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条文说明.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40142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129 大小:2.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条文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条文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条文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条文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条文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条文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条文说明.docx(1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J 001-97 条文说明目 录前言1 总则 101 适用范围 102 公路分级 103 公路等级的选用 104 环境保护2 一般规定 201 设计车辆 2. 02 计算行车速度 203 公路用地 204 公路建筑限界 205 抗震设防3 路线 301 路线设计的基本要求 302 行车道宽度 303 爬坡车道和变速车道 304 中间带 305 路肩 306 应急停车带 307 错车道 308 视距 3. 0. 9 直线 3010 平曲线半径 3011 平曲线超高 3012 平曲线加宽 3013 缓和曲线 3014 回头曲线 3. 0. 15 纵坡 3016 纵坡长度 30

2、17 平均纵坡 3018 合成坡度 3019 高原纵坡 3020 竖曲线 3021 竖曲线与平曲线的组合4 路基 4. 0. 1 路基设计的基本要求 4. 0. 2 路基宽度 403 路基横断面 4. 0. 4 路基高度 405 路基压实 4. 0. 6 护坡道 4. 0. 7 路基防护 4. 0. 8 路基排水5 路面 5. 0. l 路面设计的基本要求 502 标准轴载 503 路面等级 5. 0. 4 路面结构组成及其类型 505 路拱坡度 5. 0. 6 路面排水6 桥涵 60l 桥涵设计的基本要求 602 桥涵跨径 603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 604 桥面净空 6. 0. 5 桥下净空

3、 606 渡口码头7 车辆及人群荷载 70l 车辆荷载 702 车辆荷载的选用及布载规定 703 人群荷载8 隧道 801 隧道设计的基本要求 802 隧道净空 803 隧道分类 804 隧道防水和排水 8. 0. 5 隧道附属设施9 路线交叉 901 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 9. 0. 2 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 903 公路与铁路平面交叉 904 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 9. 0. 5 公路与乡村道路交叉 906 公路与管线等交叉10 沿线设施 10. 01 交通安全设施 1002 交通管理设施 1003 防护设施 1004 服务设施 1005 公路管理房屋 1006 绿化前 言 建国以来,于1951

4、年9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工程设计准则(草案)。 1954年9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工程设计准则(草案)。同时废止了1951年9月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工程设计准则(草案)。 1956年6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工程设计准则(修订草案),同时废止了1954年9月颁发的公路工程设计准则(草案)。 1972年3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试行),同时废止了1956年6月颁发的公路工程设计准则(修订草案)。 1981年5月22日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编号为JTJ01-81,同时废止了1972年3月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试行)。 1988

5、年12月3日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编号为JTJ 01-88,同时废止了1981年5月22日颁布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四十多年来,编制和修订了六次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此外,编制简易公路标准,修订公路桥涵车辆荷载及净空标准暂行规定等局部修订还有三次,尚不包括在内。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001-97)于1997年11月26日经交通部交公路发1997755号文批准发布,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1988年12月3日发布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为方便各级公路主管部门和公路规划、科研、设计、施工、院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准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现按标准的章

6、、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条文说明。 在使用中如发现问题,请将意见函告交通部公路管理司,以便修订时参考。1 总 则10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范围为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城市道路以及厂矿公路、林区公路等专用公路,由于其使用任务、功能不同,故不包括在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内。 条文规定:“新建公路,必须按本标准执行,”以往标准执行情况基本上是好的,但有些地方对执行国家统一的技术法规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严肃性没有足够重视。在新建公路时,常随意改动技术指标,出现某些指标高于该级公路或低于该级公路的标准,不仅造成技术标准的不统一,投资增加而且使用效果也不好,特别是二级公路标准执行的很不一致。这次修订将“必须按本标准进行

