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败血症和出血病的区别.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955849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性败血症和出血病的区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细菌性败血症和出血病的区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细菌性败血症和出血病的区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细菌性败血症和出血病的区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细菌性败血症和出血病的区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菌性败血症和出血病的区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性败血症和出血病的区别.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细菌性败血症主要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是我们国家养鱼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危害养鱼水域类别最多、造成的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目前该病的讨论报道不少,提出的病原有嗜水气单胞菌、温柔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菌等病原菌,此病的名称也较多,有叫溶血性腹水病、腹水病的。也有叫出血性腹水病、出血性疾病、出血病的,由于以前病因未查明,在1990年临时统一用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这一名称。目前基本查明该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故有些学者建议称该病为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简称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体迄今报道的病原菌有多种,但报道最多的是嗜水气单胞菌。孙其焕

2、等(1991)报道异育银鲫溶血性腹水病的病原菌是温柔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和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0徐伯亥(1991)报道,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在3-4月份,鲤鲸鱼的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菌是鲁克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rUCkeri),5月底以后整个高温季节为气单胞菌和弧菌。汪开毓等(1992)报道,鲤鱼的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Aeromonashydrophilasubsp.hydrophila)0这种嗜水气单胞菌呈杆状,两端钝圆,中轴端直,0.5-0.9X1.0-2.0微米,单个散在或两两相连,能运动,极端单鞭毛,无芽胞,无荚膜

3、,革兰氏染色阴性,少数染色不均,呈两极染色。琼脂平板上,菌落圆形,培育24小时,直径0.9T.5毫米,48小时增至2-3毫米,灰白色,半透亮,表面光滑潮湿,微凸,边缘整齐,不产生色素。RT选择培育基上呈黄色圆形菌落,在假单胞菌分别培育基上不生长,细胞色素氧化酶试验阳性,2,3-丁二醇脱氢酶测定阳性。据陆承平(1991)报道,此种病原菌能产生外毒素,具有溶血性、毒性及细胞毒性;将该毒素注射小白鼠和鲫鱼均有剧烈的致死性。流行状况本病曾在本世纪70年月末80年月初在国内个别养殖场(如北京、浙江、江苏)有所发生,但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1986年10月又在上海市崇明县个别养鱼场的一足龄半异育银鲫发生大批

4、死亡,其特征是病鲫充血、腹部膨大,有大量腹水,并发生溶血,故当时称为银鲫溶血性腹水病。接着于1987年在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流行,至1991年已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川、陕西、山西、云南、内蒙古、山东、辽宁、吉林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广泛流行。危害的对象主要是白鲫、一般鲫、异育银鲫、团头鲂、就、鳗、鲤、蝮及少量草、青鱼等。从夏花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以2龄成鱼为主,且不仅是精养池塘发病,网箱、网拦、水库养鱼等也都发生。发病严峻的养鱼场发病率高达100%,重病鱼池死亡率高达95%以上。流行时间为3T1月份,高峰期常为5-9月,1

5、0月份后病情有所缓和。水温9-36均有流行,尤以水温持续在28。C以上及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C以上为严峻。此病广泛流行,危害严峻,经调查认为主要是由于:(1)近年来放养密度及单位面积产量均大幅度提高,但鱼病的预防工作未能同步加强,相反有的地方还把50年月以来总结出来的一套防病阅历丢了。如鱼池多年来既不整塘,也不消毒,池底淤泥积累很厚,病原体得以大量滋生;甚至上午将鱼捕起,下午就放入鱼种,入池鱼种不进行消毒,认为进行防病工作是多余的。(2)饲养管理不良,鱼池水质老化、恶化,溶氧低,有害物质积累,鱼成天生活在不良的水环境中,导致反抗力下降。(3)长期以来近亲繁殖,体质下降。(4)由协作饲料

