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课件.ppt(1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 4 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里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最早称为病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又称病理心理,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偏离了常态的标准,行为失去了常态的表现,出现了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异常。现在规范称之为异常心理或精神障碍 常态:是指个人行为上符合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符合民俗风情、言行举止为社会接受。我们大多数人通常是处于正常状态。 现实生活中正常的心理活动和异常的心理活动之间,是可能相互转化的。,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等。-探讨个体为什
2、么会出现心理异常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心理咨询师关注的课题。 精神病学的对象:着重异常心理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预防与康复等。-探讨怎么解决心理异常和精神障碍,这又是医学范畴的课题。,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西方:希波克里特提出体液学说-多血质、粘液质、黑胆汁、黄胆汁。宗教思想、神秘主义占据优势。中国:封建思想,魔鬼俯身,罪孽上身,受到歧视和摧残,无人过问任其自生自灭。 现代:能科学、理性、同情的正视有心理问题和变态行为的人群,政府和社会福利已经开始关注这一人群,这也是我们社会的进步。,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1、弗洛伊德关于异常心
3、理现象的两个基本命题(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情感、思想、欲望等都是潜意识的起着作用。意识: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自己能够觉察到的,当我们现在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活动上,便会发觉心头不断的流过一个个观念、意象、情感。把这些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指一些潜伏的、无法被察觉的思想或观念,而这些内容往往包含着大量与人的本能欲望、非道德的冲动相联系的观念或经验,因而受到压抑,不被允许自由进入意识。前意识:指无意识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可以进入意识,被我们察觉的,这一部分的无意识被称作前意识。(2)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认为追求快感是一切生物的天性。,2
4、.弗洛伊德推演判断: (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冠名为“力比多”。 (2) “力比多” 的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生殖器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对个性的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3)人的心理结构: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与之相对应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4)“本我”(“快乐原则”活动)、“自我”(“现实原则”活动)、“超我”(“道德原则”活动)。,(5)防御机制:人们具有的应对内心冲突引起的焦虑的能力。是自我在协调、解决矛盾过程中,逐渐发展出的一些手法、技巧。即是一些习惯性的反应方式,它们能在不知不觉地自我活动中起作用,使超我、本我各自都能得到
5、满足,同时至少在主观上做到与现实相适应。这些手法、技巧因而具备某种心理保护的功能。 防御机制主要包括:压抑、投射、置换、合理化、反向形成、转化、退行等。,1. 压抑作用: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压抑就是把那些不为超我所容忍,具有威胁性的记忆、念头、冲动或知觉禁锢在无意识之中不使其出现于意识中。通过压抑,暂时避免了内心与外部现实之间的冲突,从而保护了自我。但被压抑的无意识并非静止不动,它们仍在无意识中活动,在不知不觉地影响人的行为。2. 投射作用:有些本我的欲望或冲动为超我所不容,个体便把自己的这些东西加在一个外人身上,断定是别人而不是自己有这些动机或愿望。例如一位对另一个人存有敌意的人会在心里对自
6、己说:这个人对我存有恶意。,3. 置换作用:是一种运用的较频繁的防御机制。置换是用一种精神渲泄替代另一种精神渲泄。自我以一种可获得的对象替代另一不可获得的对象。通过置换,个人的真实欲望既得到部分满足,又不致在精神结构内引起太明显的冲突。例如体育活动、文艺活动能使性冲动和攻击性冲动得到一些满足,这些是有益的置换,也有一些置换最终成了病态的症状。恐惧症症状常常是这种置换的结果。4.合理化作用:当个体表达某种观念或实施某一行为而不成功时,于是就找一个看似合理正当的理由来解释之,以免除焦虑,从而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例如狐狸吃不上葡萄说葡萄是酸的,鲁迅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5. 反相作用:内心有一
7、种欲望或观念要求表现,但表现出来可能引起不良后果,或招致现实的惩罚,或招致良心不安,于是反而表达相反的欲望或观念,借此达到抑制原来欲望的目的。如犯罪倾向很强的人反而可能去当警察,有的人内心想与异性亲近,反而表现出惧怕异性。6. 转化作用:把心理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从而避开了直接的焦虑痛苦体验。例如自感身体不适,有躯体机能缺失,无相应的器质性病变,是典型的转化作用的结果,有些病人对躯体症状表现出一种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态度,好像并不希望治好似的,这正说明躯体症状是某个无意识冲突的解决,它变相满足了病人的无意识欲望。考试前生病住院来逃避考试可能带来的失败感。,7. 退行作用:当一个人面临
8、某一应激情境,无法以适合该年龄身份的适当行为独立应付时,转而以较早阶段的幼稚行为方式来求得他人的支持和安慰。 无论是健康人还是神经症、精神病病人,都在无意识的运用心理防御机制,两者的区别仅在于是否过分运用或运用不当。如果运用得当可以避免痛苦并与现实相适应。如果运用不当,虽然也可能在主观上减轻焦虑,表面上调和矛盾,但却以症状形式表现出来形成神经症。,因此,在面临挫折、失败、行为不合理等焦虑情况时,应尽量采取一些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1. 补偿作用:在某些方面受到挫折,以其他方面的成功加以补偿,重新获得自信,减轻心理压力;2. 升华作用:改变现有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许可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用更崇高的
9、、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有利于社会的活动表现出来。3.正视作用:对目前自己所面临的焦虑情境,不是一味采取逃避的态度,而是说服自己去正视它,并且进一步的去主动驱散它,或者寻找某种放松情绪的方法,如向朋友倾诉,出去运动,或者采取一些积极的应激措施,付出更大的主观努力,从根本上解除焦虑。,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 认为:人的异常心理是由如下缘由造成的 (1)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发展不顺利会或者停滞不前都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或固著。 (2)焦虑。“自我”不断地学习外部世界,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时常体验焦虑。 (3
10、)压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二)行为主义的解释在变态心理学史上,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通过“实验神经症”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 巴甫洛夫认为,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首先提出“潜能”概念(性质):即个体的“潜能”不论就生理方面或心理方面,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之后,便断定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心里异常的表现是存在焦虑,这种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存在-人本主义心
