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63第六章 FAO适宜性评价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31511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学63第六章 FAO适宜性评价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土地资源学63第六章 FAO适宜性评价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土地资源学63第六章 FAO适宜性评价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土地资源学63第六章 FAO适宜性评价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土地资源学63第六章 FAO适宜性评价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学63第六章 FAO适宜性评价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学63第六章 FAO适宜性评价ppt课件.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节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土地适宜性是指土地在一定用途条件下,土地对该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的特性。土地的限制性是指由于土地的某种因素不利于或限制了土地的某些用途或影响了某些用途的适宜程度。地生产力指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或者是在克服了某些限制因素后,土地生产水平可能提高的程度。,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社会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以及它对农、林、牧、渔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的差异。土地的适宜性程度和限制性强度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 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弄清每一评价单元对农、

2、林、牧、渔等利用等型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限制因素和限制强度,为定位、定量、定时安排各项用地,确定最佳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绘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等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基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类型 土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土地评价的目标和内容的广度可分为土地适宜性单项评价和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土地适宜性单项评价也叫单目标评价,它是针对某一具体目标或某种作物、林木、畜牧而进行的用地评价。如以种柑桔为目的的土地评价,为指导小麦或水稻生产的耕地评价,为开发后备土地资源的荒地、荒山、荒滩的评价,为整治不良土壤改良评价等。,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又叫多目标土

3、地评价,它是根据农、林、牧各业生产的综合要求进行的土地评价。如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评价体系,就是从发展农、林、牧的要求出发,全面分析土地对农、林、牧达到的适宜性和主要改造措施的评价。 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与土地适宜性单项评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在总体上确定了最佳土地利用方式,指出了其适宜性程度和限制性的强度,为土地单项评价奠定了基础。后者是在土地综合评价基础上的深入,进一步确定了农、林、渔各业中某一具体目标的最佳利用方式。,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针对各国各地评价系统不统一,不便于国际学术交流的特点,联合国粮农组织(FA0)在1972年瓦格宁根专家会议上提出了土地评价纲要系统,又称土地

4、适宜性评价分级系统,该系统已成为各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提纲性指南。,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土地对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的过程。这些特定利用类型可以是土地利用大类如旱作农业、牲畜生产和森林等,或者更详细划分的土地利用类型如以花生和高梁为基础的旱作、灌溉水稻生产或冷杉人工软木林。适宜性按每种利用类型分别进行评价、分类和表述。,一、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产生背景农民:从很早起就已考虑在他们的土地上最好种植什么作物。拓荒者:要寻找适合于种植他们所希望栽植的那些作物的土地。当今规划时代:已经认识到灌溉农业有专门的土地需求,要求评价时直接针对着这种利用;也认识到土

5、地不能简单地按从“最好”至“最差”的尺度分等,而不顾及利用种类。发展中国家的调查巳暴露出土地潜力分类的缺点。,针对各国各地评价系统不统一,不便于国际学术交流的特点,联合国粮农组织(FA0)在1972年瓦格宁根专家会议上提出了土地评价纲要系统,又称土地适宜性评价分级系统,该系统已成为各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提纲性指南,不能作为具体的评价方案使用,具体评价方案可依据纲要拟定出来,如:灌溉农业土地评价和土地分类纲要、雨耕农业土地评价纲要等。,二、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分类系统的结构 适宜性分类共四级:土地适宜性纲、级、亚级和单元 。按所考虑的每一种土地利用种类,对调查区内的每一土地制图单元分别进行这些

6、适宜性等级的评价,并对同一等级分别进行定性、定量或经济土地评级,以及目前或潜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分类中:首先分为适宜纲和不适宜纲;然后根据适宜性的程度在 适宜纲内划分适宜级; 不适宜纲划分暂时不适宜和永久不适宜两级;其次在适宜级内根据限制性的种类划分适宜性亚级;最后根据土地的生产特征和管理要求,按土地的生产潜力和管理措施的相似性划分土地适宜性单元。,各级的具体涵义分别是:(一)土地适宜性纲 土地适宜性纲反映了土地的适宜性种类。土地适宜性纲分为适宜纲、不适宜纲和有条件适宜纲。1适宜纲(S)指在此土地上按所考虑用途进行持久利用预期产生的效益值得投资,对土地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破坏危险。,2不适宜纲

