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12《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05918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12《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理:12《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理:12《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理:12《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理:12《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12《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12《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导学案 1 类型:新授 撰写人:张旭 编号: 2 时间:2011-9-1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2通过比较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重点、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方法指导:综合判读、自主学习知识连接:回忆英国、日本的地理位置、气候地理环境等自主探究:一、区域差异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完成 :1、形成原因2、表现二、区域差异比较日本和英国(一)、自然环境的比较读课本P10日本和英国地图,完成下列要求:1、自然环境的比较(1)相似性:(2)差异性:(合作展示)表现:日本英

2、国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产生的原因:(合作展示)日本、英国气候形成原因及特点2、经济发展的比较读课本P12英国、日本工业分布图,并结合日本和英国的自然环境差异,完成下列问题:(1)相似性(2)差异性(合作展示)表现:日本英国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布局农业人口与城市产生的原因:(合作展示)1、 日本、英国工业布局特点产生的原因2、 2、日本、英国农业业布局特点产生的原因区域差异比较方法总结:(师生交流 )第二课时三: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及区域差异1 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地形 东部季风区太阳辐射 气温由南向北递减 气候 差异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海陆位置 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

3、减 青藏高寒区2 结合初中所学知识,思考:(1)我国地形的特点是什么?(2)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3)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如何划分的?(4)我国的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规律?为什么? 找一找 读课本14页图找出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 动手画一画在下图中标出:1 三大自然区分界线 2 三大自然区名称 及分界线3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合作探究 1 我国三大自然区是以什么为主导因素进行分类的?2 结合自己所知我国地形、气候、植被和土壤、动植物、水文、农业、人口、城市的特点,并思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填下表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位置及范围面积占全国面积的45%,

4、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背靠内陆高原,面向海洋。面积占全国的30%,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一线以北。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面积占全国的25%,北起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南抵喜马拉雅山,东起横断山脉,西至国境。地形海拔较低,大部分在1000米以下,东部的大部分在500米以下,并有众多平原,属于地势的_级阶梯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高原、山脉、内陆盆地交错,主要为第_级阶梯海拔最高,平均海拔_米以上,有70008000米的山峰,属于第_级阶梯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夏季_,冬季_,年降水量大于400mm大陆性突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较大,多大风天

5、气。气候严寒。海波高,空气稀薄,气温低、辐射强,风力大,水汽少水文多_河和_湖;地表水以雨水补给为主多为内流区,河流短小,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湖泊多,多咸水湖。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使许多江河的发源地;多冰川,湖泊。植被以深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荒漠,草原,高山草甸灌丛,谷内有森林。土壤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淋溶作用强,多为钙质土,较肥沃主要是在荒漠、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发育程度差,土层浅薄生物种类繁多,松鼠、熊猫、黄牛种类远比东部季风区少动物稀少,只有少数耐高寒物种。牦牛、藏山羊、藏绵羊农业重要农耕区,以种职业为主,但需要注

6、意避免水旱灾害牧业、绿洲农业为主,但需要解决水分问题以畜牧业为主,还有河谷农业,需要注意解决热量不足的问题城市众多交通线、工矿较少,绿洲很少,分布在河谷人口稠密,95%较少,4%很少,1%四、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三大经济地带: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划分依据: ,读图填表,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各包括那些省级行政区? 表1-8 三个经济地带对比:经济地带项目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范围(省级行政单位)面积比重(%)16(小)27(中)57(大)人口比重(%)42(大)35(中)23(小)三个经济地带的面积和人口比重规律是:从东往西,面积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少,经济越来越落后。2、三个经济

7、地带的经济差异: 三个地带GDP的增长图从图表中显示, 经济地带GDP所占的比重在增加,到二十世纪末,约占 。改革开放以来,三个经济地带GDP的增长速度 增长最快。分析图表可以看出,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以上图表反映是三个经济地带比较突出的差异: 和 的差异。其中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具有更重要意义的是 【思考】 影响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经济产生地带性差异的因素有哪些?【知识拓展】四、三大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地带 位置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 濒临海洋,是中国开放的门户,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

8、;经济国际化 程度高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发展 中部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重工业发达,对俄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势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的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利资源充足 工业基础薄弱,科