7、建设”改为“必须按本标准执行”进一步明确强调按本标准执行。今后,在下达计划任务书和对初步设计文件进行审查时,必须严格把关,凡新建公路必须严格执行本标准。 对于改建公路,考虑到现有公路的存在,如果完全同新建工程一样执行标准,旧路往往难以合理利用。因此,本条文规定,“改建公路,当利用现有公路的局部路段受条件限制时,对本标准规定的个别技术指标,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作合理变动。”执行这一规定时,如何掌握尺度是很重要的。所谓合理变动,一方面是在对旧路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即使个别技术指标降低后,仍能基本满足该等级公路的行驶要求,不影响整条公路技术标准的连续性、均衡性,不会造成突变或技术标准降低

8、过多,以至形成“瓶颈路段”;另一方面,在经济上应合理,要进行全面技术经济论证。 改建路段,属于新建公路,必须执行本标准规定,不得降低要求。1. 0. 2 公路分级 一、公路分级 本次标准的修订,对公路分级进行了比较大的变动。标准中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及适应交通量,把公路分为高速公路和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五个等级。各省市公路部门的反馈意见以及两次专题讨论会上,绝大多数单位认为新标准对公路分级是适宜的。送审稿审查会议认为,标准将公路按其使用任务、功能及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和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五个等级,高速公路按计算行车速度划分档次,取消了原标准的汽车专用公路,使公路分级概念明确

9、,更加合理,符合我国国情及公路建设的实际。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本次修订,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公路交通运输需要,除四车道高速公路以外,还增加了六车道高速公路和八车道高速公路。本次修订,不按地形硬性地划分计算行车速度,只对高速公路分为不同的速度档次,这样就可以发挥规划设计人员的主动性。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公路,改变了原标准的描述,概括为除高速公路以外的干线公路(主要是指一、二级公路),集散公路(主要是指三级公路),地方公路(主要是指四级公路),这样突出了使用功能,便于选用,也有利于与国际接轨,便于交流。本标准的一级公路是各地要求恢复的。一级公路是连接高速公路或是某

10、些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开发区经济带及人烟稀少地区的干线公路。它实际上是有两种不同的任务和功能:一种是具有干线功能,部分控制出入;另一种是可以采用平交的距离不长的连接线等。一级公路强调必须分向、分车道行驶,标准规定一级公路一般应设置中央分隔带。当受特殊条件限制时,必须设置分隔设施,不允许用画线代替。 二级公路为中等以上城市的干线公路或者是通往大工矿区、港口的公路。本次修订,取消了汽车专用二级公路。原标准对二级公路的描述“为连接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区、港口、机场等地的公路”,实践表明,大城市的机场公路均超过了二级公路的标准。目前,二级公路,在公路运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加宽的二级公路,这是由双

11、车道的汽车行车道和两侧慢车道组成的。 三级公路的原标准描述“为沟通县以上城市的公路”,新标准可按“为沟通县、城镇之间的集散公路”掌握,使三级公路的任务、功能更为明确。 四级公路原标准描述为“沟通县、乡(镇)、村等的公路”可按“沟通乡、村等地的地方公路”掌握。 二、公路适应交通量 1高速公路的适应交通量在进行高速公路规划设计时,要保证必要的交通服务水平和车辆运行质量,同时要考虑我国的经济水平和公路建设投资力量,并要避免高速公路通车不久因交通量不适应造成交通阻塞。美国高速公路设计服务水平乡村选择B级,城市选择C级,对应选择的VC比为0.54和0.77。参考美国通行能力手册中的服务水平分级标准,并考

12、虑使用方便起见,宜将我国公路服务水平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根据我国国情,高速公路的适应交通量宜按二级(相当于美国的C级)来考虑,即计算行车速度为120kmh时,高速公路服务水平的VC比为0.8。根据国内外研究表明,随着计算行车速度的降低,公路的极限最大纵坡增大,最小平曲线半径减小,因此当计算行车速度减小,服务水平要保持与高计算行车速度基本一致的话,其VC比应有所折减。参考我国汽车在坡道上运行速度减少及双车道公路中计算行车速度对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计算行车速度从120kmh降至100kmh、80kmh和60kmh时,通行能力分别按0.9、0.85和0.8折减,因此其VC比应从0.8减

