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04218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130.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docx(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章 劳动法概述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其调整对象一、什么是劳动?1、劳动:是人们利用劳动资料改造劳动对象,使之符合人类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劳动关系的前提。也可以说: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是人们利用劳动资料,改造劳动对象,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2、劳动过程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为前提。3、劳动对人类社会具有特殊的基础性作用:即劳动创造人类本身,劳动对于人类的形成有决定性的作用;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所必需的先决性条件。4、劳动法中的“劳动”我国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专指职工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法规,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所规定义务的集

2、体劳动。二、什么是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以职业劳动关系及其附随关系为调整对象,保障劳动者的生存利益与独立人格为理论的独立的法律部门。三、劳动法的调整对象:1、即:以劳动关系为中心,也包括其他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2、劳动关系从广义上说是指劳动主体在实现集体劳动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是从狭义上看: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3、注:(1)劳动者运用自己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进行劳动,不产生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2)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在同一组织内实现的,不能纳入劳

3、动法的调整范围。(3)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中,劳动过程是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交换过程。(4)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是指具有人身属性的社会关系,是与公民的人身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和财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双重性质。(5)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即按命令服从原则建立起来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形成的一种职责上的隶属关系)和横向关系(是在经济组织内部按平等协商原则建立起来的经济协作的平等关系)相互交错的特征。4、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1)主要对象是:各类企业的劳动和个体经济组织(是指依法核准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中形成的劳动关系;(2)国家

4、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通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的劳动关系。(3)注:目前,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下的劳动关系(如公务员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关系(应制定专门的法律对村民的劳动权益加以保护)、以及现役军人、家庭保姆、自然人用工(后两者劳动关系发生的纠纷在实践中多采用民事纠纷的处理程序和方法,对此应针对其特点,确立雇佣合同制度)等劳动关系,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5、劳动关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全民所有制劳动关系、集体所有制劳动关系、股份制企业劳动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此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标准);合同劳动关系和非合同劳动关系(此是以劳动关系的确立方式为标准);工业劳动关系、

5、商业劳动关系、农业劳动关系、服务业劳动关系(此是以劳动关系所在产业为标准)。6、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有:劳动力管理方面的关系、劳动力配置服务方面的关系、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工会活动方面的关系、监督劳动法律执行方面的关系、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关系。第二节 劳动法的理论基础一、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产生的理论基础是:人本理论。二、人本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人是决定一切的,人的权利应当受到尊重和关爱,人的权利不可随意侵犯,人的权利应由法律保障实现,人权中核心的权利是生存权,而生存权的基础是劳动权。三、“近代劳动法从人本立场出发,认为对劳动者人格之完成、社会地位之向上,经济地位之改善,均是劳动法其

6、基本宗旨所在,也同时是资本法律秩序存在的相对价值所在。”四、劳动者是生产系统中最活跃并处于主导地位的因素,一切的社会财富只有通过劳动者的创造性活动才能从潜在的变成现实的。因此劳动法通过对保障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机制;保护劳动力扩大再生产能顺利进行;保护劳动者的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调动其积极性;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合理组织劳动过程,巩固劳动纪律等促进作用,而对整个生产力系统发生作用。五、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构成完整的商品经济市场体系,故市场经济的存在必须以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成为劳动力所有者进入市场作为条件。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实际状态中,劳动法的意义就在于:以拟制的劳动商品化来建立以

7、劳动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法制。第三节 劳动法的地位与作用一、劳动法的地位:1、劳动法是同刑法、民法、诉讼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2、原因:(1)劳动法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2)劳动法有自己特有的基本原则;(3)劳动法有自己完整的独立体系;(4)司法实践中也早已将劳动法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3、我国于1994年7月5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从而最终奠定了劳动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地位。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7年6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其是劳动法的一个重要补充。如果遇到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

8、规定不一致时,应该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办理,因为劳动合同法的新条款已经取代了劳动法的相关条款。二、劳动法的作用:1、劳动法是以规范劳动行为,调整劳动关系为主要内容,并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立法宗旨的。2、故劳动的作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2)合理组织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3)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4)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三、我国劳动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人权保障制度化、法制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第四节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关于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本书的观点

