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诗律课件.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28034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PPTX 页数:33 大小:3.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诗律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古代汉语诗律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古代汉语诗律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古代汉语诗律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古代汉语诗律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诗律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诗律课件.pptx(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汉语,主讲:陈志云,诗律,古汉语通论,一、诗歌形式的发展及相关问题,(一)诗歌形式的发展 唐以前的诗歌:形式较自由,字数、句式、平仄都不固定。 诗经:四言为主 楚辞(过渡阶段):保留四言,出现五、六、七言,句式混杂为主 汉魏六朝:四言诗很少,五言、七言的诗走向成熟,初期不讲究平仄; 南朝齐梁时期:沈约等人发现“四声”,加上骈俪之风的陶冶,文人逐渐有意识地讲究声律(平仄)的配合,后人称之为“永明体”。,一、诗歌形式的发展及相关问题,(一)诗歌形式的发展汉魏六朝的诗歌,一般都叫古诗,它包括三方面: 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民歌;文人诗 唐代开始,诗歌形式的发展进入新时期。初唐,由于沈佺期、宋之问等

2、人的努力,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律诗形式(含五律、七律、排律等)最终完成。,一、 诗歌形式的发展及相关问题,(二)关于古体诗和近体诗 区分其中的“古”和“近”两个特定概念。 时代界限:以初唐以后为上限。 1.古体诗 凡初唐以后再按古诗的形式写作,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五言或七言),就叫古体诗。 换句话说,“古体诗”指对平仄、对仗、用韵等要求不严格或无要求的诗(唐以前的诗及初唐以来的仿古诗或“古风”)。,(二)关于古体诗和近体诗,2.近体诗(格律诗) 指严格按照律诗的要求写作的诗。换句话说,凡对平仄、对仗、用韵、句数等方面要求严格的诗,叫“近体诗”或格律诗。近体诗的四大要求:句数固定;押韵

3、严格; 讲究平仄;要求对仗。诗律:全称叫诗的格律,指诗的句数、句的字数、诗的用韵、诗的平仄、诗的对仗等格式和规律,二、 近体诗的格律,(一)句数 四句:绝句 八句:律诗 八句以上:长律(排律)。 排律:一般为十二句。是律诗的重复扩展,只能看作时律诗的变体。 句数的固定,使得近体诗的字数也固定。 五绝:20字 五律:40字 七绝:28字 七律:56字 但,句数的固定并非就是近体诗。 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二、 近体诗的格律,(二)押韵 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之外,偶数句一定要押韵,且须一韵到底。 近体诗押韵的两条规定: 其一,一般押平声韵,极少数押仄声韵(限于五绝)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

4、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灭”、“雪”二字均为入声屑韵) 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事”属去声寘韵,“未”属去声未韵),近体诗押韵的两条规定,其二,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且中间不能换韵,要一韵到底。但第一句的韵脚字有时可以与相邻的韵通押。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首句韵字“峰”为“冬”韵,二、四句的韵字“同”、“中”均为“东”韵),二、 近体诗的格律,关于唐诗的用韵 “平水韵”虽然是南宋时才有的,不是唐人依照的,但唐人写诗基本上是按照隋代的切韵(后增为广韵)中“同用”、“独用”的规

5、则,因此可以用来检验唐人写诗时的用韵情况。 同用:指有些韵可以与其它的韵共同相押 独用:指有些韵只能单独使用,不能与其它的韵相押。 宋以后的文人作诗用韵,基本上是按唐人的韵部。,二、 近体诗的格律,唐诗“同用”举例 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其中的“原”和“昏”不仅与现代的韵部相差很远,其主要元音在唐代也是不同的。“原”在广韵中属元韵,“昏”属魂韵。唐代规定,魂、痕二韵可以与元韵同用。而在平水韵中,魂、痕则一起被归并为元韵。,二、 近体诗的格律,(三)平仄 1. 平仄与四声 平仄是诗律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近体诗的最主要特色。 平仄在诗歌和韵文中

