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 鲁迅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25264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4.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波 鲁迅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风波 鲁迅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风波 鲁迅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风波 鲁迅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风波 鲁迅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波 鲁迅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波 鲁迅ppt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风 波 鲁迅,【学习情境目标】1.了解造成辫子风波的原因,理解小说深刻的主题。2解析小说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和丰富多样的人物塑造方法。,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师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作家小传】,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他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又是杰出的散文家,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也是卓有成就的诗人、文史家和翻译家。,三味书屋后花园,三味书屋门前,十三岁那年祖父入狱,周家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得少年鲁迅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店,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青年时

2、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

3、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

4、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在上海的寓所里逝世。在宋庆龄主持的鲁迅葬礼中,人们用一面绣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旗覆盖在鲁迅棺木上。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 鲁迅的小

5、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阁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 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

6、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作为现代文学之父,他首先卓越而不间断地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多种崭新的样式,并一一使其臻于成熟;其次,他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现实的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的优秀传统。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鲁迅先生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单一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同时他也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将彻底

7、的反封建精神与崭新完美的艺术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宣告了一个崭新的文学世纪的开始。,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法”戳中了国民性的痛处,不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名作。,杂文在鲁迅的文学生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的杂文都是编年出版的,计有热风、坟、华盖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9集之多。这些杂文是鲁迅对可用于现代中国的一切文章形式的创造性综合,也是他一生文学成就的综合显示。他的杂文针砭时弊,涉及面极广,几乎涵盖了现代中国人生活的各方面,从现实人生切近问题出发展开思想,全面而深刻地展示了各色人等的

8、文化心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语言尖锐犀利,自由无拘,成为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也特别表现出鲁迅作为“民族魂”的社会良知和道德勇气。,“鲁迅是谁?” 寻求对鲁迅的理解,找寻“鲁迅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关键在于对鲁迅的人格和精神作出概括。“立人为本”是鲁迅精神的灵魂。只有当具有个体尊严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被确立起来,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才是可能的。独立思考则是鲁迅精神的骨髓,它使“立人为本”这个灵魂获得了支撑。独立思考要求一个个体自觉的人对自己的生命负有完整的责任。在“五四”新文化时代,像鲁迅这样的早期思想启蒙者特别看重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负责态度。它真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9、。“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作品背景】小说写于1920年8月5日,最初发表于1920年9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卷第一号。作品以1917年张勋复辟为历史背景。这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复辟闹剧,在举国上下的纷纷声讨之下,只延续了12天(7月1日至7月12日)就匆匆结束,并很快为人们所淡忘。但鲁迅却由此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风波正是他在这一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作品以张勋复辟的事件作背景描述了江南农村中一场风波。围绕“辫子”的危机,作品提示了这一事件的实质,即复辟终究挡不住历史前进的

10、步伐,沉滓短暂泛起之后,终究要被重新淘汰。小说通过一个偏僻乡村的场景,喻示了整个中国的状况,充分体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清醒认识。,在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头发的故事中,鲁迅从纪念双十节联想到辛亥革命的表面成果剪去了辫子,通过N先生与“我”的对话(实际上几乎通篇是N先生的独白),从而理性的总结了辫子在中国的历史及其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弊病,以致于在辛亥革命后,剪掉辫子仍被辱骂,从而鞭辟入理的提示了封建思想在国民心理上造成的印痕,是决非一次民主革命所能消除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回味。,【文本赏析】小说写了一场辫子的风波,自始至终紧紧扣住“辫子事件”这一中心线索进行描写,全文共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

11、是交代“辫子”危机的起因; 第二部分是写危机意识的逐步深化,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是危机消除,风波结束; 第四部分尾声则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的寓意深化主题,说明风波过后一切如旧,江南水乡重又恢复到以前的老样子。,辫子,曾是清王朝统治建立和消亡的标志之一;在鲁迅眼里,又是传统文化和国民精神枷锁的一种象征,是国民革命与危机的一种征兆。这篇小说描写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 说明了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这篇小说是通过一群人物表现作者的创作宗旨的。,七斤一个勤劳、朴实的船夫,“没

