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上).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04380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321 大小:52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1页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1页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1页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1页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上).docx(3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 第二节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 第三节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 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第一节自然资源 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 第三节技术条件 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 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 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第三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 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 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 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五章区域经济增长分析经济学观点 第一节总增长模型 第二节输出导向的增长模型 第三节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地区的增长极 第四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第六

2、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第二节区域规划类型 第三节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 第四节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前 言从二次大战后以重建和恢复经济为中心的区域资源开发与生产力布局规划开始,60年代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土整治,70年代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综合规划,到今天强调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要求,区域规划已成为各国各级政府进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合理有序发展,实施政府对区域发展有效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不足、基础欠强、环境脆弱、城市化加速和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后工业化的

3、多重压力,区域规划更显得迫切、重要。区域规划是各相关学科共同的任务,而对以区域和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研究区域空间变化规律和区域空间各物质要素合理布局为中心的人文地理学来说,区域规划更是学科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结合点与应用领域。当前,城市正在日益发挥强大的区域中心作用,并随集聚和辐射力的增强而呈现城市区域化的现象,因而,区域规划也成为城市规划专业重要教学和实践内容。据此,高等学校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教学指导组确定,由南京大学负责,会同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共同编写区域规划教材。由于种种原因,从决定编写到完稿,历时三年。区域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各个领域,方方

4、面面。本书编写者虽然作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时间、资料等方面的原因,以及编者水平有限,全书仍有不尽人意之处。谨请专家和读者指正。本书根据教材的要求,系统阐述了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同时结合研究和实践对有关章节作必要的探讨。鉴于区域分析在区域规划中的重要性,本书以1/3篇幅,专此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阐述。全书共分十三章,各章的执笔人分别是:第一章崔功豪、陈宗兴,第二章刘科伟,第三章陈宗兴、刘科伟,第四章刘科伟、吴耀,第五章刘科伟、李瑛,第六章至第九章魏清泉,第十章王本炎,第十一章沈洁文,第十二章曹荣林、王红扬,第十三章窦贻俭。全书由崔功豪拟纲、统稿、修改、定稿。本书出版得到了地理学教学指导委

5、员会主任王颖教授、副主任张超教授的支持,北京大学杨吾杨教授在盛夏为区域分析各章认真审稿并提出宝贵意见。高等教育出版社徐丽萍女士对本书给以热情帮助和指导。钱欣,李志刚研究生帮助制图。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参阅、引用了国内外学者的很多论文和著作,限于篇幅,只列出主要部分。在此一并致谢!我们期望本书的出版能为我国区域规划事业的发展和教学工作作出微薄的贡献。本书可作为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区域经济各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城市与区域规划、计划、土地部门的专业人员学习参考。编者1998.10内容提要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理科地理学“

6、九五”规划教材。同时也是全国高等学校地理类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教材。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理论和编制方法。全书共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以区域分析为主,在介绍了区域概念,阐明了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及与区域规划关系以后,重点对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人口劳动力、技术及社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及区域联系与分工等区域规划的前提和依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介绍了区域经济定量分析和预测方法。后半部分以区域规划为中心,阐明了区域规划概念、类型、编制方法和程序,回顾了中外区域规划发展历程,阐介了区域发展主要理论,探讨区域发展战略,并就区域规划中的产业发展与布局、土地利用、区域基础设施

7、、城镇体系及环境等各项规划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本书理论与实际结合,系统阐述和重点探讨结合,既具教材的特点,可作为高校地理系、规划系、经济系等有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具研究特色,可供经济发展与计划部门,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部门、土地规划部门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部门的工作参考。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普遍的概念。但对于“区域(region)”,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把“区域”作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经济学把“区域”理解为一个在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政治学一般把“区域”看作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把“区域”作为具有人类某种相同社会特征