6、的作用:构成一种节奏,使句子显得抑扬错落,形成音律和谐美。 四声中哪些是平声,哪些是仄声? 关于入声字的辨析 古代入声后来转成现代上声或去声的,均可看作仄声;但转为阴平或阳平的,则需要仔细辨析,其辨析方法之一是可以用方言(如赣、客家、闽、湘、粤、吴等)考察。(入声字,可参照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四册【附录二】“诗韵常用字表”中的“入声”,第1682-1684页),(三)平仄,2. 平仄格式 五言诗的平仄格式 1类 A: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a: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2类 B: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b: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三)平仄,2. 平仄格式七言诗的平仄格式( 在五言诗平仄格式的基

7、础上变换) 1类 A: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a: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2类 B: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b: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上述句式中加的,表示处在这个位置上的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但五律B类句式的第一字、七律B类的第三字却不能通用 。(为什么?),2. 平仄格式,(1) 五律的平仄格式(共四种) (详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四册,第1524-1525页)王维山居秋暝(五言b类,平起仄收式,首句不入韵) 空山新雨后,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平平平仄仄 莲动下渔舟。仄仄仄平平 随

8、意春芳歇,仄仄平平仄 王孙自可留!平平仄仄平 一首律诗,截取任何相邻的两联,即成绝句格式。,2. 平仄格式,(2) 七律的平仄格式(共四种) (详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四册,第1526-1527页)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七言A类,平起平收式,首句入韵) 孤山寺北贾亭西,平平仄仄仄平平 水面初平云脚低。仄仄平平仄仄平 几处早莺争暖树, 仄仄平平平仄仄 谁家新燕啄春泥。 平平仄仄仄平平 乱花渐欲迷人眼,平平仄仄平平仄 浅草才能没马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爱湖东行不足,仄仄平平平仄仄 绿杨阴里白沙堤。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平仄,3.关于近体诗的“黏”“对” 在一首近体诗里,每两句分别为一联。即首联(1-2

9、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每一联又分上联(出句)和下联(对句)。“黏”“对”是近体诗平仄格式的组合规则。如果不符合“黏”“对”,则叫做“失黏”“失对”,此为作律诗之大忌。 所谓“黏”,是指上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和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 所谓“对”,是指同一联内出句第二字与对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反。,“黏”“对”举例(七言A类,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联(出句) 对 首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联(对句) 黏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上联(出句) 对 颔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联(对句) 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上联(出句) 对 颈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联(对句) 黏 仄仄

10、平平平仄仄 上联(出句) 对 尾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联(对句),(四)近体诗的变格,凡是未按平仄格式要求的近体诗(唐代为主),称为“变格”。变格出现的原因: 一是诗人有时会想出佳句却不合平仄,但又不忍割爱; 二是因专用词和固定词组之类本身不合声律,诗人灵活变通而写 出一些“拗句”。拗救 拗,指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救,指对“拗”句采取的 补救办法。因此,所谓“拗救”,就是一个句子中该用平 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 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四)近体诗的变格,“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是关于初学写作律诗者的一个口诀。意思是说:在七律中,每句第一、三、五字的平

11、仄可以不拘,而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则是固定的。如果是五律,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孤平”和“三平调” 上述口诀对初学者有帮助,但只适合仄收的句子(a型和b型);而对于平收的句子(A型和B型),就需要防止出现“孤平”和“三平调”。,(四)近体诗的变格,孤平:指在B型句(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五律的第一字和七律的第三字应讲究平仄,必须用平声,否则就是犯孤平即除了韵脚为平声字之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但是在a型和b型句式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只能算拗句。 (例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四册,第1529页)三平调:指在A型句(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仄平平)中,五律的第三

12、字和七律的第五字必须用仄声,否则,最后三字就会变成“平平平”,即所谓的“三平调”。不过,“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形式。 (参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四册,第1532-1533页),(四)近体诗的变格,拗救的两种情况1.本句相救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为作者改年相救,将实际被弃置的二十二年,改为二十三年。(“二”为仄声字,改“三”则避免了孤平),拗救的两种情况,1.本句相救 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正格: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变格: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为第五字“最”拗,

