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电网继电保护信息系统技术规范(送审稿)修改5.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40957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方电网继电保护信息系统技术规范(送审稿)修改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南方电网继电保护信息系统技术规范(送审稿)修改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南方电网继电保护信息系统技术规范(送审稿)修改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南方电网继电保护信息系统技术规范(送审稿)修改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南方电网继电保护信息系统技术规范(送审稿)修改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方电网继电保护信息系统技术规范(送审稿)修改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电网继电保护信息系统技术规范(送审稿)修改5.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ICS 备案号:Q/CSG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发 布2014- - 实施2014- - 发布南方电网继电保护信息系统技术规范(送审稿)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lay protection information system of CSGQ/CSG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目 次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子站系统技术规范25主站系统技术规范86安全防护要求14附录A南方电网继电保护信息系统图形数据交换格式规范17附录B继电保护信息系统主站与子站系统安全分区软件实现方案27附录C南方电网保信子站通用日志文件格式交换规范28前 言继

2、电保护信息系统提供了对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和故障录波器的分析平台,有利于调度及运维单位迅速掌握电网实际故障状况以及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行为,有助于提高调度及运行管理的水平。为了规范南方电网继电保护信息系统的建设,为继电保护信息系统的设计、验收提供依据,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附录均为规范性附录。本规范由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批准。本规范由中国南方电网系统运行部(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提出、归口管理和负责解释。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刘之尧、高宏慧、陈宏山、王峰、华煌圣、张龙、武芳瑛、丁浩川、林青、杜杨华、狄军峰南方电网继电保护信息系统技术规范1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南方电网地区及以上

3、调度机构、区控(集控、监控)中心、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220kV及以上并网发电厂的继电保护信息系统。 110kV以下变电站、用户变电站及110kV及以下电厂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8657.1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传输规约 第1篇:传输帧格式(IEC60870-5-1,IDT)GB/T 18657.2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传输规约 第2篇:链路传输规则(IEC60870-5-2,IDT)GB/T 1

4、8657.3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传输规约 第3篇:应用数据的一般结构(IEC60870-5-3,IDT)GB/T 18657.4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传输规约 第4篇:应用信息元素的定义和编码(IEC60870-5-4,IDT)GB/T 18657.5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传输规约 第5篇:基本应用功能(IEC60870-5-5,IDT)GB/T 22386-2008 电力系统暂态数据交换通用格式(IEC 60255-24:2001,IDT)DL/T 634.5101-2002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101部分:传输规约 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IEC60870-5-101:

5、2002,IDT)DL/T 667-1999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103部分:传输规约 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IEC60870-5-103:1997,IDT)DL/T 634.5104-2009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104部分:传输规约 采用标准传输协议集的IEC60870-5-101网络访问(IEC60870-5-104:2006,IDT)DL/T 720-2013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柜 (屏)通用技术条件Q/CSG 110031-2012南方电网故障录波器及行波测距装置技术规范Q/CSG 110005-2012南方电网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3.1

6、继电保护信息系统 Relay Protection Information System由安装在厂站端的保信子站系统、安装在调度机构或区控(集控)中心的保信主站系统和提供信息传输用的电力系统网络及接口设备构成的系统。简称保信系统。3.2保信子站系统 Slave Relay Protection Information System指安装在厂站端负责与接入的继电保护装置及故障录波器通信,完成规约转换、信息收集、处理、控制、存储,并按要求向保信主站系统发送信息的硬件及软件系统。是继电保护信息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简称保信子站。3.3保信主站系统 Master Relay Protection In

7、formation System指安装在调度机构或区控(集控)中心,负责与保信子站通信,完成信息处理、分析、发布等功能的硬件及软件系统。是继电保护信息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简称保信主站。3.4保信分站系统 Sub-station Relay Protection Information System继电保护信息系统主站的下一级保信主站系统,简称保信分站。4 保信子站系统技术规范4.1 保信子站系统配置110kV及以上变电站、220kV及以上电厂应配置保信子站。220kV及以上变电站和电厂的保信子站应配置双机。双机配置的保信子站可采用双主工作方式或热备工作方式(在保信子站双机同步技术成熟的情况下

