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审议稿))【定稿】.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95017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20.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审议稿))【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审议稿))【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审议稿))【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审议稿))【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审议稿))【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审议稿))【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审议稿))【定稿】.docx(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十二五”教育事业 发展规划纲要 (审议稿)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二一一年六月Changzhou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CZIE“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目 录第一部分 现有基础和发展环境1一、现有基础1二、发展环境3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8一、指导思想8二、总体思路8三、发展目标8第三部分 基本思路与实施措施12一、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发展动力12二、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特色发展平台13三、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增强核心竞争力14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15五、进一步加强办学条件的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

2、有效保障16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综合素质17七、深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熔铸学院精神18八、全面开展质量监测,健全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19九、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拓宽学院发展空间19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和谐院校20十一、加强学习实践,提升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水平21第四部分 实施规划的保障23一、编制专项规划,实现规划衔接23二、分层解读规划,统一全员思想23三、实施目标管理,加强绩效考核24四多渠道筹资,确保资金投入24前 言“十二五”时期是学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学院抢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如何

3、准确把握未来一个时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理清学院发展思路,明确战略重点,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的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使之成为指导学院未来一段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进一步凝心聚力,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实现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特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纲要的编制,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

4、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及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政策为依据,结合学院的发展实际,主要阐述了“十二五”期间学院的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是我院今后五年实现科学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我院各单位各部门应履行的工作职责,是编制我院专项规划、各项政策和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本规划考虑的时间为2011年到2015年。- 25 -第一部分 现有基础和发展环境一、现有基础“十一五”期间,学院确立了“走内涵提升为主”的发展思路和“继承、创新、提高”的工作方针,学院各级党组织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不断进取,广大师生员工勤奋工作、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学院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5、,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成效。目前“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得到了落实,达到了预期目标,开创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历史新篇章,为我院“十二五”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日制学生规模一直稳定在11000人左右,为社会和企业培训年规模近10000人次;与加拿大莫哈克学院合作办学纳入国家正式普通专科招生计划,已培养200余人;依托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区域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材料工程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主干专业群,建成各类专业40个;招生范围扩大到20个省市地区,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新生的报考率和报到率在全省

6、处于前列,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就业质量明显提高。紧紧抓住高职人才素质与能力两大核心要素,形成了“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启动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在8个专业中试行效果良好;全面启动和实施了“项目化”课程建设和改革工程,建成江苏省特色专业3个、全国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示范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江苏省精品课程4门,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10门;校企合作开发了项目化课程300余门,制定了100多个项目化课程新标准,公开出版了12本项目化课程教材;编写出版“十一五”规划教材17本,获国家精品教材2本,江苏省精品教材7本。 教师总数达732人,其

7、中专任教师486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32.5%,“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75.1%;有教育部、江苏省和全国行业高职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33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全国化工职业教育教学名师3人,全国化工职业教育名校长1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7人;培育院级优秀教学团队22支,培养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34人、就业指导师21人,KAB创业教育指导教师61人、TRIZ创新理论教育教师25人、国家注册ISO9000内部质量审核员41人。建成校内实训基地42个,校中厂4个,拥有科教城共享实训中心16个,校外实训基地182个,其中全国示范性实

8、训基地2个,江苏省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全国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以“四结合、六合一”的理念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其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依托政府、行业构建了“五大社会服务平台”;组建了12个科研团队,年科研经费到帐4000多万元;教师完成省市级科技项目25项;在江苏省教育厅近三年统计的高职院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的七项指标中,2007年度3项指标名列第一,2项指标位居第二;2008年度3项指标名列第一、1项指标位居第二;2009年度3项指标名列第一。全面完成校园基础设施和人文景观建设,学院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学院总资产近10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

9、1亿元,图书馆藏书扩充到62.3万余册,各类数字化资源有大幅度增加,体育运动场所及设施全面建成和完善,一座规划科学、功能完备、环境优雅的现代化校园已经建成。2006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08年成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建设院校,同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2009年获得“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高校创建“文明食堂”和“文明宿舍”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0年获“江苏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二、发展环境(一)学校跨越式发展拥有着新的机遇1良好发展的政策环境党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

10、教育,致力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意见和扶持政策。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组织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开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为学院内涵提升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针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提出破解思路,为学院深化改革指引了方向。江苏省重视和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与支持政策。尤其是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发展职业教育,“加强省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建设,发挥园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聚发展的优势,推进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

