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info-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apinfo-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目.docx(1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目 录专业概览讲座1计算方法3地球物理场论I7地球物理场论II10数字信号处理13普通地质学18地质认识实习22构造地质学24地质学教学实习27海洋科学概论30海洋学实习36MATLB应用40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C+45图形界面设计50离散数学52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54计算机图形学及地学应用58并行算法与编程60数字图像处理67地球物理信息处理基础71计算地球物理原理76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78测量学82重力勘探85磁法勘探88电法勘探90地震勘探原理92地球物理测井101工程与环境物探106沉积岩石学112石油地质学115海洋地质学120科学计算可视化123地学软件工程基础12
2、8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132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系统与应用实验135地震地质综合解释136地震地质综合解释软件系统与应用实验141应用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解释142应用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解释实验146毕业设计(论文)149毕业设计(论文)149152专业概览讲座开课院系: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系课程编号:081302101233课程英文名称: Outline of Geophysics课程总学时:17 总学分:0.5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学分:推荐使用教材: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学计划 编者:中国海洋大学教务处出版社:海洋大学胶印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6版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
3、的教学和讨论,可使学生基本上了解本专业的起源、发展等历史沿革、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专业发展的展望,介绍本校、本学科和相关院系、专业历史与本学科的关系。了解当前应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手段及探测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思想。考试形式:开卷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教学目标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学时分配第一章 学科历史沿革、现状 1.1学科的起源与发展 1.1.1学科的起源 1.1.2学科的发展介绍地球物理学、沿用地球物理学和的发展。多媒体1 1.2本校本学科的历史沿革 1.2.1本学科的历史沿革 1.2.2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介绍我校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和勘查
4、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由来,与地质学专业及其他专业的关系。多媒体1 1.3本学科和本专业现状 1.3.1本学科的现状 1.3.2本专业现状介绍本学科的学位点、学术梯队、优势研究方向。多媒体2第二章 本专业的主要探测方法 2.1各种探测方法原理简介 2.1.1重力勘探 2.1.2磁法勘探 2.1.3电法勘探 2.1.4地震勘探 2.1.5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2.1.6其他勘探方法介绍各种勘探方法原理、野外(海洋)测量的方法、手段。 多媒体参观野外探测仪器设备3 2.2探测仪器简介介绍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概况。多媒体参观野外探测仪器设备2第三章 探测数据的处理和解释 3.1探测数据的处理 3.1.1数据处理目
5、的 3.1.2处理的基本原理介绍野外(海洋)探测数据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数据处理的兴趣。多媒体2 3.2数据处理的仪器 3.2.1数据处理仪器简介 3.2.2仪器演示参观数据处理机房、演示处理简单流程。多媒体参观参观数据处理机房2第四章 课程体系介绍和选课 4.1课程体系 4.1.1介绍课程体系 4.1.2介绍选课方法介绍课程体系,由高年级学生介绍选课方法和学习体会。多媒体与高年级学生交流。2 4.2大学学习的特点 4.2.1大学学习特点和注意问题 4.2.2与高年级同学交流提醒新生应注意可能发生的问题,学习方法的提高。与高年级学生交流。2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计算