8、(语言、宗教、民族、文化)的聚居社区。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认为“区域就是对描写、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来说,被认为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即使是地理学,对区域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一个区域是指一个连续的地段,其中心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却又缺少明确的界线”,“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个部分,它以一种或多种标志区别于邻近部分”,“区域是指地球表面某一特定范围”,“区域是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等等。然而,就区域的本质而言,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范围,是地球表面各种空间范围的泛称或抽象。由此,我们可以简要表述为: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9、。其基本属性是: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与区域相近的词有“地区”(area)、“地域”(territory),其实质是一致的。只是“区

10、域”是泛指,而“地区”则是特指,如华东地区;“区域”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至于“空间”,虽然基本含义也与区域相近,但其范围更抽象、更笼统。二、区域的划分区域概念中具有根本意义的,是一个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性上存在的高度相关性。这种高度的相关性,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例如山区与平原区,干旱区与湿润区,农区与牧区,水稻区与小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发达区与贫困区等等。地理学和经济学中传统的各种区划,即以一组一致性和相似性的地理、经济、社会指标划分出

11、各种不同特征的均质区域,如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另一种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例如,目前在区域研究和规划中普遍采用的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区域的本质特性:一是整体性,这是由其内部一致性和强烈的联系性决定的。区域的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例如,某一区域某种资源的发现和生产(如大庆油田),会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如近代上海的崛起改变了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格局和系统。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如城乡结构、城镇结构、环境结构。区

12、域的结构性具有层次性(例如城镇体系结构,具有自上而下的递阶控制的特征)、自组织性和稳定性。后者是与整体性相关联的,没有稳定的结构,也就没有一致性和整体性。区域结构源于区域的联系。由于区域内部的区域功能不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资源与产品不一,从而产生多种联系,形成不同结构。第二节 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一、区域研究的意义区域作为人类聚居的场所,或者经济社会活动载体,都是人类为了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进行开发、利用、改造的对象。要进行上述工作,必须要对区域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地理学作为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表自然环境关系,即人地关系的学科,其中心或集中点即是研究反映各种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或

13、称区域系统。因此,区域研究历来就是地理学一个传统的、基本的研究领域。有学者认为地理学就是研究地表物质区域(空间)变化规律的科学。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口增加,在人类的能动作用下,地球表面已成为日益繁荣、复杂、多样的经济社会实体,人们对区域的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从最初的记载、描述、解释到预测;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建模;从单要素分析到系统分析;从单项、单部门研究到综合研究,区域研究日益走向成熟并成为建立区域科学的重要基石。二、区域科学的性质和研究内容区域科学是本世纪5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由于区域内涵的丰富性,问题的复杂性,类型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动态性,使之成为相关学科

14、,如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规划学等等共同研究的对象,从而提出了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必要性,导致了区域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关于区域科学,瓦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一书的译者作了简洁和明确的解释。他们认为: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区域科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一个能动的机体或区域系统。区域科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包括: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文化心理)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研究区位、聚落、

15、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地域差异;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有的学者(王铮等,1994)认为,区域科学的内容包括区位,空间相互作用,空间结构与市场体系,空间组织构成的区际系统动力学,空间组织即区域系统动力学,城市、城市体系及城市职能,人口过程及其空间意义,资源利用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冲突与协调,区域信息系统等。此外,据我国地理学的经验和问题还可包括区域发展,人口、资源、环

16、境发展协调理论及地理工程,随机空间动力学,区域的自然类型性质与行为。总之,可以认为,区域科学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区域科学在全世界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并成为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指导国家和地区发展规划重要的理论依据,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区域科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针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问题,它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第三节 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这种新的历史背景对区域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区域研究也呈现出新动向。一、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有形的物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区域发展基础,从而构成了农业、

17、矿业等第一产业为主和以资源加工、再加工的第二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特点。随着微电子技术产业发展而带动的信息资源是一种新的推动区域发展的动力资源,并全面影响着区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对国内外各种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成了新区域经济运行的主体过程。因此,可以说,谁掌握了信息资源,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知识是信息的基础和源泉。掌握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人才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谁拥有人才,谁也就拥有了信息资源,也就掌握了发展主动权。正如人们所说,当今世界(区域)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因而,作为智力中心、创新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城市,也就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以信息的汇集和传输扩大