8、推荐采用热备工作方式):1)双主工作方式下,保信子站的双机同时与保护、故障录波器等装置通信。保信子站双机均支持与保信主站进行通信。对于由保信子站主动发起控制方向命令的应用功能(定值自动召唤与核对、主动召唤录波文件等功能),可只在其中一套保信子站投入。2)主备工作方式下,保信子站双机中仅一台机与保护、故障录波器等装置通信,当主机异常时,自动切换到备用机。保信子站双机应有完善的主备判断机制,当主机正常运行时,备机拒绝保信主站的TCP连接。4.2 保信子站系统构成保信子站系统一般包含主机、工作站及相关网络通信设备。保信子站系统双主机和单主机配置的结构示意图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图1双主机配置保信子站

9、系统结构示意图4.2.1 保信子站主机负责与保信主站及接入保信子站的保护装置及故障录波器等装置通信。4.2.2 保信子站工作站用于现场调试和就地信息显示,负责就地调取、显示及分析保护装置及故障录波器等装置信息,查询历史信息,完成保信子站主机及网络通信设备等装置的配置。4.2.3 保信子站系统应配置工作站或具备工作站功能的显示终端,界面尺寸不小于17吋,分辨率不低于1024*768dpi。保信子站工作站或显示终端的运行应独立于保信子站主机,宜安放在保信子站屏柜内。4.2.4 在保护装置通信口支持的情况下,厂站内保信网络与监控网络宜独立组网。4.2.5 原则上,厂站内的保护装置及故障录波器均应接入

10、保信子站,保信子站根据各级调度保信主站要求,转发相应装置的信息。4.2.6 保信子站系统与所有保护装置和故障录波器应采用直接连接方式,不应经过保护管理机转接。特殊情况下,保护装置需经过规约转换才能与保信子站正常通信的,可采用保护管理机转接。4.2.7 保信子站系统应能接收串口、IRIG-B等形式的时间同步信号。4.2.8 保信子站系统的网络通信采用工业级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机的以太网接口应满足工程需要且预留一定数量的备用接口,用于小室间联接时应具备光纤通信口。图2单主机配置保信子站系统结构示意图4.3 保信子站系统总体要求4.3.1 保信子站系统不得影响厂站内其他系统的正常运行,保信子站系统的任

11、何异常或与其它设备的通信异常不得影响保护装置的正常运行。4.3.2 保信子站系统应能够长期稳定运行,软件异常时应具备自恢复能力。保信子站应设有自复位电路,在正常情况下,保信子站不应出现程序死循环的情况,在因干扰而造成程序异常时,应能通过自复位电路自动恢复正常工作。复位后仍不能正常工作时,应能发出异常信号或信息。4.3.3 保信子站软件系统结构应为开放式设计,功能模块可自由组合。除数据库组件外,其余应用组件应可以根据应用需要任意组合。对部分应用功能的升级不能对软件系统产生整体影响,软件的版本更替不得破坏历史数据。4.3.4 保信子站系统应具备配置工具软件,用于保护及故障录波器装置的接入,该软件应

12、使用简便,易于操作;保信子站系统应配置保信子站信息管理、查询软件,支持配置信息、日志记录、保护运行及历史信息的查看、检索及分类统计。4.3.5 保信子站主机面板、工作站及管理软件均应具备完善的权限管理功能,并对维护操作日志进行存储。4.3.6 保信子站系统主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等辅助设备除外)应采用直流电源供电,在装置直流电源消失时不应丢失已记录信息。4.3.7 保信子站主机及采集单元应采用嵌入式装置,配备足够数量的串口、以太网口。各以太网口之间相互独立。内部数据存储介质为固态硬盘。4.3.8 保信子站系统应能适应各种类型的微机装置接口,适应不同保护及故障录波器厂家的不同版本的通信规约。4.4

13、 保信子站系统功能要求4.4.1 保信子站信息配置保信子站配置信息中需包含以下保信子站装置自身的信息:1) 装置参数:保信子站型号、保信子站版本号、单机或双机配置情况、出厂日期、投运日期、系统容量等;2) 模拟量: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系统剩余容量;3) 告警信息:容量告警、GPS失步告警、检修态告警、与保信主站通信中断告警;4) 保信子站的其他信息。4.4.2 保护装置接入4.4.2.1 原则上要求保信子站与保护装置采用以太网方式通信。4.4.2.2 在继电保护装置支持的情况下,保信子站系统应能够从装置正确取得各类运行信息,并实现信息的分类存储、检索,信息类别如下:1) 装置参数,包括软

