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实施方案和传统医学出师考核的确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实施方案和传统医学出师考核的确有.docx(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1:传统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实施方案(试行) 根据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卫生部令第52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考核性质 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考核(以下简称出师考核)和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考核(以下简称确有专长考核),是对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是否具有申请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资格评价和认定。 二、考核方式 (一)出师考核包括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和综合笔试;确有专长考核包括临床实际本领考核和综合笔试。 (二)出师考核的临床实践技能考核,采取基本操作与临床答辩的方式;确有专长考核的临床实际本领考核,采取基本操作、临床答辩、居民和患者评议评价的方式。出师考核
2、和确有专长考核的综合笔试,均采取闭卷考试方式。 三、考核内容 (一)临床实践技能(临床实际本领)考核范围 1.出师考核(临床实践技能) (1)基本操作 中医四诊、针灸、推拿、拔罐、常见急症针灸技术应用等中医临床技术。 (2)临床答辩 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含中医经典有关内容); 2中药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识; 3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组方原则、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4对指导教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技术专长的掌握水平以及应用能力。 2.确有专长考核(临床实际本领) (1)基本操作 1中医四诊、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临床技术; 2中医独特诊疗技术。 (2)临床答辩
3、(临床答辩结合本人专长) 1与专长有关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含中医经典有关内容); 2与专长有关的中药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识; 3与专长有关的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组方原则、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4中医独特诊疗技术的掌握与临床应用水平。 (3)评议评价 选30名居民和30名患者对确有专长人员技术专长进行评议评价。 (二)综合笔试测试范围 1.出师考核 (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中医经典著作等相关知识; (2)中药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识; (3)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组方的原则、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4)临床常用腧
4、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临床应用等基本知识;针灸科常见病证的辨证、治法、处方、操作等知识; (5)中医内、外、妇、儿科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等知识。 2、确有专长考核 (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中医经典著作等相关知识; (2)中药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识; (3)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组方原则、配伍的意义、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4)临床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临床应用等基本知识;针灸科常见病证的辨证、治法、处方、操作等知识; (5)中医内、外、妇、儿科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等知识; (6)中医技术专长方面的临床专业知识。 四、考核题量 (一)
5、临床实践技能考核(临床实际本领考核):10道 1.出师考核(临床实践技能考核) (1)中医基本操作试题:4道; (2)中医临床答辩试题:6道。 2.确有专长考核(临床实际本领考核) (1)中医基本操作试题:4道; (2)中医临床答辩试题:6道。 (二)综合笔试:300道 1.出师考核 (1)中医基础知识试题:150道 1中医基础理论:40道; 2中医诊断学:30道; 3中药学:40道; 4方剂学:40道。 (2)中医临床专业知识试题:150道 中医内科学知识:30道; 中医外科学知识:30道; 中医妇科学知识:30道; 中医儿科学知识:30道; 针灸学知识:30道。 2确有专长考核 (1)中医
6、基础知识试题:150道 中医基础理论:40道; 中医诊断学:30道; 中药学:40道; 方剂学:40道。 (2)中医临床专业知识试题:150道 中医内科学知识:30道; 中医外科学知识:30道; 中医妇科学知识:30道; 中医儿科学知识:30道; 针灸学知识:30道; 其他科目知识:30道(供选答)。 确有专长人员可选答至共150道试题;或在至中选答四个科目共120道试题,再从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结合确有专长考生的专长补充命制的其他科目知识试题中选择与自己专长相近专业30道试题。 五、考核分数 (一)临床实践技能考核(临床实际本领考核):100分 1出师考核(临床实践技能考核) (1)中医基本操
7、作试题:40分; (2)中医临床答辩试题:60分。 2确有专长考核(临床实际本领考核) (1)中医基本操作试题:40分; (2)中医临床答辩试题:60分; (3)居民和患者的评议评价:合格。 (二)综合笔试:300分 1出师考核 (1)中医基础知识试卷(150分); (2)中医临床专业知识试卷(150分)。 2确有专长考核 (1)中医基础知识试卷(150分); (2)中医临床专业知识试卷(150分)。 六、考核时间 (一)临床实践技能考核(临床实际本领考核):30分钟 1中医基本操作:10分钟; 2.中医临床答辩:20分钟。 (二)综合笔试:共300分钟 1.中医基础知识试卷考试时间:150分
8、钟; 2中医临床专业知识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七、考核合格标准 (一)出师考核合格标准 1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满分100分,达到60分为合格;综合笔试满分300分,达到180分为合格; 2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和综合笔试均合格者,为出师考核合格。 (二)确有专长考核合格标准 1临床实际本领考核满分100分,达到60分为合格;综合笔试满分300分,达到180分为合格; 2居民和患者对确有专长人员技术专长的评议评价,70以上的居民和患者有疗效的,为合格; 3临床实际本领考核、综合笔试和居民患者评议均合格者,为确有专长考核合格。 (三)出师考核中的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中的临床实际本领考核合格成
