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01014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92958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10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3001014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03001014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03001014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03001014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03001014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3001014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001014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03001014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03001014 环境化学(Environment Chemistry)二、开课对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四年制本科。先修课程:无机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三、课程性质必修、专业基础课四、课程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环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系统掌握有害化学物质在地球系统各圈层中的迁移和转化的机制;掌握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及土壤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五、基本要求1、掌握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水、大气、土壤和生物体)中存在的形态和环境化学行为。2、掌

2、握有害化学物质在地球外部系统各圈层(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中迁移和转化的机理,以及产生的各种环境效应。3、掌握大气、土壤及水环境化学的基本知识。4、了解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5、用此学科知识来避免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6、培养学生利用系统论的方法,来思考有害化学物质在地球系统中产生的各种环境污染效应。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先修课程:无机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学分:1.6学时:32,理论学时32学时(一)绪 论 (理论学时2) 1、环境及环境问题2、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的起因3、环境化学的定义、内容和特点4、几个基本概念(二)天然水的性质

3、和组成(理论学时6) 1、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及水循环2、水的特性及环境效应3、水质标准和水质指标 4、天然水的组成5、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三)水环境化学 (理论学时8) 1、水环境中的沉淀-溶解反应2、天然水的配合反应3、水环境中的氧化-还原反应4、水中的胶体物质及其吸附作用(四)大气环境的组成与性质 (理论学时4) 1、大气污染化学概述2、天然大气环境特征及化学组成3、大气中重要污染物的源与汇(五)大气环境化学 (理论学时6) 1、大气光化学反应基础2、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3、碳氢化物的氧化与光化学烟雾4、 硫氧化物的转化及硫酸型污染5、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6、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7、酸性降水8、

4、大气颗粒物(六)土壤环境化学 (理论学时4) 1、土壤的形成、组成与性质 2、土壤污染3、土壤中的重金属的积累与迁移4、土壤有机(农药)污染及其迁移转化5、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八、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推荐教材:环境化学,戴树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参考书目:1、环境化学,王晓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2、环境化学,刘绮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3、环境化学实验,董德明、朱利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03001016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及名称:03001016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ion)二、开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

5、性质必修、专业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 环境监测环境科学中一门综合性的实用技术和应用科学,是环境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中常用的化学分析和简单仪器分析的手段,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布点方法、采集原理与方法、分析方法等,具备制定监测方案的能力并用控制的手段保证监测过程的质量,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好基础。五、基本要求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配合相应的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区域环境污染的布点、采样方法,并根据不同污染状况选择合理的监测方案。2.熟悉掌握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中常规监测项目的监测原理、方法及仪器分析。3.掌握监测过程质量保证体

6、系的内容、手段并用之指导监测全程,能正确处理监测数据和表述监测结果。4.了解生物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的监测方法及全程。5.了解简易监测方法和自动监测,遥感遥测等技术及其发展趋势。6.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在理解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能自觉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无机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等。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3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40、实验学时8。(一) 绪论(理论学时4)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2、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3、环境标准。(二)水和废水监测(理论学时6,实验学时6)1、水

7、质污染与监测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3、水样的采集和保存4、水样的预处理5、物理指标检验6、金属化合物的测定7、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8、有机污染物的测定9、底质监测10、活性污泥性质的监测(三)大气和废气监测(理论学时6)1、空气污染基本知识2、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3、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4、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5、颗粒物的测定6、降水监测7、污染源监测8、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四)固体废物监测(理论学时4)1、固体废物概述2、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3、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4、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恶毒监测5、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五)土壤污染监测(理论学时4,实验学时2)1、土壤基

8、本知识2、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3、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4、土壤样品的预处理5、土壤污染物的测定(六)环境生物污染监测(理论学时4)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2、空气污染生物监测3、污染生物监测4、生态监测(七) 噪声监测(理论学时4)1、声音和噪声2、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3、噪声物理量与主观听觉的关系4、噪声测量仪器5、噪声标准6、噪声监测7、振动及测量方法(八) 放射性污染监测(理论学时4)1、基础知识2、环境中的放射性3、放射性辐射防护标准4、放射性测量实验室和检测仪器5、放射性监测(九) 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理论学时2)1、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2、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3、监