18、其影响,发挥着组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区域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是建立强有力的中心城市,争取人才,掌握信息。二、扩大区域研究范围传统的区域发展研究是以本区域(更多是行政区域)的条件(资源、劳动力、资金等)为依据,为本区域服务为目标的。这是一种区域自我经济循环的过程,带有某种封闭性。因此,其发展受到区域条件的很大约束。在全球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依据利润原则向优区位区域流动,本地区的资源、资金、劳动力可以流向其它区域,而无资源的区域可以发展资源工业。例如,上海是一个缺乏自然资源的城市,却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和炼油工业的基地;1000多平方千米、600多万人口的香港,却居于世界外汇

19、储备的前列。因此,当前区域发展的研究决不能“就区域论区域”,应当扩大研究的视野,从参与市场竞争的角度和运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理论,强化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区外、国外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建立起内外结合(甚至以外为主)的经济运转系统,促进区域的发展。三、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本世纪以来,特别是50年代以来,人口爆炸、资源枯褐、环境恶化成为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最迫切的挑战。现今已达50多亿人口的地球,肩负着支撑人类生存的巨大压力;加速工业化过程中,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大量消耗,更向人类发出严重的警告。据资料,按资源的埋藏量用每年的消耗量去除,估计尚可用500年。如按复利法计算,假定年

20、消耗量以平均3.5的速度递增,那就只能维持90多年。虽然,这只是一种粗略的估计,但反映了地球上资源容量严峻的限制性;由于盲目开垦、过度采伐、破坏水系、“三废”污染等等而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状态更是触目惊心。因此,当今天人类以先进的技术、工艺,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同时,一个严肃的问题摆在世界的面前,人类社会要不要持续下去?于是,当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联合国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和1992年巴西的世界环境发展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时,得到了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赞同。由此,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区域开发的基本原则;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

21、展(PRED)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人类不能仅仅为了生产和发展,而要看到未来的生存;不仅为了这一代人的生存发展,而且还要为下一代人留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不能因为发展而破坏生存空间,而是要优化生存空间,使人类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上述区域发展中的三大变化,对区域研究提出新的要求,也使之出现了新的动向。同时,也进一步提出了进行全面的区域性统一规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四节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一、区域规划的发展过程从二次大战以来,世界的经济社会重建,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城市体系的建立,作为一种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一总体部署的区域规划,可以认为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过程或不同的目标取向。在二次大战后

22、,世界各国,尤其是受战争破坏严重的国家,如前苏联,着力于战后经济重建,而其中重要的内容是对资源,尤其是未开发或少开发地区的资源开发。当时的区域规划的重点就是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生产力布局,其着眼点是经济、是开发。日本的第一次全国的国土规划也可归之于这一类。经过了50年代到60年代的繁荣和发展,各国内部各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了各区域之间政治、经济、社会的尖锐矛盾。于是60年代以来,以法国、联邦德国为代表,以加快落后地区发展、加强地方城市建设、解决区域之间平衡问题为中心的区域(国土)规划得到迅速的开展,其目的是消除或减少区域差异,促使人口和经济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流动,达到区域共同

23、发展。70年代起至80年代,各国在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尖锐,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人们离开城市,向往自然,追求宜人环境,强调生活需求,从而对区域(包括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PRED的协调为中心,以为人民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目的的区域规划成为当前区域规划的主流。同时,规划的开放性、系统性也进一步加强。关于区域规划的具体内容,从本书第六章起,将作系统阐述,这里不再赘言。区域规划是一项综合性极强,包括物质、非物质部门,集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多项要素,包容从历史到未来的时间跨度的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种学科,它需要科学方法论对其形成、发

24、展、变化的规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因此,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前提、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二、区域分析的内容和方法(一)区域分析的概念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生物学等许多学科。它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区域分析是随着区位论和区域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区位论产生以前,无论是地理学还是经济学对区域的研究都主要停留在观察、