14、件版本、校验码、程序时间、IP地址等;2) 保护装置定值区号(含运行定值区号和编缉定值区号)及各区定值;3) 保护装置软压板;4) 保护装置采集的模拟量;5) 保护装置开关量状态;6) 保护装置出口动作信息;7) 保护装置启动和复归信息;8) 故障量,包括故障相别、故障测距、故障相电流、差动电流、零序电流、故障相电压、接地阻抗、相间阻抗等;9) 保护装置的告警信息;10) 保护装置的录波文件(对于保护装置中同一次故障的分段录波,保信子站应进行合并);11) 保护装置的其他信息。4.4.2.3 保信主站召唤保护装置的装置参数、定值区号、各区定值、软压板、模拟量、开关量、录波文件、历史信息时,若在

15、主站端选择从装置召唤,则保信子站应立即召唤保护装置的相应信息、上送保信主站,不以子站数据库中已存数据响应。4.4.2.4 保信子站系统中保护定值的初始化方式可供用户选择,并支持以下两种方式: 1) 以上一次召唤的定值作为基准;2) 以在保信子站中输入的装置定值作为基准。4.4.2.5 保信子站系统应具备定值自动召唤(召唤周期可由用户设定)及定值核对功能,当保信子站发现当前区保护定值与基准定值不对应时,应向保信主站发送定值不对应事件。4.4.2.6 在继电保护装置支持的前提下,保信子站系统应能够正确响应保信主站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如下操作:1) 远方读取和修改任意区保护定值;2) 远方切换定值区;3

16、) 远方投退软压板;4) 远方广播或单独复归装置。 5) 未许可开展远方控制的保信子站需将远方控制功能可靠闭锁,远控功能可在厂站内通过硬压板方式投退,当远控功能硬压板退出时,远控功能不可用。6) 保信子站的所有远方控制操作和功能投退记录均要有详细的日志记录,该部分日志记录在保信子站退运前不得删除。4.4.2.7 保信子站系统应能监视保信子站与保护装置的通信状态,并对通讯异常记录进行存储。通信状态改变时,应向保信主站发送相应事件。4.4.2.8 检修状态要求保信子站系统应具备对保护装置及保信子站自身进行“置检修态”操作的功能,并满足以下要求:1) 运行状态改变应主动上送保信主站系统;2) 保信子

17、站应有“检修”指示灯(在保信子站自身置检修及子站对保护装置置检修未复归情况下,均应点亮“检修”指示灯);3) 置检修时,不影响保信子站对保护的通信;4) 检修状态下生成的信息为检修状态信息,保存在保信子站历史数据库,不向保信主站转发。5) 在保信子站或保护装置恢复运行状态后,保信子站不主动上送其检修状态下生成的信息。4.4.2.9 在保护装置支持的前提下,保信主站可通过保信子站直接召唤保护装置中的历史信息(包括动作事件、告警信息)和故障录波,并执行同4.4.3.3的录波召唤策略。如保护装置不支持按时间段召唤录波列表或不支持区分故障录波和启动录波,则保护装置的所有录波均需保存在保信子站。 4.4

18、.3 故障录波器接入4.4.3.1 原则上要求保信子站与故障录波器采用以太网方式通信。4.4.3.2 保信子站系统能够从故障录波器正确取得如下信息:1) 故障录波器定值;2) 录波简报,在故障录波器支持的情况下,录波简报应包括录波文件名称、访问路径、时间信息、故障类型、故障线路、测距结果、故障前后的电流、电压最大值、最小值,开关变位情况等;3) 录波文件列表,录波文件列表应包含一段时间内的录波文件名称的列表;4) 录波文件。4.4.3.3 保信子站从故障录波器获得录波文件列表,根据录波文件名中是否含有保护出口标识,执行不同的召唤录波策略:1) 保信子站主动召唤有保护出口标识的录波,保信子站召唤

19、成功后的录波及该条录波的文件名保存在保信子站。保信子站召唤录波完毕后,发录波简报给保信主站;2) 对于无出口标识或标识为启动的录波,保信子站不主动召唤;3) 用户需要查看时,可在保信主站端选择从保信子站或从故障录波器召唤录波列表。若保信子站未保存该录波文件,则需选择从故障录波器召唤,召唤成功后的录波保存在保信子站。再次查看该录波时,可从保信子站调取。4.4.3.4 保信子站系统应能监视保信子站与故障录波器的通信状态,并对通讯异常记录进行存储。通信状态改变时,应向保信主站发送告警信息。4.4.4 信息存储4.4.4.1 保信子站系统应采用数据库存储保护装置及故障录波器信息,并实现灵活、方便、快速

