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省道路环境保护设计.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93451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287.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6省道路环境保护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56省道路环境保护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56省道路环境保护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56省道路环境保护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56省道路环境保护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6省道路环境保护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6省道路环境保护设计.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由来*省道(*线)*段改建工程是甬台温高速公路通往*、*县和丽水地区贫困山区县的重要连接线,对开发*、*、*、*等县的山区矿产等资源,发展山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公路*线,公路等级低,路况差,途经地带地形复杂,山势较陡,地形呈鸡爪状且零乱破碎,大部分路段为四级公路标准,已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和交通量需求。随着甬台温高速公路的建设,瑞文线改建工程已提到议事日程,需与高速公路*-*龙头段同步建设。2001年9月,受*省道(*线)*段改建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委托,*市环境保护设计科学研究院负责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根据项目实施进度要求,并征得项目环境管理部门的同意,我院组织

2、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对拟建工程沿线进行实地踏勘、资料收集,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经环保主管部门同意后,作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依据。根据工作方案,在*市环境监测站和*县环境监测站的大力协作下,于2001年1月我院编制完成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但由于初步设计路线经过*水库的一级水源保护区,且穿过水库大坝和取水口,项目审批部门省环保局考虑到路线走向与有关水源保护法规相冲突,对此项目暂缓审批。2002年8月,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单位对经过*水库大坝和取水口段(K35+100K38+059)做了重新设计,按公路指挥部要求,根据修改后的设计方案,我院对原环评报告书进行了修改,现形成修改后

3、的环评报告书文本。1.2 编制依据(1)国务院国发(1996)31号文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2)国务院1998(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3)交通部1990年颁发的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4)交通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J005-96);(5)国家环保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HJ/T2.4-1995)及(HJ/T19-1997);(6)*省道(*线)*段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7)*市交通工程设计院和宁波市交通设计研究院*省道(*线)*至*段改建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1999.12;(8)浙江省交通厅关于*省道*

4、至*段公路改建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浙交复2000197号文),2000.6.26;(9)宁波市交通设计研究院*至*段改建工程方案设计(K35+100K38+059),2002年月;(10)国家环境保护局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989.7.10;(11)*市人民政府令第7号令*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办法;(12)*省道(*线)*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2000.11;(13)*省道(*线)*段改建工程建设指挥部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1.3 评价范围(1)噪声评价:路线两侧200m范围;(2)大气环境评价:公路沿线两侧200m范围;(3)生态评价:公路沿线两侧200m范围;(

5、4)社会环境评价:路线经过的*市、*县的各乡镇;(5)水利、水环境评价:路线经过的主要河流上下游各500m,饮用水源地评价范围扩大到路两侧1000m的范围。1.4 评价标准(1)声环境:运营期声环境评价对于公路两侧评价范围内的一般评价对象和居民集中建筑群,临路第一排建筑物前参考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4类标准执行;对学校的教室室外昼间按60dB要求,医院病房外昼间按60dB、夜间按50dB要求(见表1-1)。其他区域参照执行1类区标准,即昼间55dB,夜间45dB。建设期参照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表1-1 运营期居民建筑群、学校等噪声执行标准值 单位

6、:dB类别或敏感目标昼 间夜 间GB3096-93中4类7055学校教室外60医院病房外6050(2)大气本项目穿越区域为城市远郊区,基本上为农村区域,大气环境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THC参照执行以色列居住区标准;见表1-2。表1-2 大气评价执行的标准单位:mg/m3项目NO2COTHCTSP1小时日均1小时日均1小时日均日均限值0.240.1210.004.005.02.00.30建设期封闭式厂拌工艺沥青烟气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沥青烟气排放浓度75mg/m3,排放速率0.18kg/h;THC排放浓度120mg/m3,

7、排放速率10kg/h;苯并a芘排放浓度0.310-3 mg/m3,排放速率0.0510-3kg/h。(3)地面水环境公路沿线水体功能区划见表1-3,相应的地面水环境评价标准见表1-4。污水排放标准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即CODcr100mg/l,BOD520mg/l,SS70mg/l,石油类5mg/l。表1-3 地面水功能区划河流河 段水质目标*泗溪*花园村*宾馆类*宾馆墙岙类飞云江飞云江起点*金潮港类金潮港飞云渡口类瑞平塘河*江南水厂附近类其 他类表1-4 地面水水质评价标准 单位:除pH外均为mg/l项 目(GB3838-2002)类(GB3838-200

