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自然环境状况.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23683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8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江自然环境状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湘江自然环境状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湘江自然环境状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湘江自然环境状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湘江自然环境状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江自然环境状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江自然环境状况.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然环境现状地理位置湘江流域位于北纬243129,东经11030114之间,地处长岭之南,南岭之北,东以幕阜山脉,罗霄山脉与鄱阳湖水系分界,西隔衡山山脉与资水毗邻,南自江华以湘、珠分水岭与广西相接,北边尾闾区滨临洞庭湖。流域面积为94660km2,其中湖南为85383km2,占总面积的90.2%,广西占9.8%,湘水流域面积占全省的40.3%,涉及长沙、湘潭、株洲、衡阳的全部、郴州、永州的大部分娄底的小部分及邵阳、岳阳的小部分。地质地貌1.1.1.1 地形地貌流域区内地形特点为西南高北东低,东安至洞庭湖入口河流落差95m,其中东安至永州萍岛为湘江上游段,属中低山地貌,两岸峰险山峻、谷深林密,山

2、头标高5001500m,河道顺直,一般为V型河谷,河谷宽110140m,河床坡降0.900.45,两岸零星发育I至级堆积或侵蚀基座阶地;萍岛至衡阳为中游河段,两岸为低山丘陵地貌,山头标高100500m,河谷开阔,谷宽250600m,河床坡降0.290.18,两岸阶地发育不对称。衡阳至洞庭湖入口为下游河段,两岸地形为丘陵平原河道蜿蜓曲折,河谷宽阔,谷宽5001000m,河床坡降0.0830.045,两岸阶地发育,地形平坦,呈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1.1.1.2 地质结构a)地层岩性湘江两岸分布的主要地层岩性为:元古界前震旦系冷家溪群、板溪群变质岩;泥盆、石炭、二迭、三迭、侏罗系的灰岩、砂页岩、煤层

3、;白垩下第三系红色岩层及第四系河流冲积层等。湘江地层分布规律是,在祁东县归阳以上大体为泥盆、石炭、二迭、三迭、侏罗系的灰岩、砂页岩、煤层;归阳以下进入衡阳、株洲、湘潭红色盆地,河谷主要地层岩性是白垩下第三系红色岩层及第四系河流冲积层,其中也有元古界及前震旦系冷家溪群、板溪群变质岩等地层零星出露。b)地质构造湘江流域处于江南地轴的南缘,属华南上隆剥蚀中低丘陵及洞庭湖凹陷盆地。流域限于次级区域性构造紫荆山衡阳株洲连云山、临武郴县永兴邓阜仙、铜官公田三大华夏系多期活动性断层带之间。湘江上游处于祁阳弧南翼及其反射弧部位,下游段位于北东北北东方向的衡阳、株洲、湘潭红色盆地之中。根据各种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

4、和展布特征,流域内大致可分为四个主要构造体系,即东西向构造、弧形构造、华夏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尤其是祁阳弧南翼及其反射弧、华夏及新华夏构造体系十分清晰注目,是控制本区的主要构架,影响着本区岩性的分布及断裂发育规律,对流域地形地貌形态,水系分布和发育方向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湘江干流湘阴岳阳一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m/s2,所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七级;长沙湘潭一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m/s2,所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六级;其他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m/s2以下。水文1.1.1.3 水系特征湘江流域水系发育,支流众多,在我省境内

5、的大小河流(河长大于5km)共有2157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0km2的支流共3条,流域面积在100010000km2的支流共14条。干流两岸呈不对称羽毛形态,其中右岸面积67816km2,占总流域面积的71.2%,流域面积超过10000km2的三大支流潇水、耒水和米水均分布在右岸;左岸流域面积为27344km2,只占总流域面积的28.8%,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主要支流有7条分布在左岸,其中涟水为最大,集雨面积为7155km2。湘江在永州萍岛以上河段为上游,长252km。灵渠以上山势陡峻,其它河段呈中低山地貌,河谷一般呈V型,河宽110140m,平均比降0.61。河床多岩石,滩多

6、流急,流量及水位变幅较大,具有山区河流的特性,其间汇入的较大支流有灌河、紫溪河、石期河等。永州萍岛至衡阳河段为中游,长278km,河宽250600m,平均比降0.13。河床多为卵石、礁石,滩多水浅,具有丘陵地区河流的特性,其间汇入的较大支流有潇水、舂陵水、芦洪江(应水)、祁水、白水、归阳河、宜水、粟水等。衡阳至濠河口河段为下游,长326km。沿河多冲积平原和低矮丘陵,河谷开阔,河道蜿蜒曲折,河宽5001000m,平均比降0.05。河床多砂砾,间有部分礁石,浅滩较多,流量大,水流平缓,具有平原河流的特性,期间汇入的较大支流有耒水、蒸水、洣水、涟水、靳江、浏阳河、捞刀河、汨罗江、新墙河等。湘江流域