25、记录和统计描述上,区位论的产生及其发展,使区域分析开始运用数学方法对区域要素进行统计、归纳、演绎乃至模拟。50年代,区域科学的产生,使区域分析在运用数学方法和经济学与管理学、社会学的结合上更加成熟,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毋庸置疑,区位论和区域科学的创导者是经济学家,对区位论和区域科学作出重大贡献的也首先是经济学家。虽然,地理学者对区位论和区域科学的贡献也不少。然而,早期的区位论和区域科学对区域问题的分析研究虽然也涉及到社会学、地理学等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但还是以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为主,研究内容是以经济问题为重点。进入80年代以来,人口、资源、环境及区域发展问题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

26、使得区域分析的内容更加广泛和综合,也使得以研究区域资源与环境问题见长的地理学者对区域问题的研究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更大的发言权。区域分析和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1.区域分析与经济学。如何合理(经济)地利用稀缺资源(广义的资源),以最小的成本(代价)取得最大的收益(利益、利润),是经济学研究核心。经济原则是区域分析的核心原则,因此,经济学的原理就成为区域分析的基石。经济学中与区域分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区域经济学,它是从古典区位论中发展演化出来的,它主要研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地理分布规律,地区优势的发挥,产业结构的优化,劳动地域分工的组织等问题。区域经济分析是区域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有人认

27、为,区域经济学处于区位论和经济学的结合点上,是区位论向应用研究方向的发展。也就是说,区域分析与区域经济学有很密切的关系。2.区域分析与地理学。一方面,区域自然及社会经济地理背景条件是区域分析的基础内容,区域自然及社会经济地理要素的分析和发展演化规律又是区域分析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另一方面,区域分析中的一些分析方法又可用来揭示区域内部的各种自然以及人文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增强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对现实人文地理过程的仿真和预测研究能力,从而使地理学在区域发展问题上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促进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研究向综合方向发展。3.区域分析与数学。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具有

28、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工具之一,是区域分析的主要手段。区域分析研究的客体是客观世界的自然与社会经济事物,这些事物及相互间的关联是极其复杂的,而且其作用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这些运动过程也不可能在实验室里模拟、重复,这样,数学在描述、模拟复杂现象方面的特殊功能,就使得其成为区域分析不可缺少的工具。近十几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过去复杂、耗时的数学计算变得相当容易,从而也使区域分析中运用数学方法的路子更为宽广。4.区域分析与其它学科。此外,区域分析也会涉及到社会、政治、心理等多要素,从而与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联系。(二)区域分

29、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为此,对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分析,应明确其数量、质量和组合特征,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向及技术经济前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问题;对人口与劳动力的分析应重点搞清人口的数量、素质、分布,及其与资源数量和分布及生产布局的适应性或协调性,区域适度人口的规模

30、等问题;对科学技术条件的分析主要应评价区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引进并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技术引进的有利条件和阻力,适用技术的选择等;对区域基础设施的分析应重点评价基础设施的种类、规模、水平、配套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社会因素的分析应以区域发展政策、制度、办事效率、法制等的分析为重点,评价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2.区域经济分析。对于任何区域,经济问题都占据核心位置,因为它是解决其它问题的基础。所以,在区域分析中要将经济问题作为重点来进行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

31、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分析主要是在建立经济发展水平量度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横向比较,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为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各种计量方法分析比较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合理性,为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调整提供依据。3.区域发展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

32、护。因此,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分析中判断是非的标准。然而,如前所述,在区域发展中,经济发展仍然是核心,无论在发达区域或发展中区域,都是如此。因此,对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以经济发展的分析为主,重点分析和确定区域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及其发展方向,经济增长的形式以及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等问题。(三)区域分析方法1.地理学的比较法。区域比较法是地理学一切研究方法的基础,在区域分析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为区域自然及社会经济要素的特征大都是相对的,通过比较而存在的,即所谓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区域分析中通常所说的发达与落后,稠密与稀疏,都是比较而

