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918658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0.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转型发展蹿新路的强力支撑,在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抢抓国家支持我省高质量转型发展战略机遇,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以降碳为抓手,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展现新貌。科学谋划十四五环境保护战略布局,对指导全市十四五环境保护工作,全力建设美丽意义重大。一、基础与形势(-)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十三五期间,委、市政府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出硬招、下重拳,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

2、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表里山河、美丽的发力点,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有力构筑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本底。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稳步向好。2020年,市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好转率位居全省第一;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15年增加16天,优良率达73.0%;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5.00,较2015年降低24.6%;污染物指标有所下降,S02、PM2.5、PMlOxCO浓度分别为20gm3s42gm3x75gm3s1.6mgm3,较2015年分别下降72.2%、26.3%、25.7%、48.4%;超额完成了减排目标任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

3、别为6.992万吨、5.490万吨,较2015年分别累计减排31.63%、26.68%0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全市3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U个国、省考断面达标率实现100%、山类以上水质断面占比达72.73%,24个市考断面全部退出劣V类,市城区15段黑臭水体基本完成整治。超额完成了减排目标任务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3.910万吨,较2015年累计减排20.86%氨氮排放总量0.3331万吨较2015年累计减排25.59%o28个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1个备用水源地未监测,其他27个水源地除2个水源地本底值超标外水质均达到或优于In类。土壤环境质量得以保障。坚持打基础、强管控、抓治理、破

4、难题、防风险五措并举,有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各项工作,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十三五期末,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为100%o生态保护与修复稳步推进。十三五期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8.6%,市城区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生态文明体制机制逐步完善。落实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生态环境责任,建立市级环保督察工作机制,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逐步完善。(二)十四五面临的主要问题。1 .结构性污染依旧严重。从产业结构上来看,煤炭、焦化、电力、钢铁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仍占很大比例;尤其焦化行业产能调整重组推进不力,产能扩张冲动依然强烈,产业升级改造不彻底,优化

5、产业布局受限。从能源布局和结构上来看,能源结构对煤炭仍然过分倚重,这与经济结构能耗需求有极大关系;民用散煤也是煤炭消耗的一个主要方面,虽已大力推进民用散煤清理,但其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从运输结构和车船结构上来看,大宗货物运输已逐步减轻对公路运输的偏重,但铁路运输比例仍很低,运输结构尚未完全转型;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管理工作刚刚起步,堆场扬尘和施工扬尘管控不完全到位。2 .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森林资源分布相对不均、河流湿地数量少,湿地资源保护力度不足,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薄弱;生态系统质量较低,水土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防风固沙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均处于低水平或中低水平,局部区域煤炭资源长期高强度的露天开

6、采加剧水土流失,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由长期采矿活动造成大面积土地资源破坏,同时引起地下水位明显下降、破坏井泉等系列地下水环境问题;煤阡石、尾矿等矿山固体废物大量堆存,生态环境隐患问题突出。3 .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任务艰巨。十三五中后期,N02保持基本稳定,但较前期略有上升,未能持续稳定达标;PM2.5、PMlO呈下降趋势,但仍不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水环境稳定达标攻坚形势依然严峻。24个考核断面全部退出劣V类,但部分断面稳定达标难度较大。水污染治理工作有待加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工程缓慢、污水处理厂雨季溢流直排、部分乡镇污水管网不完善、污水处理

7、设施运行不稳定、入河排污口整治不彻底等因素对断面水质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局部土壤环境污染现状不容乐观。煤炭开采、选矿、焦化等传统产业基地长期存在,污染场地较多,治理修复难度大;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大量不当使用,污水灌溉、不合理的使用地膜等导致土壤污染为题依旧存在;煤矿企业、热电厂等大型工业企业产生固体废物数量较大,主要包括煤阡石、尾矿、粉煤灰、脱硫石膏等,综合利用率相对较低,范化处置有待进一步提高。4 .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尚需完善。主体功能区产业负面清单制度、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未建立,生态系统保护机制尚未健全;推动企业主动守法和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企业治污主动性差;资源高

