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艳妮——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浙江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协同研究.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89120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70.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艳妮——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浙江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协同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郑艳妮——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浙江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协同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郑艳妮——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浙江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协同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郑艳妮——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浙江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协同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郑艳妮——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浙江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协同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艳妮——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浙江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协同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艳妮——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浙江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协同研究.docx(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MBA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浙江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协同研究作者姓名 郑艳妮 指导教师 施放 学科专业 MBA 所在学院 经济贸易 提交日期 2010年12月10日 浙江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浙江工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作者签名: 日期:2010年 12月10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

2、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浙江工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 日期:2010年12月10日 导师签名: 日期:2010年12月10日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浙江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协同研究摘 要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直接影响到浙江省劳动者的就

3、业,尤其是影响到作为高素质劳动者的代表的大学生的就业。从表面来看,浙江省大学生就业率稳定并逐步上升,但就业质量低下,多数岗位为劳动密集型岗位。因此,在结构剧烈变动和如何提高就业质量的双重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创业与就业二者的协同来寻找一条提高就业质量的新途径,以此促进浙江省经济和谐的发展。本研究运用规范与实证分析、制度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浙江省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演变特征为逻辑起点,从政策及制度变迁、劳动力供给及需求、产业结构调整等维度出发,分析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作为国家重点倡导的一个就业途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针对目前省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现状,本文试图探讨如果从政府、学校、社会、家庭这4

4、种维度来进行就业与创业的协同,清除大学生创业目前在起步中面临的许多现实障碍,以此提高创业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效益及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到一部分正向作用。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大学生就业 创业 协同Collaborative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Pioneering in Zhejia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AbstractZhejiang province a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the f

5、orefront of contradiction, structural,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upgrade directly affect the Zhejiang laborer of employment, especially affect as high-quality workers on behalf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Judging from the surface, Zhejiang college-students employment rate s

6、tability and rising gradually, but the employment low quality, most posts for labor-intensive jobs. Therefore,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and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background, this paper tries to double by entrepreneurship and employment of both synergy to find a new way to

7、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thereby promot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economy. This study using standard and empirical analysis, system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aking Zhejiang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evolution characters as a logical starti

8、ng point and the policy and system change,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dimensions, analysis of Zhejiang province as national key university students pioneering work advocated a employment method to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meaning. Aiming at the provincial

9、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ial pres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if from the government, school, society, family this four dimensions for employment with the start up of the synergy, remove the students in business at present in an initial faced many obstacles, to im

10、prove the startup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promoting efficiency and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plays a part of a positive effect. Key words: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ioneering, collaboration目 录摘 要IIABSTRACTIV目 录VI1.绪论11.1研究目的11.2 大学生就业和创

11、业协同的意义21.3 就业、创业及协同概念的界定21.3.1 本文就业概念的界定21.3.2 本文创业概念的界定41.3.3 本文协同概念的界定5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61.4.1 研究方法61.4.2 研究内容62研究综述及启示72.1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72.1.1 国内研究72.1.2 国际比较72.2协同理论92.2.1 国内研究92.2.2 国外研究102.3就业(失业)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102.4 创业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112.4.1 创业教育国际比较112.4.2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132.5 大学毕业生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理论143 浙江省大学生就业及创业环境的PEST分

12、析173.1 浙江省大学生就业及创业的政治法律环境173.1.1 政府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173.1.2 大学生就业地位仍未改善183.1.3 高校扩招使整体质量下降183.2 浙江省大学生就业及创业经济环境183.2.1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新的机会193.2.2 地区经济差异导致就业分流203.2.3 经济体制改革凸显结构矛盾203.3浙江省大学生就业及创业社会文化环境213.3.1 家庭期望和传统观念压力。213.3.2 独特文化强调依赖关系网223.3.3 性别歧视仍显现根深蒂固223.3.4 户籍地歧视成为新型障碍223.3.5 社会单位用人观念有误区223.4浙江省大学生就业及创业技术环境