6、方法开课院系: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系课程编号:081302101227课程英文名称:Numerical Methods课程总学时:68 总学分:3.5含实验或实践学时:17 学分:0.5推荐使用教材:计算方法引论 编者:徐萃薇孙绳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2年第2版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和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在计算机上实现各种数学问题的数值计算理论方法和手段,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1)认识到正确制定算法的重要性;(2)掌握相关的算法理论和程序设计技术;(3)了解数值计算与纯数学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
7、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的能力;(4)学会对计算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及评价算法的优缺点;(5)为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科学已与理论科学、实验科学一道并列为科学研究的三大手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自己会算,能构造算法编程序让计算机计算,同时使计算快速、稳定、准确。基本要求掌握:绝对误差、相对误差与有效数字概念;解线性方程组的Gauss消去法、LU分解法,Jacobi迭代法、Gauss-Seidel迭代法、SOR迭代法;Lagrange和Newton插值法;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快速FFT;非线性方程求解的不动点迭代、Newton迭代、弦位法;数值积分的梯形公式、Simpso
8、n公式以及复化公式;常微分方程数值求解的Euler方法以及改进Euler法的推导和应用;线性方程组求解的最小二乘问题;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等。学生除完成书面作业外,还需完成编程实验。考试形式:闭卷考试(学生成绩由平时考核(20)编程实验(20)考试(60)构成)授课内容教学目标授课模式学时分配1.计算方法研究的对象、特点,误差分析熟练掌握误差的概念及误差和有效数字的关系,掌握误差在计算中的传播规律。推导数值计算公式中注意的事项。传统讲授与多媒体结合12.插值法与数值微分2.1 线性、二次插值2.2 N次插值、分段插值、Hermite插值、样条插值2.3 数值微分习题1.5熟练掌握Lagra
9、nge插值基函数的构造方法、线性插值和抛物线插值。掌握Lagrange插值余项,分段线性插值、三次样条。了解Aitken逐次线性插值和Hermite插值。传统讲授与多媒体结合63.数据拟合法3.1问题的提出与最小二乘法 3.2多元线性数据拟合3.3非线性曲线拟合3.4正交多项式拟合 习题5熟练掌握最佳平方逼近概念和最小二乘方法。掌握元线性数据拟合和非线性曲线拟合。了解正交多项式的概念和拟合。传统讲授与多媒体结合44.快速Fourier变换4.1三角插值(离散时间周期信号的Fourier级数表示)4.2离散Fourier变换DFT 4.3离散Fourier变换的物理意义 4.4快速Fourier
10、变换(FFT)掌握Fourier变换的物理意义和FFT算法。传统讲授与多媒体结合45.数值积分5.1梯形公式、Simposon公式、NewtenCotes公式 5.2代数精度与误差估计 5.3复化公式及其误差估计 5.4逐次半分区间法 5.5高斯型求积分公式及方法评述 补充习题熟练掌握梯形公式、Simposon公式、NewtenCotes公式,及其复化公式。了解代数精度与误差估计。了解Richardson外推法和Romberg积分算法,Gauss型求积公式。传统讲授与多媒体结合66.解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法6.1高斯消去法 6.2主元素消去法 6.3直接三角分解LU分解法. 追赶法 6.4 Cho
11、leysky分解和改进的Choleysky分解法 习题1熟练掌握高斯消去法和主元素消去法,LU分解和追赶法。了解Choleysky分解和改进的Choleysky分解法。传统讲授与多媒体结合47.线性方程组最小二乘问题7.1矩阵的广义逆 7.2用矩阵广义逆讨论方程组的解 7.3奇异值分解SVD算法求广义逆 7.4最小二乘解的算法基础正交变换 7.5最小二乘问题的正交化算法QR分解 习题3 4;掌握矩阵广义逆和SVD方法。了解正交变换的几种方法;了解QR分解正交化算法。传统讲授与多媒体结合68.线性方程组求解的迭代法8.1迭代法基本理论 8.2几种常见迭代格式 8.3收敛性判断和误差估计 8.4共
12、轭梯度法(CG) 习题1掌握迭代的一般理论。熟练掌握Jacobi迭代、Gauss_Seidel迭代、SQR迭代的基本格式,掌握迭代矩阵的构造和收敛性判断。了解共轭梯度法。传统讲授与多媒体结合69.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9.1 准备知识9.2幂法 9.3幂法的加速与降阶 9.4反幂法、原点移位反幂法、平行迭代法 9.5 Jacobi方法 9.6 QR方法 习题3和4了解矩阵特征值计算的幂法、反幂法以及移位加速法。了解Jacobi方法和QR方法,了解本征分解的概念和实现方法。传统讲授与多媒体结合610.非线性方程求根10.1二分法、错位法10.2求实根迭代法及其收敛性 10.3迭代收敛加速 10
