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松树病害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13180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34.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方松树病害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北方松树病害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北方松树病害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北方松树病害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北方松树病害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方松树病害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方松树病害ppt课件.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松树病害,松材线虫枯萎病、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 acicola)、松烂皮病(Cenangium ferruginoum)松树赤枯病(Pestalotiopsis funerea)、松类疱锈病(Cronatium spp.)等.,一、当前我国松树病害流行的种类,森林病害流行诱因分为:病害流行诱因和寄主主导型病害流行诱因。,二、 病害流行的诱因,森林病害流行诱因,病原主导型,寄主主导型,三松树主要病害种类及危害现状,松树病害在我国有数百种,包括叶部病害、枝杆病、根部病害、种实病害等几大类。在北方主要有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等针叶树病害。下面就常见的几种松树病害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2、,A叶部病害,1、落叶松早期落叶病,分布及危害:分布广泛,危害兴安落叶松等。树木叶部感病后提前30-60天落叶。病原:半知菌亚门的松穴褥盘孢菌(Dothistroma pini)。症状:针叶上最初产生退绿点斑,随后中心变黄,接着变成红色至红褐色。在老病针上,病斑扩大成带状,其上产生黑色小点(分生孢子盘)。侵染循环:病菌以防治措施:加强检疫,防止病苗外运;选育抗病品种,日本落叶松较其他落叶松抗病;及时清除病株落叶;化学防治,用百菌清或五氯酚钠烟剂防治,用石硫合剂、福美双药剂喷洒等防治。,感病症状,2、松落针病,分布及危害:国内主要 分布在东北黑龙江等地,危害樟子松幼苗。症状:7月份多数在针叶尖端

3、变成浅褐色或在叶两面出现淡黄色退绿斑,后变成黄褐色至褐色斑。8月中、下旬干枯的松针上产生褐色小突起(分生孢子器),9月中旬产生灰黄色梭形斑(子囊盘)。病原:子囊菌亚门的扰乱散斑壳(Lophodermium seditiosum),无性型为 Leptostroma rostrupii,Lophodermium,侵染循环:以菌丝、子囊盘、分生孢子器在松针上越冬,第二年春天在松针上形成大量新的子囊盘和分生孢子器,与潮湿天气,孢子释放,进行初侵染。孢子放散集中在6-7月。潜育期1个月左右。病针上的子囊盘是在第二年春季发育成熟的。发病条件:孢子成熟、放散及侵染与湿度密切相关。湿度高,病害就重;苗木长势、

4、水分状况与病害密切相关。一般认为,松针细胞内膨亚降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防治措施:适地适树,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营造混交林,减轻病情;化学防治,在侵染盛期释放烟剂或喷洒百菌清、多菌灵、退菌特等药剂;生物防治,用Pseudomonas sp. 和Bacillus cereus发酵制剂,稀释一定浓度喷洒。,3、樟子松红斑病(松针红斑病),分布: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我国东北等。寄主:樟子松、红松、油松、赤松、偃松、红皮去杉。病原:松穴褥盘孢菌(Dothistrona pini Hulbary)。病菌在针叶表皮下生,并始呈腔室状,逐渐突破表皮外露成盘状。分生孢子盘黑色,单或几个并生在

5、一个子座上。子座黄褐色,分生孢子无色,线形,直或略弯曲。发病规律:以菌线和不成熟的分生孢子盘在病叶内越冬,5-6月上旬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叶内。潜育期60天以上。,症状:病害发生在二年生以上松树,多发生在叶尖端,开始出生退绿变黄的小点状斑,呈水渍状。病斑中心变褐色,边缘淡黄色,病斑处常流松脂。后变红至红褐色,病斑与病斑之间仍呈绿色,呈红斑带。在一株树上,由树下枝条针叶发病,渐向树冠上方发展,重病树呈火烧状。重者死亡。防治措施:检疫措施,加强圃地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苗木抗病性。可喷波尔多液(1:1:120),孢子散放期喷百菌清1000倍防治。,4、樟子松疱锈病分布与危害樟

6、子松疱锈病是樟子松人工林的重要病害。危害二针松。内蒙、黑龙江、辽宁、河南、陕西、四川等地有分布。樟子松、黄山松、云南松、马尾松和思茅松等。病原 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Alb. et Schw.)Winter。在樟子松上的锈菌,其冬孢子寄主为转主为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及山芍药P. obovata, 为集合种。锈孢子双核,具24芽孔,只有1芽管优生在樟子松病皮下的菌丝为多年生,有隔,单核,在寄主细胞间隙生长,以棒状或丝状吸器伸入细胞吸养。发病规律:锈孢子放散56天,5月15日至6月20日为放散高峰期,水平传播30米,垂直分散5米。防治措施:用氯化

