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讲义.docx(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试行)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二00七年四月目 次1适用范围42规范性引用文件4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43.1术语和定义43.2缩略语:54国家应急平台体系54.1应急平台体系构成54.2应急平台的基本组成部分65国务院应急平台技术要求75.1指挥场所75.2通信系统105.3计算机网络系统165.4视频会议系统175.5图像接入系统195.6综合应用系统215.7数据库系统286省级应急平台技术要求326.1指挥场所326.2通信系统346.3计算机网络系统406.4视频会议系统,406.5图像接入系统406.6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406.7空间数据库417部门应急平台
2、技术要求427.1指挥场所427.2通信系统427.3计算机网络系统427.4视频会议系统427.5图像接入系统437.6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438移动应急平台技术要求448.1大型移动应急平台448.2中型移动应急平台458.3小型移动应急平台479安全保障体系技术要求479.1总体要求489.2应急指挥场所物理安全489.3通信保密499.4网络和系统安全539.5移动应急平台安全599.6应用系统安全619.7容灾备份62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为了指导和规划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和电子政务建设相关标准
3、规范,制定本技术要求。1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国务院、省级和部门应急平台的建设;省级以下应急平台和部门向下延伸的应急平台的技术要求,由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参照本技术要求制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所引文件和标准中的有关条款,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要求。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要求。3.1术语和定义3.1.1突发公共事件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财产的重大损失,并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3.1.2应急平台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具备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
4、与总结评估功能的综合性软硬件集成的平台。3.1.3移动应急平台能够针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现场语音、视频和数据采集,信息传输、指挥调度,能够独立或与其他应急平台协同工作的可移动平台。3.1.4应急方舱自身无机动能力,但适于多种运输工具,用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专用舱体,包括便携式应急方箱。3.1.5前置机前端用于数据共享和交换的系统。3.2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DLG Digital Line Graphic (数字线划图)WFS Web Feature Service (网络要素服务)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数据)GIS Ge
5、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信息系统)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MCU Multipoint Control Unit (多点控制单元)PSTN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公共交换电话网)QoS Quality of Service(网络服务质量)SBC Session Border Controller(边界会话控制器)TDM Time Division Multiplex(时分多路复用)UPS Uninterruptible Powe
6、r System(不间断电源系统)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VOIP Voice Over IP(IP语音)WMS Web Map Service (网络地图服务)4国家应急平台体系4.1应急平台体系构成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包括国务院、省级和部门应急平台,以及依托中心城市辐射覆盖到城乡基层的面向公众紧急信息接报平台。省级应急平台在满足本地区应急管理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与国务院应急平台、部门应急平台以及省级有关部门应急平台、地市级和县级应急平台互联互通,重点实现监测监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调度指挥、异地会商和现场图像采集等主要功能。按照国务院应急平台要求完
