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44414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181 大小:43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1页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1页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1页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1页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docx(1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关于做好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747号)的精神,结合江苏省建筑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院“十一五”规划目标,特制定本方案。第一部分 项目建设基础一、建设基础学院创建于1979年,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三技术学校;1983年,学校划归原国家

2、煤炭工业部管理,中专建制;1998年,随国务院机构改革,煤炭工业部撤销,学校划转给江苏省;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独立升格为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占地面积1074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448万元,图书馆藏书47万册。设有十四个系(院、部),开设52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其中建筑大类专业及专业方向26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750人。学院升格为高职学院以来,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加强内涵建设,为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建设环境良好,政府支持力度大江苏省是经济大省,2006年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随着江苏对教

3、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作为省属高职院校,这为我院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江苏省是建筑大省,2006年全省建筑企业资产合计4393亿元,建筑企业达11496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743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39亿元,在全国建筑行业中,江苏以占10%左右的从业人员完成了12%左右的产值总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江苏建筑业要持续繁荣下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于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我院是全省唯一的以建筑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这为我院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项目提供了良好的行业支撑和发展空间;江苏省是教育大省,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较高,在江苏省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已将国家示范

4、性院校建设列为重点建设项目。我院在江苏省首批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十一五”期间首批重点建设的示范性高职学院,这为我院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2、领导班子健全,职教理念先进学院主要领导长期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学习和研究,领导班子成员共主持完成了11项省部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省级重点课题6项。定期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适时提出了“优化结构,充实内涵,提高效益,办出特色,创建示范”的工作方针。学院在省内较早组建了

5、江苏建筑职教集团,为探索职业教育的新模式搭建了平台。是江苏省第一批参加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学校,是江苏省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考核试点单位,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党建工作和办学成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学院领导班子在教职工中建立了较高的威信,成为学院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3、办学基础较好,综合实力较强师资队伍建设富有成效。学院既重视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又重视引进工程技术人员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每年分层举办“教学基本能力”培训班,实行“访问工程师”制度等,建立了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现有专任教师476人。其中,有15名教授或教授级高工、145名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高级职

6、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35%的中青年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占72.2%,聘请了企业兼职教师216名,培养了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中唯一一个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一个“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团队,7名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7名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6年,学院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校内外实训基地条件比较完备。学院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专业建设需要,高度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源于现场、高于现场、校内集成、校企合作”的思路,建设了5个校内实训基地(中心)和39个实训室。目前,学校是国家建

7、设行业、煤炭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是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性基地。拥有2个中央财政和2个省财政支持建设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有112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基本满足学生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的要求。2006年,学院成立了实验实训教学部,专门负责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平台式和开放式的管理方法,整合校内外实验实训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比较完善。学院成立了教学质量考核办公室,实行教学督导制、听课制、信息反馈制、教师评教制、学生评教制等,把监控和评价的结果与教师个人评先评优、职称评定及岗位津贴挂钩,使学院的教学质量逐步得到提高,建立并形成了以“

8、过程控制”为重点、符合学院自身特点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学院升格以来,一直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冶区招生,为建设、煤炭等行业培养了10749名高职毕业生。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2次,江苏省赛区一等奖5次;在江苏省公民道德知识竞赛中代表徐州市参赛获得第二名;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9%以上。2006年毕业生协议率达93.7%,专业对口率达84.9%,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和称职率均在96%以上。2007年毕业生的协议率已超过95%,专业对口率85%。连续三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4、注重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办学特色基本

9、形成。学院强化实验、实习和实训三个关键环节,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时间超过50%。实施“2.5+0.5”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保证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学院长期坚持为建筑行业服务,与建筑企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依托江苏建筑职教集团,根据企业需求为其培训员工、订单培养学生,企业为学院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优先选择毕业生,并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初步形成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互惠双赢的“校企联姻,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学院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工学交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与江中建筑集团、枣庄矿务集团第四工程处等企业合作订单培养130余名学生。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明显。近年来,承担

