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丁金昌).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22338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65.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丁金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丁金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丁金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丁金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丁金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丁金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丁金昌).docx(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2: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 请 书项目名称:“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主持人: 丁 金 昌 主持单位: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通讯地址: 温州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室 邮政编码: 325035 联系电话: 057786680188 传 真: 057786680090 电子邮箱: djc 合作单位: 温州建达电子有限公司 负责人:李成强温州瓯海康泰鞋业有限公司 负责人:谷建泽 浙 江 省 教 育 厅 二四年二月制一、简表项目简况项目名称“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类别A、总体研究B、专业大类C、教学管理D、自选项目是否招标项目起

2、止年月2007.9-2009.9项目主持人姓名丁金昌性别男出生年月1962年8月4日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教授/院长最终学位/授予国家/所在学校学校名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邮政编码325035电话057786680188通讯地址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室主要教学工作简历时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所在单位1983.8至今有机化学化学本科生3学时/周温州大学2007.2至今有机合成设计硕士生研究生3学时/周温州大学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时间项目名称获奖情况2004年地方性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2005年含氟-咔啉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研究浙江省自

3、然科学基金会2001年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主持单位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硕士参加单位数97020021主要成员不含主持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南秀蓉女1964.11高级工程师温职院基地建设童卫军男1976.10研究实习员温职院撰写报告田正男1958.6二级美术师温职院基地建设吴百中男1963.12副教授温职院基地建设薛朝晖男1966.10高级工程师温职院基地建设陈大路男1954.1副教授温职院基地建设朱长丰男1969.11副教授温职院基地建设范怡瑜女1981.05助 教温职院撰写报告项目合作单位主要成员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硕士

4、参加单位数552单位:温州建达电子有限公司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黄松梅女1973.10工程师技术部基地建设李成强男1978.12技师模具中心基地建设单位:温州瓯海康泰鞋业有限公司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谷建泽男1960.12工艺师康泰鞋业基地建设徐珍钦男1955.2工艺师康泰鞋业基地建设施明杰男1972.5工艺师康泰鞋业基地建设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项目的意义: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学以

5、致用,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质量低;另一方面,企业又无可用之才,国内技能型人才普遍紧缺,高技能人才尤其缺乏,甚至出现了“博士易得,技师难求”的局面。这一现状折射出了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的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问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逐步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比例。“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建设一批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当前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十分

6、重要的作用:1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必然要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一种具体形式。其中,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走“工学结合”之路最实在的要素。学生只有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才能顶岗工作,实行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得以实现。2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根据波兰尼的“缄默理论”,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教学在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技能技巧的形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学生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从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过程。在此过程中,校内实训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

7、作用。尽管每个专业都建有一定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但是仅仅依赖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技能是不现实的,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与形成主要还是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3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途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的是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块,因此通过这种真实职业环境的营造,有助于他们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形成,为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4是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必要手段。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也是校企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有效平台。现状分析:自200

8、4年“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实施以来,财政部和教育部在数控技术、电工电子与自动化等四个专业领域进行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共支持了江苏、上海、浙江等9个省市50所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与探索,“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已初见成效,各地都建成了一批示范性的实训基地,多数实训基地已在教学、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受惠学生近9万人,培训社会人员近3万人次,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但是,由于资金、观念等原因,目前仍有很多学校的实训条件还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1.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大多数校内实训还停留在消耗性实训阶段。由于实训基地建

9、设投入大,再加上教育观念落后,办学机制不灵活,管理体制陈旧,无法吸引企业来校开展生产性实训,各高职院校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设备陈旧、投入不足、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因此要实现校内实训从消耗性向生产性的过渡,只有在真刀真枪的生产性实训中,学生才能掌握实践技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实现。(2)存在“只求所有、不求所用”的现象。随着实训基地建设的日益被重视,各职业院校都加快了基地建设,但由于观念意识不到位,校企合作、交流不够,出现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再加上基地建成后的管理、运行机制的僵硬、缺乏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得基地建设后续乏力,成为学校沉重负担。这就需要转变建设观念,将基地作为一个市场主体