13、.4牛顿迭代法弦位 10.5法抛物线法(Muller法)习题7熟练掌握Newton迭代法、弦位法。掌握二分法和不动点迭代法的原理和实现。传统讲授与多媒体结合611.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法11.1几种简单的数值解法11.2 RK方法12偏微分方程数值解初步波动方程的有限差分解法熟练掌握Euler方法、改进的Euler方法,向前和前后Euler法,梯形公式。掌握Euler公式导出的三种方法。了解四阶RK方法;了解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方法的一般原理。传统讲授与多媒体结合2上机编程作业:实验一 1二分法2 Horner算法3 Lagrange插值、Newton插值法完成算法编程和调试。计算机演示和辅
14、导2实验二 1曲线拟合、(FFT算法演示)2逐次半分梯形、Simpson、Romberg法积分完成算法编程和调试。计算机演示和辅导5实验三 1列主元Gauss消去法2 LU分解法3追赶法4 Jacobi迭代5 GaussSeidel迭代6 SOR迭代完成算法编程和调试。计算机演示和辅导5实验四 1幂法2原点移位反幂法3不动点迭代法4 Newton迭代5 Newton下山法6弦位法7 Euler法8改进Euler、9四阶RK方法完成算法编程和调试。计算机演示和辅导5总学时:68学习参考书1、 数值分析,李庆扬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4版2、 【美】John H Mathews,Ku
15、rtis D Fink Numerical Methods Using Matlab. Third Edition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English Edition)3、 徐树方等 数值线性代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4、 【美】G H Golub,C F Van Loan 著,袁亚湘等译,矩阵计算Matrix Computations . 第三版 Third Edition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5、 【美】J H Wilkinson 著,石钟慈等译,代数特征值问题,The Algebraic Eigenvalue Problem. 第三版 Third Edition
16、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地球物理场论I 开课院系: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系课程编号:081302101271课程英文名称:Geophysical Fields Theory I课程总学时:51 总学分:3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学分:推荐使用教材:弹性波场论基础 编者:刘喜武出版社:讲义(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出版时间及版次: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练运用弹性理论;应力分析、应变分析、应力应变关系及弹性介质运动微分方程。掌握弹性动力学中的各种基本波的转播规律,理解并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联系实际对波动方程求
17、积分解,了解可克希霍夫积分、泊松积分、瑞雷积分解的物理意义,会应用格林函数法求解波动方程。掌握分层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规律,了解弹性动力学中的各种积分变换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地球物理专业理论水平有一定明显提高,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考试形式:考试60,平时作业20%,大作业20;授课内容教学目标授课模式学时分配1.绪论总体把握本课程的任务和主要内容;掌握弹性动力学的基本假设;了解地震波动力学和地震勘探的关系。传统讲授12.应力分析2.1 外力、内力和截面法2.2应力与应力分量2.3 物体内一点的应力状态2.4 主应力和主方向2.5 最大与最小应力2.6 平衡和运功微分方程2.7 边
18、界条件2.8 圆柱坐标及球坐标系中的平衡和运功微分方程;掌握应力的概念和研究方法;掌握物体内一点应力分量表达和应力状态;了解坐标旋转时应力分量的变换;了解主应力和主方向的推导和物理意义;了解最大应力和最小应力的性质;牢固掌握平衡和运动微分方程的推导;了解边界条件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圆柱坐标和球坐标系下平衡和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传统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结合63.应变分析 3.1位移分量和旋转分量3.2应变与应变分量3.3几何方程应变分量和位移分量的关系3.4旋转分量和位移分量的关系3.5物体内一点的应变状态3.6主应变和主方向3.7体积应变3.8无旋变形和等体积变形、位移矢量公式3.9应变协调方程3.