9、为: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2、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3、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4、实行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二、注: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当符合三个条件:(1)其必须贯穿劳动法律条文始终、体现劳动立法的核心和灵魂;(2)必须是执法的基本准则,具有劳动法律规范的最高效力;(3)必须在指导劳动立法和约束劳动执法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要国家的经济制度不变,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就不会改变,以保证阶段性劳动法律规范之间的连续性)。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认依据:首先是宪法;其次必须来源和植根于现实,并正

10、确反映劳动领域的基本现状和发展根本;最后应以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倾斜保护为理论基础。3、按劳分配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是不相容的,要真正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应当做到:(1)要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2)要体现多劳多得,鼓励多作贡献;(3)要体现效益分配优先兼顾公平;(4)要体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的差别。4、公平救助原则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险制度上,社会保险一般包括:退休(养老)保险、疾病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5、我国劳动法特殊保护的对象是:女职工、未成年工、残疾劳动者、少数民族劳动者及退役军人劳动者等。第2章 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劳动法的起源一、劳动法以市

11、场经济为其存在的基础,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两个前提:1、广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被剥夺生产资料后沦为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2、剥削者手里积累大量货币资本。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要获取最大的剩余劳动,需要国家权力保护,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劳工法规”。而这些“劳工法规”:“自始就是为了剥削工人,并且在进行中总是直接和工人居于敌对地位的关于工资雇佣劳动的立法。”与现代意义的劳动立法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四、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为了保护工人利益的法律,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的开端,是现代意义的劳动法产生的标志。(规定:纺织童工的最低年龄为

12、9岁,纺织厂不得雇佣9岁以下的学徒;童工每天工作不得超过12小时,而且限于清晨6时至晚间9时之间,禁止童工做夜工。)五、第一个限制成年人工作时间的法律产生于瑞士。六、劳动法产生的根本原因则是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长期斗争。第二节 外国劳动立法简况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劳动立法具体表现在:(1)进一步缩短了劳动时间并扩大了适用范围;(2)增加了改善劳动条件的一些规定;(3)出现了工资保障法规(新西兰1894年的最低工资法是世界上最低工资立法的开端);(4)有了承认工会组织合法地位的法律;(5)出现了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成为劳动法的内容是从德国率先开始的);(6)

13、出现了解决劳资纠纷的法律(1890年,第一个开始对劳资纠纷实行强制仲裁的国家是新西兰)。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立法资产阶级劳动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和反复的过程。(工人运动高涨,立法内容和范围充实和扩大、二战时期,工人运动受到镇压进入低潮期、在工人罢工斗争的推动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宁,现代意义上的劳动立法进一步得到发展。)3、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劳动法典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立法的基本形式。首先开始于前苏联。第三节 中国劳动立法概况一、旧中国的劳动立法1、中国产业工人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其劳动条件之恶劣和生活境遇之悲惨,在世界各国的工人中是罕见的,为了保卫自己的生存权

14、利,中国工人阶级自发地开展了反对资本家剥削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1884年,在香港的广东工人反对法国侵略者挑起的中法战争,继而发展为反对一切外国侵略的斗争,被英国报纸称为:“香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暴动”。2、1922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利用北洋军阀吴佩孚宣言恢复国会制定宪法的机会,举行了争取劳动立法运动,拟定了劳动立法原则,制定了劳动法案大纲。(劳动立法原则中,提出了保障政治上自由、改良经济生活、参加劳动管理、和劳动补习教育等四项立法原则。共有内容19条。3、1923年,农商部公布了暂行工厂规则,是在强大工人运动斗争压力下所产生的我国第一个劳动立法,标志着中国劳动法的产生。4、1927

15、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劳动法是采取单行法规的形式颁布,没有用法典形式。5、1930年1月,江西省行政委员会制定的赤色工会组织法是最早的革命根据地的劳动法规,但由于这部劳动法规的劳动条件标准过高,与当时工业落后而且正处于武装斗争中的革命根据地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故而在执行中遇到了很多实际困难,未能充分的得以实施。二、新中国的劳动立法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八届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我国第一部劳动法典。(它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法律原则,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稳定劳动关系,开展劳动法对外交流与合

