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30688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ppt课件.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一、导入 与圣哲交流,可以使我们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对社会、对人生有更新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尽快地提高自身的学识与修养。 这节课我们来听听韩非子给我们讲故事,感受寓言故事的魅力,体会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第一则,翻译:1.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2.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第1则子圉见孔、太宰抑孔 1、这则故事通过宋太宰没有举荐孔子的事实,揭示了人性的丑恶(这里的人性的丑恶主要指嫉贤妒能、不顾公义),说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 2、在共同利益面前,或者在共同威胁面前,人们往往会主动地联合起来,一致对外。作者是从讽刺的角度写这两个人是如何联合打压孔子的。

2、这从两个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是没有料想到孔子比自己强这么多,不知道在第三者眼中自己和孔子比较会差这么多。他“见孔子”只是想讨好和立功,却并不想孔子远远超越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声名和地位。商太宰也是这么想的,经子圉点破之后坚定了不见孔子的决心。所以说这是人性的悲剧。,3、太宰的话很妙,对孔子来说可能十分切当,对子圉来说则未免有点儿贬损。子圉的反应也很妙。他一方面反击了太宰的贬损,另一方面又使得孔子得不到国君的尊贵(表面上看又似乎全是为太宰考量)。 子圉和太宰都认识到孔子了不起,也都阻止孔子得到国君的赏识和任用。其不顾公义,如此。,第二则,翻译:1.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

3、也。2.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第2则子胥脱珠、子胥骗侯、子胥出逃1、这则故事通过伍子胥凭借着机智,顷刻间使自己摆脱危险处境的经过,揭示了“关键时刻人往往出于生存的渴望而迸发出巨大的智慧力量,从而摆脱困境”的道理。2、这是不是耍赖和讹诈呢?是不是伍子胥的为人有问题呢? 韩非讲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经验。他认为经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但如果固守经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所以不论是经验主义者,还是教条主义者,他都给予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与嘲弄。同时对那种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种事务的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子胥的机智,守关者的愚蠢,在韩非眼中好恶是泾渭分明。子胥被守关者捕获,一般人

4、只能承认自己命途多舛,乖乖伏法,而子胥能临危不乱,编造一个谎言竟骗过了愚钝的守关者,守关者竟相信子胥的话,害怕被开堂剖腹取珠就乖乖放走他。这故事既有荒诞的地方,也有合乎情理的地方。荒诞之处在于用现在人的眼光去审美,因为诚信只是书写在纸上的符号而已,可见在守关者的心中,诚信是最高的信仰。这在世人眼中,守关者只配做一个俗人,一个愚不可及的人,一个偏听偏信的人。殊不知,诚实和狡诈永远是一对矛盾体。韩非在赞赏子胥的急中生智的同时,也在告诉人们忠厚是无用的别名。 “对敌人的仁慈意味着对自己的残忍。”伍子胥如果一味“温良恭俭让”,诚实地交代身份,后果会怎样?况且,正义和公理在他这一边。,第三则,翻译:1.

5、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2.晋近,奚不之晋?3.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第3则庆封走越、族人远见1、这则故事通过庆封走越时族人的劝说,表现了庆封的族人见识高远,他们看到庆封命运的症结在于作乱的心理。2、人们都具有远祸全身的意识,只不过如果一个人罪大恶极,逃到哪里都没用。只有洗心革面才是根本之道,一味地逃避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因为仅从“行”上考虑“避难”是治标,从“心”上改弦易辙才是“治本”。,第四则,翻译: 1.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第4则醉酒亡裘、绩昧巧谏、醉酒之弊 1、这则故事写绍绩昧借醉酒亡裘这件事,沉溺酒色的君王提出了严肃的忠告与警示。 2、这个故事表面上讲机智巧辩,借宋君问

6、醉酒亡裘的事巧谏宋君,实际上是讲进谏之难。作者要传达给当政者一个理念:一味酒池肉林,荒淫无度,必亡天下。劝谏国君凡事都要有节“度”。,第5则远水近火、犁锄譬喻 1、这则故事通过犁锄用简洁清晰的救人救火的比喻,把鲁国身处列国间的当务之急,说得明白如话。2、在外交关系中,一定要注重搞好近邻的关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不应该舍近求远。秦穆公不善于做长远的打算,工夫完全下错了。3、从故事本身看是讲国家的外交重点如何确定的问题,但从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看,还可以概括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人们要分清各种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辩证关系,关注各个因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只有建立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才能

7、够正确处理问题。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长远打算,不应该只顾眼前利益。,第6则卫君论剑、从子被逐1、这则故事通过“卫君论剑”,说明一个人对别人的行为动机要从他做事是基于义还是基于利的前提考虑,进而作出清醒分析、准确判断。 2、且看卫公怎么说: “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这是第一层意思,先指出曾从子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 “吴强而富,卫弱而贫。”这是第二层意思。古代帝王或者会夜郎自大,卫出公则明言卫国跟吴国比,既弱小又贫穷。“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这是第三层意思。既然你曾从子为的是利而不是义,转而听吴王使唤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所以你一定去的话,恐怕你会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