13、影响因素分析223.4.1 技术进步激发就业创业优化233.4.2 高新产业拓展就业创业渠道233.4.3 就业创业好转反促技术进步244 浙江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274.1浙江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274.1.1 总体就业局势基本保持稳定上升态势274.1.2 后金融危机对就业创业影响逐步加深284.1.3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效果初步显现284.1.4 就业创业流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吻合284.1.5 就业创业方式顺应调整呈现多元态势294.2 浙江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问题294.2.1 结构性矛盾突出294.2.2 管理体制未配套304.2.3 政策知晓率不高304.2.4 优

14、惠政策欠到位314.3 浙江省大学生创业评价314.3.1 大学生创业现状314.3.2 创业失败的问题324.3.3 创业取得的成果335浙江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协同对策375.1协同对于就业及创业的作用375.1.1 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375.1.2 实现资源使用高效化385.2 就业与创业协同中存在的障碍395.2.1 组织结构障碍395.2.2 管理体制障碍405.2.3 信息共享障碍415.2.4 资源组合障碍415.3 就业与创业协同的对策措施425.3.1 统一组织,归口管理425.3.2 集中领导,分工协作425.3.3 构建网络,交流信息435.3.4 社会关注,整合资源445

15、.3.5 家庭支持,改变观念456 结论及展望47参考文献49附 录51致 谢531.绪论1.1研究目的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ll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2万、495万,近3年每年净增70万人。“十一五”期间,我国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700万,压力持续增大。2007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与社会新增加的900万个就业岗位相比较,占到55%,首次超过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半数;在每年需要安置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复转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成长就业劳动

16、力总计约2400万人中,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20%,并且每年将增加约两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成了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在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中,高校毕业生成为主要组成部分。表 1.1浙江省历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及就业率统计23年份人数(万)增幅(%)全省平均就业率20041191.2%200514392.95%200617.33.392.36%200719.2.792.47%200821.492.4993.24%200923.261.7793.03%201026.63.3495.89%201128.82.2201231(峰值)2.2产业部门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反映

17、到就业结构的变动上来。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剧烈调整时期,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随着技术进步、分工深化以及需求结构的变化、产业政策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引发人才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化。大学生就业是事关民生的大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剧,高校的就业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毕业生“能不能就业”以及 “怎么样就业”,从学校角度来讲,是学校教育成果的验收,从社会政治高度来讲事关社会和谐稳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近几年就业市场供求总量大幅增加,呈现出供需两旺的态势。但整体供求比却居高不下,专业供求矛盾益发突出。

18、反映到大学生就业上,就是规模结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矛盾凸显。因此由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3方面矛盾,致使大学生就业出现各种暂时无法调和的矛盾。1.2 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协同的意义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重点提出要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新突破。而教育部20101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的通知中,做好2011年高校毕业生工作的7项工作任务就有2项和创业有关。国家不断提出“创业带动就业“的概念,并非只因它可以作为就业的一种途径来提高就业率,毕竟创业的学生数量在整体就业大军中只占有很小的比率,数据显示,

19、从08年至10年,浙江省大学生创业占总体毕业生的比率分别仅为0.29%、0.44%和0.45%。国家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目的首先在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为了提高未来企业家队伍的素质、为了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培养学生的创业、创造、创新的意识、精神和能力。而并非仅仅只是为了直接培养出企业家。教育系统不断推进创业教育并非一味地鼓励和怂恿所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创业或一毕业就去创业,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充分掌握环境、做好足够准备、理智选择创业。其次,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重要代表,虽然同以往的“天之骄子”不可同日而语,但仍然必须区别于基层务工人员,不能简单的寻求一个只要具备

