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品德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12182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 品德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教育心理学 品德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教育心理学 品德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教育心理学 品德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教育心理学 品德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 品德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 品德ppt课件.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品德的形成,品德概述 几种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 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 品德概述,什么是品德?什么是品德的心理结构?,第一节 品德概述,一、什么是品德? 什么是道德?道德与法律有什么区别?二、什么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 成成分。,二、什么是品德的心理结构?,1、国际流行的三位一体观点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位一体。2、我国学者惯常使用的四要素论 完整的品德心理结构应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2、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多端性 当我们培养学生是到底是从道德

2、认识入手、还是从道德情感入手,或是从道德行为养成训练入手?,第二节 国外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认知派的理论 新行为主义的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一、认知派的品德理论,杜威构建体系 皮亚杰从心理学角度系统阐述 柯尔伯格将之大发展,一、认知派的品德理论道德认知,1、杜威的观点 总的观点:人生而无知和不成熟,道德和教育训练实际上就是成年人逐渐提高幼弱者照料自己的能力的过程,因而自治即是道德成熟的标准,也是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一、认知派的品德理论道德认知,1、杜威的观点 个体道德发展的三阶段: I 行为受道德结果的生物和社会性冲动的激发事实 上这个阶段与道德挂不上边 II 个体几乎不加批评的接受其

3、所在团体的标准他治 III 行为受个体对一个目的是否正确进行思维和判断的 指导,不再不加思考地接受所在团体标准自治,一、认知派的品德理论道德认知,1、杜威的观点 评价:开创了道德认知研究的先河 理论建构完善,实验研究的支持相对欠缺。,2、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 皮亚杰采用的是临床谈话法。在具体谈话中应用的是对偶故事法技术。皮亚杰对儿童道德认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对公正和权威的认识。,一、认知派的品德理论道德认知,A.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吃饭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盘子,盘内有15只茶

4、杯,结果撞倒了盘子,敲碎了15只杯子。B. 有个男孩名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柜上的果酱吃。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因为果酱放得太高,他的手够不着,结果在拿果酱时,碰翻了一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2、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对说谎和过失的道德判断研究 对过失的研究,一、认知派的品德理论道德认知,结果发现: 5岁以下的儿童没法做比较,6岁以上的儿童能做出回答,6-7岁的儿童认为A儿童更坏些,因为A儿童打碎了15个杯子,而B儿童只打碎了1个杯子。此阶段的儿童根据事件的客观结果来进行道德判断,而不考虑主观意图和动机。到10、11或12岁以后儿童开始考虑事件隐含的动机因素,并更看重这一因

5、素,因此报告说B儿童更坏些。,2、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对说谎和过失的道德判断研究 对说谎的道德判断研究,一、认知派的品德理论道德认知,A 甲儿童在回家的路上碰见了一条狗,非常害怕。他跑回家里告诉妈妈说,他碰到了一只像牛一样大的狗。B 乙儿童放学回家,告诉妈妈说老师给了他一个好分数。事实上老师既没给他高分数,也没给他低分数。可他这么一说,妈妈很高兴,表扬了他。 给儿童看了两个对偶故事后问儿童:甲乙谁更坏?,结果发现: 低龄儿童认为甲更坏些,因为那么大的狗是不可能的,他们更多的是根据所说的话与客观真实性相差的程度大小来评定谎言的严重性。而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则认为乙儿童更坏一些,因为甲即使

6、说了这样的话也不算说谎,而乙是故意在说谎。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道德判断已从效果论转向动机论,2、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通过对规则、说谎与过失以及权威公正等三方面的研究发现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存在一条总的规律: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他将这一转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认知派的品德理论道德认知,I 前道德阶段(自我中心主义阶段,2-5岁) 处于此阶段的儿童正是前运算思维时期,对问题的考虑还是自我中心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朦胧的了解,他们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的支配,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II 他律阶段(权威阶段,

7、6-8、9岁) 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不变的,是由权威所给予的,不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协商来制定或改变。在评定是非时,总是抱极端态度,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非黑即白。认为公正就是服从权威,并以是否遵从权威来判断是非。此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儿童在判断行为的好坏时完全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理主观动机。此阶段的儿童还把惩罚看成是天意。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了。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倒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III 自律道德阶段(道德主观主义9-11、12岁) 皮认为9-11、12岁的儿童进入到了自律阶段,此阶段的儿童对规则有了重新地认识,对行为

8、的判断建立在行为的意图和行为的后果上,对犯错误所提出的惩罚也更为贴切,并将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皮认为只有到了这个阶段,儿童才算真正有了道德。,2、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评价: 对儿童道德判断进行了创造性地研究,无论是研究方 法还是理论建构都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仅局限在道德判断这一认知因素上,而对道德情 感、道德行为等因素没有考虑。,一、认知派的品德理论道德认知,一、认知派的品德理论道德认知,3、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研究方法:皮亚杰用编制的对偶故事与儿童谈话来研究,柯尔伯格则采用到的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典型的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Hei

9、nz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材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那种药。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这种药,而他索价是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钱,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许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了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像被试提出一系列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说应该?为什么说不应该?法官应不应该判他的刑?为什么?,一、认知派的品德