8、2)类pH6969DO65BOD534高锰酸盐指数46石油类0.050.05备 注水源一级保护区标准一般河道水质标准1.5 评价时段根据公路建设项目建设期和营运期环境影响的特点,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四个时段。(1)建设期 至2003年底(2)营运初期 2005年(3)营运中期 2010年(4)营运远期 2015年1.6 公路沿线敏感点确定经过对公路沿线两侧初步踏勘结果,本工程沿线200米内主要敏感点共35处(表1-5)。主要包括了村民集中居住区、学校、饮用水水源地。表1-5 沿线环境敏感点分布一览表序号路 段桩 号名 称性 质离公路中心线最近距离(m)1*段K1+150*二中学 校1002K2*

9、中学学 校203K3村 庄紧 靠4K5村 庄紧 靠5K6村 庄606K10+680村 庄紧 靠7K11+200村 庄紧 靠8K14村 庄309K15+050村 庄2010K19+600村 庄2011K23村 庄2012K24村 庄2013K26村 庄3014K28+030村 庄紧 靠15K29+200村 庄紧 靠16K30+200村 庄6017K30+750村 庄紧 靠18K32+500村 庄2019K34+750村 庄紧 靠20K36+610*水 库紧 靠21K38村 庄紧 靠22K41+700村 庄紧 靠23K42+550村 庄10米24*段K46村 庄2025K46学 校10026K47

10、+750村 庄5027K54*中学学 校150续表1-5序号路 段桩 号名 称性 质离公路中心线最近距离(m)28*段K54+100村 庄2029K55村 庄紧 靠30K56+700村 庄紧 靠31K57+020学 校紧 靠32K57+360村 庄10033K58+100村 庄2034K59+100村 庄15035终 点村 庄紧 靠1.7 评价的重点和主要保护目标本评价的重点是水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空气影响评价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评价的主要保护目标是沿线各敏感点,包括*水源保护区的环境质量。第二章 工程概况2.1 路线方案2.1.1 路线布置原则(1)服从交

11、通部制定的国道主干线系统规划布局方案,适当照顾沿线的主要市、县和港口、以利于沿线的经济开发;(2)选择位置考虑与城市规划和路网规划的一致性;(3)结合地形、地物、地貌和地质条件选线,尽量做到线路控制点间的距离短捷,线路顺适,走向合理,工程量少,造价低,营运费用少,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在投资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多作方案论证,选择最佳方案;(4)便于分段建设,做好前后期工程的协调与衔接。2.1.2 路线走向本工程起点为飞云过境公路与104国道的交叉口,利用飞云过境段公路,跨甬台温高速公路,经仙降镇、仙篁竹至马屿镇后西行至河头一甲,跨飞云江,经塔石,穿塔石岭隧道至岭脚,

12、沿飞云江北侧至高楼大桥,从高楼大桥第一跨处下穿沿江而行,跨*至营内,经黄岙村进入*县境内,穿上岙岭隧道至黄土祥,沿泗溪北侧穿樟岭隧道,经*宾馆、龙船祥至花园桥与原*线相接为终点,路线全长约60km。见附图1。2.2 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2.2.1 建设规模本工程按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中的二级(加宽)公路技术标准设计。根据地形条件,起点至河头段:计算行车速度80km/h,路基宽18.5m,其横断面布置形式为:2.0m中央绿化分隔带+20.25m左右侧路缘带+27.5m行车道+20.5m土路肩。河头至终点段:计算行车速度60km/h,路基宽度10.5m,路面宽度9m。桥涵

13、设计荷载标准汽车-20级,挂车-100,桥梁涵洞与路基同宽。大、中桥设计洪水频率1/100,小桥、涵洞及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50。2.2.2 技术标准主要技术指标详见表2-1。表2-1 主线主要技术标准序号项 目起点至河头段河头至终点段1路线长度(km)25.20034.9662计算行车速度(km/h)80603停车视距(m)160754平曲线最小半径(m)4001255最大纵坡(%)最短坡长(m)42506200最小竖曲线半径(m):凸形 凹形65003000300020006最小竖曲线长度(m)85507路基宽度(m)18.510.52.3 交通量预测设计部门对本工程的交通量预测见表2-2