8、在我身上。 卫君并没有被别人的花言巧语和自己的怨恨情绪冲昏头脑,反而清醒地认识到曾从子的致命伤为利而非为义,并坚决地驱逐了他。,第7则见微知萌、见微知著、叶落知秋1、这则故事讲述箕子因为纣王用上象牙筷子而惊恐,并由此发出了见微知著、由始知终的深刻预见,告诉我们要善于从生活的细节中,从事物微小的方面及时发现问题,看到事物的实质和发展趋势。2、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箕子知道象牙筷子是要与犀玉之杯才般配,象牙筷子挑的必定是奇珍异宝,玉杯装的必定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吃的是山珍,穿的是锦衣,住的的高台。正是这种匹配意识,让箕子能准确预测未来:纣王的贪欲是无休止的,后果是严重的“天下不足矣。”3、讲究

9、匹配意识,讲究身份意识,树立精英阶层,就会在社会上大搞特权行为,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人性化的管理;社会就不可能做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社会就完全走上了一条形式主义的道路。韩非借箕子批判了社会上流行的“门阀就业之风”。,第8则鲁人徙越、发挥特长、知己知彼1、这则故事通过善织的鲁人想迁到越国去的举动,说明人拥有了某一特长,必须寻找合适的环境条件,才能充分发挥特长。2、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盲目求新而脱离了这种条件,会使自己走进死胡同。,第9则毁易种难、惠子喻树、群众路线1、这则故事通过惠子“关于十人树杨不胜一人拔之”的阐述,凸显了处世的艰难。2、由于破坏的速度要大于创造的

10、速度,所以进行破坏容易,而进行建设就困难得多。3、惠子劝诫陈轸“必善事左右”,不能仅仅“贵于魏王”。说明人应该搞好同事关系,注意和睦群众,不能光走上层路线。 从某种角度讲,走群众路线,是人生存立命的根本,因为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有机的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快速的变化性。人,生于社会,长于群体之中,离不开对这个人际关系系统的依存和建设。任何人,不尊重甚至破坏这个系统的运行和生存法则,都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第十则,翻译:1.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第10则杨子论美、自夸无益、谦虚谨慎1、这则故事通过逆旅之父和杨子对美的看法,说明有才有德的人不以此自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

11、不美。”真正有才德而又不自以为贤的人,到哪里人们都会认为他美。2、在生活中人们只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行贤”就可以了,不要去想别人怎么评价,更不要自我夸耀。因为评价永远是他人做得更客观、更公正。,第11则利在贲诸、见利而为1、这则故事通过渔人持鱣、妇人拾蚕,说明了对利益的追逐可以改变人的习性。2、“追名逐利,失其本心,以致迷途失性。”在追逐名利的时候,有的人失去了平时判断是非的标准,有的人失去了固有的价值观。这则故事讽刺的是在利益驱动面前,人们可以变得胆大无比。,第12则杨布打狗、换位思考1、这则故事借杨朱的话,告诉人们要善于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里跳出来。2、这则材料

12、也有讽刺狗的意思。或者借狗不识人讽刺有的人看问题只看表面现象,或被表面假象所迷惑,不重内在实质,结果闹出笑话。,第13则知足之足、凡事有度1、这则故事通过一段颇有哲理性的对话,说明了一个道理:凡事都须有个限度、边际,贵于知足;为人君广大悉备,虽曰富有,但也必须知足、有度,不能唯求富国,而致民贫。2、对于财富的标准问题,管仲的回答充满哲理:“知足之足”才是真正的满足。3、天地生财,那是属于全社会的,对于个人来说,“富也有涯”,钱财终究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最终必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所以,做守财奴的人是可耻的,也是可悲的。而乐善好施,与社会一起分享你一辈子花不完的财富,才是达者、智者。,第1

13、4则三虱争彘、合力协作1、这则故事通过三虱从“争彘”到“相与讼”再到“相与聚嘬”的变化告诉人们:有的人往往忽略了远处的共同利益,容易为了眼前利益而争论不休,这些人的目光是短浅的。任何利益都有眼前和长远两者之分。眼前利益必须服从长远利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果目光短浅,只顾及眼前的、局部的、表面的利益,斤斤计较,争执不休,那就必然会失去长远的根本利益,乃至有生命的代价。2、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这只老虱子的经验之谈,那三只虱子只是在哪里为了争夺最肥的地方,可能还会大打出手,也可能会在腊月祭祀的时候一无所有,面临生命的消亡或开始另一段艰难的寻觅。3、内讧是普遍发生的,导致损人不利己的结果也是不少。推而广之,人类的互相杀戮、争夺资源、侵害环境,其实和那三只虱子没什么区别。但是人类永远摆脱不了为争夺资源而进行的战争。从有人类文明以来,这种争斗的战争就没有终止过。战争最直接、最发自内心的原因就是争夺利益。这让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人类嗜利的本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