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制度及标准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制度及标准操作规范.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制度及标准操作规范各科室:为进一步指导并规范我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根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年版)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订中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制度、中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范,现下发到各科室,请科室准照执行。附件:1、中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制度2、中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范202*年7月5日附1:中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制度一、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
2、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ii、亩度烧伤创面。(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
3、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S)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器官或者
4、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二、管理要求1、临床医护人员应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2、主动开展或配合院感办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3、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关规定,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4、定期分析、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三、预防控制要点1、手术前。(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
5、血糖水平。(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一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
6、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2、手术中。(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
7、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3、手术后。(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
8、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并立即报告院感办。附件2:中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范一、手术前患者的准备1、积极治疗和纠正可引起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如低蛋白血症、控制病人血糖等,提高机体抵抗力。2、缩短择期手术的术前住院日,尽量少于3天。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且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4、择期手术患者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5、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二、手术工作人员的准备1、进入手术室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可涂指甲油。2
9、、正确穿戴口罩、帽子、手术衣、无菌手套和规范的外科手消毒。3、患有明显皮肤感染或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参加手术操作。三、手术中的预防控制措施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万古霉素或氟喳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预防用药维持时间: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V2小时)的
10、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48小时。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3、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4、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5、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6、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病人应该在不同的手术室内进行,如果选择同一手术室应该先非感染性后感染性手术。7、特殊感染病人(如气性坏疽等)手术安置在隔离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手术后彻底清洁消毒手术房间。8、手术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四、手术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换药应遵循“先清洁切口、再污染切口、最后感染切口”的次序。2、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