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T技术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38139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160 大小:207.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MT技术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SMT技术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SMT技术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SMT技术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SMT技术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SMT技术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MT技术课程标准.docx(1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二零一一年七月目 录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标准- 2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 13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26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40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53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66 -Protel DXP课程标准- 80 -PLC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95-EDA技术课程标准- 106 -数字电视技术课程标准- 116 -电子产品工艺课程标准- 127-家用电器维修课程标准- 138 -集成电路课程标准- 149 -课程标准- 152 -课程标准- 161 -课程标准- 182 -课程标准- 192 -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标准编制人:谢玲莉编

2、制系部:信息工程系编制日期:2010年 5 月 10 日审核人:李晓平 专业负责人:顾长江系部主任: 顾谦 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制2010年 5 月 10 日 目 录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定位三、课程设计思路四、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二)职业技能目标(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或态度目标)(四)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五、教学的组织六、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一)项目一(二)项目二七、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二)教学手段八、考核与评价九、说明与建议(一)、教学重点与难点(二)教材和参考资料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开课系别信息工程系授课学期第一学期课程名称C语言程序设计授课层

3、次高职高专三年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考核方式考试课程学分5总学时80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48前导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后续课程数据结构、VB程序设计、单片机、数控编程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电子技术、机电数控专业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 专业基础 专业技能 专业拓展 素质养成二、课程定位在计算机软件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高职高专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程序设计能力、Windows应用开发能力、网页制作能力、数据库应用与开发能力等)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因此本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能力核心课程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中, C语

4、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VB程序设计基于C#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数控编程及其它编程语言类课程内容联系紧密。按层次结构, C语言程序设计处于最底层,是它们的基础课程或者说是先导课程。所以该课程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机电系机电专业和数控专业公修课程,它建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Basic等课程的基础之上,熟练掌握C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编程技巧;熟练掌握C数据类型,深刻理解如动态存储结构,指针和链表等重要概念。理解后续课程数据结构中的表、堆栈、队列、树、二叉树等典型的数据结构的用C实现的方法。了解软件设计的基本

5、方法和程序调试的基本过程。四、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学生能掌握C语言的基本知识、具备程序设计思想与技巧和备基本的编程能力。(二)职业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程序设计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C语言编程来解决岗位工作中遇见的实际问题(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或态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IT职业素质修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编程习惯,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有证的)软件工程师五、教学的组织(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根据生产一线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用型高技能岗

6、位人才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能力的要求,结合职业岗位群的特征,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构建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以任务引领知识、以生产过程组织教学的职业课程模式。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将工作任务设计成“学习项目”,采用项目化教学,按项目的不同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 教学组织表学习项目序号项目名称学习型工作任务学时1C程序的运行环境和运行C程序的方法熟悉Visual C+ 6.0的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2熟悉和掌握利用集成开发环境编辑、编译和运行一个简单C程序的基本过程。熟练掌握一个C程序的基本构成要素。 2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掌握C语言中的基本数据类型的使用和C语言中的算术运

7、算符。4掌握书写并使用C语言中的表达式和熟悉C程序的编辑、连接和运行的过程 3输入/输出函数的使用与顺序结构编程.掌握C语言中的格式化输入函数scanf的使用和熟练掌握C语言中的格式化输出函数printf的格式及其使用。6掌握字符输入/输出函数的使用。掌握顺序结构的程序设计方法。 4选择结构编程了解C语言中的关系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的使用和熟练掌握if语句的格式以及使用。8掌握switch语句的格式以及应用。了解if语句的嵌套。5循环结构编程正确理解循环的概念以及实现方法和熟练掌握使用while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实现循环的方法。6了解循环的嵌套及其实现方法和掌握在结构化程序设计

8、中,用循环的方法实现各种算法(如穷举、迭代等)。6函数编程掌握C语言函数的定义、声明以及函数的调用方法和了解主调函数和被调函数之间的参数传递方式。4熟练掌握数组作为函数参数的用法。7数组编程深刻理解数组的含义,包括一维数组、二维数组以及字符数组。掌握一维数组、二维数组以及字符数组的定义、初始化、赋值和输入输出的方法。6掌握字符和字符串的不同以及字符串在字符数组中的存储结构。掌握字符串函数的使用。掌握与数组有关的算法(特别是排序算法)。8指针编程掌握C语言指针变量的定义、声明和赋值。学会使用指针变量进行程序设计。掌握指针作为函数参数的用法。49结构体和共用体编程掌握C语言结构体变量的定义和使用。