16、作提供了法律保障。)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它们都标志着我国劳动立法的加强。第四节国际劳动立法一、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与发展1、首倡国际劳动法的思想家,主要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和法国社会活动家大卫李格兰。2、瑞士是最先同意制定国际劳动法的国家。3、1890年3月召开的柏林会议是第一次由各国政府正式派代表讨论国际劳动立法的会议,共有15个国家参加。4、1900年国际劳动法协会在巴黎正式成立。(其宗旨是:联合一切相信国际劳动法是必要的人;组织国际劳动机关;赞助各国研究劳动法,传播有关劳动法

17、的消息;提倡制定关于劳动状况的公约;召开国际大会讨论劳动法。)5、1905年正式起草并提交由瑞士政府发起召开的伯尔尼国际会议讨论通过了两个公约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做夜工的公约和关于使用白磷的公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两个国际劳动公约,它们标志着国际劳动立法的正式开始。二、国际劳工组织的成立与发展1、191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正式宣告成立,法国社会党人阿尔培特多玛被任命为首任国际劳工局长。(中国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成员国)2、国际劳工组织的三个发展阶段:(1)1919-1939,是国际联盟的一个带有自治性的附设机构;(2)1940-1945,国际联盟解体,它便成为一个独立的国际组织;(3)1946-今,

18、联合国在二战后成立,其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3、国际劳工组织机构设有:国际劳工大会(是国际劳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也是国际劳动立法的决策机关,大会由各成员国委派的代表团组成。)、理事会(是国际劳工组织的执行机构)、国际劳工局(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常设机构,也是大会的理事会及其他会议的秘书处,对理事会负责)。三、国际劳动立法的原则与内容1、国际劳动立法来源于国际劳工组织,也来源于联合国和区域性组织(尤其是欧盟)的文件以及有关的双边条约。2、国际劳动立法所遵循的原则是国际劳动宪章中的9项原则(在法律上、事实上,人的劳动不应视为商品;工人和雇主都有结社的权利,其宗旨必须是合法的;工人应该得到足以维持

19、适当生活程度的工资;工厂的工作时间以每日8小时或者每周48小时为标准;工人每周至少有24小时的休息,并尽量把星期日作为休息日;工商业不得雇佣14岁以下的童工,保护14岁至18岁男女未成年工的劳动;男女工做同等的工作应得到同等的报酬;各国法律规定的劳动标准,适用于合法居住该国的外籍工人,以做到待遇平等;各国设立监察制度,监察人员应有妇女参加,以保证劳动法的实施。)和费城宣言即关于国际劳工组织的目标和宗旨的宣言提出的10项原则(充分就业和提高生活标准;保证工人有最充分发挥技能与成就的职业;提供训练和包括易地就业,移地居住在内的迁移以及调动工作的方便;工资、收入、工作时间和其他劳动条件方面的政策,应

20、能保证将进步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一切人,将维持最低生活的工资给予一切就业的并需要此种保护的人;承认集体谈判,发展劳资双方合作;扩大社会保障措施;充分保护各行业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保护儿童福利和妇女的劳动;提供充分营养、居住条件和文化娱乐设施;提供教育和保证职业机会均等。)3、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1)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国际劳工组织章程;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经国际劳工大会以出席代表2/3多数票通过,公约一经批准就生产法律效力,建议书不需要批准,仅供参考,对公约的解释权,由国际法院裁决);国际劳工组织的决议和会议结论;对国际劳工组织章程以及公约的解释和“判例法”。(2)其他国际劳动立法