7、钠水溶液或结晶可杀死芍药根;用十二吗啉千倍液涂干效果好,松焦油,焦化腊、机油加玉米荠油均有效,但产生药害。修枝是促进林木生长和防病的理想措施。,B枝杆病害,5、落叶松枯梢病,分布及危害 分布于东北、内蒙、河北、 山东、陕西、山西等地。 主要危害落叶松人工林, 造成枯梢. 对内检疫对象。病原: 落叶松球腔菌(Botryosphaeria laricina), 子囊菌亚门隔孢腔菌目葡萄孢腔菌属真菌,有假侧丝,子囊排生。无性型为大茎点属(Macrophoma)座囊菌目落叶松球座菌Guignardia laricina Sawada 子囊束生,无假侧丝。,发病规律,病菌以未成熟的子囊腔和分生孢子器在病

8、梢及顶部残留枯叶的表皮下越冬。6月下旬子囊孢子开始成熟, 6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大量飞散和传播时期。 子囊孢子借风传播, 分生孢子还需雨水的溅滴。由伤口侵入, 潜育期半个月, 7月中旬左右, 发病枝上产生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在分生孢子器成熟的同时还产生性孢子器, 性细胞配合后, 在新梢病部产生子囊腔。,防治措施,检疫: 以落叶松苗木、接穗、原木和小径木为对象, 清除病株和病梢, 防治病害外传。清除侵染源: 苗圃周围有感病的落叶松防风林时要及时防治, 或更换其他树种。避免在风口处造落叶松林, 用阔叶树做保护带. 营造针阔混交林。选育和栽培抗病树种。日本落叶松较抗病

9、。药剂防治:6-7月中下旬喷雾2次,可用福美砷、甲基托布津、百菌清防治;小面积可以采取涂干的方法进行防治。敌克松或甲基托布津每株树4mg。,6、落叶松癌肿病Lachnellula willkommii,分布:欧洲、俄罗斯、日本、加拿大、朝鲜、中国东北等。病原:韦氏小毛盘菌( Lachnellula willkommii ),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子囊果杯状,内质,盘内黄色,外污白色。如图所示。子囊含8个子囊孢子,长形,无色,单孢。侵染循环:以菌丝和未成熟的子囊盘在病皮上越冬,第二年5-6月子囊孢子成熟,借风力传播,通过死芽等伤口侵入。菌丝体多年生,一年四季在病部者档见到发育不同阶段的子囊盘。,

10、症状:枝条和3-5年生树干发病时,发病部位下陷,皮开裂,背面略肿,常有松脂溢出生有黄色的子实体。严重时病部以上全部死亡。主要危害9-30年生的林木。发病规律:子囊孢子的释放与降雨有关,6-9月是韦氏盘菌孢子释放期,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最适温度为9-19度。防治措施:凡地势地洼潮湿、发生冻害、日灼伤、虫伤等的林地内发病重,因此造林时应避开这些地方造林;应严格检疫,防止病菌随苗木外运;营造交林;病树要及时处理,深埋或烧毁。干上的病部可以刮除,划破后涂防腐油、杀菌剂等。,7、樟子松枯梢病,病原:松色二孢菌Diplodia Pinea(Desm.)Kickx引起的。寄主:樟子松、红松、长白赤松、黑皮油

11、松、杜松等。侵染循环:通过伤口侵入寄主,潜育期814天,繁殖期2427天。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越冬,翌年5月下旬开始,病菌从前一年的病树上飞散出分生孢子,借雨水淋洗、飞溅和风传播。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35,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为2025。发病规律:病害在7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发病高峰。,症状:该病能引起松树枯芽、枯叶,枯梢。分布: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南非等27个国家。防治措施:营造混交林、及时抚育伐和透光伐等营林防治,喷75%百菌清等化学防治。适地适树,合理密度造林;匣造混交林,选育抗病树种,检疫措施,划分疫区保护区,严禁病苗上山造林;伐除病树。化学防治,5月下旬开

