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Protection).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24084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5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Protection).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Protection).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Protection).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Protection).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Protection).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Protection).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Protection).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讲义刘守江第一节课一、环境教育纪念日世界环境纪念日,既“环境 教育纪念日”,是环境宣传教育的好时机。1 .世界水日 (3月22日) 2 .世界气象日 (3月23日) 3 .世界卫生日 (4月7日) 4 .世界地球日 (4月22日) 5 .世界电讯日 (5月17日) 6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5月23日) 7 .世界环境日 (6月5日) 8 .世界人口日 (7月11日) 9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9月16日) 10.世界旅游日 (9月27日) 11.世界粮食日 (10月16日) 12.中国植树日 (3月12日) 13.中国土地日 (6月

2、25日)二、环境信息获取环境类著作环境类期刊环境类报纸环境网站 中国环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地球纵观:http:/www.earthview.org/UNEP:http:/www.unep.org西华师大精品课程:或http:/210.41.192.21/jpkc/hjbh/index.htm三、环境保护学习要求 掌握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当前社会中有关环境的热点问题。 掌握环境科学常用专业术语的含义及其英文形式,能阅读和翻译较简单的环境类英文资料。 认真完成作业(包括阅读指定书目、论文写作、翻译、测试等)。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参观、宣传、调查、收听收看环

3、境类节目)环境新闻播报 每次时间为3-5分钟,播报几条比较重要的国内外环境要闻。 必须是最近半月内发生的,且其它同学未播报过的。注明来源或出处。 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决定发言人。 计入平时考勤。示 例: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即将在联合国生效,并成为国际法。 四、学唱环保歌曲:地球,你好吗?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第一部分环 境1、什么是环境?surrounding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哲学上定义: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上的定义“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

4、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主体是人类,客体是人类周边的事物。3、人类的环境(不同于自然环境)依照客体的差异来分(a)物质环境(b)精神环境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的改造而形成的。4、环境的类型(1)、按主体差异分human environment人类环境biological environment生物环境(2)、按规模来分settlement environment(聚落环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地理或

5、地球环境)geological environment (地质环境)astronomical environment (宇宙环境)A、聚落环境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它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和与它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需要,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环境。如中国西南地区的竹楼、内蒙古草原的蒙古包、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机关大院以及大专院校等。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院落环境及其各功能单元的现代化程度相差甚远,并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区特征。村落环境则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以及从事农

6、、林、牧、渔业的种类、规模大小、现代化程度不同,因而村落环境无论从结构上、形态上、规模上,还是从功能上看,其类型都极多。最普遍的有所谓农村、渔村、山村。城市环境则是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大,越来越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且由于人口的高度集中(目前全世界40%的人口集中在不到1%的陆地上),致使城市中人与环境的矛盾异常尖锐,成了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沿阵地。B、地理环境最早由法国地理学家E.列克留于1786年提出,其含义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的总体。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

7、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锋带。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这一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和住行。然而当今的地理环境概念又有所发展,它是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统一体。人文地理环境是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地域组合,包括人口、民族、聚落、政治、社团、经济、交通、军事、社会行为等。它们在地球表面构成的圈层,称为人文圈、或称为社会圈、智慧圈、技术圈。无疑,自然地理环境是自然地理物质发展的产物,人文

8、地理环境是人类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文化和生产活动的结果。因此,从大的范围来说,地理环境,特别是自然地理环境是环境科学的重点研究对象。 C、地质环境简单地说,它是指地理环境中除生物圈以外的其余部分。它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矿物资源。D、宇宙环境“宇”即上下四方,“宙”乃古往今来,宇宙即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目前人类能够观察到的空间范围已达100多亿光年的距离。环境科学中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又称星际环境。不过,此处所指宇宙环境,仅限于人类进入空间活动的年代以后,人和飞行器(人造卫星、探测器、航天飞机等)在太阳系内飞行触及到的环境。人类进入空间活动的历史,仅有几十年:1957年人造卫星上天

9、;1961年发射载人卫星;1962年金星探测器进入轨道;1966年飞行器在月球软着陆,1969年太空人登月,1972年飞行器在金星软着陆,1975年带生物的飞行器在火星软着陆,1977年飞行器飞过木星上空,1979年飞过土星,现已离开太阳系。宇宙环境由广漠的空间和存在于其中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组成,几近真空。各星球周围的大气状况及温度差别极大。金星、木星大气层浓密,金星气压为地球大气压的90倍,但缺氧而富CO2、H2、He、CH4和NH3;而水星则大气稀薄,其气压比地球低12个数量级。至于温度,水星白天4270C,夜间降为1730C;金星则4654850C。总之,对人类的生存而言,环境条件极