20、地数据查询和报表输出功能,以便相关人员进行各种数据统计和查询,制作各种报表。数据库应基于商业数据库建立,并满足接口标准、高效、界面友好、可靠性高、开放性好、易于扩展的要求。4.4.4.2 保信子站系统应能通过软件实现就地的实时及历史数据查询,并具备导出历史信息和录波文件的功能。4.4.4.3 保信子站系统必须为所联接的所有保护装置预留足够的缓存和信息存储空间,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保护报文时不得丢失信息。4.4.4.4 保信子站配有网络存储器的情况下,保信子站需将网络存储器容量纳入保信子站容量管理范畴,网络存储器的通信状态需上送保信主站。网络存储器故障或异常,不应影响保信子站的正常运行。4.4.5

21、与保信主站系统通信4.4.5.1 一般情况下,保信子站系统与保信主站系统之间的通信采用调度数据网传输,不具备调度数据网条件的采用协议转换器+2M通道接入。条件允许的地区,也可同时采用调度数据网和2M 通道传输。4.4.5.2 与保信主站通信应遵循南方电网已发布的相关通信规范或工程实施规范。4.4.5.3 负责保信子站系统与保信主站系统通信的每个以太网络口只允许设定一个IP地址。4.4.5.4 保信子站系统可以同时连接的保信主站数量应不少于5个,并能满足不同调度机构的信息定制及安全防护要求,支持10张不同的信息定制表。4.4.5.5 保信子站系统向保信主站端传送保护信息时,应保留保护报文的原始时

22、标,并携带保信子站接收到该信息的时间,报文的语义不得丢失,支持断点续传功能和多路数据转发功能。4.4.5.6 保信子站系统配置发生变化时,保信子站应主动上送配置变化事件至保信主站。4.4.6 设备与图形建模保信子站系统可对站内图形进行建模,并将生成的文件传送至保信主站系统。保信子站系统图形建模应符合 “南方电网继电保护信息系统图形数据交换格式规范”(附录A)的要求。4.4.7 日志记录4.4.7.1 保信子站日志包括:1) 运行日志:记录保信子站在运行中的关健信息,保存时间不少于3个月;2) 操作日志:记录远方控制操作,永久保存;3) 维护日志:记录保信子站配置改变(修改保信子站配置时由保信子

23、站自动写入日志)、软件升级历史,永久保存。4.4.7.2 日志记录格式应符合“南方电网保信子站通用日志文件交换格式规范”(附录C)的要求。4.4.7.3 单个日志文件的大小不大于5M。4.4.8 远程维护保信子站系统应支持远程维护,通过调度数据网远程对保信子站系统进行配置、调试、复位等。保信子站系统进入远程维护状态时,允许保信子站系统短时退出正常运行状态,但不能影响到各个接入设备的正常工作。4.4.9 异常告警4.4.9.1 保信子站系统应配有信号灯,指示系统的运行状态;信号灯应包含运行灯、告警灯、检修灯、与各保信主站通信状态指示灯。各指示灯应有明确的标识。4.4.9.2 保信子站应具备不少于

24、2对硬接点输出,分别为装置故障和装置异常告警。当保信子站自身出现电源消失、装置死机时,应发出装置故障告警;当保信子站与保信主站通信中断、网存异常不能读写等异常情况时,保信子站应发出装置异常告警。4.5 保信子站系统技术指标4.5.1 系统容量4.5.1.1 可同时接入装置不小于255台。4.5.1.2 系统的存储容量不小于120G,当剩余容量小于15%时给出告警信息并执行删除策略。4.5.2 通信能力4.5.2.1 与调度机构或区控(集控)保信主站通信能力1) 支持调度数据网、2M方式接入。2) 保信子站响应保信主站端召唤的成功率不小于95。4.5.2.2 站内网络端口带宽100Mbps。4.