10、理论道德认知,3、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通过分析人们给出的各种答案将人类的道德判断发展划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比上一个更成熟、更复杂。,前习俗水平:皮亚杰的前两个阶段 服从与惩罚的取向:行为的实际结果决定了行为的好与坏。这个阶段的个体认为海因兹偷药是坏的,因为偷药会受到惩罚。 相对功利取向:任何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偶尔能满足他人需要的行为就是对的,公正和互惠的成分有所体现,但是他们主要按照“你捧我,我就捧你”的方式来解释。海因兹偷药对还是错要看站在谁的立场上?,习俗水平顺从现有的社会秩序,并且有维护这种秩序的内在愿望,规则也已被个体

11、内化自己感到是正确的。对应皮亚杰的自律阶段 好孩子定向:希望保持人际之间的良好关系,希望被别人 认为是好人,不想辜负别人的期望,此阶段 的个体在判断行为是非时可以考虑到行为的 动机和感情因素。 遵守法规取向:这个阶段的个体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 认为每个人都应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正当 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的职责、尊重权威、维护 普遍的社会秩序,否则就会内疚。这个阶段的 个体认为海因兹应当去偷药,但也应当去坐牢.,后习俗水平 民主地承认法律(社会契约定向):这个阶段个体比第四个阶段要灵活一些,认为法律如果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加以改变。好的行为是根据个体的一般权利和整个社会所认同

12、的标准而界定的。这个阶段的个体在海因兹偷药的问题上表现得很困惑。 普遍伦理取向:好的行为是由自我选定的道德准则、个人的良心决定的。这种原则包括对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重,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德,个体不仅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更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一、认知派的品德理论道德认知,3、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ADDS: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两难问题可用来提升儿童得道德推理水平,但一次只能提升一个阶段。与比自己推理水平高一个,至多高两个水平的人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有助于道德推理能力的提高。 无论是在美国、墨西哥、中国台湾省以及土耳其等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的道德推理能力几乎是按照同样的顺序、在大约相同的年

13、龄阶段出现的。,一、认知派的品德理论道德认知,3、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评价: I 柯尔伯格的被试主要是男孩,有人用女孩作被试 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女孩的道德推理模式与男孩 的不尽相同。 II 柯尔伯格理论的最大局限也是认知派道德理论的 最大局限是只涉及道德的认知方面,而忽略了其 他方面。,思考: 王老师所教的四年级学生对交家庭作业越来越漫不经心,为此,她决定在班上确立一条规矩。她对全班同学说:“本周不能交家庭作业的学生将不能参加野营活动。”碰巧,一位女生的妈妈在那周生病住院。这位女生因为家中出现此事以及对母亲生病的担忧,有一份家庭作业没能按时交上。王老师向全班同学解释说,该女生没交家

14、庭作业是个例外,因为她妈妈病了。但是全班同学都不同意,他们说:“规则就是这么定的。她没交作业,所以不能参加野营活动。” 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王老师怎样做才能帮助学生改变“规则就是规则,没有例外”的观点?,二、新行为主义的道德理论 斯金纳的品德观点 班杜拉的品德观点,第二节 国外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二、新行为主义的道德理论,1、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品的理论 观点:个体品德的形成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结果,受到正强化的行为就是善或好的行为,受到负强化和惩罚的行为就是恶或坏的行为。强调外部环境对道德行为的强化作用。 评价:与认知派相比,注重了个体的道德行为,但忽视了道德认知和情感等因素。在理论推论上

15、有机械简单之嫌。,二、新行为主义的道德理论,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的理论 总的观点:人的大多社会性行为是通过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得来,品德行为的获得和形成也遵循观察学习的规律。 经典实验: 模仿学习 攻击性行为 抗诱惑的实验, 经典实验,I 模仿学习(1963-1968),测量5-11岁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表扬组,成人榜样+表扬组,成人榜样组,接受与初测相类似的12个道德判断故事的考察,以探求三组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如果斯金纳的强化论是正确的,那么表扬组的成绩应好过非表扬组,但结果是成人榜样组的成绩好过无榜样组,是否有表扬倒显得无足轻重。,I 模仿学习(1963-1968),这类研究说明榜样的

16、示范作用在个体道德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儿童的道德判断并不像皮亚杰认为的那样有明确的年龄差异,而是存在个体差异,个体身处的社会环境和周围成人和同辈榜样的示范作用对个体道德形成影响更大。,II 攻击性行为,这类研究表明个体在没有直接的强化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观察进行品德的学习。,III 抗诱惑学习实验,挑选来自低收入家庭的5岁男孩,让孩子参观放有玩具和字典的房间,并告知不能玩玩具,但可以看字典。,榜样奖励组,榜样惩罚组,控制组-不看录像,每个男孩都单独在上述房间里单独待15分钟,接受抗诱惑测试,III 抗诱惑学习实验,这类研究说明榜样示范活动具有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

17、童对诱惑的抗拒能力。人的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否抗拒各种外界诱惑,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加以学习和改变。,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及影响因素,一、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关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观点1、顺从口服心不服有监督就服从,没监督就不服从 2、同化心服口服但还有模仿痕迹 3、内化上升到做人的信念层次,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及影响因素,二、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1、外部因素 社会文化条件 家庭环境 2、内部因素 智力水平 受教育程度,社会风气,民族文化,学校集体,思考: 什么是品德不良?经常旷课是不是?学习不好是不是?上课不遵守纪律是不是?早恋是不是? 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