33、言的。如果没有参照区域作比较,就很难得出一个区域是发达还是落后的结论。相邻两个区域可以比较,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或高速发展区域和停滞区域可以比较,发展水平相当的区域或地理条件相当的区域也可以比较。但是,在作区域比较前,应该注意区域间的可比性。这包括它们地域范围的可比性,统计指标的可比性,币值的可比性,结构或者水平的可比性。如果对比的条件不一致,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注意行政区划的变更,统计指标内涵变动,币值或汇率的变动,地区间物价的差异等造成的指标不一致性。在进行区域比较分析时,比较素材的获取和表现可以采用地理学中常用的实际考察法、统计图表法、地图和遥感技术法等。尤其是地图和

34、遥感技术的运用对区域分析的意义尤其重大。它不但直观,而且可以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分析更为方便、可靠。2.经济学的分析法。现代经济学在进行实证研究时运用的分析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均衡分析、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投入产出分析、边际分析、实物分析、价值分析、结构分析等。这些方法互相交叉,相互补充,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体系。这个分析体系可以全部运用到区域分析中去。但是,我们知道,区域分析以宏观分析为主,它注重于区域内部各部门之间或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所以投入产出分析法在区域分析中的作用尤其重大。许多区域问题都可借用投入产出技术进行分析。此外,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也在区域

35、分析中经常用到。3.数学的模拟法。数学模拟法的运用对区域分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数理统计、运筹学等方法已成为区域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数理统计特别是多元统计分析对于分析较复杂的区域系统较之传统的方法(简单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有很大的优越性,其中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有回归分析、趋势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随机过程分析等。运筹学方法对于区域研究中优化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常用方法有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图论等方法。数学分析方法的运用必须首先搜集有关量化指标或对有关指标量化,然后根据事物的特征及其运动规律建模模拟,最后对模型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运用模型对区域事物进行预测分析。参考文献1.埃

36、德加M.胡佛,王翼龙译.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瓦尔特艾萨德,陈宗兴等译.区域科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阎小培等.地理区域城市.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王铮,丁金宏.区域科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5.陈栋生等.区域经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6.杨海田.优化生存空间的艺术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7.魏清泉.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第一节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又是社会生产的原料和燃料来源,以及生产布局的必要条件和场所

37、。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及开发利用条件等都将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可见,自然资源是专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环境因素,而不能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环境因素如地震、泥石流、滑坡、台风等则不属于自然资源的范畴。因此,自然资源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资源的概念

38、也在变化,那些在当前不能为人类利用而转化为自然资源的自然环境因素,可能在今后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被人类利用,转化为自然资源,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不断发现和利用自然环境因素,扩大资源范畴的过程。按照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征及应用的目的可将自然资源进行多种科学分类。如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可以将自然资源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可将其划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可将其划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森林及草原中的动物、鱼类等)和劳动资料资源(矿产、森林、土地等);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可将其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

39、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三类。其中,后一种分类更具有意义,因为其反映了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为人们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这种分类所划分的三类资源在经济利用方面各有特色。1.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太阳辐射、风、海潮、地表径流、地热与温泉等,其供应基本上是往复不断的,即所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对此类资源的利用应按照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的原则,在可能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2.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如动物、植物资源,为能生长繁殖的有生命的有机体。其更新速度取决于自身的繁殖能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应遵循永续利用的原则,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3.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地质资源和半地质资源。

40、前者如矿产资源中的金属矿、非金属矿、核燃料、化石燃料等,其成矿周期往往以数百万年计,除非从废旧物资中回收,或者通过工程手段合成、制造一部分外,它将随着人们的消费逐渐减少;后者如土壤资源,其形成周期虽较矿产资源短,但与消费速度相比,也是十分缓慢的。对于此类自然资源,应该按照节约和尽可能综合利用的原则,杜绝浪费和破坏。自然资源有如下三个特性:(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从这一点上讲,世界上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不但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有限的;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41、的有限性是很明显的,不但表现在其总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还表现其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上可提供人类使用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可再生和可更新的自然资源虽然可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再生或更新,从长远看似乎是无限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如一个地方单位面积上年平均太阳辐射量是一定的,一条河流上的水力资源是一定的,每亩地的粮食产量在一定时间及空间上也是一定的。因此,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工业化各国强调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保护,提出国土规划工作的客观背景。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就使得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可以获得绝对地租等经济利益。(2)