13、至0.72、0.68、0.64。此外,按照美国最近研究结果,高速公路上每车道以小客车计的基本通行能力大约为2200辆h。由于我国小客车性能比发达国家差,卡车等大型车的混入率较高,目前已有高速公路观测到的小客车平均运行速度大约在95kmh左右,比美国低约10kmh。因此,我国交通状况下的极限值仍按每车道2 000辆h计。此外,对大于四车道的高速公路(尤其是山岭重丘区),因我国载重汽车速度较国外低得多,即载重汽车的影响更严重,标准中又未规定设置左侧路肩,其适应交通量应适当调整。103 公路等级的选用 确定一条公路建设标准的主要因素是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交通量。因此,在确定公路技术等级以前,首先应

14、做好可行性研究,掌握该公路各路段的远期、近期交通量。避免一条公路投入使用不久,因为交通量不适应而又要改建。要克服这一情况,就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交通量预测,认真分析该公路在整个公路网中所占的地位,即公路的使用任务和功能,从而正确地确定公路的标准。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新标准规定了远景设计年限,即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20年;二级公路为15年;三级公路为10年;四级公路一般情况下为10年,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短。 公路建设是带状的建设项目,沿途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其地形、地物以及交通量就不会完全相同,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于一条比较长的公路可以根据沿途情况的变化和

15、交通量的变化,分段采用不同的车道数或不同的公路等级。 对于在本标准以前已存在的各等级公路,仍然可以继续存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某些需要改造的公路,根据需要与可能的原则,按照公路网发展规划,有计划地进行改善,提高通行能力及使用质量,以达到相应等级公路标准的规定。 对于分期修建公路工程,特别是半幅的高速公路,今后不提倡。对于某些由于建设资金不足等实际情况而确实需要分期修建的公路,一定要作好统筹安排,最好对前、后期工程进行一次设计,使前期工程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104 环境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环保的重要性和广泛性愈来愈突出,道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要求我们必须按

16、照交通行业建设环境管理要求,认真作好环境规划,切实抓好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工作。环境保护贯穿于整个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并且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公路等级的提高,交通量的增大,其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新标准规定:“修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以及其它有特殊要求的公路时,应做出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设计”。新标准比原标准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不仅要求做出环境影响评价,而且要求做出环境保护设计,即应有相应的工程措施和预算。 我国国家标准GB1589-89对汽车的外廓尺寸限界作了如下规定: 汽车外廓尺寸限界即对汽车的总高、总宽、总长的限制规定,这项规定适用于公路和城市道路运输用的汽车及汽车列车。汽

17、车最大外廓尺寸应不超过如下限制规定:1总高 4.0m; 2总宽(不包括后视镜) 2.5m; 3. 总长: (1)载重汽车(包括越野载重汽车) 12.0m; (2)客车12.0m;铰接式客车 18.0m; (3)牵引车拖半挂车 16.5m; (4)汽车全挂汽车列车 20.0m。 车高一般以载重汽车及半挂车的高度决定静空高度,以小客车的高度确定驾驶员的视线高度。车宽世界各国大型客、货运输汽车的宽度大致相同,一般为2.5m。如果超过2.5m,会严重地降低通行能力。本标准参照国际惯例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设计车辆的宽度为2.5m。车长载重汽车的长度为不超过12.0m,是考虑车辆的宽度作了限制以后,

18、为提高运输效率,车辆的长度有向长的方面发展的趋向而制定的。车辆前悬、轴距及后悬的尺寸是根据双后轴的载重汽车考虑的。 汽车拖挂车分半挂车和全挂车两种。一般是全挂车的车身较长,但在转弯时则半挂车占用路面的宽度较大。故此,选用了半挂车的车身长度。随着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在确定车辆长度时,要充分考虑大型集装箱车辆安全顺利通行的要求,特别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经常有大型集装箱车辆运行的公路。根据国家标准GB1413-85,我国集装箱系列采用5t、10t、20t和30t四种,相应的型号为5D、10D、1CC及1AA型(5t和10t集装箱主要用于国内运输;20t和30t集装箱主要用于国际运输)。其外部尺寸及