10、60余项省市级教研课题,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由我院主持,全国6所建筑类高职院校参与共同完成的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2-2),提出了“一主线,两阶段、三层次、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主线”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二阶段”是第一阶段培养职业岗位群共有职业技能,第二阶段培养某一岗位特有的职业技能;“三层次”是指技能训练分为通用技能、单项技能、综合技能;“多方向”是根据毕业班学生的就业岗位意向,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一岗位技能训练,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该项目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被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培养

11、方案选编全文收录,被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的理论与实践作为典型案例引用,在部分建筑类院校中推广应用。学院是教育部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主持制定了全国土建类高职高专教育部分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5、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专业建设重点突出。多年来,学院紧紧围绕江苏省支柱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大做强建筑类专业,积极发展煤炭类专业,努力办好机电类专业,形成了以建筑工程技术等重点专业为龙头的9个专业群。学院较早地建立起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顾问委员会,并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充分发挥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专业建设,现

12、有1个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院重视课程改革,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理念,坚持以岗位能力为本位,与企业共同研究课程内容,设计课程体系,制订培养方案。以各专业的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按照合格、优秀、精品三个层次进行课程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全院已建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院级优秀课程,主持编写教材68部,有5部省级精品教材,9部教育部“十一五”高职高专立项规划教材,9部建设部“十一五”高职高专立项规划教材。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得到加强。针对艰苦行业的特点,学院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吃苦耐劳

13、的精神品质,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尝试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实践教学机构,保证各专业学生校外实习的质量。学院积极与省劳动厅、省建管局等部门联系,建立了能覆盖全院2/3以上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站或培训点45个,并在建筑类、机电类等专业大类建立了高级职业技能鉴定站。近三年毕业生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类职业技能考核,“双证书”获得率平均达94%以上。6、重视科技服务,辐射作用明显科技开发与服务能力较强。近年来,教师承担科技项目228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75项、市级18项、院级135项。学院建有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监理公司、煤炭环境保护设备工程

14、公司等5家校办产业,近三年科技服务产值达2000余万元。在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已完成的“苏北地区建筑节能技术”系列科技成果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建设部华夏科技进步奖一项;“采暖住宅综合节能技术”、“建筑装饰综合节能技术”等8项技术已被受理专利申请,在建设行业得到推广应用;开发推广应用建筑节能产品6项,已在徐州新城区等工程30余万平方米建筑中得到应用。2006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表彰为全省高校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学院根据企业的需求为其培训员工,充分利用校内职业技能鉴定站,以及在建筑类、机电类等专业建立的高级职业技能鉴定站,积极承担非学历

15、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先后为企业培训6500余人次,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努力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学院对口扶持淮安市涟水职教中心,已经为涟水职教中心和建筑职教集团内的中职院校培训20名青年骨干教师,为涟水职教中心免费设计机电实训基地。在新组建的徐州市高校教学联合体中,加强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九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徐高职学院的互动合作,为其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免费为其培训干部教师100余名,带动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发挥了一定的辐射作用。学院已经和中西部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铜川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建筑职工大学、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

16、院、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职学院签订合作协议。二、存在问题学院举办高职教育以来,虽然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全国的建筑企业、煤炭企业输送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作了一些探索,但尚未完全形成符合建筑类专业特点并体现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近年来通过实践初步形成了“校企联姻、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但是在探索校企深度融合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三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注重了教师的学历提升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是教师根据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和

17、完善。四是学院目前正在建设中的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和2个省级实训基地,基本能够满足校内重点专业和专业群的学生实训要求,但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完善、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管理运行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五是近年来学院建立了一整套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但是适应工学交替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人事分配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深化。针对这些问题,学院将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契机,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和加强教学管理,逐步探索出符合学院发展的新路子,形成具有建筑行业特色的高职办学新经验,在全国建设类高职院校中发挥示范作用。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18、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目标,坚持职业教育的方向不动摇、坚持建筑类的专业特色不动摇、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不动摇,充分利用和发挥江苏经济大省、建筑大省和教育大省以及学院处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继续探索完善“校企联姻,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继续推进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乃至全国的建筑及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二、建设思路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按照“创新模式,夯实平台,完善