8、效利用制度有待加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绿色发展创新体系、绿色金融机制亟待构建,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绿色产业支持政策还不健全。二、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指导思想。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奠定生态环境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绿色发展引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

9、成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坚持系统治理观念。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运用结构优化、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多种手段,减污与降碳协同,减排与增容并重,预防和治理结合,构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坚持生态环境底线。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守牢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底线。有效防范化解生态环境社会风险,筑牢生态环境领域安全防线。坚持改革创新。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10、。充分应用新技术、新理念转变传统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积极采取超常规思路举措,强力补齐生态环境领域突出短板。(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绿色宜居美丽建设取得新成效。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推进,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全面完成省下达的指标任务,环境空气质量全面改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汾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全面消除国控劣V类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

11、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环境安全有效保障。土壤安全利用水平巩固提升,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核与辐射监管持续加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突出短板加快补齐,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三、规划任务(-)坚持生态优先,持续着力优布局调结构。1 .强化生态生活空间管控。推进产业布局与生态空间协调发展。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的发展规模、布局和结构,应符合其管控要求。严格高碳、高能耗、高排

12、放项目建设,严控重污染行业产能规模,推进产业布局与生态空间协调发展。保障重点流域生态安全。根据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对于黄河干流沿岸新上项目,一般以布局文化旅游生态项目为主,对新上的其他项目实施最严格的环保准入条件。严禁在临岸一定范围内布设高污染工业项目,严禁在云竹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区域新改扩建焦化、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水泥等高污染项目,以及危险化学品贮存、处理处置等高风险项目。优化生活空间保护格局。城市(含县城)规划区范围内,不再新布局包括产能置换项目在内的钢铁(不含短流程炼钢)、铸造(不含高端铸件)、水泥、有色等项目,区域内现有产能只减不增。继续推进城市(含县城)建成区及

13、周边重污染企业搬迁退出,推进重污染企业退城入园。积极推进城镇周边新兴产业布局,发展清洁、低碳、绿色产业,加速产城融合,提升人居环境质量。2 .推动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科学规划重点产业。紧抓当前我省新一轮焦化等重点产业重组布局和生产力空间优化机遇,立足区域产业定位、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按照错位发展、产业集聚、链条延伸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做好重点产业布局规划,确保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衔接上位规划。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加强与主体功能区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等有效衔接,从控制传统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

14、构、严格环境准入入手,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产业绿色发展格局。推动产业布局优化。推动焦化、化工、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布局优化和提档升级。支持焦化、煤化工、钢铁等重大转型升级项目依托一区多园模式。鼓励焦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采用飞地经济模式,向大气扩散条件好、环境承载能力强、人口密度低、经济欠发达、可以实现资源和产业互补,并符合当地产业发展布局的区域转移,缓解产业布局不合理现状。引导企业进区入园。结合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根据企业情况综合施策,鼓励引导符合规划、环保、安全等相关标准的企业进区入园升级改造。加快零散化工企业调整关闭和搬迁入园,推动化工集中区域整治取得

15、实效。3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关停。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为主要目标,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和两高行业产能控制要求。加大淘汰落后煤电机组力度,落实省能源局关于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的部署任务。推动以焦为主向以化领焦转变,全面完成炭化室高度4.3米焦炉淘汰。针对建材、铸造、玻璃制品、工业炉窑等行业,依法依规有序推进环保、安全、质量、能耗、技术达不到标准的行业、落后产能退出。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通过煤矿智能化试点建设,打造一批智慧矿山。大力推进煤矿阡石充填开采、沿空留巷等绿色开采技术;积极推进新建煤矿配套建设井下智能分选系

