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言文学考真题练习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10981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文言文学考真题练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必修三文言文学考真题练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必修三文言文学考真题练习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必修三文言文学考真题练习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必修三文言文学考真题练习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文言文学考真题练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文言文学考真题练习ppt课件.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A惑而不从师 B吾从而师之C犹且从师而问焉 D择师而教之,2013年学考,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接受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闻:懂得C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D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提出了择师标准,那就是不分年龄,不分贵贱,谁懂得道理,谁就

2、是老师。B第2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学习和耻于求师的恶劣风气。C第3段以孔子向他人学习为例,进一步阐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D第4段作者既肯定了李氏子蟠的好学和博学,也批评了他不受时俗限制的个性。,13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译文:,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A惑而不从师 B吾从而师之C犹且从师而问焉 D择师而教之,2013年学考:师说,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

3、,连词,表承接,连词,表目的,来,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接受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闻:懂得C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D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答案:A 受 :通“授”,教授、传授,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求学的人,古:一般人、普通人,古:小的方面学习,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第1段提出了择师标准,那就是不分年龄,不分贵贱,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老师。B第2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

4、法,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学习和耻于求师的恶劣风气。C第3段以孔子向他人学习为例,进一步阐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D第4段作者既肯定了李氏子蟠的好学和博学,也批评了他不受时俗限制的个性。,应为“赞颂”,13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译文:,(1)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 (“孰”“惑”各1分)(2)对于他(们)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耻”“师”各1分),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弃甲曳兵而

5、走 走:逃跑C养生丧死无憾 憾:遗憾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申请,2012年学考寡人之于国也:,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移其粟于河内 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鼓:敲鼓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树木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上,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之所以赞扬梁惠王“好战” ,是因为“行王道” 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暗示梁惠王移

6、民移粟跟邻国国君治国不尽心无本质区别。C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天下。D孟子认为“行王道” 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顺应农时,合理发展生产,保障民生,施行教化。,13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译文: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译文: 。,劝学练习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踮起脚 B假舆马者: 利用 C锲而不舍: 雕刻 D而绝江河: 断绝,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

7、登高之博见也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蟹六跪而二螯 D夜缒而出,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12下列对文意的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 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 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B本文作者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孟 之后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 又善用比喻。本文中均有体现。C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 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

8、想品德修养,如“积善 成德”。D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 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13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 。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文: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弃甲曳兵而走 走:逃跑C养生丧死无憾 憾:遗憾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申请,2012年学考寡人之于国也:,答案:D 申:反复陈诉,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A则无望民

9、之多于邻国也 B移其粟于河内 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到,介词,比,介词,到,介词,对于,介词,在,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鼓:敲鼓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树木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上,答案:C 树:种植,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之所以赞扬梁惠王“好战” ,是因为“行王道” 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国君治国不尽心无本质区别。C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天下。D

10、孟子认为“行王道” 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顺应农时,合理发展生产,保障民生,施行教化。,答案:A “赞扬”和“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错,13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译文: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译文: 。 (1)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或”“止”各1分)(2)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违”“胜”各1分),劝学练习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踮起脚 B假舆马者: 利用 C锲而不舍: 雕刻 D而绝江河: 断绝

11、,答案:D 绝:横渡,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蟹六跪而二螯 D夜缒而出,答案: C 并列, 其余是修饰连词。,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把做成,古:广泛地学习,古:藏身、托身,12下列对文意的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 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 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

12、问题。B本文作者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孟 之后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 又善用比喻。本文中均有体现。C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 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如“积善 成德”。D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 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答案: D “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13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 。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文: 。,(1)君子的天赋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生”“假”各1分)(2)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心思浮躁的缘故。(“寄托”“用”各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