10、为恶劣。人类要征服宇宙,这都是不容忽视的环境条件。 (3)、环境的类型按性质分natural environment(自然环境)artificial environment(人工环境或社会环境)5、环境的特征(1)、环境的经济特征(了解)3个方面:v 稀缺性Scarcity:稀少缺乏,有限性v 公共性Public 公共物品 public goods 私人物品 private goodsv 外部性Externality:外部经济性外部不经济性(2)、自然环境多样性物质多样性形态多样性功能多样性(3)、环境的功能(Functions) 提供资源To supply resources 消纳废物 To

11、 eliminate waste materials 美学价值 Appreciation and spiritual comfort 生命支持系统 Life-supporting system6、环境要素 Environmental element(1)、定义(definition)构成环境整体(系统)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2)、环境要素的特征q 最小限制律q 等值性q 整体大于个体和q 演化秩序性最差(小)限制律这是针对环境质量而言的。它由德国化学家J.V.李比希于18

12、04年首先提出,20世纪初英国科学家布来克曼将其发展而趋于完善。该定律指出:“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这就是说,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要素中处于最低状态的那个要素,不能用其余的处于优良状态的环境要素去代替,去弥补。因此,在改造自然和改进环境质量时,必须对环境诸要素的优劣状态进行数值分类,循着由差到优的顺序,依次改造每个要素,使之均衡地达到最佳状态。等值(质)性此即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本身在规模或数量上如何的不相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异。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或者说环境的整体

13、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即一处环境的性质,不等于组成该环境各个要素性质之和,而是比这种和丰富得多,复杂得多。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即从演化的意义上看,某些要素蕴育着其他要素。岩石圈的形成为大气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岩石圈和大气圈的存在,又为水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又蕴育了生物圈。环境要素之所以发生演变,其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能和太阳辐射能。 7、环境结构 Environmental structure(1)定义环境结构,就

14、是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称为环境结构。总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个独立组成部分在空间上的配置。是描述总体环境的有序性和基本格局的宏观概念。通俗地说,环境结构表示环境要素是怎样结合在一个整体的。环境的内部结构和相互作用直接制约着环境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功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各自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特点。(2)、环境结构的特征q 圈层性环境要素可分出几个圈层q 地带性不同地带之间的过度是渐变的q 节律性环境要素在时间上表现出周期性q 等级性在有机界的组成中,依照取食关系,在生物群落的结构中具有阶梯状的等级性。如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15、该有机物又被草食动物利用,又被肉食动物利用等。形成一条有序的食物链结构。q 稳定性和变异性环境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永久的变异性和有限的调节能力。8、 环境系统Environmental system(1)、定义definition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或环境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2)、环境系统的特征6个方面:特征之1:整体性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个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或破坏,总会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和危害。所以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其保护,从整体上看是没有地区界线、省界和国界。 特征之2:有限性环境系

16、统的有限性表现在多方面:这不仅是指地球在宇宙中独一无二,而且其空间也有限,有人称其为“弱小的地球”。这也同时意味着人类环境的稳定性有限,资源有限,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有限,或对污染物质的自净能力有限。下面以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或自净力为例,加以说明。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的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称为环境本底值。环境对于进入其内部的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和同化、异化的能力。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称为环境容量。环境容量的大小,与其组成成分和结构,污染物的数量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任何污染物对特定的环境及

17、其功能要求,都有其确定的环境容量。由于环境的时、空、量、序的变化,导致物质和能量的不同分布和组合,使环境容量发生变化,其变化幅度的大小,表现出环境的可塑性和适应性。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环境达到自然净化的目的。环境的这种作用,称为环境自净。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的量,超越环境容量或环境自净能力时,就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出现环境污染。这正说明存在环境有限性的特征。特征之3:不可逆性人类的环境系统在其运转过程中,存在两个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后一过程是可逆的,但前一过程不可逆,因此根据热力学理论,整

18、个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利用物质循环规律,可以实现局部的恢复,但不能彻底回到原来的状态。特征之4:隐显性除了事故性的污染与破坏(如森林大火,农药厂事故等可直观其后果外),日常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对人们的影响,其后果的显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如日本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需要经过20年时间才显现出来;又如DDT农药,虽然已经停止使用,但已进入生物圈和人体中的DDT,还得再经过几十年才能从生物体中稳底排除出去。 特征之5:持续反应性事实告诉人们,环境污染不但影响当代人的健康,而且还会造成世世代代的遗传隐患。目前中国每年出生有缺陷婴儿300万,其中残疾婴儿约30万,这不可能