21、的形式:联合国文件;区域性组织的文件;双边条约。4、国际劳动立法的内容涉及劳动者基本人权方面的内容,被称为“核心劳动标准”:包括:结社自由权(1948年结社自由与保护组织权公约);集体谈判权(1949年组织权与集体谈判权公约);平等就业权(1958年歧视公约);反对强迫劳动(1930年强迫劳动公约;1957年废除强迫劳动公约);禁止使用童工(1973年最低就业年龄公约;1999年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公约)及男女同工同酬(1951年同工同酬公约)等。我国批准了其中两个。第3章 劳动法律关系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概述一、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依据劳

22、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调整的结果)二、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1、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2、劳动法律关系不仅仅反映劳动关系,其形成后,便给具体劳动关系以积极的影响,即现实的劳动关系惟有取得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其运行过程才有法律保障。三、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1、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劳动法律关系则是思想意志关系的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2、劳动关系的形成以劳动为前提,发生在现实社会劳动过程之中;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是以劳动法律规

23、范的存在为前提,发生在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之内。3、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则是法定的权利义务,双方当事人必须依法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四、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具有平等性(劳动法律关系建立时)和隶属性(劳动法律关系确立后)交错共存的特点;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体现了国家与当事人的双重意志;(因劳动法律关系是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缔结的或双方协商议定的,且意志不能违背国家法律、法规)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表现为兼有人身性与财产性关系的一定的劳动行为和财物。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与劳动法律关系享受劳动权

24、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1、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取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包括本国人、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且不具备法定资格的自然人不能成为劳动关系中的合法当事人) (1)所谓的法定资格即为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公民依法享受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是公民参与劳动法律关系成为主体的前提条件。(注:劳动权利能力是抽象的权利,客观上的权利,是公民实际取得劳动权利的一种资格。而劳动权利是具体的权利,是主观上的权利,如报酬权、享受物质帮助权、参加民主管理权等) 劳动行为能力是指公民能以自己的行为参与

25、劳动法律关系,实际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是公民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基本条件。 我国法律赋予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也和世界上的劳动法律一样,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法定年龄:就业年龄为16周岁,禁止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某些特殊职业(如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确需招用未满16周岁的人时,须报县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批准。)二是具有劳动能力:劳动能力有三种情况无劳动能力(身有残疾根本不能劳动的)部分劳动能力(身有残疾不能提供正常劳动,但又没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完全劳动能力(身体健康、智力健全的人)只有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完全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的公民,法律才赋予其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

26、为能力。 (2)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特点: 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统一的;(即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 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具有不可分割性;(即只能依法由本人实施,不能由他人代替) 公民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运用要受到劳动能力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因素差别的限制;(如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健康状况及年龄、性别、人身自由等) 公民在运用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实现劳动权利时,已经参加了某一种劳动法律关系,一般就没有条件再参加另一种劳动法律关系。(即使可以参加,条件也十分严格)2、用人单位:是指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并按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

27、向劳动者提供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和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组织。(1)包括:企业是以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为前提,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最基本的劳动法用人单位主体。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是直接从事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为社会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不以为国家积累资金为直接目的,不以盈利为生存、发展条件的单位。国家机关是依法设立的行使国家管理职能的机构。(国家机关的干部统一实行公务员制度,不在管理岗位上的办事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的招用和管理,统一按照劳动法规范进行。)个体经济组织是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从事工商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体单位,亦称个体工商户

28、。(2)用人单位的劳动权利能力因其单位的不同,劳动权利能力范围也不同,制约劳动权利能力范围的主要因素有:职工编制定员、职工录用基本条件、最低工资标准、工时休假制度与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社会保险、社会责任等。(3)用人单位的劳动行为能力主要表现为职工提供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的能力,这就要求任何一个用人单位,首先:要有必要的独立支配的财产;其次:要有一定的工作场所和组织机构。(4)用人单位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特点: 单位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运用受国家的干预较严格;(这是由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和用人行为的社会性决定的) 单位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在实现过程中存在差异;(即单位的权利

29、能力和行为能力是通过其法定代表人或代理人实现的,单位对其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以单位的名义进行活动所引起的后果,负有完全的法律责任。)第三节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一、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主体依法享有的劳动权利和承担的劳动义务,亦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权利和义务。 1、权利标志着人们能够或实际做出某种行为的自由度,它是国家法律赋予人们谋求自身利益的行为的资格和社会力量,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选择一定社会行为方式的可能性,它的存在和实现要凭借国家组织的政权力量,当当事人享有的权利不能顺利实现或无法实现时,便可请求法律的保护。 劳动权利即为劳动法主体依法能够为一定行

