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起承转合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91453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3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的起承转合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诗歌的起承转合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诗歌的起承转合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诗歌的起承转合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诗歌的起承转合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的起承转合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的起承转合ppt课件.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一个小女孩,徒手搏虎,并从虎口中救出了自己的父亲,其孝心和勇气真令人赞叹。此故事再次表明:一,孝行不分男女,不分长幼。二,至孝所转换成的胆量、力量是巨大的,甚至是不可想象的。,虎救亲也作扼虎救父,讲述一个孝女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中的第十九则故事。 晋杨香,年十四,随父丰往田中获粟。父为虎曳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持虎颈,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

2、俱无恙,脱离馋口中。,二十四孝中讲述的女性只有三人:一是年老的唐夫人是怎样孝敬自己的婆婆的,见乳姑不怠。一是姜诗之妻是怎样孝顺侍候婆婆的,见涌泉跃鲤。这两则都是一样的主题,着眼于婆媳之间的关系。这一则就是讲述杨香怎样勇敢救父,是孝女对父亲的至孝。 二十四孝中讲述孩童时期的故事有八个,占了三分之一,如闵子骞、蔡顺、陆绩、黄香、吴猛、王祥、孟宗、杨香,而只有杨香是个女孩。这些作为孝子、孝女的孩子,在孝敬父母中作出的那种大无畏、无私奉献、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让古人赞叹,也让今人感动。,起承转合,把握诗脉浅谈从结构入手鉴赏古诗,何为“起承转合”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前人将诗歌的章法归结为“起、承

3、、转、合”“起”即一首诗的起句;“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先说“起”。一般是一首诗的第一句。古诗“起”的方式很多,但归结起来有四类:一是开门见山(写景、叙事、抒情),直接扣题,这样往往能收到先声夺人的功效。如李白的蜀道难开头:“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一起就惊叹蜀道难登,既点明题意,又扣人心弦。,二是写景入手式如唐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为远。诗的开头咏叹苍苍山林竹树掩映的寺院,幽静、闲适、淡雅,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声,点明黄昏已到,

4、仿佛催促著名诗僧灵澈宜早归山。与后两句写斜阳不忍西沉、灵澈荷笠独自归去及寓意诗人怀才不遇、失意、淡泊,构成幽雅的意境。全诗即景抒情,构思精巧,不愧为中唐山水诗名篇。,“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象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

5、,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必然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三是抒情开头式开头先抒情的词句,为下文写景或记事岩开写作天地。如唐韦应物的秋夜寄邱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韦应物在苏州任刺史时,邱员外已隐居临平山,二人常有唱和。诗人一着笔即“怀君”,抒写真挚的朋友情谊;接着,让出一个大空间写景:秋高气爽,月光皎洁,诗人在高远的天空下散步难免思绪飞扬

6、,遐想无限;紧接着,诗人在三、四句虚写:秋夜山中松子落地打破宁静,料想此时的邱员外也应未眠且在松下徘徊,怀念自己。,四是设问引入式即以设问点出题意,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如杜甫蜀相开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拍森森。 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开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用设问开头,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诗的开头,笔法多端,除上述外,还有议论、追忆、叙事、比喻等,不一一赘述。(唐诗一般以景起,宋诗词元曲多以事、情起),“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作用一般有三点:(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明白了这几点,答题时结合

7、诗中具体情景,很容易写准答案。,再说“承”。一般为一首诗的第二句“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由面到点、由大到小、由简到繁、有整体到细节),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杜甫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可见,“承”的作用主要是:(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 缝合;(2)为下文铺

8、垫蓄势,提供依托。,三说“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它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是由写实转向写虚,或是情感由淡到浓、由弱到强,或是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等等。无论怎样“转”,都显现着诗人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单面到多面、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轨迹。“转”在诗词结构对应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和曲中的“过片”。 “转” 往往还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

9、主旨的重要线索。,既是宕开一笔:由写景转到抒情,或由抒情(叙事)转为写景,,那么,“转”在诗中作用就相当重要:(1)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的重要标志;(2)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四说“合”。它是指诗的收束句,往往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聚焦之处,是诗中谜底揭开之所。“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直结,有的暗束;有的质朴浑然,有的婉曲蕴藉。如杜甫登高,合句高度概括,直述处境和心情,从白发日多、病重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表意较为直接明确。而他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合句却写得异常含蓄蕴藉,“落花时节”语带双关,既点明时令,又暗指“开元全盛日”一去不复返。“又逢君”三个字,写诗人在乱世

10、颠沛中与一位曾经风光无限的歌唱家凄然相遇,意外、惊讶、欣喜、百感交集、痛定思痛等等万千思绪都寓于这平平常常的三个字中,真是一字万钧,无声胜有声!,如此说来,“合”的作用有:(1)呼应开头,完善结构;(2)总结前文,收束全篇;(3)揭示中心,升华主旨。,简要分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1)通过对山深、日暮、猿啼、江水这些清静、寂寥景象的描写,渲染一种孤寂、冷落的气氛。(2)一切景语皆情语,猿猴的鸣叫带有一种说不出的愁苦,就奠定了全诗愁苦、烦闷的情感基调,引出下文愁的具体原因,为下文的思乡怀友做铺垫。,简要分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第二联的妙处:(1)“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是对环境

11、的进一步描写。风吹树叶作响,以动衬静,月下一孤舟更显寂寥孤独,进一步渲染凄凉的环境,把诗人的内心波澜突显出来。(2)如果说首联是对环境的素描,那么此句就是对凄寂环境的工笔,由面到点,更有力的衬托出诗人的凄恻之情。,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请简要分析。(1)本诗诗眼是“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由景及情;(2)“非吾土”表现思乡之情,“忆旧游”体现了怀念友人之情;点明了这首诗的主旨思想怀友。,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尾联有什么作用?(1)呼应开头,首句的愁与尾联中的泪相呼应,泪水随江水直到海西头;(2)再次点明诗歌主旨,特定的环境让诗人不禁潸然泪下,求仕失败的酸楚自然流露,一、阅读下

12、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问: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一、首句为“孤城”这一主体画面提供背景。 【简析】该题考查起句作用。本诗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实则为下句的“孤城”提供背景。次句写的是塞上孤城,是诗中最主要的意象,“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孤城”这一意象具有特定涵义,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承句引入羌笛之声。而“杨柳”意象往往代表着“离别”。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

13、恨。让人感到: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合句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二、阅读下面一唐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问: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二、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简

14、析】首联点题,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写声写色,均骇人听闻,使得境界幽深险僻。颈联转写夜景,表明环境阒静、安谧。尾联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问: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知愁”,是

15、否违反了题意?,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简析】开头写“不曾愁”,正是为了衬托少妇后来“悔”的心理变化。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根本原因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立功是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进行过鼓励和劝勉。,因此,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次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这一句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和怨旷蓄势。转句写她忽然见到陌头柳色,从内心深处一下子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