19、10圆柱坐标及球坐标系中的几何方程;掌握应变的概念和研究方法;掌握物体内一点应变分量表达和应变状态;了解坐标旋转时应变分量的变换;了解主应变和主方向的推导和物理意义;了解最大应变和最小应变的性质;牢固掌握应变分量和位移分量的关系、转动分量和位移分量的关系,体积应变和位移分量关系3组几何方程的推导推导;掌握物体变形的表现形式、无旋变形和等体积变形和位移矢量公式。了解应变协调方程;了解圆柱坐标和球坐标系下几何方程的结果。传统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结合84.应力与应变关系4.1广义虎克定律4.2工程弹性常及相互关系4.3简单和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弹性应变能和应变能密度4.4能量密度和能通量密度掌握杨氏弹性模量
20、和泊松比的概念;掌握广义虎克定律;了解均匀各向同性完全弹性介质广义虎克定律的推导过程;了解各项异性介质中的虎克定律。掌握弹性常数相互关系。掌握应变能和应变能密度概念,空间应力状态下应变能密度用应力分量和应变分量表达的式子。掌握弹性介质总的机械能密度合能通量密度的概念,理解弹性波的形成和传播机制。传统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结合65.弹性动力学问题的建立 5.1弹性动力学的基本方程5.2弹性动力学问题的提法5.3以位移表示的运动微分方程拉梅(Lame)方程5.4圆柱坐标和球坐标系下以位移表示的运动微分方程;熟练掌握直角坐标表示弹性动力学15个基本方程,了解圆柱坐标下的表示形式。清楚弹性动力学基本方程控制
21、弹性体内部,完整的提法还要包括初始和边界条件,给出特定初值和边界的情形。熟练掌握基本方程的简化以位移表示的Lame方程的推导。掌握以位移表示的力的边界条件。了解弹性动力学解的唯一性定理。了解圆柱坐标和球坐标系下以位移表示的运动微分方程传统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结合46.无限弹性介质中的弹性波6.1弹性波控制方程6.2声波方程的建立6.3均匀各向同性无限弹性介质中的平面波6.4一般波前面与弹性介质中波的传播速度6.5均匀各向同性无限弹性介质中的球面波6.6无限弹性介质中球面空腔产生的弹性波6.7无限弹性介质中的柱面波6.8谐波6.9平面波的能量;牢固掌握弹性波动方程的推导建立。了解声波方程的建立。掌握
22、均匀各向同性无限弹性介质中的平面波、球面波和球面空腔产生的弹性波的传播的规律,特别是波速的概念和公式,以及推导。了解无限弹性介质中的柱面波。掌握谐波的概念,了解振动和波动的区别,掌握周期、频率、波长、波数的概念及关系。掌握相速度和群速度的概念;能够推导平面谐波的能量密度和能通量密度表达。传统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结合87.波动方程解的积分表示 7.1波动方程的定解问题7.2克希霍夫(Kirchhoff)积分与泊松(Poisson)积分 7.3瑞雷(Rayleigh)积分7.4格林(Green)函数法7.5波动方程反演简介掌握克希霍夫(Kirchhoff)积分和格林(Green)函数法,掌握惠更斯原理
23、。了解瑞雷(Rayleigh)积分。了解波动方程反演。传统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结合68.分层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8.1波在自由界面的反射8.2均匀弹性半空间自由界面附近的面波Rayleigh波8.3波在弹性介质分界面的反射和透射8.4层状介质中的弹性波8.5 半无限弹性介质的另一种面波Love波8.6频散时相速度与群速度8.7斯通莱(Stoneley)面波;掌握弹性波在分层介质分界面反射和透射的Snell定律,并会推导。掌握Rayleigh面波和Love面波的规律和特点。传统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结合69.地震波动力学 9.1实际介质中的地震波 9.2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地震波理论 9.3饱和流体多孔介质中地
24、震波传播理论9.4地震波动力学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正反演)了解粘弹性介质中的地震波动方程和波函数,了解吸收衰减的基本原理。了解各向异性介质地震波波动方程。了解波动方程理论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传统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结合6实验作业:地震波在介质分界面的反射与透射系数计算根据公式,上机计算介质分界面处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并绘制出相应反射系数、透射系数与入射角关系曲线,上交程序和实验报告上机辅导总学时:51学习参考书1、杜世通,地震波动力学,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2、牛滨华等,各向同性固体连续介质与地震波传播,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1版3、石油院校合编,弹性波引论,讲义【油印】,198
25、8年4、谢树艺,矢量分析与场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2版5、朱广生等,勘探地震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地球物理场论II开课院系: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系课程编号:081302101273课程英文名称:Geophysical Fields Theory II课程总学时:51 总学分:3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学分:推荐使用教材:勘探电磁场论 编者:乔松 周锰钰 白朗出版社: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1991(第一版)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方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该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对