9、掌握链表的概念,初步学会对链表进行操作,学会在函数之间传送链表的方法。学会设计简单的结构体程序。210学生信息管理系统C语言基本知识的综合应用6六、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该课程依据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工作任务和作用流程组织学习项目,学习项目的组织与划分与学习型工作任务一致,根据学习项目组织课程教学。学习项目内容与教学要求:(一)项目一名称:C程序的运行环境和运行C程序的方法教学项目:C程序的运行环境和运行C程序的方法总学时:2总体描述:本教学项目总学时2,由1个学习任务组成。通过本项目的教学,学生能熟练掌握C语言的运行环境学习任务-1:名称 学时:2一、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熟悉Visual

10、C+ 6.0的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2熟悉和掌握利用集成开发环境编辑、编译和运行一个简单C程序的基本过程。 3熟练掌握一个C程序的基本构成要素。二、教学内容1Visual C+ 6.0的集成开发环境2利用集成开发环境编辑、编译和运行一个简单C程序的基本过程3一个C程序的基本构成要素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2教学方法上机指导法3教学组织学生小组协作方式(二)项目二名称: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教学项目: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总学时:6总体描述:本教学项目总学时6,由1个学习任务组成。通过本项目的教学,学生能熟练掌握C语言数据结构、运算符与表达式学习任务2-1:数据类型 学时:2

11、二、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C语言中的基本数据类型的使用。2.熟练掌握C语言中的算术运算符。3.正确理解并使用自增(+)和自减(-)运算符。二、教学内容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2教学方法上机指导法3教学组织学生小组协作方式学习任务2-2:运算符 学时:2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熟练掌握C语言中的算术运算符。2.正确理解并使用自增(+)和自减(-)运算符。二、教学内容1C语言程序设计运算符类型2自增(+)和自减(-)运算符使用规则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2.教学方法3.教学组织学习任务2-3:表达式学时:21.掌握C语言中输入和输出函数的使用。2

12、.熟悉C程序的编辑、连接和运行的过程。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2.教学方法上机指导法3.教学组织学生小组协作方式 (三)项目三名称:输入/输出函数的使用与顺序结构编程教学项目:输入输出函数的使用总学时:4总体描述:.掌握C语言中的格式化输入函数scanf的使用和熟练掌握C语言中的格式化输出函数printf的格式及其使用。学习任务3-1: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学时:2三、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掌握输入、输出函数的使用方法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2教学方法上机指导法3教学组织学生小组协作方式学习任务3-2: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学时:2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3、1.学会用顺序结构程序设计思想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2.教学方法3.教学组织(四)项目四名称:输入/输出函数的使用与顺序结构编程教学项目:选择结构程序设计总学时:6总体描述:本教学项目总学时6,由2个学习任务组成。通过本项目的教学,了解C语言中的关系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的使用和熟练掌握if语句的格式以及使用。学习任务4-1: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学时:4四、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了解C语言中的关系运算符2. 熟练掌握if语句的格式以及使用。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2教学方法上机指导法3教学组织学生小组协作方式学习任务3-2:switch语句的使

14、用方法 学时:2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掌握switch语句的格式以及应用。了解if语句的嵌套。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2.教学方法3.教学组织(五)项目五名称:循环结构编程教学项目:选择结构程序设计总学时:4总体描述:本教学项目总学时4,由2个学习任务组成。通过本项目的教学,正确理解循环的概念以及实现方法和熟练掌握使用while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实现循环的方法。学习任务5-1: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学时:2五、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正确理解循环的概念以及实现方法2. 熟练掌握使用while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实现循环的方法。三、

15、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2教学方法上机指导法3教学组织学生小组协作方式学习任务5-2:函数的嵌套 学时:2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了解循环的嵌套及其实现方法和掌握在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用循环的方法实现各种算法(如穷举、迭代等)。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2.教学方法3.教学组织(六)项目六名称:函数编程教学项目:函数编程总学时:4总体描述:本教学项目总学时4,由2个学习任务组成。通过本项目的教学,掌握C语言函数的定义、声明以及函数的调用方法和了解主调函数和被调函数之间的参数传递方式。学习任务6-1:函数编程 学时:2六、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掌握C语

16、言函数的定义、声明以及函数的调用方法2.了解主调函数和被调函数之间的参数传递方式。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2教学方法上机指导法3教学组织学生小组协作方式学习任务6-2:数组在函数中的应用 学时:2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熟练掌握数组作为函数参数的用法。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2.教学方法3.教学组织(七)项目七名称:指针编程教学项目:指针编程总学时:4总体描述:本教学项目总学时4,由1个学习任务组成。通过本项目的教学,掌握C语言指针变量的定义、声明和赋值。学会使用指针变量进行程序设计。掌握指针作为函数参数的用法。学习任务7-1:指针编程 学时:4七、