10、,改革基地运行和管理机制,引进企业,以真实的工作任务进行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真实职场环境,真正做到基地建设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3)忽略了基地在科技创新研究与服务中的作用。大多数学校的校内基地由于受资金、师资力量所限,往往只是单纯作为实施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场所,没有发挥其作为高新技术的开发、试验、推广、研发以及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培养基地等的社会服务功能。这与基地的设备条件落后和科研攻关能力薄弱有关,这就需要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紧密与地方中小企业、科研院所及本院教学实际相结合,尤其是与行业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利用双方优势,针对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难题

11、开展科技攻关,为地方经济与企业发展服务。(4)实训指导师力量薄弱。由于校内实训基地还处在消耗型阶段,缺乏生产性实训场地,与企业、行业的交流联系缺乏,以及建设过程中“产学”与“研”的割裂和管理制度的不合理,无法吸引企业行业中的一些“能工巧匠”进来,达不到校企人力资源的共享,造成高水平实训指导师的缺乏。我们应学习国外职业教学比较成熟国家的做法,面向企事业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人才,改变只重学历、忽视实践经验的做法,并在人事制度、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2.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与探索近几年来,校内生产性实训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但是,在实训中如何真正做到生产性,国内高职院校研究的还不多,

12、许多经验还在进一步探索中。我院从创办伊始,就坚持走“依托行业、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在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针对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几年来学院基地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认为校内实训基地要做到生产性实训,必须要处理好教学、实训、生产、技术研发之间的关系,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重视探索课堂与实习点的一体化,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的互赢。即:实训基地要做到生产性,在构成上应该由“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基地、“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以及“教学与技术开发

13、、服务合一”的研发中心等三部分组成,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初步理念。以上述“三个合一”为特征,我院通过企业赞助模式、“筑巢引凤”模式、优势互补模式、创业孵化模式、连锁经营模式等,建设了部分具有生产性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改革内容:(1)设计能体现“工学结合”的“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基地由“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基地、“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以及“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的研发中心等三部分构成。通过“学做合一”有效落实学生基本技能

14、的实验和实训;通过“校企合一”校内生产性顶岗实训,学生掌握了综合操作技能,具备了校外顶岗实习能力;通过参加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的应用性课题完成毕业设计(或综合实践),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得到锻炼。(2)根据“三个合一”的要求,深化基地运行机制、管理体制、人事制度、教学管理和监督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的改革:创新基地运行机制,引入企业共建共享;以“学做合一”和“生产性实训”为基点,配备生产性设备和生产原料,建设校内真实职业环境;引进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强化实训指导师队伍;以相应的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为支撑,与企业合建研发中心、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服务;制定基地管理制度,形成基地良性运行机制。(3)根

15、据方案进行5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基地建设。改革目标:围绕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深化“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体现“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1)实现“三化”:投资主体多元化 运行机制市场化 基地功能多样化(2)促进“三个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 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3)推进“两项改革”: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4)建成五大实训基地:轻工实训基地、电气电子技术实训基地、机械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建筑工程

16、实训基地、现代商务实训中心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校企双赢长效机制问题。校企合作的深化,是建立“三个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关键,如何与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基地长期有效运转,形成基地良性循环发展格局?这就需要我们在共建合作中从彼此的利益出发,寻找双方合作的切入点和纽带,实现双方的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2)实训基地管理制度问题。制度建设是保证实训基地正常、高效运转的必要条件。校企之间要明确职责,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基地,做到从管理要效益,从投资要收益。除遵守学校的教学管理规定外,还应制订实

