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设计技术导论ppt课件.ppt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16868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化设计技术导论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数字化设计技术导论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数字化设计技术导论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数字化设计技术导论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数字化设计技术导论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字化设计技术导论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化设计技术导论ppt课件.ppt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讲 数字化设计技术导论,主讲人陈立平,1,学科(专业)概论,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创新,设计是创新的灵魂,先进的设计理论、方法和手段是发展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关键。我国制造业的处于弱势地位(1)产品设计以逆向设计为主,创新设计能力弱于制造能力。(2)整机设计能力弱于零部件设计能力。(3)复杂机电产品设计能力弱于单纯机械产品设计能力。(4)缺乏系统的先进设计理论、方法和相关技术支撑,多“形似”、少“神似”。(5)产品开发以传统常规设计方法为主,缺乏鲁棒性设计、优化设计手段。(6)缺乏数据、经验、知识的积累和重用,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平台。,2,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工程设

2、计、分析和优化技术带来了全面的变革。 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C3P(CAD/CAE/CAM/PDM)为代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CAX软件在工业界得到广泛普及,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数字化”作为显著的时代技术特征初露端倪。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辅助设计更多地强调了基于多体系统(multibody system)的复杂机械产品系统动态设计、基于多学科协同(multi-disciplines colaberative)集成框架的优化设计、基于本构融合的多领域物理建模(multi-domain physical modeling)及可重用机、电、液、控数字化功能样机的分析、研究

3、与开发,并逐步形成新一代技术和平台工具。在设计管理方面,形成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技术。,3,21世纪计算机辅助产品开发技术发展的主线是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与渗透是,M3P已成为当前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时代特征。 日趋复杂的现代机电产品广泛涉及航空航天、机电制造、能源和交通等重要行业,通常是集机械、电子、液压、控制等多领域物理子系统于一体的复杂大系统,多领域物理藕合和连续一离散混合的特性是其本构描述的基本特征。因此,复杂机电产品的创新从理论、方法和技术工具三个层面对设计。,4,2.1 数字化设计技术解构,数字化设计简述 “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社会化的技术特征,信息时代的现代设计即数字化设

4、计。(1)综合性 它是面向需求、综合应用基础学科发展成果的工程技术方法学 “万金油”专业(2)多样性 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产品需求、功能的差异性。(3)协同学 现代复杂产品开发往往是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的,协同性成为当今数字化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4)集成性 机电产品是由多领域(如机、电、液、控、热等领域)物理功能部件的组合而成的,即模型集成。建模:几何(结构)建模二维绘图功能建模三维实体造型 计算机辅助设计,5,2.1 数字化设计技术解构,数字化设计简述功能建模建立能表达对象功能、性能的模型,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力、应力、应变,流量、压力,电流、电压等特性参数实质是将对象的物理特性映射为数学问题:

5、,6,一组数学方程,分析与仿真的内核即是方程的求解。 大规模、稳健、快速的数学求解是数字化设计基础关键的共性技术。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优化,建模、分析是优化设计的基础 数字化设计发展:参数优化、尺寸优化、形状优化、拓扑优化。 数字化设计技术是现代设计学的使能技术,是工程设计学、应用数学、软件技术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它必定要承载现代设计学的理念、方法,通过数学过程,以软件为存在形式,面向广泛应用,提升设计的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能力和水平。,2.1 数字化设计技术解构,IT技术的发展对数字化设计技术影响 20世纪80年代末:引人以C语言为宿主语言的二次开发技术ADS,进一步提升了平

6、台的开放性,工程领域专业人员采用ADS技术,开发了大量的专业应用,成为支持二维应用的通用平台。20世纪90年代初:采用面向对象技术重构了平台架构,以C+为宿主语言,推出面向对象运行时开发技术ObjectARX(object AutoCAD runtime extension),成为具有良好开放性和集成性成为功能强大的通用软件平台。 “资源可重用、系统可重构”是嵌入式时代IT技术的重要理念标签, 展开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面向服务(业务、模型)的架构, SOA(services oriented architecture)、模型驱动的设计(MDD)、模型驱动的代码自动生成技术。 在