17、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掌握C语言指针变量的定义、声明和赋值。2.学会使用指针变量进行程序设计。掌握指针作为函数参数的用法。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2教学方法上机指导法3教学组织学生小组协作方式(八)项目八名称:结构体、共用体编程教学项目:结构体、共用体编程总学时:2总体描述:本教学项目总学时2,由1个学习任务组成。通过本项目的教学,掌握C语言结构体变量的定义和使用。掌握链表的概念,初步学会对链表进行操作,学会在函数之间传送链表的方法。 学习任务8-1:结构体、共用体编程 学时:2八、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掌握C语言结构体变量的定义和使用。2.掌握链表的概念,初

18、步学会对链表进行操作,学会在函数之间传送链表的方法。3. 学会设计简单的结构体程序。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2教学方法上机指导法3教学组织学生小组协作方式七、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项目导向2、任务驱动3、案例分析4、启发式、交互式教学5、现场教学(二)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2、网络教学3、仿真实训八、考核与评价进行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可以考查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是否具备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了,从而可以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整体成绩有课程考核成绩和职业技能认证(实践)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课

19、程考核成绩占课程整体成绩50% ,职业技能认证(实践)成绩占课程整体成绩的50%。课程整体成绩表考核类型成绩权重课程整体成绩课程考核1000.5100 职业技能认证1000.5课程考核成绩表项目名称成 绩权重项目成绩项目成绩权重课程考试成绩项目1知识1000.31000.2 100技能1000.5态度1000.2项目2知识1000.3100 0.2技能1000.5态度1000.2项目3知识1000.3100 0.1技能1000.5态度1000.2同上九、说明与建议(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C语言中的数据、结构化程序设计、模块化程序设计2、结构体、共用体、数组与指针(二)教材和参考资料1、推荐教

20、材(1)C语言程序设计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冯燕茹 主编(2)C语言程序设计 南开大学出版社 黄春芳 主编2、参考书(1)C语言程序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谭浩强 主编(2)C语言程序设计上机指导 清华大学出版社 谭浩强主编3、相关网站 1. 2. 3. 4.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编制人:李晓平编制系部:信息工程系编制日期:2011年 1 月20日审核人:李晓平专业负责人:顾长江系部主任:顾谦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制2011年 1 月20日 目 录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定位三、课程设计思路四、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二)职业技能目标(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或态度目标)(四)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五、教

21、学的组织六、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一)项目一 电路和基尔霍夫定律(二)项目二 电阻电路及其分析方法(三)项目三 线性网络定理(四)项目四 动态电路的分析(五)项目五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六)项目六 谐振电路(七)项目七 三相交流电路七、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二)教学手段八、考核与评价九、说明与建议(一)、教学重点与难点(二)教材和参考资料电路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402开课系别信息工程系授课学期1课程名称电路基础授课层次高职高专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考试课程学分5总学时85理论学时50实验学时35前导课程高等数学后续课程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适用

22、专业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电子技术、电子信息、电气技术、自动化等专业方面的专业课。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 专业基础 专业技能 专业拓展 素质养成二、课程定位(根据人才方案确定,阐述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意义和功能。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课程与职业岗位工作关系、课程对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以及与前、后续课程的联结等)本课程的作用是培养电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电路基本理论、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的基本方法、电路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学会应用各种方法进行电路的

23、稳态和暂态分析。掌握基本电路实验技术,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电路理论基础。三、课程设计思路(以能力目标指导下,基于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于生产过程等课程标准整体设计思路,以及课程框架结构、学分和学时分配)课程设计体现以职业需求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任务为课程训练载体,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全新教学理念。本课程的教学情景真实、过程可操作、结果可检验。教学实施过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以能力点为训练单元,理论实际一体化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学知识

24、、练技能,可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上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实用性更强。课程由四个项目牵引:简单直流电路、多电源直流电路、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交流电路的分析与应用。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中又包含若干个工作任务。课程内容选取的基本思路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设计体现以职业需求的,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任务为课程训练载体,通过各项目带动一个综合项目万用表的设计、制作与校验的完成,充分感受电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四、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简单直流电路分析、复杂源直流电路分析、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交流电路的分析与应用。2、职业技能目标:电路元器件的识别、测

25、量能力;基本工具的使用能力;基本仪器的使用能力;电路图识图能力,并能在电工操作台上正确连接电路;能够对实际直流电路进行正确的操作、测量;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及初步设计;能够对实际交流电路进行正确的操作、测量;交流电路的分析、计算及初步设计;动态电路的分析、计算及初步设计;安全用电能力。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耐心细致的职业习惯的养成;规范操作习惯的养成;信息获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外语阅读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的养成。4、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无五、教学的组织(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电路基础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根据实际应用对应用电子