17、训基地建设、使用与管理等相关制度,并严格执行。(3)实训指导师队伍建设问题。一流的教学效果离不开一支一流的实训指导师队伍。通过学院人事制度改革、吸引一批来自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并积极鼓励现有教师下企业轮岗挂职,双管齐下,提高“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建立一支优秀的实训指导师团队。(4)经费筹措问题。要建成一流的、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要求的校内基地,除了有先进的理念,更实质性的是经费问题,没有稳定、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基地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学院通过建设国家示范性院校,争取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性经费,结合和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以基地养基地,不断提高实训基地的生产、培训及技术服务的效

18、益,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解决基地建设的资金缺口问题。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实施方案:本实施方案以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为指导,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以深化生产性实训为目的、体现“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见图一)的要求,将在三年内重点建成轻工、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制造技术、建筑工程、现代商务实训中心等5个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深化基地的内涵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功能的完善、校企合作的深入、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建立等,充分满足“学做合一”的基本技能实验和实训、校企合一的生产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的毕业综合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

19、从而推进“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改革。(1)投资主体多元化开辟政府、学校、企业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尤其是鼓励行业企业的参与,改变以往由政府拨款的单一形式,探索学校自筹和企业赞助等方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包括部分企业无力购买的设备,吸引行业企业的人才资源、行业最先进的设备资源以及技术资源和资金进行共建、共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渠道多样化。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进行三种模式尝试:企业主导模式、学校主导模式、共建共享模式。(2)运行机制市场化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必然决定了基地运行机制的市场化。基地作为一个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学校不干

20、涉其合法的经营活动。在承认其作为一个经济主体的同时,要处理好生产与实训的关系,学校与企业的关系,要确保为学校实践教学提供场所、资金。(3)管理制度企业化良好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基地正常、有序运作的必要条件。校企之间要明确职责,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基地,做到从管理要效益,从投资要收益。除遵守学校的管理规定外还应制订相关制度并严格执行。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实训基地的考勤、考核、安全、保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都仿照企业模式制定,真实浓郁的职业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4)功能建设多样化校内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的基础

21、和载体。根据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和作用,它必须既有产品生产的功能;又有技能实训的功能;还可以有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可以面向社会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还可以承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功能,成为区域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做到生产、实训、研发、技能培训“四位一体”。(5)生产任务真实化把企业真实的设备、真实的工具、真实的环境、真实的任务搬到校园实训室来,学生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学生工作后领取一定报酬。真实化的生产任务、生产场景有助于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与生产、师生与一

22、线技术人员等的紧密结合;也有助于学生扎实掌握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具备顶岗能力,也有助于他们及早熟悉工作环境,缩短磨合期。(6)校企合作长效化从长远看,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将有助于基地长期稳定、良性运转,关键是建立校企互赢机制。这就需要我们在共建合作中从彼此的利益出发,寻找双方合作的切入点和纽带,彼此各取所需,实现双方的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在共建共享中双赢和共同发展。由学校提供智力、技术、设备、场地等,换取企业行业的先进设备、产品、实训指导师和学生实训的机会。(7)配套改革同步化 改革现有教学管理、监督与保障制度,建立适合生产性实训需要的教学管理、监督与保障制度。建立弹

23、性学制,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建立针对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工作日记制度和相应考核办法;建立工作预防和实时监控相结合的监控制度,保证校内实训落到实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职称评审等适当向实训指导师队伍倾斜,确保实践教学课时数和课时费不低于理论课。 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按照基地的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设置课程体系,推进以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建立相应的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重,开始配套的教材建设,选择切近高职教育要求的教材,并在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适时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建设改革。(8)具体各实训基地建设方法如下: 轻工类专业“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轻工类

24、专业“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以制鞋工艺实训中心为例。学做合一基地:由实训室和生产车间组成,前者以学生实训为主,采取“边教边学、边学边做”方法,既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现场操作演示和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后者以生产为主,车间的技术工人既是生产人员,也是制帮工艺指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工艺技术,学生参与生产性制帮实训,实现教学与实训以及生产互动。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由学院提供场地和部分实训设备,由企业解决部分设备、实训指导师和实训材料等问题,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成立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由企业挑选技术熟练工人和管理人员到实训中心工作。在流水线两侧设置生产工位和实习工位,交替安排