11、作,努力成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试验区和示范区”,将组织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工程、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计划,建成一批国内一流、国际有重要影响的职业院校”,为我院提高办学质量、创出办学特色提供了新的机遇。常州市委、市政府把高职教育作为品牌来建设,对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明确常州高职教育园区要“努力打造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创新高地、创业高地、人才高地和服务高地,为常州发展增添强大后劲”。高职教育园区这一优势是学院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机遇和宝贵财富;同时,常州国家大学科技园、常州科教城和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在产学研结合、高科技产业发展、科技自主创新、集群化共享等方面有着宽松的政

12、策环境,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10年常州市被列为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政府将提供系列的扶持政策,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给予大力的支持,加之常州市一贯重视和鼓励校企合作,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指导意见(常政办200778号)对校企合作提出了相关的指导意见和优惠政策,为我院发展尤其是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有力的保障。2良好发展的经济环境我院办学的服务区域定位是“立足常州,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区域经济规划为学院人才培养统筹规划提供了依据。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提出致力于做强、做优“五大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

13、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江苏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对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医药及生物技术、环保等产业的调整与升级进行了科学规划;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提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六大新兴产业;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将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海洋医药、海洋化工、海洋机械等产业。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十二五”期间,“长三角”十三市将优先发展生产服务、民生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做强、做优装备制造、石化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所有这些区域经济规划为我院的发展,特别是为材料工程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精

14、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专业群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优势与机遇。区域产业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学院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目前“长三角”经济尤其是江苏和常州的经济发展都处于快速增长时期,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2010年科技部批准常州作为试点城市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常州市将致力于创建“一核八园”,常州科教城和光伏、生物医药、功能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专题园区,将成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点。江苏省科技厅2010年启动的首批57家“江苏省科技产业园”建设,涉及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战略性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目前已具备了明确的园区形态。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

15、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在我院服务面向的区域内,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在“十二五”期间必然有更大的发展和技术创新,这对我院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新的需求,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空间。3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大众教育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高职教育在社会上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我院通过积极有为的建设和改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社会和企业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需求,对高职教育提出了发展的新任务。面向社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支持企业在岗人员技能更新,满足中等职业教育毕

16、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学习,既是我院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我院拓展办学空间的良好机遇。(二)学校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1高职院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资源的相对紧缺,直接影响到学院的生存与发展的质量。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大多数高职院校将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更加注重内涵的提升,高职院校之间在合作与交流的同时,竞争也将日益激烈;同时,高职生源的逐年减少,招生制度的改革,使我院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我院教育事业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做优、做强,在新一轮发展中乘势而上,在激烈竞争中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需要所有师生的

17、团结、智慧与拼搏。2从整体上来说,我院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广度、深度和紧密度还需加强,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管理、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体制有待创新,激励和保障校企双方深度合作的动力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学体制机制和活力、科研和服务社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3各专业推进和实施“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在更广泛深入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目前只在8个专业中得到试行,其他专业的开发和实施工作亟待探索和推行;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程教学内容还不够及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教育资源建设在质量和数量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运行模式还不适应课

18、程教学改革的新需要,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4我院贴近区域产业发展已形成相关主干专业群,但从学院整体来看,现有专业结构的调整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与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的适应度还有待提高,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专业设置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仍是有待重点解决的问题。5教学、管理、服务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学院“内涵提升、特色发展”的新要求。高水平校内外专业带头人和“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教师自我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和实践动手能力亟待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未来五

19、年,我们必须把握机遇、发挥优势、直面挑战,在现有的基础上巩固提升,在面临的难题中探索突破。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常州,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自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放办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二、总体思路切实走内涵发展之路,以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增强办学活力;强化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服务社会平台,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提高服务社会成效。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现代高职院校制

20、度基本建立,奋发进取的校园文化进一步升华;专业发展的活力和能力显著增强,骨干专业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形成,毕业生就业质量位居全省上游;服务社会的能力稳步提高,省内同类院校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校园更加生态、安全、低碳、文明。通过五年的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主要指标达到国家骨干高职标准、与区域产业经济紧密结合、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行业示范作用的开放型高职院校。2具体目标: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10000人左右,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人数稳定在3500人以上。体制机制改革。学院、系(部)党、政、学术组织、教职工代表大会与学生代表大会上的职权、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并有效落实;院、系(部)基础工作管理制度全面优

21、化,引导、激励、约束功能进一步彰显;院、系校企合作的决策、实施机构及其工作制度更加规范,工作实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水平显著提高;较为科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基本形成。校园精神建设。管理干部、教师、服务人员、学生立足岗位,比较自觉地践行以服务和责任为核心,开拓进取、务实创新、诚信包容的学院主流价值思想;教风、学风、行政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积极向上的教风、学风、行政作风基本形成。专业建设。所有专业形成校企深度合作、工学合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绝大部分专业开发完成并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及能力本位的课程标准,采用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建成34个左右特色鲜明、人才