7、(N)土地质量显示不能按所考虑的用途长期利用。不适宜可能有许多原因:可能在技术上不可行,如在裸岩上耕作;或者可能引起严重土地退化,如在陡坡地 上耕作。但往往经济原因居多,即预期投资获得的效益小,得不偿失。,3有条件适宜纲(Sc) 表示有些小面积土地在规定的经营管理条件下,可能不适宜某种用途,但由于经营管理情况的某些变化(如改变了经营方针,提供了某些必要投资,选择的作物改变,土地改良等),又可以成为适宜的。为了避免给人们带来含糊不清,除了迫不得已,一般尽量避免使用有条件适宜这一类别。,(二)土地适宜性级 土地适宜性级反映了纲内适宜性的程度。土地适宜性级可分为:非常适宜级,中等适宜级,勉强适宜级。

8、 1.非常适宜级(S1):指土地可长期地用于某种用途而不受限制或受限制较小,不致于降低生产力或效益,不需增加超出可承担水平的费用。 2.中等适宜级(S2):指土地有限制性,当长期用于规定用途会出现中等程度的降低生产力或效益,并增加投资及费用,但仍能获益。,3.勉强适宜级(S3):指严重限制性,对某种用途的持续利用影响是严重的,因此将降低生产能力或效益,或者需增加投入,利用仅勉强合理。,上述适宜程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费用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因此,某块土地对于雨耕农业可能评为非常适宜,因为它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价值大大超过农耕所需要的投入费用;但它对林业利用可能只能评为勉强适宜,因为: ?它所产生的木材

9、的价值只稍稍超过为获得这些价值所需的费用。由于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易变的,因此不同适宜类之间的界限也应随之作出调整。,对不适宜纲按不适宜持久程度分为:当前不适宜级和永久不适宜级。1)当前不适宜级(N1):指土地有限制性,但终究可以克服,在目前技术和现行成本下,不宜加以利用,或由于限制性相当严重,在一定条件下不能确保土地进行有效而持续的利用。,2)永久不适宜级(N2):指土地限制性极为严重,在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加以任何利用。不适宜级要不要做经济上的定量分析?这两类土地一般不需要做经济上的定量分析,因为它们所指定的用途从经济角度来说是不合适的。,N1 的上限正是 的下限.适宜纲与不适宜纲的

10、之间的界限;N1和S3之间的界线可以调整吗?N1和S3之间的界线按经济指标确定,并根据相对成本和价格变化加以调整。因此,它可随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而变化。N1和 N2之间的界线可以调整吗?永久不适宜的上限(即永久不适宜类与当前不适宜类之间的界限)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因而一般是不会轻易改变的。,S3,(三)土地适宜性亚级适宜性亚级反映级内限制性的种类或需改良措施的种类,用英文字母表示限制性类别,附在适宜性级符号之后,如 S2e 。S1e 表示什么?没有这种表示。非常适宜级,又称高度适宜度S1,无明显限制因素,故不设亚级。,对中等适宜级S2和勉强适宜级S3均划分适宜性亚级。例如:S2e表示:中等适宜

11、级,侵蚀限制亚级。S2me表示:中等适宜级,有效水分 侵蚀限制亚级。,实际工作中设置亚级的原则:亚级的数目越少越好;符号中应尽量少用限制因素,一般只用一个字母就够了,如果可能只列出主要符号,如果两种限制因素同样重要就同时列出两者。不适宜纲内的土地也可按其限制性划分为亚级,但是实际上这种划分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种土地不投入经营使用。同样也没有必要再将其划分为适宜单元。,(四)土地适宜性单元 土地适宜性单元反映的是亚级内经营管理的细小差别。同一亚级内所有单元在级这一层次具有同样程度的适宜性,在亚级层次表现为相似的限制性,而在单元之间则存在生产特点或经营条件的细微差别。适宜性单元用联接号与阿拉伯

12、数字表示。一个亚级的单元数不受限制。如:S2e-1表示: ?适宜程度中等、侵蚀限制的某块土地。,NR表示什么?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制图中还涉及到某些区域,他们与所考虑的评价目的关系不大。例如在某一区域开展为某一作物的适宜性评价,那么该区域内的乡镇村落建筑区即属于这样的区域。对于这些区域,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角度而言是“无关”的地区,评价地区用NR(即无关)表示,即在这些区域内不进行评价,可节省人力、物力、缩短评价时间。,三、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土地适宜性评价包括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了解土地评价单元对一定土地用途所要求的土地条件的满足程度,因此,就需要知道土地本身的性质;二是使土地利用的目的

