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精华版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17786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精华版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精华版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精华版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精华版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精华版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精华版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精华版ppt课件.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复旦大学校医院 胡贯中,1,hjhjk,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1. 传染源2. 传播途径3. 易感者,2,hjhjk,传染病定义,病原体通过某种传播途径使人致病并流行的,称为传染病.,3,hjhjk,传染病的三个特点,传染性流行性 免疫性,4,hjhjk,控制传染病三措施,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切断其中任一环节,流行即可终止。,5,hjhjk,传染源定义,体内有病原微生物存在,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6,hjhjk,传染源分类,(1)病人(2)病原携带者(3)受染动物,7,hjhjk,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经不同方式到达易感者的

2、所经道路称为传播途径。 (1)空气传播:肺结核、SARS、流感、麻疹、白喉等 (2)经血传播: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 (3)经水传播:血吸虫病、伤寒、霍乱、甲肝 (4)饮食传播: 菌痢 (5)虫媒传播:疟疾、丝虫病、乙脑(蚊、蚤等) (6)土壤传播:芽孢- 破伤风、炭疽杆菌,8,hjhjk,易感者,易感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作为个体,称之为该病的“易感者”。 人群易感性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程度。人口中免疫者占的比例高,人群易感低,反之则高。与年龄、职业、免疫水平、性别有相当的关系。,9,hjhjk,特异性免疫,人体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具有相应的有效抗体。,10,hjhjk,非特异性免

3、疫,人体普遍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的抵抗力。,11,hjhjk,人群免疫水平,人群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取决于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水平,免疫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该病的流行程度,主动免疫即预防接种,是降低人群易感性的积极措施。,12,hjhjk,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法定传染病 分为3类 甲类(2种)、乙类(25种)和丙类(10种)合计37种法定传染病,13,hjhjk,法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2种)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

4、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25种)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10种),14,hjhjk,2011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全国共报告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471.33/10万,死亡率为1.18/10万。全国共报告甲类传染病发病25例,死亡1人,报告发病率为0.0019/10万,死亡率为0

5、.0001/10万。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241.44/10万,死亡率为1.14/10万,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和淋病,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4.41%,报告死亡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流行性出血热,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7.56%。 丙类传染病中,报告发病率为229.88/10万,死亡率为0.04/10万。,15,hjhjk,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16,hjhjk,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

6、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病毒性肝炎可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等。,17,hjhjk,病毒性肝炎分型,18,hjhjk,乙型肝炎HEPATITIS B,19,hjhjk,传染源,(一)病人乙肝病人的潜伏期一般为50150天,平均为6090天。急性期病人是危险的传染源;无黄疸型肝炎是重要的传染源;慢性乙肝病人,也是重要传染源。,20,hjhjk,(二)HBsAg携带者HBsAg携带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HBV母婴传播具有重要的传染源意义,幼儿及儿童HBsAg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要比成人大的多。,21,

7、hjhjk,传播途径,22,hjhjk,(一)经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HBV。,23,hjhjk,(二)垂直传播 主要是母婴传播。我国现有HBsAg阳性者中,约85%通过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24,hjhjk,(三)性传播 性传播是乙肝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世界卫生组织把乙肝定为性传播疾病,作为安全的性行为,对于易感人群,应该使用避孕套。,25,hjhjk,(四)密切接触传播 并非指工作和生活上的一般接触,应理解为一些具有体

8、液交流的一些接触方式,比如接吻等。HBV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26,hjhjk,(五)医源性传播 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头、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HBV。,27,hjhjk,易感者,人对HBV普遍易感。尤其是出生于高发区的人、男性同性恋者、吸毒静脉注射者、血液透析病人、HIV感染者、孕妇、HBV感染者的家庭成员、共同居住者或有性接触者。,28,hjhjk,乙型肝炎的诊断指标,29,hjhjk,乙肝“两对半”可能出现的11种模式及其临床意义,30,hjhjk,1.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最早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发现,故曾命名为“ 澳大利亚抗原”,