6、取代自然饲料,投喂不合理,什么廉价就吃什么,甚至霉烂变质的也投喂,常造成养分不全面,体内脂肪积累过多,肝脏受到损伤,鲤盖及肋骨变形,抗病力低下。(5)现在各种水体都在养鱼,渔民仍缺乏防病学问,病鱼处处扔丢,发病后将池水向外排,因此,自然水域中的病原体也日益增多,以致暴发鱼病。症状及病理变化早期急性感染时,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鲤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此时肠内尚有少量食物。严峻时鱼体表严峻充血,以至出血,眼眶四周也充血,尤以鲤、牖为甚,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透亮腹水,或红色浑浊腹水;鲤、肝、肾的颜色均较淡,且呈花斑状,病鱼严峻贫血;肝脏、脾脏、肾脏肿大,脾呈紫黑

7、色;胆囊肿大,肠系膜、腹膜及肠壁充血,肠内没有食物,而有许多粘液,有的肠腔内积水或有气体,肠被胀大,有的病鱼鳞片竖起,肌肉充血,膘壁充血,鲤丝末端腐烂。有的病鱼有时突然发生死亡,眼观上看不出明显症状,这是由于这些鱼的体质弱,病原菌侵入的数量多,毒力强所引起的超急性病例。病情严峻的鱼厌食或不吃食,静止不动或发生阵发性乱游、乱窜,有的在池边摩擦,最终衰竭死亡。显微镜下,红细胞肿胀,有的发生溶血,在脾、肝、胰、肾中均有较多血源性色素镇静。肝细胸肿胀、变性、坏死、崩解。脾脏的网状细胞和造血细胞变性、坏死、解体。肾小体坏死、解体。心肌纤维肿胀、变性、变曲,心内膜坏死等。诊断1 .依据症状、流行病学和病理

8、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2 .在病鱼腹水或内脏检出嗜水气单胞菌可确诊。南京农业高校陈怀青、陆承公平在1991研制出嗜水气单胞菌毒素检测试剂盒,可在3-4小时内作出正确诊r断O防治方法本病应在做好预防工作的基础上,外用与内服结合治疗。1 .冬季干塘彻底清淤,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消毒,以改善水体生态环境。2 .鱼种尽量就地培育,削减运输,下塘前进行鱼体消毒。3 .放养密度应依据饲养条件及防病力量进行适当调整。4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正确把握投饲技术,不投变质饲料,提高鱼体抗病力。5 .流行季节用生石灰25-30PPm化浆全池泼洒,每半月一次,以调整水质。食场定期用漂白粉液进行消毒。6 .用优氯净0.

9、3ppm或漂白粉精0.2-0.3ppm全池泼7 .用映喃噗酮药饵,每IOO公斤鱼重用药3-5克,拌入2.53公斤饵料内,制成药饵投喂,每天一次,连用3天。8 .用鱼复康,按每100公斤鱼用药50-100克,拌入饵料中投喂,每天一次,连用23天。9 .每公斤饲料中加入病毒灵0.2克,碾碎后用水溶解,拌和在饲料中投喂,三天为一个疗程。若同时与复方新诺明联用,则效果更佳,复方新诺明的用量为,第一天每100公斤鱼种5-10克,第2-3天减半。10 .鱼血散(宁波激素厂生产),每100公斤鱼,用鱼血散100克,拌在3公斤左右饵料中投喂,每天一次,连续3天。11.可用上海水产高校与常州粮油食品工厂合作研制

10、并生产的鱼泰7号、8号投喂,连续3天为一个疗程。草鱼出血病病原体:为水生呼肠孤病毒,隶属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动物呼肠孤病毒属,直径7080nm,20面体球形颗粒,含有11个片段的双链RNAo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毒株。流行状况:1.流行地区:1970年首次发觉,此后相继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上海、四川等省、市、自治区各主要养鱼区流行。2.危害品种:草鱼、青鱼都可发病,但主要危害草鱼,从2.515cm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发病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有时2足龄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近年来由于各地忽视了免疫工作,草鱼病毒病的发病呈提升趋势。3.发病水温:水温在2(33C时发生流行