30、为和不为一定行为或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实现其意志或利益的可能性。 2、义务标志着人们应该、必须或实际做出或抑制某种行为的约束度,故义务具有以下含义:它没有选择性,它是必须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如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它与行为主体的利益相脱离,甚至对立;它与社会总体利益相联系。 劳动义务即为劳动法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为满足权利主体的要求,劳动过程中履行某种行为的必要性。二、劳动者的劳动基本权利: 1、劳动权:是指具有劳动能力,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劳动者有获得劳动机会的权利,主要包括:获得工作权、自由择业权、平等就业权。劳动权是劳动基本权利的核心。它意味着:(1)一切有

31、劳动资格和意愿的劳动者均有获得劳动机会的权利;(2)国家有义务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就业条件,帮助劳动者就来;(如确立“三结合”方针即劳动部门介绍就业、集体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和大力扶持兴办第三产业)(3)任何用人单位不得滥用解雇权。(即用人单位开除、除名、辞退劳动者均须依法按一定的解除条件和程序进行。)2、劳动报酬权:是指劳动者参加社会劳动,按其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从用人单位取得报酬的权利,包括:报酬协商权(工资标准预先在劳动合同中加以规定)、报酬请求权(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禁止用人单位随意克扣、拖欠、拒付职工工资;同工同酬;按量付酬)、报酬支配权。(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基本形式,奖金和津贴

32、是劳动报酬的组成部分)3、劳动保护权: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其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依法受到保护的权利。休息权(公休、法定节日、年休假等休假制度)亦属于广义的劳动保护权范畴。(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标准,配备劳动安全设施和发放劳动保护用品;依法给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以特殊的劳动保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单位劳动卫生条件极为恶劣,以致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劳动者有权拒绝投入生产劳动,直到劳动条件得到改善;因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差,致劳动者伤、残或患职业病的,单位有义务负责给予治疗,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一切费用)4、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是指对具有劳动能力的未正式参加工作的劳动者和在职劳动者进行

33、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包括就业前的培训和在职培训。5、生活保障权:亦称享受社会保险权或物质帮助权,是指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有权依法获得物质帮助、以保证劳动者在生、老、病、死、伤、残等情况下,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生活需要。其主要体现在:退休保险待遇、疾病保险待遇、失业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待遇、生育保险待遇。6、结社权:是指狭义的团结权,是法律赋予劳动者通过代表自己利益的团体(工会)来保护其经济与社会利益的权利。与集体协商权:也有称为集体谈判权或团体交涉权,是指代表劳动者的工会代表与雇主或雇主组织的代表进行谈判协商,从而签订有关劳动条件的集体协议(合同)的权利。7、合法权

34、益保护权:即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是指劳动者有权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申请调解、提请促裁和提起诉讼来排除侵害行为,并使由此而受到的损失得到补偿。三、用人单位用人权: 1、招收录用职工权;(有权自主决定招工方式、招工数量、招工条件和招工时间) 2、合理组织调配权;(有权本着“精简、效能、减员”原则,自行确定内部机构设置,调整劳动组织和人员定编) 3、劳动报酬分配权:(在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下,有权组织各种形式的考核确定职工的工资级别和等级标准,有权通过民主程序制定职工工资晋升条件、标准和时间) 4、劳动奖惩权:(有权依法按制度决定奖惩条件和奖惩办法) 5、辞退职工权:(有权依法定

35、条件和程序,通过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来实现辞退权)第四节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一、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中主体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具体表现为一定的劳动行为(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实施的行为,如劳动行为,完成任务行为,进行管理行为等)和财物(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中体现双方当事人物质利益的实物与货币,如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及福利等)。第五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一、概念: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法主体之间为实现一定的劳动过程,依照劳动法规,通过签订劳动合同而设立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法主体间已经形成的劳动法律