9、简称“ 澳抗”。HBsAg的阳性提示乙型肝炎病毒的现感染,反之如果阴性则大多数无感染。一般来讲,HBsAg为诊断现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必需指标。,HBsAg 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31,hjhjk,2.乙肝表面抗体 抗-HBs 是乙肝表面抗原的中和抗体,也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保护抗体。一般出现在乙肝感染痊愈的恢复期或乙肝疫苗注射后。,抗-HBs 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32,hjhjk,3.乙肝e抗原 HBeAg 是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副产品,与病毒复制密切相关。因其容易检测,故常作为评估病毒复制水平的标志,是评价抗病毒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但近年来病毒前C区基因突变株的增多,导致 e 抗原不能产生,但病毒的

10、复制不受影响。,HBeAg 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33,hjhjk,4. e抗体 抗-HBe 是HBeAg的中和抗体,它不是乙肝病毒的保护性抗体,但它可能对病毒的复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在抗-HBe出现后,病毒的复制水平往往较低下。但如果出现了前C区变异,则抗-HBe的出现不再表示病毒复制的抑制。,抗-Hbe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34,hjhjk,5. 核心抗体 抗-HBc 在急性乙肝的急性期、恢复期,慢性肝炎的全程以及隐性感染现已痊愈的正常人均可测到,而且该抗体一旦产生常常终生携带。,抗-HBc 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35,hjhjk,提示病毒复制活跃,病毒数量多,传染性强。这种组合90以上呈H

11、BV DNA强阳性。,“ 大三阳 ” HBsAgHBeAg抗-HBc,36,hjhjk,多数情况下提示病毒复制低下,病毒数量少,传染性低。但认为“小三阳”没有传染性是错误的。有些小三阳”病人仍然有较高的病毒复制,病情甚至更为严重,容易进展为肝硬化。这是由于出现了病毒前 C 区基因变异。,“ 小三阳 ” HBsAg抗-HBe抗-HBc,37,hjhjk,“大三阳”者病毒复制活跃,“小三阳”病人也可能有活跃的病毒复制,但多数(1/22/3)病毒复制低下。因此不应以“大、小三阳”来作为评价乙肝病人传染性高低或病情是否严重的标准。,38,hjhjk,乙型肝炎的预防,39,hjhjk,乙肝疫苗是非常有效

12、的疫苗,注射后9095的人群可产生足够的对乙肝的保护力。注射乙肝疫苗是最终消灭乙肝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国接种乙肝疫苗十几年,获得了显著效果,儿童的乙肝发病率已明显下降,北京、上海下降达90以上。,接种乙肝疫苗,40,hjhjk,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最有效、安全、经济的手段,41,hjhjk,我国已经对所有新生儿实施乙肝疫苗的计划免疫,即给所有新出生的婴儿免费注射乙肝疫苗。 新生儿以外人群的乙肝疫苗注射对彻底控制乙肝的发病至关重要。应当给所有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人群及时接种疫苗。,专家建议,42,hjhjk,通过广泛的乙肝疫苗的接种,保护健康人不被乙肝病毒感染; 同时对乙肝病毒感

13、染者进行规范的监测和治疗。保护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正当权益,使他们能够象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的快乐。建立人人平等、互敬互爱的和谐社会。,43,hjhjk,肺结核 pulmonary tuberculosis,44,hjhjk,2012年3月24日是第17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Stop TB Partnership和WHO确定今年的宣传主题为:“Zero TB Deaths, A World free of TB”(消除结核死亡,迈向无结核的世界)。 卫生部确定的我国今年的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为:“你我共同参与,消除结核危害”。,45,hjhjk,全球结核病疫情现状如何?,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目前全

14、球有近1/3的人已感染结核杆菌,也就是20亿人口感染了结核菌。全球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约2000万,每年新发结核病人约800-1000万,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结核病已成为全世界成人因传染病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46,hjhjk,什么是结核病?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常见慢性传染病,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发生在肺部,称为肺结核。,47,hjhjk,肺结核有哪些常见症状?,肺结核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两周以上,痰中带血,有的人会低烧、盗汗、胸痛、食欲差、疲乏和消瘦。,48,hjhjk,一、全身症状:全身