25、,以实现校内生产性顶岗实训的目的。研发服务基地:设立制鞋研发中心,以意大利真皮大底工艺和男女精品鞋为主要研发内容,根据市场需要确定设计主题,组织毕业班学生参与各季鞋款的设计,并从学生设计作品中挑选出符合要求的作品制做样品鞋。 机械工程类专业“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机械工程类专业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中心为例,拟建成集模具技术教学、实训、生产、研发和试制功能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学做合一基地:以基本技能实训为主,可利用已有设备承接社会上的各种产品来料来样加工业务,金工车间主要承接产品粗加工业务,数控车间主要承接产品精加工业务。学生在实训老师(校内或校外)的指导下完成实训和生产任务。部分贫困学生在规

26、定实训课程外,采取勤工俭学的方式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可积极引入企业展开合作建设,合建的基地除满足学生实训需求外,还可面向社会和企业员工开展技能培训,双方按比例分红。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引进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按校企“双赢”的原则双方共同投资建设集模具技术教学实训、生产、研发和试制功能为一体的模具制造车间,企业派技术人员进驻车间开展生产和管理工作,车间设置设计、工艺、编程等对应学生实训岗位,满足教师和学生参与设计过程锻炼的需要。研发服务基地:以温州市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吸引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共同开发新产品,学生可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参与研发。 建筑工程类专业“三个合一”校

27、内实训基地建工实训基地在设计上可分为A、B两个区。A区为木材料加工、钢筋加工、模板加工、砌筑操作、墙面装饰操作等建筑施工加工综合实训区。B区建有工程造价、开标和评标实训室、建筑模型制作、晒图折图等实训室。学做合一基地:学生在A区接受现场教学,进行建筑施工加工技术和识图能力的实训。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在B区由专业教师牵头成立咨询公司,对外承接业务,学生在公司里进行建筑计算实训的同时也是在完成真实工作任务。研发服务基地:由专业带头人牵头成立了工程造价服务中心,中心对外开展技术服务,学生则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参与研究。 电气电子工程类专业 “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电气电子工程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由专业基本

28、技能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智能电器研究所三部分组成,以电机与电器专业实训中心为例:学做合一基地:“学做合一”分二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利用已有的实验、实训设备,结合专业课程的内容,在实验(训)室中上课同时进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加深和巩固专业知识。第二阶段是利用校内电器产品生产线进行项目教学,主要是在生产现场。针对具体的产品,从产品的结构设计、生产工艺、质量检验等方面结合专业相应的课程“边教边学”、“边学边做”,安排学生定期轮岗学习产品制造的全过程。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校内电器产品生产线根据中小型企业的格局结合实训教学的特点设置产品研发中心、技术部、生产部、质检部等,引进专业对口度高的企业和

29、产品。开展校企共建,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学院提供场地和部分设备,企业提供产品的生产任务及材料,提供部分专用设备,企业派技术人员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学生参加产品的生产和管理顶岗实习,学习产品制造的技术、工艺和管理,培养严谨的工作纪律,实现实训与生产合一,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研发服务基地:以智能电器研究所为研发平台,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展横向课题的合作和相关的技术服务。教师和学生组成研发小组,扩大技术创新工作室的规模,以任务驱动法实现“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 工商管理类专业“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 工商管理系以市场营销专业实训中心为例,拟将工商管理系的现代商务实训中心整体架构为一个集团

30、公司,在集团公司内部包含若干公司,每一个公司主要针对一定的岗位群开展实训训练。 学做合一基地:在现代商务实训中心建成市场营销模拟公司、ERP沙盘决策模拟实训室、中国商务模拟中心、商务礼仪实训室、经贸实验公司、市场调查事务所、商务谈判和市场推销技巧实训室、温州特色轻工商品陈列室及若干研究室。学生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和生产任务。还可以开展对外服务,承接各类职业资格技能培训。 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与企业紧密合作,按校企互利原则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进相关企业在校内设立分公司或代理处,由企业提供业务流程和派出专业人员指导,学生直接承包企业外包业务,既进行了实训,又完成了真实业务。研发服务基地:以