13、达到,该用途所要求的基本土地条件;,三是要了解土地的性质是否满足一定土地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就需要将土地的性质与土地的用途所要求的土地条件相比较;四是通过一定的标准确定土地性质与土地用途所要求的土地条件比较之后,进行土地对该用途的适宜性分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见图(下页)。,土 地 用 途,土地用途要求,比 配,相应土地质量,土地评价单元,生态土地用途要求,管理土地用途要求,自然保护要求,土地生态条件状况,土地管理条件状况,自然保护状况,土地生态适宜性,土地管理适宜性,土地保护适宜性,土地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相对用途要求的评价单元质量,综合土地对作物生态、管理、自然保护等的适宜性判断土地

14、对土地利用的总体适宜性,农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比配程序,从纵横两个角度看表格,你能读出什么?,i 有效土层厚度,纲要工作方法和步骤第一阶段 : 确定评价的具体目标,搜集和分析现有资料,并在确定基本概念和假设之后制定调查计划。,评价目标:评价目标多种多样,如:增加谷类生产,发展畜牧业等;更广泛的目标:如安置移民,为规划进行的土地质量调查等。,资料与假设:利用资料的限度(例如只是利用了某张图上所示的土壤状况);人口状况(继续增长或下降);投入状况(保持现状还是增加);土地改良(改良的范围和性质 )。背景分析:地理位置、交通(与市场和物料供应有关)所属气候区域、地势人口、生活水准经济基础、政治制度

15、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计划包括:待评价土地的范围和边界;适于考虑的土地利用种类;适宜性评价的类别(定性、定量评价;当前、潜在适宜等);工作阶段划分等 。,第二阶段:开展野外工作阶段。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开展土壤、地形和气候等要素的基础调查。土地利用研究:分析对土地的各种可能利用 类型;在土地利用研究中分析对土地的各种可能利用类型,与此同时要开展土壤、地形和气候等要素的基础调查。这是适宜仕评价的一条基本原则。,同时开展,(一)土地资源调查:开展基础的自然资源调查,得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的图件和其他类型的资源资料。可包括土地系统或土壤-地形图、气候资料、植被类型或适合于适宜性调查目的的其他制图单

16、元。对于每一个这样的土地制图单元,测定用于适宜性评价有关的 土地质量和特性 。然后再考虑土地改良,这是对现有土地质量加以变更以使其满足该种利用要求的一种方式。,资源调查需收集为评价暂时确定的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时可能要用到的信息。也就是所收集的有关信息应与所考虑的土地利用方式直接相关,即一定要有针对性。例如:在半干旱地区进行发展畜牧业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应开展牧场资源调查,并确定其载畜量;与灌溉工程有关的调查,应特别注意土壤的自然特征,现有水量水质,及与灌溉有关的地形条件。,土地资源调查具体包括:(评价单元及土地特性、土地质量的确定)1. 土地评价单元的确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可有多种选择,如可

17、选择土地类型制图单元、土地资源类型单元、土壤制图单元、土地资源详查地块、地理网格等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 根据土地资源质量均一性、评价的目的、评价完成的期限、评价的精度要求以及评价的工作量大小等具体选择合适的评价单元。,2评价单元的土地特性土地特性是指土地可度量或测定的土地属性。 例如:坡度、降雨量、土壤质地、有效水容量、植被的生长量等。根据资源调查而绘出的土地单元一般都是以土地特性来描述的。,土地的性质很多,常见的土地性质按构成土地的要素可分为如下几类:(详见167页)1)土地的气候性质 2)土地的水文件性质3)土地的土壤性质4)土地的地质、地貌性质5)土地的动植物特点6)社会经济条件,若将

18、土地特性直接应用于评价,则会遇到特性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问题。 例如土壤侵蚀危险不仅决定于坡度,还取决于坡长、渗透性、土壤结构、降水强度和其他特性的相互作用。 因为有这个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以纲要决定按土地质量来进行土地和土地用途比较。,3、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 所谓土地质量,就是土地多种土地性质的综合性描述,“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一般地讲,用土地质量作为土地评价的基础。 土地质量是由土地性质组成的,因此,在一次土地评价中要确定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种类,就要先收集与土地质量有关的土地性质,这些土地性质收集完毕之后,再从这些土地性质中提取或用这些土地性质