16、统,实现不可利用阡石全部返井。加快推进绿色焦化产业集聚发展。加快传统碳素行业提档升级,大力培育石墨烯、高强度碳纤维、超级电容炭等高端碳材料。推进废钢综合利用,提升冶金产业循环发展水平。4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六新产业腾出布局空间。与城区、县城相邻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不得布局高污染、高排放、高风险和产能过剩项目,现有的高污染、高排放、高风险和产能过剩项目逐步退出,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等六新产业腾出环境容量和布局空间。优先安排新兴产业布局。对半导体、大数据、信创、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转型升级重大项目,从污染物总量配置、环评审批、精准

17、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快形成标志性引领产业,促进六新等项目集群化、智能化发展。(二)坚持双碳引领,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L科学推动双碳目标落实。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围绕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对标国家和我省目标,开展我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研究,科学制定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合理确定有序达峰目标。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定期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重点行业企业率先实施达峰行动。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等重点行业企业规范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夯实碳排放数据基础。火电、煤炭、钢铁、焦化、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深入开展达峰行动,支持重点企业实施碳减排示范工程。加大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18、,探索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发挥碳市场减排效应。加强碳减排制度和能力建设,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碳排放空间资源的作用,以市场化机制和经济手段降低碳排放强度,有效引导资金流向低碳发展领域,倒逼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低碳化。加强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夯实碳减排基础数据。主动融入全国碳排放交易,推动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探索推进碳排放交易制度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融合。2 .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有序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稳步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完成省下达我市煤炭消费总量目标任务。严控新增耗煤项目,原则上控制新增煤电项目,严禁审批、核准、备案焦化、钢铁、水泥等新

19、增产能项目。持续推进新建、改建、扩建的新增煤炭消费项目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严格重点耗煤行业准入,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煤耗要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加速推进煤成气增储上产。着力打造具有煤成气特色的大产业链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东山5县非常规天然气开发与综合利用基地,进一步扩大寿阳区块、昔阳矿区寺家庄矿、左权矿区等产能建设规模,着力打造气出新格局。到2025年,全市煤成气产能达到30亿立方米。推动上下游关联产业集群发展,大力推动煤成气抽采、集输、压缩、液化、装备制造、化工利用等产业发展,实现煤成气产业集约、高效、高端化发展。推动新能源产业持续壮大。因地制宜发展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清

20、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推进一批风电项目、光伏发电项目落地建设,同时做好新能源项目储备,积极争取推动一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翻番,占比达到40%o有序推进生物质开发利用,推动农业、牧业副产品向下游发展,形成秸秆、畜禽、餐厨制生物质天然气、肥料全产业链发展。积极开展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项目试点,推进生物质能热电联产。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发展抽水蓄能项目,推动多能互补能源转型,打造绿色能源示范市。提高清洁取暖覆盖率。巩固清洁取暖既有成效,做好清洁取暖补贴政策延续和宣传。继续扩大清洁取暖覆盖范围,在建成区、城乡结合部清洁取暖全覆盖的基础上向城市周边地区延伸。重点推动实

21、施以热电联产、工业余热集中供热为主的清洁取暖改造工程。3 .着力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建立健全生态经济体系。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壮大绿色产业规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建设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以市场化为导向,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加强企业绿色化升级改造,开展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示范园区、绿色示范工厂试点建设,打造绿色制造体系。开展节能降碳增效行动。严格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压实各领域各行业节能监督管理工作,推动全社会节能降耗。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实现重点用能行业、设备节能标准全覆盖。加强工业节能管理,开展节能诊断

22、服务,深挖企业节能潜力,持续提高能效。引导鼓励工业企业实施节能技改,技术工艺设备能效提升等活动。推进交通节能,加快构建绿色公共交通体系,稳妥推进建成区环卫、快递、出租、轻型物流配送车辆等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全面实施绿色建筑,加大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开展建筑能效提升工程,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开展能效标识监督检查,加强能效标识法律法规的宣传。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强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资源分类循环使用、能源梯级利用、污染集中治理,加快建立循环型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废物综合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集中供气