19、质量见表4。 计算行车速度对确定公路的曲线半径、超高、视距等技术指标起着决定的作用,同时也影响着车道的尺寸和数目以及路肩宽度等指标的确定。 三、计算行车速度与行车速度的关系 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车辆行驶只受公路本身的道路条件的影响时,具有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人员能安全顺适地驾驶车辆的速度就是计算行车速度。因此,计算行车速度为80kmh的公路,当交通密度较小时,一般驾驶人员起码都能以80kmh的速度安全顺适地驾驶车辆。当线形几何组成要素良好时,往往会出现高于80kmh的情况。在实际行驶过程中,驾驶人员往往不是以计算行车速度行驶,而是根据公路沿途的地形条件、道路条件、交通条件以及自身的驾驶技

20、术选择各自适合的行驶速度。就是说即使计算行车速度为40kmh时,如果交通量小,在直线和大半径弯道上的行驶速度,就可能超过40kmh。计算行车速度越低,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越大。有的国家将计算行车速度和观测到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发现计算行车速度较低时,平均行车速度大约为计算行车速度的9095;在计算行车速度较高时,其平均行车速度约为计算行车速度的80,有的则更低。 四、计算行车速度的拟定 经过多年的使用,各省市对原标准中规定的计算行车速度没有提出过多的问题,因此在本次修订过程中没有作大的变动,只是根据公路分级的变动情况,作了一些调整。 计算行车速度的最大值 根据汽车性能,并参考国内外的实际经验,

21、从节约能源以及人在感官上的感觉出发,计算行车速度的最大值采用120kmh是适宜的。 计算行车速度的最低值 考虑我国实际地形条件、土地利用和投资的可能性,本次修订保留了原标准的规定,确定计算行车速度的最低值为20kmh。这比有些国家的规定值可能略低一些(国外规定计算行车速度的最小值有48km/h、40km/h、30kmh等),但我们认为20kmh还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求。在实际执行中,如果条件受到限制,也不能根据这个设计路段最小长度硬套,允许有一定的灵活运用。 3标准中规定:“各级公路需要改变计算行车速度时,应设置过渡段”。这一规定的目的就是避免突变,保证线形条件的连续性。关于过渡段的计算行

22、车速度,国外有的按10kmh的级差进行递增或是递减,我们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考虑在两者的计算行车速度相差很大时,可以按20kmh的级差执行,并应设置相应的限速标志。过渡段的长度没有做具体的要求,设计时可根据具体地形条件,结合各方面的使用效果,灵活确定。 标准中还规定:“计算行车速度变更点的位置,应选择在驾驶人员能够明显判断路况发生变化而需要改变行车速度的地点,如村镇、车站、交叉道口或地形明显变化等处,并应设置相应的标志”。这是从驾驶员的视觉要求出发考虑的,这样可使驾驶员很自然地感觉到道路条件发生了变化,以便采取适宜的行车速度。203 公路用地 在本次修订过程中,大多数省市的反馈意见以及多位专家

23、一致认为原标准中有关公路用地的规定是适宜的,符合我国土地政策。也有一些单位提出了扩大公路用地范围,但考虑到我国土地紧张的情况,此次修订未予采纳。标准中规定在整个路幅范围以外不小于1.0m的土地为公路用地;在有条件的路段,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不小于3.0m,二级公路不小于2.0m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这主要是考虑到我国的土地资源较为紧张,在保证路基稳定的基础上,要尽量少占耕地。对于特殊的路段,如高填深挖路段、种植多行林带路段等,为保证路基的稳定,应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计算来具体确定公路的用地范围。 审查会议确定,本条中增加了立交工程,服务设施工程,交通安全设施工程,交通管理设施工程,停车设施及公路养护管

24、理及绿化和苗圃等工程所需用地范围。2. 0. 4 公路建筑限界 为了保证车辆运行和行人的需要,在公路上的一定宽度和一定高度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障碍物的空间限制界线称为公路建筑限界。 在公路的建筑限界内不允许设置公路标志牌、护栏、行道树、电杆、信号机、照明等各种设施。净空限界包括行车道、中间带、硬路肩、应急停车带、自行车道、人行道等。在设计时,对于路幅的组成,必须规划出各种应设设施的空间位置,不得侵入道路净空之内。其它路外的设施,不仅不能侵入公路的建筑限界之内,而且,应按有关规定离开公路若干距离。 我国汽车运输载货高度限制为4.0m,汽车的外廓尺寸规定最大高度也为4.0m,另外再加0.5m的安全高