19、去估计土地质量。,提取土地性质估计土地质量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根据一种土地性质去估计土地质量,如:单用土地性质之一的坡度就可以估计土地质量中的机械化的可能性;用生长季内霜冻的发生频率评定霜冻危害; 二是用一组土地性质中的某一起主要限制性作用的土地性质去估计土地质量,如用土壤中最缺的一种元素的情况去估计土地质量养分的有效性;,三是综合多种土地性质去估计土地质量,如养分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含量,也与土壤的质地和酸碱度有关。,(二)土地利用研究:第一项工作是确定和表述土地利用种类。 确定和详细说明土地利用种类至关重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评价开始之前对土地利用种类已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另一种

20、是评价开始前对土地利用种类只有大致的了解,随着评价的进行,根据调查资料随时进行修改和调整。,在描述土地利用种类之后,要确定土地利用要求和限制性。 这指的是每一利用种类的气候、水分、土壤、坡度和其他要求。,土地利用对土地条件的要求 土地利用有多种类型和方式。无论是土地利用大类或是具体的某一种土地利用方式,要达到土地利用的目的(农业中主要是粮食,畜牧业中主要是奶和肉,建筑用地中要求土地具有一定质量的承载力等),就要求土地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我们将使土地利用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则要求土地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叫做土地用途要求。 土地利用不同,则土地用途要求也就有异:如农业用地中,棉花、玉米、水稻的全生育期内

21、所要求的土地条件就有较大的差异。(168-169),联合国粮食组织将旱作土地评价中常见的土地用途要求分为四大类 (FAO,1983): A:作物生长需求(生态要求) A1:能量(辐射、作物生长要求的光周期性) A2:温度(总需求,临界期要求) A3:水分 A4:氧气状况 A5:养分有效性,A6:扎根条件 A7:持根性和种子萌发条件 A8:空气温度(湿度) A9:影响成熟条件 A10:气候灾害(霜、暴风、冰雹) A11:可溶性盐分 A12:土壤毒害 A13:害虫及疾病 A14:洪水,B:作物生长的管理要求 B1:土壤耕性 B2:机械化可能性 B3:整地的难易 B4:影响收获物储存和加工的条件 B

22、5:影响生产时间的条件 B6:交通条件 B7:经营管理的规模 B8:位置 B9:劳力 B10:资金,C:自然保护要求 C1:侵蚀控制 C2:土地酸化、盐碱化、贫瘠化、沙化等的控制D:土地改良要求 D1:排水要求(条件) D2:提高土壤肥力的肥料效应,(三)土地用途要求与土地质量比配 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和可供选择的土地利用对土地条件的要求确定之后,就可将两者进行比配,通过比配形成土地适宜性分类。,狭义地讲,比配就是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与一定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相比较的过程。 在这种狭义的比配基础上,为了使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与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尽可能相适而进行的土地利用的调整和(或

23、)土地评价单元土地质量改良的过程则叫作广义的比配。,为了使比配工作方便,我们按土地用途要求的种类,分别与土地评价单元的有关土地质量进行比较; 最后再根据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对一定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满足的程度综合给出该土地评价单元对一定利用的总体适宜性图。,比配所要达到的目的包括:检验土地利用方式是否恰当,并改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描述;系统地决定每种土地利用方式所适宜的各个土地制图单元上经营管理和土地改良措施的技术要求,并决定所需要的投入(按资金、劳力等计算);估算每种土地利用方式在所适宜的各个制图单元上的收益大小。,随着研究的进展,在这两组活动之间保持经常的接触,以致通过重复的过程不断的提练,利

24、用在调查该土地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土地利用种类及其要求的规定不断加以修正。重复可包括修改所规定的投入,或从其他途径修改土地利用类型的描述,或修改土地改良。应通过土地利用与土地的比较将这组活动结合起来。,总结:土地利用与土地的比较是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的要求与每一个土地评价(制图)单元的土地质量的比较,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匹配 在匹配过程中持各种不同利用的要求与土地的质量进行比较。 如果土地利用类型已肯定不变,那么评价就到此结束。 然而,评价结果要是说明土地的质量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搭配不好,为了更好的发挥土地的潜力,可考虑对原先确定的土地利用类型作出修改。,紧接着匹配过程的是经济和社会