11、,最适流行水温为2028o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偏低,透亮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率偏高,水温变化较大,鱼体反抗力低下,病毒量多时易发生流行。水温12。C及34.5C时也有发生。发病过程:人工感染健康草鱼,从感染到发病死亡需415天,一般710天。病程分埋伏期、前趋期和进展期3个阶段。1、埋伏期:为31天,在此期间内,鱼的外表不显示任何症状,活动与摄食正常。埋伏期的长短与水温及病毒浓度有亲密关系,水温高,病毒浓度高,埋伏期短;反之,埋伏期则长。2、前驱期:时间短,仅2天,鱼的体色发暗、发黑,离群独游,停止摄食。3、进展期: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2天,病鱼表现充血、出血症状。症

12、状: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现象;体色暗黑,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透视下,可见皮下肌肉充血、出血,病鱼的口腔上下颌、头顶部、眼眶四周、婚盖、鲤及鳍条基部都充血,有时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峻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肠壁充血,但仍具韧性,肠内无食物,肠系膜及四周脂肪、膘、胆囊、肝、脾、肾也有出血点或血丝。上述症状并非全部同时消失,按其症状表现颌病理变化的差异,大致可分为3个类型,可同时消失,亦可交替消失。防治方法:(1)注射或浸泡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或细胞弱毒疫苗进行预防。(2)发病季节全池泼洒二氧化氯、表面活性剂等消毒剂。(3)全池施用大黄或黄苓抗

13、病毒中草药,用量为12.5毫克/升水体。(4)每亩水深1米,用金银花75克、菊花75克、大黄375克、黄柏225克研成细末,加食盐150克,混合后加适量水全池泼洒。(5)每IOO千克鱼体重每天用水花生810千克、大蒜头和食盐各500克打成浆,拌入3千克米糠,连喂5天。(6)每100千克鱼体重用水花生10千克,捣烂,拌食盐500克、大黄粉1千克、韭菜2千克或生大蒜500克,再拌米粉、熬皮或浮萍1020千克做成药饵,连喂710天。病毒性鱼病(一)草鱼出血病草鱼出血病是严峻危害当年草鱼鱼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流行广,季节长,发病率高,对草鱼种的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病原属呼肠孤病毒科,暂命名为草鱼出血

14、病病毒(GraSSCaIrphemorrhagcvirus,GCHV)0病毒为20面体的球形颗粒,直径为65-72纳米,具双层衣壳;无囊膜,为双股RNA类型病。流行状况L危害对象是草鱼,从2.5T5厘米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时2足龄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有些地区,100-500克左右的草鱼种发病尤其严峻。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可达70-80%以上,往往造成大批草鱼种死亡。青鱼、麦穗鱼也可感染,但其它鱼类未见感染。经过多年的观看与试验,鲤、端、鲤、鲫、褊等鱼种,无论在鱼池内与草鱼种混养,或在人工感染条件下,都未发觉患出血病的状况。2 .流行季节一般在6月下旬到9月底,10月上旬仍有流行,长的可持

15、续于整个鱼种培育阶段,8月份为流行高峰季节。3 .从环境条件来看,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在浅水塘、高密度草鱼单养池发病常为急性型,来势凶狠,发病后3-5天内即消失大批死亡,10天左右消失死亡高峰,2-3周后,池中草鱼有大部分死亡。在稀养的大规格鱼种池发病常为慢性型,病情进展缓和,每天死亡数尾至十多尾,死亡高峰一般不明显,但病程较长,常可持续到10月份。此病如遇恶劣天气,大多为急性型。4 .流行地区广,据了解,此病在湖南、湖北、两广、江西、福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四川等省、市和自治区均有流行。5 .病程:人工感染健康的草鱼,从感染到发病死亡,约需4T5天,一