7、嵌人式时代,机电产品的系统复杂性进一步提高,表现为机、电、液、控等多领域的高度集成与融合。:,7,2.1 数字化设计技术解构,IT技术的发展对数字化设计技术影响 工程技术是多学科综合技术,有明显的时代性,数字化设计是以计算机为载体、以IT应用为表现形式的关于工程设计的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用4I概括:20世纪50至60年代:交互(interactive)交互式设计20世纪60至70年代:智能(intelligence)智能设计20世纪70至80年代:集成(integration)集成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之后:互联网(internet)基于互联网的协同设计 IT技术在经历了PC时代、Wi

8、ndows时代、Internet时代后,已步人嵌人式时代,甚至物联网时代所谓软件无处不在,芯片无处不在,软、硬件高度集成的时代。AutoDesk公司的AutoCAD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集成化、智能化设计需求驱动下,AutoCAD较早嵌入曾经被誉为人工智能语言的LISP,形成宿主语言AutoLISP。:,8,2.1 数字化设计技术解构,人工智能与数字化设计 人工智能(AI)是软件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人工智能力图通过符号计算,实现陈述式描述的人工系统(包括问题、约束、规则等)的自动演绎、推理和求解。 人工智能系统技术特点:陈述式、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对于人 工生命,还应当包括自复制

9、,比如病毒程序。 陈述式( declarative) 机制和过程式( procedural) 机制是两类相对应的表达机制。前者仅描述事实和规则, 元关计算机的执行序列,强调基于客观事实的自动推理求解;后者则相反,依藏算法 式的规程实现问题的求解,其实质是计算机执行指令集。 陈述式的理论基础为一阶 逻辑谓词( LISP 、Prolog )和约束满足问题( VHDL -AMS 、Modelica )。 20 世纪 70 至 80 年代,人工智能研究以通 用问题求解器( GPS,general problem solver )为命题,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应用研究, 许多领域专家系统( ES, exper

10、t system )都是以逻辑谓词语言为宿主语言,其派生的技术成果得软件更加智能化。:,9,2.1 数字化设计技术解构,人工智能与数字化设计 过程式表达语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了计算机程序语言的主导地位。被认为更接近智能技术,因而陈述式表达和过程式表达成为考量一个系 统是否更灵巧的基本度量。 人工智能研究的观点,设计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约束满足问题( CSP, constraint satisfaction problem ),即给定功能、结构、材料及制造等方面的约束描述, 求设计对象的细节,引入人工智能新技术是不断地提高数字化、设计的自动化 与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 CAD 原意为计算机辅助

11、设计( computer aided-design ), 由于 CAD 技术是以计算机辅 助二维绘图、三维造型工具在工业界得到普及的, CAD 软件的设计属性被淡化,而更多地被定义为计算机辅助绘图 (computer aided drafting )。:,10,2.1 数字化设计技术解构,产品集成协同开发的解构(1)集成和协同1)虽然集成与协同经常伴生出现,但它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集成是一种客 观存在,与人元关。2)集成是可分解的,如子系统、子模块、零部件等。 3)集成是工程领域的基本方法,并非源于信息技术。4)复杂产品是由不同功能元(部)器件组合而成的,而产品是模型集成。5)模型集成不等于信

12、息集成,模型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均高于信息。 6)模型集成的科学依据是广义基尔霍夫第一、第二定理。7 )协同有动态和静态两个属性。“协”刻画其动态特性,即团队、群体间的协 作;“同”描述其静态属性,“同”即是一种约定、协议或标准,如互联网TCP/IP 协议,机械工程中的各类互换标准等。:,11,2.1 数字化设计技术解构,产品集成协同开发的解构(2)产品集成协同开发的组成与机理 北方交通大学查建中教授提出的 3V 设计空间描述方法1)产品开发的三维空间 产品开发可用以设计对象、设计方法、设计进程构成的三维空间来表述,三个坐标轴均嵌入一个子空间域,分别为对象域、方法域、进程域。:,12,对象域 由对