25、5.2.3 装置接入通信能力1) 支持RS-232、RS-422、RS-485通信。2) 支持以太网通信,符合IEEE802.3的规定,使用TCP/IP协议。3) 支持LonWorks通信(选用)。4.5.3 信息传输时间在保信子站满负荷情况下,信息传输时间应满足以下要求:4.5.3.1 事件报告传输时间:包括起动、告警、动作、复归等事件信息,由装置到保信子站传输时间不大于5秒,保信子站到保信主站的传输时间不大于5秒。4.5.3.2 录波文件传输时间:由装置到保信子站传输时间一般不大于30秒。4.5.3.3 查询响应时间:模拟量及开关量由装置到保信子站的传输时间一般不大于5秒,定值由装置到保信

26、子站的传输时间一般不大于30秒。4.5.3.4 故障简报:由保信子站到保信主站的传输时间不大于10秒。4.5.3.5 通信状态:由保信子站到保信主站的传输时间不大于5秒。4.5.4 系统资源4.5.4.1 系统可用率:不小于99。4.5.4.2 CPU负荷率:正常情况下不大于25(5 分钟间隔),大批量数据处理情况下不大于50(5 分钟间隔)。4.5.4.3 网络负荷率:正常情况下平均负荷不大于5,电网事故情况下不大于 30。4.5.5 电源4.5.5.1 额定电压:DC220V、DC110V。4.5.5.2 允许偏差:-20%15%。4.5.5.3 纹波系数:不大于5。4.5.6 时间同步4

27、.5.6.1 对时能力:接收IRIG-B码对时信号,误差应不大于1毫秒,当对时通信口的B码发生中断时,应能接受SNTP网络对时。4.5.6.2 守时精度:24h误差不大于5s。5 保信主站系统技术规范5.1 保信主站系统配置各分子公司的继电保护运行管理部门、地市及以上调度机构应建设继电保护保信主站系统。保信主站系统应采用双机配置,当一台服务器故障时,系统数据不丢失、不误发,并发出切换告警信息。保信主站需根据保信子站的双机工作模式选择对应的通信方式,可采用(但不限于)以下方式。1)保信主站尝试与两台保信子站同时建立TCP连接,若与两台保信子站均可以建立连接,则仅激活其中一个连接,另一个连接仅测试

28、链路。当保信主站与保信子站通信异常时,保信主站自动关闭与异常的保信子站主机的连接,激活与另一台保信子站主机的连接。2)保信主站与保信子站双机中的任意一台通信,当无法建立连接或通信中断时,可尝试与另一台建立连接。5.2 保信主站系统构成 保信主站系统一般包含通信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工作站及相关的存储、网络设备。保信主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图3 双机配置系统结构图5.2.1 数据服务器主要安装有成熟的大型数据库系统,承担数据查询、检索、存储、备份等数据处理任务,是保信主站系统的重要部分;为确保数据安全,操作系统推荐采用Unix/Linux平台;如果采用WINDOW

29、S操作系统,应做好病毒安全防护工作,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性。5.2.2 通信服务器作为保信主站系统与保信子站系统的通信枢纽,承担数据的传输任务,是保信主站系统的重要部分;同时作为内网与数据网的连接点,实现与各保信子站系统的远程信息交互,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操作系统推荐采用Unix/Linux平台;如果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应做好病毒安全防护工作,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通信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应相互独立。5.2.3 WEB服务器通过正向隔离装置接收保信主站传来的信息,并向III区系统发布。5.2.4 保信主站工作站为用户操作、查看、分析故障的终端,应操作方便、界面友好、易于维护。保信主站工

30、作站一般安装在办公室,与保信主站主机处于同一安全区,保信主站工作站宜延伸至运行维护班组。5.3 保信主站系统总体要求5.3.1 保信主站系统硬件应采用性能可靠、运行稳定的计算机硬件。系统硬件和有关的接口设备技术性能指标符合国际工业标准,并能满足信息采集、管理和分析应用功能要求以及业务范围内的其他特殊功能要求。5.3.2 保信主站系统软件应建立在统一而完整的数据库平台上,通过数据库接口软件和用户接口软件,在统一的图形界面和用户浏览器窗口下,进行集中的数据库管理、实现各种计算、统计分析和管理功能。5.3.3 保信主站系统在进行系统结构设计时,应预留标准接口,以便实现保信主站间信息交换或为其它系统提