11、理学目前仍然是一种哲学理念。,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任何环境中能正常地肩负责任,能正常运行;3、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好的生存环境条件。心理的反面,即异常心理活动,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判别标准: 1、医学标准。(1)把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看待;(2
12、)把心理障碍纳入医学范畴,重视物理、化学检 查和心理生理测定。,2、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如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视为“异常”。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 统计学标准的普遍性只是相对的,不是普遍使用的。,3、内省经验标准。 (1)是指病人的内省经验;病人自己内心的感觉,觉得自己不能控制言行了 。 (2)就观察者的内省经验:观察者用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他人的行为。,4、社会适应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根据正常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来进行判断。,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1986,19
13、95)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才能使问题明朗化。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提出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条原则依据:(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有无“自知力”、有无幻觉与妄想。是否主动求医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个体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应当是一个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保持协调一致。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个体的人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不易改变。 注意:如果满足三原则中的任意一项,都可以判断 心理出现异常。,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心理异常的主要症状
14、,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基础知识。一、精神科医生:掌握知识是为了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二、心理咨询师:了解这些知识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以便将精神障碍转诊给精神科医生,留下非精神障碍,作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对象。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只是辅助性的。,第一单元 认 知 障 碍,一、感知障碍(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 2、感觉减退: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 3、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觉,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受。,(二)知觉障碍 1、错觉:对客观事物歪
15、曲的知觉。 2、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幻觉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1)幻听:包括言语性和非言语性的幻听。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2)幻视:缺乏具体形态和明确结构的幻视,叫做原始性幻觉。可见于精神分裂症。(3)幻嗅:患者嗅到异味感。常见于精神分裂症。,(4)幻味:患者在食物或水中尝到某种特殊的怪味道。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5)幻触:患者感到皮肤或黏膜上有虫爬、针刺、电灼等异常感觉。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6)内脏性幻觉:患者躯体内部有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知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发作。,幻觉体验来源的分类:(1)真性幻觉:患
16、者的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准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2)假性幻觉: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精确,与客观事物不一样。,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分类:(1)功能性幻觉: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多见于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2)思维鸣响或思维回响:是特殊形式的幻觉。多 见于精神分裂症。(3)心因性幻觉: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仅仅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癔症等。,(三)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患者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该症状分为“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 1、“非真实感”:患者觉得周围事物像布景、“水
17、中月”、“镜中花”,人物像是油画中的肖像,没有生机。 2、“窥镜症”:患者认为自己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自己的模样发生了变化,因而在一日之内多次窥镜。,二、思维障碍(一)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奔逸: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而言。多见于躁狂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病例) 2、思维迟缓: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抑郁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3、思维贫乏:患者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性的询问往往无明确的应答性反应或回答得非常简单。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状态。 4、思维松
18、弛或思维散漫:患者的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 5、破裂性思维: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病例),6、思维不连贯:严重的破裂性思维,在意识清楚 的情况下,不但主题之间,语句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言语更加支离破碎,语句片段,毫无主题可言 ,成为语句杂拌。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有意识障碍时。 7、思维中断: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在短暂时间内突然中断,常常表现为言语在明显不应该停顿的地方突然停顿。多见于精神分裂症。,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1)