14、。表2-2 *省道*段交通量预测(单位:veh/d)年份2005年2010年2015年交通量路段*段97081192114136*段6129749088502.4 主要工程设计概况2.4.1 路基工程(1)高度起点-河头段:全线填方路基平均填土高度为2.0m。河头-终点段:*大坝上游考虑大坝建成后的设计洪水位23.3m,路基设计标高控制在24.5m以上。到临近泗溪时,由于可以不考虑九溪水库的高水位要求,一般路基设计高程没有具体控制,一般不低于老路即可。*下游部分设置低路堤过水路基。(2)路基、路面排水起点-河头段:路基水可通过设于路基两侧的边沟,与附近河道沟通排入河流。沿线灌溉涵及部分排水涵采

15、用槽形式与边沟立交,部分排水涵与边沟沟通。路面排水采用自由漫流式,即硬路肩外缘不设挡水缘石,土路肩采用3.0cm沥青表面处封闭。路面水主要通过设置的路面横坡横向自由排走,挖方路段土路肩同样采用沥青表面处封闭。河头-终点段:采用60cm宽的浆砌排水沟,为拦截挖方边坡的漫水流,特别设置截水沟。从而使截水沟、边沟的水流入涵洞再泄入飞云江或泗溪。(3)路基防护起点-河头段:全线挖方路段共长2000米,最大挖深45米,主要采用浆砌护坡、喷浆等方法进行防护。沿河路段(主要是桥头路段),考虑到路基稳定性,除地基进行深层排水处理外,其坡脚外20m范围内的河道都应以宕渣填筑至顶面,作反压用,以增加路堤稳定性。河

16、头-终点段:主要采用浆砌台阶式路肩墙、浆砌护坡、浆砌路面墙等方法进行防护。2.4.2 路面结构根据省交通厅对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全线采用沥青砼路面,结构形式采用4cm中粒式沥青砼+5cm粗粒式沥青砼+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级配砂砾垫层。2.4.3 桥涵工程全线共有大桥5座,沿线大桥见表2-3。表2-3 沿线大桥一览表序号桩 号地 名孔数-孔径(孔-m)结构形式总 长(m)1K2+545跨高速公路桥3720空心板梁7452K25+461.68塔石飞云江大桥1120+530+320预应力宽幅箱形板4303K33+090高楼溪大桥822预应力宽幅箱形板1604K39+500官岩大桥220+33

17、0+320预应力宽幅箱形板1905K41+513漈门溪大桥620预应力宽幅箱形板1202.4.4 隧道工程全线共有隧道8座,全线隧道分布见表2-4。起点-河头段:本路段有水坑隧道两座,为分离式路线上下线,各长400m。隧道净宽:0.5+23.75+0.75=10.25m;净高5m。河头-终点段:该段有隧道6座,分别是塔石岭隧道(1541m)、*隧道A(500m)和*隧道B(400m)、上岙岭隧道(1090m)、包渡隧道(470m)、樟岭隧道(300m)。隧道宽度为10.5m,净空设计为5m,采用压肩式马蹄形。2.4.5 路线交叉工程一律采用平交式,对于交叉口的设置,采用“并”(多条隧道能并则并

18、);“连”(修建联络道路,完善路网机能);合理设置交叉口。起点至河头段沿线主要交叉口有:104国道交叉口、高速公路交叉口、仙簧竹交叉口、树排头交叉口、九甲交叉口、藤岙交叉口、一甲交叉口。河头至终点段沿线主要交叉口有:江北公路交叉口、高楼交叉口、樟岭交叉口、文青公路交叉口。表2-4 隧道工程一览表序号名 称起 迄 桩 号长度(m)备 注1水坑(左线)YK287YK687400分离式路线上下线2水坑(右线)ZK20+300ZK20+700400分离式路线上下线3塔石岭K26+489K28+03015414*隧道AK36+250K36+7505005*隧道BK37+000K37+4004006上岙岭

19、K48+856K49+94610907包 渡K51+800K52+2704708樟 岭K52+765K53+0653002.5 投资估算及每公里造价本项目投资估算总额为85756万元,起点-河头段为47187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1958万元,河头-终点段38569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1103万元。2.6 土石方工程量本工程全线填方量大于挖方量。挖方172万m3,填方198.9万m3,利用方131.8万m3,借方67万m3。全线设有4个取土场(下社左右、高岙山、上安山)和3个弃土场(龟山、下社、*上岙)。2.7 拆迁量 全线拆迁房屋64454m2,其中起点-河头段有26787m2,河头-终点段有