22、质量在省内乃至全国工业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专业群,其中,专业群中骨干专业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技能、个性品质“满意率”(优秀、良好)超过95%,其他专业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排名前15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技能、个性品质“满意率”(优秀、良好)超过90%,;建成省级以上校企合作示范基地1个、重点专业6个、精品课程10门、精品教材10本。素质教育。构建完成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思想道德、人文、身体心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标准;建成保障素质教育实效、具有较高水平的教

23、师团队和实践基地;完善并运行具有理论支撑和可操作性的学生全面素质评价办法、素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队伍建设。有利于教师、其它专技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专业化发展的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各类人员招募、培训、绩效考核、薪金分配进一步规范,制度引领、激励作用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赴企业实践的教师大幅增加,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学时的比例明显扩大,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0%,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课时比例达到50%;正高职称教师达到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2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50%;重点专业群中骨干专业教授达到3名、博士达到3名、高级技师或技师达到2名。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大部分专业建成场地、设

24、备、环境良好,指导教师、教材、管理制度齐全,能充分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践基地;建成符合“四结合、六合一” 理念、“SHER”标准,适应“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和“项目化”教学改革要求的校内实训中心;在校学生、毕业学生对实训实践教学的满意度逐年提高,“十二五”末达到85%。 社会服务工作。培育科技创新团队8-10个;建立省级工程中心1个;实现申报专利50项以上;学院年度科研到帐经费500万以上,年科技开发和服务经费稳定在4000万元左右,重点专业群年度科研到帐经费100万以上;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和教研成果5项以上;年培训20000人次以上。保持社会服务能力各项指标在省内同类院校中的领先地位。

25、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质量标准系统、质量评估制度、质量文化活动 “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学生教育、行政管理与服务、后勤服务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主要工作的“满意率”、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逐年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配合国家“走出去”战略,打破国际合作单向派出格局,积极争取成为留学生接收学校。和谐校园建设。不断提升平安校园建设水平;继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后勤管理的各项制度;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管理、服务、保障水平,建成覆盖全校的视频监控平台和水、电监控平台,争创“省级园林式”校园;大力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争创省级节约型

26、示范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建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硬件及网络环境,提高校园网络带宽,建立无线校园网络覆盖,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网络接入服务。构建覆盖全院的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办公自动化系统及学工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建成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时便捷高效的数字化互动交流平台;建成科研服务平台,为全院教职工提供数字文献资源服务、学科信息咨询服务及科研项目信息化服务。党建与思政工作。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和谐的环境基本形成,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充分体现;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

27、和办学治校能力明显提高;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走在全省高职院校前列。第三部分 基本思路与实施措施为实现以上发展目标,学院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要同心同德、勤奋工作,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全面实施学院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办校、开放活校、创新兴校、文化铸校”六大发展战略,坚持又好又快、特色发展的理念,确保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一、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发展动力1优化学院改革和发展的决策体制、执行体制、咨询体制和民主管理体制。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院长负责制实施细则、党委会议制度及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制度及议事规则;进一步规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工作,成立系(部)学术机构,

28、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更好地发挥专家治学作用;完善学院办学理事会和教学系专业理事会工作制度,规范运行,提高实效;建立院、系(部)二级教代会制度,提升民主管理水平。2稳步推进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和明确学院、系(部)、教研室的职、权、利,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调动系(部)、教研室在人才培养、技术研究、服务社会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以质量管理手册的持续改进为抓手,不断完善院、系(部)二级管理制度,进一步彰显管理制度的引导、激励、约束功能。4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推动机制、互利共赢的动力机制、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资源共享的交流机制、多方参与的评

29、价机制、政策调控的保障机制,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二、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特色发展平台1加强重点专业群建设。要围绕江苏六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产业、传统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以及城乡建设的需要,重点建设服务于生物医药、功能性材料、新能源材料和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信息和物联网、建筑工程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专业群。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大投入,整合和集聚人财物和成果资源,打造特色鲜明、在省内具有影响力的重点专业群。2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实现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开发教材、开

30、发教学资源、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教学、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学生就业、关注学生职业发展、培养教师实践能力、建设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目标;强化实训实习教学,专业课程全面实施“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学生顶岗实习实行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协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努力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3加强素质教育实践体系的创新建设。继续深化素质教育“三进”工程的探索实践,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人文艺术、身体心理、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和公共体育课程、军事课课程的建设,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各课程教学环节。不断拓展素质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以“服务和责任”学院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具

