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初探.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28235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贝聿铭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初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贝聿铭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初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贝聿铭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初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贝聿铭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初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贝聿铭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初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贝聿铭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贝聿铭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初探.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贝聿铭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初探【内容摘要】贝聿铭作为世界著名的华人建筑师,也是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作为一个对自然十分敏感的建筑师,在设计中极其注重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现以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为例,阐述贝聿铭的地域性建筑的设计理论、方法与特征。【关键词】贝聿铭,地域性,设计思想【正 文】引言贝聿铭先生说过:“建筑设计中有3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对第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可见如何针对不同的建筑地点、周围的地域环境等做出合理的建筑设计,一直是贝聿铭注重考虑的问题之一

2、。单纯地从建筑的角度上讲,建筑和建筑之间需要形成一种张力和联系,从环境和地域来讲,建筑和所属地区的特征更需要形成一种“场”的概念,从而达到城市的整体面貌和格局的协调性。故本文选取贝聿铭作品中的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为例,来试图理解贝聿铭是如何针对地域性的特征进行合适的建筑设计的。1. 美秀美术馆美秀博物馆 (Miho Museum) 是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的私立博物馆,深藏在京都琵琶湖东南的群山之中。创办人为小山美秀子,由贝聿铭设计。鉴于业主对建筑师的完全信任,一切均尊重设计者的意见,不惜花费250亿日元的总造价建成这座人间的桃花源。博物馆在1997年11月完成,获得建筑界高度的评价,美国时代

3、周刊选其为那一年十大建筑。图一:贝聿铭设计的美秀美术馆1.1地域特征和周边环境日本对于在自然环境中兴建任何建筑都控制非常严格,要求保护自然生态、保护植被,即便批准做博物馆,也要求把大部分建筑覆土还原,不破坏自然景观。其实,在贝聿铭设计美秀博物馆之前,他已经在附近山里设计了一个钟塔,形状是三弦琴的拨子(日本人叫做BACHI)的形式,底部是正方形,上端是扁长的扇形,方形到扇形直接渐渐过渡,60多英尺高,屹立的山林之中,很简单,也很纯净。(图二)图二:贝聿铭设计的钟塔对于日本对在自然环境中新建建筑的控制,贝聿铭表示自然公园法的限制帮了他们的忙,“公园法只允许我们对外暴露部分建筑,并限制了高度。这些限

4、制其实帮了我们,由于必须在环境的限制条件下做设计,我们的设计因此与周围的环境更加协调。”1.2协调建筑与地域环境贝聿铭一开始就知道建筑物的大部分必须是地下的。问题是如何在面积有限和地形制约的情况下建造大面积的地下建筑。有两个办法:第一个是往下挖,将建筑物建于其中,但这种做法既贵又慢,而且还要面对地震问题。最后的解决办法主要是营造人提出的,即挖土并将建筑物建于其中,再将土盖上。当时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县政府提出申请,县政府的回答是:“你们可以这么做,但必须将同样的树木种上。”贝聿铭就是这样做的,因此,建筑物与自然更有效地融合了。为了最大限度保护自然景观,美秀博物馆的开掘经过了精心的安排。为了

5、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坡面和树木生长,人们修了专门的隧道,并搭建了一系列平台,用以减少对周围水土和植物的影响。在美术馆的填土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一道防震墙,墙高20多米,将地下二层的建筑与山体岩石隔开,经过覆盖,几年后山上的原始风貌已经恢复,自然景观完好如初。图三:山谷中的桥 图四:建筑于山林间参观者要进入博物馆的所在地,必须通过一个狭窄的山谷,人们必须攀登,甚至需要特殊的攀登器材。这个处所就好比是大自然环境的处女岛,所在之处又高居山脊,三面沿着陡峭的山坡伸向道路,在不破坏自然的情况下是很难到达这里的。幸运的是业主正好在东面的山坡上拥有一块地,原是作停车用的,为什么不从山坡的另一边开个山洞,在山谷中

6、造一座桥,由桥将游人引入博物馆,从而避免了沿山路进入势必影响自然的做法?这让贝聿铭想起了陶渊明笔下进“桃花源”、别有洞天的故事,为其设计山洞和过桥带来了灵感。 1.3协调建筑与当地文化在处理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之后,如何针对地域的特点,结合当地文化设计就是需要考虑的重点了。主要设计灵感其实是取材于日本江户时代的农舍。如贝聿铭先前说的,最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其次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虽然这一建筑建于现代,但建筑师有责任尊重千百年发展而来的传统。而事实上,这两者也是相关的。贝聿铭认为,现代日本建筑必须源于他们自己的历史根源,就好比是一棵树,必须起源于土壤之中。互传花粉需要