12、有读过书”,却是村里一名“出场人物”,有“相当的待遇”。赶上城里人剪辨子的潮流,顺带自己也剪了。流露出他的愚昧,思想的低下,革命党人提出的“民主,自由”于他脑根本油盐未进。听到“皇帝坐了龙庭”,要辫子时,不禁吓破了胆,惶恐不安起来。在赵七爷厉言的威吓面前,唯诺唯从,不但不敢当面反击,而且对七斤嫂的辱骂也只有忍气吞声。七斤们所焦虑的仅仅是没有辫子就当不成顺民的问题。风波过去以后,如释重负,照旧生活。对政治的冷漠和无知,对命运的盲目和驯从,思想的麻木和保守,毫无民主主义觉悟,就是七斤性格中显示出来的中国封建农民的精神灵魂,其劣根性的源头。,赵七爷一个乡村酒店里的主人,所谓的遗老。他总是靠假学问来骗

13、人。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恫吓,欺骗的举动,说明封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的欲望与野心。有学问,被人尊敬。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对两年前七斤喝醉酒骂他“贼胎”一直耿耿于怀,记恨在心,逮着机会加以报复。反映了国民性格中小气,阴险的一面。,七斤嫂精明泼辣,在家庭琐碎事中表现出的敏感和主见,是历来赋予女人“小家子”形象的代言。诸如随机耍赖,巧滑好胜,欺软怕硬等等弱点在她身上普遍得到了印证。 面对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数落时,能就体重问题强词夺理的反驳回去。面对八一嫂揭自己的“短”的当口,伺机给了六斤一顿训斥,指桑骂槐的说她是“偷汉的小寡妇”,巧言申辩,狠毒泄愤的性格立马跃然纸上。而七

14、斤将“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告知七斤嫂时,“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对赵七爷的改变一眼洞穿,便意识到七斤非常危险。说明她觉察形势变幻的眼光之敏锐,心思之细腻。可惜受到小农意识的局限和封建自给自足小生产经济的制约,以及封建的奴役统治,眼中只看到了关系自家安危的局势,没能将眼光投放到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关注上来,对政治仍然是稀里糊涂,漠然处之。,九斤老太 一个上了年纪的农村妇女。她长期生活在旧中国贫困落后的乡间,对于家境贫穷落后有着强烈的不满,不愿后代发生各种“败家相”,总感到如今的世道不好,因此“一代不如一代”便成了她的口头禅。 她往往只凭自己的直觉来看待一切 ,她不认为由于自己年纪大,耐不

15、得热,吃不得硬东西,而是责怪“先前的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这般硬”,连孩子生下来得斤两也成为她那“一代不如一代”论的“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九斤老太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从根本上说,则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重,对“铜钉”涨到“三文钱一个”的日益贫困的生活的不满。她的“一代不如一代”的议论,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和心情的不断恶化。通过九斤老太之口对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局限性作了批判。,鲁镇的人们 在七斤辫子风波事件中前后大相径庭的表现勾勒了国民冷漠,幸灾乐祸,明哲保身,虚伪的劣根性。 作品通过这样的人物形象地表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缺乏坚持信仰和殉道精神的民众,与革

16、命仍然极其隔膜,离革命实在还很遥远;民众这样不觉悟,是辛亥革命及其他一切变革终将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类似辫子风波的悲剧不断上演的现实基础。,【主题意蕴】小说通过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所引起的一场辫子风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深刻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并没有给中国农村带来根本变革,农民们仍然缺乏民主主义觉悟,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依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境地。,【艺术特色举要】1 .善于以小见大的总体特点。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短小,所以常常需要从小处落笔,在有限的篇幅内,从看似小事、寻常现象入手,反映大的事件、大的主题。本文在这方面表现得便非常突出,作者透过江南水乡一场小

17、小的辫子风波,反映了张勋复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由此进一步对辛亥革命进行反思,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农民觉悟对于中国农村变革的重要性,反映出深刻的社会主题。,2 .巧妙谋篇布局的结构艺术。小说紧紧围绕“辫子”这一主要线索展开描写,以“辫子事件”、“辫子风波”为中心,依次交代了由辫子引发的这场风波产生、发展、高潮直至平息的整个过程。风波的很快平息,显示出当时的革命在中国农村并未受到多大触动。小说开头有关水乡民俗的场面描写,与最后颇具暗示性的结尾相互呼应,更是不仅使小说结构在形式上非常完整,而且对揭示当时农村封闭、保守、停滞不前的现状,反映深刻的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 .个性鲜明的人物