12、始用百菌清等药剂防治或用克菌丹等树冠喷雾防治。,7、樟子松溃疡病,【病原】可能是混杂芽孢盘菌(Tympanis.sp)、铁锈薄盘菌(Cenangium .sp)和暗色单梗孢(Phaeomoniella sp.)。【症状】该菌子囊盘自皮下突出,散生或簇生,黑色圆形、黑褐色或黄褐色,子囊棍棒状,无色,其中子囊孢子4个左右,单行排列;孢子无色,单孢,椭圆形,侧丝丝状,无色,因此判断该病原菌为子囊菌。樟子松天然林病害主要危害樟子松的侧枝,从伤口侵入。该病的典型症状是樟子松侧小枝枯萎死亡,枯死后呈现黄褐或红褐色,在死亡侧枝的基部均出现梭形溃疡斑,溃疡斑长度约25cm、宽0.52cm,病斑长与树枝平行。溃

13、疡斑树皮部加厚,有的流脂,有的不流脂。当年新发枝梢没有发病,病害危害的枝均为2年以上小枝。发病初期梢上针叶出现断斑,灰褐色或红褐色,断斑两端为黄绿色,后期出现叶枯、梢枯和枝枯现象。,病害症状,发病部位及症状,【发生规律】该病危害4年以上的幼树枝干。病原菌以菌丝体在感病植株病皮内越冬,第二年春出现松针枯萎病状,3-4月上、中旬,由皮部生出子囊盘。子囊盘5月下旬至6月下旬成熟,并释放孢子。子囊孢子可持续放散3个月左右。孢子借风力、雨水传播,在水湿条件下萌发后由伤口侵入植株皮中,越冬后再显病状。病原菌常在树木的下层侧枝上生存,积极分解枯枝上的死皮,促进天然整枝,所以又称之为修枝菌。当松树因旱、涝、冻

14、、虫、栽植过密或土壤瘠薄,导致生长衰弱时,它便能侵染衰弱的枝干皮部,引起烂皮病状。此外,因蚜虫和蚧类的危害或雪压,造成幼树生长衰弱时,该病就急速扩展,造成巨大损失。,【寄主】樟子松、红松等。【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防治】(1)加强监测预警。采取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密切注视樟子松病害的发生动态,防止其扩大蔓延;监测时要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为科学防控提供可靠情报。(2)科学防治。鉴于树木生长势更加衰弱,为防止病害进一步加剧,5月上中旬孢子飞散盛期前应进行药剂防治,药剂可采用波尔多液或百菌清;对于山高坡陡树木高大,发生面积较大时建议采取飞机防治和人工防治相结合的方式。(3)

15、抚育管理。已感病枝最好进行修枝处理,对发生严重濒临死亡者进行间伐;即通过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改善樟子松的生长势,提高林木抗病能力。(4)提高检疫能力。设立检疫检查站和除害处理基地,积极防范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8 松材线虫枯萎病,松材线虫枯萎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松材线虫引起黑松(Pinus thunbergii)大量枯萎死亡。现该病已在大陆14省市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发生,面积达7万2,死亡松树1600万株,目前已严重威胁到安徽黄山、浙江西湖等风景名胜区的安全,以及整个中部及南部的大面积松林。,C松苗病害,病原:茄丝核菌、尖镰孢霉

16、、腐菌等。寄主:落叶松、云杉、红松、樟子松等针叶树,还能寄生多种农作物。分布:全国各地。,9、落叶松苗立枯病,尖镰孢霉(Fusarium oxysporum Schl.),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hn)。,症状:芽腐型:未出土的幼芽在子叶附近的胚茎呈现出褐色腐烂致死;猝倒型:幼苗出土后1-2个月,茎没有木质化,地际根茎处发生水渍状病斑,发生缢缩倒伏。茎叶腐烂型:幼苗出土期或后在茎的上部或叶部出现白毛状物,茎叶萎蔫腐烂死亡。立枯型:又叫根腐型,已木质化苗,根部皮层腐烂,与木质部脱离,用手一拔易将苗拔出。防治措施:1、培育壮苗;2、加强田间管理:选择地势较高而平缓、排水良好的土壤或沙壤土;不选用前作是农田地作苗圃地;使用的农家肥应腐熟且施用均匀;播种前用203%的硫酸亚铁进行土壤消毒处理。3、药剂防治:波尔多液每半月喷施一次,共喷2-3次;代森锌400-600倍液、50%的退菌特600-800倍液、65%的敌克松500-800倍液防治。,谢谢大家请各位专家、同仁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