13、象知识、对象数学、对象几何构成,其活动的主体是工程领域 专家和技术专业人员,面向需求,与工程行业领域相关。方法域 由建模、分析、评价构成,其活动的主体是基础学科的专家,其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为工程问题提供基础的、 共性的理论、方法和于段。,2.1 数字化设计技术解构,产品集成协同开发的解构,13,进程域 由进程环境、进程硬件、进程模式构成,其活动的主体是信息技术 领域的专家。,产品集成协同开发的七个方面,a)集成对象域 以领域专家为主,面向行业需求实现各专业知识的积累、共 享和重用,几何模型与知识模型的融合,知识模型的数学映射。b)集成方法,工具 以基础科学(如数学)专家为主,以 IT 为手段,实

14、现基础 理论工具化;面向工程应用,实现工具间数据集成。c)进程协同集成 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以 IT 技术为手段,面向企业及企业 间,实现各类业务过程(进程)的有效协同与集成。d)集成知识,工具 着重解决在通用工具平台中嵌入知识的问题,使工具更 加智能化,知识自动生成专业工具。e)集成工具,进程 基于数据库和工作流等技术,将工具及其数据集成应用,如产品 数据管理技术等。,2.1 数字化设计技术解构,产品集成协同开发的解构 对象几何:对象几何以实体的几何表达 NURBS 和几何布尔运算为标志。 对象数学:科学研究的模式大致为发现问题,弄清机理,通过建立一套简捷的符号形式数学描述,再现机理。,14

15、,f)集成知识,进程 如何在企业乃至企业间产品研发的过程中有效地发现 知识、共享知识、重用知识以及管理知识,是知识工程关键的使能技术,是理论探索的 重要课题。g)集成知识,工具、进程终极目标,物联网时代需要全面审视研究域间的 协同集成。2 )对象域 对象域直接与工程应用相关,是数字化设计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及知识处理(知识发现、知识表达、知识共享、知识重用等)是对象域的主要研究内容。,2.1 数字化设计技术解构,产品集成协同开发的解构目前在工程技术领域所涉及的数学形式大致如下。代数方程(AE,algebraic equation)如牛顿第二定理、机构运动学方程,以 及在机械工程中大量的

16、传统的计算公式等。微分方程(DE, differential equation)如牛顿第一定理、质点系振动方程等。偏微分方程(PDE,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在实际工程问题中,存在 大量与连续空间相关的各类物理场问题,如应力应变场、热扩散、流场、等,其本构均表现为偏微分方程形式。离散事件方程 复杂机电装备产品是多学科功能器件的综合集成,既有连 续变化的过程,复杂 机电装备系统通常为连续离散混合的非线性动态系统。,15,2.1 数字化设计技术解构,产品集成协同开发的解构3)对象知识 对象知识解构为(数据( data ),文档( document ),模型(

17、model) )。 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工程技术的实现,都是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数据是定量的基本单位,大规模数据的存储管理的研究数据库技术。 文档是人类记录知识、传承知识、学习知识的主要于段,如书籍。文档的处理在数字化设计体系是产品数据管理技术的基本 管理功能。 模型是一类表现形式 更加结构化的知识,特指产品的功能与行为描述,工程上通常以定理,规则,图表描 述产品的功能与行为。对于一些复杂的功能部件如内燃机,很难用定理、规则直接描述,通常通过 实验获取。,16,2.1 数字化设计技术解构,产品集成协同开发的解构,17,模型集成是通过连接( connectors )实现的,连接是一种特殊的模型,接

18、口是人为的,用于程序、模块之间的信息(如数据、参数等),仅在逻辑上存在。连接是一种 物理存在。可以理解为机电系统内能量传递的端口。,模型集成(连接)的科学依据是基尔霍夫第一、第二定理,即系统节点的势函数相 等;流经节点的流函数之和等于零。,2.2 几何建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技术现状,18,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大致经历了几何建模、实体建模和参数化特征建模等技术 阶段,形成了特有的技术:几何引擎( ACIS, parasolid )、几何约束引擎 CD cubed )、显示引擎(hoops )、特征编码技术等。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不足:1)强于几何设计,弱于功能设计,无论二维 CAD 软件和三维 CA