9、绩两年有效,综合笔试合格成绩当年有效。 八、组织管理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传统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的监督管理工作。 (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的传统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工作,其职责是: 1根据本实施方案和传统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大纲(试行),组织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的命题和组卷的有关具体工作; 2制定本实施方案要求但传统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大纲中未涵盖的内容; 3制定本辖区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考务管理制度; 4确定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的具体时间,考核工作开始前3个月在辖区内进行公告; 5受理申请参加出师考核人员的报名工作; 6根据申请出师考核的人
10、员情况设置考点和考场; 7具体组织实施出师考核工作; 8指导各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确有专长考核; 9处理、上报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期间发生的问题; 10对辖区内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情况进行分析,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交年度考核结果统计分析报告; 11其它工作。 (三)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确有专长考核的组织实施工作,其职责是: 1制定本辖区确有专长考核考务管理具体措施; 2受理申请参加确有专长考核人员的报名工作,并向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报送报名信息; 3根据申请确有专长考核的人员情况设置考场; 4在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确有专
11、长考核工作; 5处理,上报确有专长考核期间发生的问题; 6.对辖区内确有专长考核进行分析,向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提交考核结果统计分析报告; 7其它工作。 (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具体负责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的技术性工作,其职责是: 1.组织拟定传统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大纲(试行)的有关具体工作; 2.指导各地建立考核考务管理制度; 3指导各地做好考务与考官培训工作; 4负责命、审题技术培训和组卷技术指导; 5建立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信息统计制度,负责全国信息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等信息数据的管理工作; 6定期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交全国年度出师考
12、核和确有专长考核统计分析报告; 7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九、民族医考核 民族医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仅限于在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中开考的民族医,其实施方案由各民族地区省级中医药、民族医药管理部门参照本实施方案制定,并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定批准后施行。附件2传统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大纲(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七年目 录 一、中医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大纲(12) (一)实践技能考核大纲(12) 1、出师考核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大纲(12) 2、确有专长考核临床实际本领考核大纲(13) (二)综合笔试考核大纲(14) 1、中医基础理论(14) 2、中医诊断学(21) 3、中药学(
13、26) 4、方剂学(35) 5、中医内科学(38) 6、中医外科学(51) 7、中医妇科学(60) 8、中医儿科学(66) 9、针灸学(76) 二、民族医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大纲(略)(81)一、中医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大纲(一)实践技能考核大纲 出师考核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大纲 一、基本操作 (一)中医望诊、问诊、闻诊、切诊、推拿、拔罐等临床技术操作能力 (二)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临床应用能力 (三)常见急症的针灸技术应用能力 晕厥、虚脱、抽搐、痛经、内脏绞痛、牙痛、高热等急症的针灸技术应用。 (四)针灸异常情况处理能力 二、临床答辩 (一)中医基础知识 1、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含中医经典有关
14、内容); 2、中药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识; 3、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组方原则、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二)临床辨证能力 1、结合指导老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进行答辩; 2、中医病证测试范围(本大纲未涵盖的中医病证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考生实际情况补充)列缺 犊鼻 肾俞 翳风 神庭 少商 足三里 委中 角孙 水沟商阳 三阴交 秩边 风池 中极合谷 阴陵泉 承山 环跳 关元曲池 血海 昆仑 阳陵泉 气海肩髃 通里 至阴 悬钟 神阙迎香 神门 涌泉 太冲 中脘四白 后溪 太溪 腰阳关 太阳地仓 听宫 内关 命门 印堂下关 风门 外关 大椎 十宣天枢
15、胃俞 支沟 百会 确有专长考核临床实际本领考核大纲 一、基本操作 (一)中医望诊、问诊、闻诊、切诊、针灸、推拿、拔罐等临床技术操作能力 (二)专长技术演示 二、临床答辩 (一)中医基础知识 1、与专长有关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含中医经典有关内容); 2、与专长有关的中药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识; 3、与专长有关的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组方原则、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二)临床辨证能力 1、结合技术专长进行答辩;2、中医病证测试范围(本大纲未涵盖的中医病证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考生实际情况补充)。感冒 泄泻 消渴 有机磷农药中毒咳嗽 痢疾 眩晕 肠痈喘证 腹痛