23、供热。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加强园区物质流管理。鼓励和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建立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实施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推动新兴低碳产业发展。持续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协同控制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在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试点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推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和四水四定要求,加快五水综改步伐,建立完善市场化治水节水机制。推动建设固废综合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通用性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建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建设,实施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生活垃圾焚烧发

24、电,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4 .主动有序适应气候变化。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新格局。落实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在农业、林业、水资源、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及城市、生态脆弱地区积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积极打造零碳机关、零碳社区、零碳村庄、零碳乡镇(街道)、零碳示范县等多层级应对气候变化试点体系。提升城乡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和抗灾等级,强化市政、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气候韧性,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积极应对热岛效应和城市内涝,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集蓄雨水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加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应对。开展气候变化风险评估

25、,识别气候变化对敏感区水资源保障、粮食生产、城乡环境、生命健康、生态安全及重大工程的影响。完善防灾减灾及风险应对机制,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增强农业抗御自然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统筹提升城乡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综合评估和风险管控能力,制定应对和防范措施。强化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建设。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相关工作,大力开展造林绿化,鼓励全民义务植树,着力推进生态景观林带、森林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着力增加生态系统碳汇。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大力推进农业生态技术、绿色技术和增汇型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实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不断提升生态农业碳汇。(三)

26、坚持综合治理,巩固提升环境空气质量。1 .加强PM2.5和03协同控制。深化VOCS综合整治。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人造板材、电子等行业为重点,推进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除特殊功能要求外的室外构筑物防护和道路交通标志全面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组织涉VOCs重点企业针对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装卸、敞开液面、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废气收集、废气旁路、治理设施、加油站、非正常工况、产品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等关键环节持续开展排查整治,清理整顿简易低效的VOCs治理设施,全面梳理VOCs治理设施台账,对采用单一治理技术且无法稳定达标的要加快推进升级改造。推进涉VOCs

27、产业集群整治提升,因地制宜推广建设涉VoCS绿岛项目,鼓励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建设涉VOCs产业的集中涂装中心、吸附剂集中再生中心、有机溶剂集中回收处置中心,实现VOCs集中高效处理。扎实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执法检查,注重运用走航监测等手段,加大随机执法力度,提高监管效能,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到位。提升氮氧化物污染治理水平。实施低效脱硝设施排查整治。全面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持续巩固安泰集团、太钢万邦、汇社机械铸造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成效,峰岩矿棉有限公司烧结、高炉复产前完成改造;启动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2022年10月底前完成介休、太谷、左权5家企业总计500万吨焦化

28、产能的超低排放改造,率先完成改造的企业尽快开展评估监测工作;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2022年12月底前完成11家水泥企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实施工业炉窑和锅炉提标改造。生物质锅炉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无法稳定达标的,加装高效脱硝设施;玻璃、铸造、石灰等行业炉窑,对标实施除尘脱硫脱硝提标改造。精准防控臭氧污染。开展臭氧来源解析、生成机理、传输规律的研究,加快高效VOCs治理、低温脱硝、氨逃逸精准调控等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鼓励增加泄漏监测与修复频次,鼓励企业和市政中涉VOCs排放作业实施精细化管理。2 .深化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提升铁路运输能力。加快推进灵石两渡产业园、段纯产业园公转铁项目。基于1+30

29、联防联控机制,积极推动与太原及周边城市建立交通运输公转铁协作。优化铁路运输组织,优先保障煤炭、焦炭、矿石、钢铁等大宗货物运力供给,完善铁路专用线共建共用机制。年货运量150万吨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原则上全部修建铁路专用线;在完成铁路专用线建设前,涉及公路运输的车辆2021年必须达到国五及以上标准,2022年起达到国六标准车辆或新能源车辆(包括甲醇车辆)。推进公路货运升级。建立涵盖运输方式、运输组织模式、运输效率以及新能源车占比等指标的绿色车队评价体系。建立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I/M制度),全面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推动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和采用稀薄燃烧技术的燃气货车淘汰工作。