19、与环境污染丝毫无关,历史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至今仍给炎黄子带来无尽的水旱灾害。以上事例都说明,环境对其遭受的污染和破坏,具有持续反应特性。 特征之6:灾害放大性实践证明,某方面不引人注目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经过环境的作用以后,其危害性或灾害性,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会明显放大。如上游小片林地的毁坏,可能造成下游地区的水、旱、虫灾害;燃烧释放出来的SO2、CO2等气体,不仅造成局部地区空气污染,还可能造成酸沉降,毁坏大片城市和农田。又如,由于大量生产和使用氟氯烃化合物,破坏了大气臭氧层,结果不仅使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加,而且太阳光中能量较高的紫外线杀死地球上的浮游生物和幼小生物,断了大量食物链的始

20、端,以致有可能毁掉整个生物圈。以上例子足以说明,环境对危害或灾害的放大作用是何等强大。9、自然环境(1)、地球上的生物五界:原核生物,真核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动物。地球上的生物已知140万种,其中: 昆虫75万种,脊椎动物4.1万种,高等植物25万种。(2)、自然环境的功能。事物的功能由事物本身的特性以及人类的需求决定。(3)、自然环境多样性物质多样,形态多样,功能多样 物质多样性 生命物质、非生命物质 形态多样性 高山、丘陵、平原、高原、盆地, 江、河、湖、海 过程多样性 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态过程 迁移、分散、富集、转化、降解、循环 功能多样性 生态功能、资源功能、消纳功能

21、10、人类的需求和创造(1)、人的需求包括物质的需求,精神的需求需求因人而异,是一个不断发展、没有尽头的无穷集合。(2)、人类的创造创造本身的多样性,创造结果的多样性人类创造的结果,地球上出现了大量人工创造的事物:A、人工环境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工环境各具特色B、技术技术创造来自于实践经验和对自然科学的认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技术日新月异C 、其它精神文化,经济(3)、人类需求和创造的多样性需求主体多样,需求客体多样创造本身多样,创造结果多样需求和创造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各种需求,人类创造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具有多样性,形成各种产业、产业链、产业群以及产业网。11、人和环境的相

22、互作用(1)、相互作用的空间界面城市、乡村、陆海空水、空气、土壤、生物各个领域(2)、相互作用的方式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废物排放,城市建设(3)、相互作用的过程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态过程(4)、相互作用的效应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效应数不胜数。有物质的,能量的;有急性的,长期的.(5)、相互作用的效应举例:A、战争B、生物效应目前环境科学的多数分支学科正在解读各种各样的环境效应,以及其背后的规律。小结:环境多样性的作用是,提供选择,产生竞争,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保障和促进和谐。第一章第二部分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环境科学核心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提高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1

23、、五大环境问题 人与环境和谐(1)、自然灾害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水文灾害,生物灾害。(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土壤次生盐碱化,森林锐减,草场退化、土地退化,湖泊的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3)、资源耗竭矿产资源危机,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紧缺,土壤资源的退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4)、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污染,生物污染,物理环境污染。(5)、人口剧增人口剧增的结果使得上面的五大问题都被大大地放大了。2、目前困扰中国环境的十大问题(1)、大气污染问题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

24、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2)、水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N、P污染引起。 (3)、垃圾处理问题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

25、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5)、水土流失问题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总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6)、旱灾和水灾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

26、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

27、。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8)、WTO与环境问题中国加入WTO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三峡工程是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

28、工程。该工程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大课题。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 (10)、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中国是公约的签字国。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

29、中。3、人与环境和谐(1)适应生存及其量度(2)环境安全及其量度(3)环境健康及其量度(4)环境舒适及其量度(5)环境欣赏及其量度4、环境规律 (1)、什么是规律,环境规律,环境基本规律规律:亦称法则。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事物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内在因素。 环境规律,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环境基本规律,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2)、环境基本规律:环境多样性人与环境和谐五律协同:自然规律 社会规律 经济规律 技术规律 环境规律人类在实现重大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规律的作用,其作用状态有三: 规律作用方向与目标一致者,称之为协同 规律作