31、品牌与形象传播研究所、民营企业竞争力与规划研究所为平台,开展对外技术服务,承接横向课题,学生则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参与研究。具体实施计划:第一阶段(2007.9-2008.1)项目研究准备阶段:通过调查和政策研究,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基地建设的资料和信息,关键是对以往基地建设进行经验总结,征求实践教学第一线、尤其是社会上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设计能体现“三个合一”的建设方案,制订具体相配套的运行体制和管理制度,并着重对方案可行性进行论证。初步完成符合“三个合一”的轻工系、机械制造技术和建筑工程系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步进行校内相关配套制度改革,以及对合作企业的引进。第二阶段(2008.2-2009.1)项

32、目实施阶段:根据“三个合一”的要求,深化基地运行机制、管理体制、人事制度、教学管理和监督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的改革;实现“三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基地功能多样化;促进“三个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根据实训基地的模式及运行机制,改进并完善三个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完成电气电子工程和现代商务实训中心,并根据进展情况及时进行阶段总结和下一步的部署安排。第三阶段(2009.2-2009.8)项目修正、完善阶段:根据实施情况,对有关方案、制度、措施和评价体系进行修正,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不断完善五大生产性实训基地

33、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有力推进“两项改革”: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第四阶段(2009.9) 项目总结成果鉴定阶段。可行性分析:(1)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给地方性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带来机遇。尤其是我院被评为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单位,国家和省市对我院的高度重视,使项目的研究与实施有政策、经费上的保障。(2)经过近9年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已经建成一批高质量的校内实训基地,包括:1个国家示范性数控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性制鞋工艺实训基地、1个省级木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家具子平台、1个市级模具技术重点

34、实验室和1个市级高低压电气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与行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各个系部也积累了丰富而鲜活的实战经验,这就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广大师生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参与的热情以及认同程度,也为项目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群众基础和校内环境。(3)项目组成员素质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均是教学和教学管理第一线人员,其中一位是教务处分管理实训工作的副处长、五位是系主任,有较高理论研究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本项目的研究与实施。(4)我院已经完成轻工系、机械工程系和建筑工程系等三大体现“三个合一”的校内实训基地的框架设计,前期投入资金近20

35、00万元,部分设备已经到位,并已引入康泰鞋业公司、温州建达电子有限公司、温州顶丰家具有限公司等十多家对口度高、在行业中实力领先的合作企业,校企合作初具规模。3.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包括成果形式、实施范围、受益学生数等)预期成果:(1)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2)体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方案;(3)建立相关“三个合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办法等;(4)建立五个以深化生产性实训为目的、以“三个合一”为特征的的校内实训基地:轻工系实训基地、电气电子工程实训基地、机械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现代商务实训中心。实施范围:先在五个

36、系实施,完成项目后在全院推广应用。受益学生数:直接受益学生4000人以上,培训、鉴定社会人员超5000人年.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在理论上,以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为指导,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2)在基地建设上,提出“三个合一”的建设思路,在国内高职院校中尚属首创。“三个合一”的实训基地分别承担并有效落实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实验实训、综合操作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或综合实践),同时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同类院校内中具有借鉴、推广意义。(3)在人才培养上,突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我院“

37、三个合一”的校内实训基地,既区别于本科院校,体现职业性,有“学做合一”和“生产性”的实训基地为基础;又区别于中职,体现高教性,有研发中心、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支撑,把“职业性”和“高教性”有机融合在一起,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实训条件。(4)在建设资金投入上,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学院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如由学校提供智力、技术、场地和部分设备等,吸引行业企业投入先进设备,提供优秀的实训指导师,共同组织生产和实训。(5)在运行机制上,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校企双方共同

