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某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23687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11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某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湖南某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湖南某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湖南某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湖南某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某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某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docx(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湖南省石门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2008-2015年)zzsjc.doc湖南石门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2008-2015年)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湖南省石门县发展改革物价局二00八年二月目 录第一章 项目提要1.1 项目名称1.2 项目主管部门1.3 规划依据1.4 规划期1.5 项目规划范围1.6 规划主要建设内容1.7 总投资规模1.8 规划技术线路第二章 退耕还林区域基本情况42.1 人口、资源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42.2 退耕还林区域自然条件42.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62.4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72.5 石门县退耕农户生计情况9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

2、123.1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123.2 规划期和规划范围123.3 规划目标和任务13第四章 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164.1 现状与存在问题164.2 基本思路204.3 规划目标和内容214.4 项目实施重点234.5 投资估算234.6 实施效果分析254.7 管理措施26第五章农村能源建设规划285.1 现状与存在的问题285.2 基本思路295.3 规划目标和内容305.4 项目实施重点305.5 投资估算305.6 实施效果分析315.7 管理措施32第六章 生态移民规划336.1 生态移民区基本情况336.2 基本思路336.3 规划目标和内容346.4 项目实重点356.5 投资

3、估算356.6 项目实施效果分析366.7 项目管理措施37第七章 后续产业发展规划397.1 后续产业发展现状397.2 基本思路397.3 规划目标和内容407.4 项目实施重点427.5 投资估算437.6 实施效果分析457.7 管理措施47第八章补植补造规划498.1 基本情况498.2 建设规划原则508.3 规划内容508.4 项目实施重点528.5 投资估算538.6 项目实施效果分析538.7 项目实施管理措施54第九章投资估算规模与资金筹措559.1 项目总投资估算规模559.2 资金筹措58第十章 实施效果总体评价5910.1 经济效益分析5910.2 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

4、分析6010.3 环境效益分析61第十一章 实施进度计划及分年度投资计划6311.1 实施进度计划6311.2 分年度投资计划66第十二章 实施的保障措施6812.1 组织机构6812.2 规章制度建设6912.3 配套资金落实措施6912.4 监督保障措施6912.5 制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经费安排方案70 第一章 项目提要1.1 项目名称湖南省石门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1.2 项目主管部门石门县发展改革物价局1.3 规划依据(1)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2007年8月9日);(2)关于落实国务院25号文件精神的工作方案(省发改委2007年8月31日);(3

5、)关于编制和申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的通知(省发改委、财政厅、林业厅湘发改赈2007824号);(4)关于印发的通知(省发改委、财政厅、林业厅湘发改赈2007960号);(5) 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家五部委发改农经20073636号)(6)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湖南省人民政府 2006年1月);(7)湖南省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项目暂行管理办法(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 2001年);(8)石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石门县人民政府 2005年12月);(9)石门县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4 规划期规划期200

6、8-2015年,2006年为规划基准年。1.5 项目规划范围全县辖23个乡(镇、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规划覆盖石门县21个乡(镇、场),即蒙泉、夹山、楚江、新关、皂市、维新、太平、磨市、壶瓶山、南北10个镇,白云、新铺、三圣、子良、雁池、所街、罗坪7个乡,以及大同山、白云山、洛浦寺林场和东山峰管理区。1.6 规划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总体规划围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这一核心,着眼于解决退耕户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两大问题。规划内容有:基本口粮田规划、农村能源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后续产业规划、补植补造规划。通过项目的实施,使退耕还林成果真正得到巩固,使退耕户能增产、增收、致富。1.7 总投资规模 项目

7、总投资14032.2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386.48万元,占总投资的45.51%,地方配套7645.76万元,占总投资的54.49%。1.8 规划技术线路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中强调:“为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中央财政安排一定规模资金,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为了实现上述所要求的目标,必需制订切实可行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工作按照以下技术路线进行。第一,做好专项规划前期准备工作。成立专项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布置专项规划任务,组织规划人员,进行专项规划技术培训。第二,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深入退耕还林区调研,以村、组为单位进行