30、用方向与目标背离者,称之为拮抗 规律作用方向与目标偏离者,称之为偏离当五类规律的作用方向都与目标一致时,称为五律协同。人类实践已反复证明,若要实现重大战略目标,其行为必须实现五律协同。规律与规则:人类实践已反复证明,偏离规律的规则往往是事物发展的离心力,背离规律的规则常常是发展的阻力,只有顺应规律的规则才是发展的动力。自然规律与环境规律自然规律自然环境中事物发展变化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环境规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环境规律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以及带有不同程度人工烙印的人工环境。研究的大部分现象是自然界没有的或者大大人为强化了的自然过

31、程。自然环境的改变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违背规律;但是如果环境质量降低,就违背了环境规律和谐的要求。5、环境科学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客观规律。环境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环境规律。环境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环境基本规律。环境保护的任务在于如何遵循环境规律。(1)、环境科学定义。环境科学是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有如下定义:早期: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学科。近期:环境科学是系统研究我们的环境及我们在环境中所处地位(正确位置)的科学(美)研究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人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主要研究环境(结构与状态)的运动变化规律

32、及其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和途径。 (2)、环境科学的性质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环境科学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的学科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如果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看作是人类早已确立的三大科学领域,则环境科学便是在这三大领域的交接带上,即通过三个圆的切点所作的圆。而其相互交错的扇形, 则分别形成社会环境学与环境社会学(它们分别研究人类社会政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如何利用手段如立法等,来保护环境),工程环境学和环境工程学(分别研究工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如何利用工程手段保护和改善环

33、境质量),此外还包括自然环境学与环境自然学等三大类六个方面。作为一个相对新的领域,环境科学是高度跨学科的,它融自然、社会、人类科学为一体,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进行广泛、综合的研究。与那些理论性更强的学科相比,环境科学是面向问题的,它寻求关于自然界和我们对自然界的影响的新的、有效的和归纳性的理解。 环境科学的理论性是不强的。(3)、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和规律;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状况的调查、评价和环境预测;环境污染的控制和防治;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环境区域规划和环境规划;环境管理。 (4)、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

34、抓住人类与环境这一对矛盾的实质,研究其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充分认识二者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能主动地改造环境并积极调整其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促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化。 (5)、环境科学学科体系14X1:环境学4:环境自然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经济科学环境技术科学X:环境科学 其它分支学科(6)、环境学环境基本规律:环境多样性 人与环境和谐 规律与规则 五律协同环境学基本原理:环境多样性原理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规律与规则原理 五律协同原理(7)、环境自然科学环境自然科学是环境规律与自然规律的联合作用 环境自然科学是环境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 环境自然科学用自然科学的

35、原理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 规律联合作用是产生交叉学科的源泉; 环境自然科学研究环境规律和自然规律联合作用的机理。环境自然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解读环境过程多样性 解读环境功能多样性 解读环境效应多样性 研究人环境和谐度的环境基准 为环境技术提供理论和方法基础(8)、环境社会科学环境社会科学是环境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合作用公众:环境伦理 国家:环境法律 政府:环境管理(9)、环境经济科学环境经济科学是环境规律与经济规律的联合作用市场 政府 GDP(10)、环境技术科学环境技术科学是环境规律与技术规律的联合作用清洁生产 污染治理 环境监测6、我国环境科学研究的现状我国系统地进行环境科学的研究工作是从

36、1972年开始的。此后,不断发展与提高,并具有7个特点:从点源污染研究发展到线源和面源,进而发展到区域;从单项治理研究发展到综合防治,再到生态建设研究;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从孤立的、静态的研究发展到系统的、动态的、动态的研究;从模仿国外发展到结合实际,并走出自的路子;基础研究日益到重视,而且在宠观上,工作越做越宽,在微观上,工作越做越深。在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取得了一定成效。7、几个重大问题的辨析q 环境问题是否违背自然规律?q 生态规律与环境规律是一回事?q 生态学原理是环境科学唯一的理论基础吗?q 环境科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吗?q 环境规律存在否?是否独立?q “人环境”与“人自然”是一

37、回事吗?第一章第三部分人口与环境一、人口变迁1、渔 猎 文 明 阶 段 (100万年公元前8000年 ) 人口数量没有超过1千万 和谐程度处于安全与生存阶段2、农 业 文 明 阶 段 (公元前8000年公元1800年) 人口开始缓慢增长 人口增长起伏较大 人口年增长率为0. 06% 人口由500万增长到8亿左右 和谐程度处于基本生存阶段3、工 业 文 明 阶 段 (公元1800年20世纪90年代) 人口开始高速增长 人口年增长率为0.76% 人口由8亿增长到50亿 和谐程度处于环境健康阶段4、后工业文明 阶段 (20世纪90年代 ) 人口继续增长 人口增长速度变缓 和谐程度向舒适、欣赏发展二、

