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22040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34.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课件.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神经外科 任新亮 2015.12.02,一、项目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颅脑创伤占全身创伤第2位,死残率却居第1位,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恰当的治疗可以减轻或避免某些继发性损伤的病理变化,提高患者的疗效,改善预后。,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 DCS是近年创伤外科领域中提出的一个极有实用价值的外科救治原则,即在救治危重创伤患者的过程中,早期不进行复杂、完整的手术,而采用快捷、简单的操作,控制伤情的进一步恶化,使患者获得复苏的时间,待患者一般情况好转或稳定后,择期进行完整、合理的再次或分

2、期手术。,DCS已广泛应用于胸外科、普通外科、骨科等急危重病人的救治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DCS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尚在起始阶段。,近年来,DCS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可明显提高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水平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本项目通过DCS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与传统的救治过程进行对照,重点讨论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颅内静脉窦损伤、纵裂血肿的DCS手术处理。,第一部分 单侧开颅清除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二、详细科学技术内容,本组200例,男110例,女90例;年龄22-56岁,平均33.6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CS)计分

3、:8分90例;6-8分70例;3-5分80例。头颅CT表现:所有患者均显示双侧额叶呈高低密度混杂影,周围有广泛的脑水肿,并有占位效应(图1)。,2.1.1 临床资料,术前,术后,伤后当日,伤后3天,术后,术后2周,术前,术后,出院前,2.1.2手术方法,采取单额皮瓣切开头皮,从病变重的一侧开瓣入颅,两侧病变无明显差异时从右侧入颅,铣下游离骨瓣,骨瓣尽量靠近大脑镰,显微镜下先清除开骨瓣侧破碎脑组织和脑内血肿后,经大脑镰下孔或在大脑镰取纵行切口1-2cm,即见破碎脑组织及凝血块涌出,清除后,仔细止血。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手术。,2.1.3 结果 单侧开颅组恢复良好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死亡例数明显

4、少于对照组。(表1)。,伤后3个月,在恢复良好的患者中,单侧开颅组精神障碍及语言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2)。,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表3)。,2.1.4结论,单侧开颅清除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创伤小,用时短,减压快,利于保护正常脑组织。,第二部分 损伤控制外科在外伤性颅内静脉窦破损中的应用,2.2.1临床资料,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1255岁,平均33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2例,912分3例,12分2例。损伤部位和大小:前13上矢状窦损伤1例,中13上矢状窦损伤2例,后13上矢状窦损伤1例,横窦损伤3例(右侧1例,左侧2例)。2例破裂长1.5 cm

5、,3例长0.51.0 cm,2例0.5 cm。,2.2.2手术方法,7例外伤性颅内静脉窦破损患者行常规开颅,均可见静脉窦大量血液涌出,探查出血处可见静脉窦壁破裂、裂口较大,静脉窦裂口处破碎无法缝合,一例见到回流静脉汇入静脉窦入口处,形成“三岔口”样损伤。为迅速止血用棉条、纱布条立即堵塞裂口压迫止血,止血后将骨窗附近硬脑膜悬吊,预留一骨窗,手术结束。35 d后再进行二次手术,沿原切口预留小骨窗处进入手术创腔,轻轻将棉条及纱布条缓缓取出。,外伤性静脉窦破裂:7例患者无一例死亡及术后感染。术后24h均复查头颅CT手术局部无血肿发生,无局限性及弥漫性脑水肿、脑缺血等静脉窦回流障碍的表现。手术时间751

6、36min,平均102min,术中出血200 ml。二次手术间隔时间35d,。随访14年,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4例,轻残1例,中残2例。,典型病例,患者,男性,12岁,头外伤后意识丧失4小时入院。院前就诊于外院,意识丧失,瞳孔散大,自主呼吸微弱,给予气管插管,呼吸器辅助呼吸,转到我院。全麻后,取右颞顶枕切口,右侧乙状窦-横窦交界处破裂,明胶海绵棉片压迫失败后,用小块无菌纱布止血成功,悬吊硬膜,清除硬膜下血肿手术结束。8天后再次打开原预留切口,原有静脉窦破口已经愈合,将纱布小心去除,无出血,手术结束。术后6月患者随访,GOS恢复轻残。,2.2.3 结果,应用DCS理念救治外伤性颅内静