8、,调查清楚退耕区和退耕户的经济生活现状、资源状况、存在问题,广泛征求退耕户及其基层组织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意见。查清楚地方经济生活发展状况,分析退耕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第三,实事求是地确定专项规划发展目标。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资源状况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规划目标。第四,分析、确定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优先解决突出的重点问题。退耕户当前的重点问题是基本口粮田建设,其次是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展后续产业和补植补造。第五,对各类规划项目进行投资估算,并落实资金来源。第六,编制项目实施计划和年度资金计划。第七,分析项目投资效果,论证目标实现的程度。第八,提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第九,编制专项规

9、划报告,上报审批。第二章 退耕还林区域基本情况 2.1 人口、资源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2.1.1 行政区划及人口全县辖23个乡(镇、场),退耕还林项目规划覆盖石门县22个乡(镇、场),即蒙泉、易家渡、夹山、楚江、新关、皂市、维新、太平、磨市、壶瓶山、南北10个镇,白云、新铺、三圣、子良、雁池、所街、罗坪7个乡,以及大同山、白云山、洛浦寺3林场和一个东山峰管理区。2006年石门县共有人口688196人,其中城镇人口101229人,占总人口的14.7%,农业人口586967人,占总人口的85.3%。总户数235648户,其中农业户172823户,人口密度173人平方公里。2.2 退耕还林区域自然条件

10、2.2.1 地理位置石门县位于湖南省北部边陲,地处武陵山脉北端,居澧水中上游。西、北部与湖北省鹤峰、五峰俩县毗邻;东接澧县;南临桑植、慈利、桃源。介于东经11029-11133和北纬2916-3008之间。东西宽101.6公里,南北长94.7公里,全县总面积3970.2平方公里。2.2.2 地质地貌该县地质地貌复杂,主要因早古生代志留纪未期的加里东运动,地壳猛烈震荡,地层发生强烈挤压与褶皱,形成了壶瓶山脉向上隆起带。震旦系、寒武系与奥陶系三个地质时代形成的地层分布于澧水两岸。三迭纪后、印支运动,形成的地层集中分布在澧水北面。印支运动后,全县地壳普遍上升,结束了海相沉积历史。在晚三迭纪沉积了滨海

11、、沼泽相的碎屑沉积物。在侏罗纪沉积了陆相沉积物。燕山运动后,在凹陷区形成陆相盆地,沉积了白垩纪红色陆相的粉砂质及钙质沉积物。白垩纪后的地壳变动,各项构造均有活动表现,但己基本奠定了石门现代地貌的基础。复杂的地质结构蕴藏了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县内已发现的矿产有石膏、煤矿、煤矸石、石灰岩矿等。全县位于武陵山脉北麓,居澧水中上游。地处武陵山脉向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递降,西北部地势较高,境内最高峰海拔壶瓶山2098米,最低海拔在易家渡镇柳笼村澧水河边仅42.5米。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西北部高山峻岭,峰峦叠嶂,沟壑深间;中部地形破碎,山谷相间,溪河密度,岩石露裸,岩溶发育,东

12、南部地表起伏平缓,溪谷、丘陵相间分部。 2.2.3 气候条件石门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因地势高差悬殊,气侯地域差异明显,小气侯类型多样。年均气温16.7,一月最冷,平均气温4.1,七月最热,平均气温29.6,极端最低气温-13,极端最高气温40.9,温度大于10以上的积温5281.7,气侯的水平分布规律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垂直分布规律是海拔每上升100米平均温度递减0.49。年均降水量1364.8-2215.8mm,山区多于丘陵,南坡多于北坡,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2.5%,年均相对湿度79%。年均日照总时数1587.7小时,太阳辐射量每平方厘米1015

13、.67千卡。无霜期281天。2.2.4成土母质母岩 石门县土壤成土母质母岩主要有板页岩、石灰岩、砾岩、第四纪红土、近代河流冲(沉)积物、紫色砂页岩等。其中:板页岩占48.5%,石灰岩占37.1%,板页岩、石灰岩占总面积的85.6%。地壤共有8个土类、16个亚类、51个土属、114个土种。土壤垂直分布规律是:海拔800米以下为红壤分布区,其中海拔500米以下为红壤亚类,550-800米为黄红壤亚类。海拔800-1400米为山地黄壤,海拔1400-1900米山地黄棕壤,海拔19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全县山地土壤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养分含量丰富,酸碱度较为适中,适宜于林木生长。2.2.5 水资源现