20、37667m2。第三章 区域环境概况3.1 自然环境概况(1)地理位置*市位于浙南沿海,东临东海,海岸线长21公里,西连*县、南邻平阳县,北界瓯海区,西北接青田县,介于北纬27o4028o35、东经120o10121o15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县位于浙南山区,东接*市,东南临平阳、苍南县,西南倚*县,西北接景宁畲族县,北界青田县,县人民政府驻地大峃镇,距*市区约112公里。(2)地形地貌*地貌属浙东剥蚀低山区丘陵地貌,总趋势为西高东低。低山和丘陵之间为洪冲积、冲洪积、坡洪积及海积平原地貌,大体上可分成三类地貌单元。(1)低山丘陵地貌:*公路*段西北侧为雁荡山脉,山体由晶屑熔结凝灰岩,火山角砾岩

21、等火山岩组成,高度50400米,山体地形坡度2050,冲沟发育,表层覆盖微薄的残积层或基岩裸露,地表为低矮灌木杂草覆盖。(2)洪冲积、冲洪积平原地貌:分布于河谷及前倾斜平原的过滤地带,地形平坦开阔,坡度小于15,海拔高度425m,总体向河谷微倾。沉积物主要为洪冲积卵石、砾石,含粘性土砾砂、圆砾。(3)海积平原地貌:分布在海滨、海湾等地区,地势低平开阔,坡度小于1,海拔高度为24m,由海相沉积的淤泥和淤泥原粘土组成。*县地处华夏古陆的南部,地质构造属于新华夏系构造一级南部隆起地区,构造运动强烈,是古老的浙闽地质的一部分,有广泛的中生代火山岩系,西部地区有古老的变质岩,构成了*县群山蜿蜒,以山丘为

22、主的林业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由洞宫山脉南支罗山支脉形成的高山峻岭,连绵不绝。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上百座,最高峰杨顶峰为海拔1362米。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河谷平原较少。山脉多作西北东南走向。山地、丘陵分布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0%以上。(3)气候与气象*市东濒东海,纬度较低,受季风影响较大,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县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二地区常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根据*市、*县气象站各近20年资料统计,主要气候特征如下: *市 *县年平均气温 18 18极端最高气温 37.2 40.8极端最低气温 -4.3 -3.7年平均降雨量 156

23、6.8mm 1884.7mm最大年降雨量 2232.5mm 2737.4mm最小年降雨量 914.5mm 1080.7mm年平均风速 2.6m/s 2.1m/s 年平均相对湿度 82% 81%(4)水文水系飞云江是是浙南主要河流之一,是*、*水文的主要基础,发源于*、景宁交界的洞宫山南麓,全长187公里,其中感潮段长55公里,流域面积373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76.30m3/s,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4.06 亿m3,最大洪峰流量8710 m3/s,最小流量1.49 m3/s,洪枯流量相差悬殊。飞云江在*市境内主流长70.5公里,流域面积1345.43平方公里,有沙门溪、金潮港、桐溪、顺溪、

24、曹村港等支流注入,横贯市境,东流入海。温瑞塘河在境内主流长20公里,瑞平塘河在境内主流长3.3公里,北至*,南至平阳,与塘河平行的还有中塘河、人民河,依次指示着东部海岸线外移的时序;与塘河垂直的顺坡入注东海的有二十余条河、浦、湫、沥,宣泄、控制着内河水系。飞云江在*段主流长43.5公里,流域面积1123.5平方公里,有泗溪、峃作口溪、玉泉溪等主要支流注入。此外,县境西北部石垟林场、西湖乡、岳梅乡、下垟乡和县境东北部金星乡、李林乡等地一些向北流小溪坑,出县境注入瓯江水系,流域面积共144.8平方公里。3.2 社会环境概况*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临东海,总面积1401平方公里,辖25镇,21乡,总

25、人口116万,市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是*市经济比较发达的县级市,1987年被国务院列为沿海进一步对外开放地区,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之一。1996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为220.35亿元,比上年增长54.9%,其中工业产值占93.05%,其经济发展速度在全省也是较快的。*市西部山区拥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有林溪电站等小水电资源,*市的非金属矿有高岭土、明矾石、叶腊石等,也有部分竹木资源,主要以高楼红双林场为主。*市的工业以轻工业为主,以服装、制鞋、五金、电器等行业。经济作物有柑桔、甘蔗、茶业等。*县位于浙江省南面,*市西部飞云江中上游,总面积1292.16平方公里,1992年撤区扩镇并