19、机制,保证质量”的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探索并完善适应开展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和质量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能力。1、按照“四个针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针对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针对岗位能力开发课程,针对工作任务训练技能,针对岗位标准实施考核”的改革思路,依据建筑领域产业链来构建专业链,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市场需求较大的土建施工类、建筑设备类、市政工程类、建筑管理类等5个重点建设的专业及专业群上,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依据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

20、向,以工作任务或建筑施工阶段产品为载体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的工作任务来设置校内外岗位实训项目,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按照岗位的职业技能标准,聘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渗透,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2、搭建“四个平台”,夯实人才培养基础通过实施“教学业务能力培训”、“访问工程师”、“企业挂职锻炼” 等制度,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增加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打造专兼结合的工程型专业教学团队,搭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平台;以现有的校内实验

21、实训基地(中心)为基础,按照职业岗位中工作任务、工艺流程的要求设置实训项目、配置实训设备,调整建设实训室,探索校内实训基地的平台服务式管理模式,搭建实验实训教学与管理平台;以江苏建筑职教集团为载体,完善“校企联姻,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搭建校企合作教育平台;以专业教学资源库、职业技能库建设为重点,开发与整合校内优质教学资源,建成具有行业参与、开发与引进相结合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搭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管理与服务平台。3、创新“四项机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市场规则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分工合作完成人才培养工作,在职教集团内完

22、善校企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为适应工学交替,改革校内教学管理模式,加强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管理,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管理,构建适应工学交替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建立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吸收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淡化身份,强化岗位,推进人事聘任、干部任用、职称评定和收入分配方面的改革,推进对校内二级单位的工作业绩考核评价的改革,加大考核力度,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形成校内人事分配竞争激励机制。三、建设目标(一)总体建设目标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完成建筑工程技术等5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带动其它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提升学院整

23、体办学实力和水平。依托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平台,实现学校与合作企业的深度融合,完善“校企联姻,产学合作”办学模式,实施适应建筑行业特点的“三学期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专兼结合工程型专业教学团队,培养10名以上在行业内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5名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完成2个国家级、2个省级实训基地建设,建成3门以上工学结合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把学院建设成为江苏省建筑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筑和煤炭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基地,建筑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研发基地,在全国建筑类高职院校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二)具体建设目标1、根据行业需求加强专业建设。适应江苏省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打造与江苏主导产业相适应的品牌、特色

24、专业。重点建设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5个申请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专业及专业群,带动校内其他4个相关专业群建设,建成6个以上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使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2、根据建筑业特点构建“三学期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平台,与江苏省建筑企业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以企业为主导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根据建筑行业特点,构建“三学期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

25、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工学交替”课程体系;将校内技能训练和企业真实职业环境下实训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以项目为引导构建“学做”合一团队学习模式。3、以工作任务或阶段产品为载体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在分析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以建筑施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工作任务或建筑施工阶段产品为载体来设计课程。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参照职业岗位标准,开发一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课程。与企业合作重点建设50门以上能够体现专业核心岗位技能要求,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建成3门以上的国家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9门以上省级精品课程

26、及一批院级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建筑类专业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建设思路、方案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及教材评价标准。4、按照工学交替的要求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开展工学结合要求,校内实训基地按照“源于现场,高于现场”和“集成、共享、开放”的思路进行建设;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区域共享型,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实训基地,使其具有生产性实训、师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与资格鉴定、社会服务、应用技术研发和服务、区域共享等功能。完成2个国家级、2个省级实训基地建设,建成2个以上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开发6个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设备安装和道路桥梁施工等仿真或虚拟教学系统,选择300家以上建筑类特