14、状石门县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纵横全境的河流有236条,均属澧水水系。主要河流有澧水、渫水、沱水,道水、涔水等7条,全县兴修水利设施29408处,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7座,小型水库47座,小型水库186座,正常总库容量13.31亿立方米。全县共有水塘20832口,其中骨干塘6735口。建固定式溪河坝1207座,蓄引水总量1.1亿立方米。全县地表水丰富,落差大,水能蕴藏量丰富。2.2.6动植物资源境内植物种类繁多,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华中植物区系中保存最好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共有植被107科、324属、1075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级植物有珙桐、光叶珙桐、伯乐树、南方红豆杉银杏等5种

15、;国家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水青岗、蓖子三尖杉、白豆杉、花榈木、楠木、厚朴、闽楠、观光木、榉木等10种。境内保存名木古树153株。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木林等。动物资源,己知有陆生脊椎动物4纲26目74科272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金钱豹、金雕等3种;级保护动物有黑熊、猕猴、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金猫、水獭、林麝、赤腹鹰、红腹锦鸡、大鲵等12种。2.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69.32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2.1573亿元,第二产业22.4522亿元,第三产业24.7155亿元。财政总收入3.66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

16、入3458元。“十一五”时期,石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地方生产总值将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达到16666元,并按照“农业由低到高(水平)、工业由弱到强、三产业由慢到快”的发展思路,到201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到23:41:36。财政总收入达到4亿元,社会固定投资累计投资120亿元,城镇化水平达到35%,社会消费品总额3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1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6.0以内。城镇从业人员医疗保

17、障覆盖率达85%,城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明显改善,人民健康水平、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电话普及率达到50%,电视覆益率达到90%。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预期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以上,森林蓄积量稳步提高。城镇天燃气普及率达到9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30%,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防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2.4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2.4.1 退耕还林工程任务完成情况石门县2002年被确定为退耕还林县以来,到2006年,国家下达石

18、门县退耕还林任务16.9万亩,实际完成16.9万亩,其中退耕地8.5万亩,荒山6.3万亩,封山育林2.1万亩,。共发展生态林15.1541万亩,经济林1.0994万亩,还草0.6465万亩。涉及全县21个乡(镇、场),403个行政村,36884户农户,110652人。经市检查、省复查、国家核查,工程任务完成率、面积核实率、质量合格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2.4.2 国家资金到位情况退耕还林国家投入石门县总资金为8712.0万元,其中种苗资金845.0万元,现金补贴684.0万元,粮食补贴折现金7183.0万元。资金情况详见表2-1石门县完成退耕还林面积及获得资金情况表表2-1 单位:万亩、万元

19、年度退耕还林面积其中退耕地种苗资金现金补贴粮食折现金20027.53.7375.074.0777.020030.650.65275.0144.01512.020044.852.8545.0152.01596.020050.900.40150.0157.01649.020063.000.90157.01649.0合计16.908.50845.0684.07183.02.4.3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分析1、经济效益;生态林正处于生长阶段,经济效益还没体现,经济林进入初果期,经济效益初见成效。2、生态效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主要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坡度在15度到25度坡耕地。通过植树造林,当郁闭成林

20、后,8.5万亩退耕地,每年可多蓄水170万立方米、减少水土流失43万吨,吸收二氧化碳5669吨,放出氧气4165吨。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3、本项目实施充分利用了社会的富余劳力,有利于社会秩序长治久安。发展林果业,可扩大市场需求,活跃市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农民可以从事林业、副业和多种经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2.4.4 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20022006年退耕还林总面积16.9万亩,成活率在85%以下的面积有13290亩,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7.9%。其中,成活率4184%的面积13290亩。其原因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人蓄破坏,有部分农户把牛、羊放山上无人看管

21、,任其乱走,导致幼苗被踩。二是干旱,石门县石灰岩面积大,占总面积的37.1%,石灰岩地区地下溶洞多,水易往地下走,雨水不好的年份易发生干旱,造成苗木成活率低。2.5 石门县退耕农户生计情况2.5.1 退耕地农户基本情况石门县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6.9万亩,涉及全县22个乡镇,403个村,36884户退耕农户、110652人。2005年,退耕农户人均占有耕地0.9亩,人均占有基本口粮田0.6亩,人均粮食产量533公斤,人均收入2603元(其中,退耕补助197元、种植收入637元,养殖收入480元,劳务收入1122元,其他收入167元)。退耕还林农户人均收入明显增加。2.5.2 退耕农户生计存在的问