19、D 软件均属绘图工具,还不能为产品功能设计提供更多的辅助于段。2 )强于信息集成,弱于模型集成,除提供几何模型外,在产品功能建模和性能 优化方面缺乏辅助能力。 二维平台的主要产品AutoCAD 、Microstation 等,三维平台的主要产品有 Catia 、Pro/E 、UG 、SolidWorks 、SolidEdge 、Inventor。,2.2 几何建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技术现状,19,三维参数化造型问题:1)束缚于参数化过程,工程师主要精力耗于过程式参数化技术造型中。2 )模型的修改必须符合参数造型规则,模型重构的灵活性受到限制,全参数化 复杂模型的构建很复杂,难度大,参数修改模型

20、重构经常失败。3)由于必须记录造型的过程,导致模型文件庞杂,对于相同的零件,工程师以 不同造型方式产生的模型差异很大。4)三维平台的造型历史过程记录被厂家视为核心机密,元法公开,导致模型的 跨平台协同设计非常困难。,2.2 几何建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与过程无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20,2008 年 UGS. SolidEdge v18推出同步建模技术,实现了VGX(variational geometry extended)的技术目标。德国CoCreate 公司也于 20 世纪初推出了与过程无关的造型系统 OneSpace。2000 年 SolidWorks 公司开发出 Spaceclaim

21、。未来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1)轻量化、灵巧化轻量化 结构简单,模型轻便,设计计算量至少为现有技术的1/20 ,便于网络传输和协同 工作。灵巧化 秉承 Windows理念,几乎不用专门培训。2)模型可重用,跨平台 大大弱化了模型与平台的相关性。此类 CAD 软件可以从其他平台“拷贝”、“粘贴”三维特征,用于再设计。3)向下游拓展延伸 解除了参数化与特征的依藏关系,同时 也解除了特征与过程的关系,计算机辅助设计非 过程化(陈述性)的技术发展,为三维 CAD 软件向产品研发的下游拓展延伸提供了 技术可能。,2.3 功能建模与分析技术,21,建模分析与仿真软件通常称为计算机辅助工程(

22、 CAE, 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软件。,正向设计的一般流程与建模分析技术,2.3 功能建模与分析技术,22,正向设计的一般流程与建模分析技术,(1)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正向设计分析流程可大致分为设计阶段与分析验证阶段。与之相对应,CAE 软件可分为两大类:面向设计阶段的 CAE 软件,如 Carsim 、Romax 、ve-DYNA 等;面向分析验证阶段的 CAE 软件,如 Adams 、有限元软件等。1)应用比较 面向设计阶段CAE 软件以目标性能为输入,输出下一级子系统的目标性能或部件的设计参数的初步设计值,分析软件使用者是设计工程师,其职责

23、为把握产品开发的大方向,并为各种设计参数提供初步设计值。 以正向开发为主的产品,面向设计阶段 的 CAE 软件的重要性比面向分析验证阶段的 CAE 软件更为重要。 面向分析验证阶段的 CAE 软件以系统或部件的详细设计参数初步设计值为输 入,输出系统或部件的仿真性能,通过优化调整设计初值。 CAE 软件使用者是分析工程师。模型参数来源于试验, 因此验证分析工作需要试验工程师的配合。,2.3 功能建模与分析技术,23,正向设计的一般流程与建模分析技术,对于以逆向开发为主的产品,面向分析 验证阶段的 CAE 软件比面向设计阶段的 CAE 软件重要,原因是在逆向设计中,各 种设计参数的初步设计值可以