16、般是7-1口0天。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初期,病鱼食欲减退,体色发黑,尤其头部,有时可见尾鳍边缘退色,好像镶了白边,有时背部两侧会消失一条浅白色带,随后病鱼即表现出不同部位的出血症状。口腔、上下颌、头顶部、眼眶四周、鲤盖、鳏及鳍条基部充血,有时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斑块状充血、出血,严峻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这时鲤常贫血、发白而呈“白鲤;肠壁充血和出血而呈鲜红色,肠内无食物;肠系膜及其四周脂肪、膘、胆囊、肝、脾、肾也有出血点或血丝;个别状况,膘及胆囊呈紫红色;当肌肉出血严峻时,肝、脾、肾的颜色常变淡。上述症状不是在每条鱼都一样,依据水生生物所长期的观看结果发觉,可以有三种状况:1

17、.病鱼以肌肉出血为主病鱼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稍微出血,这种类型称为红肌肉型,一般在较小的(710厘米)的草鱼种中多消失。2 .病鱼以体表出血为主口腔、下颌、鲤盖、眼眶四周以及鳍条基部明显充血,称红鳍红鲤盖型,一般在较大的(13厘米以上)的鱼种中消失。3 .病鱼以肠道充血为主称肠炎型,这种类型一般在大小草鱼中都可见到。这三种类型,有时可同时消失两种,甚至三种消失在同一条病鱼体上,它们相互之间可以混合发生。病理组织学检查,病鱼各脏器小血管广泛受损,形成微血栓,肾小球坏死,肝细胞变性坏死,胞浆内可见到嗜酸性包涵体。红细胞、白细胞和血红蛋白显著低于健康鱼。诊断依据临诊症状及流行状况进行初步诊断

18、,但要留意以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肠炎病的区分。活检时前者的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粘液较少,严峻时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而后者的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粘液较多,严峻时肠腔内有大量粘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防治1 .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并用200PPm生石灰,或20PPm漂白粉或IOPPm漂白粉精消毒。2 .鱼种下塘前,用聚乙烯氮戊环酮碘剂(PVP1)60PPm药浴25分钟左右。3 .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病,定期加注清水,泼洒生石灰。高温季节注满池水,以保持水质优良,水温稳定。投喂优质、适口饲料。食场四周定期泼洒漂白粉液进行消毒。4 .人工免疫预防:用草鱼出

19、血病疫苗进行人工免疫预防,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进行免疫。1)浸洗法用尼龙袋充氧,以0.5%疫苗液浸洗夏花24小时;或用高渗法浸浴,即夏花鱼种先在2-3%盐水中浸2-3分钟,然后放入101.55.5TCID50/毫升疫苗液中浸洗5-10分钟,也可用0.5%疫苗液,加葭若碱,最终浓度为IOPPm,尼龙袋充氧浸浴3小时。2)注射法8厘米以上草鱼,采纳腹腔注射或背鳍基部注射,每尾注射疫苗0.3-0.5毫升。免疫产生的时间随水温的提升而缩短,10时须30天,15时20天,当水温20以上时只需4天;免疫力可保持14个月。5 .药物防治:在流行季节,每月投喂下列药饵1-2个疗程,有肯定的防治效果。1)每100

20、公斤鱼每天用0.5公斤大黄、黄苓、板蓝根(单用或全用均可),再加0.5公斤食盐拌饲投喂,连喂7天,若再加入些抗菌药则效果更好。2)每万尾鱼种用大黄或枫香树叶0.25-0.5公斤,研成粉末,煎煮或用热开水浸泡过滤,与饵料混合投喂,连服5天,同时再遍洒硫酸铜0.7ppm。3)金银花500克、菊花500克、大黄500克、黄柏1500克,共研成细末备用。每亩水面平均水深1米,用上述细末750克,混合后,加水适量,全池泼洒,或者取金银花75克、菊花75克、大黄375克、黄柏225克,加水适量,煎煮15-20分钟,加食盐1500克,混合后,再加水适量,连液带渣全池泼洒。4)板蓝根、黄苓、大黄、苦木按下述比