22、题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出台前,石门县退耕还林补助到期停止后,退耕农户当前生计与长远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大部分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田有保障,补助停止后生计不成问题,只是收入在短期内有所减少,涉及退耕农户34657户、100866人,占退耕还林农户总数的93.96%.二是小部分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田不足,人均粮食210公斤,缺乏发展条件,按现行政策停止补助后生计还存在问题,涉及退耕农民2227户、9786人,占退耕还林农户总数的6.04%。(1) 基本口粮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全县耕地总面积617371亩。其中,稻田467725亩,全县适宜开发的坡耕地共有149646亩。其中,小于

23、25度的有89787亩,大于25度的有59859亩。基本口粮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稻田产量不高,还有部分面积不能实现旱涝保收。(2) 农村能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全县农业人口总数586976人,农户数172823户。广大退耕农户大部分生活在偏僻的山区,薪炭材是他们主要的生产生活能源。根据摸底调查,年消耗薪炭材相当于标准煤19.26万吨,耗煤14.23万吨标准煤,年耗沼汽相当于0.13万吨标准煤。解决好退耕户能源问题,减少薪柴消耗量,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3) 部分退耕农户目前生存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退耕农户生活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边缘等重要的生态区域,且交通极为不便;还

24、有部分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和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的地区,需要进行生态移民。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高度重视后续产业的规划,多发展一些短、平、快项目,见效要快,效益要好。并不断创新机制,优化模式,扶持龙头企业,多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具传统产业优势的生态经济型产业,实现生态增效、经济增收的目标。并按照“三个确保”(确保生态目标、确保群众生计、确保工程质量)和“三个结合”(与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攻坚相结合)的思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积极探索生态林草模式、林草牧模式、林竹纸模式以及林茶间种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采取公司加农户、工厂加基地等经营形式,大力扶持龙头

25、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在实施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大力开展生态旅游、木竹培育、养殖、经济林果等后续产业,较好地解决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之间的矛盾,既壮大了地方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提高了生态效益,增强了干部群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2.5.3 退耕农户参与规划的方式和过程在省、市、县发改委(局)和县林业局、农业局、水利局、财政局、国土局、农办、扶贫办、能源办、所在乡(镇)政府及专业规划设计院等门的指导配合下,以乡为单位,村为基础,充分动员退耕区退耕户,广泛参与规划编制工作。具体方法步骤是:通过电视、广播、标语、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 2

26、5号)和省发改委关于落实国务院25号文件精神的工作方案(2007年8月31日)文件精神。明确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性、目标和要求。开展基本情况调查,了解退耕户生活状况,掌握退耕户的需求,反映退耕户意愿。包括乡村基本情况,自然资源现状,社会经济状况、退耕还林管理和实施成效情况,退耕户退耕还林后的口粮田情况,如耕地口粮田保存面积、土地质量与肥力、排灌情况、防灾情况、粮食产量和自给率情况等。按照参与规划要求,在“民主基础上集中”的方式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座谈会、现场办公会,深入现场调研,了解退耕户当前和长远生计情况,分析当地实施退耕还林后粮食生产和群众口粮面临的突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主

27、要途径和方法,初步确定各个建设项目的地点、实施时间、工程投资规模,然后由政府部门和专业规划设计院组织技术人员论证,编制供讨论的规划方案。综合乡、村管理人员和村民的意见,县(市)政府与规划设计单位共同研讨,形成规划修改原则意见,明确项目建设性质、类别、地点、规模和投资额度。完成规划方案编写。由专业规划设计院根据调查资料和群众要求、政府意见编写完成规划方案,召开评审会议,进一步修定后上报。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3.1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3.1.1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

28、生产生活条件。石门县是茶叶、碰柑之乡,品牌早己驰名在外,是石门县的传统产业。在规划中要突出地方特色,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1.2规划原则1、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的原则。2、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3、坚持中央制定统一的基本政策与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相结合的原则。4、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立足资源,注重特色,讲求实效的原则。5、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追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6、坚持产业化发展与科技相结