31、有高职特色的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与评价模式。4.构建多元化立体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先进的质量评估理论为指导,建立以教师、学生、企业专家、学生家长、社会机构为评价主体的,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为核心评价指标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选择相关专业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质量评估;大力推进传统考试方法的改革,加强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估,建立多元评价主体、多种评价方法的学生学业考核综合评价体系。三、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增强核心竞争力1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依托专门的研究团队,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到“项目化”教学第一线调查研究,把“项目化”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将“项目化”

32、教学改革引向深入;组织、引导、鼓励教学、教育团队,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教学、教育理论为指导,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开展教学、教育改革,优化教学、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教育成效。2进一步推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改革试点专业要进行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从教学项目的优化设计、项目化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学生的学业评价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改进。同时,再遴选10个专业,启动改革。由教学系指导、协助相关专业带头人组建改革团队、制订改革方案、向学院提出改革申请,通过专业理事会、学术委员会的评审、院长办公会批准后付之实践,同时建立改革跟踪研究制度,强化理论指导、实践总

33、结、持续改进,保障改革成效。3其它专业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结合本专业的实际,紧紧围绕专业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的改革、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等要素有针对性推进改革,形成课程改革百花齐放的局面。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1实施高层次人才增长计划。加大正高职称教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技能水平、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方法的兼职教师资源库。2实施“强基”工程,切实提高教师基本教学能力。通过推进青年教师“1358成长计划”,把好新教师入门关,落实新教师进企业岗位培训和进修、导师以老带新制度、参与科研技术服务项目

34、、参加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鼓励新教师在职学历提升等多项措施,使新教师进校后,1年入门、3年合格、5年成为教学能手、8年成为本专业骨干教师。3实施“双带头人”工程,塑造专业带头人;在完善学院现有专业带头人的选拔管理办法(修订)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专业“双带头人”办法,推行专业“双带头人”制度。聘请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为学院专业带头人,形成校内和校外专业带头人共同负责专业建设的工作机制。4实施“聚合”工程,建设“结对共聚”型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制定学院关于建设“结对共聚”型专业教学团队的指导意见,落实专业教学团队中的每一位专业教师与本专业紧密合作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一对一”结对,建设一批稳定的、专

35、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5实施“红旗”工程,锤炼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队伍。通过加强学习和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能力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治校能力与决策执行能力;建立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任期管理制度,加大干部竞聘上岗和轮岗交流的力度,通过强化责任意识、完善责任体系、落实责任追究机制,营造敢抓、敢管、敢负责的做事创业环境,弘扬和发展“以服务和责任为核心的开拓进取、务实创新、诚信包容”的学院核心价值观。6启动行政服务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素质发展计划,面向后勤服务队伍形成、实施技术人员引进、培养计划,面向行政管理与服务队伍形成、实施学习型组织建设计划,促进专业化发展。7实施保障工

36、程,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抓住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结论应用“四大要素”,改革教师、其它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工作评价与绩效分配办法;完善管理制度,将教师参与企业科技服务、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社会培训等工作业绩纳入教师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津贴分配。五、进一步加强办学条件的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有效保障1. 坚持“四结合、六合一”的建设理念和“SHER”的建设原则,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五位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依据项目化教学改革和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需要,整合校内现有实训基地资源,开发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项目,改造、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提高使用效益。

37、依托常州国家大学科技园、常州高职园区共享实训基地,与常州国家大学科技园入驻企业和地方企业合作,重点探索建设“校中厂”和“厂中校”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健全“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学生顶岗实习需要,提高基地的育人效益。2开发凸显生产与教学两大元素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一方面,本着开放、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联合行业企业,引入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流程、操作规范、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场景、生产过程、企业案例、企业网站等企业生产元素,按照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开发重点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以及支撑教学资源库运行的数据中心软硬件平台、

38、面向应用和服务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另一方面,各专业要组织力量,积极争取参加教育部和行业协会所立项的教学资源库的项目建设,同时要充分利用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丰富资源。3.制定校园信息化建设规划,确立以人为本,服务为中心理念,本着总体规划、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进一步提高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和应用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效率的提高。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综合素质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要建立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思

39、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2强化第一课堂是素质教育“主战场”思想,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进课程、进课堂的“三进工程”,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在学生思想、道德、人文、心理、创业、创新教育中的作用。3着力建设高水平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公选课、社团活动课规范化建设。加强辅导员、班主任、行政人员、后勤服务人员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基本能力培训。4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