18、形象。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典型地反映出当时农村不同人们真实的存在状态。如七斤是一个愚昧麻木、胆小怕事、缺乏觉悟的落后农民典型;赵七爷是一个顽固守旧、不学无术、装腔作势、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典型;七斤嫂愚昧无知而又刁蛮泼辣,八一嫂心地善良,九斤老太则是永远都不满现实、总是怀恋过去的不平家典型。,4 .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1)细节描写。小说总体上采用白描手法,通过简练的笔墨刻画人物。但有些地方也很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作者善于抓住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写七斤为没有辫子发愁时“忘却了吸烟”的细节,形象刻画出他的怕事愚昧的心理;写赵七爷一会儿“将辫子盘在顶上

19、”、一会儿又放下的细节,则刻画出他善于应变而又时刻不忘复辟的特点。,(2)对话描写。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个性化的人物对话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赵七爷关于“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等言论,七斤叹着气所说的“我没有辫子”一类话,八一嫂劝解七斤嫂的言语,七斤嫂的“恨棒打人”,特别是九斤老太的那句“一代不如一代”的口头禅,都对突出人物个性起到了传神的效果。,(3)环境描写。小说开头有段江南水乡的环境描写,渐渐落山的太阳、靠河的乌桕树叶、几个花脚蚊子、农家的烟突、以及农家晚饭所用的小桌子和矮凳等,共同组成了一幅“田家乐”的风景图。这些描写,正表现出当时落后封闭、传统守旧的农村现状,而且与结尾相呼应,

20、对辫子风波起到了以静衬动的作用。,(4)象征手法。小说结尾多处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如九斤老太“仍然不平而且康健”,象征着保守复旧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六斤“新近裹了脚”,象征着封建传统的束缚仍在下一代身上继续;六斤“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象征着中国社会仍在痛苦中重复着老路。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结尾含蓄巧妙,大大深化了作品的思想主题。,【拓展阅读】人间鲁迅,林贤治, 1948年生,当代著名学者,广东阳江人,长期生活在农村,1981年起从事编辑工作至今。著有诗集骆驼和星、梦想或忧伤,散文随笔集平民的信使,评论集胡风集团案: 20世纪中国政治事件与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记、自治的海图、时代与文学的肖

21、像 、午夜的幽光 ,自选集娜拉:出走或归来,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等。主编 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书库、蔓陀罗译丛、流亡者之旅译丛、流亡者丛书、世纪散文丛编以及散文与人、读者之旅、记忆、人文随笔、文学中国、人文中国等丛书丛刊多种。选编绝望的反抗、野百合花、 自由诗篇 、鲁迅档案:人与神等数十种。,论 鲁 迅(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毛泽东 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先生,首先要认识鲁迅先生,要懂得他在中国革命史中所占的地位,我们纪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

22、。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尤其在他的晚年,表现了更年青的力量。他一贯地不屈不挠地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坚决定斗争,在敌人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的环境里,他忍受着,反抗着,正如陕北公学的同志们能够在这样坏的物资生活里勤谨地学习革命理论一样,是充满了艰苦斗争的精神的。陕北公学的一切物资设备都不好,但这里有真理,讲自由,是造就革命先锋分子的场所。 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他近年来站在无产阶级与民族解放的立

23、场,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鲁迅先生的,第一个特点,是他的政治的远见。他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的真。他在一九三六年就大胆地指出托派匪徒的危险倾向,现在的事实完全证明了他的见解是那样的准确,那样的清楚。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我们为了永久纪念他,在延安成立了鲁迅图书馆,在延安开办了鲁迅师范学校,使后来的人们可以想见他的伟大。 鲁迅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他的斗争精神。刚才已经提到,他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他看清了政治的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