13、第六字“萧”救)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正格: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变格: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此为第三字“在”拗,第四字“歧”救),拗救的两种情况,(二)对句相救 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正格: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此联出句的第三字“孟”拗,对句的第三字“天”救 )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正格: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变格: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此联出句第四字“不”拗,对句的第三字“吹”救),(二)对句相救,苏轼新城道中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

14、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 (此联出句的第五字“竹”和对句的第三字“自”拗,对句的第五字“沙”既救本句孤平,又救出句的拗),(二)对句相救,陆游夜泊水村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平平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 (此联出句的第五字“有”和第六字“万”,以及对句第三字“向”拗,对句的第五字“无”既救本句孤平,又救出句之拗)拗救辨析原则: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 面则在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五)对仗,对仗是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基本格式是颔联(3-4句)和颈联(5-6句)两联需要相对。这种对仗必须是词性或词组相

15、对,最好的称作“工对”。工对:出句和对句相同位置上的字,其词性、结构相同。如果是名词,其意类相同(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植物名对植物名,器物名对器物名等)。 宽对:一联中的词性、结构不大工整的对仗。如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流水对:出句和对句字面上对仗,意思前后相承,不能颠倒,势如流水。如杜甫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到洛阳。”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仗举例,李商隐锦瑟(1)锦瑟无端五十弦,(2)一弦一柱思华年。(3)庄生晓梦迷蝴蝶,(人名+偏正词组+动词+鸟名)(4)望帝春心托杜鹃。(人名+偏正词组+动词+鸟名)(5)沧海月明珠有泪,(地名+主谓词

16、组+名词+动宾 词组) (6)蓝田日暖玉生烟。(地名+主谓词组+名词+动宾 词组)(7)此情可待成追忆,(8)只是当时已惘然。,(五)对仗,首联和尾联的对仗 首联对仗例: 国破山河在,(主谓词组+主谓词组名+动) 城春草木深。(主谓词组+主谓词组名+形) 尾联对仗例: 即从巴峡穿巫峡,(副词+地名+动词+地名) 便下襄阳向洛阳。(副词+地名+动词+地名),古今声律读本选,声律启蒙选读(作者车万育,湖南邵阳人,康熙进士)一东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

17、晚钓之翁。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古今声律读本选,笠翁对韵选读(作者李渔,号笠翁,清康熙时戏曲家)一东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

18、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朦。腊屐对渔蓬。过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古今声律读本选,新声律启蒙选读(作者:靳中人,浙江人)东韵 今对古,异对同。南北对西东。长江对大海,日午对天中。楼呼月,塔戏虹。拔地对摩空。严寒煤送暖,盛暑电来风。格调推陈情景

19、异,启蒙重订古今通。四韵小诗,倡自吴门梅里;新型七绝,起源海上张翁。 虾对蟹,凤对龙。刻鹄对雕虫。山崩对海啸,大将对元戎。云影外,水光中。钓月对樵风。田铺千里绿,花染万山红。指航导向需求引,学步调声在启蒙。时值高秋,都门点燃火炬;会开亚运,金牌激励群雄。 珍对宝,铁对铜。豪杰对英雄。瓦全对玉碎,失败对成功。云出岫,月升空。璀璨对玲珑。天长连地久,白叟对黄童。翰林自古非林翰,翁仲何来作仲翁。词汇倒置,校长不能长校;属科混淆,熊猫应是猫熊。,作业:,1. 以任意一首唐诗(五言或七言的近体诗)为例,写出其平仄格式。 说明:不要照抄教材,每人应选择不同的诗为例。2. 自拟两幅对联,或写一首近体诗(五律或七律均可。如拟绝句,则写两首)。 说明:对联必须按照平仄和对仗的要求;近体诗必须按照相应的格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