24、直接通过测绘目标样机得到,而后期的局部调整才是 设计的重点所在。2)技术路线比较 面向设计阶段的CAE软件用于依据行业设 计理论和经验,对特定产品本构作合理的简化抽象,注重把握宏观特性,在操作流程 上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 面向分析验证阶段的CAE软件与行业背景知识没有直接关系,其理论来源于计算科学,其通常是相关基础科学的软件实现,具有良好的通用性。3)按数学特征分类主机设计类 该类软件用于将一个抽象的设计概念逐步具体化为产品的具 体拓扑构成,并在每一阶段提出较明确的量化指标对设计过程进行约束。其模型由 数量有限的解析或半解析的(图表曲线插值)表达式构成。,2.3 功能建模与分析技术,2

25、4,正向设计的一般流程与建模分析技术,专用类 用于在给定目标性能的情况下,确定子系统或部件的设 计参数的初步设计值,或用于硬件在环仿真确定控制策略。其模型一般由解析的或 半解析的表达式构成,但在必要情况下也可由数值模型构成。法规校核类 用于通过优选某些设计参数使产品设计指标满足行 业法规,模型通常由较简单的解析或半解析表达式构成。 面向分析验证阶段的 CAE 软件可分为:集中参数类 模型的数学形式多为微分方程或微分代数方程组,多 用于多功能组件集成系统的动态分析。分布参数类 工程中存在大量的场问题,其模型本构为偏微分方程,在计算固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等数值计算科学中通常用 有限元或差分法将其离

26、散为代数方程求解,分布参数类 CAE 软件即多用于此类计 算中。,2.3 功能建模与分析技术,25,正向设计的一般流程与建模分析技术,4)应用普及程度比较 面向设计阶段的分析软件没有面向分析验证阶段的软件成熟、普及程度大,因为: 合理构造某类产品的抽象模型存在一定的难度。许多行业的抽象模型尚不 成熟,如何构造一系列的数学模型,使一个抽象的设计概念能逐步具体化为产品的具 体拓扑构成,并在每一阶段都能提出较明确的量化指标对模型进行约束,有待深入研 究。 两类软件的研发人员不同。研发面向设计阶段的 CAE 软件的人员既要有 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对行业自身的设计理论有深刻理解,其通常为行业内的基础研

27、究人员。此类分析工具被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非特殊情况不做技术转让,对一些所谓的敏感技术甚至禁止转让,尤其对中国。目前提供设计分析技术的供应商都有很强的工业背景 面向分析验证阶段的 CAE 软件通常是相关计算科学的软件化,其研发人员由 专业的计算科学研究人员担任,软件通用性强,针对的市场面宽,多由软件公司开发, 因此得到普及。,2.3 功能建模与分析技术,26,正向设计的一般流程与建模分析技术,(2) 我国建模分析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工业长期以“仿制”为主,实质上是一种逆向设计,这导致国内各行业将设计理论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正向设计流程的能力较弱,国内面向设计阶段的 CAE 软件开发很少、软件成熟度低

28、,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由于我国企业长期以逆向设计为主,因此首先被引进国内的是面向分析验证阶段的 CAE 软件。 面向分析验证 阶段的 CAE 软件的应用比对面向设计阶段的 CAE 软件的应用要广泛和成熟,因此 导致一种倾向:试图以“面向分析验证阶段的 CAE 软件优化设计”的方式代替面 向设计阶段的 CAE 软件,达到实现正向设计的目的,这可能是一种误区:1)由于模型直接以产品的终端功能元件构成,使得产品的本质规律被淹没在 繁复的外在细节规律中,不利于理解产品设计的实质。从目前的工程实践来看,通过优化的方法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2.3 功能建模与分析技术,27,正向设计的一般流程与建模分析技

29、术,2 )对主机厂来说,不利于实现对下游供应商的量化控制;在产业分工中,主机 厂下达给下游供应商的是抽象的子系统性能指标而不是终端元件的参数指标。3)对供应商来说,不知道如何提高子系统的性能竞争力;对供应商来说,子系 统终端元件的设计参数甚至拓扑构成是核心机密,元法预知子系统对整机性能的影响。(3)模型集成的实施与实现 模型集成的实施与实现是今后数字化设计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复杂机电系统难以直接建模,多通过模 块化分治( division &. conquer )实现,即自顶向下地将系统分为子系统,直至元器件(组件),分解的基本原则是最终组件的机理通过定理、规则以及图表可直接描述。 在 集成电