9、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土地荒漠化严重,西南交通困难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利、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 协调 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东部经济地带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除了因地制宜、按各地特点安排开发整治的重点外,还应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的优势互补发展。1、加强传统工业和现有企业的改造,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档消费品工业,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2、发挥内引外联和对外对内两个辐射扇面的作用;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

10、产技术设备资金1、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主要是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矿产、建材的开发建设2、大力发展农业,促进粮食和其它经济作物的发展信息技术资金产品1、大力发展农林牧和交通2、有步骤、有重点开发能源、矿产,因地制宜发展加工工业;3、改善生态环境;4、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引进资金发展对外贸易资源电力食品农副产品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海洋资源总结:每个经济地带的发展重点都不一样,为了实现三大经济地带共同发展,应采取“协调发展”的战略。一是地区间的协调:即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减少;二是产业间的协调:各地区产业的发展应该优势互补、合理分工,逐步形成合理的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特色(东部加快产业结

11、构升级,中部加快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西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开发国家急需资源)五、西部大开发: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区域差异加大,尤其是东西差异更为突出。为了使区域间协调发展,提高西部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人才、技术、资金、文教、资源密集型产业能源、原材料、矿产、特色产品、廉价劳动力 (中西部 东部)1、范围:西部大开发划定的区域除西部经济地带外,还包括东部地带的 和中部地带的 ,共12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占全国的70,人口占28.5,国内产值却不到20。【思考】1、西部大开发整治的重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科教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

12、挥地区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2、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加强了地区间的联合,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如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可以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大运输量的企业由东部转到中西部,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适宜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业)。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对西部的政策支持;能吸引国内外资金)。加强了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修建运输通道如青藏铁路的修建,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快了西部科教的发展、人才开发,推进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条件等重要意义。自我反思:【例1】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回答12题 (1)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

13、两侧的区域差异叙述,正确的是( )A秦岭一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B秦岭一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C秦岭一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一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2)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差异 B海陆位置不同 C纬度位置不同 D山地阻挡作用思路分析: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和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也是我国8 0 0 mm年降水量等值线和1月份O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方。该线以北的年降水量小于800mm,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的暖温带和中温带地区,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既有冬小麦,也有

14、春小麦,东北地区的典型植被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以及草甸草原为特色,华北为落叶阔叶林。该线以南的年降水量大于8 0 0 mm,属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华中地区的典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华南为热带季雨林。造成秦岭一淮河一线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不同,而不是海陆位置,从而导致了气候出现差异。巩固练习:1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摹依据是 ( )A地形和气候 B水文和土壤 C植被和土壤 D气候和土壤2既属于东部季风区又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貌单元有 ( )A塔里木盆地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3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15、热量条件的差异 B水分条件的差异C垂直高度的差异 D非地带性差异4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人口密度 B自然条件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地理位置5下列省区属中部经济地带的是 ( )A晋、秦、陇 B晋、豫、皖 C豫、湘、渝 D桂、湘、鄂6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突出表现在 ( )A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B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速度C气候条件和人口数量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7从社会和经济因素考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带近代工业起步早、基础好 B西部地带沿边疆多邻国,人们的开放意识强烈C中部地带能源材料生产较多,生产结构较优 D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产

16、业结构关系不大8有关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改革开放首先从西部起步 B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到内陆逐步推进的C东部沿海首先开放是因其失业人口多,经济落后 D东部经济地带的快速发展对西部开发意义不大9有关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部地带第一产业比重最大 B东部第三产业比重最小C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比重越小 D产业结构能反映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劣10中国近20年来,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东部人才资源丰富 B区位优越,政策优先 C资源丰富,交通方便 D气候湿润,农业丰收图2是海南岛水系图,据图完成1115题。1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岛的地势特征是A西

17、高东低 B北高南低C四周高,中间低 D中间高,四周低12该岛制糖、制盐工业共同的区位优势是A接近消费市场 B力量雄厚技术C接近原料产地 D接近能源基地13该岛蔬菜生产的“旺季”出现在冬季,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热量 B交通、热量 C市场、水分D交通、水分14海南岛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应把旅游业作为海南岛的特色产业来抓。海南岛旅游资源的开发宜突出喀斯特地貌 热带海滨和岛屿 度假休闲 少数民族风情ABCD15下列说法与海南岛的区位优势不相符合的是( )A近傍香港、遥望台湾、内靠我国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B位于华东和华南、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是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C位于西太平洋环形带上,处在日本到新加坡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D连接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海运交通位置重要第7页(共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