25、度,因此,一般采用4.5m的净高是可以的。同时考虑到路面维修加铺的可能,以及冬季可能积雪,再者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大件运输不少,因此,在标准中规定:“净高,一条公路应采用一个净高。高速公路和一级、二级公路为5.0m,三、四级公路为4.5m。” 净宽是指为保证行车和行人的需要,道路在横向上所必须满足的宽度,特别是桥梁和隧道等建筑设施,其净宽要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标准中,对净宽范围内的各几何部位只用符号标出,其具体宽度应分别按有关条文的规定执行。 标准中所指公路建筑限界,不仅是桥梁、隧道的建筑限界而且是包括公路路基的建筑限界。例如,在标准第3.0.5条中规定:“在路肩上设置路用设

26、施时,不得侵入该等级公路的建筑限界以内”;第10.0.6条对公路绿化规定:“粗细树枝及矮林均不得伸入公路建筑限界内”。2. 0. 5 抗震设防 标准中对公路抗震设防提出了一般性要求,对公路的抗震设计起到了提示性作用。 公路工程的设计烈度(是指在满足规范所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的前提下,公路工程预期所能经受的最高地震烈度)是根据该工程的重要性和修复(抢修)的难易程度,在该地区的基本烈度(指某一地区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可普遍遭遇到的最高地震烈度)的基础上,进行考虑的。 标准中规定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8度、9度地区的公路工程,应进行抗震设计。这是因为过去对四川、云南、辽宁等地的部分震害调查资料表明,在位于7

27、度地区的480km公路中,修建于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地段的270km的路基基本完好或有轻微的损坏。又据云南、四川、山东、广东、江苏、辽宁等地的部分震害资料显示,位于7度地区60余座桥梁多数基本完好或仅有轻微损坏(其中包括单孔的石拱桥和5孔20m、单孔40m的双曲拱桥)。由此可以看出,在一般条件下,公路工程能够经受住烈度为7度的地震的影响或有允许的轻微破坏。 根据地震区实际调查表明滑坡、崩塌地段和软弱粘土层、可液化土层上的公路工程易于遭受地震的破坏,因此以设计烈度7度为设防起点。 考虑连续梁一联数跨,其上部构造在地震时所产生的水平荷载较大,集中作用于一个固定支座会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T型刚构桥梁的跨

28、径较大,地震荷载(尤其是竖向地震荷载)的破坏作用很大,因此,以设计烈度7度为设防起点。简支梁等桥如采取一些抗震措施(防止落梁措施等),花费不大,而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基于这些情况,对于公路工程中的桥梁工程,要求抗震设计的设防起点为7度。 综上所述,以7度为抗震设计的设防起点是比较合适的。对于地震烈度为6度的地区,除有特别规定以外,不进行专门的抗震设计,可采用简易设防。3 路 线3. 0. 1 路线设计的基本要求 公路路线设计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问题,一是路线走向方面所要考虑的问题;二是线形设计方面的问题。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的。 路线设计,应合理利用地形,正确

29、运用技术标准,保证线形的均衡性。设计中应妥善处理远期与近期、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筑路材料等自然条件,充分考虑农业、环保等方面的要求,注意与铁路、航运、空运、管道等运输的配合、协调,通过综合研究分析,认真进行方案比选。不同的路线方案应对其工程造价及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行充分论证和分析,达到技术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在条件许可时,应尽量选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以提高公路的使用质量。 过去选线时总是首先从工程量着眼,对路线进行综合的技术经济论证不够。本次修订强调了对不同路线方案,应从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论证和分析。也就是说,既要考虑工程量大小,投资多少,又要考虑施工、养护管