20、劳动力就可以胜任的就业岗位就可以认为已经就业了,而应该符合国家的人才培养方案,寻求匹配的相应岗位。在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市场失衡的情况下,就凸现出创业的重要作用,以创促就。本论文提出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大学生就业及创业的协同研究,有其现实的必要性。1.3 就业、创业及协同概念的界定1.3.1 本文就业概念的界定据劳动保障部规定,“就业人员”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60岁,女16-55岁),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

21、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就业。 “失业”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 其中,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对就业概念的理解可以从理论和实际两个角度来把握。从理论上讲,就业是指在法定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从事有报酬或有经营收入的合法劳动。根据这一定义,一个人如果同时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就可以被认为实现了就业:(1)在法定年龄内,并且具有劳动能力;(2)所从事的是某种合法的经济活动,以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为目的;(3)从事这种社会劳动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从实际操作中

22、把握就业的概念,还必须对法定劳动的界限、从事社会劳动的时间长度、劳动报酬以及经营收入标准做出具体规定。国际劳工统计协会规定:各国根据国情确定劳动年龄的上下限、劳动时间长短和最低工资限度。凡在劳动年龄之内、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都算是就业:(1)在规定时间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2)有职业而由于疾病、事故、劳动争议、度假、旷工、气候不良、设备损坏临时停工等原因,暂时没有工作;(3)自己当雇主或营业,包括家庭企业或工厂,工作时间相当于正常工作时间的1/3以上,没拿报酬,也算就业。而下述情况不属于就业范畴:(1)童工;(2)不以获得收入或营利为目的的公益劳动、家务劳动等。许多市场经济国家是采用对月或季度的

23、抽样调查来对就业进行统计的。如美国规定:在调查统计当天所在一周内连续工作15小时即为就业。马来西也规定:一年工作4个月,一天工作3小时即算作就业。目前,我国还没有实行抽样调查制度来获得就业数据,而是通过统计报表制度来获得就业数据。统计报表制度所依据的是管理部门的记录,而许多劳动者随意就业,但并没有到有关劳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这些人就没有被统计为就业者。我国的就业者(从业人员)包括:(1)职工;(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3)私营业主;(4)个体户;(5)私营业主和个体从业人员;(6)乡镇企业从业人员;(7)农村从业人员;(8)其他从业人员,其中包括现役军人。就业的形式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不

24、同结合形式决定了就业的具体形式。依据不同的标准,就业形式有不同的划分。33(1)按城乡划分。有城镇就业和乡村就业。(2)按产业划分。可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3) 按灵活和稳定程度划分。可分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也称非正规就业)。正规就业一般是指在正式单位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其权利和义务有法律保障的就业形式。灵活就业一般是指无固定场所、无固定雇主和服务对象、无固定劳动关系、无稳定收入、无社会保障的小规模经营的就业形式。灵活就业又分三大类:1)非全日制就业。即一般指少于法定的或集体合同规定的工作时间的就业。全日制就业与非全日制的主要区别在于工作的时间上,非全日制的工作时间同法定每周或每日

25、的工作时间相比,少于正常工作的时间。2)临时就业。临时就业种类较多,但无论何种形式,劳动者都不是单位的正式员工,而是根据雇佣的性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有一定期限的临时合同,如短期性就业、季节性就业等。3)派遣就业。劳动者与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属派遣公司的正式员工。(4)按劳动力利用的饱满程度划分,可分充分就业和不充分就业。充分就业这一概念始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充分就业是“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这是不存在非自愿失业。迄今为止,理论界对充分就业概念的解释大致分为两种:1)充分就业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

26、利用状态。2)充分就业并不是失业率等于零,而是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弗里德曼首次提出这一概念)。除此之外,有人用某一具体就业水平指标来描述充分就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来描述充分就业的自然失业率水平逐步提高,由20世纪50年代的3%4%提高到20世纪80年代的6%。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充分就业是指愿意并有能力工作的劳动年龄男子和妇女能够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的就业水平。可见,充分就业包括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的含义。由于不充分就业和失业现象的大量、普遍存在,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提高劳动就业水平,逐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不充分就业是指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劳动年龄段男子和妇女不能充分