26、乡后辖8镇27乡,全县总人口为36.84万,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分别占93.72%与6.28%。由于*县地处山区,因此经济以农业为主,经济基础十分薄弱,1985年被浙江省定为贫困县。1996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86亿元,比上年增长7.05%。*县虽然经济发展滞后,但发展潜力颇大,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突出的有水资源、旅游资源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全县每平方公里占有水资源13万立方米,大大超过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今后将是*市区淡水供给的主要地区。*县的非金属矿有高岭土、叶腊石及矿建材料。花岗岩储量大,质地好,品种有黑、白、芝麻片等20多个品种,颇受外商青睐。竹木资源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

27、%以上,竹木制品造型美观,出口量逐年增加。工业以服装、制鞋、机械零件为主。经济作物有茶叶、南田雪梨等。本项目沿线经过的乡镇共有13个,其中*市8个,*县5个。沿途经过乡镇的社会基本情况见表3-1。表3-1 沿线经过乡镇基本情况县市乡镇名称户数(户)人口(万人)人均收入(元)农业产值(万元)工业产值(万元)瑞安市飞云镇8513288953565283746162云周乡5426221743268251034616仙降镇64502550436502678108475江溪镇26741192713251251990马屿镇12043488783323361162580平阳坑镇738830306133715

28、218364高楼乡41311687117751343238营前乡31481317117835451056文成县平和乡21918811159647650峃口乡244075321828341280樟台乡4777169701922139971大峃镇12243372451229038261218龙川乡44101623019251319623.3 对外交通现状及规划3.3.1 对外交通现状1996年底*市公路通车里程422.5KM,其中国道30.4KM,省道91.2KM,县乡道300.9KM,沟通*与外县联系的干线有四条,即104国道和省道*线,新老青岱线。1996年底*县公路通车里程610KM,其中省

29、道77.1KM,县、乡道路502.8KM,专用公路30.1KM,沟通*与外县联系的公路有四条,即省道*线,文青线、文平线、文泰线。虽然*、*公路数量较多,但相对于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仍不适应,大部分道路是四级路,服务水平不高,包括104国道和*省道(*线)在内,机动车、非机动车混合行驶,交通量大,相互干扰,交通秩序混乱,交通事故多。3.3.2 公路网发展规划*市公路网发展规划首先确定了发展公路主干线,改善和加强市内、市外各重要城市的交通,改建*省道,连接沿海高速公路。其次是加快县乡(镇)公路和旅游风景区公路的建设或改造,有效地形成区域内公路运输网络,加快城乡客货运输的集散。*县公路网发

30、展规划中突出要建设与外地联系的交通出口,特别要改造*省道加强东部联系,连接沿海高速公路。同时完善内部路网,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达度,改建通向重要城镇、厂矿、旅游区的公路和服务设施。第四章 环境影响要素识别与污染因子筛选4.1 环境影响要素识别与分析4.1.1 建设期环境影响要素分析根据公路施工的不同阶段,分析本工程在建设期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要素。(1)征地拆迁本工程全线长度约60公里,全线需占用土地3291.44亩,拆迁房屋约6.4万m2,公路建设占用了一定的农田与树林,造成了土地利用形式的变化和耕地的减少,拆迁房屋造成一定范围的人口迁移,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影响。(2)土石方工程本工程各

31、路段的土石方量为挖方172万m3,填方198.9万m3。土石方工程会造成山林破坏,资源损失,景观破坏和水土流失等不利影响。(3)路基路面工程在进行路基工程时,路基深挖或高填处,一旦经雨水冲淋,会引起水土流失,影响生态环境,在河流附近还可能造成河道雍高,影响泄洪能力;在天气干旱时,又容易引起扬尘,污染大气环境,影响施工作业。(4)桥梁、涵洞及隧道工程桥梁、涵洞、隧道的施工,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影响周围水体环境,对航运和水利泄洪等都带来影响,桥梁、隧道的施工对敏感点还有噪声影响。(5)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施工机械,如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机等在作业中产生的噪声,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

32、其环境影响因子是施工噪声LAeq;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主要是扬尘和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其主要影响因子是:CO、NO2、THC和TSP。(6)施工场地施工场地可能占用农田耕地或原有通道,破坏农田资源,造成交通不便。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可能影响附近河道水环境,其影响因素是:pH、SS、COD、BOD5等。4.1.2 营运期环境影响要素分析(1)竣工营运公路竣工营运后,对公路沿线的社会经济、大气环境、声环境及水利、航运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a、社会经济环境公路的建成对公路沿线的社会经济发展、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事业发展均有促进作用,但对征地拆迁的居民生活