42、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殊的地域分布规律。它或者受地带性因素影响,或者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或同时受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因素影响。如岩石、矿产、地形具有非地带性特点,而气候、土壤、生物虽受地带性因素影响,在大范围内是有地带性特征,但在局部地区也会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呈现非地带性分布特征。因此,自然资源的地域差异(区域性)不但表现在不同区域同一种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差别,而且还表现在不同区域的各种资源在自然资源品种组合上的差异。这两个方面的差别,都会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区域性所导致的自然资源在丰

43、度上的差异,使自然资源的占有者可以获得级差地租等经济利益。(3)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自然资源的这种整体性特征,要求人们在自然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中,坚持全面研究、综合开发的原则。(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力是人们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它由劳动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等组成,其中,后两部分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大自然。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对象,

44、既有直接来自于自然界的自然物,如森林、矿藏、鱼类、土地、水力等,也有间接来自于自然界的物品,即自然物的加工品,如棉纱、钢材等。劳动资料包括有土地、建筑物、机器、运河、公路、仓库等,也是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界的自然物,即自然资源。所以,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资源。正如恩格斯所言“自然界提供劳动以材料,劳动则把材料变为财富”。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没有煤田、油田和天然气田,采不出煤炭、石油、天然气;没有足够的热量和水分,作物就无法生长。在我国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没有水源灌溉就没有农业。但是,一个地区存在某种资源,并不一定就能发展某种

45、生产活动,因为某种生产活动的发展不仅受资源条件决定,而且还受经济基础、技术条件以及市场供需条件等决定。所以,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必要条件。即所谓“有此未必然,无此必不然”。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一方面对作为直接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自然资源开发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展,另一方面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加工而形成的间接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也迅速扩展。这似乎使人感觉到当今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大减弱,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发展的基础作用大为减低。实际并不

46、然,因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的扩展,只说明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种类增多,或找到了某种自然资源的可替代物,或对某种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暂时摆脱了某种自然资源在数量上或性能上的限制,但并未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而对自然资源不断加工所形成的间接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迅速扩展,也是以作为直接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所以,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是脱离不了自然资源的。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是: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如前所述,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多,利用该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规模就有可能越大。

47、当粮食单产一定时,耕地面积越大,粮食生产的规模就可能越大。黑龙江之所以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因为其具有广袤的耕地资源;山西之所以成为我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是因为其具有储量居全国首位的煤炭资源。相反,某些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少,对区域生产发展规模的限制也就越大,如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水资源缺乏对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就构成了限制。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同一种资源,其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不同,则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及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市场售价等也就不同,经济效益存在差异。例如,由于煤质及煤炭开采条件的差异,我国山西吨煤生

48、产的成本仅为湖南的1/2,苏南和浙江的1/3。中东海湾地区石油资源丰富,油质好,开采条件优越,其每桶原油的平均生产成本仅及美国油田原油生产成本的1/20,单井日产原油与美国相比高1000多倍。我国铁矿以贫矿为主,品位仅30左右,采出后要经过选矿才能入炉,选出的人造富矿之成本要比天然富矿高四五倍。平原地区每亩耕地投入产出效率比山区耕地高出二三倍。南方山区营造人工用材林,一般只需2025年即可达到采伐的要求,而东北地区达到相同采伐标准则需要五六十年时间。棉花生产对温度和光照有一定要求,我国新疆地区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棉质最好,华北平原次之,成都平原和辽河平原最差。前者为光照不足所致,后者则是因为热量不足所致。可见,自然资源不但直接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产品质量间接地影响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有某种资源,就有可能发展起以开发利用该种资源为主的产业部门。因此,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的产业部门的发展,即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例如,我国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石油、铁矿石、森林、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