9、测实验室基础4、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5、实验室质量保证6、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7、环境标准物质8、环境监测管理9、环境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十) 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方法(理论学时2)1、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2、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3、工厂企业环境自动监测系统4、遥感监测技术5、简易监测方法6、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建议教材:奚旦立等主编,环境监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参考书目: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2、何燧源主编,环境污染

10、物分析监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空气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03001012环境规划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及名称:03001012 环境规划(Environmental project)二、开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环境规划课程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学科理论成果,学会重整和系统化,学会运用综合方法开展环境规划工作。锻炼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掌握环境规划学理论和方法体系。五、基本要求掌握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理论、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编制程序;掌握环境规划的

11、技术方法,以及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开发区环境规划、乡镇环境规划、以及绿色社区规划的内容、技术措施。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以环境科学概论、生态学、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学为先修课程。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3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0(一)绪论(理论学时2)1、环境规划概述2、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原则3、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和类型4、环境规划的发展和趋势(二)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理论学时4)1、环境承载力2、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3、复合生态系统4、空间结构理论(三)境规划的内容(理论学时8)1、环境规划的目标和指标体系2、环境评价和预测3、环境

12、功能区划4、环境规划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四)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理论学时6)1、环境预测方法2、大气污染预测方法3、水污染预测方法4、 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预测方法(五)水环境规划(理论学时9)1、水环境规划内容和类型2、水环境规划基础3、水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4、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5、水环境规划实例(六)大气环境规划(理论学时9)1、大气环境规划内容和类型2、大气环境规划组成3、大气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4、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5、大气环境规划实例(七)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理论学时6)1、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内容2、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程序3、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类型4、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实例(八)固体废物管理

13、规划(理论学时4)1、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内容2、应用实例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建议教材:环境规划学,郭怀成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2。参考书:1、区域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欧阳志云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城市环境规划 , 徐肇忠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3、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齐康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03001019环境评价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及名称:03001019 环境评价学(Environmental assessment)二、开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环境科学专

14、业本科生,属环境科学专业必修课。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包括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两个部分,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已经是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标准分类方法、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识别、预测和评价,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最新技术。 五、基本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关的法规、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了解大气、地表水、土壤、噪声、生态等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掌握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模型、计算以及现状及影响评价。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

15、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环境监测等。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4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64、实验学时0。(一)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目的及其发展概况(理论学时4)1、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与目的2、环境质量评价发展概况3、环境质量评价的分类4、环境标准(二)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理论学时4)1、污染源概述2、污染源分类3、 污染源调查内容4、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方法(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理论学时4)1、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的分类3、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技术方法(四)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学时6)1、开发决策与环境影响评价2、环境影响的类型3、 环境影响识别4、环境影响评价工

16、作步骤及评价等级5、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制6、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环境现状的调查7、 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8、环境影响预测9、厂址选择原则10、环境影响报告的编制11、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12、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中的应用(五)环境质量评价图的绘制(理论学时2)1、环境质量评价图的分类2、环境质量评价图的绘制方法(六)水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学时8)1、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学时8)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和评价等级2、大气环境调查前期工作3、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4、大气污染源调查5、污染气象调查6、大气环境影响预

17、测7、工程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八)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学时3)1、概述2、生态环境现状评价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4、土壤环境影响评价5、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与替代方案(九)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学时3)1、噪声的分类、声音的物理特性与量度2、计权声级、等效连续声级和昼夜等效声级3、噪声标准4、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十)环境风险评价(理论学时3)1、概述2、环境风险识别3、环境风险的度量4、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建议教材:环境评价(第二版),陆雍森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参考书:1、环境质量评价,刘绮、潘伟斌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2、环境影响评价,陆书玉

18、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国家环保总局监督管理司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年。 4、 环境评价教程,张从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03001011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及名称:03001011 环境管理学(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cience)二、开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 环境管理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课,它是一门研究环境管理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是正确处理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经济规律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和方法,以便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的上指导。通过讲述环境

19、管理学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运动与环境变化之间协调的规律性,掌握环境管理基础知识、理论体系与环境管理方法,具有从事环境管理研究和管理工作以及解决环境管理问题的能力。五、基本要求1、了解环境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对象与内容、职能与手段。2、了解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与原则,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可持续的环境战略。3、掌握环境管理的物质平衡的概念模型,经济系统中的物质平衡,了解环境管理模型、三种生产理论的含义、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4、掌握我国环境法的适用范围、环境法体系,了解环境行政执法、执法机关、程序、环境行