27、级企业和一级企业建立相对稳定、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的需要,形成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使重点建设专业的毕业生带薪顶岗实习人数达85%以上。5、打造“工程型”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按照“分层培养,双向提高”的要求,加强专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对企业兼职教师加强教学能力培训,专业教师重点培训按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基础课教师重点培训按学生认知特点设计学习任务的能力;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中坚,培养、聘请、引进相结合,打造“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工程型专业教学团队,实现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利用江苏建筑职教集团人力资源,不断

28、改善和优化“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形成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认定、使用管理机制。每年选派20名左右的专业教师到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进修,把国际化的职教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之中。专业课教师的专兼比例达到1:1,建立500名以上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校内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培养一批在本行业、本地区有影响的技术和工艺大师。6、针对行业特点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培育敬业爱岗、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毕业生。针对艰苦行业特点和要求,重视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品质、责任意识、创新意

29、识和团队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育人的全过程;全面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做好学生的生涯规划设计,为学生创业、就业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5%以上,签约率在90%以上,专业对口率在85以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7、依托校内科技型产业提高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学院的智力优势、实训条件资源优势,加强应用技术研发、积极开展技术和管理咨询,服务社区、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院校的师资培训,并不断提高培训能力和水平。参与江苏省“当代鲁班人才工程”培养计划,加大各类技能培训力度,三年达到30

30、000人次以上,申请专利8项以上,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成为区域性培训服务中心。依托建筑职教集团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使技术服务经费到帐额逐年增加。同时,依托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5个科技型校办企业,加速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年技术服务经费超过2000万元,建好新农村新村建设和旧村综合改造示范点各1个,成为区域性建筑节能、环保技术等推广应用的研发基地。积极扶持苏北和中西部地区8所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学院的辐射作用,成为区域、行业职业教育资源中心。8、建立适应工学结合要求的运行管理机制。发挥由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建立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完善

31、江苏建筑职教集团运行机制,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组织与管理,建立校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及实时监控系统,积极探索与实践适应工学结合要求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新模式、新办法。在实验实训教学部和建筑职教集团办公室的基础上,整合力量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8名以上,建立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制订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顶岗实习成果评价制度等。按照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建立示范项目建设管理制度、专项建设经费使用与管理制度等,保证专项建设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专账管理。划拨校企合作教育与管理专项经费,制定校企定期互访交流制度、企业兼职教师聘请与管理办法,明

32、确承担各类教学任务的薪酬标准,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制度保证。第三部分 建设内容一、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1、建设基础(1)行业背景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2006年完成年增加值1.1653万亿元,占全国GDP 的7%,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列全国各行业第五;全行业从业人员中80%是农民工,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领域。江苏省是建筑大省,正在向建筑强省迈进。江苏省现有建筑企业11496家,其中总承包企业3367家,专业承包企业6687家,劳务分包企业1442家。以上企业中,特级企业31家,一级企业478家,二级企业25

33、75家,三级企业8039家。2006年全省建筑业完成增加值约占全国建筑业完成年增加值的11.4%。江苏省建筑业实现建筑强省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和建筑业净资产均比2000年翻两番,利润总额达到2000年的8.5倍,产值利润率达到2000年的2倍;有510家企业产值达到百亿元以上,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前列,并争取进入全球建筑承包商225强,企业经济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30%;科技投入占税后利润的指标,特级企业要大于15%,一、二级企业要大于8%;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达到30%;国际市场营业额比2000年翻两番,占全国同行业国际市场营业额的10%以上;占国内建筑市场份额的1

34、5%左右。(2)人才需求目前江苏省建筑业从业人员397万人,其中来自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线工人为337万人。从业技术人员为57.64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4.52%,按江苏省建筑业发展规划目标企业经济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30%计算,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要翻一番,同时在岗人员的培训任务业十分繁重,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专业现有基础与特色根据职业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我院的主干专业,2000年10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被学院确定为产学研结合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1年5月,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第一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1年10月,被国家教育部批准