19、思维插入:患者在思考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患者对这部分意外联想有明显的不自主感,认为这种思想不是属于自己的,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不受其意志的支配。(2)思维被夺:若患者在思考的过程中突然认为自己的一些思想被外界的力量掠夺走了。,9、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是指一种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往往杂乱多变,毫无意义,毫无系统,与周围环境也无任何联系。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0、病理性赘述:患者在与人交谈过程中不能简单明了、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在谈话过程中夹杂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例),11、病理性象征性思
20、维:指患者主动地以一些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不经患者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的含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正常人可以有象征性思维。 12、语词新作:患者自己创造一些文字、图形或符号,并赋予其特殊的含意。多见于精神分裂。 13、逻辑倒错性思维:以思维联想过程中逻辑性的明显障碍为主要特征。患者的推理过程十分荒谬,既无前提,又缺乏逻辑根据,尽管如此,患者却坚持己见,不可说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二)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特点:(1)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2)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
21、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3)具有自我卷入性,以自己为参照系。,妄想的主要内容归类:(1)关系妄想:患者把实际与他无关的事情,认为与他本人有关系。多见于精神障碍和神经症。(2)被害妄想:患者坚信周围某些人或某些团伙对他进行伤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3)特殊意义妄想:患者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与他有一种特殊的含义。,(4)物理影响妄想:患者认为字的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活动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控制和操纵不能自主。多见于精神分裂症。(5)夸大妄想:患者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等。(6)自罪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和罪行,主要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22、,(7)疑病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后不治之症。多见于精神分裂症。(8)嫉妒妄想:患者坚信配偶对其不忠,另有外遇。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等。(9)钟情妄想:患者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10)内心被揭露感:又称被洞悉感,患者认为其内心的想法或患者本人及其家人之间的隐私,未经患者语言文字的表达,别人就知道了。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根据妄想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被窃妄想、变兽妄想、非血统妄想等。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1)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
23、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2)继发性妄想:是指以错觉、幻觉、逻辑推理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所产生的妄想,或者在某些妄想的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2、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患者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并力图加以摆脱,事实上又摆脱不了,因此很苦恼。 3、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患者持有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片面观念,并坚持不能自拔。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一)注意障碍: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共有的属性。意识障碍总是伴随着注意障碍。 注意减弱:患
24、者主动和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以至注意容易疲劳,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从而记忆力也受到不好的影响。注意狭窄:患者的注意范围显著缩小,主动注意减弱,当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见于有意识障碍时,也可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和智能障碍患者。,(二)记忆障碍记忆过程:识记、保存、认知(再认)和回忆(再现)。 1、记忆增强:是一种病理的记忆增强,表现为病前不能够并且不重要的事情都回忆起来。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 2、记忆减退:表现为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的减退。主要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3、遗忘:对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不能回忆。可见于癔症。4、错构:是记忆
25、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情,在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移。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5、虚构:患者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以及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三)智能障碍 智能:是人们在认识过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 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解力、 判断力、一般知识的保持和计算能力。1、精神发育迟滞:是指先天或围产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由于多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使大脑发育不良或受阻,以致智能发育停留在某一阶段,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2、痴呆:是意识清楚情况下后天获得的记忆、智能的明显受损。各种能力出现
26、下降或丧失。,四、自知力障碍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 神经症患者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要求治疗,医学上称之为自知力完整。精神病患者则否认自己有精神疾病拒绝治疗,称为自知力不完整或丧失。,第二单元 情 感 障 碍,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一)情感高涨:患者经常面带笑容,自诉心里高兴,就像过节一样。因而精力充沛,内心充满幸福感,睡眠减少,爱管闲事。同时,自我评价过高。多见于心境障碍躁狂发作。(二)情感低落:患者经常面带愁容表情痛苦悲伤。自诉精力不足,失眠(或睡眠过多)。多见于心境障碍抑郁发作。,(三)焦虑:患者在缺乏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