16、 头痛 颈椎病肺胀 胁痛 中风 痄腮肺痨 黄疸 痹证 急惊风胸痹(真心痛) 积聚 不寐 小儿泄泻 心悸 水肿 血证 崩漏 胃痛 淋证 虚劳 绝经前后诸证确有专长考核临床实际本领考核大纲 一、基本操作 (一)中医望诊、问诊、闻诊、切诊、针灸、推拿、拔罐等临床技术操作能力 (二)专长技术演示 二、临床答辩 (一)中医基础知识 1、与专长有关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含中医经典有关内容); 2、与专长有关的中药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识; 3、与专长有关的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组方原则、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二)临床辨证能力1、结合技术专长进行答辩;2、中医病证测试范围
17、(本大纲未涵盖的中医病证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考生实际情况补充)。感冒 泄泻 消渴 有机磷农药中毒咳嗽 痢疾 眩晕 肠痈喘证 腹痛 头痛 颈椎病肺胀 胁痛 中风 痄腮肺痨 黄疸 痹证 急惊风胸痹(真心痛) 积聚 不寐 小儿泄泻心悸 水肿 血证 崩漏胃痛 淋证 虚劳 绝经前后诸证(二)综合笔试考核大纲 1、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病、证、症的概念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要点: 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 细目
18、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2.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的概念 要点: 1.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交感互藏 4.阴阳消长 5.阴阳转化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
19、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四单位 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要点: 1.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五行相生与相克的概念和次序 2.五行制化的概念与规律 3.五行相乘与相侮的概念和次序 4.五行的母子相及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五单元 五脏 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要点: 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细目二:
20、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心与肺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 3.心与肝的关系 4.心与肾的关系 5.肺与脾的关系 6.肺与肝的关系 7.肺与肾的关系 8.肝与脾的关系 9.肝与肾的关系 10.脾与肾的关系 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五时的关系 要点: 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2.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 3.五脏与五志的关系 4.五脏与五液的关系 5.五脏的外华 6.五脏与五时的关系 第六单位 六腑 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要点: 1.胆的生理功能 2.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小肠的生理功能 4.大肠的生理功能 5.膀胱的生理功能 6.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 细目二:六腑与五脏
21、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心与小肠的关系 2.肺与大肠的关系 3.脾与胃的关系 4.肝与胆的关系 5.肾与膀胱的关系 第七单位 奇恒之腑 细目一:脑 要点: 1.脑与生理功能 2.脑与五脏的关系 细目二:女子胞 要点: 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第八单元 气、血、津液 细目一:气 要点: 1.人体之气的概念 2.人体之气的生成 3.人体之气的运动 4.人体之气的功能 5.人体之气的分类 细目二:血 要点: 1.血和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功能 4.血的运行 细目三:津液 要点: 1.津液的基本概念 2.津液的代谢 3.津液的功能 细目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要
22、点: 1.气与血的关系 2.气与津液的关系 3.血与津液的关系 第九单元 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 要点: 1.经络的基本概念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要点: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三:奇经八脉 要点: 1.奇经八脉的特点 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基本功能 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要点: 1.经别的概念 2.别络的概念 3.经筋的概念 4.皮部的概念 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要点: 1.经络的生理功能 2.经络学说的应
23、用 第十单元 病因 细目一:六淫 要点: 1.六淫的概念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3.风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4.寒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5.暑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6.湿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7.燥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8.火(热)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细目二:疠气 要点: 1.疠气的概念 2.疠气的致病特点 细目三:七情内伤 要点: 1.七情的基本概念 2.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细目四:饮食失宜 要点: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细目五:劳逸失度 要点: 1.过度劳累 2.过度安逸 细目六:痰饮 要点: 1.痰饮的概念 2.痰饮的致病特点 细目七:瘀血