35、为国家第二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4年11月,被学院确定为院级品牌专业;2006年7月,被确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主线、二阶段、三层次、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主线”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二阶段”是第一阶段培养职业岗位群共有职业技能,第二阶段是培养相关岗位特有的职业技能;“三层次”是指技能训练的三层次,即通用技能、单项技能、综合技能;“多方向”是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意向,有针对性地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根据企业需求开发新的专业方向建筑工程技术(钢结构方向)专业在2004年前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个课程模块。随着我国钢结构产业的迅

36、速发展,钢结构企业迅速壮大。我校地处网架之乡徐州,从事钢结构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需求量很大。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平台上,我们开发出建筑工程技术钢结构方向,2004年首届招生69人,2005年以后每年招收23个班。今年,该专业首届毕业生供不应求,首次就业率达到100%。依托职教集团,开展校企合作多年来学校在办学和专业建设方面,十分注重与企业的合作。本专业与江苏省建筑职教集团内的建筑企业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企业参与了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接纳学生实习,担任部分教学任务,并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等。专业教师帮助企业培训技术人员,承担技术开发项目,挂职工程施工项目。校企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强化实

37、践,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本专业坚持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逐步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并且在校内建立了建筑构造、工艺展示和技能操作训练场所,把校内技术训练和校外顶岗实习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切实得到了提高。根据调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后经过36个月的试用期即可独立上岗。2004年12月建筑技术实训基地被确定为江苏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项目,2005年12月建筑实训基地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坚持教师跟进工程,强化“工程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师下现场挂职锻炼制度。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专业骨干教师下现场实习,都必须挂实职,如工长、技术主管、队长等,在现场要承担

38、技术和管理工作,负有相应责任,从而保证了教师下现场锻炼的质量。同时规定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做到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实习,这些措施使教师的知识得到了更新、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先后参与国家教育部教研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教研项目7项,主持院级教研项目10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院级教学成果奖3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主持市级科研项目2项,主持院级科研项目18项;发表教研论文17篇,其中8篇为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78篇,其中核心刊物9篇。获学术研究奖励16项,其中省部级6项,市级6项,院级4项。出版教材35本,编写内部讲义5本。(4)问题与差距

39、对行业发展动态的跟踪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研究不够,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发展不同步,没有完全实现教学与企业任务对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虽然在一些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上引入了学做合一、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等教学模式,但执行的面小,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脱节现象,没有做到岗位干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对学生的能力考核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在对学生考核和评价方面,偏重知识考核和评价,能力考核与评价力度不够,企业参与面较小。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我们也为企业项目部管理人员及一线工人提供技术与技能培训,为中职学校提供教学指导、师资培训、实验、实训服务,但无论

40、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待提高。2、专业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经过三年建设,形成校企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和完善的“三学期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工程型”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成一个满足学生实训要求,集教学、培训、科技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实训基地。把本专业建设成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示范引领作用、特色鲜明的重点专业。(2)具体目标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和形成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依托江苏建筑大省的行业和区位优势,借助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平台,扩大校企合作范围,深化校企合

41、作内涵。在企业合作的数量上,要与江苏20家特级建筑企业和100家一级建筑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校企合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在校企合作的深度上,要求企业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承担部分教学任务),提高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突出职业技能、强化职业道德,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建设行业和建筑产品特点,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和构建。按照认知规律和职业技能形成规律,设计教学进程和教学要求。实行工学交替,前两学年每年都安排一个短学期的企业实践,后一年有两个短学期的企业顶岗实习;重视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把学生的教育活动纳入到培养方案

42、中,学生毕业一年后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优良率达到80以上。按照“贴近项目、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要求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有效性。在对岗位(群)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岗位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和阶段产品特点,确定课程及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做到现场做什么,我们就教什么。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确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到岗位核心课程要有一半内容在现场或者模拟现场进行教学。改革各类课程和实习实训考核方式,突出应用能力考核;建成工学结合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能力形成创造良好条件。按照“源