30、理、经济效益、交通运营等方面的利弊得失,还必须考虑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经过这样的论证比较,就能选用较好的技术指标,以提高公路的使用质量。 公路线形设计应在平、纵、横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设计,保持各元素之间的协调一致。公路等级越高,进行协调性组合设计的作用越突出。平、纵、横三方面的组合不仅要满足汽车动力性能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驾驶员视觉和心理等方面的要求,这对保证汽车行驶安全顺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恰当的线形组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降低通行能力。因此在设计时,应保持线形在视觉上的连续和心理上的协调,并且注意与公路周围环境的配合,保持线形的美感及与沿途风景的协调。 无论是路线定线还是线形设计以

31、及工程实施阶段的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设计人员必须充分认识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进行考虑,这样就会提高道路的运用效率和安全性,达到能以稳定的速度行车,设计出视觉上舒适的好线形。 下面对标准提到的几点再作较详细的说明。 1. 干线公路应避免穿过城镇和方便群众 现在,公路建设有这种趋向,即公路建成后,在一些路段的公路两侧修建房屋,经营各种企业,这是公路交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然而这些情况也造成了公路交通的混乱,汽车行驶速度下降,交通事故频繁。因此我们建议,在公路两侧一定的范围内禁止修建房屋,如美国、英国就有这方面的法律条例。本次修订有的单位也提出了设立公路建筑红线的意见,但由于受我国目

32、前土地政策的限制,加之这方面的资料也不充分,因此,没有列入标准中,建议各省市可以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通过调研,设立地方性的法规政策。 新建公路在选线时应从发挥公路最大效益出发,尽量避绕城镇,一般可以与城市的环线相连接,或者另修连接线。早期修建的公路街道化情况严重。随着村镇经济的发展和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这些路段变成了交通堵塞的“瓶颈”地段,特别是遇上村镇集市贸易,情况更为严重。因此标准中明确规定:“干线公路应避免穿越城镇”。 2少占田地和保护文物 在我们这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土地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敏感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我国的耕地面积只占全世界耕地面积的7,而人

33、口却是世界总人口的22,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一亩多。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选线和设计时尽量少占用耕地,特别是高产田;避免大填大挖,保持自然生态,保护环境。 我国历史悠久,历史文物是我国的宝贵财富,我们都应该认真地进行保护。但是,由于公路是带状的结构物,路线较长,有时受控制点的限制,可能会与某些历史文物的位置发生矛盾,这时应尽量避让,或配合文物单位予以妥善处理。因此,标准明确地规定了要保护文物。 3透视图的使用 过去进行公路线形的设计,主要是考虑汽车运动学和力学上的要求,即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和顺适。然而,人作为使用道路的主体,对公路线形有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因此,本标准规定:“线形设计应考虑车辆行驶

34、的安全舒适性以及驾驶人员的视觉和心理反应,引导驾驶人员的视线”。透视图是从驾驶员的视线出发,绘制出的道路立体形状,反映道路在驾驶人员眼中的真实状况。绘制透视图的目的在于选择计划建设的公路的线形,或预先判断现有公路的改建方案是否合适等。透视图不仅可用来判断平面线形和纵断线形以及公路和风景是否协调,而且小自超高缓和段的连接,大至构造物的设计,差不多在公路几何设计的所有领域中都可以利用。 判断公路几何设计好坏的标准,首先是汽车行驶力学上的安全性,其次是所设计的公路给驾驶人员的心理影响,所以利用道路在驾驶人员目中映像的透视图,对道路几何设计的优劣进行检验是非常直观的。在各种透视图的应用中,驾驶人员透视

35、图是用来作为确定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标准中规定:“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以及风景区公路的必要路段,应采用透视图法进行检验”,至于二、三级公路是否应用透视图进行检验,不作统一规定,视实际情况,由设计单位确定。 4合理利用地形和避免采用长直线 公路线形是在已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考虑的,首先考虑的不是在平面线形上尽量多采用直线,或者是必须由连续的曲线(实际上直线是半径无穷大的曲线)所构成,而是必须采用与自然地形相协调的线形。顺着自然地形平滑的线形比以直线为主而挖方多的公路在美观上还要好,可以避免由于修建公路而破坏沿线的生活环境,从保护自然的角度或从施工、工程费、养护费以及节省劳力的角度看都是好