27、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的就业水平。不充分就业也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不充分就业不同于失业,是指劳动力利用不充分,而不是完全失去工作岗位。不充分就业是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充分,可以看作是隐性失业。在宏观调控方面,在不同情况下,可以选择不同的不充分就业与失业之间的相互代替策略。本文界定的就业概念如下:本文研究的就业范围有一定的限定性,包括2个层次。第一层次:就业的对象是符合劳动和人事部门规定的,属于就业对象的一个特定群体,特定限制条件是全日制应届大学毕业生,包括高职生、专科生、本科生及研究生。第二层次:就业的形式包括正式充分就业、入伍、升学、出国、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1.3.2 本文创

28、业概念的界定“创业”一次最早出现在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创业垂统就是创建功业,传给子孙。也做倡业垂统、创制垂基。创业最初的含义是与封建帝王统治紧密相连的,创就是创建,业就是帝王基业,创业就是创造世代相传的帝王基业,这与现代对创业的理解已经大相径庭,但是创业最起源的话语里包含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并流传至今,那就是创业的可继承性。只有具有一定存续时间的创业才能成为真正的创业。创业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然而,各界人士对什么是创业这一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何为创业,至今没有标准的、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创业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指创办企

29、业,把创业视为创办自己的企业,即是指个人或团队依法登记设立企业,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有偿经营(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分销或其组合)的商业活动。在英语单词中,企业家和创业者是同一个词,即entrepreneur,因此,将创业视为“创办自己的企业”,“自己当老板”,这是国际上对创业最普遍的理解。 广义的创业是指开创事业,即某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不局限于外界现有的资源,运用个人或团队的力量开创性地去寻求机遇,创立企业和事业并谋求发展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满足其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和愿望。随着创业概念的内涵扩展,出现了社会创业的概念,即非营利组织创业。结合如上,创业可定义为无需考虑现有资源的情况下,以探寻和

30、利用机会为前提,通过创新来创造价值的活动过程。本文所指的创业是高校大学生创业,即大学生自谋职业,依靠所学知识,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将知识产品推向市场,开办企业,开创事业的活动。根据浙江省教育系统及人事部门规定,大学生创业纳入就业率统计范畴,属于就业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的创业包括狭义及广义的创业内涵。1.3.3 本文协同概念的界定协同(Synergetics)一词来自古希腊语,意思是“合作的科学”。从词源上分析,“Syn”表示“together”,即在一起引起的合作和协调,“ergetic”表示“working”,即组织结构和功能。由此联合组成“Synergetic”一词,说明系统在发生相交时由于

31、大量子系统的协同一致引起了宏观结构的质变。产生了新的结构和功能。换言之,系统中的质变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关联后发生改变引起的,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关系,实现生态群落内的资源共享,发挥协同作用。一般而言,所谓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而在管理学中,最早引入协同思想的是美国战略管理学家H伊戈尔安索夫(H.Igor Ansoff),他于1965年在公司战略(Corporate Strateg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书中指出,所谓协同,就是指企业通过各业务单元的相互协作,可以使企业整体的价值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价值的简单

32、加总。协同表达了“1+12”的理念,即整体的价值大于内部各独立组成部分价值的简单总和。自从协同的理念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后, 协同理论就成为企业管理战略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依据。协同应该超越具体的组织、业务和模式, 摆脱仅仅是实际应用的局限, 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和精神。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协同:一是协同的双方是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创业;二、协同的实施者是浙江省各高校的相关职能部门;三、协同的参与者与推进者则是政府、高校、社会与家庭四个方面。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1.4.1 研究方法针对浙江省大学生就业及创业协同这一论题,以过程管理和系统管理理论体系为理论依据,从笔者工作实际出发,结合自己在学校