38、人口变化与环境1、人口总量变化与环境(1)、人口总量变化与资源人口总量剧增对资源需求增长过快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使用人口总量变化与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关系(2)、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范围和自然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环境功能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阈值。2、人口分布变化与环境(1)、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2)、开发国土对环境的影响三、人口变化与内在规律1、自然规律(1)、对人口总量的影响(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A、气候因素B、地形因素2、经济规律对人口总量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等对人口总量的影响对

39、人口分布的影响:经济区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就业空间等对人口分布的影响3、社会规律文化、宗教、政策、战争等对人口总量的影响政治、军事、文化、历史等对人口分布的影响4、技术规律医学水平、技术革命等对人口总量的影响新技术革命引发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5、环境规律环境承载力对人口总量的影响人与环境和谐程度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四、五律协同看人口变化趋势中国人口迁移大趋势:山区平原 乡村城市 内地沿海第二章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一、环境问题(一)、定义(二)、环境问题的发展“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

40、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区域里的高山畜牧业的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难免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1、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

41、12月1日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的气温发生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在近地大气层中积聚。3天后,开始有人发病,一周内,60多人死亡,还有许多家畜死亡。这次事件主要是由于几种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污染的综合作用所致,当时的大气中SO2浓度高达25100毫克立方米。 2、多诺拉事件:1948年10月26日31日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小镇,大部分地区持续有雾,致使全镇43的人口(5911人相继发病,其中17人死亡。这次事件是由SO2与金属元素、金属儿合物相互作用所致,当时大气中SO2浓度高达0.51062.0l0-6毫克立方米,并发现有尘 粒。 3、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8日,

42、素有“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突然有许多人患起呼吸系统病,并有4000多人相继死亡。此后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亡。这起事件原因是,当时大气中尘粒浓度高达4.46毫克立方米,是平时的10倍,SO2浓度高达1.3410-6毫克立方米,是平时的6倍。 4、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1936年在洛杉矶开采出石油后,刺激了当地汽车业的发展。至40年代初期,洛杉矶市已有250万辆汽,每天消耗约1600万升汽油,但由于汽车汽化率低,每天有大量碳氢化合物排入大气中,受太阳光的作用,形成了浅蓝色的光化学烟雾,使这座本来风景优美、气候温和的滨海城市,成为“美国的雾城”。这种烟雾刺激人的眼、喉、鼻,引发眼病、喉头炎

43、和头痛等症状,致使当地死亡率增高,同时,又使远在百里之外的柑桔减产,松树枯萎。 5、水俣事件:日本一家生产氮肥的工厂从1908年起在日本九州南部水俣市建厂,该厂生产流程中产生的甲基汞化合物直接排人水俣湾。从1950年开始,先是发现“自杀猫”,后是有人生怪病,因医生无法确诊而称之为“水俣病”。经过多年调查才发现,此病是由于食用水俣湾的鱼而引起。水俣湾因排入大量甲基汞化合物,在鱼的体内形成高浓度的积累,猫和人食用了这种被污染的鱼类就会中毒生病。 6、富山(痛痛病)事件:50年代日本三井金属矿业公司在富山平原的神通川上游开设炼锌厂,该厂排入神通川的废水中含有金属Cd,这种含镉的水又被用来灌溉农田,使

44、稻米含镉。许多人因食用含镉的大米和饮用含镉的水而中毒,全身疼痛,故称“骨痛症”。据统计,在1963年至1968年5月,共有确诊患者258人,死亡人数达128人。 7、四日事件:五六十年代日本东部沿海四日市设立了多家石油化工厂,这些工厂排出的含SO2、金属粉尘的废气,使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而死亡。1967年,有些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到1970年,患者已达500多人。 8、米糠油事件:1968年,日本九州爱知县一带在生产米糠油过程中,由于生产失误,米糠油中混人了多氯酸苯,致使1400多人食用后中毒,4个月后,中毒者猛增到5000余人,并有16人死亡。与此同时,用生产米糠油的副产品黑油做家禽饲料,又使数十万只鸡死亡。 七、八十年代国际十大公害事件 1、年月日,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事故。一座反应堆大部分元件烧毁,一部分放射性物质外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