24、有些不彻底的革命者起初是参加斗争的,后来就“开小差”了。比如德国的考茨基、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就是明显的例子。在中国这等人也不少。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最初大家都是左的,革命的,及到压迫来了,马上有人变节,并把同志拿出去献给敌人作为见面礼。鲁迅痛恨这种人,同这种人做斗争,随时教育着训练着他所领导下的文学青年,教他们坚决斗争,打先锋,开辟自己的路。,鲁迅的第三个特点是他的牺牲精神。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往往是站在战士的血痕中,坚韧地反抗着、呼啸着前进。鲁迅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丝毫不妥协,他具备坚决的心。他在一篇文章里,主张打

25、落水狗。他说,若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溅你一身的污泥。所以他主张打到底。他一点也没有假慈悲的伪君子的色彩。现在日本帝国主义这条疯狗,还没有被我们打下水,我们要一直打到它不能翻身,退出中国国境为止。我们要学习鲁迅的这种精神,把他运用到全中国去。 综合上述这几个特点,形成了一种伟大的“鲁迅精神”。鲁迅的一生就贯穿了这种精神。所以,他在文艺上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在革命队伍中是一个很优秀的很老练的先锋分子。我们纪念鲁迅,就要学习鲁迅的精神,把它带到全国各地的抗战队伍中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我看鲁迅 张翠玲 一张瘦削的脸庞,透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

26、重重黑夜;一头不屈的硬发,根根显示出与恶势力的不调和。每当我读完鲁迅的文字,眼前便会出现这样的脸部特写。这形象与这不朽的文字一起,随着岁月的增长由模糊而清晰,终于画出了我眼中的鲁迅先生。 在众多的作家中,鲁迅是突出的一个,也是特殊的一个。与其它举世闻名的文豪相比,人们不禁要提出这样的问题:仅仅写些杂文、小说的鲁迅,何以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异彩夺目?是的,鲁迅没有莎士比亚的累累巨著,没有卢梭的长篇自传,没有屠格涅夫的清新优美的散文,也没有雨果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然而,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因为他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战士。他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保持着异常的清醒。他不屈地战斗着,以思想为剑,以寸

27、笔为枪,划破漫漫长夜,挑出些许亮光。,读鲁迅的作品,实在是了解鲁迅的为人。他敢骂,骂苟延残喘、阴险狡诈的“落水狗”,骂奴颜婢膝、貌似中庸的伪君子;他敢论,论国民众生的劣根性,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悲剧之源;他敢抨击,抨击国人眼中的“吃人”世界,抨击把孔已己推上绝路的封建礼教;他敢呐喊,为艰辛而麻木的生活着的闰土呐喊,为受三座大山压迫的祥林嫂呐喊。他嫉恶如仇,使得那些反动文人们心惊肉跳、无地自容,使病态社会的千疮百孔暴露无遗。而他又始终在刀光火影中追求着光明;夏瑜的坟头,他放上一个红白相间的花圈;碎影依稀中,他追寻着那个 “好的故事”他笔风幽默辛辣,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却不是自命清高者的冷潮热讽。他

28、的幽默中闪烁着睿智与深刻,内中包含的是一颗忧愤深沉的爱国之心 “我的确时时解剖着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确实,鲁迅的坦率无处不在,无论对人对己。在热情勇敢的农村孩子中间,他看到了一个无知无能的“我”;在衣衫褴褛的人力车夫面前,他感受到了体面外袍下的自私自利的“我”。从学医到从文,从相信“进化论”到辩证地看问题,鲁迅就是这样不断地自我督促、自我更新,“一面清节旧账,一面开辟新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那黑暗的时代里,多少青年聚集在这位先行者的周围,跟随他呐喊,他用自己的心血引导了莘莘学子走上真理和正义的道路。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他思想的光芒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的。即使是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鲁迅那深邃的目光依然会使你幡然醒悟。当你醉于享乐、虚度光阴时,“浪费时间无异于慢性自杀”的警告会叫你痛出一身冷汗;当你无法把握自我,却又自欺欺人、逃避现实时,阿Q的形象能使你窥见自己的影子,猛然从梦中惊醒;当你钻入虚无主义的圈子里不能自拔,对我们古老民族的历史产生怀疑甚至自卑时,那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诘问,重又让你挺起了胸膛 这,就是鲁迅,我眼中的鲁迅。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属于历史,也属于现实。他严厉又慈祥。他消失了,又活在人们心中不仅是今天、明天,直到永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