38、出资、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构建有效的校企双赢机制、利益分灶机制和激励机制(6)在实训基地的管理上,建立一整套适应“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制度,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和权益,确保“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的正常有序运行。四、教学改革基础1.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项 目:(1)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地方性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04(2)温州师范学院2001-2003年教改工程实施方案行政2001158号(3)温州师范学院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高教领导参考2000.6(4)2005省教育科学规划年度课题:关于温州地区模具制造技术水平的现

39、状研究(5)2006省教育科学规划年度课题: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优化整合研究(6)省经贸委技改项目: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7)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职业技能鉴定管理系统(8)院重点科研项目:教科研工作量化计算机系统(9)院教改项目:电类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的研究与实践(10)省高职教育研究会课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1)省教育厅新世纪教改项目:以毕业综合实践教学创新为突破口的高职应用性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12)院教改项目:中国鞋都技术学院鞋样设计与工艺专业产学研究与实践(13)院重点教改项目:校企合作、开放式办学特色研究与实践(14)院重点科研

40、项目:温州机电产品制造装备现状及开发潜力调查(15)院教改项目: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基地建设研究获奖成果:(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0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2)加强有机化学史的教育和有机化学教学研究,1996年获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3)微波技术在有机合成烃基化反应中的应用,1999年浙江省科技进行三等奖(4)均三唑氮桥类稠环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2005.8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论 文:(1)地方院校大众化进程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4,12(2)实施学分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大学教学,2001,1(3)高师素质教育初探,

41、中国大学教学2000.5(4)依托行业 产学结合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5)以产带学 以研促学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的模式与创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6)浅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QC小组活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7)国家级高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探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8)机械基础课程模块改革的探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编著和教材:(1)地方院校大众化进程中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出版,2006.01(2)机械制图,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8(3)公差测量实训指导书及报

42、告 2002.92.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含有关政策、经费及其使用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可附有关文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1)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学院已经拥有一批高质量的校内实训基地,包括:1个国家示范性数控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性制鞋工艺实训基地、1个省级木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家具子平台、1个市级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和1个市级高低压电气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与行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各个系部也积累了丰富而鲜活的实战经验,前期已完成轻工系、机械工程系和建筑工程系等三个“三个合一”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框架设计,资金投入达到2000余万元,部分设

43、备已经到位,并已引入康泰鞋业公司、温州建达电子有限公司、温州顶丰家具有限公司等十多家在行业中领先的合作企业。广大师生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具有极高的参与热情和认同程度,这些都为项目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改革基础和校园环境。(2)学院对项目的支持情况政策支持:2007年学院被评为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单位,“三个合一”的校内实训基地是我院示范建设的“五项工程”之一,并已提炼为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亮点,列入学院本学期工作要点,以学院文件形式予以明确,并将在今后三年作为学院建设的重点项目,这为项目的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证。经费保障:根据示范性建设方案,国家和地方政府将给学院拨付一定的建设经费,其中50的

44、资金可用于硬件设备建设,加上学院的校企合作已经初具规模,并建立了多样化的经费筹措机制,这就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经费上的保障。而且,基地建设经费使用将纳入示范性建设工程的经费保障体系,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学院制定的建设项目管理规定、建设项目监督审查制度、建设项目奖惩条例等文件规定进行审批、使用。 3.申请者和项目组成员所承担的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情况申请者情况介绍:丁金昌,教授,男,1962年8月4日出生,浙江乐清人。现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全国高师高专有机化学研究会理事长,浙江省化学会理事,浙江省第二届教学工作督查组成员,温州市第二届人民政府兼职督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大庆石油学院兼职硕士研究生指导师,温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温州市突出贡献科技人才,温州市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获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情况:地方性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及含氟-咔啉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研究、手性氨基膦酸的合成、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微波技术在有机合成中应用、波谱常数在研究有机反应性能中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