7、时间,直到被本土环境所接受。图五:建筑中庭 图六:从中庭看自然风景所以在设计这个位于日本的美术馆时,贝聿铭充分考虑到了当地的文化和地域特征,并尝试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博物馆三分之二的建筑在山体之内,主体建筑看起来仅仅是一个很朴实、简单的、有少许日本传统陡坡屋顶提示的金属构架中庭结构,走进大厅,面对就是浩瀚的山林,两翼两层展馆,其实都埋在山体里面,出来入口大厅这个结构之外,在外面是看不到建筑的,整个博物馆和山融为一体,在博物馆内,见到的是延绵不断的森林群山,完全融入大自然中。这博物馆并没有汽车班车,也没有轨道交通,要去只能自己找车去,辛辛苦苦,爬山涉水,穿越隧道、步行过山谷中的倒悬索桥,才见到山林

8、中那小小的、低调的、清寂的、谦虚的、纯粹的、苦涩中透出精神上的甘甜的美秀博物馆建筑轮廓,走入大堂,看见的不是艺术品,而是一个面对群山的中庭(图五),三棵松树被延绵不断的山峦承托着,在博物馆中看去,就是一张宏大无比的山水屏风(图六)。美秀博物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筑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而采取为要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建造方式。这一设计清楚体现设计者贝聿铭的概念: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2. 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被贝聿铭称为为家乡设计的,“最亲爱的小女儿”。博物馆与19世纪

9、的苏州太平天国忠王府以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毗邻。“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2.1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图七:苏州博物馆模型由于此建筑所处地段十分特殊,这座投资达3.39亿元的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贝聿铭在建造这座现代建筑的同时,有意识的通

10、过博物馆设计将中国民族精神细微的表现出来。在整个博物馆的外部,白墙灰顶不仅仅被视为苏州城市建设使用的传统色系,而且暗示强调了园林的重要程度。贝聿铭希望他设计的博物馆能够促进和激励新一代的有关于中国特有的现代建筑设计思潮。“中而新,苏而新”是贝聿铭为新馆确定的设计理念。图八: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庭园中的竹和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在与建筑刚柔相济的对比中,产生了和谐之美。紫藤园西南方的那棵紫藤树,是贝聿铭亲自在光福苗圃园里选中的,还嫁接着从明代书画家文徵明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西首,有一面三层楼高的大型水幕墙,从墙顶注入的水流

11、横向拉伸,沿着横向或斜向凸起的黑石墙面,翻卷出几何造型的条条白色水花,欢跳着流入下面的荷花池。贝氏建筑师事务所的马涛说,在讲解这个景观设计时,贝聿铭吟诵了一首名为流杯渠的唐诗:“激曲萦飞箭,浮沟泛满卮。” 图九:苏州博物馆内,光线的运用贝聿铭被称为“光线魔术师”,“让光线来做设计”是他的名言。在新馆中,他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中央大厅的中间部位,光线透过不同图案中的木纹遮光条板滤下,令人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绣球的内部。大厅左右各有一条甬道延展向各个功能展厅,甬道的屋顶是三角形向上拱起的滤光板,细密的光条投影于地面和墙体,并随着太阳移幻。2.2地域文化与现代的结合贝聿铭酷爱

12、几何造型,新馆建筑群采用的依然是现代几何形坡顶,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建筑特色,屋顶采用加工成菱形的“中国黑”花岗石片,淋了雨是黑色的,太阳一照变成深灰色,与苏州时雨时霁的天气相得益彰。图十:苏州博物馆外庭院建筑和环境融为一体就像房子与其内外的庭院一样。高墙在视觉上将博物馆的主题花园与毗邻的古典花园区隔开来,同时一条涓流将行人天桥与两个花园链接起来。但是,这些花园的设计并没有模仿古时同类的设计。因为贝聿铭渴望用当代的形式来设计表现中国的景观。3. 总结贝聿铭是一个重视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建筑师,每个作品均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环境特殊,尊重当地的文化内涵,从而创造出适合当地特色的建筑。【参考文献

13、】1冀华.贝聿铭建筑思想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72波姆德.贝聿铭谈贝聿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Probe Into Pei leoh Mings Regional Architectural Thought【Abstract】 As a world famous architects of the 20 th century, Pei leoh Ming is also one of the worlds most successful architect, designing a lot of landmark building. As a natural is v

14、ery sensitive to the architect,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environment is combined. Now with the Miho Museum, Suzhou Museum as an example, a description of the design of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theory, method and characteristics.【Keywords】 Pei leoh Ming;Regional;Design though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