20、政处罚。5、了解环境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过程,掌握我国的环境政策。6、了解环境质量管理中的环境标准体系、分类、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和依据、环境监测,掌握环境质量管理方法、环境容量、污染物总量控制。7、了解环境规划的原理、原则、类型、环境调查、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方法、环境预测、环境目标的确定、环境规划的编制与实施。8、了解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内容、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体制、基本原则、基本形式、清洁生产、工业污染源的管理与控制、产品的生态设计、工业污染源的环境管理措施、工业环境管理的考核。9、了解区域环境管理,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管理学等。七、教学内容及学

21、时分配学分:3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0。(一)绪论 (理论学时6)1、 环境管理的概念、目的、任务、对象与内容2、 职能与手段,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3、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二)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8学时)1、可持续发展理论2、管理科学理论3、行为科学理论4、系统、共赢、控制和协同(三)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6学时) 1、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 2、经济型和激励型的政策方法 3、鼓励型和自愿型的政策方法(四)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 (4学时)1、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2、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3、环境管理的模型方法4、环境管理的信息方法(五)区域环境管理 (4学时)1、城市环境管理

22、2、农村环境管理3、流域环境管理4、区域开发行为的环境管理(六)废弃物环境管理 (3学时)1、气体废弃物环境管理2、水体废弃物环境管理3、固体废弃物环境管理(七)产业环境管理 (3学时)1、政府作为主体的宏观产业环境管理2、企业作为主体的微观产业环境管理3、ISO14000系列标准环境管理体系简介(八)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7学时)1、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2、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3、海洋资源的保护与管理4、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5、草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6、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7、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九)全球环境管理(理论学时6)1、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和特点2、全球环境管理的主要行动3、中国关

23、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立场与态度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建议教材:叶文虎,张勇.环境管理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参考书:1、周强.环境管理学M.吉林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2、玉秀娟.环境管理环境管理M.哈尔滨市: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03001017环境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及名称:03001017 环境教育学(Environmental pedagogy)二、开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性质选修、专业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 环境教育学是以环境教育为研究客体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内容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等。环境教育学

24、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决定了环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由于环境教育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所以关于环境教育途径、内容、方法、评估的研究都需要建立和发展的道路上必须充满创造意识。五、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环境教育规律,掌握环境教育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教育观;使学生学会运用环境教育理论知识分析环境教育问题,为今后从事环境管理及教学提供有关教育学的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深造奠定基础。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环境学导论、环境管理学等。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1.5学时:30,其中理论学时30。(一)绪论1、环境教育学概述2、环境教育的概念、

25、任务与目标(二)环境教育的产生、发展与现状1、.环境教育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历史2、当前学校环境教育的三个取向3、欧洲环境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4、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与现状(三)环境教育内容(上)1、环境问题2、环境保护与人口教育3、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四)环境教育内容(中)1、人与环境的关系2、环境质量与人体健康3、环境伦理与规范4、环境保护与法律(五)环境教育内容(下)1、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战略2、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态势3、关于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六)环境教育途径与方法1、环境教育途径2、环境教育方法的意义3、自然教育方法4、可视化与主持式环境教育方法5、小组合作互助式教育方法

26、6、探究式学习方法7、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环境教育(七)环境教育实践活动1、环境教育实践概述2、环境教育实践的基本程序3、环境教育实践活动设计(八)环境教育评价1、环境教育评价的含义2、环境教育评价目标3、环境教育评价的功能4、环境教育评价的原则5、环境教育评价的具体操作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建议教材:马桂新,环境教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参考书目;1、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中国教育史纲,董宝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3、外国教育史简编,吴式颖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03001020环境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及名称:03001020 环境污染控

27、制原理(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二、开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环境污染控制原理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必备的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水体、大气、固体废物、噪声以及其他物理污染的来源、污染组成及其相关治理和处置方法及措施,从而对各类环境污染物及其控制方法有一定深度的认识。五、基本要求1、掌握环境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2、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环境污染控制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各种污染的来源、污染组成及其相关治理和处置方法的原理。3、掌握水体、大气、固体废物、噪声以及其他物理污染的来源