29、合的原则。7、坚持与扶贫开发、以工代赈、西部开发以及农产品基地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相衔接。3.2 规划期和规划范围3.2.1 规划期 规划期为2008年2015年,共8年,2006年为规划基准年。3.2.2规划范围退耕还林区域分部广,涉及全县22个乡(镇、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规划覆盖石门县21个乡(镇、场),即蒙泉、夹山、楚江、新关、皂市、维新、太平、磨市、壶瓶山、南北10个镇,白云、新铺、三圣、子良、雁池、所街、罗坪7个乡,以及大同山、白云山、洛浦寺3林场和一个东山峰管理区。3.3 规划目标和任务3.3.1 规划目标一是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通

30、过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加强对生态环境恶劣地区退耕户的移民和后续产业开发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二是确保2002-2006年完成的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复耕现象发生。3.3.2规划任务1 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以项目区为基本单元,以现有配套排渍、灌溉、水利和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为基础,建设成高产稳产农田。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的目标。基本口粮田建设,用国家安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给予补助,每亩补助600元。2 农村能源建设规划大力推广

31、沼气池,不具备沼气池建设的地方,鼓励使用节煤灶、节柴灶或发展小水电,实行以电代柴。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农村沼气池建设为重点,加强节柴灶、节煤灶、太阳能灶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小水电。采取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建设资金,搞好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3 生态移民规划对居住在经济发展落后、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交通困难、基本生存条件不具备的退耕户,在其自愿迁移的情况下,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资金进行移民。并落实各项政策错施,做到移得出、稳得住、不回迁、能发展。石门县生态移民重点放在壶瓶山镇。4 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后续产业发展要以退耕户增收为目标,

32、结合扶贫开发,围绕当地传统产业,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特色鲜明的农(林) 产品基地。石门县现有经济林面积481555亩,其中茶叶62209亩,年产茶4242吨,柑桔228044亩,年产柑桔187424吨。茶叶、柑桔是石门县两大传统产业,在后续产业规划中要重点突出。现石门县还有低产林地和宜林地20.5万亩,土地资源大有潜力。规划项目中的新造林地,应选择在项目区内可退耕的坡耕地、宜林荒山荒地、荒洲荒滩及其它适宜集约经营的无林地。低改项目应选择立地条件较好、开发潜力大的毛竹低产林地。原则上应优先考虑退耕还林项目乡、村。主要规划项目包括(1)工业原料林建设: (2)茶叶新造、低改: (3)毛竹新造、低

33、改;(4)经济果木林建设(碰柑、密桔、沙田柚等);(5)特色蔬菜种植;(6)养殖业建设。6 补植补造发展规划补植补造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措施,在核实摸底的基础上,明确补植补造范围,对受自然灾害损坏的退耕还林地或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征占用的退耕还林地,给予重点安排。通过现场调查,成活率在85%以下的面积有13290亩,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7.9%。其中,成活率4184%的面积13290亩。对项目区内退耕还林工程中造林成活率在41-84%的小班进行补植。主要树种为马尾松、枫香、桤木、马挂木及其它阔叶树。从实际出发,在不破坏原有森林植被的前提下,通过补植、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使其尽快郁闭、成林

34、、成材,发挥其生态功能。第四章 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4.1 现状与存在问题4.1.1 现状(1)人口规模、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2006年末,石门县总人口688196人,235648户,全县所辖23个乡镇。共有农业人口586976人。全县耕地总面积617371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1.0亩。其中:基本农田467725亩,农业人口人均基本农田0.7亩,人均旱土0.3亩。200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332601吨,农业人口人均粮食产量566公斤。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共涉及22个乡(镇)、403个村、36844户、110652人,退耕区人均占有耕地0.9亩,人均占有基本口粮田0.6亩,人均粮食产量533公

35、斤。(2)水利灌溉条件境内有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7座,小型水库47座,小型水库186座,正常总库容量13.31亿立方米。全县共有水塘20832口,其中骨干塘6735口,建成固定式溪河坝1207座。电灌站14座,其中大型电灌站1座,小型13座。旱涝保收面积405600亩,占耕地面积的65.7%,农业人口人均旱涝保收农田0.6亩。水资源不平衡,山区水利设施和水资源缺乏,丘岗地由于水利设施密集水资源较丰富。(3)退耕还林工程中对耕地的保护情况全县的退耕还林工作严格坚持原则,不占用基本农田植树造林,坡度在25度左右但水源好的缓坡地不纳入退耕还林规划,基本上保证了不占用基本口粮田,不影响粮食生产。(4

