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斌_简历_求职职场_实用文档.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28335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26.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贾斌_简历_求职职场_实用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贾斌_简历_求职职场_实用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贾斌_简历_求职职场_实用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贾斌_简历_求职职场_实用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贾斌_简历_求职职场_实用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贾斌_简历_求职职场_实用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贾斌_简历_求职职场_实用文档.docx(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兰州商学院 2010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审批表学院: 经济学院 专业: 经济学 班级: 2班 学生姓名: 贾斌 指导教师姓名张秀峰职称副教授论文(设计)题目甘肃省农村贫困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反贫困的对策分析选题内容及理由:(200字左右)贫困问题关系着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因而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我们应该重点思考并解决的问题。甘肃省是我国西部的人口大省,贫困问题是困扰其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头等难题,我们要根据农村贫困的新特点以及造成贫困的原因,结合对甘肃省农村贫困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在新时期如何通过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措施,开展反贫困工作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 本文通

2、过分析贫困的相关理论,基于实证调查及文献资料的对比分析,全面描述甘肃省农村贫困的新特点,从我省当前扶贫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并针对新特点带来的新挑战提出甘肃省农村反贫困的对策和建议。指导教师意见:该选题运用反贫困相关理论,在分析甘肃省农村贫困的概况和新特点的基础上,从制度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上、扶贫模式选择上等方面,深入探讨甘肃省农村贫困的原因,并就扶贫模式选择,扶贫方式转变,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对策,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符合专业培养要求。同意开题 指导教师签字:张秀峰 2013 年11月20日教研室审查意见:同意选题。 主任签字:柳江

3、 2013 年11月20 日兰 州 商 学 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设计)题目:甘肃省农村贫困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反贫困的对策分析 学 院、 系: 经济学院 经济学系 专 业 (方 向): 经济学 年 级、 班: 2010级经济学(2)班 学 生 姓 名: 贾斌 指 导 教 师: 张秀峰 2013 年 11 月 20 日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一)选题目的和意义我国最早的农业区域性扶贫开发建设项目是在甘肃省进行的三西建设(甘肃河西地区、以定西为代表的甘肃中部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1983年至1992年是甘肃省扶贫开发的第一

4、个十年,在这十年里,农业生产条件基本得到改善,乡镇企业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还有很多地区贫困现象非常严重,处于国家贫困线以下,属于扶贫工作的难点和坚石,必须对这些地区加大扶贫力度,才能使其走出贫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省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对以往扶贫工作的成就和经验总结,认真分析诊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差距,使扶贫开发工作适应新的形势、新的要求,顺应时变,与时俱进。研究和探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甘肃农村扶贫开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仅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甘肃为例,在査找、搜集大量资料、数据的基础上对该地

5、区农村贫困现状、原因等进行具体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反贫困的具体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能够为提高农民收入、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现实依据,有助于解决农村贫困和三农问题;第二,有利于维护民族安全、稳定,促进民族和谐;第三,为充分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关于抓紧做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提供有益参考。(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贫困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国外学者较早的开始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1899年英国的布什和朗特里基于理论和实证的结合开创了贫困问题研究的先河,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获得维持体能所

6、须的最低数量的必需品,那么,该家庭就处于贫困状态”。纳尔逊1956发表文章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进理论,他认为认为贫困的国家或地区只有少量的经济收入可用于投资,资本投资不足容易形成低水平均衡陷进。缀尔达尔(1957)提出“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他认为资本形成不足和收入分配不均容易产生低收入,低收入导致人口教育、卫生、文化水平落后,影响劳动力素质的提供,进而形成低收入和贫困的循环困境。刘易斯(1959)提出贫困文化的概念,他认为贫困与其文化有着重要关系, 个人和家庭的贫困并非单独由环境造成的,其之所以贫困是因其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造成的,是由于其自身的行为而沦为贫困人口,而且其独特的文化和