26、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理论有系统、深入的理解,为后续的“重磁勘探方法”、“电法勘探”和 “钻井地球物理勘探”等专业课奠定理论基础,也为从事地球物理方向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考试形式:笔试授课内容教学目标授课模式学时分配引力场绪论1.静电场1.1电荷分布 库仑定律 电场强度1.2 静电场第一、第二基本定律 高斯定理 E的环流1.3电位 电位梯度1.4电偶极子和偶电层的场1.5电介质极化 极化电荷1.6电介质存在时静电场基本规律 电位移D1.7介质交界处场量变化规律1.8静电位的微分方程 唯一性定理1.9静电场能量1、了解什么是点电荷、线电荷、面电荷、体电荷2、掌握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的概念3、
27、了解立体角的概念4、掌握静电场第一、第二基本定律5、了解电位和电位梯度的概念6、掌握场强与电位的计算方法7、理解场强与电位梯度的关系8、了解极化强度的概念,掌握极化体电荷与极化强度的关系,掌握极化面电荷与极化强度的关系9、掌握电介质存在时的高斯定理表达式10、介质交界处的场量交界条件11、掌握静电位的微分方程,了解唯一性定理的意义讲授102.电像法2.1平面界面的电像法2.2球面界面的电像法1、掌握平面界面电像法2、掌握球面界面电像法3、掌握柱面界面电像法讲授42.3柱面界面的电像法2.4场分布的电像定性分析3.稳定电流电场3.1欧姆定律 连续性方程3.2供电电极表面附近的电荷和稳定电流电场的
28、场源3.3稳定电流电场的建立和本质3.4稳定电流电场的电位微分方程3.5静电类比法研究稳定电流电场分布3.6电荷分析法研究稳定电流电场分布3.7地面对稳定电流电场的影响3.8与交界面垂直方向场定性分析1、掌握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2、掌握稳定电流电场的电流连续性方程3、掌握稳定电流电场的本质4、掌握稳定电流电场的电位微分方程5、掌握静电类比法6、掌握电荷分析法讲授84.稳定磁场4.1安培定律4.2比奥-沙伐尔定律4.3磁场的矢位4.4元电流的磁场4.5磁介质的磁化4.6磁化电流与磁化强度的关系4.7稳定磁场方程 第一、二基本定律4.8 B和H的交界条件4.9磁荷 磁场强度 磁极化强度4.10静磁场
29、方程4.11磁标位4.12磁偶层的磁场4.13铁磁介质存在时的磁场4.14磁场能量1、掌握安培定律2、掌握比奥-沙伐尔定律3、掌握磁场矢位的计算4、掌握元电流矢位的计算5、了解磁介质的磁化方式6、掌握磁化电流与磁化强度的关系7、掌握稳定磁场中的第一、二基本定律8、了解B和H的交界条件9、了解磁库仑定律10、了解磁荷体密度、磁荷面密度与磁极化强度的关系讲授105.时变电磁场5.1电磁感应定律 麦克斯韦第一假设5.2麦克斯韦第二假设5.3麦克斯韦方程组5.4谐变电磁场方程5.5时变电磁场的交界条件5.6电磁场能量密度 坡印亭矢量1、掌握麦克斯韦第一假设2、掌握麦克斯韦第二假设3、掌握麦克斯韦方程组
30、4、了解定态电磁波的麦克斯韦方程组5、了解时变电磁场的交界条件6、了解电磁场的能量和能量密度的计算7、了解坡印亭矢量的概念讲授66.电磁波的传播6.1理想电介质中的电磁波方程6.2理想电介质中定态电磁波方程6.3平面电磁波的性质6.4平面电磁波在无限均匀导电媒质中的传播6.5平面电磁波在良导电均匀媒质中的传播6.6相速度和群速度6.7平面电磁波的偏振6.8偏振波在大地中的传播6.9单色平面电磁波在媒质分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6.10全反射6.11波导管内的电磁波1、了解什么是理想电介质2、了解自由空间的概念3、了解平面电磁波方程的表达式4、了解什么是定态电磁波5、了解亥姆霍兹方程6、掌握平面电磁波
31、的性质7、了解什么是趋肤效应8、掌握相速度和群速度的概念9、了解什么是波的偏振10、掌握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11、了解什么是横电型波、什么是横磁型波讲授87.电磁波的辐射7.1时变电磁场的矢位和标位7.2达朗贝尔方程7.3达朗贝尔方程的解 推迟位1、了解什么是规范不变性2、了解达朗贝尔方程的基本形式3、了解什么是推迟效应讲授3课程复习2学习参考书1、乔松 周锰钰 白朗,勘探电磁场论,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 2、孟昭敦,电磁场导论,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3、冯慈璋 马西奎,工程电磁场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数字信号处理开课院系:地学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课程编号:
32、081302101275课程英文名称: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课程总学时:68 总学分:3.5含实验或实践学时:17 学分:0.5推荐使用教材:数字信号处理 编者:程乾生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3年11月第一版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掌握数字信号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将来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并服务于祖国的能源开发、利用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基本要求:要理解掌握对连续信号离散化,如何保证信号不失真即由离散信号能否恢复原连续信号;信号离散化后,相应的数学变换发生了哪些变化。要掌握信号分析的基本概