24、 要点: 1.瘀血的概念 2.瘀血的形成 3.瘀血的致病特点 细目八:结石 要点: 1.结石的概念 2.结石的致病特点 第十一单元 发病 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要点: 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要点: 1.环境与发病 2.体质与发病 3.精神状态与发病 细目三、:发病类型 要点: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合病与并病 6.复发 第十二单元 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要点: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细目二:阴阳失调 要点: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25、 4.阴阳格拒 5.阴阳亡失 细目三:气血失常 要点: 1.气的失常 2.血的失常 3.气血关系失调 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 要点: 1.津液不足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细目五:内生“五邪” 要点: 1.风气内动 2.寒从中生 3.湿浊内生 4.津伤化燥 5.火热内生 细目六:疾病传变 要点: 1.疾病传变的形成 2.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第十二单元 防治原则 细目一:预防 要点: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细目二:治则 要点: 1.正治与反治 2.治标与治本 3.扶正与祛邪 4.调整阴阳 5.调理气血 6.三因制宜 2、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 绪论 要点: 中医诊断疾病
26、的三大原则 第二单元 问诊 细目一:问寒热 要点: 1.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2.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3.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 4.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细目二:问汗 要点: 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意义 细目三:问疼痛 要点: 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细目四:问头身胸腹 要点: 头晕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细目五:问耳目 要点: 1.耳鸣、耳聋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细目六:问睡眠 要点: 1.失眼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细目七:问饮食与口味 要点: 1.口渴与饮水:口渴
27、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意义 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临床意义 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意义 细目八:问二便 要点: 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第三单元 望诊 细目一:望神 要点: 得神、失神、假神的常见表现及临床意义 细目二:望面色 要点: 1.常色与病色的区别 2.五色主病的内容和机理 细目三:望形态 要点: 1.望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意义 2.望姿态异常(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意义 细目四:望头面五官 要点: 1.望头形、囟门、头发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28、 2.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望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3.望齿、龈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4.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细目五:望皮肤 要点: 1.望斑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望疮疡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细目六:望排泄物与分泌物 要点: 观察痰、涕的临床意义 细目七:望小儿指纹 要点: 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第四单元 望舌 细目一:舌诊原理 要点: 舌与脏腑的关系 细目二:望舌质 要点: 1.舌色变化(淡白、红、绛、紫)的临床意义 2.舌形变化(老嫩、胖瘦、裂纹、齿痕、舌下络脉)的临床意义 3.舌态变化(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的临床意义 细目三:望舌苔 要点: 1.苔质变
29、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临床意义 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临床意义 3.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第五单元 闻诊 细目一:听声音 要点: 1.音哑与失音的临床意义 2.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3.咳嗽、喘、哮、短气、少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4.呕吐、呃逆、嗳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细目二:嗅气味 要点: 口气、病室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第六单元 脉诊 细目一:脉诊概说 要点: 1.寸口脉与脏腑的关系 2.切脉指法 3.寸口“三部九候”概念 细目二:正常脉象 要点: 1.正常脉象的特点 2.正常脉象胃、神、根的含义 细目三:常见病脉 要点: 常见病脉(浮、沉、迟、数、滑、
30、涩、洪、紧、弦、细、微、濡、结、促、代) 的脉象特征及主病 第七单元 按诊 要点: 1.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 3.按胸部虚里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第八单元 八纲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八纳辨证的概念 细目二:表里 要点: 1.表证与里证的概念 2.表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三:寒热 要点: 1.寒证与热证的概念 2.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细目四:虚实 要点: 1.虚证与实证的概念 2.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细目五:阴阳 要点: 1.阴证与阳证的概念 2.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六: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要点: 1.证候相兼与错杂 2.证候真假(寒热真假) 第九单元 病性辨证 细目一:辨阴阳虚损证候 要点: 1.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2.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 细目二:气虚类证辨证 要点: 1.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2.气陷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细目三:血虚类证辨证 要点: 血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细目四:气滞类证辨证 要点: 1.气滞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2.气逆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细目五:血病其他证辨证 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