25、分析以及环境影响研究。野外校核(实地验证),在校核过程对暂时作为适宜于不同利用加以分类的地区进行审核或抽样检验,看评价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如不符或差距较大,应修改评价方案。通过研究后期阶段的不断逼近,最后确定土地适宜性分类。,第三阶段,提交成果,包括编绘图件和撰写报告。首先是土地适宜性图土地适宜性图表明每个土地制图单元对每一确定的土地利用种类的适宜性。一方面,它可表示出一个特定的土地制图区域高度适宜于人工软木林地和中等适定于牧牛业,但是不适宜花生-高梁耕作;,另一方面,也可表示出某些土地单元高度适宜花生-高梁耕作,另一些土地单元中等适宜或勉强适宜花生-高梁耕作,其他土地则不适宜于此类利

26、用。这些可用附有表格式图例的一幅图表示,或者以一系列适宜性图表示。(表6-4,图6-4),从纵横两个角度看表格,你能读出什么?,i 有效土层厚度,其次是描述土地利用类型即依据调查的集约度和目的对土地利用类型的性质作详细说明。例如“以花生和高梁为基础的旱作农业”这一利用类型可能包括大致的农场规模、作物品种、肥料和其他投入的水平以及机械化程度等。,此外,还应阐明每一土地利用种类用于每个土地区域的有利和不利结果,包括阐明估计的作物产量、肉类生产或平均年材积之类资料,要求的投入如肥料、劳力和机械的种类和数量,环境影响和社会后果的估价,以及在经济评价中的估计成本、效益和利润。如果评价一块土地不适宜某一利

27、用,则需说明理由。,这些调查结果可使委托调查的机构作出选择,提供信息说明,在调查区域内可能采用什么样的耕作系统或其他类型土地利用,每一种利用最适宜的土地在什么地方以及这种利用可能造成怎样的后果。不属于这种评价范围的其他考虑,也可能影响最后开发决策;但是即使这类考虑在作用上超越了制图所表示的适宜性,也会在对可能产生的后果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着手进行开发。,第四阶段 评价之后的成果应用阶段这些步骤的精髓是土地的质量与此土地可能适合的各种不同利用种类的要求之间的比较。这是与土地潜力分类的一个主要区别;在土地潜力分类中首先完成资源调查,所产生的土壤图和其他图件作为土地潜力研究的固定基础。,任何土地评价系

28、统正是通过在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中的实际利用的检验而获得取舍。从这种观点出发,对大多数目的来说适宜性评价要远优于土地潜力分类。适宜性评价为土地利用中的变更(不管是采用新的主要利用种类还是利用细节中的变化)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提出了在调查区域的每一部分作出这种变更带来的后果,以及提供了有助于规划、管理和投资决策的证据。,这种方法在发展中国家已经过最充分的试验、应用和验证。原则上说,这种方法可用于居住区域和发达地区。荷兰在农作系统的试验基础上也己采用过这个办法。这个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对发达国家的某些大型规划决策(例如放牧和森林利用对坡地的竞争,或者为娱乐或土地保持确定区域位置)也很有用。,四、对FAO

29、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评述优点: FAO土地适宜性评价也属于土地评价方法的归类法范畴,因此它也具有归类法的共同优点。除此之外,FAO土地适宜性评价与美国土地潜力分类比较还具有以下优点:,1、针对特定土地用途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丰富的信息。 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基础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或土地用途)对土地质量要求不同”这一基本原理。因此,在对每一个土地评价单元评价过程中,针对所考虑的每一个土地利用方式或土地用途都分别做出土地适宜性评价。这样对每一个土地评价单元就得到可供比较的多种评价结果,因此,就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丰富的信息,为土地利用中的变更(不管是采用新的主要利用种类还是

30、利用细节中的变化)提供选择的可能性。,2考虑社会经济因素FAO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在评价土地对某种利用方式的适宜性时,重视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状况三方面对土地质量的综合影响,特别是在自然评价的基础上,要对土地利用的经济效果(获利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由此确定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这就为土地利用规划人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3强调土地适宜性,增强农民试种新作物和推广新技术的信心 尽管土地适宜性的降低是由于土地具有的限制性增强所造成的,但是,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强调土地的适宜性,而不是限制性,显得比较积极。这有利干增强农民试种新作物和推广新技术的信心。,缺点: 与美国土地潜力分类一样,FAO土地适宜性分类也同样具有归类法土地评价的缺点。即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难以考虑不同限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