7、脉窦破损,手术时间原来开颅手术的5-6小时缩短为75136 min,平均102 min,出血量小于 200ml,大出血、静脉窦回流障碍、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病死率大幅下降。,对于严重的外伤性静脉窦破裂患者,早期简单化处理及延期处理不失为比较安全、稳妥的救治方法,可有效地降低严重外伤性颅内静脉窦破裂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2.2.4 结论,第三部分 损伤控制外科在外伤性纵裂血肿的应用,2.3.1 临床资料,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4582岁,平均60.2岁。均为闭合性颅脑损伤。发病至就诊时间3 h4 d。按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CS)38分l例,912分4例,1315分5例

8、。头颅CT典型表现为中线部位血肿影像(图2)。,图2 外伤性纵裂血肿CT片,伤后4 d(2a),伤后11 d(2b),伤后18 d(2c),伤后20 d(2d),钻孔引流术后复查,2.3.2 手术方法,1.钻孔引流术2.开颅手术3.保守治疗,10例纵裂血肿患者,4例经严密观察,动态复查头颅CT,观察到大脑纵裂血肿逐渐液化并流入凸面硬膜下腔,转为慢性硬膜下血肿,3周后行钻孔引流术。4例血肿位于纵裂前三分之一,意识进行性加重,24 h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行单额开颅,骨窗跨上矢状窦1 cm,经额前入路或胼胝体前入路,利用额中与额后静脉,额后与中央沟前静脉间隙清除血肿,注意保护大脑前动脉远端及分支,上

9、矢状窦桥静脉和纵裂大脑内侧面静脉。2例一般状况良好,入院观察无明显意识及肢体肌力进行性下降等变化,行改善微循环、防止血管痉挛、腰大池引流术置换血性脑脊液、高压氧等保守治疗。,2.3.3 结果,外伤性纵裂血肿:本组10例患者按格拉斯哥预后计分法(GOS),9例良好,其中2例行手术治疗,3例行保守治疗,4例行钻孔引流术,肢体瘫痪和排尿困难均明显恢复;l例轻度残疾,3月后复查右下肢肌力级。,2.3.4 结论,对纵裂血肿,根据病情发展,采取多种简单的操作方法,减轻了患者的二次损伤,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三、主要解决的关键性或共性技术和创新点,1.DCS是近年创伤外科领域中提出的一个极有实用价值的外科救

10、治原则,充分体现了微创理念。本项目将DCS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双额脑挫裂伤、外伤性静脉窦破损及纵裂血肿)的救治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2.应用DCS理念,单侧开颅清除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创伤小,用时短,减压快,利于保护正常脑组织。 3. DCS在外伤性颅内静脉窦破裂中的应用,充分相信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避免了术中大出血、失血性休克而引起的全身机能衰竭,可有效地降低严重外伤性颅内静脉窦破裂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4.DCS在外伤性纵裂血肿治疗中,根据病情发展,采取多种简单的治疗方法,避免了二次损伤,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三、项目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本课题组由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神经外科

11、牵头,四、取得的主要成果,发表论文5篇(其中中华系列杂志3篇):1、“单侧开颅清除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已发表于2003年第19期中华创伤杂志。2、“外伤性大脑纵裂血肿1例” 已发表于2012年第21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3、“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外伤性颅内静脉窦破裂治疗中的应用” 已发表于2013年第11期中华创伤杂志。4、“损伤控制理念在外伤性纵裂血肿治疗中的应用”已发表于2013年第32期中国医师进修杂志。5、“微创神经外科理念在双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的应用”已发表于2014年第2期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急诊科、手术室、影像科、图书馆等相关科室提供西门子128层螺旋CT、西门子1.5T磁共振,莱卡专用手术显微镜,以及精细手术器械,百级层流手术间,万方数据库系统。,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