36、)基本口粮田建设全县农业生产水平较高。解放后,大修农田水利设施,现普种杂交水稻,粮食产量较高,粮食亩产553公斤。近年来,石门在实施退耕还林的同时,坚持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通过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等系列建设工程,在低山、靠近水源的地方实施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并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严禁非农业基本建设占用粮田耕地,外出务工人员的撂荒耕地,集体收回代管,重新分配给有劳动力农户耕种,保证了基本农田耕种面积不至减少。为保护基本农田免受自然灾害,石门县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进行生态修复性综合治理,减少了水土流失,有效保护了耕地面积。4.1.2 存在问题石门县世代居住此地的农民,依托当地自然条件开展农业生产

37、,粮食以水稻和杂粮相结合。粮食供给局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生活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基本口粮田建设存在三类问题:一是历史造成的水土流失综合后遗症,二是退耕还林工程使耕种地减少,三是农业生产技术跟不上发展的步伐。(1)水土流失综合后遗症有待采取措施抓紧治理全县山区、丘陵区在上世纪50-80年代中期,为解决温保问题,开荒垦地种粮,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尤其是石灰岩地区,毁林开荒,破坏森林植被,引起的水土流失更为严重。长期的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土质变瘦,河流水库淤塞,水旱灾害频繁,成为影响全县农业发展和农民生计的主要问题。实施退耕还林和其它生态建设系列工程后,以及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的开展,

38、森林植被得到较快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逐渐好转,2006年全县森林覆盖率70.08%,比“八五”调杳的56.86%提高了13.2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2个百分点。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但目前还存在河流水库山塘淤塞、沟渠冲毁等诸多后遗症。(2)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产生的新问题亟待解决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后,造成退耕农户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收成降低,部分退耕农户口粮不足,当前和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历年完成坡耕地造林85000亩,其中营造经济林10994亩,营造生态林151541亩,按每亩产旱粮250公斤计算,全县实施退耕还林每年减少旱粮收成2.125万吨。全县退耕还

39、林工程共涉及36884户、110652人,实施该工程后,旱土面积减少85000亩。石门县退耕还林区还有2227户退耕户、9786人粮食还存在问题,人均粮食210公斤,人均缺粮40公斤。 “民以食为天”,只有解粮食问题才能杜绝复耕、复种现象的发生,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关健。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后,退耕区和退耕农户的粮食作物种植品种和粮食结构将面临调整,由原来的水稻、旱粮相结合转向主要依靠水稻生产,基本口粮田建设地位和作用显得更加突出。(3)部分口粮田质量较差现还有部分口粮田肥力不足,产量不高,收成不稳,雨水不好的年份易干旱,收成减少。 (4)自然灾害频繁,水利设施陈旧,农田灌溉条件有待改善石门县中南

40、部属低山丘陵区,石灰岩山地面积大。石灰岩地区地下溶洞多,地表水易潜流地下,部分耕地容易造成干旱。澧水两岸,易遭洪灾。解放后经过防洪抗灾、兴修水利设施,防洪抗旱能力有了极大的改善。(5)劳动力不足因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不足,耕地出现部分撂荒闲置,耕地利用率有待提高。4.1.3 对存在问题处理的主要意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目前和长远生计问题,必须要把退耕区的口粮田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保障退耕区农民的吃饭不出现问题,实现中央提出的“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指示精神。依法保护基本农田,扩大耕地的复种指数,切实解决退耕区农户当前和长远生计,确保粮食稳产高产。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法,依法

41、保护农村基本农田,严禁非法占用耕地搞基本建设,保持全县耕作面积稳定。通过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土地肥力等措施,努力提高基本口粮田利用率和产出能力。兴修水利,改善水源、修建排灌沟渠等基础配套设施,提高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在退耕区基本口粮田建设中,要把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条件纳入工程建设重点。石门县石灰岩地区,地表水易潜流地下,干旱是主要矛盾,通过修建引水渠、电排灌站等措施,解决缺水问题,同时实行科学管水、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效益,保证基本口粮田旱涝保修、稳产高产。对地下水位较高的冷浸田,修建排渍沟渠、降低地下水位,通过改造,把低产田变成高产稳产田。根据当地条件和生产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工程投资规模,