31、供数据,实现资源共享。5.3.4 保信主站的任何操作及异常均不应影响各保信子站系统及保信子站系统所连接的保护装置的正常运行。5.3.5 保信主站系统应实时监视硬件和软件工况,及时给出异常提示。5.3.6 保信主站系统通信服务器网卡配置需满足接入调度数据网双平面的要求。5.3.7 保信主站系统可以同时连接的工作站数量应不少于20台,各台工作站与主站的通信应相互独立,任意一台工作站的异常不应影响通信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及其它工作站的正常运行。5.4 保信主站系统功能要求5.4.1 与保信子站系统通信5.4.1.1 保信主站系统能够与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保信子站系统进行通信,应同时支持以103规约及6

32、1850规约与保信子站进行通信。与保信子站通信应遵循南方电网已发布的相关通信规范或工程实施规范。5.4.1.2 能对保信子站上送的保护事件、异常及开关量变位等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及保存;支持召唤保护装置定值、软压板、硬压板、模拟量等信息;支持召唤保护装置及故障录波器录波文件,支持断点续传;对标志有检修状态的信息,保信主站系统能按用户要求进行处理;保信主站接收到保信子站发送定值不对应事件,主站界面应给出相应提示。5.4.1.3 保信主站系统能自动对各保信子站进行定期巡检,测试保信子站各项功能是否正常运行,包括各保信子站保护通讯状态查询、定值召唤、开关量召唤、模拟量召唤等功能测试,并自动形成相应测试文

33、档。5.4.1.4 提供对保信子站信息的过滤功能,过滤的策略可配置,并提供配置手段。5.4.1.5 提供命令过滤功能,可以对指定的命令进行屏蔽,不允许发送给保信子站,例如过滤定值修改命令。5.4.1.6 对保护装置的装置参数、定值区号、各区定值、软压板、模拟量、开关量、录波文件、历史信息提供从保护装置召唤和从保信子站召唤两种途径,供用户选择。5.4.2 行波测距装置接入保信主站系统具备接入厂站端行波测距装置功能,并可从行波测距装置获取以下信息:1) 双端测距结果、单端测距结果、自检信息、参数设置、行波波头时间及启动波形;2) 在行波测距装置支持的前提下,能读取基波电压、基波电流的模拟量及行波测

34、距装置已接入的刀闸位置状态。5.4.3 设备建模5.4.3.1 系统应能建立二次设备模型、一次设备模型及一二次设备关联关系。5.4.3.2 系统应提供图模一体化的绘图建模工具,用于二次设备模型生成及参数录入,支持二次设备模型添加、删除、修改及模型描述文件的导入、导出,也能根据厂站提供的规定格式的资源配置文件自动生成或更新模型。5.4.3.3 系统支持符合IEC 61970标准的一次设备模型的导入,并提供良好的人机界面工具。5.4.3.4 系统应支持图形、模型的增量修改机制和在线修改。增量修改机制支持用户首先对源数据库中的图形、模型进行修改,在通过有效性、完整性检验以后,再以增量的形式,应用到实

35、时数据库中。实现接入数据无需重启系统。5.4.3.5 通过在保信主站配置保信子站IP地址、厂站名称、获取一次设备和图形信息、召唤二次设备配置、关联一二次设备即可完成保信子站的接入工作。5.4.3.6 当保信主站接收到保信子站的配置变化事件时,应有告警提示;当重新召唤的配置信息与原有记录不符时,应给出提示,原有的模型信息及与之相关的事件、录波记录不能丢失,应作为历史信息保留并提供查询手段;保信子站配置变化事件及数据库更新操作录入系统事件数据库。5.4.4 保信子站通信状态监视保信主站能够使用图形化界面直观的实时显示各个保信子站与保信主站的通信情况。当保信主站与保信子站通信出现异常时,保信主站能以

36、告警形式反映,并在图形界面上清晰地标识出异常的保信子站。保信主站能够定期生成所有接入的保信子站的通信状态报告。保信子站置检修时,保信主站应有相应的的挂牌显示,并有保信子站长期置检修的告警。保信子站双机配置情况下,当保信主站在设定的连接次数或时间内与两台保信子站主机均无法建立应用层通信时,保信主站判断与该保信子站通信中断并发出告警信息,保信主站需不断交替尝试与保信子站双机建立连接。5.4.5 保护及故障录波器通信状态监视保信主站能够使用图形化界面直观的实时显示接入保信子站的各个保护装置及故障录波器的通信情况。当保信子站与保护装置或故障录波器通信出现异常时,保信主站能以告警形式反映,并在图形界面上