33、念和数学方法,对给定的数字信号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处理,为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用汉语教学。考试形式:考试授课内容教学目标授课模式学时分配0.绪论:信号概述0.1什么是信号0.2信号分析的基本思想0.3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0.4信号分析的基本问题了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讲授21.连续信号与系统1.1连续信号1.1.1信号的基本类型1.1.2几种常见的基本信号1.1.3单位冲激信号1.1.4付氏级数与付氏积分1.2线性时不变系统1.2.1系统的概念1.2.2线性系统1.2.3时不变系统1.2.4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性质1.3稳定系统与因果系统1.3.1稳定系统1.3.2因果系统
34、1.3.3频率滤波系统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性质,判定稳定系统与因果系统的准则讲授42.离散信号与系统2.1信号采样2.1.1采样过程2.1.2理想采样2.1.3离散信号的频谱2.1.4时间域采样定理2.2采样恢复2.2.1恢复条件2.2.2恢复原理2.2.3采样的内插公式2.3信号的重采样2.3.1重采样方法2.3.2重采样信号的频谱2.4基本序列2.4.1什么是序列2.4.2几种常见的时间序列2.5离散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性质2.5.1线性2.5.2时不变2.5.3系统的时间特性2.5.4系统的频率特性2.5.5稳定性2.5.6因果性2.6离散线性褶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并掌握连续信号离散的过程及离
35、散后频谱发生的变化;理解重采样;掌握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概念及LSI的性质讲授(讨论)63.Z变换3.1Z变换的引进3.1.1离散时间付氏变换3.1.2Z变换的定义3.2Z变换与付氏变换的关系3.3Z变换和采样序列间的关系3.3.1Z的物理意义3.3.2褶积定理3.3.3双项滤波器3.3.4串联与并联滤波器3.3.5N项因果滤波器3.4Z变换收敛域3.4.1因果序列3.4.2稳定序列的收敛域3.4.3有限项因果序列的收敛域3.5反Z变换3.5.1幂级数法3.5.2积分法理解Z变换的概念及与付氏变换的关系;掌握Z变换和采样序列间的关系;会求出序列的Z变换及反Z变换讲授64. 物理可实现信号的相位性质
36、4.1相位滞后特性4.1.1基本概念4.1.2定量分析4.2最小相位信号性质4.2.1正实函数与负实函数4.2.2串联滤波器4.2.3并联滤波器4.3谱因式分解4.3.1两点序列4.3.2N+1点序列理解因果信号的相位特征;掌握最小相位信号的性质讲授65. 离散付氏变换5.1四种付氏变换形式5.1.1连续时间周期信号的付氏变换5.1.2连续时间非周期信号的付氏变换5.1.3离散时间非周期信号的付氏变换5.1.4离散时间周期信号的付氏变换5.2离散付氏级数5.2.1周期序列的付氏级数5.2.2周期长度与时间采样间隔、频率采样间隔之间的关系5.2.3离散付氏级数的性质5.2.4周期褶积5.3离散付
37、氏变换5.3.1有限序列和周期序列的关系5.3.2有限序列的付氏变换5.3.3 DFT的性质5.3.4线性褶积、圆周褶积、周期褶积之间的关系5.3.5 讨论三者之间关系的意义5.4快速付氏变换FFT5.4.1FFT的提出5.4.2FFT与DFT的计算次数的比较了解四种付氏变换的关系,掌握离散付氏级数和付氏变换讲授(讨论)96. 相关分析6.1相关函数6.1.1线性相关的概念6.1.2线性相关的定量分析6.1.3地震记录的相关系数6.1.4相关函数6.2自相关与互相关的性质6.2.1自相关的性质6.2.2互相关的性质6.3相关计算6.4相关谱6.4.1自相关谱6.4.2互相关谱掌握相关的概念及计
38、算讲授67. 线性最优化方法7.1最优化7.2线性最小二乘法7.3超定及欠定方程组的广义解了解最优化方法,掌握最小二乘法及病态方程组的广义解讲授68. 数值逼近8.1数据拟合8.2数据平滑8.3数据插值8.4样条函数了解数值拟合和插值的概念,掌握样条函数的插值方法讲授69. 上机实验9.1雷克子波的波形显示(turbo c2.0实现)9.2连续信号的采样与重采样9.3合成地震记录并在屏幕显示9.4设计陷频滤波器,去除某一频率成分并成图显示掌握c语言中的成图函数掌握采样定理,观察假频掌握褶积,了解正演模拟的有关知识掌握DFT的编程上机17合计68学习参考书1、 王瑞英,周大纲编,数字信号处理基础
39、,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2、 董敏煜编,地震勘探信号分析,石油大学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3、程乾生,数字信号处理的数学原理,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年11月第2版普通地质学开课院系: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系课程编号:081302101277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Geo-Sciences课程总学时:51 总学分:2.5含实验或实践学时:17 学分:0.5推荐使用教材:普通地质学 编者:夏邦栋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2年8月第二版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地球科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和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基础课。主要