30、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制定新能源车推广应用规划,以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等行业和政府机关公务车为突破口,推广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制定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完善充电站(桩)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加大甲醇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等推行力度。统筹油、路、车治理。全面供应符合国六标准的车用汽柴油,禁止销售普通柴油和低于国六标准的车用汽柴油。禁止调和油组分以化工原料名义出售,禁止以化工原料勾兑调和油,严禁运输企业储存使用非标车用油品。加强对油品制售企业质量监督管理,开展打击黑加油站点专项行动,对黑加油站查处取缔工作进行督导,防止死灰复燃。加

31、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严把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源头关,加强对销售非道路移动机械企业的监督检查,所有销售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必须达到国四排放标准。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登记备案制度。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建立生态环境、住建、城乡管理、交通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查处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无编码登记或超标排放违法行为。3 .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强化应急减排措施清单化管理。以钢铁、焦化、有色、铸造、化工、建材等高排放行业为重点,按照企业环保绩效水平、所在位置,实施秋冬季差异化错峰生产。错峰生产计划安排优先满足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基本要求,与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做好衔接。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实行绩效分级动态

32、管理,对钢铁、焦化行业绩效A级企业指标进行优化调整,规范企业绩效分级申报、审核及调整工作。修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夯实一企一策应急减排措施,确保减排措施可操作、可监测、可核查。加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健全环保、气象部门联合会商预报机制,实现环保、气象信息共享,在重污染天气时增加会商预报频次,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趋势分析。强化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建设,提升环境气象服务能力,提高环境预报的精细化、准确度。深化区域联防联控和应急联动。完善每日会商、提前预警、协商减排、监督帮扶、区域联动的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机制。完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会商机制,当预测到可能出现大范围重污染天气时,统一发布预

33、警信息。各县(市、区)按照要求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措施,实施区域应急联动。努力减少重污染过程发生次数,缩短污染时长,减轻污染程度。4 .强化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强化施工扬尘监管。严格落实建筑施工扬尘整治六个百分之百措施,安装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并与当地有关主管部门联网,实现施工工地重点环节和部位的精细化管理。鼓励各地继续推动实施阳光施工阳光运输,减少夜间施工和运输。将扬尘管理工作不到位的不良信息纳入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情节严重的,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控制道路扬尘污染。提升城市扬尘管理水平,推进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进一步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采用硬化与绿化相结合的方式,对土街土路、破损道

34、路进行硬化修复,对裸露区域进行有效覆盖或临时绿化。鼓励引导企业加快发展封闭箱式货车、集装箱运输车,积极探索重型散装物料货车集装箱运输或硬密闭措施运输,积极推广使用物料表面喷洒覆盖剂等抑尘技术。对未采取有效封闭措施、存在随意抛洒行为的运输车辆依法依规予以处罚。严格渣土运输车辆规范化管理。新增渣土运输车辆必须为新能源车辆,并采取密闭措施。现有渣土运输车辆全部采用全密闭全定位全监控的新型环保渣土车,并符合环保尾气排放标准,取得渣土运输许可证,需通行限行区域的车辆还需取得限行道路通行证,按照规定线路行驶,在指定场所倾倒。密闭不严、车轮带泥的车辆,一律不得驶出工地。不符合要求上路行驶的渣土车辆,一经查处

35、取消渣土运输资格。建立倒查机制,对违法渣土运输车辆,同时追溯上游施工工地责任。推进堆场和裸地扬尘治理。工业堆场实施规范化全封闭管理。规范工业堆场生产、运输环节作业,降低起尘量。对城市和县城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工矿企业周边裸露的砂堆、煤堆、渣堆等各类不规范堆场进行清理,对城市建成区、城乡结合部、各开发区的未硬化道路、沿街门面与道路连接带未硬化区域全面实施硬化。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加强夏收和秋收阶段秸秆禁烧管控。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推进种养结合模式,优化养殖业、种植业肥料、饲料结构,从源头推进氨减排;加强污染源头防控,积