43、于现场、高于现场”的要求,突出真实现场环境或模拟环境建设,改造实训中心和实训基地。对于钢筋加工、图纸识读、材料抽检或复检、架子工训练等实训项目按现场真实环境进行建设;对砌筑技能训练、模板工技能训练、工程造价能力训练按模拟环境进行建设。做到各类实训、实习项目训练校内外各占一半。制作施工录像20部,建立施工规范、规程、技术标准查询平台1个。加强“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工程型”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建立“聘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企业的技术大师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选派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轮岗、顶岗实践锻炼,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岗位课程教师“跟工程”的制度,做到所有岗位课程教师每三年累计

44、有半年时间到施工企业一线进行“跟工程”实践锻炼。三年内培养专业带头人23人,骨干教师68名,兼职教师30名;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结构完善合理的专兼职教学团队。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发展,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为合作企业提供项目部中各层次的人员培训,帮助企业制定各类技术标准,协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并与企业一起进行技术开发;对口支援4所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和实训基地建设;同时每年要为本区域内再就业人员或农村转移劳动力义务培训500人次,使他们获得一项新的劳动就业技能。3、建设内容(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是为建筑施工企业培养良好职业素养、职业

45、技能和自我学习能力,掌握建筑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人员所必须的应用知识,具有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专业人才。所培养的学生以建筑施工企业一线的项目施工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以项目造价员、质检员、资料员、安全员等为就业岗位群。(2)岗位能力分析根据岗位工作任务,经综合分析提炼,确定施工员及相关岗位群的岗位能力(见图 1)。(3)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 “三学期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将每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前两学年中每学年有一个校外集中实训学期,最后一年的后两个学期进行顶岗实习。以使学生及时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巩固校内所学理论、技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综

46、合技能训练,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企业与学校双向互动,合作共赢。企业参与制定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承担工艺实训、顶岗实习的指导和部分课程教学工作,主持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学校免费承担企业的员工培训,承担企业的新规范、规程贯彻培训工作,帮助企业制定各类技术标准,协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攻关。(4)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建设建筑产品生产过程(见图2) 131、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2、编制、审核安全方案3、组织、检查安全交底4、安全检查5、安全设施管理6、安全培训7、事故报告与处理8、现场救护组织1、图纸与变更管理2、外来文件管理3、内部文件管理4、施工记录管理5、竣工资料的整理与归档6、竣工图的

47、编制1、工程项目划分(分部分项)2、质量检查、验收、评定3、混凝土试块管理4、材料复验、送检5、材料与设备验收6、与质检站、监理的联系7、质量问题的验收与处理1、施工现场大临设施设计与施工 2、施工现场定制管理3、建筑工程测量与施工放线及测量点管理4、计量器具管理5、现场机械设备管理6、现场进度控制7、开竣工管理8、提供清单以外的签证9、施工组织设计与方案编制10、技术交底与图纸会审1、合同文件管理2、对外承包方及采购合同的起草与签约3、现场计价与预算4、劳动力管理5、提供进度及工程量月报及年报表6、人、财、物资源分析岗位其它能力质检员造价员资料员施工员安全员就业岗位群1、熟练识读建筑工程土建

48、施工图2、读懂水暖电专业施工图3、基坑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质量检查等能力4、基础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质量检查等能力5、砌体结构主体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质量检查等能力6、混凝土框架主体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质量检查等能力7、混凝土剪力墙主体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质量检查等能力8、轻钢结构主体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质量检查等能力9、抹灰与贴面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质量检查等能力10、门窗及吊顶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质量检查等能力11、屋面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质量检查等能力12、配合水电施工能力岗位群共同能力图 1 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 工程招投标工程量清单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确定整个项目施工方案项目施工计划与准备人员、材料、机械、现场、施工方案、“五通一平”等准备收集资料施工计划、准备施工方案编制组织施工质量检查验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