36、关系,由于一定的客观情况的出现而引起法律关系中某些要素的变化。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劳动法主体间的劳动法律关系依法解除或终止,亦即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消灭。二、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一切客观情况。注:劳动法律规范是确认法律事实的依据;法律事实是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原因;劳动法律关系则是劳动法律规范规定范围内法律事实的结果。三、法律事实的分类: 1、行为:是指劳动法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人的意志活动,包括作为与不作为。按行为的性质分为:劳动法律行为,仲裁行为,司法行为等。 2、事件:是指不依当事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

37、象,如自然灾害、人体伤残、疾病、死亡、破产等。 注: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只能是双方当事人一致的合法意思表示的劳动法律行为,即合法行为。变更、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既可以是双方或单方的合法行为,也可以是违法行为或者事件。 案例教学一、劳务关系还是事实劳动关系?1、案情简介:2002年4月12日至2004年3月11日期间,叶某通过他人介绍到一家汽车运输公司工作,双方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该汽车运输公司分配叶某驾驶一辆东风汽车进行运输工作。叶某每天要到公司签到,并接受公司的调度安排。但两者一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2003年3月18日,叶某驾驶该货车承运货物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受重伤。叶某认为

38、,自己受伤属于工伤,要求享受工伤待遇,但是单位认为自己仅仅是雇佣了叶某,两者之间不是劳动关系。双方发生争议。叶某诉至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请求确认自己与汽车运输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二、是否属于劳动法保护的劳动者?1、案情简介:阎某原是郑州色织印染厂的一名正式职工。下岗后,仅靠从该厂领取每月120元的生活费维持生计。2002年7月,阎某应聘到郑州二七区饮食公司所属的新合旅社从事临时性工作。2002年9月27日,阎某在该旅社客房擦玻璃时,不幸坠楼身亡。2002年10月25日,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阎某因工死亡。阎某15岁的女儿王某多次向饮食公司追偿赔偿金,但都遭拒绝。同年12月24日,王某提请

39、劳动仲裁。2003年4月13日,郑州市二七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饮食公司一次性支付死者家属各种费用共计4.8万元。饮食公司对该裁决提出异议,认为阎某并非本单位职工,拒绝按工伤支付赔偿金。阎某原单位郑州色织印染厂已为其办理了工伤社会保险,因2000年9月至今一直拖欠阎某的社会统筹金,郑州市统筹办以此为由拒绝支付赔偿金,认为其责任应该由阎某的原单位承担。2003年4月29日,饮食公司一纸诉状将王某告上法庭,请求法院撤销二七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三、用人单位的范围:1、案情简介:杨烈义1975年到公安局工作,由公安局支付工资。1991年2月,杨烈义在公安局下属单位济源市保安公司(独

40、立法人)办理了招工手续,招工表上有公安局及济源市保安公司公章,但杨烈义在济源市保安公司办理招工手续后仍在公安局单位工作,工资由公安局支付。杨烈义的养老保险金缴至1992年底。1998年12月,公安局通知杨烈义停止工作以后未支付杨烈义工资和生活费。2000年7月,杨烈义向济源市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仲裁委员会裁定公安局在裁决生效后10日内为杨烈义安排工作,济源市保安公司负连带责任。该裁决生效后,杨烈义即申请执行。在执行中,公安局提出异议,济源市人民法院裁定,因超过法定的申请仲裁时效,故认定该仲裁裁决适用法律错误,裁定不予执行,并送达双方。杨烈义遂向济源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认为:杨烈义在

41、公安局工作已23年,这期间杨烈义的工资一直由公安局支付。因此,可以认定济源市公安局与杨烈义之间存在着劳动关系,公安局是杨烈义的用人单位。判决原告胜诉。济源市公安局不服一审判决,上诉称:公安局属于国家机关,不属于劳动法规定的用工单位范围,请求予以改判;杨烈义答辩称:原审认定事实清楚,处理也是公平、正确的。第4章 促进就业发展第一节 促进就业制度概述一、促进就业概述:1、促进就业:是指国家为保障公民实现劳动权,采取的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的各种措施的总称。2、促进就业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职责。3、促进就业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除没有就业愿望以外的绝大多数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能就业。国