36、极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减少氨挥发排放。创造宁静生活环境。强化声环境功能区管理,合理规划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与周边敏感建筑物的防护距离。加强声环境质量监测,推动建设声环境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问题。加强城市噪声敏感建筑物等重点领域噪声管控,完善高架路、快速路、铁路等交通干线隔声屏障等降噪设施。强化夜间施工管理,鼓励采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和工艺。集中整治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噪声、机动车噪声等社会生活噪声热点问题,查处噪声排放扰民行为。增强公众声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制定公共场所文明公约、社区噪声控制规约,打造宁静社区等宁静

37、休息空间。到2025年,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o(四)坚持三水统筹,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L加大水资源节约保护。实行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管控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开展节水型社会创建,扎实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推动高耗水企业生产工序节水改造和再生利用。大力推进农业节水,以汾河流域平原地区为重点,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严厉打击非法取水。严控超采区地下水开采量。加快推进全市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采取强化节水、置换水源、禁采限采、关井压采等措施,充分利用非常规水、外调水和本地地表水等,完成省下达我市十四五地下水压采任务。地下水超采区内禁止工农业及

38、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限期关闭公共供水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到2025年,力争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强化岩溶大泉保护监管。加快推进岩溶大泉泉域保护和生态修复,严格控制生产企业取用泉域岩溶水,分步推进重点保护区的已建高耗水企业退出。通过节水、禁采限采、水源置换等综合措施,减少区域岩溶泉水取用量,进一步强化生态措施,促进泉域水生态逐步恢复。推动再生水循环利用。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统筹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城区及县城再生水利用率力争达到25%以上。强化河流生态流量保障。落实汾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太原市、吕梁市、临汾市建立汾河流域上下游之间

39、沟通协商机制,做好所辖区域内汾河干支流生态流量保障工作。充分发挥现有控制性水利设施的调蓄功能,补充下游河流生态用水,加强沿河取水口的日常监管,严禁非法取水和无证取水,积极谋划河流连通工程、生态补水工程,确保全市汾河干支流横向生态补偿考核断面生态流量达标。2 .强化水生态保护修复。推动天然湿地修复和人工湿地建设。加快推进天然湿地修复和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恢复流域生物多样性。以汾河流域为重点,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带保温措施的人工潜流湿地建设,推进沟、渠、支流入干流河口处及入汾堤外人工湿地建设。建设河(湖)沿岸缓冲廊带。强化河(湖)缓冲带和河堤生态护坡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植树种

40、草、封育保护,涵养水源,积极打造美丽河湖,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系统。加强河流水系综合整治。持续开展清河行动,全面清理河道内垃圾等废弃物,对影响河流水质的底淤进行清理。严禁在河道内开展机械车辆的清洗作业,严控石油类物质对河流水质的影响。严禁在河道内开展种植、放牧、垂钓、渔业养殖等违规行为。因地制宜选择栽种亲水、耐湿植物,逐步恢复河流水生植被,探索恢复土著鱼类和水生植物。开展水生态监测与调查评估。提升水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加快构建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围绕生物群落多样性、自然岸带生态本底、河道生态主要状况等基本要素,重点对汾河、漳河开展河流生态状况调查,摸清全市河流生态现状,实施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3

41、 ,推动是环境质量改善。坚决把好入河排污关口。实施入河排污口再排查再整治专项行动,开展排污口排查溯源,实施分类整治。保留排污口进行登记造册,动态更新入河排污口清单。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管理,加强登记备案管理,强化入河排污口规范化监管。加强入河排污口水质监测,对超标排放的排污口溯源整治,限期达标。优化地表水环境监测管理。推动水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平台建设。整合优化现有监测监控体系,加快补齐新增国省考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短板。加强水质监测与污染溯源,开展日调度、周研判、月通报,对断面水质恶化的及时向有关县(市、区)实施预警。全力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完成县级及以上和农村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

