育;女性引起宫寒不孕,排泄,导致水肿尿频尿急等排泄功能的异常。主治穴位:命门穴、腰阳关穴、委中穴、复溜穴、阳陵泉穴、太冲穴。十四经络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沟通人体上下表里,联络脏腑肢节,运行气血的通道。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构成,遍布全身,如同渠道一样,有主干有分支。构成网络。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卫,贯穿上下,将人体脏腑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籍以行气血,营阴阳,是人体各部的功能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所以有古语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说法”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和难以计

40、数的孙络、浮络组成的。我们重要掌握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即可。二、十二经脉1、十二经络的内容: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劲),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他们是12经络的主题,所以又叫“12正经”2、十二经络的名称、分布:12经络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其名称是根据阴阳学说并结合脏腑、手足而定的。为什么要学习五脏六腑的原理是打下经络的基础。阴经属脏络腑,均行于四肢内侧,在上肢者为手三阴(前为太阴,中为厥阴,后为少阴),在下肢者为足三阴(前为太阴,中为

41、厥阴,后为少阴,至内踝上8寸处与太阴交叉后,其下的排列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阳经属腑络脏,循行于四肢外侧,在上肢者称为手三阳(前为阳明,中为少阳,后为太阳),在在下肢者称为足三阳(前为阳明,中为少阳,后为太阳)。3、十二经脉的偱行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4、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衔接,手太阴肺经在食指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太阳膀胱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足跗上斜趋足大趾从

42、毛处与足厥阴肝经交接。(2)同名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都通过于鼻旁,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均通过内目眦,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均通过于目外眦。(3)手三阴与足三阴分别在胸部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等经脉的总称。因为他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偶。别道而行。故称“奇经”督脉行于后正中线,督脉与6阳经脉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行于前正中线,阴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

43、。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脉、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称“十二经脉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四、气街与四海气街:指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道路。“”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说明了胸,腹、头、胫是阴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部位。人身有四海: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主持全身气血津液。脑部为髓海,为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主宰;胸部为气海,乃宗气所聚之处,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的运行;胃为水谷之海,是营气,卫气的化源之地;冲脉起于胞宫,伴足少阴经上行,(难经)称“脐下肾间动气”,为十二经之根本,是为原气,原气

44、以三焦为通道分布全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营气、卫气、原气共同构成人身的真气(正气),真气行于经络者称作“经气”或“脉气”,因此四海的理论进一步明确了经气的组成来源。五、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一)、经络的作用1、内属脏腑,为络肢体十二经络及其分支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脏腑器官,奇经八脉交错于十二经之间,经筋、皮部又联接了肢体筋肉皮肤,使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保持了协调统一,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2、 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气血是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所必须得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的专注,气血才得以输布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

45、常功能。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经络的“行气血而营阴阳”的功能,使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营卫之气密布于周身,营血调和,卫气固密,则起到了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二)、经络的临床应用1、诊断方面:根据经络、皮部、脏腑相关(体表和内脏相关)的学说,不论经络受邪,还是脏腑变动,往往均可在相关的经脉循行部位上反映出来,再结合四诊、八纲理论,用以诊断疾病。(1)、从部位辨别经络病:由于经脉均由固定的循行路线及分布的区域,当某经发生病变时。可再某经所经过之处出现症候群,以此辨别经络病证,如头痛证,前额痛属阳明经,偏头痛属少阳经,枕项痛属太阳经,头顶痛属肝经、督脉。(2)、从经络辨别脏腑病:根据十二

46、经脉均有属络脏腑,各经按一定部位循行得规律,脏腑有病,可在体表经脉循行线上,以及经脉之气聚集的俞,募、原穴上反映出来,如压痛点。敏感点、结节等。这些现象可以诊断内脏疾病,如阑尾炎可在上巨虚周围出现压痛点,胆道疾患可在阳陵泉周围出现压痛点。2、治疗方面(1)、循经选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常以循经选穴法治疗疾病。如四总穴歌所说:肚腹三里留,要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循经选穴是针灸推拿施治的主要选穴原则之一。(2)、经络、脏腑为病,取之皮部:根据十二皮部的分布,经络。内脏有病时。可取相关皮部施治,皮肤针的运用既是根据这一原理。(3)、经络淤滞、取之血络。“凡经脉淤滞,闭阻为

47、患。均可刺络脉出血,以通闭泄邪”。如三棱针刺太阳放血,治疗目赤肿痛;刺委中放血,治疗急性呕吐,泄泻等。(4)、病在经筋、取之阿是:经筋有病,多表现为筋肉拘挛、强直抽搐等症。治疗多以局部施治(即阿是穴)。腧穴总论腧穴的分类一、经穴: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之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分布于十二经脉的腧穴均为左右对称的双穴;分布于任脉督脉的腧穴均为单穴,经穴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十二经穴的腧穴还治疗相连属的脏腑病证。经穴共361个,其中349个腧穴是晋代以前发现的,其余部分是历代补充的。二、经外穴:又叫经外奇穴。是指没有归属于十四经络,但有穴名,穴位,主治的一类腧穴。其大部分是在十四

48、经穴确定以后陆续发现的,虽不归属十四经,但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故又称为奇穴。如: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太阳穴治疗头痛等。三、阿是穴:又叫“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它是以痛点为腧穴,既无定名,又无定位,而是以压痛点或反映点作为腧穴的。腧穴的治疗作用一、 近治作用:所有的腧穴都能够治疗该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叫近治作用。如眼区的精明、承泣、四白、瞳子髎各穴。均能治疗眼病;耳区的耳门、听宫、听会、翳风诸穴,均能治疗耳病;胃部的中脘、梁门、建里等穴,均能治疗胃病;膝关节部位的犊鼻、鹤顶、阳陵泉诸穴,均能治疗膝关节的疾病等。二、 远治作用: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对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