28、、污染组成及其相关治理和处置方法及措施。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各类环境污染物及其控制方法有一定深度的认识。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监测等。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4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64、实验学时0(一)导论(理论学时8)1、环境污染概述2、环境污染控制的有关理论3、有关环境污染控制的政策性概念4、环境污染控制现状及趋势(二)污染源识别与解析(理论学时4)1、污染源2、 污染源的识别3、污染源解析(三)物料衡算法(理论学时8)1、物料衡算的原理及步骤2、单纯物理变化过程的物料衡算3、有化学变化过程的物料衡算(四)工业生产过程及污染源控制(理论学

29、时20)1、生产工艺与污染控制技术的选择确定2、钢铁工业污染及控制3、有色金属冶炼污染及控制4、煤的清洁利用、火力发电的污染及控制5、石油化工的污染及控制6、化学工业污染及控制7、轻工业污染及控制8、建材行业污染及控制9、高技术、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及控制(五)农业污染及控制(理论学时8)1、农业生产及污染概述2、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其危害3、农业污染及控制 (六)交通运输污染及控制(理论学时8)1、交通污染概述2、交通污染及控制3、船舶水域污染及控制(七)生活污染及控制(理论学时8)1、生活污染概述2、生活污染的发生现状3、生活污染及控制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建议教材:环境污染控制,冯裕华付仲逑

30、编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03001021环境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及名称:03001021 环境系统工程(Environmental System Engineering)二、开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 环境系统工程不仅是一门理性学科,而且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应用学科。环境系统工程具有全局性、关联性、最优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综合体。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环境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实现的途径及其应用,并培养对这一领域的专业兴趣。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继续深造或采用环境信息系统技术

31、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较扎实的基础。五、基本要求1. 要求了解系统的概念、分类和特征,以及系统工程的原则,掌握模型的分类和模型化的程序。2、要求熟悉系统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掌握系统分析的步骤和方法。3、要求掌握线性规划的概念和基本方法,了解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及动态规划。4、要求掌握数学模型的定义、应用和基本理论,熟悉河流水质模型及其模型参数的估算,熟悉一维稳态河流水质模拟,了解其他各种与环境有关的模型。5、要求掌握预测原理、步骤和定量预测方法,熟悉大气质量预测和水环境污染预测。6、要求掌握决策分析的基本概念,了解确定型、不确定型、风险型及多目标决策。7、要求了解城市污水排海(排江)工程所涉及

32、的基本内容,掌握排放管水力设计方法。8、要求了解城市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掌握水污染控制规划和大气污染控制规划的方法。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环境学导论。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4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16。(一)系统与系统工程(理论学时4)1、系统2、系统工程3、系统工程的重要方法模型化4、系统工程的应用领域与实例(二)系统分析(理论学时5)1、系统分析概述2、系统分析的基本要素3、系统分析的步骤4、系统分析的方法5、应用举例(三)最优化技术(理论学时5)1、线性规划2、整数规划3、非线性规划4、动态规划(四)环境系统数学模

33、型(理论学时12)1、数学模型概述2、河流水质模型基本方程及其解析解3、河流水质模型4、水质模型参数的估算5、一维稳态河流水质模拟6、河口水质模型7、湖泊(水库)水质模型8、非点源污染水质模型9、大气污染控制数学模型(五)系统预测(理论学时6)1、预测科学2、定性预测技术3、定量预测技术4、环境预测5、大气质量预测6、水环境污染预测(六)决策分析(理论学时4)1、基本概念2、确定型决策3、不确定型决策4、风险型决策5、多目标决策(七)城市污水排海(排江)工程(理论学时6)1、概述2、城市污水排海(排江)系统规划设计3、混合现象4、排放管水力设计5、排海管施工方法6、水下结构的侵蚀和养护(八)环