33、质量带来一定影响。b、大气环境对大气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汽车尾气与扬尘,尾气的危害略大,其主要影响因子是:NO2、CO、THC。当遇到不利气象条件,隧道出口处等,大气影响程度将更大。c、声环境快速行驶的汽车由于轮胎与地面磨擦声和发动机工作声一起产生的噪声对声环境敏感点带来影响,其影响因子为LAeq。d、水环境由于路线基本沿飞云江而行,另一侧大部分为山体,公路建设对山体径流造成一定影响。公路建成后对水环境的另一影响是大雨时雨水冲刷公路路面,将路面的一些泥沙、油污冲入导流渠,最终进入附近水体中,其主要影响因素为SS和油。e、水利、洪涝及航运桥梁建设给水利带来一定影响,桥墩的设立减少了河流的过水

34、断面,给泄洪带来不利影响。(2)交通量增加交通量的增加,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无疑是十分有利的,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是大气环境污染加重,影响范围增大,声环境污染影响范围增大。(3)工程养护养路护路时施工机械工作虽不如建设期时密集和频繁,但对公路附近敏感点仍有一定的影响。(4)绿化工程绿化工程作为公路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起着美化景观,提高行车安全的作用,而且对及时恢复区域原有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并对减少汽车扬尘,吸收交通噪声等有很好的效果。(5)危险品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很少,但一旦发生,在公路上很可能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造成国家、人民财产的损失,在运输危险品车辆

35、发生事故时还有可能影响水环境(特别是*水源地),甚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4.2 污染因子筛选、评价重点确定4.2.1 污染因子筛选根据上述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结合本工程具体特征,得出本工程影响环境的行为和环境影响因子,详见表4-1。对污染因子进行筛选,确定以下污染因子为评价因子:(1)噪声:等效A声级Leq;(2)大气:NO2、CO;(3)航道及水利:公路建设对泄洪、河道通航、水环境及水源保护区的影响;(4)社会生态环境:社会正、负效益,土地资源、植被、土石方工程、水土流失;(5)风险性评价:危险品运输交通事故概率;(6)施工期:施工噪声、扬尘、沥青烟气。4.2.2 评价重点本项目的评价重

36、点为:声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社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4.3 评价等级划分(1)声环境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本项目属中型改建项目,沿线有较多村庄、学校等敏感点分布,确定声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2)大气环境本工程全长约60km,交通量近期约0.97万辆/日,远期为1.4万辆/日,大气主要污染源为过往车辆排放的尾气,汽车尾气一般主要影响公路两侧200m范围左右,拟确定大气评价等级为三级。(3)水环境评价本项目沿线多数路段沿飞云江而行,有四座跨河大桥,而且经过*水源地,对防洪、水利工程有较大影响,确定水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

37、。表4-1 环境影响因子筛选表环境识别营 运 期建 设 期营 运 期项目组成践线方案桥涵隧道排水工程防护工程高填深挖路面类型取弃土路基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施工污水施工料场施工便道交通量增 长工程养护绿化工程服务区排 水交通事故社会环境社区发展/人口结构/农牧副渔/居民生活/人行交往/陆地运输/人口迁移/旅 游/资源利用/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农业生态/植 被/地质地形/山坡失稳/水利防洪/水土流失/地面水质/大气环境CO/NO2/TSP/Pb/声环境Leq/注:重大影响,中等影响,轻度影响,负影响/正影响第五章 社会、生态环境现状及影响评价5.1 社会经济影响评价5.1.1 社会经济正效益分析(1

38、)完善省道干线公路规划*省道*-东坑公路,是浙南山区东西向的重要公路,1965年按战备要求修建,是330国道的重要迂回线,对开发浙南山区,发展浙南山区经济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路段在省府批准的“浙江省公路水运交通建设规划(1996-2010)”中已列入改建计划。*省道*段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甬台温高速公路的建设,改建瑞文段,符合“浙江省公路水运交通建设规划(1996-2010)”的要求。(2)适应该路交通量日益增长的需要本工程现有公路由于沿线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县境内交通量增长迅速,1996年*城关-马屿段日平均交通量已达5956辆,马屿-高楼2000-3000辆/日,*县境内日均交通量2920辆,现有公路交通量已趋饱和,加上路窄、弯急,有的地段车辆交会困难,交通事故较多。因此,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和交通量需求,该路段的改建已十分迫切。(3)发展山区经济,特别是*县脱贫、改善投资环境本工程路线大部分路段在飞云江北岸通过,对开发飞云江北部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长期以来由于交通闭塞,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给脱贫致富带来了困难,要脱贫,必须首先发展交通,特别是通向高速公路干线,加强与经济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