7、价值观并不随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穷人会因为缺乏文化而感到无助、自卑,同样因为缺乏文化而视野狭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这一系列的表现导致了穷人更穷。马尔萨斯的“土地报酬递减”理论主张人口增长是自然而然的,贫困可以起到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贫困不是人口增长的原因,而是它的结果,也是一种自然抑制;人口运行过程中,要求均衡的制约原理和打破均衡的增殖原理是两条平行主线,两者的内部联系中产生的交替作用形成了人口的增长运动和衰退运动的连续反复。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1993)认为:贫困的重要原因就是得不到某些基本物质福利的机会,也即是不拥有某些最低限度的能力,所以贫困并不是收入的问题

8、,同时他还指出,在确定贫困时,最重要的是根据社会具体情况来确定一些衡量最低限度物质能力的绝对标准,若达不到这个绝对标准就认为是贫困者。国外对反贫困的研究较为系统全面。刘易斯1954年提出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对解决贫困问题有重要作用。佩鲁(1955)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赫希曼(1958)提出的不平衡增长理论都从促进部门或地区经济增长角度支撑反贫困理论。舒尔茨的“小农有限性”论,认为只要增加农户识别并有效使用“较好”技术的知识,引进现代农业的高质量投入,便可望打破传统内部均衡和停滞条件,可望激发小农的投资和创新活动,从而带来更高产量,改造传统农业,消除

9、贫困。博茨瓦纳大学社科院发展研究学教授HoPe(1999)以非洲的环境与贫困的相互作用为出发点,深入分析了长期困扰非洲的环境与贫困的关系,认为要改善非洲贫困的现状,实现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如果环境与贫困方面的有缺陷的政策能够得到改善,政府的管理体制能够得到改进,就可以改变环境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世界银行和亚太发展中心分别于1992年和1996年设计出了扶贫政策框架和总结出了成功的扶贫项目政策。世界银行2000-2001世界发展报告和2004世界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两个报告都将研宄对象直接猫准贫困人口, 旨在为穷人赋予权力,增加对穷人的服务,为穷人创造机会,增设对穷人安全保障

10、等。2国内研究现状(1)农村扶贫开发的历程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政府始终致力于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 5亿人减少到3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 7%下降到3%左右,基本实现了到20世纪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和农村依然在贫困问题的基本国情,制定了新的扶贫战略,决心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

11、从1978年至今,中国的扶贫开发历程大致可分为体制改革推动扶贫(1978-1985年)、大规模开发式扶贫(1986-1993年)、扶贫攻坚(1994-2000年)、巩固成果,综合开发( 2001年至今)四个阶段。(2)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研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把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作为新的政策目标,大力推进扶贫开发事业的深入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社会保障相结合,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外部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社会扶贫、搬迁扶贫、科技扶贫等为主要模式的中国式扶贫。“整村推进”是

12、以村级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开发与发展并举,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在建设内容上以发展经济和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为中心,力求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在资金投入和扶持量上,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村级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基础,充分调动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力量,使各方面的扶贫资金相互配套、形成合力,集中投向贫困村需要建设的项目,达到“集小钱办大事”的目的。产业扶贫是新时期我国农村开发式扶贫的主要模式之一。产业扶贫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为原料,以加工或销售企业为龙头,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通过拳头产品带

13、动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联系千家万户,从整体上解决贫困农户的温饱。搬迁式扶贫模式是对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地区的贫困农民实施移民搬迁、异地开发而开辟的移民扶贫新途径。我国搬迁式扶贫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政府组织移民在他处选址安置,即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迁出移民选择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生态环境较优美的地方建房安置,让搬迁户住得下、能发展、不返贫;二是插户移民,即由贫困户自行投靠亲友、分散安置,政府给予一定补助;三是分阶段搬迁,即采取搬迁初期两头有家的形式,待移民点得到开发,生产、生活基本稳定后再实现整体搬迁。社会扶贫是由中央政府倡导、各级政府率先垂范、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一种扶贫模式。(3)对