36、的。 另一方面,有意识地采用曲线相连续的线形,会使驾驶人员积累疲劳,而且多数车辆在曲线上往往不能沿着车道有秩序地行车,尽管这种线形比较美观,也不应该刻意追求这种线形。因此,在双车道公路的一定长度内,为保证超车视距最大长度的需要,还是需要比较长的直线。 标准中规定的“避免采用长直线”,系指若干公里长的直线,甚至几十公里的长直线。在这种直线上行车单调,驾驶人员易犯困,尾随车辆不易估计车速,易造成车速过快而发生事故。过去,我国西北、海南岛、山东等地修建的公路上都有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长直线路段。例如新疆长直线路段长达47.5km,2030km的路段也不少,目前,随着我国土地利用程度的提高,除西北等地

37、区外,要选用那样的长直线地段是不容易的。德国的规范规定,直线长度不得超过20倍计算行车速度的值,亦即120kmh的计算行车速度,直线长度可用到2400m;100kmh的计算行车速度,直线长度可用到2000m。显然,这是指分向高速行驶的公路,而等级较低的公路就不一定适用。当然,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如何采用,还要因地制宜,因等级而异,不宜定死。新标准删除了原标准中有关隧道和展线的描述。过去,由于施工技术、工程投资等各方面的限制,对于越岭线多采用展线方案,这样无形中影响了公路的使用质量,不少路段后来不得不进行了改造。随着公路等级的提高,对公路线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要将工程投资和运输效益结合起来考虑

38、,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根据工程实际需要,采用更加合理的越岭方案。本标准中未对此作明确规定,是给设计人员更大的灵活,以期确定更加合理的路线方案。302 行车道宽度 行车道是由车道组成的。所谓行车道是指专为纵向排列、安全 顺适地通行车辆为目的而设置的公路带状部分。所谓车道宽度是为了交通上的安全和行车上的顺适,根据汽车大小、车速高低而确定的各种车辆以不同速度行驶时所需的宽度。我国习惯地把单二道、双车道、四车道等统称行车道。当然,这里所指的是行车车道和超车车道。其它起特殊作用的车道,如:爬坡车道、变速车道等,虽然也是车道,但由于其功能和作用的不同,未计入行车道当中,所以我国的行车道是车道数乘以车道宽度,

39、我们习惯称为路面宽度。对于三、四级公路尚可适用习惯叫法,但对于高速公路等公路,这个叫法就未必合适。标准中规定:“各级公路的行车道、路缘带、匝道、变速车道、爬坡车道、硬路肩和应急停车带等均应铺筑路面”。所以,行车道宽度不等于路面宽度。一、车道数的确定 本次修订取消了有关“高速公路交通量超过四个车道容量时,其车道数可按双数增加”的规定,而只给出了计算行车速度为120kmh时六个车道和八个车道的有关规定,其主要原因是不提倡六车道及八车道高速公路采用较低的计算行车速度。在实际应用中,当预测交通量确实超过四车道的适应交通量又拟采用100km/h 计算行车速度时,应做全面技术经济论证后确定车道数及有关指标

40、。 二级、三级公路基本上是双车道。对于平原微丘区的二级公路,当混合交通量大,并且将慢车道分开又有困难时,可划线分快、慢车道。实际上是两个汽车车道和两个慢车道组成的4个车道。这种公路实际上仍属双车道范畴,只有在交通量较小时,才能超车,一般情况只能尾随行驶。 四级公路原则上规定为单车道,但平原微丘区,当交通量较大时,可采用双车道。 在新标准中,往返方向的车道数是相同的。国内外曾经用过三车道,他们的经验是三车道公路,交通量超过7 000辆日时,其事故发生率要比双车道公路大的多,并且,正面撞车的恶性交通事故所占的比例很大。交通量如果未达到7 000辆日,其事故率较双车道低,国外很早以前就要取消三车道公