40、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方式,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整合校内和校外资源,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或孵化基地建设。七、深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熔铸学院精神1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各类教育活动演绎“以服务和责任为核心的开拓进取、务实创新、诚信包容”的学院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引导全院师生员工践行核心价值观;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将学院核心价值观内化到学院的制度和师生的行动中,使之成为师生员工心灵深处的精神追求,成为师生员工对学院一切人、事、制度等各方面进行判断的价值标准。2强化教风、学风、行政作风建设

41、。把“三风”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各项督查制度,并逐步形成“三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保障,把“三风”建设与学院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更加优良的人才培养氛围。3探索和实施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计划。在校企合作新机制下,探索和研究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院的精神理念、制度机制、行为活动、物质环境等方面,率先考虑企业文化在实训教学场所和教学过程中的融入,凸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八、全面开展质量监测,健全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不适应市场需求,

42、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进行黄牌预警或暂停招生;制订和落实专业建设基本质量标准,规范专业建设的过程,保障专业建设的过程质量;强化专业建设工作质量监控,建立专业建设工作的日常检查制度,定期对专业建设的过程和绩效进行评估。2探索、建立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和落实学生党组织、班级、宿舍、社团工作制度,规范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组织在学生素质发展中的作用;建立监控制度,加强质量监控,推动各项工作实效的提高。3完善行政服务质量保障体系。通过修订行政职能部门质量管理手册和制定系(部)质量管理手册,完善各单位的质量保障体系;制定党政职能部门、教学辅助单位、群团组织、系(部)管理与服务工作质

43、量和绩效考评办法,对各单位工作质量和绩效进行考核评价。4完善后勤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推行标准化服务和管理,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5深入推进“质量文化工程”,策划并开展质量文化系列活动,强化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塑造质量精神。九、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拓宽学院发展空间1建设TRIZ创新方法咨询和培训服务平台。为区域中小型、创新型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训技术研发骨干,帮助他们掌握TRIZ创新方法;组织TRIZ创新团队开展技术创新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和困难。2做大做强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推广平台,面向企业的技能培训与鉴定平台,面向企业职工的技能竞赛平台,面向职教师资的培

44、训服务平台,面向社区公共事业的文化传播平台和面向职校教师的培训平台,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形成更为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3充分发挥学院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鉴定基地的作用,开放优质教育资源,为区域内企业在岗员工和中职学历毕业生提供多样化的高等学历教育;根据新兴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适应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进一步完善面向工业企业、社会事业和服务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4深入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弘扬学生社团和志愿者服务社会的传统,挖掘服务潜能、拓展服务平台;逐步增加对口支援苏北、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数量,切实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和谐院校1. 坚持可持续

45、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教职工收入增长与学校建设发展的关系。通过开源节流,使教职工收入逐年提高。2加强学院办学成果的宣传,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生源基地的建设,努力保证生源数量和质量。3进一步推进学院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安全教育新体系,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不断建立完善的人防、物防、技防、制度防“四位一体”的治安防控体系,巩固平安校园建设成果;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全面落实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准;树立安全风险评估意识,构建安全风险评估机制。4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长效机制等措施,建立节约型校园建设体系。要加强财

46、务管理,提高学校预算的控制力;完善重大投入论证制度、采购制度、审计制度,杜绝不合理开支;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资产分级管理制度,提高学校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强化节能控制,建立科技节能、管理节能和宣传节能三位一体的节能工作体系,逐步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贯通的节能工作局面,达到节能育人,节约型校园的目标。5巩固文明校园建设的成果。以文明单位建设为目标,和谐校园建设为核心、平安校园建设为基础、文明食堂、文明宿舍、文明教室、文明班级“四项文明”建设为抓手,不断把校园文明建设推向深入。拓展沟通平台,畅通信息渠道,加强干群之间、党群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和化解师生员工的思想疑惑和矛盾,努力形成党群关

47、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和谐,师生与学校共进步、共成长的局面。十一、加强学习实践,提升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水平1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和师生员工头脑,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载体,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和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完善惩防结合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关工委工作常态化建设,把老同志的个体优势凝聚为整体优势,为人才培养和学院的改革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加强统战和群团建设,凝聚全院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为全面实现我院的“十二五”发展目

48、标做出积极的贡献。2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完善院、系两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法制教育;进一步夯实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健全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不断优化教育手段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自信、阳光地成长。第四部分 实施规划的保障“十二五”规划是学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未来的发展追求。全体干部、全体党员、全院教职工要继续发扬求真务实作风,紧紧围绕各项具体目标有效推进,狠抓落实。做到目标明确,计划可行,措施有力,明确时限,明确责任,明确要求。一、编制专项规划,实现规划衔接专项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院在特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