42、估和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调查工作。推进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重点完成新增水源地保护区的标志牌设置、水质监测监控、违法建设项目及排污口整治。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2022年底前完成农村千人供水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强化千吨万人、千人供水工程等农村水源地环境监管。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对已完成整治的黑臭水体按季度开展黑臭水体监测工作,严防城市黑臭水体水质反弹。2022年底前,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梯次开展海河流域黑臭水体排查整治,2022年底前,完成海河流域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工作;到2023年,全面消除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加快补齐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

43、处理能力短板。推进实施市城区、祁县、介休、和顺、昔阳、灵石等一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新建、扩建、改造工程,补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短板。加强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以及市政管网辐射范围内无排水管网村庄等区域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逐步消除城区和县城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空白区,力争到2023年实现全市城区和县城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力推进城镇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实施城镇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三年攻坚行动,推动重点工程加快完成,力争2023年全面完成市城区及县(市、区)城区范围内市政雨污合流制排水管网分流改造。强化汛期污水直排管控,因地制宜开展易涝路段、易涝区域整治,最大程度消除汛期污水溢流和初期雨水污染

44、。加强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按照突出重点、先急后缓、由点带线、从线到面的实施路径,以重点镇为引领,率先突破汾河流域建制镇,带动海河流域建制镇分步推进。持续推进工业污水治理。对排入市政污水收集设施的工业企业进行排查和评估,不能被城镇污水处理厂有效处理或可能影响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稳定达标的,督促其限期退出。新增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应配套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增化工园区废水全收集全处理,循环回用不外排。加强屠宰、养殖、农副食品加工行业废水治理,加快高盐废水治理与资源回用。补齐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开展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排查,结合污水收集处理建设及运维管理要求实施整改。已建污水处理

45、设施医疗机构要优化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技术工艺,确保出水达标。加快对医疗污水收集管网错搭混接、漏损等现象的整改与修复提高管网收集效率确保医疗污水全部收集、全部处理。强化污染排查管控。开展春浇农业灌溉污染防治专项行动,严禁农田灌溉退水直接入河。开展汛期污染强度分析,扎实推进城乡面源污染治理和城市排水管控,最大程度减少汛期雨水携带污水直排入河。加大农村污水治理力度。有序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与生活污水、垃圾、种植、养殖等污染统筹治理。到2025年,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因地制宜选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厕所粪污无害化和资源化分散处理等模式,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46、。到2025年,新增完成250个以上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到25%o(五)坚持协同共治,保障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安全。1 .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与安全利用。加强耕地污染源头控制。严格涉重金属污染防控,深入实施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对已完成整治的污染源开展回头看,将涉重金属行业企业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强化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控制,有效防范涉重金属环境风险。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优先保护类耕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加强严格管控类耕地用途管理。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严格管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鼓励采取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

47、林还草等措施,鼓励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种植的植物收获物采取离田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客土置换、生物修复等措施,逐步降低土壤中污染物浓度,确保严格管控类耕地面积不增加。2 ,严控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加强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逐年动态更新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录。以重点监管企业为重点,强化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日常监管,着重加强和规范土壤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的实施。鼓励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因地制宜实施管道化、密闭化改造,重点区域防腐防渗改造以及物料、污水、废气管线架空建设和改造,从源头上消除土壤污染。持续加强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准入管理。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

48、管理,土地开发利用符合土壤环境要求。建设用地用途变更时,应按照土壤污染防治法、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规定情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未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建设用地地块,禁止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加强土壤污染预防和保护。强化空间管控,加强规划和建设项目布局论证,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严格环境准入。进一步推动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之间的协同控制。加强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废弃矿山整治、绿色矿山建设等山水林田湖整治过程中土壤和地下水的预防、保护与管控的要求。强化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强化风险管控意识,对暂不开发利用或者现阶段不具备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等主管部门组织划定管控区域,设立标识,发布公告,并由污染地块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负责落实相关管控措施。3 .协同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推进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完成双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识别可能存在的污染源,研判风险等级,建立完善地下水型饮用水源补给区内优先管控污染源清单,保障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环境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