42、对退耕还林区域现有的部分小型水库、重要山塘和排灌沟渠、河坝、闸门等进行整修维护、除险加固,以增加水库山塘的蓄水量,增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基本口粮田的防旱抗旱能力,以达到高产稳产。改冬泡田为冬种田,有计划的实行水旱轮作;对酸性较大的口粮田,改革耕作制度及增施磷肥、钾肥、有机肥、石灰(每亩50kg)等措施,使低产田变成高产田。 改革耕作方式,加强土地复种,调整作物布局。全县退耕区按50%的稻稻肥,30%的稻稻油和20%的其它作物进行布局。提高旱粮种植技术,多种花生、大豆等作物,可增加土壤肥力。加强田间道路建设,为农业机械化作业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农田耕作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和病虫害防

43、治,充分发挥良种作用,积极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切实保护和努力恢复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2 基本思路围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这一核心,着眼于解决退耕户当前和长远生计问题。根据当前全县基本口粮田建设存在的上述问题和处理意见,要重点抓好稳定基本口粮田面积,对闲置、撂荒的稻田、旱土,集体收回代管,分给有劳力的农户耕种。提高耕地基础肥力和水肥资源利用率,加强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作物抗灾抗旱能力,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和省发改委关于落实

44、国务院25号文件精神的工作方案精神,以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为主要目标,配套建设排渍、灌溉和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力争用4年时间,实现石门县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确保退耕还林区域农户每年人均粮食拥有量不低于250公斤的目标。基本口粮田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1)立足退耕还林区域,以解决退耕农户当前和长远生计为目标;(2)从实际出发,结合退耕区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状况,从基本口粮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着手,解决目前最主要的问题;(3)集中国家投资、地方配套资金,优先解决缺粮少粮区域的退耕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突出重点,讲求实效;(4)深入调查研究,加强行业和部门协作,共同推进工程建设;

45、(5)基本口粮田建设要与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基本农田保护、标准粮田建设、农产品基地建设、水利工程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家园建设相结合。4.3 规划目标和内容4.3.1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建设项目区内有大量山塘、水库、河坝、排灌沟渠、电排等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年久失修,蓄水、引水、排水灌溉功能逐渐降低或完全丧失,部分农田缺水少水不具备耕作条件,有的成为撂荒地,对退耕区粮食生产带来影响。特别是20世纪50-80年代修建的水利设施,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后,都由农户个体经营管理,资金不足,长期缺乏维护和整修,部分沟、渠、堤坍塌,坝毁水竭,部分水库、山塘、拦河水坝、排灌沟渠因长期水土流失而严重淤塞,蓄水能力

46、逐年下降,难以有效发挥灌溉作用。提高农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成为重中之重。规划在2008-2011年,选择区位重要、灌溉面积较大、功能明显、易于恢复的山塘、水库、河坝、沟渠、电排等进行维护和整修。1、灌溉渠道建设。项目区现还有44771亩农田不能旱涝保收,规划在退耕还林区15个乡镇内修建灌溉渠道144.86公里,其中维修52公里。引用水库、山塘的水,或用电排抽水,解决水源缺乏难题。2、排渍沟渠建设。现全县低产田还有17354亩,主要是地下水位高的冷浸田,需修建排水沟,规划在退耕还林区5个乡镇内修建38.5公里的排渍沟,疏流引水,降低地下水位。3、整修山塘。项目区现有469个山塘存不同程度的问题,由于缺乏资金,年久失修,蓄水、灌溉能力下降,有的几乎完全丧失其功能。规划对退耕还林区14个乡镇的469个山塘进行重点维护整修,以加固、排险、堵漏为主。4、水坝维修。筑坝蓄水、引流,在丘陵区效果很好,规划对11个退耕还林乡镇的22544立方米的河堤坝进行重点维修,以加固堤坝、清除坝内淤积物,堵漏、扩容。5、电灌站建设。规划对7个退耕还林乡镇新建或维修电灌站161个,其中对14座具有重要农田灌溉功用的电灌站进行改造或维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