26、技术专业应用型高技能岗位人才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能力的要求,结合职业岗位群的特征,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构建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以任务引领知识、以生产过程组织教学的职业课程模式。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将工作任务设计成“学习项目”,采用项目化教学,按项目的不同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教学组织表学习项目序号项目名称学习型工作任务学时1教学项目1电路和基尔霍夫定律任务1-1电路12任务1-2电阻元件、电源元件任务1-3基尔霍夫定律任务1-4电路中电位分析 2教学项目2电阻电路及其分析方法任务2-1电路的基本概念17任务2-2电路的基本定律 3教学项目3线性网络定理任务3-1叠加定

27、理/戴维南定理13任务3-2最大功率传输定理任务3-3受控源及受控源的等效变换 4教学项目4动态电路的分析任务4-1换路定律6任务4-2一阶电路的分析5教学项目5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任务5-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14任务5-2复阻抗的串联与并联任务5-3用相量法分析正弦电路6教学项目6谐振电路任务6-1串联、并联谐振电路10任务6-2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及应用7教学项目7三相交流电路任务7-1三相电源及其联结14任务7-2负载联结的三相电路任务7-3三相电路的功率六、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采用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实践先行,老师带领学生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

28、程中,讲解运用的知识及方法。完成任务后,归纳总结上升至系统的理论。最终要求学生“理解、记忆、应用。 学习项目内容与教学要求:(一)项目一:电路和基尔霍夫定律教学项目:电路和基尔霍夫定律总学时:2总体描述:本教学项目总学时2,由4个学习任务组成。通过本项目的教学,学生应了解电路和电路模型的基本概念;理解电路基本物理量的概念,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掌握电压、电流、电位、电功率等基本物理量的计算;理解电阻元件的基本概念,掌握欧姆定律。学习任务-1:电路 学时: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电路和电路模型2电路的基本物理量二、教学内容1电路组成2实际电路模型化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

29、多媒体设备2教学方法讲练结合3教学组织项目教学学习任务-2:电阻元件、电源元件 学时:4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理解电阻元件的基本概念,掌握欧姆定律,2理解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基本特性,掌握实际电压源模型和电流源模型;二、教学内容1电路阻元件2电压源、电流源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多媒体设备2教学方法演示法3教学组织项目教学学习任务-3:基尔霍夫定律学时:4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理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的内容。2掌握KCL、KVL定律的基本应用。 二、教学内容1KCL2KVL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多媒体设备2教学方法教、学、做一

30、体法3教学组织项目教学学习任务-4:电路中电位分析学时:2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理解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2掌握电压、电流、电位、电功率等基本物理量的计算二、教学内容1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2电压、电流、电位、电功率等基本物理量的计算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多媒体设备2教学方法教、学、做一体法3教学组织项目教学(二)项目二:电阻电路及其分析方法 教学项2:电阻电路及其分析方法总学时:17总体描述:本教学项目总学时17,由2个学习任务组成。通过本项目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电阻电路及其分析方法学习任务2-1:电路的基本概念 学时:10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掌握电阻串联

31、、并联、混联的连接方式和等效电阻、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2. 了解电阻的星形、三角形连接方式及其等效变换;3. 掌握两种电源模型之间的等效变换;二、教学内容1电阻的串联、并联等效概念 2、电阻星形联接与三角形联接的等效变换3、电源等效变换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多媒体设备2教学方法演示法3教学组织项目教学学习任务2-2:电路的基本定律 学时:7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掌握支路电流法进行电路的分析计算;2. 了解网孔电流法、节点电压法分析计算电路;二、教学内容1支路电流法 2、网孔电流法3、节点电位法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多媒体设备2教学方法演示法

32、3教学组织项目教学(三)项目三:线性网络定理 教学项目3:线性网络定理总学时:13总体描述:本教学项目总学时3,由3个学习任务组成。通过本项目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电阻串联、并联、混联的连接方式和等效电阻的计算,电阻分压分流公式的应用,用支路电流法、戴维南定理、叠加定理进行电路的分析计算;学习任务3-1: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 学时:6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掌握戴维南定理、叠加定理进行电路的分析计算;2. 了解诺顿定理进行电路分析计算;二、教学内容1、维南定理2、叠加定理3、诺顿定理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多媒体设备2教学方法演示法3教学组织项目教学学习任务3-2:最大功