7、成有关任务,提供国务院应急平台所需的数据、图像、资料等。部门应急平台针对本部门或本领域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接报处理、跟踪反馈和应急处置等应急管理需要,建设并完善本系统专业应急平台,与相关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重点生成预测预警、信息报告、指挥调度和异地会商等功能。按照国务院应急平台要求完成有关任务,并提供所需的专业数据和实时图像等信息。应急平台可根据需要与军队(武警)应急平台和国际应急机构实现信息数据的互联。4.2应急平台的基本组成部分各级应急平台主要由应急指挥场所、基础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安全保障系统和移动应急平台等部分组成。5国务院应急平台技术要求国务院应急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
8、系的枢纽,能够满足同时处置多起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其主要功能包括信息采集、风险隐患监测防控、预测预警、智能方案、指挥调度、应急资源信息管理、综合业务管理和模拟演练等。5.1指挥场所国务院应急指挥场所包括国务院应急指挥厅、总值班室、会议室/会商室、专家工作室/案例室、领导休息室等。主要建设显示系统、供电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灯光照明系统、音响系统、智能控制和安全保障系统等。5.1.1显示系统5.1.1.1功能要求国务院应急指挥场所在应急指挥厅、值班室和会商室等应急指挥场所设置显示系统。应|能接入和显示计算机、图像、视频会议和电视等多种来源的信号,满足日常值班、应急处置、指挥调度等业务的需要
9、。5.1.1.2性能要求5.1.1.2.1指挥厅显示系统满足同时显示32路视频会议信号,显示至少32路来源的图像信号,并能独立控制和选择显示信号。5.1.1.2.2值班室显示系统满足同时显示8路视频会议信号,显示至少8路来源的图像信号,显示指挥厅的音视频信号,并能独立控制和选择显示信号。5.1.1.2.3会商室显示系统满足同时显示2路视频会议信号,显示至少2路来源的图像信号,显示指挥厅的音视频信号,并能独立控制和选择显示信号。5.1.2供电系统5.1.2.1功能要求供电系统包括供配电、UPS、备用发电机、接地、防雷措施等,满足下述要求:供配电系统为一级负荷,采用双路供电:UPS备用电池供电时间
10、不小于2小时,并做好有长时间断电的应急工作准备;配电符合GB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要求,实现三级防雷,接地满足要求。5.1.2.2引用标准GB 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174-19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T-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5.1.3综合布线5.1.3.1功能要求综合布线应满足保密要求,布线包括数据线路、语音线路、音视频线、控制线等多种线缆,应符合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要求:内网布线按照国家保密局有关计算机涉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执行,语音线路采用与数据网络相同的六类综合线,大屏幕和音箱等音视
11、频设备为共享使用,单向连接到内外网上的视频会议和图像接入等系统。5.1.3.2引用标准GB/T 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12-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设计指南5.1.4其他要求5.1.4.1照明系统系统设计应遵守GB 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照明系统建设需实现不少于4组的分组控制,满足视频会议、会商、值班等不同场合下的照明要求:指挥厅、会议室/会商室、侯会室的灯光照明要求参考平面及其高度 照度标准值(lx) UGR Ra0.75M水平面 300 19 80总值班室、专家工
12、作室/案例室灯光照明要求参考平面及其高度 照度标准值(lx) UGR Ra0.75M水平面 500 19 80领导休息室、夜间值班室灯光照明要求参考平面及其高度 照度标准值(lx) UGR Ra0.75M水平面 150 - 80l5.1.4.2音晌系统音响系统应满足召开视频会议的要求,系统设计遵循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和GB/T-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5.1.4.3智能控制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图像接入、计算机显示、视频会议等音视频信号的切换、灯光分组开关、音响等环境控制。在指挥厅、值班室、会商室有单独的智能控制系统,值班室的智能控制系统应同时作为应急指挥厅