21、例混合成复方药物:板蓝根70%、苦木30%;黄柏32%、黄苓32%、大黄36%三黄(黄棺、黄苓、大黄)50%、苦木50%。每100公斤鱼每月投药饵2.5-5公斤,其中每用中药粉500克,加磺胺类药物510克,连续投喂5-7天。5)克列奥一鱼服康(江苏武进县第三兽药厂生产),内服。每IOO公斤鱼体重用100克,制成药物颗粒饲料投喂,每天-次,连用3-5天。(二)鲤痘疮病病原是一种疱疹病毒(HerPeSVirUs)。据江育林(1991)报道,病毒核心为二十面体,呈六角形;外面包有一层囊膜,整个病毒粒子近似球形。病毒直径为140-160纳米,核心直径为80T00纳米。病毒核心衣壳在细胞核内形成,可能

22、是DNA病毒。将病毒悬液划痕接种到健康鲤鱼上,在水温C时,经39天左右,在体表消失痘疮。流行状况此病早在1563年就有记载,流行于欧洲,现在日本、我们国家均有发生。我们国家早在1957-1958年间就曾在上海市的一口鱼池中发觉该病,约有10%的二龄鲤鱼发生这种病,而同一鱼池中混养的草、青、鲤、端、鲸、赤眼鳞等鱼类都没有感染,说明鲤鱼对这种病特殊敏感。目前在我们国家上海、湖北、云南、四川等地均有发生。主要危害鲤鱼、鲫鱼及圆腹雅罗鱼等。流行于冬季及早春低温(IoT6)时,及水质肥的池塘水库、网箱内,当水温提升后,会渐渐自愈。通过接触传播,也有人认为单殖吸虫、蛭、鲤I等可能是传播媒介。症状及病理变化

23、早期病鱼体表消失乳白色小斑点,并掩盖一层很薄的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进展,白色斑点的大小和数目渐渐增加和扩大,直径可从1厘米左右到数厘米,或更大些,厚1-5毫米左右,严峻时可融合成一片;增生物表面原为光滑,后来变粗糙,玻璃样或蜡样、质地由松软变为软骨状,较坚硬,俗称石蜡样增生物,状似痘疮,故痘疮病之名由此得来。这种增生物一般不能被磨擦所碰掉,但增长到肯定程度,会自然脱落,接着又在原患部再次消失新的增生物。增生物面积不大时,对病鱼,特殊是大鱼,危害不大,不会致死,但如增生物占鱼体的大部分,就严峻地影响鱼的正常发育,对骨骼、特殊是对脊椎骨的生长也受到严峻损害,可发生骨软化。病鱼生长受到抑制、消瘦、游

24、动迟缓,甚至死亡。组织学检查,增生物为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细胞层次混乱、组织结构不清,大量上皮细胞增生积累,在有些上皮细胞的核内可见包涵体。电镜下在增生的细胞质内可以见到大量的病毒颗粒,病毒在细胞质内已经包上了囊膜。诊断1 .依据石蜡状增生物等症状及流行状况作出初步诊断。2 .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增生物为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特别增生,有些上皮细胞的核内有包涵体。3 .最终确诊,须进行电镜观看,见到疱疹病毒或分别培育到痘疹病毒。防治方法1 .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2 .流行地区改养对该病不敏感的鱼类。3 .提升水温及适当稀养也有预防效果。4 .将病鱼放入含氧量高的清洁水(流淌水更好)中,体表增生物会自行脱落。5 .每尾鱼肌肉注射氯霉素25毫克,再放入0.23ppm氯霉素药液中浸洗,3天后病灶好转,7天后能见到明显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