33、教育中从事高校大学生就业管理和就业指导的工作实践,辅以文献法及比较研究法。1、调查法:通过对大学生、企业及高校的调查,进行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2、文献研究:通过国内外有关文献阅读及研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可行性基础,掌握一手资料中的真实书写,做到有的放矢。3、比较研究:本文将进行多向度的比较研究。1.4.2 研究内容通过本课题研究,以浙江省为范畴,期望能以协同理论为依据,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调控职能和高校的管理职能,从理论层面构建起浙江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协同管理的有效机制,从实践模式加以验证及建议调整就业与创业的协同方向。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浙江省大学生就业质量。主要包括:1、分析产

34、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的深层次影响。2、探析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目前浙江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实际状况及存在问题,并探讨作为就业的一种特殊途径,创业如何与就业发挥协同作用,以创业带动就业。3、以浙江省各高等院校现状为例,研究不同的就业与创业协同模式的运作效果,探讨就业与创业协作的合理模式。2研究综述及启示2.1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2.1.1 国内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蒋昭侠在产业结构问题研究14中认为:“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构成部分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其

35、相互关系。一般认为,产业结构概念的应用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始对这一概念的意义和定位的运用还很混乱:产业结构既可以用来解释产业间和产业内部的关系,也可以用来解释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如产业组织理论的创始人哈佛学派的贝恩(J.5.Bain)在1966年出版的著作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中,就将产业结构解释为产业内的企业关系。根据对产业结构研究的内涵和外延的不同,产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产业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构成产业总体的产业类型、组合方式,各产业之间的本质联系,各产业的技术基础、发展程度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广义的产业结构在狭义产业结构的内容之上,还包括产业之间在数量比例上的

36、关系,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构等。产业结构合理性的主要判断标准如下:1、能否合理利用资源;2、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3、能否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4、能否提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5、能否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6、能否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等。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对所需人才的需求变化更加明显,需求变化包括2方面,一方面是需求专业的变化,二是所需专业的内涵的变化。尤其是此次金融危机,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2.1.2 国际比较国外经济学家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是实证性的经验分析,并由此得到一般规律。威廉.配第在对17世纪的英格兰和荷兰进行研究后得出基本结论:部门之间相对收入上

37、的差异,是劳动力在产业部门之间流动的重要原因。他据此推定,从事农业的人数相较从事工业的人数趋于减少,而从事工业的人数相较从事服务业的人数趋于减少。19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考察了众多国家的结构演变与产业之间的劳动要素转移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资源的比重从不发达时期的80%下降到7%8%(发达国家水平);第二产业劳动力的比重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同步提高,但在达到40%50%的水平时,一般会稳定下来;第三产业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是吸引劳动就业的主要方向。显然,克拉克的结论与配第的发现极其相似,它们被统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

38、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西蒙库兹涅茨(美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对劳动投入、资本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以人均产值高增长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结构的变化和改善既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条件,也是其结果。库兹涅茨还指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的历史进程,也是其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改善和转变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相应调整;在经济发展初期,社会劳动资源集聚在生产效率低下的农业部门;工

39、业革命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工业部门越来越多地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农业部门的就业逐步减少;随着技术进步步伐的加快,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效率迅速提高,会排斥劳动力的过多进入,同时,以商业、金融和技术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劳动就业逐步以第三产业为主。20世纪70年代,霍利斯钱纳里构建了著名的“世界发展模型”,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研究了工业化即城市化问题。按照钱纳里的统计分析,当人均GDP达到400美元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49%,而当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以上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65.8%以上。因此,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结为一体的互动过程;在工

40、业化初期,农业为城市工业提供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在工业化中期,工业为农业部门提供现代化生产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工农业处于平行发展阶段;在工业化后期,工业的长足发展使之能够反哺农业。发展经济学关于工农、城乡关系的研究是与农业劳动力转移分不开的。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发现,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广泛存在着劳动生产效率低下的传统农业部门与效率相对较高的现代城市工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形态。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是由实际收入水平差异决定的,只要维持一定的工资比例水平,并且城市工业具有扩大就业的能力,农业劳动力的城市化转移就一定会成为现实选择。这一过程只要能持续下去,农村与