14、甘肃省农村贫困问题的研宄对甘肃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并没有综合性的对农村贫困新特点以及扶贫开发的具体操作进行综合的整理,而是对贫困问题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单一的分析。贾杰在甘肃省农村扶贫政策效果一文中,遵循了理论梳理、国内外分析比较、贫困根源阐述的套路进行了对扶贫相关理论的反思,进而以各省农村贫困县作为研宄对象,分析其致贫因素,站在发展农村经济的高度,选择农村反贫困的路径。张广莉在西部大开发中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旳新问题与对策一文中,分析西部大幵发中甘肃省农村贫困分布特征、类型,以及扶贫开发面临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扶贫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和对策。何红梅在甘肃省农村扶贫政策效果一文中,分析了甘肃省农村

15、贫困的具体状况,梳理了甘肃省分阶段农村扶贫政策法规的演变,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了甘肃省农村扶贫政策效果,并以资金扶贫为例,论述了甘肃省扶贫政策及其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陈耀在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甘肃省农村贫困问题研究一文中,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对甘肃省的扶贫实践效率进行历史考察,指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解决“三农”问题。并探讨了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思路和方针政策以及扶贫开发模式。二、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研究内容甘肃省农村贫困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反贫困的对策分析一、农村贫困的相关理论综述(一)贫困的定义及分类1、贫困的定义2、贫困的分类(二

16、)贫困程度的衡量标准1、贫困线的确定2、贫困发生率3、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4、马丁法二、甘肃省农村贫困的新特征及其原因分析(一)甘肃省农村贫困的概况1、贫困人口及规模2、贫困的区域分布(二)农村贫困的新特点1、贫困人口的分布呈现多样化2、返贫问题较为突出3、生态贫困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4、致贫原因复杂(三)贫困产生的原因分析1、扶贫开发的局限性2、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要素欠缺3、农村劳动力就业机制不健全,农民工资性收入相对较低4、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力较小5、贫困人口参与政策扶贫的程度低6、生态环境脆弱,缺乏可持续发展三、反贫困的对策分析(一)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扶贫模式1、产业化扶贫模式2、搬迁式扶

17、贫模式3、整村推进扶贫模式(二)物质扶贫与文化扶贫相结合,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三)健全农民工就业机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1、提高劳动者素质,健全就业制度2、建立就业传输体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3、完善农民工就业保障体系(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标准,增强造血功能(五)实施参与式扶贫,调动贫困人口积极性(六)发展可持续农业,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1、发展高新技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2、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业发展形态3、注重农业环境保护预期目标文章结合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的相关理论,在对大量数据信息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贫困的理论掌握和甘肃省的基本贫困状况的了解,深入分

18、析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甘肃省农村贫困所表现的新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进一步探究农村扶贫开发所面临的的新挑战,并根据实际省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反贫困战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持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力求探索一条适合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路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共同富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三、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本文综合运用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社会学中的相关理论;采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甘肃省在新时期的农村贫困问题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探索扶贫开发的

19、新路径。(1)理论与实际分析相结合。在阐述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基础上,对甘肃现状进行实际分析。(2)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本文在分析甘肃农村贫困原因及反贫困对策时多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而在分析农村贫困现状、造成贫困的因素分析时则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3)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文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以大量统计资料、图表为支撑,采用对当前数据和以往数据的调查对比,总结出当前农村贫困呈现出的新特征,挖掘形成贫困新特点的原因,分析当前扶贫工作面临的挑战,以期找到调整扶贫战略的突破点和有效途径。四、论文(设计)研究工作进展安排1.与指导老师见面、定题:(2013年10月25日)2.准备资料、进

20、行调研:(2013年10月25日2013年11月5日)3.写开题报告:(2013年11月5日2013年11月20日)4.编写大纲:(2013年11月20日2013年11月30日)5.论文初稿:(2013年12月1日2014年3月5日)6.论文二稿:(2014年3月10日2014年4月10日)7.论文三稿:(2014年4月10日2014年5月5日)8.论文答辩:(2014年5月25日)五、主要参考文献1 何胜红.中国农村反贫困的财政政策探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2 王蕊.农村贫困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1(20).3 王明黔,王娜.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反贫困路径选择辨析基于空间贫困