13、的备份系统,应满足同时处置多起突发公共事件的要求。5.1.4.4其他应用标准GB9361-1988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B2887-1989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GB50174-19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UT-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 50222-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5.2通信系统通信系统应支持话音、数据、视频的传输。应充分利用保密电话网、公共交换电话网、部门专用电话网、公共移动电话网、数字集群系统、卫星通信和短波等通信资源,为各级应急平台与上、下级平台和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的信息传输提供通信链路和手段,确保应急通信安全、可靠。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保证应急管理机构人员在
14、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的通话优先权。通信系统主要由有线和无线调度系统、多路传真系统和卫星通信系统等组成。5.2.1电话调度系统电话调度系统由有线电话调度、无线调度、IP电话调度、多路传真和数字录音等系统组成。5.2.1.1有线电话调度系统5.2.1.1.1功能要求有线电话调度系统实现国务院对部门和省级应急平台的电话调度,包括组呼和群呼、电话会议、数字录音、优先呼叫、强插强拆、缜密监听等功能。可与省级应急平台电话调度系统互连。在应急指挥厅、总值班室和会商室设置调度台,满足同时组织至少三组独立电话会议,电话会议总容量不大于60方同时通话。5.2.1.1.2性能要求有线电话调度系统应支持电话调度功能,并
15、与普通电话网互联互通,可组织包括普网电话、公网电话、移动电话、卫星电话及无线集群电话等的电话会议:系统应满足同时组织至少三组独立电话会议,电话会议总容量满足工作需要;每个调度台应能同时接入4路电话、同时接昕2路电话,同时具备2个呼出电话,可显示被叫号码,被叫号码能自动关联用户名及相关信息系统。有线电话调度系统的呼损率应小于0.5%。5.2.1.1.3接口要求有线电路调度交换机应具备2.048Mbps或155Mbps中继接口;有线电路调度交换机须支持中国7号信令、l号信令和PRI信令。5.2.1.1.4引用标准YD/T 954-1998数字程控调度机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YD/T 762-1995程
16、控模拟电话调度机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YDN 065-1997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5.2.1.2 IP电话调度系统5.2.1.2.1功能要求IP电话调度系统以内网为承载网,连接到各省和有关部门:应急IP电话调度系统作为有线电话调度系统的补充,应具备热线电话、组呼和群呼、电话会议、数字录音、优先呼叫、强插强拆、缜密监听等功能。5.2.1.2.2性能要求IP电话调度系统具有召开IP电话会议的功能,单路呼叫建立时间应在5s以内。IP电话调度系统端到端延时40Oms,其中网络时延250ms;两侧终端编解码时延150rns。IP电话调度系统网络时延抖动80IBS,丢包率小于10%。IP电话调度系统
17、语音编码应支持G.711、G.729、G.723.1,可选支持G.726。IP电话调度系统应具有传真功能,支持T.30协议和T.38协议。设置VPN时,IP电话全网统一分配IP地址:不设置VPN时,IP电话采用私网IP地址,私网穿越可采用ALG或SBC等方式。5.2.1.2.3接口要求IP电话调度服务器应预留电话网侧中继接口,包括数字中继接口或模拟用户线接口。IP电话终端支持TCP/IP协议,并支持IEEE 802.3af以太网供电能力。5.2.1.2.4引用标准YD/T1264-2003IP电话/传真业务总体技术要求YD/T1071-2000IP电话网关设备技术要求YD/T1046-2000
18、IP电话网关设备协议互通技术规范YD/T1434-2006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5.2.1.3无线调度系统国务院应急平台的数字集群系统建设,使用北京市政府80OM数字集群系统,满足国务院与各部门无线集群通信的需要。国务院平台应配置固定及手持式终端。5.2.1.4数字录音系统5.2.1.4.1功能要求数字录音系统应实现对有线电话调度系统和IP电话调度系统的录音。系统应具有录音、存储备份查啕放音和监听管理等功能。5.2.1.4.2性能要求数字录音系统需支持高精度的DTMF检测,可准确检测混合在强大话音里的信号:支持话音能量检测和声控录音,支持自动录音增益控制,支持GPS时钟自动校时,支持录音声音自
19、动增益平衡。数字录音系统的文件存储格式依据标准可调,语音支持可调压缩比(2,4,8等)。数字录音设备的容量应满足在线存储三个月的数据,离线存储6个月的数据。5.2.1.4.3接口要求有线电话调度系统和IP电话调度系统应分别配置数字录音设备;有线电话调度系统数字录音设备可选以太网接口或El接口;IP电话调度系统数字录音设备应支持以太网接口。5.2.2 多路传真系统5.2.2.1功能要求支持各级应急平台多路传真系统互联,满足应急值守的需要。支持多路传真同时收发;支持接收传真自动识别分发、传真到达自动提示,人工接收确认等功能;支持友送传真优先级设置,紧急传真优先发送;支持传真线路自习负载均衡,当有大