41、城市、农业与工业最终将实现均衡发展,二元结构差异将得以消除。经济学家费景汉和拉尼斯进一步修正和发展了刘易斯两部门劳动力转移模型,提出以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为背景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模型,这一模型与刘易斯模型一起被称为“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在日本,早在50年代中期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讨论中,产业结构这一概念就被用来概括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了。随着对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逐步深化,产业结构的概念和研究领域也逐步界定下来。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既是产出结构的转化过程,也是就业结构的转化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GDP的产业构成与就业的产业构成都会由第一产业占绝对比重向第二产业比重逐渐增大转化,

42、并最终形成以第三产业为支撑的增长格局。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过程,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主渠道,第一产业的产出比重和从业比例极低。2.2协同理论所谓协同,一般而言,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的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个目标的过程或能力。2.2.1 国内研究说文提到“协, 众之同和也。同, 合会也”。协同并不是新生事物,它是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中国古代就有许多书籍提到。根据ZDIC.NET汉典网所查询,协同有如下几层含义:1.指“谐调一致;和合共同”。汉书律历志上:“咸得其实,靡不协同。”后汉书桓帝纪:“内外协同,漏刻之闲,桀逆枭夷。

43、”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六:“太特别,便难与种种人协同生长,挣得地位。”2.指“团结统一”。三国志魏志邓艾传:“ 艾 性刚急,轻犯雅俗,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二北齐元会大飨歌皇夏三:“我应天历,四海为家。协同内外,混一戎华。”3.指“协助;会同”。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卿父劝吾协同 曹公 ,绝婚 公路 。”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三折:“勾头文书元着我协同着你拿这 胡道人 。” 清 李渔 比目鱼奏捷:“若果然是他,只消协同地方,拿来就是了。” 毛泽东 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协同 朝鲜 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

44、取光荣的胜利。”4.指“互相配合”。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遇有战事,召集各部落长共同商议,调发兵众,协同作战。” 郭光 英雄列车:“我们的英雄乘务员和旅客协同动作,又从洪水里抢救出来了九个灾民。”袁旭教授认为“协同”概念有着更为广泛的含义,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协作, 还包括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不同数据资源之间, 不同终端设备之间、不同应用情景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科技与传统之间等全方位的协同。2.2.2 国外研究协同一词来自古希腊语,或曰协和、和谐、同步、协调、协作、合作, 是协同学(Synergetics)的基本范畴。在哈肯的协同学理论中,协同是指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

45、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最早从管理角度研究“协同”概念的是Karl.Marx和Adam.Smith,二人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协同”的概念,,但已经认识到协作在企业和组织中的重要性,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协同思想。1876年,Adam Smith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 (又称国富论)中,在讨论劳动分工、劳动技巧和劳动生产率三者的关系时,提出了“虽然在没有严格劳动分工的时代就已存在简单的协作,但劳动分工对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确立了自工业革命以来,以分工为基础的工业社会的协调管理的基础。Karl Marx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详细地考察了传统工厂制企业和现代股份制企业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规律后

46、认为:进入资本主义之后,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协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协作”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17马克思认为分工协作使得企业得以产生并扩大规模,并使资本集中,而资本集中则又加速了单个资本向联合资本的转化,从而使资本主义古典企业向现代企业过渡。该理论的实质是强调分工和协作将会使分散的部分整合成为一个整体,最终使每一个成员企业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在整体上取得“1+12”的效应。协作导致企业的产生。以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Barnard)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所倡导的组织理论是最早也是最有效地将协同思想应用到组织管理中的理论。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管理,把企业组织中人们的相互关系看成是一种协作的系统。他认为“协作系统的结构开始于分离而独立的个人,他注意到个人除非同其他人在一种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中连接起来,否则就不能发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