30、路设计领域,在模型描述方面制定了硬件描述标准语言 VHDL-AMS ,实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 (IC)领域基于模型集成的模块化设计自动计算。目前工业界依赖于不同软件工具的模型很难以物理连接方式实现模块集成。,2.3 功能建模与分析技术,28,正向设计的一般流程与建模分析技术,(4)基于接口的多领域建模方法 目前最为普遍的多领域建模方法是基于接口的方法。,首先利用某领域商用仿真软件完成该领域模型的构建,然后利用各个不同领域商用仿真软件之间的接口,实现多领域建模。,在仿真的时候,通常利用各领域商用仿真软件提供的协同仿真功能,实现不同领域模型之间的协同仿真,即各模 型在仿真离散时间点,通过进程间通信等

31、方法进行相 互的信息交换,然后利用各自的求解器进行求解。 典型的如机械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 ADAMS 提供了与控制系统仿真软件 MATLAB/Simulink 、MATRIX 的接口,可以实现机械多体动力学模 型和控制系统模型的协同仿真。,2.3 功能建模与分析技术,29,正向设计的一般流程与建模分析技术,(4)基于接口的多领域建模方法 基于商用软件的多领域协同仿真具有基于接口的多领域建模方法的诸多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仿真软件必须提供相互之间的接口以实现多领域建模。如果某个软件没有 提供与其他仿真软件的接口,那它们就不能实现多领域建模;当采用的商用仿真软件 数目超过 3 个时,理

32、论上要求的最大接口数目将变得非常庞大,复杂程度随之增加。2 )用以实现多领域建模的接口,往往为某些商业公司所私有,它们不具有标准 性、开放性,而且扩充困难。(5)基于高层体系结构的多领域建模方法 美国国防部范围内通用的仿真技术框架用来保证国防部范围内的各种仿真应用之 间的互操作性。技术框架的核心就是高层体系结构( HLA, high level of architecture )。 高层体系结构标准将实现某种特定仿真目的的仿真系统称为联邦( federation )。,2.3 功能建模与分析技术,30,联邦由联邦对象模型、若干联邦成员(可以是真实实体仿真系统、构造或虚拟仿真系 统以及一些辅助性

33、的仿真应用,如联邦运行管理控制器、数据收集器等)和运行时间 支撑系统( RTI, run time infrastructure )构成。,正向设计的一般流程与建模分析技术,HLA 定义的联邦系统是一个 开放性的分布式仿真系统,具有系统可扩展性。 HLA 的规则,联邦成员之间的 数据通信必须通过运行时间支撑系统(提供了一系列服务),以处理 联邦运行时成员间的互操作和管理联邦的运行。在这种结构中,运行时间支撑系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软总线”,联邦成员可以在联邦运行过程中随时“插入”。,2.3 功能建模与分析技术,31,正向设计的一般流程与建模分析技术,基于高层体系结构的多领域建模,建模人员

34、首先利用不同领域商用仿真软件完成该领域组件的建模,获得相应模型;各领域仿真模型采用基于高层体系结构的方法将一个模型的输 出变量映射到另一个模型的输入变量上。,1)利用不同领域商用仿真工具完成该领域子系统建模。2 )将利用不同领域商用仿真软件开发的子系统模型划分成不同的联邦成员, 并确定每个联邦成员可发布的对象类以及相应对象类属性。3)采用基于 HLA 的方法将一个模型的输出变量映射到 另一个模型的输入变量上,从而实现不同领域模型的集成。4)为模型的每个输出变量发布与之相映射的对象类属性,为模型的每个输入 变量“定制”与之相映射的对象类属性,以实现仿真运行时不同领域模型之间的动态 信息交换。,2