33、率传输定理 学时:3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及最大功率的计算;二、教学内容1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 2最大功率的计算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多媒体设备2教学方法演示法3教学组织项目教学学习任务3-2:受控源及受控源的等效变换 学时:4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用数组处理实际问题二、教学内容1受控电压源2受控电流源3.受控源及受控源的等效变换 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多媒体设备2教学方法演示法3教学组织项目教学(四)项目四:动态电路的分析 教学项目4:动态电路的分析总学时:6总体描述:本教学项目总学时6,由2个学习任务组成。通过本

34、项目的教学,使学生理解零输入、零状态响应的概念,掌握零输入、零状态响应的分析方法;能力学习任务4-1:换路定律 学时:2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换路定律的内容及初始值的计算;2. 理解零输入、零状态响应的概念二、教学内容1换路定律2.函数电路初始值的确定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多媒体设备2教学方法演示法3教学组织项目教学学习任务4-2:一阶电路动态分析 学时:4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掌握零输入、零状态响应的分析方法;2. 了解一阶电路的全响应,掌握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二、教学内容1、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2、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3、一阶电路的全响应4、一阶

35、电路的三要素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多媒体设备2教学方法演示法3教学组织项目教学(五)项目五: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教学项目5: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总学时:3总体描述:本教学项目总学时3,由3个学习任务组成。通过本项目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应用相量法分析RLC串联电路;正弦交流电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因数的计算;学习任务5-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学时:4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正弦交流电基本概念,掌握正弦量三要素的概念;二、教学内容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及正弦量的三要素;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多媒体设备2教学

36、方法演示法3教学组织项目教学学习任务5-2:用相量法分析正弦电路 学时:4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掌握相量法分析RLC串联电路,了解多阻抗串联电路;2. 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因素的概念及计算;二、教学内容1RLC串联电路的分析2、用相量法分析正弦电路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多媒体设备2教学方法演示法3教学组织项目教学学习任务5-3:复阻抗的串联与并联 学时:4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RLC并联电路的分析方法及多阻抗并联电路二、教学内容复阻抗的串联与并联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多媒体设备2教学方法演示法3教学组织项

37、目教学(六)项目六:谐振电路 教学项目6:谐振电路总学时:0总体描述:本教学项目总学时0,由2个学习任务组成。通过本项目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串联谐振的条件、特征,了解串联谐振的谐振曲线和通频带学习任务6-1:串联、并联谐振电路 学时:6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并联谐振的条件、特征、谐振曲线和通频带二、教学内容1串联谐振电路2并联谐振电路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多媒体设备2教学方法演示法3教学组织项目教学学习任务6-2: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及应用 学时:4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串联谐振的谐振曲线和通频带;2了解串联谐振的谐振曲线和通频带;二、教学内容1谐振电路的频

38、率特性2、谐振电路的应用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多媒体设备2教学方法演示法3教学组织项目教学(七)项目七:三相交流电路 教学项目7:三相交流电路总学时:4总体描述:本教学项目总学时4,由3个学习任务组成。通过本项目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相电路的条件、特征及计算学习任务7-1:三相电源及其联结 学时:6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对称三相正弦量的特点2.了解三相电源的星形和三角形连接方式,掌握在星形、三角形两种连接方式下线电压与相电压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三相电源及其联结2三相电源电路分析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多媒体设备2教学方法演示法3教学组织项目教学学

39、习任务7-2:负载联结的三相电路 学时:6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了解三相负载的星形和三角形连接方式2.掌握在两种连接方式下线电压与相电压的关系、线电流与相电流及中性线电流的关系,掌握对称三相电路连接的分析方法3.理解中性线的作用;二、教学内容1负载星形联结的三相电路2、负载三角形联结的三相电路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多媒体设备2教学方法演示法3教学组织项目教学学习任务7-3:三相电路的功率 学时:2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三相电路功率的计算方法二、教学内容1三相电路功率的计算方法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准备(或学生准备)多媒体设备2教学方法演示法3教学组织项目

40、教学七、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2、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3、讲练结合,互动式教学(二)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2、实验教学八、考核与评价进行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可以考查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是否具备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了,从而可以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整体成绩有课程考核成绩和职业技能认证(实践)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课程考核成绩占课程整体成绩80% ,平时成绩占课程整体成绩的20%。课程整体成绩表考核类型成绩权重课程整体成绩课程考核1000.8100 平时成绩1000.2课程考核成绩表项目名称成 绩权重项目成绩项目成绩权重课程考试成绩项目1知识1000.31000.1 100技能1000.5态度1000.2项目2知识1000.3100 0.2技能1000.5态度1000.2项目3知识1000.3100 0.2技能10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