41、路,一些主要国家的公路标准规范,均未列入三车道公路。一些国家则只在双向交通量很不平衡或上坡方向卡车数量较多的路段上采用三车道公路。总之,三车道公路的采用是有条件的,应该慎重,所以标准中没有列入三车道公路。 二、行车道宽度的确定 行车道宽度应该满足车辆行驶的需要,双车道公路应满足错车、超车行驶所必须的余宽,四车道公路应满足车辆并列行驶所需的宽度。 根据第2.0.l条规定,设计车辆最大宽度为2.5m,加错车、超车所必须的余宽来确定行车道的宽度。但是,错车或超车所必须的余宽,因车速和交通量的大小而异,要想确定一个完全合理的数值是不容易的,因此,采用实验的方法结合使用经验来确定。 1载重汽车以不同速度

42、错车时,对行车道宽度有不同的要求。根据200余次的错车实验结合各地司机意见,得出错车时的行车速度和横向间距的关系曲线图,如图2所示。从以上资料得出不同速度错车时,两汽车车厢所需净距()值与错车速度(12)的关系式为=0.170.016(12)。汽车后轮边缘距行车道边缘应有一定的距离(y)。现拟定错车速度15kmh时(y)为0.2m,40kmh时为0.3m(根据实验保证率大于60),得出x2y = 0.450.02(12)。实验速度范围为 1540kmh时,上式所计算的路面宽度能保证82.5的载重汽车不驶出计算宽度以外。黑龙江省交通部门1970年通过对270余次错车资料分析得出:x = 0.51

43、0.01(12)x2y0.790.014(12) 2载重汽车错车速度的确定。错车速度可分为常速、减速(不换档、不刹车或轻微刹车)和慢速(刹车、换档甚至一方停车)三种。对于较高等级公路,交通量大的应提供以常速错车的条件,交通量较小的可用常速和减速错车。四级公路因交通量小,只有单车道路面,则以慢速错车作为确定行车道宽度的要求,如路基宽度只有4.5m时,需进入错车道才能完成错车。各级公路的功能,针对解决混合交通问题,标准中加宽了平原微丘区的二级公路的路面,规定平原微丘区二级公路的行车道宽为9.0m。另外,还规定:“二级公路当混合交通量大,并且将慢行道分开有困难时,其行车道宽度可加宽到14m,并应划线

44、分快、慢行车道”。同时在第3.0.5条规定:“二、三、四级公路在村镇附近以及混合交通量大的路段,路肩应予加固”。303 爬坡车道和变速车道 一、爬坡车道 最大纵坡的确定,是考虑了小客车能以平均速度行驶,载重汽车降低车速行驶。但是,当载重汽车的混合率大时,则要降低爬坡路段的通行能力,这时应设置爬坡车道。设爬坡车道后,将易受坡度影响的低速车分流于爬坡车道上行驶,干道上则保证车辆快速行驶,这样既发挥经济效益,又避免了强行超车,以策安全。欧洲某些国将增设爬坡车道作为改进公路交通安全的一项措施。标准规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在纵坡大于4时,可沿上坡设爬坡车道。这只作为一般的原则性要求,在实际应用中,还要研

45、究爬坡路段大型车的混合率对降低通行能力的影响以及分析基建投资、行驶费用和整个经济效益。根据分析结果来确定是否设爬坡车道。海渝东线有一段3.96的纵波未设爬坡车道,结果影响行车。国外有的规定纵坡大于5的路段,必要时应设置爬坡车道。他们认为在国家干线公路上,从设计上就造成载重汽车,特别是单挂车显著减速是不适当的,在其他公路上,为了节省投资和保证交通安全,也应设适当的爬坡车道。但是,由于缺少国内的实践经验,加之我国小客车数量相对少些,所以,在标准中未列入在一般公路上设置爬坡车道。在实际设计中,可选择需要而又合适的路段设置爬坡车道,与整段的加宽路面作比较,等取得经验后再推广。二、变速车道 变速车道是加速车道和减速车道的总称。加速车道是为保证驶入干道的车辆,在进入干道车流之前,能安全加速以保证汇流所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