21、理论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1(04).4 王顺清,梁丽,刘辉,王天芹,陈永菊.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5 赵敬丹,李娜.中国农村反贫困过程中政府作用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6 胡兆义.中国西北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问题研究以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7 向仁康.基于马克思贫困理论的我国城市贫困新解读J.商业研究,2012(03).8 罗俊松.农村贫困地区扶贫模式如何完善J.人民论坛,2013(3).9 谭贤楚.“输血”与“造血”的协同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演进趋

22、势J.甘肃社会科学,2011(3) .10 朱德云.我国农村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状况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11(04).11 汪倩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成因探析J.金融经济.2011(4).12 李凤荣.青海特殊贫困成因与扶贫研究J.开发研究.2011(3).13 伍旭中.对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05).14 白南生,卢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移民方法和经验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15 金明亮.关于我省扶贫开发基本经验与模式的初步认识A.贵州推进扶贫开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16 朱霞梅.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复旦大学,2010.17

23、 王洪涛.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18 刘新波.中国农村减贫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19 陈友发.基于效率视角的扶贫开发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20 李玉洁.甘肃农村贫困性质的变化与扶贫模式再选择D.兰州大学,2012.21 甘肃经济信息网.22 甘肃省统计年鉴Z.2013.23 张新文.发展型社会政策与我国农村扶贫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六、指导老师意见该同学选题正确,参阅和掌握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研究方法合理的当,运用相关理论准确合理,研究写作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计划

24、安排合理可靠,预期研究目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意开始论文写作 指导老师(签名)张秀峰2013年 11月20日 七、二级学院论文(设计)领导小组意见该选题科学合理,符合专业培养要求。文献资料准备详实,相关理论运用准确,研究方法合理得当,研究写作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意选题二级学院(盖章)2013年11月 20日 兰州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意见书论文(设计)题目 甘肃省农村贫困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反贫困的对策分析完成人姓名贾斌学院、系经济学院专业经济学年级2010班级2班一、开题报告审阅修改意见文献综述应针对与本文有关的理论进行介绍、比较和评述,并提出自己的写作视角、写作框架,应详细

25、写出作者计划从哪些方面、哪些部分撰写论文,参考文献应主要列出近三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二、论文指导意见第一次该论文结构合理,有一定的层次感,内容与题目一致,较为详细的阐述了论文的思想与立意。第二次该论文主体部分较为充实,能够清楚的证明文章的主要观点,需要对论文的内容、论点及排版做进一步的改进。第三次该论文结构合理,表述清晰,逻辑顺畅,能够较好地佐证文章的主要观点,立意与思想达到了本科论文良好的要求,但应着重修改论文的格式。兰州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阅表二级学院经济学院学生姓名贾斌题目甘肃省农村贫困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反贫困的对策分析 指 导教师意见及建议成绩该文系统分析了甘肃农村贫困的特征及其

26、原因,运用反贫困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反贫困的对策及建议。作者论文写作态度端正,概念表述准确,论据较为充分,能够很好的佐证文章的主要观点。建议成绩:良好签名:张秀峰2014年5月20日评阅教师意见及建议成绩该论文选题正确,主题鲜明,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全文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但在理论分析上略显不足,须加强进一步研究。建议成绩:良好签名: 柳江 2014年5月20 日兰州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答辩小组用)论文(设计)名称甘肃省农村贫困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反贫困的对策分析学生姓名 贾斌专业经济学班级2班指导教师姓名张秀峰职称副教授评阅人姓名柳江职称副教授答辩人报告

27、论文主要内容记录:文章总体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贫困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根据甘肃省农村贫困的现状总结出农村贫困的的新特点以及造成贫困的原因;第三部分以上述原因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反贫困的对策及建议。答辩情况记录:提问:1.对贫困的原因进行具体的阐述 2.对文中的三种扶贫模式结合举例 3.甘肃省的反贫困从国家层面上讲有什么重要意义?回答:1.贫困的具体原因有: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条件差文化原因,多民族,教育信息传播落后经济落后,财政收入较少人均资源少,资金流向高收入市场 2.举例为庆阳市镇原县的蔬菜种植产业,将搬迁式和整村推进式较好地结合3.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