20、量传真或群发传真时,自动排队,自动寻找空闲的线路发送,并均衡每条传真线的传真负载量;支持可定制的群发功能和定时发送功能;支持详细的日志功能、查询功能、统计功能和存储功能。5.2.2.2性能要求传输速度可支持4800bit/s; 9600bit/s; 14400bit/s; 26400bit/s; 28800bit/s; 31200bit/s; 33600bit/s。纵向分辨率为3.85线/mm时,通信质量应达到:通信建立率和报文成功率为100%;A4幅面的传真接收副本发生上差错的扫描线数6线;传真接收副本的主观评价应在3.5分以上,文字可读度为100%。5.2.2.3接口要求传真机接入电话网的
21、接口参数应符合YD/T514的相关规定。最高发送电平功率为0-4dBm。5.2.2.4引用标准GB/T3382.1-2003文件传真三类机在电话网中的互通技术条件:用于文件传输的三类传真端的标准化GB/T3382.2-2003文件传真三类机在电话网中的互通技术条件第2部分:在公用电话交换网上的文件传真传输规程YDT 589-2002电话网上文件传真三类机承受传输损伤能力的基本要求YDT 514-1998非话用户终端设备与公用电话网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YD/T 945-1998公用电话交换网和点对点二线专线电路上使用的数据信号速率高达33600bit/s的调制解调器5.2.3卫星通信系统5.2
22、.3.1宽带卫星通信系统5.2.3.1.1功能要求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用于移动应急平台与各级应急平台之间的话音、数据和图像传输,在特殊情况下可作为计算机网络的链路备份。利用国家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与国家卫星通信运营商合作建设全国应急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北京设1个卫星中心站,供国务院和部门共享、省应急平台应设立卫星地面站;在移动应急平台设立卫星移动站或卫星便携站。5.2.3.1.2性能要求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应采用统一体制,保证全网的互通;卫星地面站应实现话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的接入;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应配置网管系统,实现对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配置和管理,网管系统应采用标准和通用的网络管理协议,便于系统的维
23、护升级以及与其它相关网管系统的接口和通信:对于基于IP技术实现的话音和视频业务,卫星系统应具有针对实时图像和话音传输的Q0S功能。固定站之间系统可用度应在99.8%以上:移动站与固定站之间系统可用度应在99.5%以上(上述系统可用度含空间链路可用度和地面站设备可用度等因素;卫星带宽应不小于2OM,满足国务院与部门宽带卫星通信的需要;大中型移动应急平台卫星移动站的网络带宽不小于2M;卫星移动站接受宽带卫星上级网管系统的管理。小型移动应急平台的卫星便携站网络带宽不小于384K,便携站接受上级网管系统的管理。5.2.3.1.3接口要求卫星地面中心站、固定站、移动站至少应具备以太网接口、可选El接口,
24、通过以太网接口实现数据和图像的接入;通过以太网接口+VoIP网关或El接口实现语音的接入;卫星地面便携站至少应具备以太网接口、可选2线FXS接口等。5.2.3.1.4参考标准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可参考以下标准:YD5050-2005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工程设计规范YD/T5028-2005国内卫星通信小型地球站(VSAT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T 1513-3006农村VSAT卫星通信网络/系统技术要求5.2.3.2窄带卫星通信系统应急平台可根据需要配备必要的卫星电话,满足应急情况下的通信需要。5.3计算机网络系统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计算机广域网主要依托内、外网资源,局域网采用以太网组网技术进行设计
25、和建设,满足应急平台信息报送、数据交换和共享、音视频数据传输的需要。5.3.1内外网局域网应急平台的局域网分内网局域网和外网局域网,核心网络设备上联带宽采用万兆骨干,百千兆自适应到桌面,部分重要用户光纤到桌面;支持TCP/IP通讯协议;支持数据、语音、视频等多业务;网络可靠性要求达到99.999%。5.3.2内外网广域网广域网接入带宽满足信息报送,数据交换和共享,音视频数据传输的需要。国务院应急平台电子政务网出口带宽要求19OM,外网出口带宽要求150M;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保障应急平台工作的带宽需要。5.3.3服务器与存储系统国务院应急平台主机存储设备分内、外网两套,采用SAN架构存储区域网技