27、对其自身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恐惧,顾虑重重,犹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既便多方面解劝也不能消除其焦虑。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多见于焦虑神经症和惊恐障碍。 (四)恐怖:是正常人面临危险处境时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有些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摆脱这种内心体验,遇到类似场景就产生恐惧情绪,脱离该情景就恢复正常。多见恐惧神经症。,二、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一)情感迟钝:患者对一般情况下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事情反应平淡,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以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二)情感淡漠:指患者对一些能引起正常人情感波动的事情以及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情,缺乏相应的情感
28、反应。见于精神分裂衰退期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三)情感倒错:患者的情感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多见于精神分裂。,三、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一)情感脆弱:患者常常因为一些细小或无关重要的事情而伤心落泪或兴奋激动,无法克制。常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神经衰弱。(二)易激惹:患者很容易因为一些细小的事情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神经衰弱,躁狂状态。,(三)强制性哭笑:患者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出现不能控制的、没有丝毫感染力的面部表情。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常见的一种症状。(四)欣快:是在痴呆基础上的一种“情感高涨”。可见于麻痹性痴呆和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第三单元
29、意志行为障碍,意志:是人们在特定动机支配下追求某种目的以满足需要的心理过程。一、意志增强:意志活动的增多,不停的忙碌某件事。不同的精神障碍表现不尽相同。 临床上是指意志具有病态的顽固性。如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可反复上诉,要求解除某人对他的迫害。,二、意志缺乏:表现为患者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对外界的变化缺少情感反应,生活的需要和欲望减退或消失,缺乏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时。也见痴呆患者。 三、意志减退:指患者的意志活动减少,心情焦虑、情感脆弱,不能忍受委屈和挫折,容易灰心丧气。常见于神经症状。 四、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和行为活动增多。常区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两种。多见于
30、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或紧张型。,五、精神运动性抑制(一)木僵: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二)违拗:又称为作主动性违拗,患者对于别人要求他做的动作,不但不执行,反而做出与要求完全相反的动作。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三)蜡样屈曲:患者不仅表现为木僵状态,并且患者的肢体任人摆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四)缄默:患者缄默不语,不回答问题。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和癔症患者。(五)被动性服从:患者被动地服从医生或其他人的命令和要求。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六)刻板动作:指患者机械刻板地反复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1、紧张型。(七)模仿动作:指患者无目的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常与模仿言语同时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八)意向倒错:指患者的意向活动与一般常情相违背,导致患者的行为活动无法为他人所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九)作态:患者做出幼稚愚蠢、古怪做作的姿势、动作、步态与表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十)强迫动作:是一种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多见于强迫症。,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一、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 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 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多起 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
32、,病程迁延,精神活动衰 退,患者的自知力基本丧失。,常见的几种类型:青春型:联想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散破裂,行为愚蠢,恶作剧以及性轻浮为多见。偏执型:以妄想、幻觉为主。紧张性:则有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症状交替出现。单纯性:起病缓慢,意志逐渐减退、退缩、懒散为特征。,二、妄想性障碍。又称: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患者人格多具固执、主观、敏感、猜疑、好强等特征。病程演进较慢,有时人格可以保持完整,并有一定的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多不为周围人觉察。 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特点:两周内急性起病,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在两到三个月内痊愈。,第
33、二单元 心 境 障 碍,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每次发病常常与应激性事件或处境有关。 一、躁狂发作特点: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发作形式:轻型躁狂、无精神病症状躁狂、有精神病症状躁狂和复发性躁狂症。伴有幻觉和妄想。,二、抑郁发作特点: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一般由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引起 发作形式: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抑郁、有精神病症状抑郁和复发性抑郁症。 三、双向障碍 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这已是一种精神病态,应转交精神科医生配合药物治疗。,四、持续性心境障碍特点: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
34、,每次发作 极少严重到轻躁狂或轻度抑郁。发作形式: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持续出现心境低落、躁狂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第三单元 神 经 症,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患者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感到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共同特征: 1. 意识的心理冲突。典型的体验是,感到不能控制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患者对症状事实方面有自知力。,2. 精神痛苦:神经症是一种痛苦的精神障碍,没有精神痛苦,就不能确定为神经症。 3. 持久性。神经症是一种持久的精神障碍。 4. 神经症妨碍着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5.