35、.3 功能建模与分析技术,32,正向设计的一般流程与建模分析技术,(6)多领域物理统一建模规范语言及建模技术简介面向复杂机电系统的多领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研究: 欧洲仿真协会 (EUROSIM )为代表提出的多领域、连续离散混合物理建模语言 Modelica ,采用面向对象 技术进行模型描述,实现模型可重用及系统可重构、可扩展的先进构架体系,体现了 知识积累与重用的现代设计理念,适合于不同工程领域的系统建模和多领域复杂系 统的统一建模与协同仿真,符合嵌入式时代 IT 技术“资源可重用、系统可重构”的面 向服务的架构 (SOA )技术理念。 2006 年 9 月CATIA 宣布以 Modelica

36、 为核心标准实现“知识嵌入( know ledge inside )”,欧盟亦推出其建模基础计划 EUROSYSLIB/ITEA2 ,以Modelica 为模型表达标准,构建涵盖各工业领域基础器 件的模型库。 Modelica 完全免费开放,资源共享。 开展基于 Modelica 语言的多领域物理系 统统一建模理论与仿真技术研究,有利于我国更快加入到国际合作研究队伍之列,更 有效地获取国际资源。,2.3 功能建模与分析技术,33,正向设计的一般流程与建模分析技术,(6)多领域物理统一建模规范语言及建模技术简介 2001 年,华中科技大学 CAD 中心率先在亚太地区开展了基于 Modelica

37、的相关 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基于 Modelica 进行了 多领域物理系统混合建模实验性平台开发。 科技部将多领域物理系统统一建模 技术列入“863 计划”,并于 2008 年设立了相关的重点项目“机械系统动力学 CAE 平 台”,项目总体目标是:研究、掌握、推广 Modelica 建模技术,参与Modelica 相关标准 制定;形成基于 Modelica 的机电液控榈合系统模型、机械零部件结构分析与优化模 型的统一表达规范;突破机械系统动力学 CAE 平台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具有完全自 主知识产权的机械系统动力学 CAE 平台,内嵌机电液控捐合系统动力学分析、机械 零部件结构分析及优化模块;重

38、点针对工程机械行业形成示范应用,在此基础上进行 行业推广,并实现产品化与产业化;最终为复杂机电产品的正向设计、动态性能匹配 优化设计、零部件结构优化设计,以及机电产品的多领域模型集成及多学科设计优化 提供技术与平台支撑。,2.3 功能建模与分析技术,34,正向设计的一般流程与建模分析技术,(6)多领域物理统一建模规范语言及建模技术简介 苏州同元软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了上述国家“ 863 计划”,研发出完全自主 知识产权的多领域统一建模与计算平台 Mworks。,2.3 功能建模与分析技术,35,正向设计的一般流程与建模分析技术,(7)未来设计平台技术发展预测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

39、在技术上需要创新和完善: 1)以几何计算为核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无法支撑更高层次的设计活动(如概念设计、系统设计、功能设计),从数学本构上无法支撑产品功能和性能描述所 需要的状态空间。未来更加智能的设计工具需要从几何空间拓展到状态空间。 2 )现有的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多体现为基础学科的软件化,几乎是一个基础学科对应于一类计算软件,有悖于复杂产品是多领域多学科物理集成。未来更加智能的设计计算技术需要面向产品多领域模型集成,支撑产品系统协同设计计算与优化。 3)现有的设计工具采用传统的应用软件开发模式,即软件开发者或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或通过了解工具的使用者现有的业务需求(知识),然后以工程界难

40、以普遍把握的面向中央处理器(CPU)的编程技术,将这些知识固化到软件平台中,“软件封装知识,知识依藏软件”。,2.3 功能建模与分析技术,36,正向设计的一般流程与建模分析技术,(7)未来设计平台技术发展预测未来智能设计技术与平台技术目标:1)知识与平台分离,知识以知识件( knowledgeware )形式独立于软件。2)面向问题的更加智能的与计算机无关的陈述式描述语言规范,用于广泛的 工业知识件的生产,以形成与平台元关的工业知识模型库。3)知识件集成及知识驱动的可执行代码自动生成。4)基于未来互联网的共创共享的知识云,以及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协同设计。,未来知识件与软件分离,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 未来的智能设计需要基于互联网构建开放的知识件生产和交易的社会化知识资惊体系。,谢 谢!,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