28、,解决甘肃省的贫困问题能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减少贫困人口,促进东西部的均衡发展。答辩小组评语:该同学能够较好地回答答辩小组提出的有关问题,对所写问题较为熟悉,表述较为清晰。建议成绩:良好答辩小组组长 : 张秀峰 答辩小组成员:管新帅 张爱珍 张学玮 2014年5月25日 兰州商学院 2014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评语及成绩评定表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甘肃省农村贫困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反贫困的对策分析答辩人贾斌指导教师张秀峰学院经济学院专业经济学班级2班指导教师成绩良好评阅教师成绩良好答辩时间2014.5.25答辩委员会评语及成绩 作者针对甘肃省的农村贫困问题,从发展角度阐述问题的本

29、质,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论文写作前的准备充分,数据、资料完整;表达准确,论据充分,论证有说服力。在答辩环节,该同学能够较好地回答答辩小组提出的有关问题,对所写问题较为熟悉,表述较为清晰。建议成绩:良好 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名: 2014 年 5 月 25 日兰 州 商 学 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甘肃省农村贫困发展的新特 点及其反贫困的对策分析 学 院、 系: 经济学院 经济学系 专 业 (方 向): 经 济 学 年 级、 班: 2010级经济2班 学 生 姓 名: 贾 斌 指 导 教 师: 张秀峰 2014 年 5 月 15 日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

30、)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本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兰州商学院所有。 特此声明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贾斌 2014年 5 月 15 日甘肃省农村贫困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反贫困的对策分析摘 要贫困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社会经济现象,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甘肃省是我国西部的人口大省,贫困是困扰社会发展的头等难题,农村贫困问题尤为突出。本文首先将贫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分别阐述了贫困的定义和衡量贫困的方法。其次,基于对贫困的认识,从农村贫困的角度入手,结合甘肃

31、省农村贫困的人口分布状况和总体规模,总结出在这一时期甘肃省农村贫困所表现出的新特点,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根据对甘肃省农村贫困的分析结果,从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扶贫模式,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反贫困的一系列对策及建议。关键词甘肃省 农村反贫困 扶贫模式 可持续发展ABSTRACT Poverty is a social and economic phenomenon can not be avoided,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ist economic c

32、onstruction. Gansu Province is the most populated province in western China, plagued by pover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a top problem, the problem of poverty in rural areas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Firstly, the theory of the sort of poverty were elaborated poverty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p

33、overty approach. Secondly,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pover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poverty, combining the rur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Gansu Province and the overall size of the poverty of rural poverty in Gansu Province summed demonstrated new features in this period, and its result

34、ing reasons for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inally, Proposing a series of anti-poverty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ural poverty in Gansu Province from a number of aspects, including a sou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rural areas, improve the poverty model to promote the deve

35、lopment of rural modernizatio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 Gansu province rural poverty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目录一、农村贫困的相关理论综述(1)(一)贫困的定义及分类(1)1、贫困的定义(1)2、贫困的分类(2)(二)贫困程度的衡量标准(3)1、贫困线的确定(3)2、贫困发生率(3)3、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4)4、马丁法(4)二、甘肃省农村贫困的新特征及其原因分析(4)(一)甘肃省农村贫困

36、的概况(4)1、贫困人口及规模(5)2、贫困的区域分布(5)(二)农村贫困的新特点(6)1、贫困人口的分布呈现多样化(6)2、返贫问题较为突出(6)3、生态贫困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7)4、致贫原因复杂(8)(三)贫困产生的重点原因分析(9)1、扶贫开发的局限性(9)2、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要素欠缺(10)4、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力较小(11)5、贫困人口参与政策扶贫的程度低(12)6、生态环境脆弱,缺乏可持续发展(12)三、甘肃省农村反贫困的对策分析(13)(一)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扶贫模式(13)1、产业化扶贫模式(13)2、搬迁式扶贫模式(13)3、整村推进扶贫模式(14)(二)物质扶贫与文化扶