26、术进行设计和建设,主要的服务器与存储设备采用双千兆光纤连接到核心交换机上。5.3.3.1功能要求;国务院应急平台的服务器系统应采用服务器集群的方式,包括综合应用服务器、空间信息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文件服务期等。存储系统应采用SAN存储区域网络技术。服务器端的操作系统宜采用国产产品。客户端操作系统宜采用Windows系列或Linux。5.3.3.2性能要求综合应用服务器和空间信息服务器应满足系统TPMC值要求达到35万以上。数据库等其它服务器应满足系统TPMC值要求达到60万以上。SAN光纤交换机应采用4G带宽的交换机;磁盘阵列应满足性能能达到150,OOOI0PS以上,存储容量应达到40TB
27、,扩展容量应达到80TB以上;磁带库应支持多主机连接,支持多平台连接,支持LTO-2,应支持多种存储网络,提供多种接口,支持混合连接环境。5.3.3.3接口要求服务器连接网络应采用1000M光纤接口连接到核心交换机;SAN架构存储区域中,光纤交换机的带宽应为4G,且冗余配置。5.4视频会议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应有内网视频会议系统和外网视频会议系统。内网视频会议系统依托内网进行建设,满足国务院应急平台、部门应急平台和省级应急平台的应急指挥工作的需要。外网视频会议系统依托外网、互联网、卫星宽带网等网络资源进行建设,满足移动应急平台以及无法接入内网的应急平台进行视频会议的需要。5.4.1功能要求:能够同
28、时召开多个分组会议;会议中具有多路混音功能;会议中能够接入计算机信号;会议具有混速、混协议功能;会议具有分屏显示功能:设备可以通过级联方式实现扩容。5.4.2性能要求新建议全国的视频会议系统规划在同一个独立的IP地址段内,支持跨不同网段的IP视频会议;视频会议系统应至少达到一般级性能要求:带宽768kbit/s(支持H.264CIF,25帧以上),网络时延l00ms,抖动30ms,丢包率小于1%;内、外网视频会议系统统一采用H.323 V4协议;视频编码支持:H.261t 、H.263、H.264;音频编码支持G.711、G.722;PAL制下,在速率不小于384K时视频不小于25帧/秒;视频
29、格式固定场所:4CIF;视频格式移动场所:QCIF、CIF;选用分体式结构终端,外围设备安装在会场之内,编解码器安装在设备控制间。5.4.3接口要求视频会议终端能够与发言系统集成,具有独立回声抑制接口;视频会议终端具有多路视频输入接口,连接辅助镜头;视频会议终端支持双显示器显示,会议期间能够同时显示本地画面和远端画面;视频输入/输出接口:RCA复合信号和S-VIDEO、VGA信号(采集信号可达1024*768像素);输入/输出阻抗:75;数据接口:RS-232C或RJ45;传输接口:LAN 10/l00/1000BASE-T,1RJ-45。5.4.4引用标准GB/T 15839-1995 64
30、1920kbit/s会议电视系统进网技术要求YD5032-97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ITU-T H.261-1993 关于P64kbit/s视昕业务的视频编解码器ITU-T H.263-1998 关于低码率通信的视频编解码ITU-T H.264-2005 关于高压缩比通信的视频编解码.ITU-T G.711-1988 话音频率的脉冲编码调制ITU-T G.722-1988 7kHz的64kbit/s音频编码ITU-T H.323-2000 基于不保证QoS的分组网络中多媒体业务的框架协议(V4) ITU-T H.225-2000 基于分组网络的多媒体通信系统呼叫信令与媒体流传输协议(V4)
31、ITU-T H.245-2003 多媒体通信控制协议(V10)5.5图像接入系统图像接入系统依托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的现有图像监控系统。图像接入以数字方式为主。5.5.1功能要求按照指定设备、指定通道进行图像的实时调阅,支持点播图像抓帧。按照指定设备、通道、时间等要素检索历史图像文件并回放。图像信息来源应包括本地固定视频监控图像、移动平台现场图像、下级平台上传的图像、有线及卫星电视信号、指挥场所内图像。应能实现图像信息的存贮。可存贮重要事件图像信息、用户远程下载和回放的录像文件。对重要的视频信号保存至少6个月,满足存档和回放的要求。建立索引,形成图像信息数据仓库。授权用户可索引并提取回放相关重要
32、历史图像信息。终端用户有权限获取所辖范围内的历史图像和实时监视图像,当需要获取非管辖范围内的历史图像和实时图像时,需要获得有效授权。语音编码格式支持G.711、G.722、G.728标准协议。5.5.2性能要求5.5.2.1系统时延图像的一次编解码系统延时(编码设备和解码设备之间直接连接)小于300毫秒。数字图像传输图像数据的延时小于50毫秒。5.5.2.2移动监控图像摄入大型移动应急平台现场采集的实时图像信号通过卫星、微波等方式接入到应急平台,编解码采用H.264协议,带宽不低于768kbps;中型移动应急平台现场采集的实时图像信号通过卫星、微波等方式接入到应急平台,编解码采用H.264协议
33、,带宽不低于384kbps:小型移动应急平台现场采集的实时图像信号可通过GPRS、CDMA公网方式接入到应急平台,编解码采用H.264协议。5.5.3接口要求5.5.3.1物理接口视频接口:复合视频75欧姆BNC,lVp-p PAL复合/75音频接口:线性输入/输出传输接口:以太网接口5.5.3.2网络通讯协议通讯协议:TCP/IP,UDP组播协议:IGMP5.5.3.3图像编码图像接入编解码采用H.263/H.264协议5.5.4引用标准GB/T 17191.3-1997 具有1.5Mbit/s数据传输率的数字存储媒体运动图像及其伴音的编码 第3部分:音频GB/T 17975.1-2000