42、际上公认一个国家的失业率能够保持在4%至5%,即为充分就业。4、失业率高低是社会稳定与否的晴雨表,就业状况关系着人民的生活、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故各国都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5、促进就业内容:(1)国家在宏观上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2)国家在政策上鼓励现有用人单位增加就业岗位;(3)国家在政策上支持劳动者以多种方式实现就业;(4)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多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就业服务;(劳动者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失业并尚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应当进行失业登记;失业人员凭失业登记证明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就业扶持政策,申

43、领失业保险金)(5)保障平等就业,反对就业歧视;(如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6)保障特殊群体就业;(特殊群体为: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役军人)(7)禁止使用童工。(如特殊行业确需招用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6、促进就业的措施:制定促进就业的法规、政策和计划;鼓励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促进就业;开展劳动就业服务;设置就业基金;提供失业保护。二、劳动就业概述: 1、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我国凡

44、年满16周岁到法定退体养老年龄一般情况下男60岁、女55岁之间),有劳动愿望,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为国家和社会所承认的合法的社会职业。 2、在国际上,凡在规定的年龄之上,具有下列情形的,都属就业人员: 正在工作中,即在规定时间内正在从事有报酬或者收入职业的人; 有职业但临时没有工作的人; 雇主和个体经营者,或者正在家庭经营企业或农场而不领取报酬的家庭成员,在规定时间内从事正常工作时间的1/3以上的人。3、下列人员不属于就业人员,不属于就业保障的对象: 从事家务劳动、参加义务劳动的人员; 以工代赈劳动,进行生产自救的人员; 在军队服役的军人及在学校学习的学生等。4、劳动就业方针:是党和国

45、家制定的指导劳动就业工作的总原则。不同时期,劳动就业方针不同。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就业方针是:“政府介绍就业和群众自行就业相结合”; 1958年1980年的就业方针是:政府“统包统配”; 1980年8月后:“三结合”方针,即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 新时期的劳动就业方针: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公民自愿组织起来就业或者自谋职业。5、劳动就业原则:是指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就业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包括:国家促进就业原则;平等就业原则;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原则;照顾特殊群体人员就业原则,禁止就业歧视;禁止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就业原则。6、

46、劳动就业途径: 大力发展生产; 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 劳务输出; 提高劳动者就业素质,为充分就业创造条件; 组织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第二节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介绍制度一、劳动力市场:1、概念广义:是指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就劳动者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而建立劳动法律关系所实施的一系列活动。狭义: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进行双向选择的场所,即专指职业介绍机构或中介服务组织的活动。2、劳动力市场的特征:(1)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资源得以自由流动、配置的生产要素市场,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生产要素包括:人劳动力市场、财资本市场、物生产资料市场)(2)劳动力

47、市场在通常情况下都处于“买方市场”的形态;(3)劳动力市场的进入受到严格的控制;(4)劳动力市场由两部分构成,即市场硬件和市场软件3、劳动力市场的种类:按其主办单位和其所吸纳的用人单位的不同分为:综合性劳动力市场(由各级政府劳动部门开办,有固定场所,且经常性的开展业务活动)、专项劳动力市场(由政府主管部门或其他组织开办,吸纳某个劳动领域劳动者)、行业或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由行业主管部门或企业在政府劳动部门指导下开办内部调剂富余劳动力)、临时性劳动力市场(政府部门直接或委托劳动力中介服务组织举办的各种形式的人才交流会,一般不具有长期的固定场所,一般不具有稳定性)。4、劳动力市场开始发育是:从1986年我国开始推行劳动合同制起开始的;用法律规制劳动力市场的实质是:对劳动力市场自由的适度限制,是对自由滥用的防范。主要重点在于排除和防止劳动力市场的欺诈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反对不正当竞争和行政垄断;依法审查和监督,维护市场的自然规律,维护劳动力市场主体的法定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