7、干流及主要支流基本情况见表 21。表 21 湘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基本情况表1.1.1.4 径流湘江径流主要来源于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匀,3月7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6.6%,其中5月最大,占全年的17.3%;8月翌年2月径流量占全年的33.4%,其中1月最小,仅占全年的3.3%。湘江枯水径流一年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是10月至翌年2月的冬季枯水,这5个月的平均径流只占年径流量的21.2%,如湘潭站历年实测最小流量为100m3/s(1996年10月6日)。第二次是夏季内历年短暂的枯水。湘江主要水文站的年、月平均径流详见表22。表22 湘江主要水文站年、月平均径流表1.1.1.5 水位及流量根据湘江老埠头、归

8、阳、衡阳、衡山、株洲、湘潭、长沙等7个主要水文站资料的统计分析,湘江水位及流量有如下变化规律:a)洪枯水位变化较大,变幅达11.617.3m,衡阳最大,衡阳以下依次递减。具体情况见表23。表23 湘江中下游各水文站水位变幅统计 单位:mb)衡阳以下流域面积急剧增大,多年平均流量也成倍增加。衡阳以下大水年下游各地的相应洪峰流量变幅不大,具体见表24。表24 湘江水文站流量特征变化表 单位:m3/sc)湘潭以下河段79月受洞庭湖洪水顶托,水位有所抬高。洞庭湖水位越高,顶托的影响越大,这种影响在湘江下游流量较小时,非常明显,随着湘江下游流量的加大,洞庭湖顶托影响逐渐减弱。以湘阴站水位为参数分析长沙、

9、湘潭两站的水位,具体情况见表25和表26。表25 湘江下游流量350m3/s时,长沙、湘潭两站顶托统计表表26湘阴站水位30.0m时,长沙、湘潭两站顶托统计表1.1.1.6 泥沙湘江泥沙主要来自降水(尤其是暴雨)对表土的侵蚀,汛期河流含沙量最大,且含沙量、侵蚀模数、水沙比自上而下不断增大。水土流失现象也从上而下逐渐加剧。湘江多年平均侵蚀模数在100600t/km2之间。根据老埠头、衡阳、湘潭三站的实测资料分析,老埠头站至衡阳站区间来水的含沙量,比老埠头站以上来水的含沙量大92%,衡阳站至湘潭站区间来水的含沙量又比衡阳以上大51%,也比老埠头站至衡阳区间大18%。湘江老埠头、衡阳、湘潭三站有关泥

10、沙特征值统计见表27,衡阳、湘潭两站多年平均悬移质级配情况见表28。表27 湘江老埠头、衡阳、湘潭三站实测悬移质泥沙统计表表28 衡阳、湘潭多年平均悬移质颗粒级配成果表1.1.1.7 洪水湘江流域面积大,雨量丰沛,河网密布,水系成树枝状,呈南北向分布,干流中下游洪水过程多为肥胖单峰型。湘江流域的洪水主要由气旋雨形成,洪水时空变化特性与暴雨特性一致,每年4-9月为汛期,年最大洪水多发生于每年48月,其中5、6两月出现次数最多。次洪历时10天左右。湘江流干流、支流控制站设计洪峰流量与城市防洪设计水位情况详见表 29、表 210、表 211。表 29 湘江干流水文站设计洪峰流量表(m3/s)表 21

11、0 湘江支流水文站设计洪峰流量表(m3/s)表 211 湘江干流城市洪水位表 单位:m气候湘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丰沛,年内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之间,夏热冬冷,暑热期长,形成了流域内高温多湿的气候特征。因受季风影响,全年多北或东北风,平均风速1.92.8m/s,由北向南逐渐减弱。7月8月受太平洋高气压影响,盛吹南风,平均风速3.55.4m/s。流域年均气温1618,7月9月气温最高,平均2429,极端最高气温43.6,极端最低气温-12。湘江流域年均降水量13001500mm,年内降水时间分配不均,降雨多集中在4月6月,占全年的40%45%;7月至9月干旱少雨,降水量约占年降雨

12、量的18%;1月2月最少,仅占全年的8%;地域分配不均,沿湘江的降雨量,南北多、中部少,上游广西全州、兴安一带,是湘江的暴雨区之一,雨量较多,中游衡阳盆地降水较少,下游长沙又比中游略高;年际分配不均,一般雨量的变差为23倍,如湘潭1953年雨量2081mm,是1963年雨量1029.4mm的2.02倍;株洲1954年雨量1912.6mm,是1963年雨量932.6mm的2.05倍。土壤湘江流域地质复杂的岩石在活跃的地球化学和生物循环过程中,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下,形成了以红壤、黄壤为主的多种土壤类型。属于地带性土壤的类型主要有三大类,即红壤、山地黄壤、山地灌丝草甸土。属于非地带性土壤的类型主要有四大类,即石灰土(包括黑色、黄色、棕色、红色等亚类)、紫色土(含石灰性、中性、酸性等亚类)、潮土和水稻土(分淹育性、潴育性、渗育性、潜育性等)。由于红壤、山地黄壤为湖南土壤的主要类型,而红壤酸性强,pH值达4.56.0,山地黄壤也是酸性或强酸性,且分布较广。因此,湘江流域土壤酸化现象较为普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