34、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 第1部分:系统GB/T 17975.2-2000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 第2部分:视频GB/T 20090.2-2006 先进音视频编码 第2部分:视频GB 50198-1994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200-94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A/T 367-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5.6综合应用系统5.6.1基本要求5.6.1.1技术路线要求综合应用系统应采用基于J2EE的技术架构。其中批量数据更新维护、配置管理、处理大数据量分析等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期技术构建,其他采用浏览
35、器/服务器技术进行构建。系统的应用以应急流程为主线,并强调综合应用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集成应用,采取统一的接口标准(相关标准另行发布),采用国务院己有的统一的安全保障体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应遵循SQL-99标准,支持TB级数据的管理,同时支持空间数据及其属性数据一体化存储和管理。5.6.1.2性能要求综合应用系统在线用户数不少于400,并发用户数不少于50,同时访问GIS用户数不少于20;确保7x24小时持续运行;应急平台服务器系统时间与标准时间误差不超过3秒。5.6.2数据交换与共享各级应急平台应遵循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交换数据统一封装、统一表示,实现系统之间、不同网络之间、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
36、交换与共享。结构化的交换数据采用XML格式,编码采用GBK。空间数据交换应采用GML格式,遵守OGC 规范与标准,主要采用WMS、WFS、CSW。数据传输应采用HTTP、FTP协议,大于1OM的文件传输宜采用FTP协议,数据压缩应采用zip格式。5.6.3综合业务管理5.6.3.1业务描述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实现各级应急平台的日常值班业务和应急业务管理,满足应急平台同时处置多起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5.6.3.2功能要求主要包括日常业务管理和系统监控与运行管理。(l)值班业务管理包括值班管理、电话号码管理、文电公文管理、电话录音管理等。(2)信息接报包括信息接收、汇总审核、接收续报、响应指示、协调调
37、度、灾后汇总等。(3)事件管理包括应急事件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实现查询、汇总统计等功能。(4)预案管理包括对各级各类预案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实现调用、预览、查询等功能。 (5)报表管理包括生成和管理各类报表。(6)信息发布包括向应急相关机构和人员以及公众发布经过审批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事件信息、处置信息、公众防范信息、公众培训信息等。(7)数据管理与维护。实现应急信息和相关数据资料的查询、调用和维护。(8)系统监控与运行管理。用户权限管理、日志管理工作台管理、档案归档、标注服务等功能。5.6.4风险隐患监测防控5.6.4.1业务描述实现各地方和有关部门监测信息和风险分析信息的汇集,并可对相
38、关信息进行查询或筛选,对其中一些数据进行特征识别,判读信息内涵或其标志的状态,进行风险评估分析。5.6.4.2功能要求实现防护目标、危险源、关键基础设施等监测信息的接入,实现隐患分析与风险评价。5.6.5综合预测预警5.6.5.1业务描述在有关部门预测预警的基础上,进行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预警和分析。实现突发公共事件的早期预警、趋势预测和综合研判,预测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范围、影响方式、持续时间和危害程度,达到减少和避免原发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衍生、次生,为应急救援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撑。5.6.5.2功能要求应具备信息获取和汇总,模拟预测和综合研判,预警分级核定,预警结
39、果输出,模型管理,预警信息管理、预警分析指标管理功能:(l)信息获取与汇总。对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2)模拟预测与综合研判。对事件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调用有关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模型,进行模拟预测,并将结果进行二、三维可视化。(3)预警分级核定。根据事件信息汇总分析、模拟预测和综合研判结果,比对分级指标,确定事件目前预警级别。必要时可对分级进行调整。(4)预警结果输出。输出预测预警的结果到数据库供智能方案等相关系统调用或供信息发布。(5)模型管理。对预测预警模型进行参数调整、配置及模型的增加、删除、修改等。(6)预警信息管理。记录多次预测预警过程中的基础信息、汇总信息、模型信息