40、任务是介绍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使学生较全面了解现代地球科学的主要成就、基本知识和时空观念,训练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技能,启发学生主动钻研地球科学的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增进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的兴趣,同时为今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1)掌握肉眼鉴定主要常见矿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会描述矿物、岩石、地层和构造的基本方法 (3)学会认识各种地质现象,并对其形成、演化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4)初步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程序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本课程的重点根据勘查技术与工程和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本课
41、程的重点为 地球的内、外圈层 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地质作用的类型 构造运动 地球的资源和环境 (2)本课程的难点本课程的难点为: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以及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动力来源、方式、形成过程和控制地质作用的各种因素。考试形式:期终闭卷考试占总成绩80%,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20%授课内容教学目标授课模式学时分配0.绪论要求学生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将今论古等基本原理和本门课程的主要特点和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意义,引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利用多媒体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21.地球的起源与演化1.1宇宙的起源1.2恒星的演化1.3太阳和太阳系1.
42、4早期的地球要求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银河系以及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及形成和演化利用多媒体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22.生命的起源与演化2.1生命的起源2.2生命的演化历程2.3地球生物史2.4生物大灭绝要求学生了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演化过程利用多媒体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23.地球概况3.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3.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3.3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3.4固体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要求学生对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有一全面了解。掌握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特征及差别;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和莫霍面、古登堡面以及各圈层物质组成的差异配合多媒体图件演示,以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的方法。24.矿物4.1元素4.2矿物的概念4.3矿物的主要性质4.4常见矿物要求掌握矿物的概念及主要造岩矿物的特性配合多媒体图件演示,以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的方法。2实验一:矿物鉴定常见的矿物鉴定教师讲解、学生实践25.岩浆作用和岩浆岩5.1喷出作用与喷出岩5.2侵入作用与侵入岩5.3岩浆岩的结构构造5.4岩浆岩的主要类型5.5岩浆岩的成因概述了解岩浆作用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掌握岩浆作用的基本规律,为寻找和开发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产资源和热力资源,并为进一步学习专门性理论奠定基础。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