34、境污染控制系统规划(理论学时6)1、城市环境规划2、城市排水系统规划3、废水回用系统规划4、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5、河口水质规划6、大气污染控制规划7、非点污染源控制措施简介实验:(实验学时16)建议在学习了课程理论部分后,选取具体案例:系统地提出问题,明确其目标和范围;选择评价系统功能的指标或目标函数;明确系统的组成因素或提出各种可选用的方案;建立数学模式或进行数学模拟;分析模式的特点,确定选优的方法,以便使系统最优化;按选定的最优方案建立环境污染控制系统。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建议教材:1、环境系统工程韦鹤平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年参考书目:1、环境系统工程(日)高松武一郎等编著,刘

35、鸿竞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5;2、环境系统工程侯克复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3、环境系统工程(美)L.G. 列奇著,环境系统工程翻译组译,北京水利出版社,1981。03001026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03001026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Environmental Monition and evaluation)二、开课对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性质选修、专业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是环境科学中一门综合性的实用技术和应用科学,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专业的专业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配合相应的实践环节,可使学生掌

36、握区域环境污染的布点、采样方法,并根据不同污染状况选择合理的监测方案。熟悉掌握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中常规监测项目的监测原理、方法及仪器分析。掌握监测过程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容、手段并用之指导监测全程,能正确处理监测数据和表述监测结果。了解生物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的监测方法及全程。了解简易监测方法和自动监测,遥感遥测等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五、基本要求1、本课程的教学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习题讨论、实验、作业、答疑、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2、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理论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3、 要求学

37、生认真读书,课前预习-泛读,课后复习-精读,从中学会自学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4、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在理解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能自觉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无机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等。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1.5学时:30,其中理论学时22、实验学时8。(一)绪论(4学时)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2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3 环境标准。(二)水和废水监测(理论4学时,实验8学时)1、水质污染与监测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3、水样的采集和保存4、水样的预处理5、物理指标检验6、金属化合物的测定7、非金属无机物的测

38、定8、有机污染物的测定9、底质监测10、活性污泥性质的监测(三)大气和废气监测(理论4学时)1、空气污染基本知识2、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3、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4、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5、颗粒物的测定6、降水监测7、污染源监测8、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四)固体废物监测(4学时)1、固体废物概述2、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3、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4、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恶毒监测5、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五)土壤污染监测(理论2学时)1、土壤基本知识2、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3、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4、土壤样品的预处理5、土壤污染物的测定(六)环境生物污染监测(4学时)1、水环境污

39、染生物监测2、空气污染生物监测3、污染生物监测4、生态监测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建议教材:奚旦立等主编,环境监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参考书: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2、何燧源主编,环境污染物分析监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空气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02003117土壤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及名称 02003117 土壤学(Soil Science)二、开课对象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的性质 必修、专业核心课。四、

40、教学目的和任务土壤学是农业科学、林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它服务于环境生态建设、农业持续发展、区域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等。是园林、生态、生物、土地资源、植保、农学和环境工程等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专业课程。主要介绍土壤的组成、性质、环境过程、管理和保护。学习本课程不仅有利于学习资源与环境专业其它核心课程,而且所学知识可用于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五、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收获:1.了解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的特性及其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土壤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2.了解土壤母质的形成,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和土壤水

41、及空气的物质组成和性质;3.了解土壤的环境过程,包括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过程、土壤养分循环与平衡、土壤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过程等;4.了解土壤耕作和管理,土壤污染与防治和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等土壤管理和保护的理论和技术。5、掌握研究土壤肥力必要的实验手段。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地学基础和微生物学等。 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4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18。(一)绪论(理论学时2)1、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2、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3、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二)土壤矿物质(理论学时2、实验学时2)

42、1、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2、粘土矿物;3、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4、实验内容: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三)土壤有机质(理论学时4、实验学时2)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2、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3、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5、实验内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四)土壤生物(理论学时2)1、土壤生物多样性;2、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3、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发生和分布;4、土壤生物活性及表征。(五)土壤质地和结构(理论学时4、实验学时2)1、土壤三相组成;2、土壤质地;3、土壤结构;4、土壤孔性和土体构造;5、实验内容:土壤容重的测定和孔隙度的计算。(六)土壤水(理论学时3、实验学时2)1、土壤水分类型及土壤含水量的测定;2、土壤水的能态;3、土壤水的运动;4、土壤中的溶质运移;5、实验内容:土壤含水量的测定。(七)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理论学时2)1、土壤空气的组成和运动;2、土壤热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