35、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做基础。 神经症是心理咨询师必定会接触到的领域,对神经症状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对于神经症和神经症性问题能够加以区分,慎重对待,对神经症患者要建议转诊到神经科去治疗,对于神经症性问题可以采取适当的干预。,神经症和正常心理的分界线1、心理冲突性质:心理冲突有常形与变形之分。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1.冲突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2.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发生的事件总有一方被视为不道德或过错方。心理冲突的变形有两个特点:(1.它与现实处境没什么关系,或者是涉及到的生活中的小事,一般人认为不值得操心,而有神经症的人却为此烦恼不堪。 (2.心理冲突不带明
36、显的道德色彩,事件起因与道德无关,也无对错之分。,2、许又新简易神经症评判标准:主要参照标准1)病程:不到三个月为短程, 评1分; 三个月到一年为中程, 评2分; 一年以上为长程, 评3分。2)精神痛苦程度: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1分;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须靠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 评2分;重度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 评3分。-以三个月为基础,3)社会功能:能正常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或者轻度妨碍者, 评1分;中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需要减轻或改变工作,或某些场合要尽量回避, 评2分;重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假或完全
37、要回避社交, 评3分;,如果:总分为3分,不能诊断为神经症。总分大于等于6分,可以诊断为神经症。4-5分为可疑病例,也就是神经症性问题,需进一步观察也可以予以帮助。对于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的评定,要考虑症状必须持续达三个月以上才有效,时间太短的表现是不可靠的。,定义:神经症是一组疾病的总称。神经症是由持久的心理冲突引起的,当事人能察觉到这种冲突,并能体验到痛苦,影响其心理功能、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但没有躯体器质性作基础。一组疾病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等。不典型神经症:抑郁型、人格解体无法分类的神经症。持久的心理冲突:是指三个月以上的心理冲突。,第四单元 应 激 相 关 障 碍,应
38、激相关障碍: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一、急性应激障碍:指患者在遭受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之内发病,病程为数小时至数天。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窄,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感觉迟钝,可能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的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致病因素:人为灾难空难、火灾、交通事故、矿难等;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山洪、森林火灾、飓风、亲人突然死亡等;暴力、犯罪和恐怖事件等。 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主要表现为: 1.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持续时间从几秒到数天不等,频频出现的痛苦梦境,面临类似灾难
39、境遇时感到痛苦。 2.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3.在麻木感和情绪迟钝的持续背景下,发生与他人疏远、对周环境无反应、快感缺失、回避易联想起创伤经历和活动和情景。 4.常有植物神经过度兴奋,伴有过渡警觉、失眠。 5.焦虑和抑郁与上述表现相伴随,可有自杀观念。,二、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指患者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延迟出现、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从创伤到发病间的潜伏期可从数周到数月不等。 三、适应障碍:在重大生活改变或应激事件后的适应期间,出现的主观痛苦和情绪紊乱状态。并常伴有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状态。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的1各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应激事件
40、:如居丧、分离、移民、难民、入学、成为父母、愿望受挫、退休等社会角色的变换带来的危机感和失落感。随着事过境迁、刺激因素的消除或者经过调整形成了新的适应,心理障碍随之缓解 个人素质或易感性格在适应障碍的表现形式方面有重要作用。适应障碍患者的主要表现为:1.抑郁心境、焦虑、烦恼,或这些情绪的混合。2.无力应付的感觉,无从计划或难以维持现状。3.一定程度的处理日常事务能力受损。4.可伴随品行障碍,尤其是青少年。,第五单元 人格障碍,一、人格障碍:是在个体发育成长过程中,因遗传、先天以及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持久性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偏离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自身带来痛苦,或贻
41、害周围。人格障碍的异常表现通常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可能持续到成年甚至伴随终身。 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人格障碍的作用有限,是辅助性的帮助。,常见的人格障碍有:1.偏执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2.分裂样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4.冲动型人格障碍:以阵发性情感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为特征,又称攻击型人格障碍。,5.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为癔症性人格障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征。6.强迫性人格障碍:以过分严格要求与完美无缺为特征。7.焦虑型人格障碍:一
42、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8.依赖性人格障碍:依赖性强,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感到自己无助。,第六单元 心理生理障碍,心理生理障碍是与心理因素相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一、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神经 性呕吐。-减肥、苗条二、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发作性睡眠异 常等。,第七单元 癔 症,癔症:旧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以人格倾向为基础,在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产生的精神障碍。类型: 一、分离性障碍:又称癔症性精神障碍,患者在精神因