37、清晰地标识出异常的装置。保信主站能够定期生成保护及故障录波器通信状态监视报告。保护装置置检修时,保信主站应有相应的的挂牌显示,并有保护装置长期置检修的告警。5.4.6 事件信息显示及告警5.4.6.1 保信主站系统接收来自保信子站的事件信息,支持分层、分类、分级告警。1) 分层告警当收到保信子站事件信息时,在系统层应能反映发生故障的厂站/线路。2) 分类告警可以根据保护信息类型显示告警。保护信息类型一般可分为保护告警、保护动作、故障简报、故障波形等。3) 分级告警可以根据保信子站对于保护信息分级后的优先等级告警。5.4.6.2 用户能够按装置和事件类型设置是否告警及告警方式。告警方式包括图形闪

38、烁、推事故画面、入实时告警窗、生成装置动作报告等多种处理手段。5.4.7 远方控制功能5.4.7.1 在继电保护装置支持的前提下,保信主站系统能够通过保信子站系统对继电保护装置正确进行如下操作:1) 远方读取和修改任意区保护定值; 2) 远方切换定值区; 3) 远方投退软压板; 4) 远方广播或单独复归装置。5.4.7.2 远方控制的安全措施应包括:1) 操作安全性审核,包括操作权限审核、操作对象审核、操作节点审核、操作闭锁等;2) 数据合理性校验,包括数据类型校验、数据合理性范围检查等;3) 应遵循数据查看-修改-核对结果的控制流程。4) 远方控制过程应能完整记录操作人、监护人、操作时间、操

39、作对象、修改前后的值、操作结果等信息。5) 未许可开展远方控制的保信主站端需将远方控制功能可靠闭锁。6) 保信主站的所有远方控制功能操作和功能投退记录均要有详细的日志记录,该部分日志记录在保信主站退运前不得删除。5.4.8 录波召唤保信主站提供两种召唤录波列表及录波文件的方式:1) 保信子站召唤;2) 通过保信子站从保护装置或故障录波器召唤。5.4.9 波形分析能够对从保信子站接收到的COMTRADE格式录波文件进行波形分析,能以多种颜色显示各个通道的波形、名称、有效值、瞬时值、开关量状态。能对单个或全部通道的波形进行放大缩小操作,能对波形进行标注,能局部或全部打印波形,能自定义显示的通道个数

40、,能显示双游标,能正确显示变频分段录波文件,能进行向量、谐波以及阻抗分析。5.4.10 故障测距计算保信主站系统能够利用接收到的故障录波器录波数据,自动或手动完成单端和双端测距计算。5.4.11 故障信息自动归档保信主站系统能够对接收到的信息按用户需求进行准实时的自动归档,形成事故报告并将结果存档。事故报告归档内容包括故障时间、故障元件、故障类型、保护动作情况、保护录波报告、故障录波器录波报告、重合情况及故障距离等。可按时间、故障元件查询已归档的事故报告及相关汇总统计结果。保信主站故障信息自动归档功能需具备过滤非故障信息策略。5.4.12 WEB发布保信主站系统信息能够通过单向逻辑隔离措施以W

41、EB方式浏览,即实现安全I/II区到安全III区的单向数据发布。5.4.13 统计分析保信主站系统应实现以下数据统计功能,并支持报表输出。1) 应能对二次设备的运行、异常及动作等情况进行统计;2) 应能对保信主站与保信子站之间、保信子站与二次设备的通信状态进行统计;3) 应提供多种方式查询统计结果,包括时间、区域、设备等。5.4.14 图形界面保信主站系统能显示带有保护配置的一次接线图,并根据需要显示地理接线图、通信状态图,图元外观符合国家标准或得到用户认可,便于用户在图形界面上查看一二次设备的属性,以及保护装置和故障录波器的各类信息、历史数据。5.4.15 系统工况监视保信主站系统应能够对系

42、统资源进行实时监视,包括各服务器、工作站CPU 的使用率、内存容量、系统占有内存的容量、磁盘空间等,并有提示和告警功能等。保信主站系统应能够对系统有关进程进行实时监视,包括系统应用程序的运行状态、进程退出告警、特定进程的自动巡检、核心进程的全程自动监视和管理、通信程序的报文监视等。保信主站系统应能够对网络资源进行实时监视:包括实时监测保信主站系统网络节点的启动和退出及其网络流量,并给出告警信息。 5.4.16 权限认证保信主站系统拥有完整且严格的权限认证体系。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分工的需要自定义用户和用户组名称及其权限。保信主站系统的所有登录、查询、召唤、配置、初始化和控制功能都要求有相应的权限才