40、、研判信息、预警分级信息等,并支持预测预警历史信息的查询、统计和分析等功能。(7)预警分级指标管理。对预警分级指标(标准)进行维护。5.6.6智能方案5.6.6.1业务描述根据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等相关预案,利用预测预警分析和研判结果,结合应急组织体系和工作流程、现场应急救援力量和应急救援物资以及专家意见等,对有关法规、政策、安全技术要求以及相关案例等进行智能检索和分析,生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指导流程和多种可供选择的应急辅助决策方案。5.6.6.2功能要求智能方案系统应包括数字预案、方案生成、方案调整和方案查询与方案要素配置部分。(1)数字预案。主要完成对应急预案的结构
41、化存储,包括结构化的预案内容以及预案涉反的救援机构、救援队伍、装备设施、医疗急救、圾场警戒等应急资源等信息的索创。(2)方案生成。根据事件接报及周边信息、专业部门预测分析和综合预测分析的结果,与事件相关的应急预案、类似案例以及处置经验和知识,可供利用的应急处置力量和资源等信息,生成实战化的作战指南。(3)方案调整。根据事件现场反馈的信息、新的预测分析结果等,对己生成的方案进行实时动态调整。调整内容包括避难空间配置、人员疏散策略、救援力量调度、应急资源保障等;方案调整应根据应急机构和救援力量的反应能力、疏散能力和效果、医疗救护能力和效率、方案实施的时效性等指标。(4)方案查询与方案要素配置。包括
42、对己生成的智能方案的查询、分析、统计,以及对方案生成和调整中所用到的方案内容要素、方案对比分析要素的管理和维护功能。方案内容要素应包含事件接报信息、周边信息、处置流程、组织机构、处置措施、应急保障、善后恢复等:方案对比分析要素应包含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应急费用、应急效率、社会影响等。5.6.7指挥调度5.6.7.1业务描述辅助应急指挥人员有效部署可调度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应急装备等资源,实时或及时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情况和应急处置状况传递给相关人员,实现协调指挥、有序调度和有效监督,提高应急效率。5.6.7.2功能要求指挥调度系统包括情况综合和应急指挥功能。(l)情况综合。情况接收、情况处理
43、、情况综合显示、综合分发;(2)应急指挥。任务分析、跟踪计划、方案推演、生成命令、命令的执行与行动掌控、效果评估。5.6.8应急保障5.6.8.1业务描述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全面协调、处理等应急工作提供基本保障,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医疗卫生、交通运输、通信保障等资源的管理。提供对应急资源的优化调配方案,应对过程中所需资源的状态跟踪、反馈,保证资源及时到位。5.6.8.2功能要求应急资源管理包括资源调配管理,资源监控(应急资源跟踪反馈、应急资源分布、应急资源状态等,资源储备管理,资源配置管理,资源编码管理。实现各部门应急资源的信息汇总和统一编码。5.6.9应急评估5.6.9.1业
44、务描述记录应急事件的应对过程,按照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建立评价模型,再现应急过程,应急过程前、过程中和过程后进行综合评估,形成应急能力评估报告。5.6.9.2功能要求应急评估系统应包括评估对象管理、评估指标管理、评估模型管理、应急评价、应急过程再现。应急过程再现应包含对应急过程中组织机构建立、信息接报、风险监测、预测预警、应急处置、指挥调度、决策支持等功能。应急评价是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对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和应急技术进行综合评估,并生成评估报告。5.6.10模拟演练5.6.10.1业务描述模拟演练系统通过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场景进行仿真模拟,在虚拟场景中分析事态、提出应对策略,
45、进行模拟演练,能够自动记录演练过程,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价。5.6.10.2功能要求模拟演练系统包括:(l)模拟演练计划。制定人员分组、人员分配、流程配置、环境配置、模拟演练计划。(2)演练方案分发与汇总。将演练方案分发到各个所辖机构,并将参演机构制定好的计划汇总形成模拟演练报告。(3)模拟数据准备。根据模拟计划准备事件信息、演练场景等数据。(4)模拟场景构建。根据各类信息快速构建二三维模拟场景。(5)演练状态切换。实现系统在正常运行状态与模拟演练状态之间的切换。(6)演练过程控制。监控整个模拟演练过程,调整演练流程。(7)演练过程记录与回放。记录整个模拟演练过程,可在演练结束后进行回放。(8)模拟演练评估。评估演练效果,形成演练评估报告。5.7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包括基础信息数据库、空间信息数据库、信息接报处置数据库、模型库、预案库、知识库、案例库和文档库等。5.7.1基础信息数据库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