43、素作用下,精神突然失常,哭笑、喊叫、狂怒、吵骂、打人、打自己、毁物等,有时表现委屈、悲伤、痛哭流涕、或又突然兴高采烈,又唱又舞等表演型的动作,其表现内容多于精神刺激有关,反映内心的不愉快体验。包括癔症性意识障碍、情感爆发、癔症性假性痴呆、癔症性遗忘、癔症性身份障碍、癔症性漫游、癔症性精神病等。,二、转换性障碍:又称癔症性躯体障碍。表现为运动障碍与感觉障碍,其特点是多种检查均不能发现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 1.运动障碍:常见为痉挛发作、局部肌肉抽动或阵挛、肢体瘫痪、行走不能等。 2.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缺失、感觉异常、癔症性失明与管视、癔症性失聪等。 三、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44、癔症是可以感染的,流行性癔症的集体发作是癔症的特殊形式。,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第一单元 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志: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各有建树是很正常的现象,只要能把握住评估维度的要领,不同的见解是可以并存的。一、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许又新)第一,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
45、内心世界的状况。第二,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第三,发展标准,即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二、心理健康水平十标准(郭念锋):(一)心理活动强度: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二)心理活动的耐受力:指对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的抵御能力。(三)周期节律性:用人的心理活动周期节律性来衡量心理健康的水平。(四)意识水平:用意识反映水平衡量心理健康水平。(五)暗示性:暗示是一种最简单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通过暗示性的强弱来衡量心理健康水平。,(六)康复能力:指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七)心理自控力: 把精神活动的自我
46、控制能力,做为一个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八)自信心: 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九)社会交往: 一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的能力,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十)环境适应能力: 人为了个体的生存和种族延续,就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一、概念的区分(临床心理学领域)心理正常: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或者说是不包含有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心理不正常: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心理正常的人是心理咨询师的关注对象心理不正常的人是医生的医疗对象,二、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1、静态角度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 发展角
47、度心健围绕常模在一定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2、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即心理健康状态破坏(可随时发生),3、心理活动平衡状态维持:取决精神属性内在因素协调,同时受外部生物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4、内部因素直接影响打破心理平衡 外部因素间接影响打破心理平衡 5、心理平衡状态破坏:出现心里不健康状态三、心理不健康的分类心理不健康状态主要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以神经症)。,第六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第一单元 概 述 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对象,只是心理不健康的各类状态,而不是各类异常心理状态。就
48、现阶段发展状况看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对象与神经症的某些症状之间,界限混浊不清。 本书将神经症和其他精神障碍列入心理异常范围。,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一、用途(一)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二)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三)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四)咨询方案的制定(五)疗效评估(六)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七)职业培训(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九)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二、效度:是确定“心理不健康状态”真实存在的标尺。效度三项指标:(一)症状学效度 1. 临床经验证实“心理不健康特征”的真实性。 2. 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说明“心理不健康特征组合”是真实的。,(二)预测效度:对心理不健康后果的预期分类:
49、 1、对自然发展的预期(1)在三个月内,部分人有可能自行缓解;(2) 由于主、客观条件较差,短期内得不到化解。(3)心理健康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使心理抗压能力和耐受性逐渐下降,出现间歇性身体虚弱,情绪和情感的自控能力下降。 2、外界干预下的预期(1)非专业的社会支持:指心理不健康状态出现后,亲朋好友、社会福利或援助等机构,出自道义和关心爱护。(2)专业的心理咨询:是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所进行的系统心理咨询。,(三)结构效度促成或影响“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因素: 1、人口学因素:心理不健康可出现在任何年龄阶段及性别; 2、个性心理特征:个人性格特点与心理不健康有密切关系; 3、身体健康水平:根据身、
50、心一体的原则,健康的心理应寓于健康的身体。 4、社会变迁: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社会环境的变迁,对人的心理变化起直接作用。,第二单元 心理不健康的分类,一、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心理问题诊断为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等); 2、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4、没有泛化: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