37、贫相结合,提高贫困人口素质(14)(三)健全农民工就业机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15)1、提高劳动者素质,健全就业制度(15)2、建立就业传服务体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15)3、完善农民工就业保障体系(16)(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标准,增强造血功能(16)(五)实施参与式扶贫,调动贫困人口积极性(16)(六)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17)1、发展高新技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17)2、努力实现广义农业发展(17)3、注重农业环境保护(18)参考文献(19)甘肃省农村贫困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反贫困的对策分析贫困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它直接关系到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显得尤为突

38、出,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为反贫困做出了不懈努力,但贫困问题仍然是我国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在我国的西部农村地区,贫困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甘肃省是我国西部的人口大省,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甘肃省社会发展的头等难题,部分山区贫困程度严重,贫困原因复杂,是集“自然、生态、经济、社会”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深度贫困,反贫困成为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因此,对甘肃省的农村贫困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运用贫困的相关理论,结合甘肃省农村贫困的现状和新的特征表现,探索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反贫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农村贫困的相关理论综述(一)贫困的定义及分类、贫困的定义

39、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在社会学家眼中,贫困是在物质资源方面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政治学意义上的贫困则从权利的角度出发,认为对于贫困的诠释要从普通民众的利益诉求着手。英国学者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么,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因此,传统的经济学角度的贫困是指在物质资料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下,人们生产和生活资料缺乏,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贫困的分类(1)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所谓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40、是依据贫困的不同深度来划分的。个人和家庭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一定的背景下,通过自己的劳动报酬和其他合法收入支付不起维持他们生活必需品的生存状态被称为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是由社会阶层内部及各个社会阶层之间个体收入差异引起的,即温饱问题己经解决但生活水平却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状况。(2)生存贫困与发展贫困生存型贫困是指收入水平低下,生产生活资料严重缺乏,基本生活不能得到保障,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对最基本的生存权构成严重威胁;发展型贫困是指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面临的阻碍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发展能力的问题,表现为能力贫困、文化贫困、精神贫困、权利贫困等。(3)长期贫困与暂时贫困长期贫困是

41、由于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受综合素质等多种不利因素、不良效应累计综合作用所形成的持久性贫困,导致长期贫困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暂时贫困主要是指由于突发事件引起收入水平猛然下降,使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状况受到突如其来的遏制所造成的临时性贫困。(4)个体贫困与群体贫困个体贫困主要是指个人或单个家庭的贫困。贫困个体通常主要存在于社会贫困阶层,属于各个群体之中;群体贫困主要是指在某个具有高贫困率的区域内绝大部分甚至全体人口的收入水平处于贫困线之下,这类贫困主要是由于绝大部分人口积聚在受到资金、土地、基础设施等资源短缺限制或资源结构不合理的特定区域内所引起的资源约束型贫困。(二)贫困程度的衡量标准

42、1、贫困线的确定贫困线是指国家为救济社会成员因自然、社会、经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原因收入减少或中断,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而制定的社会救济标准。根据这一标准给予经济或实物方面的救济使其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制度即贫困线救济制度。我国现行贫困标准是 1998 年制定,每年按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调整,从 2000 年起,贫困线的标准虽然仍以绝对贫困线为主,但已经出现了低收入标准。到 2006 年,国家绝对贫困标准(即低贫困标准)是 693元,低收入标准(即高贫困标准)为 985 元;而从 2008 年底开始,我国宣布上调扶贫标准,把绝对贫困标准与低收入标准合二为一,人均收入低于 1067 元即为贫困,在

43、2011 年国家扶贫工作会议上,确定了扶贫的新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 2300 元,比 2009 年的 1196 元提高了 92%,大幅度提高了扶贫标准,把更多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2、贫困发生率贫困发生率,即用“人头指数”来衡量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数量的变动,是测量贫困最简单的方法。表示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公式可表达为:PH=q/n,其中,n为总人口数,q为贫困人口。这里的贫困人口具体指消费水平或收入水平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其基本特征是不考虑贫困线以下人口的收入变动及收入分布,重在测定人口比率。3、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Lorenzcurve),是一条由人口百分比及与其相对应的收入百分比构成的点所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