43、能进行。5.4.17 日志记录1) 保信主站日志中需包含远方控制记录、保信主站异常记录和录波召唤记录。其中,涉及远方控制的记录保存期限为永久,保信主站异常记录保存期限为至少3个月。2) 保信主站工作站具备调阅保信子站日志功能。5.4.18 定值查询与核对5.4.18.1 定值查询1) 应能查询二次设备的运行定值(在保护装置及其规约支持的情况下,可查询非运行区定值),并可将定值存入数据库,数据库中原有定值应以带时标的历史定值的方式存储;2) 应能查询二次设备的运行定值区;3) 应能查询数据库中保存的历史定值。5.4.18.2 定值核对1) 应能将人工或自动定时召唤的装置运行定值转换并导出成XML

44、格式文件,供保信主站系统或其他外部系统定值校对、校核等功能使用;2) 可将整定系统导出的定值(XML或EXL文件)存入数据库并可做为基准定值;3) 应能对人工或自动定时召唤的装置运行定值和保信主站数据库中保存的基准定值进行核对,若二者存在差异发告警信息。5.4.19 主分站通讯5.4.19.1 为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保信主站可直接与分站(下级调度的保信主站)建立通信,采集分站或通过分站采集保信子站中的信息。总调和中调的保信主站可根据管理的需要选择是否接入下级调度的保信主站,中调和地调的保信主站需支持接入上级调度的保信主站。5.4.19.2 主分站通讯采用调度数据网传输,应遵循南方电网已发布的主

45、分站相关通信规范。5.4.19.3 主分站通信主要采用转发、远程调阅的模式,分站应支持将从保信子站收到的信息转发给保信主站,还应支持保信主站采用远程调阅的模式实现对已保存的故障数据的浏览。5.4.19.4 分站在形成故障报告、所接入保信子站的通信状态发生变化时,应主动发送相应信息至保信主站。5.4.19.5 分站需支持保信主站的总召唤(分站回送与各保信子站的通信状态等),以及对装置信息(包括:故障简报列表、故障简报、动作报告列表、动作报告、定值、模拟量、软压板、定值区号、开关量、录波列表、录波文件、通用文件列表、通用文件、历史事件)的召唤,并根据主分站间的约定响应远程调阅或信息转发。5.5 保

46、信主站系统技术指标5.5.1 基本条件1) 保信主站系统硬件设备宜放置在专业机房内。2) 保信主站系统内部的任何组件,均不影响保护装置的正常运行。3) 保信主站系统能与不同厂家保信主站、保信子站通信,并做到规约统一。5.5.2 通信方式4) 与保信子站系统通信使用TCP/IP 协议作为基本网络通信协议,满足调度数据网或2M 专线方式。5) 保信主站系统内部通信使用TCP/IP 协议作为基本网络通信协议, 满足100M/1000M以太网带宽。6) 与分站系统的通信使用TCP/IP 协议作为基本网络通信协议。5.5.3 系统容量1) 保信主站系统软件支持直连厂站数量不小于255 个。2) 所有数据

47、存储时间不小于5 年。3) 所有服务器磁盘容量至少留有85的备用容量,当磁盘容量小于15 时给出提示和告警。4) 保信主站系统应提供完善的备份方式。5.5.4 信息传输时间1) 事件报告传输时间:包括起动、告警、动作等事件信息,由保信子站到保信主站的传输时间不大于5秒。2) 通信状态传输时间:由保信子站到保信主站的传输时间不大于5秒。3) 故障简报传输时间:由保信子站到保信主站的传输时间不大于10秒。4) 定值的传输时间:从保信主站发出召唤到保信主站接收完成不大于1分钟。5) 模拟量的传输时间:从保信主站发出召唤到保信主站接收完成不大于30秒。6) 运行状态的传输时间:从保信主站发出召唤到保信主站接收完成不大于30秒。7) 录波文件传输时间:从保信主站发出召唤到保信主站接收完成不大于5分钟。5.5.5 CPU负荷率1) 正常情况下,服务器不大于25%(5 分钟间隔),保信主站工作站不大于35%(5 分钟间隔)2) 大批量数据处理情况下,服务器不大于40%(5 分钟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