15、毒性症状表现为午后低热:是活动性肺结核早期症状之一,一般低热38左右,午后逐渐升高,夜间盗汗,病情加重时高热可达3940;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当肺部病灶急剧进展播散时,可有高热,妇女可有月经失调或闭经。,49,hjhjk,二、呼吸系统: 一般有干咳或只有少量粘液:咳嗽咳痰是结核病人最主要症状,早期较轻,无痰或少痰,病情加重时咳嗽加重,痰量增多伴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性或脓性。 咯血:是结核病常见症状之一,约13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咯血,从痰中带血到每次咯血数百毫升或上千毫升不定,血色鲜红带泡。当炎症波及壁层胸膜时,相应胸壁有刺痛,一般并不剧烈,随呼吸和咳嗽而加重。慢性重症肺结核,呼吸功能减慢

16、,出现呼吸困难。,50,hjhjk,传染源,排菌的病人(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51,hjhjk,传播途径,(一)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飞沫 (二)其次是通过消化道传播 排泄物,52,hjhjk,易感者,普遍对结核菌易感。 感染和发病的过程受2个条件决定:即感染结核病菌病毒毒力的大小和身体抵抗力的因素。人体初次受到结核菌感染后,通常绝大多数人没有任何症状,也不发生结核病,少数人在抵抗力降低时,可发生结核病。老年人、幼儿、青少年易患病,而慢性病人,孕产妇等抵抗力低下的人也需注意。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锻炼身体,平衡膳食对增加抵抗力非常必要。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可

17、大大降低儿童患粟粒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等重症结核的概率,提高儿童对结核菌的特异性免疫力。,53,hjhjk,结核病预防,一、加强卫生教育,使青年人懂得结核病的危害和传染方式。养成不随地吐痰 的良好卫生习惯。对结核病患者的痰要焚烧或药物消毒。 二、要定时对青少年进行体格检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除此之外,还要按时给婴幼儿接种卡介苗,以使机体产生免疫力,减少结核病的发生。,54,hjhjk,三、发现有低热、盗汗、干咳嗽、痰中带血、乏力、饮食减少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确诊结核病以后,要立即进行治疗,同时还要注意增加营养,以增强体质。只要发现及时,治疗彻底,结核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55,

18、hjhjk,肺结核有传染性,病在肺部症典型,咳嗽咳痰超两周,快去就医检查清。如果治疗不及时,影响健康危生命,身体乏力难干活,传染亲朋与他人。,56,hjhjk,面向所有人群的核心信息 1.肺结核是我国发病、死亡人数最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2.肺结核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3.勤洗手、多通风、强身健体可以有效预防肺结核。 4.咳嗽喷嚏掩口鼻、不随地吐痰可以减少肺结核的传播。 5.如果咳嗽、咯痰2周以上,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6.我国在结核病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对肺结核检查治疗的部分项目实行免费政策。,57,hjhjk,国家主要免费政策:我国对初诊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或疑似肺结核患者免费提供胸片和痰涂

19、片检查,对治疗期间随访的肺结核患者免费进行痰涂片检查,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免费提供治疗期间的主要抗结核药物。,58,hjhjk,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clysentery,59,hjhjk,定义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60,hjhjk,临床特征,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为主要特征。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炎。夏、秋季发病。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61,hjhjk,传染源,病人(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 带菌者,62,hjhjk,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粪-口途径)。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63,hjhjk,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易感人群,64,hjhjk,预防,加强粪源、水源和饮食业的管理,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定期消灭苍蝇,蟑螂等。 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勿暴饮暴食,避免劳累。 如慢性菌痢病人在饮食业、幼托机构工作,除积极治疗外,应调离工作,以免感染扩散。,65,hjhjk,谢 谢 !,66,hjhj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